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
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课件含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课件含练习)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你是否知道土壤有不同的类型,并且每种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呢?本文将为你详细解释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还为你提供一些练习题来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一、土壤的类型及其特征1. 黏土土壤:黏土土壤的颗粒非常细小,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它们往往富含有机质,但通透性较差。
黏土土壤通常呈现暗色或淡灰色,它们适合种植稻谷、豆类等作物。
然而,由于通透性较差,当降雨过多时,黏土土壤容易发生水涝。
2.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是一种通透性很强的土壤类型。
它们通常呈现黄色或淡红色,且贫瘠无机质。
由于砂土不能很好地保水和保肥,它们不太适合种植作物,但可以用于园艺和种植草坪。
3. 淤泥土:淤泥土主要由水流沉积而成,它们富含有机质,并具有良好的肥力。
淤泥土通常呈现暗褐色,容易保水和保肥。
它们适合种植大型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等,并常用于稻田的种植。
4. 沙壤土:沙壤土是沙和壤土的混合物,具有中等颗粒大小和适度的保水性。
沙壤土呈现黄褐色,容易破碎,但较黏土土壤的肥力要低。
沙壤土适合种植甜菜、红薯等作物,同时也可以用于园艺和景观设计。
二、土壤类型的影响1. 保水性:黏土土壤由于颗粒细小、含水量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可以持续向植物提供水分。
相比之下,砂土的保水性较差,容易造成干旱问题。
农田种植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应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水肥管理方式,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透气性:砂土通透性较强,可以快速排水,但较黏土土壤的肥力较低。
在栽培作物时,需要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透气性,以避免水分滞留或水logging引发的植物病害。
3. 肥力:淤泥土和黏土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较高的肥力。
这种土壤类型适合种植大型农作物,且无需过多施肥。
相比之下,砂土和沙壤土的肥力较低,通常需要施加肥料来补充养分。
土壤的种类
石膏——盐层土 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具 有石膏和盐分土壤的通称,主要分布在新疆、 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 一部分地区,其面积占国土的20%。基本上没 有或很少有草原土壤那样明显的腐殖质层,上 边大多盖有不同数量的砾石,其下为含铁和粘 土稍多的红棕色紧实层,再下则为各式各样的 石膏和盐分聚积层。我国最干旱的沙漠地带, 这些地域干旱少雨,这类土壤主要用来放牧非 常耐旱的骆驼,但利用率很低。
由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所以自然界中的土壤 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我 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 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 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 沼土等。其中黑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黑土 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 质层。这层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 有的甚至可达1米以上,腐殖质含量居各种土壤之 首。
淋溶土
大多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丘陵山地, 为我国的主要森林土壤。淋溶土是在 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积累的土 壤。淋溶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 源。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在 农业利用上应特别重视水土保持。
钙层土 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都是钙层 土,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 部及其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 省区的交接地段。这类土壤在利用上 以畜牧业为主,力戒毁草开荒,造成 土壤荒漠化。
岩性土 由于某些岩石的性质对于土壤的形 成起了延缓作用,从而使这种土壤更多地保 持着岩石的某些特性,如发育在四川盆地和 云贵高原等地的紫色土,小片和零星分布在 我国南方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区的黑色石灰土 及红色石灰土以及遍布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风 沙土等。紫色土、黑色石灰土以及红色石灰 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壤,种 植粮、棉、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都能获得好 收成。
土壤类别划分
土壤类别划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外壳中的一种天然物质,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根据土壤的类别,分别介绍沙质土壤、粘质土壤、壤质土壤和砂壤土壤。
一、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由颗粒直径在0.05-2mm之间的沙粒组成的土壤。
