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合集下载

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

整理版ppt
29
二、经皮给药贴剂的辅助材料
(一)压敏胶
压敏胶:是对压力敏感的胶黏剂,它是一类无需 借助溶剂、热或其它手段,只需施加轻度指压, 即可与被黏物牢固黏合的胶黏剂。
压敏胶的作用: ①使贴剂与皮肤紧密贴合 作为药物储存库或载体材料 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等
整理版ppt
30
常用的压敏胶
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lnylacetate copolymer,
2、体内评价
测定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血药法,尿药 法和血药加尿药法。
生物利用度=经皮吸收制剂给药后排泄的总放射量/ 静脉给药后排泄的总放射量
整理版ppt
39
本版权归郭枫、杨华、 刘晓京、吴青松、熊晨阳 所有,如以上内容存在雷 同纯属引用。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Skin (indifferent site)
CAN VARY VIA CURRENT MANIPULATION
16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性质; (2)药物的浓度; (3)介质的pH值; (4)电流; (5)离子电极。
整理版ppt
17
(二)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首先是由Fellinger和 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节炎治疗中 。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酸碱和多种有机溶剂, 吸水性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玻璃化温度,化学性能 稳定。
整理版ppt
33
(二)系统组件材料
1、背衬材料
常用多层复合铝箔,即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 烯等膜材复合而成的双层或三层复合膜。还有PET 、高密度PE、聚苯乙烯等。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ERT(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 therapy)雌 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症,老年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 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优点
优点: 优点: 首过效应” 避免药物肝脏 “首过效应”, 胃肠道的 破坏作用 血药浓度稳定, 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较长的作用时间, 较长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可以自主给药提高病人依从性。
经皮给药系统局限性
离子导入贴片
美国Vyteris公司开发出一种离子导入贴片。对带正电的 美国Vyteris公司开发出一种离子导入贴片。对带正电的 药物,Vyteris的贴片包含了一个药物储库(正极)和一 药物,Vyteris的贴片包含了一个药物储库(正极)和一 个回收储库(负极),一个电池组和微型处理器连接着正 极和负极的储库。当贴片被置于皮肤上,电流的开关打开 时,带正电的药物分子从正极穿过皮肤到达下面的毛细血 管床。药物的释放程度与电流大小成线性相关,也与药物 的分子大小和结构、电荷,以及药物浓度、处方中竞争离 子、促渗剂和贴片大小等有关。
经皮给药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 因素,从长期临床统计结果来看,接受ERT超过10年的患 因素,从长期临床统计结果来看,接受ERT超过10年的患 者中,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有所增加, 然而,研究表明雌激素治疗中辅以孕激素可以抑制子宫内 膜的增生,并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从而使子宫内 膜癌、乳腺癌发生率反而低于没有接受ERT的妇女,同时 膜癌、乳腺癌发生率反而低于没有接受ERT的妇女,同时 ERT极大的改善雌激素缺乏妇女的生活质量,相对非ERT使 ERT极大的改善雌激素缺乏妇女的生活质量,相对非ERT使 用着,妇女的寿命至少被延长2 用着,妇女的寿命至少被延长2年 。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课件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课件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鼻黏膜是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可 以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
药物可以有两种方式穿过黏膜:一是通过黏膜中的 脂质载体通道;二是通过水溶性细胞间隙。
鼻黏膜表面积很大,鼻腔除鼻前庭、鼻腔嗅膜及鼻 甲前一小区域外,均为具有纤毛上皮的黏膜,大大增 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人体鼻黏膜总吸收 面积约150 cm2 ,鼻黏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静 脉窦、动静脉吻合支以及淋巴网络。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二甲基-β-CYD对纤毛运动频率的影响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3.壳聚糖
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能, 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 结构中的氨基可以与细胞膜 中的阴离子成分结合,形成 一条细胞旁路通道。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2.5粉雾剂
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经特殊的 给药装置以微粉形式给药后进入呼吸道, 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具 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
增加药物溶液的粘度,可以降低鼻纤毛清 除率,提高生物利用度。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2.3鼻黏膜给药的剂型
滴鼻剂
鼻腔给药的最简单的一种剂型
气雾剂 喷雾剂
粉剂
凝胶 微球
最常用于肺部吸入给药和体表外用给药
喷出的雾滴较细,在鼻腔内分布均匀、不易流失、吸收快、生物利用 度高 药物与辅料混合成均匀的、粒径符合要求的粉末后,直接吸入或通过 特定的装置喷入鼻腔给药的一种剂型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呼吸道给药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主要内容
概述 鼻黏膜给药 肺部给药 小结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第一节:概述
1.1概述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
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直肠黏膜、阴道黏 膜及眼黏膜等,其中鼻腔黏膜给药是目前 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新途径之一。 1985年美国新泽西洲罗杰大学出版了专题 讨论会资料,证明鼻腔给药系统在临床治 疗上和药动学上具有明显的优点,是行之 有效,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PPT

