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合集下载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核聚变技术是一种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方向,可以为人类提供非常可靠的清洁能源。

然而,该技术的实现并不容易。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纷纷加入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试图使它成为越来越成熟的能源来源,本文将对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2. 核聚变技术的概述核聚变技术是指利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将重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该技术的实现需要克服两个关键难题:一是如何让氢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互相靠近,二是如何获得净输出的能量。

目前,科学家们主要采用了磁约束、惯性约束等技术,探索使核聚变在实验室和实际应用中成为可能的方法。

3.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技术的相关方向。

一些典型的项目有:3.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目前,全球最大、最为重要的核聚变研究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ITER计划是联合国27个成员国共同开展的科技项目,旨在进一步探索聚变反应驱动能量生产的可行性。

该项目计划建造一个具有科研探索和工程应用双重目标的聚变实验堆,在实验中验证聚变反应的可行性,并研究核聚变产生的科学问题。

该项目的建设已经启动,预计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实验。

3.2 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中国也在研究和建设核聚变实验堆。

目前,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被认为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平台。

该项目拟将选址在四川成都附近,计划投资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

一旦建成,该实验堆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实验堆。

4. 核聚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聚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4.1 技术的提高:从当前的实验室研究到未来的实际应用,核聚变技术面临诸多难题。

在技术的持续提升和优化过程中,核聚变谷(burning plasma)的实现、自持聚变、中等规模聚变装置、石墨包层材料技术、低成本先导材料、稳态磁约束、超导技术和先进控制系统等都将成为重点。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束托卡马克是 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受控热核 聚变 的方法 。磁约束聚变能的实现面临两大瓶颈问题 :高
参 数 稳 态 等 离 子 体 物 理 问 题 和 托 卡 马克 装 置 及 未 来 反 应 堆关 键 材 料 问 题 。 其 中关 键 材 料 问题 的解 决
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等离子体与壁 材料相互 作用 ( ls aWal neat n ,P ) 程和机 理 Pam . lItrci s WI过 o
t r d c e hg — a a t r ta y s t ls . a d t e oh ri h w t h o e t ek y mae as i o a a sw l a o p o u et ih p r mee e d — t ep a ma h s a n h te S o oc o s h e t r l n T k r k a e l s i n
区域内。因此 ,P 问题 直接决定了聚变 的装置运行安全性 、壁材料 部件研 发进程和未来壁 的使 用 WI
寿命 。 弄 清 P 的各 种 物 理过 程 和机 理 并 施 以 有 效 的 控 制 ,是 未 来 核 聚 变 能 实 现 的 重 要 环 节 之 一 。 WI
对 P 国内外研究 现状进 行了详细的总结评述 ,并 阐述 了 P 的未来发展趋势 和亟待解决 的问题 。 WI WI
n c s ay wa o s le t emae il r be e e s r y t ov h tr o lm. P I sas e a d d a n f h e s e rt e s c e so t r ai n l ap W lor g r e so e o e k y i u sf u c s f n en t a i t s o h I o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考核指标:
(1)给出仿星器位形三维成形技术的优化方案,
评估优化方案对等离子体湍流输运和新经典输运及宏观磁流体稳
定性的影响;(2)在理解和控制快粒子重分布方面有新的进展;
(3)实现波对等离子体有效启动和维持;
(4)定性评估热壁对等
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的影响。
8. 高分辨热相干散射、安全因子、中子探测诊断技术研究
快速监测误差为±10%,等离子体位移测量误差为±2 厘米,时间
分辨率为 1 微秒,空间分辨率为 2 厘米;
(3)研发高时空分辨中
子探测阵列:中子能量分辨率为 5%@2.45 MeV,时间分辨率小
— 13 —
于 50 毫秒,主离子温度测量精度优于 20%。
9. 聚变堆等离子体加料、离子加热模块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聚变堆高能量增益运行,开展稳态运行下等
机制、实现未来聚变堆高密度运行为目标,研究限制托卡马克等
离子体密度提升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物理机制,探索聚变堆等离子
体高参数运行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的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
考核指标:
(1)揭示国内外托卡马克实验的一些放电过程中
等离子体密度超过 Greenwald 极限的原因及参数依赖关系,解释
考核指标:
(1)研制热相干散射诊断系统:等离子体离子密
度测量范围>1019 m-3,主离子温度测量误差为±15%,时间分辨率
为 5 微秒,空间分辨率为 2 厘米,重复频率为 20Hz;
(2)研发基
于激光或微波技术对等离子体位移和密度及中心安全因子快速监
测系统:等离子体密度测量范围为 1018~1021 m-3,中心安全因子
聚变实验堆”
(ITER)计划相关的聚变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发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以下是六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介绍:
1.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共同建设。