它的颗粒较大,排列紧密度较小,通气性和渗透性较好。
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水分蒸发和渗漏,因此在干旱地区通常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沙质土壤的肥力较低,容易流失养分,所以需要加强施肥和保持水分,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适宜种植沙生植物,如仙人掌等。
二、粘质土壤粘质土壤是由直径小于0.002mm的粘粒组成的土壤。
粘质土壤颗粒较小,排列紧密度较大,因此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粘质土壤的通气性较差,容易产生积水和涝害,因此需要加强排水措施。
粘质土壤的肥力较高,养分流失较少,适宜种植农作物。
但粘质土壤容易粘结成块,不利于根系生长,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增加通气性和疏松度。
三、壤质土壤壤质土壤是由颗粒直径在0.002-0.05mm之间的壤粒组成的土壤。
壤质土壤是理想的农业土壤,它既具有沙质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又具有粘质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壤质土壤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土壤改良措施相对较少。
但壤质土壤在不同地区的性质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
四、砂壤土壤砂壤土壤是由颗粒直径在0.05-2mm之间的沙粒和壤粒组成的土壤。
砂壤土壤具有沙质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壤质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砂壤土壤适宜种植农作物,但需要加强施肥和保持水分。
砂壤土壤的土壤改良措施与壤质土壤相似,可通过增加有机质和改良土壤结构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土壤可以根据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沙质土壤适宜种植沙生植物,肥力较低,需加强施肥和保水措施。
粘质土壤保水性和肥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需加强排水措施。
壤质土壤是理想的农业土壤,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土壤改良措施相对较少。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壤质土壤、黏质土壤、壤砂质土壤、淤泥状粉质土壤、钙质土壤等六种。
(1)砂质土壤:又称砂土,是指含砂砾粒,粒度大,呈多孔状的土壤,且砾粒总体来看砂砾有类近统一性;土壤质量低,水分较容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也较少,供氮素有限,生长期受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粉质土壤:又称沙质土壤,是以砂砾微细粒及黏粉分散在空心结构中的一种土壤类型,含有硅质及黏粒质,颗粒粒度小,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而且木根较深,土属酸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覆盖率较小。
(3)壤质土壤:又称壤状土壤,是一种特殊的壤土类型,是通过火山爆发、断层运动和海侵作用等地质深动过程形成的,是以大量的黏粉成分及碎石组成的;其水分和空气的分布特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4)黏质土壤:又称膨土或淤土,是以膨胀层状的黏土为主的土壤,含有大量的黏性物质,其空间结构特点除有一定的孔隙性外,通量性、亲水性及团粒结构稳定性也很高,即使在长时间内也能保持一定的物理结构和水分状态。
(5)壤砂质土壤:是以砂和壤混合在一起而成的,其土壤由粗粒和细粒混合而成,且细粒含量较高;水分相对保湿,但可能随季节变化而有较大变化;空气密度较低,有利于植物生长。
优点是通量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而且其结构节点与研究能保持一定的坚固状态。
(6)淤泥状粉质土壤:属于泥质土壤,是淤泥状粉质土壤及黏质土壤混合而成,具有黏粒和砂砾混合特征;土壤水分较足,放射率也很高;土壤结构牢固,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形成。
优点是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气孔、水孔较多,有利于水分和叶绿素的交换,结构稳定。
(7)钙质土壤:又称碱土、硫酸盐土,是以钙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型的复杂性土壤,通常分布在高尔夫碱重熔融滩及碳酸盐熔融滩带内;土壤质地细,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缺点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盐,在温度变化后水溶性有机物会减少,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而且土壤松质性也差,容易形成土质改性。
常见的土壤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生长和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类型主要由土壤颗粒组成、水分和空气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质土、粘性土、砂质黏土、黏性砂等,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土壤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沙质土沙质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组成的,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但缺乏肥力和保水能力。
沙质土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二、粘性土粘性土是由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0.05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和肥力,但排水能力较差。