经皮给药制剂 PPT

• 6、醇类化合物 •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
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 非极性药物的经皮透过。
• 7、其他吸收促进剂 •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二)物理方法
• 1、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
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 2、超声导入
•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首先是由Fellinger和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 节炎治疗中。
• 3、微针
第三节 经皮给药贴剂设计与生产工艺
• 一、药物选择原则
• 1、剂量 • 2、理化性质 • 3、生物学性质
关性的研究。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 粘性是TDDS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1、粘附力(adhesive strength)的测定 • 粘附力指的是贴剂与皮肤或与基材充分接触
后产生的抵抗力。 • 通常采纳测定剥离力的方法,一般使用剥离
角度为180°,即PSTC-1法(PSTC,pressuresensitive tape council)。 • 180°剥离试验能够得到压敏胶变形和破坏的 状态,同时容易得到重现性良好的结果。
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一、经皮传递系统(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TS) • 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
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广义的经皮吸收制剂既能够起局部治疗作用也能够起全身 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4)第二章新剂型研发 (4)2.1 固体制剂新剂型 (4)2.2 液体制剂新剂型 (5)2.3 半固体剂型新剂型 (5)2.4 复合剂型新剂型 (5)第三章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6)3.1 经皮给药系统 (6)3.2 靶向给药系统 (6)3.3 控释给药系统 (7)3.4 传递系统与生物响应系统 (7)第四章药物载体材料研究 (7)4.1 聚合物材料 (7)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8)4.3 纳米材料 (8)4.4 复合材料 (8)第五章制剂工艺优化 (8)5.1 固体制剂工艺 (8)5.2 液体制剂工艺 (9)5.3 半固体剂型工艺 (9)5.4 复合剂型工艺 (9)第六章药物稳定性研究 (10)6.1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0)6.1.1 化学因素 (10)6.1.2 物理因素 (10)6.1.3 环境因素 (10)6.1.4 生物因素 (10)6.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0)6.2.1 加速试验 (10)6.2.2 长期试验 (11)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2.4 红外光谱法 (11)6.3 稳定性改进策略 (11)6.3.1 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11)6.3.2 选择合适的辅料 (11)6.3.3 改进制剂工艺 (11)6.3.4 控制储存条件 (11)6.4 稳定性预测与监控 (11)6.4.1 建立稳定性模型 (11)6.4.2 实时监测 (11)6.4.3 预警系统 (11)6.4.4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12)7.1 生物利用度概念与评价方法 (12)7.1.1 生物利用度概念 (12)7.1.2 评价方法 (12)7.2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2)7.2.1 药物因素 (12)7.2.2 剂型因素 (12)7.2.3 生理因素 (12)7.2.4 环境因素 (12)7.3 生物利用度改进策略 (13)7.3.1 剂型改进 (13)7.3.2 药物分子改造 (13)7.3.3 制剂工艺优化 (13)7.4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4.1 设计方案 (13)7.4.2 样本选择 (13)7.4.3 给药方法 (13)7.4.4 数据处理 (13)7.4.5 结果评价 (13)第八章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13)8.1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3)8.2 毒理学评价方法 (14)8.3 安全性改进策略 (14)8.4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第九章临床试验与市场调研 (14)9.1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14)9.1.1 临床试验设计 (14)9.1.2 临床试验实施 (15)9.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5)9.2.1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9.2.2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15)9.3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3.1 市场调研方法 (15)9.3.2 市场分析内容 (15)9.4 市场推广策略 (16)9.4.1 产品定位 (16)9.4.2 价格策略 (16)9.4.3 渠道建设 (16)9.4.4 宣传推广 (16)9.4.5 售后服务 (16)第十章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6)10.1 研发成果评价与申报 (16)10.1.1 评价体系构建 (16)10.1.2 申报流程优化 (16)10.1.3 政策支持与奖励 (16)10.2 产业化实施策略 (16)10.2.1 产业化路径规划 (17)10.2.2 生产工艺优化 (17)10.2.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7)10.3 产业链建设与优化 (17)10.3.1 上游原材料供应 (17)10.3.2 中游研发与生产 (17)10.3.3 下游市场与服务 (17)10.4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 (17)10.4.1 知识产权保护 (17)10.4.2 知识产权运营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 透 皮 给 药 有 多 种 剂 型,从 传 统 的 散 剂、浴 剂、搽 剂、油剂、糊剂等,逐步改进为硬膏剂、软膏剂,而随着高分 子药用辅料的 迅 猛 发 展,又 带 动 了 现 代 透 皮 剂 型 涂 膜 剂、 膜剂、凝胶剂、巴布剂、穴位敷贴剂和贴片剂等的发展。 1. 1 涂膜剂: 涂膜剂系指用有机溶剂溶解成膜材料及药物 而制成的外用剂型。涂于患处时,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以 保护创面,同时逐渐释放所含药物起治疗作用。涂膜剂制 备工艺简 单,在 使 用 时 亦 有 诸 多 优 点。吴 广 侠 等[1] 以 雄 黄、冰片为主要 成 分 制 成 雄 冰 涂 膜 剂 治 疗 隐 翅 虫 皮 炎 ,药 物可缓慢释放,作用持久。另外,中药涂膜剂可快速起效。
[4] 蔡海敏. 乳剂型凝胶 基 质的配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21( 7) : 431.
[5] 姜义娜,于香安,焦海胜,等. 斑蝥素脂质体凝胶剂的研制与 质量评价[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 4) : 199 - 202.
[6] 万冬桂,李佩文. 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 10) : 69.
透皮吸收促进剂( Penetration enhancers,PE) ,是指一种 具有能暂时性的调节经皮通透性的物质。PE 在应用安全 而没有毒的前提下,在临床上能够增强或者提高药物的经 皮穿透速率,甚至通过皮肤局部给予就能够有利于治疗病 人全身性疾病。理想 的 透 皮 吸 收 促 进 剂 应 该 具 备 如 下 几 点要求: ( 1) 无药理活性。( 2) 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 3) 作用迅速、适宜、且可以预见到。( 4) 当移去时,皮肤的 穿透性立即恢复。( 5) 不导致身体水分、电解质以及内源 性物质的丢失。( 6) 与药物和其他辅料无配伍禁忌。( 7) 为药物的良溶剂。( 8) 皮肤感受良好且容易在皮肤上铺展 开( 9) 能够加到局部用的制剂中。( 10) 无色、无味、无臭、 价廉。