该实验室旨在推进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探索清洁能源的未来可能性。

2.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负责建设。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多能源互补与智能网等。

3.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引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4.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大学(南京)负责建设。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结构与材料的合成制备、微纳结构与材料的表征技术、微纳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测试等。

5.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进行研究,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6.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负责建设。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9年度项目视频答辩评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9年度项目视频答辩评

30
15
SQ2019YFE030085
基于激光散斑数字图像相关法的偏滤器 靶板热负荷过程诊断研究
8
第三组 视频答辩 安徽2 2020年9月10日 11:00-11:30
30
16
SQ2019YFE030018
托卡马克壁滞留过程的激光解吸附光谱 诊断研究
8
第三组 视频答辩 黑龙江1 2020年9月10日 11:30-12:00
3
SQ2019YFE030027
聚变堆等离子体无量纲归一化参数区稳 态运行模式实验验证研究
4
SQ2019YFE030024
氘氚聚变等离子体中磁流体过程的理论 和模拟研究
5
SQ2019YFE030003
基于非线性回旋动理学的氘氚聚变等离 子体约束改善理论和模拟研究
6
第一组 视频答辩 安徽1 第一组 视频答辩 安徽2 第一组 视频答辩 四川2 第二组 视频答辩 四川2 第二组 视频答辩 四川2 第二组 视频答辩 安徽1 第二组 视频答辩 安徽1 第二组 视频答辩 浙江1 第二组 视频答辩 安徽2
大尺寸金刚石膜片金属化及其微波窗口 封接关键技术研究
10
第四组 视频答辩 陕西1 2020年9月10日 10:00-10:30
30
28
SQ2019YFE030029
金刚石微波窗多功能复合金属化及低温 封接技术研究
10
第四组 视频答辩 黑龙江1 2020年9月10日 10:30-11:00
30
29
SQ2019YFE030023 大尺寸光学级金刚石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0
第四组 视频答辩 陕西1 2020年9月10日E030036
大尺寸光学级金刚石微波窗封接技术研 究

国科发基〔2019〕381号.doc

国科发基〔2019〕381号.doc

附件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聚变能源由于资源丰富和近无污染,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以未来建堆所涉及的国际前沿科学和技术目标为努力方向,加强国内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相关的聚变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发展聚变能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参加ITER计划为契机,全面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加快国内聚变发展,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我为主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的详细工程设计,并结合以往的物理设计数据库在我国的“东方超环”(EAST)、“中国环流器2号改进型”(HL-2M)托卡马克装置上开展与CFETR物理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为CFETR的建设奠定坚实科学基础。

加大聚—1—变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我国聚变能发展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并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聚变研发队伍。

2019年,本专项将以聚变堆未来科学研究为目标,加快国内聚变发展,重点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大规模理论与数值模拟,CFETR关键技术预研及聚变堆材料研发等工作,继续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9年拟优先支持11个方向,国拨总经费2.7亿元。

本专项的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原则上所有项目应整体申报。

指南方向1–7,每个指南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超过6个。

指南方向1–7,原则上只立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指南方向8–11为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每个指南方向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

—2—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及建立规模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课题;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

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

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效能的核能源,它的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源供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核能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我们在核聚变领域持续进行探索,目前已经进入实验阶段,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将会介绍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以及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重要的可控核聚变方法,利用高温等离子体和高强度磁场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在这种方法中,聚变反应的燃料为氘和氚,可控热能会释放,像一个小太阳一样发光并产生大量的能源。