粘性土通常分布在湿润地区或山区。
三、砂质黏土砂质黏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排水性和保水能力,但肥力较低。
砂质黏土通常分布在中等湿度的地区。
四、黏性砂黏性砂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少量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透气性和排水性,但保水能力较差。
黏性砂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五、其他类型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土壤,如黑土、红壤、棕壤等。
1.黑土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
2.红壤红壤是指富含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而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很重要。
3.棕壤棕壤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结论: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适宜作物、肥力、水分保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在土地利用和保护方面,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土壤是地壳表面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4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1.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呈红色或棕红色。
其富含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 黄壤:黄壤呈黄色或棕黄色,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农作物种植,但排水性较差。
3. 赤壤:赤壤呈红褐色,常见于亚热带地区。
它富含铁氧化物和富集的黏粒矿物质,适合种植茶叶、竹子等作物。
4. 黑土:黑土色泽深黑,富含有机质,并富含氮、磷、钾等养分。
黑土蓄水性和保肥性良好,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
5. 棕壤:棕壤呈棕色,常见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适宜果树和作物的种植。
6. 硅质土:硅质土主要由含硅骨骼的植物遗骸和硅质矿物质组成。
它贫瘠但保水性好,通常用于盆栽和花卉种植。
7. 盐渍土:盐渍土富含盐分,常见于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它的含盐量高,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8.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通常粘性较差。
砂土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不适合种植需肥沃土壤的作物。
9. 粘土:粘土颗粒较细,粘性强。
粘土富含养分,但排水性差,容易发生涝灾,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后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10.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由腐殖质和残体组成,多见于湿地和沼泽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但肥力较低,多被用于湿地保护和水生植物的栽培。
11. 塔顶土:塔顶土是在石炭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它通常浅薄且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适宜苔藓和高山植物的生长。
12. 碱土:碱土富含碱性盐分,多见于盐碱地和干旱地区。
它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耐盐碱植物的生长。
13. 砾石土:砾石土中含有较多的砾石颗粒,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多用于建设和园林绿化。
14. 枯水土:枯水土是在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usda土壤质地类别
usda土壤质地类别USDA土壤质地类别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该系统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
以下是关于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详细描述:1.砂土:砂土是指土壤中砂粒(直径大于2毫米)含量超过50%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比较松散,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较为困难。
2.砂质壤土:砂质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5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砂土稍有粘性,但仍然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仍然较为困难。
3.轻壤土:轻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10-25%之间,而粘粒(直径小于0.05毫米)含量在10-2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适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4.中壤土:中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5-10%之间,而粘粒含量在20-3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轻壤土更加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更强,适合需要排水良好的植物生长。