中药制剂新机型重点

中药制剂新机型重点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思考题一、微波提取、超临界提取、微型胶囊1.微波与超声波提取的概念、原理、特点、提取条件与影响因素?2.超临界流体的概念、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提取工艺循环流程?3.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的影响因素?4.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的应用范围?5.微囊的概念、中药微囊化的特点?6.单凝聚法、复凝聚法的制备原理与常用材料?二、缓控-释制剂1.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的分类?各类缓控释制剂的原理?2.与普通制剂相比,缓控释制剂有哪些优点?3.渗透泵片的概念、结构类型和控释原理?影响渗透泵片药物释放的因素有哪些?4.骨架片的概念、分类、质量要求?亲水凝胶型骨架片的常用辅料?5. 迟释制剂的概念?6.结肠定位制剂的分类?7.哪些药物适合制成胃内漂浮缓释片?8. 哪些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制剂?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9.拟合缓控释制剂药物曲线的数学模型有哪些?三、经皮给药系统1.药物透皮吸收的概念? 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TDDS的概念与分类?2.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有哪些?3.何为透皮吸收促透剂?应符合哪些条件?常用的有哪些种类?4.巴布膏剂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哪几层?巴布剂常用的材料?巴布剂的特点?5.离子导入的概念?6.用于制备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熔点范围?分子量范围?四、脂质体1.脂质体的含义、特点与制备方法?2.制备脂质体的材料有哪些?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哪些?3.被动靶向脂质体药物吸收机理主要是什么?4.主动靶向脂质体在体内主要靶向于什么位置?5.适宜制成脂质体混悬型注射剂、且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的方法是什么?五、乳剂1.自乳化给药系统的概念?组成?2.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有哪些?3.复乳的特点?4.什么是纳米乳?粒径在100~1000nm的乳剂称什么?六、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1.固体分散体的概念?特点?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固态溶液?2.固体分散体的难溶性载体材料有哪些?水溶性载体有哪些?3.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4.何谓包合物?何谓主分子、客分子?环糊精分子中含葡萄糖分子数是多少?5.包合物的制备方法?6.包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有哪些?七、黏膜给药剂型1.黏膜给药的概念、作用特点、黏膜给药的途径有哪些?2.口腔黏膜给药的特点?口腔给药的剂型有哪些种类?3.生物黏附制剂的概念与特点?合成的生物黏附剂有哪些?4.口内速释片的概念与分类?5.鼻腔给药的特点与剂型?那些药物适合鼻腔给药?八、靶向给药系统1.靶向给药的特点?靶向制剂是如何分类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2.靶向制剂的分类?3.决定靶向制剂疗效的因素有哪些?4.有利于药物脑靶向分布的剂型?5.靶向乳剂的体内分布特点?靶向乳剂的临床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6.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微球可制成哪些剂型?7.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有哪些?哪些属可生物降解材料?。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课件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课件
• 3.复乳包囊法:
W/0/W型微囊示意图
10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明胶为囊材单凝聚法 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的工艺流程
的复凝聚法工艺流程
11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二)化学法 化学法是在液相中发生化学反应而成囊。 可分为界面缩聚法与辐射化学法。 1.界面缩聚法(界面聚合法) 2.辐射化学法
• (三)物理机械法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 1.喷雾干燥法 2.喷雾冻结法
2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处方】 β-环糊精 4g
薄荷油
1mL(28d)
蒸馏水
50mL
【制法】称取β-CYD 4g,置100mL具带塞 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50mL,加热溶解, 降温至50℃,精密滴加薄荷油1mL,恒温搅 拌2.5小时。冷藏24小时,待沉淀完全后过 滤。用无水乙醇5mL分三次洗涤沉淀3次, 至沉淀表面近无油渍,将包合物置干燥器 中干燥,即得。
3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β-环糊精包合技术 • 包合技术系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
子的空穴结构中形成包合物的技术。处 于包合物外层的大分子物质如环糊精 (CYD)、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核酸等称为主分子,被包合于主分子内 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客分子。也可形象地 将包合物称为分子胶囊。
4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LOGO
1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悉包合物的概念、重要性、材料及其特点, 包合方法及包合物的应用 2.了解包合物的鉴定 3.掌握微囊的概念、特点 4.熟悉囊心物、囊材、包囊方法、评价方法及 微囊性质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研究综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该给药方式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还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经皮给药现已成为继片剂、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它可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

但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剂型因素等,经皮给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

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本文就经皮给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1、经皮给药机制药物经皮吸收目前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活性表皮进入真皮,再由毛细管进行体循环;另一种是透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吸收到达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还有一种是以组织通道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

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经皮给药机制。

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直延伸至皮肤的马氏层,负责氧份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运,带走代谢废物,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制剂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入体循环。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药物才适于经皮给药(表1),但大多数药物不能满足。