磁约束核聚变主要分为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种,其中磁约束聚变是最主要的、最被研究的核聚变方法之一。

磁约束核聚变技术实现需要一个巨大的磁场来约束中心高温等离子体,以保持等离子体的稳定状态并稳定运行,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内部能量来维持聚变反应。

为此,科学家研制开发了多种磁约束核聚变设备。

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磁约束核聚变设备之一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

ITER是目前研发的最大、最复杂、也是最显著的国际核聚变实验,中国作为合作方之一,积极参与了其中。

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成果。

截至2020年,已经有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实验装置在我国运行,它们分别是西南物理研究所的“HL-2M托卡马克”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EAST托卡马克”。

“HL-2M托卡马克”是中国氢弹研制取得的成果之一。

它的主要用途是使我国在核聚变的实验和研究方面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为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的开发提供支持。

而“EAST托卡马克”是我国开展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平台之一,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广泛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声誉。

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对可持续、清洁、高效能源的追求。

目前来看,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仍面临各种科研和技术难题。

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掌握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与维持,此外,遏止热能与辐射通过等离子体和设备的技术挑战也需要接受。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的发展路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的发展路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的发展路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王志斌;沈炀;余羿;陈坚【期刊名称】《南方能源建设》【年(卷),期】2024(11)3【摘要】[目的]聚变能源具有反应释放的能量大、运行安全可靠、燃料来源丰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市场化供应的商业能源,在未来提供稳定的能源输出与电力供应。

为了普及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的发展路径,文章综述了聚变能的发现及实现途径。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简要介绍了我国磁约束聚变能源的早期研究发展历程,并以磁约束聚变能源的发展为例,初步给出了我国对于托卡马克装置、仿星器装置、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反场箍缩装置、磁镜场装置、直线装置和偶极磁场装置等典型磁约束等离子体研究装置的建设情况。

[结果]在这些装置的建设及研究基础上,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文章概述了聚变能源研究的国际合作情况,以及我国参与建设的国际热核实验堆项目。

[结论]虽然现阶段聚变能源的研究仍需克服来自燃烧等离子体物理、聚变堆材料、氚自持技术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但在国家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对于聚变研究的大力支持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磁约束聚变能源的发展将由蓝图变为现实。

【总页数】13页(P1-13)【作者】王志斌;沈炀;余羿;陈坚【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4;TL62【相关文献】1.发挥专家机制发展我国聚变能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2.磁约束核聚变能源开发的进展和展望3.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4.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5.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及未来发展展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核聚变技术一直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目标,它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对能源的依赖。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核聚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了新的希望。

首先,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核聚变技术之一。

它利用强大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磁力线上,使其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目前最大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由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共同参与建设。

预计在2025年左右,ITER将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并实现正比例的能量输出。

这将为未来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技术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等能量源,将等离子体加热至极高温度,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美国国家点火实验装置(NIF)是目前最大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它采用了激光驱动的方式,能够产生高达2兆瓦的激光功率。

近年来,NIF在实现点火条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除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还有一种被称为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的新兴技术也备受关注。

这种技术利用射频波将等离子体加热至高温,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与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相比,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在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除了核聚变技术本身的研究进展,核聚变材料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核聚变反应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辐射,因此对材料的要求非常严苛。

钨、铌、碳纳米管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照损伤、材料疲劳等。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核聚变材料,以提高核聚变装置的性能和寿命。

总的来说,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虽然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了新的路径。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可持续能源方案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工业界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可持续能源技术中,核聚变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介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的潜力和挑战。

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利用重氢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核反应,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与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核裂变反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能源供应。

其次,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是氘和氚,这些燃料可以从水中提取而得,资源相对充足,不会存在物理燃料的枯竭问题。

此外,核聚变反应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相对更加环保。

虽然核聚变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迄今为止,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聚变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得控制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研究人员需要克服高温等极端环境对材料和设备的影响,并开发出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会对反应堆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寿命缩短。

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承受高能中子的冲击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近距离可控燃烧和高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尽管面临挑战,核聚变技术在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核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之一。

至今,来自35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共同努力,合作建设一个巨型的聚变实验装置。