5.重壤土:重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之间,而粘粒含量在30-4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很强,但是排水性较差,适合需要水分充足但不喜欢过度水分的植物生长。
6.粘土:粘土是指土壤中粘粒含量超过40%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缺乏砂粒和空气,通常较为紧实,难以通气和排水。
因此,粘土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这些分类只是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土壤质地类型。
此外,这些分类只是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实际上土壤的性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有机质含量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适宜性。
土壤质地的类型
土壤质地的类型土壤是地壳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由不同比例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粒径大小和相对比例的特征。
土壤质地是衡量土壤肥力和透气性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土壤颗粒大小的不同,土壤质地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壤土、粘土和淤泥五种类型。
一、砂质土壤砂质土壤是指土壤中砂粒占比较高的土壤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通透性好,排水性较强。
由于砂质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容易渗水和通气,但保水能力较差。
砂质土壤的肥力较低,容易发生营养元素的流失。
在农业生产中,砂质土壤需要加强有机质的补充,以提高其保水能力和肥力。
二、粉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是指介于砂质土壤和壤土之间的土壤类型。
粉砂质土壤的砂粒比例较高,但颗粒较细,介于0.05毫米至0.002毫米之间。
粉砂质土壤比砂质土壤的保水能力更强,但通透性和排水性较差。
粉砂质土壤的肥力较高,养分含量较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在农业生产中,粉砂质土壤需要注意水肥管理,以避免积渍和养分流失。
三、壤土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砂和粘土的比例相对均衡的土壤类型。
壤土的颗粒较细,含水性较好,保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较强。
壤土适合作为农田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在壤土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肥力和透气性。
四、粘土粘土是指土壤中粘粒占比较高的土壤类型。
粘土颗粒较小,具有较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
粘土的胶结性强,容易产生结块,对通气性和排水性有一定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粘土土壤需要加强疏松和改良,增加通气性和排水性,以提高农作物根系的生长。
五、淤泥淤泥是指沉积于水体底部的泥沙,主要由颗粒细小的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
淤泥的含水量较高,湿度较大,通气性和排水性极差。
淤泥的肥力较高,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但根系生长受限。
在农业生产中,淤泥需要进行改良和处理,提高通气性和排水性,以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土壤质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是由岩石和生物活动形成的杂屑混合体,在自然界中有不同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组成和形成历程,土壤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基层土壤:基层土壤由岩石物质经过风化、改性和物理化学环境的作用,形成的未经植物和其他生物活动作用而改变的土壤。
(2)过渡土壤:过渡土壤是由植物或动物活动结合基层土壤而产生的土壤,其结构中含有大量有机质。
(4)复合土壤:复合土壤是由岩石和有机质两部分组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均匀地分布在岩石结构中,是结构比较稳定的土壤。
(5)人工土壤:人工土壤是人类自古在耕地中经过施肥和改良而形成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均衡地含有多种养分,是可供农作物生长的佳土壤。
在以上几大类土壤基础上,按照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表面积和质地等指标,可以将土壤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泥炭土:泥炭土的特点是含有大量有机质(高达80%-90%)和比表面非常大,有良好的水保留能力和通气性,最大的特点是易碱化,属耗竭性土壤。
(2)黏土土:黏土土主要是由黏性粒、黏土组成的杂屑混合体,有机质含量较少(通常少于5%),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但容易砂化和腐熟,是可育性土壤。
(3)沙土:沙土以砂土为主,具有高于或等于60%的砂粒比,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如果有恰当的留水量,则可以作为多年耕作的育质土壤。
(4)砂壤土:砂壤土以砂粒为主,总比表面大小在50%以上,有机质含量小(经常小于5%),水分保持能力强,特别适宜搭配有效缓冲剂施用,是富质而又耐旱的可耕土。
(5)壤土:壤土是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的土壤,以黏土状结构组合而成,具有较高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易碱化,但耐旱性较差,最适宜作粮食作物栽培。
土壤发生学分类
