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十一课学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等;2、认识到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领先于世界,但对近代自然科学运用较少,潜藏危机。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形成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更要学习三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学习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一、温故知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为只开放一处通商,由统一管理贸易;含义是严格限制,但不禁止。
最终后果是导致中国在世界,酿成中国近代的屈辱。
二、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一)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1、北京紫禁城北京城:修建:在时,在基础上修建;特点:严整,城墙高大雄伟,宽广笔直;地位: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紫禁城:位置:在的中心;功能:是居住的地方;地位:是我国也是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起止点:东起,西至。
特点:蜿蜒余公里,气势宏伟。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1、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的提高和的繁荣(2)直接原因: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和总结。
2、科技巨著《本草纲目》(1)作者:,明朝卓越的家;(2)特点: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巨著;(3)影响:成为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天工开物》(1)作者:,明代杰出的科学家;(2)内容:总结明代和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的生产面貌,强调要和相协调、要与相配合。
(3)影响:外国学者称它为“”。
《农政全书》作者:地位: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三)小组竞赛:(就知识扫描相互提问,问题提得好和回答完整正确的加分)三、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试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2、从三位科学家身上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些?(越多越好)四、反馈训练(细心造就成功!)1、英国中学生杰克在观赏完第29届奥运会闭幕式后,又游览了故宫。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示范文本)
( 历史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案(示范文本)课题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阅读课文内容,利用相关资料,简单勾画北京平面图,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声像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故宫和长城教学难点:长城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成祖迁都北京,修建了宏伟的紫禁城。
明朝还修筑了蜿蜒六千多千米的长城。
你到过首都北京吗?当你登上景山,俯视雄伟壮观的北京城,或是在八达岭、慕田峪眺望宛如巨龙腾飞的万里长城时,心中升腾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能感悟到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吗?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导学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科技方面的成就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勤于思索、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
)(一)建筑成就: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
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合作探究】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巩固训练】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A、紫禁城B、皇城C、京城D、外城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A、阳关遗址B、山海关遗址C、嘉峪关遗址D、玉门关遗址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4、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科学家是()A、贾思勰B、李时珍C、宋应星D、徐光启5、《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不同点是()A、作者朝代不同B、图文并茂C、被译成多国文字D、吸收外国的科学知识6、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7、“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成就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唐朝有诗、宋朝产词、元朝盛曲,但是对清朝有何文艺特色却并不了解,即使听说过《红楼梦》,也看过几眼戏曲,还是不算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将距离他们生活很远的《红楼梦》、昆曲、京剧,带到他们身边来,让他们自己来收集和展示,这是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利用ipad查询资料,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上传至qq群,最后到前台来为大家讲解本组的探究成果。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也便于各组间共享成果。
4——操作电子白板
学生上讲台操作,更有参与感,观看效果更为直观,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学生使用电子白板连线、填空
利用电子白板,将昆曲知识直接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观看操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昆曲知识的巩固掌握。
除了思想性强,红楼梦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单从名字这个最简单的元素就能看出来。书中共有七百多个名字,每一个都体现了曹雪芹的独具匠心、深含寓意。你能猜出下列名字的寓意吗?