这个装置的目标是证明核聚变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为未来商业化核聚变电站提供技术和经验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不同的实验中进行了核聚变的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和了解更多关于核聚变的性质。

此外,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也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出现。

其中之一是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Fusion)技术。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2021 公示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2021 公示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2021 公示2021年,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公示,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核聚变能一直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候选者。

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专项公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国家在核聚变能发展方面的最新动向。

(1)专项背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求不断增长,清洁能源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

而核聚变能作为一种理论上具有巨大潜力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对于磁约束核聚变能的发展研究一直高度重视,这也是此次专项公示的背景之一。

(2)专项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公示内容来看,此次专项将重点关注磁约束核聚变能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以及与核聚变能相关的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这一专项不仅仅着眼于核聚变能的理论探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技术突破,为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我对专项的理解和期待让我们聊一聊我对这一专项的理解和期待。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对于我国在核聚变能研究领域的不懈探索感到自豪,也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我相信,通过这一专项的公示和实施,我国在核聚变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为全球清洁能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不仅如此,这一专项也将为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评台,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而言,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2021的公示,无疑是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的一次重要举措。

在此次专项的推动下,相信我国在核聚变能领域的研究将取得更大突破,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分析,您对这一专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我国在核聚变能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保持更加乐观的态度。

中国核聚变研究报告

中国核聚变研究报告

中国核聚变研究报告中国核聚变研究报告核聚变是一种能源产生方式,通过将轻元素核聚合形成重元素核释放能量。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一直持续进行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报告将介绍中国核聚变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并发展可持续的核聚变能源。

ITER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验证核聚变实验在商业化应用中的可行性。

中国作为ITER项目的合作方,承担了一些重要的任务,如设计和制造部分关键设备、提供部分人员和资金等。

中国核聚变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个方向:托卡马克型(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托卡马克型核聚变是当前主流的研究方向,它采用强磁场来限制等离子体的运动,使核聚变反应能够持续进行。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如“东方之星”实验装置,它是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世界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

此外,中国还在开展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主要基于高能量激光和等离子体物理。

在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中国的科研人员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核聚变反应的稳态运行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高温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保持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设计和制造大规模设备也是一个挑战,包括超导磁体和温度承受能力强的材料等。

另外,还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聚变产生的能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核聚变研究将继续深入进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能力,通过优化磁场配置和控制方式等手段,使核聚变反应能够稳定持续进行;二是研发更高效的聚变装置,提高能量输出和效率;三是开展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究,以解决大规模设备制造和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四是研究聚变产生的高能粒子和辐射对装置材料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总结而言,中国核聚变研究在技术路线、国际合作和装置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作为燃料资源日益减少的国家,发展核聚变能源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 9 3年 1 2月 9日和 1 0日, 美
上世纪 9 0年代 , 国际磁 约束核 置 上 的核聚 变研 究不 断取 得令 人鼓
聚 变研 究取 得 了 突破 性 的 进展 , 获 舞 的进展 。1 9 年 1 月 9日, 91 1 欧共 国 在 T T 装 置 上 使 用 氘 、 氚 各 FR 得 了聚 变 反 应 堆 级 的 等 离 子 体 参 体 的 J T托 卡马克 装置成功 地实现 5 % 的 混 合 燃 料 ,使 温 度 达 到 3 E 0
世纪 5 0年代 。国际上将核聚 变研究 堆 ” 创造研 究大规 模核聚 变 的条件 钟 ,产 生 了 1 0 , 1 帽个聚 变 中子 , X 获
的发展分 为六个 阶段 ,即 :原 理性 已经 成熟 。国际聚 变研究 在 完成科 得 的聚 变输 出功 率 为 01 .7万千 瓦 ,
毫秒。
克等离子体 物理 的基础研 究 、聚 变 是 我 们 有 自 己 的特 点 ,也 在 技 术
T R计 划 作 我国聚 变研 究 的中心 目标是 在 堆 第一壁等 关键部 件所需材 料 的开 和人 才 等 方面 为参 加 IE
可能 的条件 下促使 核聚 变能尽早 在 发、示范聚 变堆 的设计及必 要技 术 了相 当 的准 备 。 这 使 得 我 们 有 能
维普资讯
中 国核 聚变 研 究
倍, 能量增 益 因子 Q值 达 02 。与 体 电流 ,国 际热 核聚 变实验 堆原先 的等离子体 。国际热 核聚 变实验堆 .8 J T 比 ,Q值又得到很大提高。 E相 就计 划把取消 变压 器作 为研 究课 题 ( E ) 是 为 扩 大装 置 规 模 , 决 I R正 T 解 19 9 7年 9月 2 2日, 合 欧洲环 之 一 ,而这一研 究成 果 为简 化热核 核聚变能源研究与开发中实验 、 联 工 J T又创造输 出功率 为 1 9万千瓦 聚 变 反应 堆 的设计 提供 了可 能 , E l 2 并 程 及 经 济 性 等 重 大 问题 应 运 而 生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将轻元素核聚变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技术。