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土壤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土壤发生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因素、发育过程和特征来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相关内容。
一、根据土壤形成因素进行分类1.气候型土壤: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型土壤是根据气候条件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气候型土壤又可分为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等不同类型。
2.植被型土壤:植被是土壤形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植被类型会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产生影响。
植被型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壤、草地土壤、荒漠土壤等不同类型。
3.地形型土壤:地形是土壤形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型土壤是根据地形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地形型土壤可以分为山地土壤、平原土壤、河岸土壤等不同类型。
二、根据土壤发育过程进行分类1.原生土壤:指在原始状态下没有受到过明显干扰和改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次生土壤: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演化的土壤,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现象。
三、根据土壤特征进行分类1.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可以根据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有机质富集土壤和有机质贫瘠土壤等类型。
2.颗粒组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颗粒组成的不同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
3.PH值:土壤的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PH值的不同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类型。
土壤发生学分类是研究土壤形成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增进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第2章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
产量相对 值
极显 著
314
257
144
124
123
118
109
106
103
100
不同熟化程度的红壤酸度( 据“中国土壤” )
交换性阳离子(厘摩尔/公斤) 土壤熟 化程度 层次 pH 值 有机质 (%) H+、Al3十 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
表土
荒 地 心土
47
4.6
1.37
0.71
6.25
6.54
①气候: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1200~2500mm, 平均温度 16~22 ℃, ≥10℃的积温 5000-7000 ℃。雨热同季, 干湿季节明显。
②植被:常绿阔叶林,灌丛草类,次生林等。物产丰富,经 济作物多。 ③地形:多在低山丘陵盆地上,排水较好。 ④母质: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等。
(三)成土过程
黄棕壤成土过程具有淋溶、粘化和弱富铝化的特点。 1.粘化:粘粒在剖面中的移动和淀积都很明显,常常有粘磐 层形成。 2.弱富铝化:原生矿物的风化迅速,不仅脱钾,也明显脱硅, 表现出弱的富铝化作用,铁锰多以胶膜形式包被于土粒或 土块表面,使土壤呈鲜棕或棕色,或形成铁锰结核。 3.淋溶作用:较强,可溶盐多已淋失,游离钙也多已淋失, 土壤呈微酸—酸性。 黄棕壤是黄壤与棕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兼有黄壤棕壤的某 些特征。
B 层:淀积层,可达 4-5m 厚, 呈 均 匀 红 色 , 有 大 量 Fe, Mn结核,甚至有铁盘。 C 层:若为红色风化壳则为 红、棕红或橙红,并有灰 黄、白等杂质色的网纹。
2. 主要性质
有机质含量低,腐殖质品质差;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pH4.5-5.5),交换性酸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铝;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质地和发生类型。
首先,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含沙量多,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颗粒细腻,含沙量少,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含沙量一般,渗水速度和保水性能都适中,通气性能也较好。
其次,根据土壤的发生类型,我国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发生类型是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棕壤系列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决定了植物生长的条件。
因此,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了解如何最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及其用途非常关键。
下面是有关不同种类土壤的详细介绍。
1. 棕壤:棕壤是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土壤类型及最为肥沃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
它是一种酸性土,其矿物质含量及有机质含量都很高,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这种土壤能够有效保水和保肥,适合种植谷物、棉花、茶叶、油料等农作物和水果、木材等经济作物。