因此,如何使药物突破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表1 适合经皮给药的药物性质2、经皮给药新剂型2.1 纳米粒纳米粒高度分散,可通过毛囊或角质层,能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缓释药物、保护药物避免降解,有效克服皮肤等生物屏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口服、注射难于发挥药效的药物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固体脂质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和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2023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 剂型与新技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药新剂型 • 中药新技术 •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关系 • 中药制剂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引言
课程背景
• 中药制剂技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 • 当前中药制剂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课程目的
• 培养学员掌握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理论体系和技能 • 提升学员解决中药制剂技术问题的能力
03
中药新技术
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概述
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基因 、基因克隆等技术,对生物体的遗传 信息进行操作和利用的技术。在中药 学领域,基因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深入 了解中药材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 中药材的种质保护、品种选育和新品 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材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中药材基因组的测序、基因鉴 定和基因组结构功能的研究,可以揭 示中药材的遗传背景、物种演化关系 和道地性,为中药材的品种鉴别、种 质保护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纳米粒
总结词
纳米粒是指药物被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粒径在1-100nm的固态 胶体分散体系。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 吸收效果。
详细描述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制备工艺对粒径、稳 定性、载药量等有重要影响。纳米粒在中药制剂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改善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制剂的国际化
推进际化进程,促进中药制剂在海外的 推广和应用。
符合国际标准
中药制剂应符合国际药品注册标准和规范,提高产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中药制剂的国际化提供有力 保障。

(优选)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优选)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1.7 脂质体
1.7.1 脂质体的组成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白质。类脂是脂的衍
生物,动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植物细胞 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植物甾醇。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 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 1.7.2 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 (2)逆相蒸发法 (3)溶剂注入法
1.7 脂质体
(4)去污剂分散法 (5)钙融合法 (6)冻结融解法 (7)主动包封法
其他还有冷冻干燥法和复乳法等。
1.8 固体分散技术
1.8.1 载体材料 (1)水溶性载体材料 (2)难溶性载体材料 (3)肠溶性载体材料 1.8.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熔融法、溶剂法、
染效率,如用于脂质体-DNA疫苗的鼻黏膜免疫。
2.2肺部给药新剂型
❖ 1 干粉吸入剂(粉雾剂) ❖ 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a-tions ,DPI) 是当前给药
❖ 常用的微球种类有: 生物可降解淀粉微球(DSM):DSM吸水后,
迅速溶胀,药物分子可以扩散进入DSM骨架.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
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 图是载药尼古丁的葡聚糖制备过程.
脂质体:用于鼻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 ❖ 防止药物被酶水解,保持用药部位较高药物浓度 ❖ 减少药物对鼻黏膜的毒性和刺激性 ❖ 持续释放包封的药物,具有缓释的效果 ❖ 具有生物黏附性,能使药物较长的滞留与吸收部位 ❖ 作为鼻黏膜免疫佐剂,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阳离子脂质体用作基因药物的载体,能显著增加转
1.2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 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药物 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 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考试题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考试题

考试题: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一、选择题(每个问题正确答案仅有1个,共5分)1. 在药物新剂型开发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A. 药品疗效B. 患者接受度C. 药品成本D. 研发周期2. 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纳米药物技术的主要优点是:A. 提高药物稳定性B. 提高药物疗效C.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D. 增加药物毒性二、简答题(共35分)1. 请简述药物新剂型的发展趋势。

2. 请列举三种新型药物剂型及其主要优点。

3. 请简要介绍两种药物新技术及其应用。

三、论述题(共30分)讨论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意义。

可以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一、1. 答案:D 研发周期。

解释:研发周期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开发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缩短研发周期可以提高药品上市速度,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 答案:C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解释:纳米药物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二、1.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趋势包括: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生物黏附制剂、经皮给药和新制剂(如脂质体、胶束等)。

这些新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新型药物剂型及其主要优点包括:* 脂质体: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肝脏首过消除,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胶束:具有靶向性,减少全身分布和副作用,提高药效。

* 纳米给药系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

3. 药物传递技术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

除此之外,新技术如3D打印技术也可以实现个性化给药,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意义重大。