与当前主流的核裂变技术不同,核聚变技术以氢等轻元素为燃料,不存在核废料问题,同时能够提供持续、可再生的能源,被誉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之一。

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中,核聚变技术被寄予厚望,本文将对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

当前,国际上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两种方法上。

磁约束核聚变基于磁场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ITER项目是由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建设的,旨在验证核聚变可控条件下的可行性,并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而惯性约束核聚变则通过激光或粒子束等高能量源对靶材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核聚变反应的发生。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们正不断努力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推动核聚变技术的突破。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核聚变技术具有丰富的燃料资源。

氢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核聚变反应使用氢同位素氘和氚作为燃料,而这两种同位素在海洋中广泛存在,且可出产和储存。

其次,核聚变技术能够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放射性废料。

同时,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较高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满足综合用电需求。

此外,核聚变技术还具有连续性和可控性优势,与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性能源相比,能够提供更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

然而,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聚变技术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投资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目前,国际上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其次,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还存在着技术挑战。

例如,氢同位素的稳定获取和储存、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稳定运行以及材料的耐受性等问题都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解决。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能源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寻找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共同目标。

核聚变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核聚变是指将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融合在一起,形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而人类如果能够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将为能源问题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正蓬勃发展。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ITER 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旨在建造一个可实现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实验装置。

该项目集合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在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是两种主要的实现途径。

磁约束核聚变是通过强大的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一定的空间内,使其达到发生核聚变的条件。

托卡马克装置是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的重要设备,我国的“东方超环”(EAST)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EAST 实现了等离子体长时间的稳定运行,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为我国在核聚变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惯性约束核聚变则是利用高功率激光或离子束等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核聚变燃料进行压缩和加热,使其达到核聚变条件。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尽管核聚变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在长时间内维持这样的极端条件,这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粒子和辐射会对装置内部的材料造成严重的损伤,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因此,开发能够承受高温、高压、高能粒子辐射的新型材料是核聚变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4年项目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4年项目

附件1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要求一、项目指南1. EAST内部部件实时检测、分析及快速更换关键技术通过对三维磁场下粒子轨迹、以及与第一壁材料相互作用的模拟,预测可能的损伤和燃料滞留,发展在真空环境下对东方超环(EAST)内部部件表面形貌的实时监测、表面损失的实时分析、表面损伤小部件快速更换的方法、技术。

实现在实验期间,等离子体放电中、放电间的实时测量,以及损伤小部件的智能快速更换。

2. HL-2M装置大功率低杂波系统技术研究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上建成2MW长脉冲低杂波系统,发展高功率相控阵列天线技术,高功率微波传输及测量技术,多管高压平衡与微波输出功率平衡以及快速保护技术。

针对HL-2M装置放电特点,优化低杂波系统设计,实现低杂波与等离子体的高效耦合。

重点在国内形成3.7GHz大功率微波部件的设计、加工和测试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支持远程参与的稳态先进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针对EAST稳态运行发展新的动力学控制算法,实现先进等离子体位形(如雪花偏滤器位形)的控制,研究先进的支持远程参与和稳态高参数条件下的稳态等离子体控制技术并开展实验研究。