2. 黑土:黑土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我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区。
黑土是肥力很高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通透性也很好,保水能力强。
这种土壤适合于种植高产、高质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在这种土上种植出的农作物品质都很高。
3. 中性土:中性土又称为灰土,是一种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分布广泛,具有通透性好的特点。
中性土适合于种植长势缓慢、对肥料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椰子、花生等。
4. 沙壤土:沙壤土中石英含量较多,肥力低,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好。
这种土壤适合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因为水分能够在土中快速流动,同时不用担心土地发霉。
沙壤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许多树木和草本植物。
5. 红黄壤:红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肥力比较高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合种植光照充足、要求土壤松软、肥力比较高的农作物,如稻米、甘蔗、枸杞等。
6. 盐碱土:盐碱土的特点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离子,使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条件非常差。
盐碱土是我国西北等干旱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大多数农作物,但是适宜种植一些抗旱、抗盐碱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总的来说,种类繁多的土壤对于不同的植被和经济作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根据土地的性质制定种植方案,从而在不同的土地上获取最佳产出。
同时,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也是我们在对土壤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土壤的六种类型
土壤的六种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可以根据其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的差异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土壤类型通常根据其成分、质地、排水性、养分含量等特点进行划分。
以下是土壤的六种常见类型:1.黏土土壤:黏土土壤的颗粒非常小且黏性很大,通常由细粒土壤组成,在水分存在时可以被抹成团。
黏土土壤的排水性较差,但能保持较高的水分和养分。
这种土壤类型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为其良好的保水性和养分保持能力。
2.沙质土壤:沙质土壤主要由较大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排水性良好。
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干燥,但其渗透性好,避免了积水。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因为它无法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3.壤土:壤土是一种质地中等的土壤类型,由混合的沙、黏土和泥砂组成。
壤土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都比较适中,通常呈肥沃状态且富含养分。
由于其适合作物生长的特性,壤土常被广泛用于农业。
4.砂壤土:砂壤土是砂和黏土的混合物,具有中等排水性和较好的保肥性。
由于其水分持久性较强,砂壤土适合种植蔬菜和花卉等需要保水的植物。
5.污泥土:污泥土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具有非常高的肥力。
它通常是由粪便、腐败的植物和动物残骸等有机废料形成的。
污泥土非常适合用于园艺和农业,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来滋养植物的生长。
6.盐渍土:盐渍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大量盐分的土壤。
它通常在干燥地区或海滨地区出现。
高盐度对植物生长有害,引起水分和养分吸收的问题。
为了改善盐渍土的质量,需要进行盐渍土改良措施,如灌溉淋洗和添加有机物质。
这些是土壤的六种常见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了解土壤类型对于农业、园艺和土地管理等方面非常重要,以便为植物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营养。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组成,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砂性土壤结构:由较大颗粒组成,土壤中砂粒之间的孔隙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
2. 粉状土壤结构:颗粒很细,粉末状,通气性较差,但保水能力较好。
3. 粒状土壤结构:由较大的颗粒和较小的颗粒混合而成,通气性和保水能力相对较好。
4. 块状土壤结构:由较大的块状颗粒组成,通常出现在黏性土壤中,保水能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
5. 柱状土壤结构:由细长的柱状颗粒组成,通常出现在草原或林地土壤中,保水能力和通气性较好。
6. 蜂窝状土壤结构: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形成许多孔隙,通气性和保水能力都比较好。