首先,新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肝脏首过消除等生理过程的影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空化效应:介质在超声波作用下形成气泡的作用;空化作用造
成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排列的无序化,同时空化气泡的震
动使大量水分穿透进入无序化脂质区域形成水性通道 • 声流作用、热效应、机械效应
• 超声波法
– 影响因素
• 导入药量与超声频率、强度、暴露时间、药物性质相 关 • 超声波空化效应大小与超声波频率成反比,低频超声 波穿透力强 • 超声波强度越大,对皮肤影响越大,易导致损伤提高20倍
• 菊糖(M=5000)经皮吸收提高33倍
• EMLA(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局部麻醉皮肤涂抹后
60min起效,超声波处理后,可在涂抹后15min起效
• 超声波法
– 安全性
• 对皮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是否可逆? • 空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皮肤有无损伤?
1.3药物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
• 优点
–少胃肠道干扰和肝脏首过作用
–长时间维持平稳血药浓度,作用持久,减少给药次数, 延长用药间隔,提高依从性
–用法简便,用药安全,中止治疗方便。
• 缺点
–皮肤屏障使透过皮肤的药物量少,难以达到治疗要求 –部分药物或添加剂具有皮肤刺激性或产生过敏反应 –一些药物受理化性质限制不能制成经皮给药制剂
• 缓释性,在表皮、真皮形成药物储库,缓释药物
• 安全性,为体内固有成分,无毒,可生物降解,无刺激性 • 皮肤靶向性,在皮肤组织表现出相对靶向性
• 4.1脂质体
–传递体(transfersome),柔性纳米脂质体,由 磷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自聚集泡囊,具有很 强的变形性。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
• 变形机制
– 药物经皮离子导入的影响因素
• 电学因素:电流强度、作用时间、类型(恒定直流<脉冲直流)
• 药物因素:解离状态、分子大小、脂溶性、荷电量、离子迁
移率、溶解度、浓度
• 离子导入系统组成:供应室、接收室溶液的组成(竞争性离
子)、pH值,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应用实例
•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1.4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两条途径
• 透过组织通道运送、吸收
– 组织通道:直径 50-100 nm –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
道,是药物经皮转运的一条途径
1.5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 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 具有化学惰性、稳定性、无药理活性
• 可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
• 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 • 无毒、无刺激性,无变态反应性
• 无色、无味、无嗅、价廉
• 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相 容性
• 吸收促进剂吸收促进作用机理
– 影响药物经皮扩散 – 影响药物在角质层中的分配
•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 脂质的流动性 • 与细胞间蛋白质作用提高皮肤角质层的渗透性 • 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从给药系统的基 质中分配进入角质层 • 在一定载体、较高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 层 • 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 • 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
– 电泳和扩散时电致孔增渗的主要原因 – 非荷电分子和弱电性分子药物:扩散为主 – 强电性分子药物:电泳为主 – 微弱的电渗作用
• 电致孔法
– 影响电致孔渗透促进作用的因素
• 电学参数、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 参数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参数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电学
脉冲电压
脉冲数目 脉冲长度
+
+ +
• 微针阵列
– 微针阵列是一种顶部尖细、长度在150µ m左右的微型针
的排列。 – 促进经皮吸收的原理:微针应用于皮肤表面后使皮肤角 质层的完整性收到破坏,产生一系列小孔,从而使皮肤 的渗透性显著增加,立于药物经皮渗透。
– 特点
• 可使药物皮肤透过率增加3—5各数量级 • 提高蛋白质、DNA以及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经皮递送速率 • 无痛感
• 药物储库贴于皮肤—药物溶液加到储库—盖上靶标—激光刺激 靶标—撤去给药装置
• 压力波
– 特点
• 压力波作用时间非常短(100ns—1µ s),压力波只是引起皮
肤渗透性增强,药物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经皮吸收 • 通过改变压力波的特性参数或联用化学渗透促进剂可调节皮肤
的渗透性改变程度,以此控制药物的渗透量
• 避免酸、酶等对药物的降解,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吸收障碍 • 无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无针粉末注射器
4.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 脂质体 • 微乳 • β-环糊精
• 4.1脂质体
–由排列有序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多层微囊。
–具有生物膜功能,可削弱或消除表皮屏障作用
–特点
• 双亲性,对药物兼容性好,能包裹脂溶性、水溶性药物,提高 药物溶解度,增加药物透皮作用
–熔点:低熔点药物较易透过皮肤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剂型
– 不同的经皮给药制剂释药特性的不同,影响药 物的经皮吸收速率 – 制剂中药物释放快,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扩散。 – 凝胶剂、乳剂型软膏的药物释放快,骨架型贴 片的药物释放慢 – 处方组成影响药物经皮吸收性能:基质、吸收 促进剂、药物浓度、溶解或分散药物的介质
–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 亲水性通道的形成
– >50V(HV):角质层角化细胞上产生亲水通道
– 局部转运区/LTR,直径与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相关
– 局部逸散区(LDR),药物以扩散为主
– <5V(LV):离子导入,细胞间质、附属器(毛囊、汗腺)
• 电致孔法
–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 电泳、电渗和扩散作用
理化性质
处方因素
构象
亲脂性 竞争离子