发展未来跨洋海量数据的传输、储存、可视化和虚拟化技术,实现准实时的海量数据分析和存储;支持远程国际参与的实验和数据模拟;研究在大规模国际合作的环境中有效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

4. 聚变材料研究用小型高通量高能氘铍中子源关键问题针对磁约束核聚变工程用材料的筛选与快速评估,开展小型高通量高能氘铍中子源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通过对超导加速器的束流输运和系统耦合的研究,研制高效、稳定、低束流损失的低β超导加速模块;研制安全、稳定、可靠运转的新型铍靶系统,并探索新型的靶材料;对小型大通量高能氘铍中子源进行整体模拟研究和参数优化设计。

5. CFETR超导模型线圈的关键技术针对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超导磁体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对模型线圈的设计与分析、绕制、热处理、绝缘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完成模型线圈的研制。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是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重要科研制度之一。

该制度旨在推动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实验室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等。

实验室通常由多个研究团队组成,每个团队负责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实验室的管理层则负责协调各个团队的工作,确保实验室的科研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在经费管理方面,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通常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实验室也会积极争取其他渠道的经费支持,如与企业合作、申请科研项目等。

在项目管理方面,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通常会设立多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实验室会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和验收,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制度是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重要科研制度,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实验室制度,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核聚变磁约束

核聚变磁约束
中性粒子束注入
将强流离子束,经过气体交换室进行电荷交换变成中性粒子束,然后注入磁约 束装置。在环流器上一般用于在欧姆加热基础上的二级加热。是迄今为止取得温度 最高的加热方法。所用的中性束,粒子能量为100千电子伏左右,功率为10~30兆瓦。
射频波加热
利用等离子体外输入的,适当频率的各种电磁波,通过等离子体内电子回旋共 振(频率约60~120吉赫)、离子回旋共振(频率约30~120兆赫)、或混合共振(频 率2吉赫等)的机制,进行吸收加热。目前主要是原理性实验。准备中的大型实验,射 频功率为3~30兆瓦;小型实验使用的功率可相应地减少。
磁约束核聚变的约束方法
每一个作螺旋形运动的带电粒子,就是一个微小的螺旋形的电流。这个微 小电流产生的磁场,无论是电子或离子,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本上是和 外加的感应磁场B0方向相反的,是一种抗磁性。这些单个粒子所形成的微小电 流,叠加的结果,宏观地表现为,在圆柱表面上横向流动的电流I(图1)。这 个表面电流产生的磁场BI把圆柱内部原有的磁场B0抵消一部分,结果圆柱内的 磁场为Bi=B0-BI,圆柱外的磁场仍为B0。用磁场压强的概念,等离子体圆柱外 的磁压强为B0/2μ,圆柱内的磁压强为B/2μ,式中μ为磁导率。圆柱外的磁压 强大于圆柱内的磁压强,超过的部分即可平衡圆柱内的等离子体压强p,对它 起到约束的作用。当时,等离子体可以维持宏观的平衡,既不扩张又不被压缩。 由此就可得到一种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理想化的设备。这是一个很长的 圆筒形的真空室,内充稀薄的氘氚气体;外面绕上导线所成的直螺线管,真空 室内产生磁场来约束其中产生的等离子体。宏观地看,等离子体平常没有磁性, 但一旦加上磁场时,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运动就发生变化,形成如上所述的 粒子回旋运动,产生抗磁性,表现为磁性等离子体──一种抗磁性流体物质, 从而被外磁场所约束。 按照磁场中粒子横越磁力线扩散的理论计算,圆筒形真空室中等离子体圆柱的 直径不必大于1米,比不用磁场时,按热核等离子体中粒子自由飞行的情况所需的 10米,缩小到10倍。这就是用磁场约束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的主要优点。但这种约 束作用,只表现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在平行于磁场的方向,等离子体仍没有 得到约束,圆筒真空室仍需长达10米。等离子体沿圆筒真空室两端逸出损失, 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 的筹建工作,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 乐山原二机部 585 所,即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 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 585 所所 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 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 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 堆的概念 李正武先生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为了指导我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 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 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为什么加入ITER
据2006年6月国际能源巨头BP公司发布的《BP世 界能源统计》[11]的数据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 占世界总储量的1.3%,煤炭 占总储量的12.6%
90%上的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
可能的轻核聚变反应
D T He (3.5MeV) n (14.1MeV)
4
50% D D T (1.01MeV) p (3.02MeV) 50% He3 (0.82MeV) n (2.45MeV) D He3 He 4 (3.6 MeV) p (14.7MeV) 51% T He3 He 4 p n 12.1MeV 43% He 4 (4.8MeV) D (9.5MeV) 6% He5 (2.4 MeV) p (11.9MeV) p Li6 He 4 (1.7 MeV) He3 (2.3MeV) p B11 3He4 8.7 MeV
1993年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同志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陪同下,来等离子 体所考察
1996年10月24日,中科院副院长路甬祥来等离子体所视察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 R )
2
2
0
R
j
( R ) 0 p ( )