了解土壤结构类型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选择适合的栽培方法和土地改良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1 -。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分类表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塿土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石灰土沼泽土滨海盐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白碱土风沙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酸性硫酸盐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新积土粗骨土寒钙土冷漠土草毡土冷钙土黑毡土寒冻土棕冷钙土红粘土寒原盐土黄褐土林灌草甸土寒漠土灰棕漠土灌漠土栗褐土石质土龟裂土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草甸土暗棕壤土壤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所以土色深暗,呈暗棕色,微酸性,肥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具明显腐殖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的森林土壤。
Ao-A-B-C构型。
A层厚15-2Ocm,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9%左右。
铁铝轻度下移,B层弱粘化,结构面有铁锰胶膜。
全剖面弱酸性。
暗棕壤土类划分6个亚类。
暗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灰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弱发育的灰化层和铁铝淀积层;白浆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白浆土化土层和铁锰明显淀积的B层;潜育暗棕壤亚类分布于排水不良的低平地,表层显泥炭化特征,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面酸性反应;草甸暗棕壤亚类分布于疏林草甸植被下,Ao 层不显,A1层厚,盐基饱和度高,底土有锈色斑纹;暗棕壤性土亚类为A-(B)-C 型土壤,多含石砾。
棕壤这类土壤集中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剖面呈鲜艳的棕色,心土粘粒聚集明显,棱块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呈中性,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山区多生长果木。
棕壤发育于暖温带湿满气候区的草叶阔叶林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面积最大,亚热带、暖温带的一些山地垂直带中也有分布,本区的棕壤即分布于褐土或黄棕壤之上,暗棕壤之下的垂直带中。
棕壤的淋溶作用强,盐基已遭淋失井有游离铁锰形成和粘粒淋溶,土壤pH值5.0-6.5。
林地的棕壤具Ao层,其下A层较厚,B层为棕色粘化层,结构体表面具铁质肢膜与粘粒胶膜。
棕壤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
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白浆化棕壤亚类在粘化层之上出现白浆化土层;棕壤性土亚类为薄层弱发育土壤,通常含较多石砾。
褐土这类土壤主要分布于晋南、豫西、关中盆地及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地的半湿润半干旱丘陵低山地区,中性至微碱性,适种性广,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同时适种多种干果。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旱生森林和灌丛草地植被下发育的一种半淋溶土,具粘化和碳酸钙淋移淀积特征,盐基饱和,土层分化明显。
褐土共划分7个亚类,本区分布有5个亚类。
褐土亚类为典型亚类,碳酸钙明显向下淋洗;石灰性褐土亚类全剖面强石灰反应,粘化层发育差;淋溶褐土亚类碳酸钙强烈淋溶,钙积层不发育,全剖面无石灰反应或C层有石灰反应;燥褐土亚类是褐土土类中仅分布于横断山谷地的一种特殊类型,金沙江和澜沧江河谷有燥褐土的分布,关中盆地、徽成盆地和青藏高原边缘山地的河谷是褐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燥褐土分布区雨量仅300-500mm,植被为次生旱生灌丛与散生乔木,覆盖度30-50%,比典型褐土区更为干燥,因而石灰反应强,心土层钙积极为明显,土体厚度一般<5Ocm,质地偏轻,砾质,石灰反应强,pH值>8.O;褐土性土亚类为弱发育的A-(B)-C型土壤。
黑土这是哈尔滨附近黄土性母质发育的黑土剖面,黑色粒状结构的腐殖质层厚50~60 厘米,呈舌状下伸到灰褐色胶膜明显的核粒状淀积层中,全剖面都可见到不同数量的硅粉和球状小铁子,微酸性,pH5.5~6.5 。
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中温带湿润的漫岗平原地区。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
母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通体无石灰反应。
黑土土层深厚,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团粒状结构。
剖面中无钙积层,但可见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
土壤交换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是一种高肥力土壤,现大多已垦为农地。
黑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
黑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草甸黑土亚类为向草甸土过渡类型,心土层以下有明显锈色斑纹;白浆化黑土亚类为向白浆土过渡类型,剖面中上部出现白浆化土层。
黑钙土这是摄于内蒙古海拉尔以北哈达图牧场的黑钙土剖面。
与上面黑土的差别,在于黑色腐殖质之下有明显的灰白色钙积层,剖面上部呈中性或微酸性,下部呈碱性反应,水分状况也稍干。
属中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分布于大兴安岭山地的西侧和松嫩平原地区以及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昭苏盆地的部分地区。
草好土肥,宜农宜牧,是我国著名良种畜“三河马、牛”的产地。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剖面由腐殖质层、腐殖质舌状淋溶层和钙积层组成。
腐殖质层深厚,钙积层较深,一般出现在50-90cm。
黑钙土土类划分7个亚类,本区分布有5个亚类。