-
理化性质 电荷
分子量
+
-
pH
黏度
+
-
• 电致孔法
– 安全性问题
• 肌肉收缩增强
• 电场作用于皮肤,刺激皮下组织神经,刺痛
• 超声波法
– 药物分子在超声波作用下,透过皮肤被机体吸收的方法 – 超声一般频率20kHz,强度0-4W/cm2
– 促进经皮吸收的机制
– 适用药物
• 传统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法无法实现经皮递送的药物
• 电致孔法
– 特点 • 瞬时高电压脉冲,对皮肤无损伤,形成的孔道是暂 时、可逆的 • 起效快,可显著减小药物经皮转运的滞后时间
• 与离子导入法并用,可大大提高离子导入法经皮给
药效率 • 采用脉冲方式给药,立于实现程序化给药
• 电致孔法
• 微针阵列
– 应用实例 – 寡核苷酸:与离子导入合用,比单用离子导入
强100倍
– 裸质DNA:比常规方法表达提高2800倍
• 无针粉末注射
– 利用高速气体喷射将药物递送到皮内、皮下或黏膜内的
新型释药技术。 – 原理:利用高压气体克服角质层障碍,将药物高速压入 皮肤内 – 特点
• 无疼痛感,使用方便,顺应性好
• 不损伤皮肤,无疼痛或胃肠刺激
• 起效快,药效强,渗透性比普通经皮被动扩散大几十至上百倍 • 可适宜于大分子药物如多糖、多肽及蛋白质
• 离子导入法
–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 电场力作用:角质层两侧的电压降
• 电渗作用:膜两侧液体的定向移动 • 电流诱导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形成可逆性的孔道
• 离子导入法
密结合,非常坚韧,外界物质不易透入,为药物经皮
渗透的主要障碍 – 活性真皮:对高脂溶性药物而言,是其经皮扩散的重 要屏障 – 皮肤渗透性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 皮肤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用药部位、 皮肤状态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分子量与药物的经皮扩散速度呈负相 关 –脂水分配系数(P):影响药物经皮扩散的主要因 素,在一定范围内(lgP在1~3)才能获得较好 的透皮吸收效果 –药物存在形式:分子状态、离子状态
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化学方法 • 药剂学方法 • 物理促渗透技术
• 3.1化学方法
– 药物理化性质的改造: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 改造以改变其脂水分配系数来促进药物的透 皮吸收。
• 3.2药剂学方法
– 经皮吸收促进剂 是指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
的屏障结构,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物质。
– 特性
• 吸收促进剂的类型
–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二甲
基甲酰胺
– 有机酸、脂肪醇类:油酸、亚油酸、月桂酸
– 氮酮及其类似物 – 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磷脂 – 角质保湿剂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 – 萜烯与植物挥发油
• 3.3物理(物理化学)方法
– 应用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来改变角质层的结 构以增加药物渗透性 – 离子导入法、电致孔法、超声波导入、压力 波以及微针阵列等
贴皮肤
•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 微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贴皮肤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皮肤屏障 • 药物理化性质 • 剂型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表皮、真皮、皮肤附属器
• 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皮肤屏障
– 角质层:90%细胞为角质细胞,细胞间以特殊方式紧
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 Vyteris 公司的离子导入给药装置:剂量控制器、结合
元件、贴片
• ALZA公司的E-Trans药物递送装置:微电子线路与透
皮贴片结合
• 电致孔法
– 采用瞬时(ms/µ s)高电压脉冲使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 层形成暂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从而增强细胞及组织膜的 渗透性以利于经皮给药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