请最快的一组到白板前把名字和寓意连起来(4——使用电子白板连线)
(贾宝玉、贾政、袭人、王熙凤、晴雯)
生:上讲台连线
师: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在问世之后,虽被列为禁书,但是在民间始终无法禁绝,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小组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关于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又真正考验了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借着悠扬琴弦之声,静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铭记——要深爱国粹精华,践行传统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能够理解和阐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该时期的典型作品。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景演绎法;3.小组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1.教学PPT;2.多媒体设备;3.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资料;2.学生做好听讲、笔记和讨论的准备。
二、知识导入1.利用PPT播放清朝前期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猜测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内容讲解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1 概述: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文学艺术在此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继承和发展元明时期文学艺术的传统,同时又受到机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1.2 顺应时势,体现思想觉悟。
清初时期是思想解放和变革的时期,文学艺术往往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情感,显示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1.3 体裁多样,创作活跃。
除了继承元明时期的文学艺术传统,清初文学家又在其基础上自然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杂文、坊体文等等。
1.4 民间艺术的兴盛。
清朝前期民间艺术被激活,表现为艺术家们对民间生活、民间风俗、民间习惯的关注和创作。
2.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和成就:2.1 文学的成就:清朝前期的文学成就是深厚的,影响广泛。
2.2 代表作品:清朝前期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等。
2.3 代表人物: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代表人物有: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凌蒙初等等。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金瓶梅》1.简介:《金瓶梅》是中国明清小说连续体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唱脸谱》我们耳熟能详。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红楼梦》1.教师讲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答案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读教材,教师简要地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目标管理:【知识体系】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能力体系】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朝代特点,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体系】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的学习,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材分析:突出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突破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学课件,采用小组学习、学生自主学生等形式,列表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
教学资源:利用本课涉及到的一些影视资料,图片制做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导入:由一名学生朗读“寻入框”内容,教师可补充:“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
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
”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1.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2.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传统。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认识,其中包含的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3.学习明长城时,老师展示秦汉长城和明长城的实物形象。
让学生讨论教材“动脑筋”1的问题。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1.让学生分三个小组各选择一个科技巨著进行小组学习,最后列表格完成本目要点。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位科学家进行评价,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回答教材“动脑筋”的问题。
3.关于三部科学巨著在世界上影响和在国内的冷落,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书中)介绍的生产技术,如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的技术;采煤时,已经能初瓦斯;纺织业使用了精巧的提花机等,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简介。
二是昆曲的出现、发展和没落。
三是被誉为“国剧”的京剧艺术。
内容虽然不多,但要在知识讲授时,应有一定的拓展,简介与《红楼梦》相关的四大名著,并重点对京剧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和兴趣,对于老师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而对于昆曲、京剧知之甚少,因此,四大名著同学们可以用预习的方式进行了解或通读,但是对昆曲、京剧仍然需要老师进行讲解。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红楼梦》的作者、特点等。
知道昆曲的特点、代表作等。
了解京剧的产生过程、流传原因。
清朝文化是清朝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特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时期的小说成就达到高峰,体现了反对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和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明白明清小说与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反封建。
知道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及反映出的时代特点教学难点:中国国剧“京剧”的讲授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思路:通过四大名著引入新课,首先以《好了歌》及其注解来讲述《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
昆曲片段欣赏,京剧曲目《大雪飘扑人面》《儿行千里母担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京剧的兴趣。
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我国的文学体裁在不断的变化演进,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汉朝时的赋、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优质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及其艺术成就,通过了解昆曲与京剧,初步感知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与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绘制脸谱、学唱京剧选段,帮助学生对初次学习的新剧种产生兴趣,增加了解。
利用教学课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等形式,帮助学生从认知历史到理解历史,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重点《红楼梦》和京剧。
难点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曹雪芹塑像》图片、昆曲《牡丹亭》片段、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主探究:你知道明清时期昆曲的代表作品吗?作为我国的“国粹”,京剧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导入二】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
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
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自主探究:《红楼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样时期在戏曲方面还取得了哪些成就?●新课讲解一、《红楼梦》(文学成就小组)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小组合作,设计表格,从《红楼梦》的作者、朝代、主题等几个方面归纳学习。
著作《红楼梦》作者初名《石头记》,曹雪芹定稿了前80回。
高鹗整理续写后40回,并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朝代清代类型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清代小说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主题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地位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
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二、能力目标: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二、新知预习:1、时,在元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它是古代的杰作。
城中心的里面的宫殿楼阁,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蜿蜒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有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巨著《》,是的重要文献。
科学家宋应星著有《》一书,外国人称它为“”。
科学家徐光启的代表作《》,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合作探讨】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二、讲授新课:(一)红楼梦1.展示《红楼梦》中的人物,指导学生说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提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提示: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提示: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总结《红楼梦》中的影响。