黑钙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淋溶黑钙土亚类分布区雨量较大,1-1.5米深不含石灰,因而上层土壤近中性,心底土微碱性;石灰性黑钙土亚类破酸钙淋溶较弱,全剖面有石灰反应;淡黑钙土亚类分布区偏干旱,加上成土母质质地较轻,因而腐殖质层发育较弱,全剖面有石灰反应;草甸黑钙土亚类分布地形部位较低,剖面下部可见潴育特征。
粟钙土这是锡盟地区半干旱典型草原的栗钙土剖面,腐殖质层为栗色,有机质含量比黑钙土少,向下过渡整齐,没有舌状下伸现象,全剖面呈碱性反应。
是内蒙草原的主要代表性土壤,占有内蒙中部和东部大半部地区。
新疆的天山、昆仑山等山间盆地也有分布,使我国主要的牧业基地。
栗钙土是温带干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我国栗钙土的最大分布区在内蒙古高原,本区东南部的湟水谷地、黄河谷地和青海湖盆地是第二个主要分布区,此外,在本区河西走廊的垂直带上也有分布。
栗钙土以腐殖质积累与石灰淀积为主要特点,A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5-4.5%,钙积层多分布于30-50cm处,厚度多为20-40cm。
栗钙土是我国最主要的草地土壤,畜牧业比较发达,也有相当部分垦为农田,在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更是以农业为主。
粟钙土土类共划分7个亚类,本区分布有4个亚类。
其中暗栗钙土、栗钙土和淡粟钙土以腐殖化强弱程度区分,草甸栗钙土分布于局部低地,地下水位较高,剖面下部表现有滞育特征。
黄棕壤这是南京附近下蜀黄土母质上的黄棕壤剖面,土层深厚,90厘米以下呈棱块状结构,粘粒胶膜淀积明显。
它是黄壤与棕壤的过渡类型,集中分布于长江两岸的北亚热带地区。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弱度富铝风化和强烈粘化的土壤。
表层暗黄棕或暗棕灰色,腐殖质累积明显,有机质含量因植被不同而有较大变异,心土层黄棕色,多为核块状,粘化明显,结构面被覆铁锰胶膜。
酸性-徽酸性,盐基不饱和。
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地、江淮丘陵和宁镇丘陵,中亚热带山地的垂直带土也有零星分布。
黄棕壤是一种弱度富铝风化和粘化特征明显的土壤,粘聚层一般较薄,B层结构体表面被覆暗棕色铁锰胶膜,粘土矿物中已有高岭石出现。
土壤酸性,pH值5.0-6.7,盐基饱和度50%左右。
本土类分为三个亚类,黄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暗黄棕壤亚类出现于山地垂直带上,土层较薄,但多有Ao层出现,有机质含量高,酸度较强,pH值一般5.0-5.6;黄棕壤性土亚类为弱发育的A-(B)-C型土壤。
沼泽土这是黑龙江省虎林县的沼泽土剖面,它是在长期积水过湿条件下形成的。
第一层为黑色半泥炭层,第二层为灰色带锈斑的潜育层,第三层为暗黑色小粒状腐殖质层,第四层又为灰白夹锈斑的潜育层,看来这是两次不同积水状况形成的重叠剖面。
这类土壤全国都有零星分布,但以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的若尔盖草地面积较大,目前大部分用来放牧。
沼泽土是沼泽生态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和还原作用强烈的土壤,具潜育特征。
土体土部有大量有机质积累,有机质含量一般10-25%,底部为潜育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为Ha-G构型。
沼泽土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除盐化沼泽土以外的4个亚类。
沼泽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腐泥沼泽土亚类有机质积累作用较弱,表层为腐泥层,有机质含量4%左右,底部为潜育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有时中间还有锈色过渡层;泥炭沼泽土亚类上部有不足50cm厚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高达20-60%,下为潜育层;草甸沼泽土亚类是向草甸土过渡的类型,有草根层及粗有机质层,下为锈斑层及潜育层。
碱土这是摄于宁夏平罗地区的草甸碱土剖面,表层淡灰黄色的结皮厚 2 厘米,表面光滑龟裂,反面多蜂窝状孔隙,下面有不明显的片状结构,红棕、淡灰棕相间,厚1 厘米。
再下为不很明显的棱块状碱化层,厚15 厘米。
底土沉积层理明显并有锈纹斑。
当地把这种碱土叫白僵土,在内蒙地区还有黑色、栗色的各种草原碱土,松辽平原还有柱状草甸碱土等。
所有这些碱土,不事先经过改良都是不能垦殖农用的。
碱土是指碱化度在40%以上的强碱性土壤,可溶盐含量通常不高,pH值>9。
表土层浅薄,片状或鳞片状结构,因粘粒下移而质地变轻,碱化层粘化,棱柱状或柱状结构,剖面下部可溶盐含量增高,可见盐化层。
碱土面积不大,零星分布于我国温带干旱至半干旱地区的平原,松辽平原、西部是重要分布区之一。
由于碱性强,物理性状不良,地表植被覆盖度极低,农业利用困难。
碱土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草甸碱土和草原碱土两个亚类,前者主要分布于河湖边缘,地下水位较高,后者主要分布于干草原或荒漠草原地带,碱土层之下有明显钙积层。
盐土西北干旱地区的盐土可通称内陆盐土。
总的特点是聚盐层厚,组成复杂,形态多样。
这张照片是摄于新疆库尔勒的典型盐土剖面,表土为0.2 厘米厚的白色硬脆盐结壳,以下是13 厘米厚的土盐混合层,至 1 米土层中仍可见到少量白色盐分。
盐土是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盐分强烈表聚的土壤,盐分类型较多,含盐量季节性变化大。
主要分布于北方从半湿润区-极端干旱区的平原与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土分布区之一。
盐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
草甸盐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盐分季节性变化大,地表有薄的盐结皮;沼泽盐土亚类为向沼泽土过渡类型,既强烈积盐又有潜育特征;碱化盐土亚类为向碱土的过渡类型,盐分中含相当数量的破酸钠、重碳酸钠或碳酸镁等,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中也有较多交换性钠,土壤pH值>9,土体中有弱碱化的棱块状紧实土层。
白浆土这是分布在岗坡上的白浆土剖面,摄于黑龙江林口县。
主要特点是表土黑色腐殖质层之下有一层滞水漂洗形成的灰白色亚表层,养分缺乏,使需要改良的一种低产土壤。
白浆土是温带森林草原下发育的具白浆层(E层)的土壤,多分布于高河漫滩、河谷阶地、山间谷地、山前台地,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一般具上轻下粘特点。
因滞水的漂洗作用,在腐殖质层下依次出现粉砂含量较高的白浆层和有大量铁锰胶膜和粘土胶膜的淀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