整理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2.我国步入近代经济已经落后于西方 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 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清政府既看不到 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D)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5.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是 ( B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巩固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 南 方 北 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 (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1. 春秋:2. 战国:3. 秦朝4. 西汉:5. 南北朝:6. 唐朝:7. 宋朝:9. 明朝:10. 清朝:(二)历代能够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 战国: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田水利的兴修。

2. 秦朝:①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②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灵渠的兴修以及中原铁器向珠江流域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 西汉: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基本农民社会为主体,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1. 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技术逐渐改进和完善,如水稻的引种、改良和农业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2. 农业生产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部门分为自耕农、细作和佃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3. 农业税负:古代的朝代对农民实行的税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压得过重,征收方式有以粮食为主的田赋和苛捐杂税等。

二、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下:1. 市场与货币:古代中国有繁荣的市场,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粮食交换。

货币体系起初以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逐渐演变为使用铜钱和其他货币形式。

2. 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商、商帮、商行等。

这些商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3. 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经济,促进了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三、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知识点:1. 制陶业: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制陶业在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汝窑、哥窑等瓷器种类享誉世界。

2. 编织业:中国古代的编织业技术非常先进,丝绸和棉布是当时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业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金属冶炼:古代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先进,铜、铁等金属的冶炼为古代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财政经济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与财政经济相关的知识点:1. 赋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多样化的赋税制度,如田赋、兼带课税等,这些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1.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

(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专题解析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考情分析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一)知识结构(二)重点强调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④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经营形式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③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考纲诠释:(1)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本专题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主题,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点,复习本专题,要概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主要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

(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4)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以汲取历史的教训。

【专题复习建议】1.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铁器牛耕、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 对重农抑商的评价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其历史阶段性。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新型地主阶级政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3.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终极动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繁衍,都是推动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概述其繁荣的表现时,都要从上述因素全面认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古代经济史为高考高频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其中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汉朝和宋朝三个历史时期,进行命题考查,他内容可以以选择和材料题的方式出现,总分值大约在4—20分之间,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

二、知识导图:三、主要知识点:(一)古代农业:1、南稻北粟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耜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3、农具改进:石制农具—青铜农具(从未普及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铁犁—耦犁、耧车(西汉)—曲辕犁(隋唐)4、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期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5、耕作制度的发展:(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6、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秦国的都江堰、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7、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3)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自给自足);(5)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9、区域经济及经济重心南移:(1)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以崤山为界)、江南、龙门碣石以北;(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北民南迁;政策因素;过程:春秋战国(萌芽)——魏晋南北朝(六朝)(开始)——唐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南宋(完成)(二)古代手工业: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入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

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历史学习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等基本知识。

复习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把握经济史的内容。

例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改进的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手工业、商业(含城市、货币、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历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思想及其演变,经济重心的转移,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其次是注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第三是理清和把握经济史中一些特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如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古代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等。

第四是既要注意学科内综合,更要注重跨学科综合。

第五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城市面貌等多方面的变化。

复习的重点内容:①从考古材料、史籍记述、神话传说等途径分析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突出氏族公社时期的特点和原始社会末期经济上的财产分配、政治上的权力分配的变化及原因。

②奴隶制度发展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③对秦汉时期的经济,要从开创性上分析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表现,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特点,典型的经济政策和影响。

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一个角度是横向的,即与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一个角度是纵向的,即概括这种政策的消亡过程及原因,重点分析政策推行的影响。

④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要注意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分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以及经济变化产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长卷,经济史作为历史的一个分支,记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经济史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经济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古代经济体制古代经济体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成为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古代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古代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主要以人工耕作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居主导地位。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3.古代商业经济古代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贸易和海外贸易为主,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贸易路线成为古代商业的主要交通通道。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城市的兴盛和国际间的交流。

4.古代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比如中国的贝帛、印度的实物交换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5.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以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为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2.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变,也为城市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3.近代金融体系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活跃。

4.近代国际贸易近代国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又称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3、手工业特征:(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发展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2)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3)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4)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6)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明清时期)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 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经济史专题复习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知识板块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约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生活的古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的生活.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

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又推动商业的繁荣。

原始农耕生活(半坡人、河姆渡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战国时期(都江堰、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1、 原始农耕生活(定居生活):(代表)2、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3、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措施、作用)4、 都江堰(时间、人物、功能、作用)5、 秦朝统一的经济措施6、 文景之治7、 汉武帝大一统的经济措施8、 光武中兴9、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突破—-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复习1、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2、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①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确立县制②有利于国富兵强——鼓励耕织,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③触犯旧贵族利益——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并要勇于创新。

4、总结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专题详解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工业(青铜、制陶、丝织)
商业(职业商人、工商食官)
甲骨文;金文(籀文)
春秋战国
前770至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都江堰)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形成)
手工业(冶生铁、块炼钢、丝织业)
商业(私商取代官商)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
天文《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数学、文学(屈原诗经)、艺术
复习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时空整合
时间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文化
原始社会
远古至前2070年
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公社
禅让制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交换行为
原始文字
夏商西周
前2070年至前771年
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瓦解
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耕作方式(金石并用、大规模简单协作)、土地制度(井田制)
水利;手工业:制瓷达到成熟阶段、丝绸、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商业:陆上丝绸之路
繁荣、专设“市”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造纸术、《周髀算经》、浑仪、《黄帝内经》、汉赋、汉帛画、书法建国家处于长期分裂、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形成三省制
农业:屯田制和均田制;翻车、《齐民要术》、江南的开发;
手工业:灌钢法、成功烧出白瓷;
商业:萧条
三教并立
数学:祖冲之;农学:《齐民要术》;书法:王羲之;文人画:顾恺之
隋唐
581年至907年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农业: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大运河;普及曲辕犁、筒车、经济
重心继续南移;
手工业:缂丝技艺、瓷器南青北白
体系形成、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商
文学:散曲;戏曲:绘画:文人山水画;13世纪中期,印刷术传到朝鲜;14世纪初,火药传入欧洲;宋元时期指南针传入西欧。
明清(前期)
1368年至1840年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租佃制普及、经济作物扩种、明代引进玉米、蕃薯,《农政全书》;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朝流行焦炭冶铁、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瓷器斗彩和五彩瓷、清朝粉彩和珐琅彩;商业:城镇经济繁荣,商人团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闭关锁国,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土地兼并、租佃制,推广植棉,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手工业:北宋普遍使用煤冶铁、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瓷都;商业繁荣:交子、打破坊市界限,夜市、晓市、草市,城市经济功能加强,“陶瓷之路”
程朱理学
元朝
1271年至1368年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行省制度
农业:耕作技术全面成熟;王祯的《农书》;手工业:棉纺织技术;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和釉里红;商业:广泛流通纸币,商业进入新高峰,
秦朝
前221年至前207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秦律
商业: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
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小篆为标准字体、隶书推广;秦书法;
两汉
前202年至220年
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
农业:耧车、耦犁、犁壁的发明,牛耕推广、
明朝:阳明“心学”;清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绘画:文人画突出、木刻版画;明清小说空前繁荣:四大名著、三言两拍、谴责小说;京剧崛起;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业繁荣:城市、坊市制、柜坊、飞
钱、市舶使、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三教合一
天文:僧一行;文学:唐诗、传奇;书法:欧、颜、柳、张、怀、理论日趋成熟;绘画:吴道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火药:发明及用于战争;
两宋
960年至1276年
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中央集权加强;王安石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