R
2 0 2
F ( ) F ( )
用垂直场平衡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道理
内侧分支点决定极向比压值R/a
环形装置主要宏观不稳定性
名称 扭曲模 撕裂模 性质 理想 电阻 形态 驱动源 低m 电流梯度/ 压强梯度 低m 电流梯度 m=1 压强梯度 高n 压强梯度 稳定方法 qa/q0>2, qa>m 磁剪切, qa>m q0>1 好曲率, <β>=<a/Rqa2
Δω ~ ω, Δk ~ k
分类:静电微观不稳定性 电磁微观不稳定性
涨落如何引起粒子损失?
垂直方向电场: 引起漂移速度 产生的粒子流 磁面平均
~ E E E
密度提高时会 达到极限
等离子体输运
经典输运系数: 扩散系数
Dc ei e2
离子热扩散率
i ii
2 i
电子热扩散率
e ee e2
托卡马克的实际输运系数远远大于经典值
新经典输运:
考虑到约束粒子(香蕉轨道)的贡献
新经典输运系数
D ( e q( r )) 2 ei
改革开放时期(攀登阶段)
198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成功HL-1环流器装置。同年,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研制成功HT-6M托卡马克装置。
1988年,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等离子体物理原理》出版。
199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建成超导托卡马克HT-7。 199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将HL-1改装成HL-1M。 1999年,石秉仁《磁约束聚变:原理和实践》出版。 英文刊物《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创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项目负责人:
申报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2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开展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

申请书正文(不超过30,000字)
一、立项依据
开展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任务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
详细阐述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有具体、可考核的考核指标。

3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

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 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 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
4
衔接。

八、研究队伍
1.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

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全时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 推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

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姓名:
项目名称
所属
计划项目经费
(万元)
起止
年月
本人承担
的任务
投入时间
(月/年)
与申报项目
的关系
5
3. 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九、经费预算
序号预算科目名称合计专项经费自筹经费(1)(2)(3)(4)
1 一、经费支出
2 (一)直接费用
3 1、设备费
4 (1)购置设备费
5 (2)试制设备费
6 (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
7 2、材料费
8 3、测试化验加工费
9 4、燃料动力费
10 5、差旅费
11 6、会议费
12 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3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14 9、劳务费
15 10、专家咨询费
16 11、其他支出
17 (二)间接费用
6
18 其中:绩效支出
19 二、经费来源
20 (一)申请从专项经费获得的资助
21 (二)自筹经费来源/
22 1、其他财政拨款/
23 2、单位自有货币资金/
24 3、其他资金/
十、申报单位意见
我单位经过认真审核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报人资格、研究条件及项目申请书各项内容真实可靠。

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十一、主要学术骨干一览表
姓名

别身份证号码
专业技
术职务
专业单位作用
每年工作
时间(月)
7
说明:1. 身份证号码栏目,现役军人填写军官证号,外籍人员填写护照号。

2. 专业应填目前所从事研究的专业。

3. “作用”指主要学术骨干在项目中的作用,分为“项目负责人”、“课题负
责人”、“学术骨干”。

4. 表中列出的主要学术骨干应与第六部分“课题设置”中一致,并应包括第八
部分“研究队伍”中介绍的所有人员。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