提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2.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3.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预习案】1.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代的戏剧创作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清朝的戏剧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5.明朝昆曲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有_________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6.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是在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一时誉满京城。
7.____________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被称为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探究案】(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探究一】1、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红楼梦》背景广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贵族家族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清朝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写作手法精巧纯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艺术水平极高,所以能受到追捧。
七年级下第21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对紫禁城和长城的介绍,让学生对明朝文化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通过录象、歌曲、学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大一统的气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案(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
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明清皇宫:紫禁城(板书)1.明清都城:北京师: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生:元朝。
)师: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师:(演示明朝北京城示意图)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生:帽子)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
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
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
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
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生: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皇城外围就是京城。
京城内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
四面共有9座城门,请同学们对照手中的新版北京市交通图,根据今天的地名来猜想当时这9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抢答。
这九个门的名字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
(依次在图上显示)在明清两代,九门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走皇辇宫车;皇家派兵打仗,出兵时要走德胜门,归朝时要走安定门,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皇家用的水,是专门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泉水,每天傍晚,皇家的运水车都要吱吱呀呀地进到西直门,这是专门为它开的门。
七年历史下第21课导学案
七年历史下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导学案及习题答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时间:2012-5.20【活动目标】1.了解明清皇宫,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2.组内交流学习故宫和长城的建筑风格。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明清大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一) 自学提示:1、重点:故宫和长城。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学生自学教材3、问题:(1)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2)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大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3)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4)历史上长城有什么作用?(二)个人默学课本(8分钟)(三)小组交流(2分钟)二、展示与质疑:三、点拨与归纳:教学反思:四、巩固与检测(一)巩固训练(二)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A.宫城B.皇城C.京城D外城3.明长城的东端起于()A.鸭绿江B.黑龙江C.嘉峪关D.山海关4.1644年,清军入关,()皇帝迁都北京。
A.乾隆B.康熙C.顺治D.雍正5.历史上长城主要作用有哪些方面()A.军事上的作用B.经济上的作用C.法律上的作用D.政治上的作用6.针对长城修复时忽略历史依据,简单追求景观效果,修葺失去原貌,缺少维护破损现象,同学们请写一份倡议书,爱我长城,修我长城!教学后记:七年历史下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导学案及习题答案(1)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红色表示着重尊严,黄色是皇室的标志。
黄色在五行中代表中央方位。
(2)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
(3)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2.了解清代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学习重点: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学习难点:清代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生平和代表作。
学习方法:整体感知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清朝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了解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二、探究活动(20分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 清代文学和明代文学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和变化?2. “满文化”对清代文学和艺术有何影响?3. 清代宫廷艺术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4. 清代民间文学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究(30分钟)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讨论,选取一位清代重要的文学家或艺术家,研究他的生平和代表作。
然后用PPT或海报的形式呈现出来。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该文学家或艺术家的生平和背景;2. 他的代表作品和贡献;3. 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四、展示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同时,可以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请同学们总结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位清代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列出他们的名字和代表作。
六、拓展延伸(10分钟)请同学们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清代文学家或艺术家,搜索更多的资料,并写一篇关于他的小作文。
七、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以及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我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导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整体感知法、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下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红楼梦》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
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代表作有创作的。
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知识建构:[教学反思]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无答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无答案)第21课,七年级历史,第二卷,人力资源和教育部编辑:清初的文艺指导(无答案)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泗县丁湖中学黄兴华预览自检1.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前80回作者,整理续写后40回,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以贵族青年与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的历史命运,成为世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在苏州很流行。
当表演艺术越来越成熟时,代表作是汤显祖创作的《昆曲》。
清初,香港和香港尚仁的作品成为传世之作。
4.1790年先后到北京献艺为乾隆帝祝寿。
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明朝中期以后,昆曲保守、庸俗、离异,逐渐衰落。
1/4第21课,七年级历史,第二卷,人力资源和教育部编辑:清初的文艺指导(无答案)课后练习1.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文学作品是(d)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红楼梦2.红楼梦是中国最好的古典小说。
前80章的作者是(d)A.石乃安,B.罗冠中,C.高娥,d.曹雪芹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红楼梦》描写的是(d)a、唐僧的故事B.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C.梁山坡农民起义的故事D.四个封建家庭的衰落贾、王、石和雪4.清代最有影响力的戏剧是(a)① 昆曲② 京剧③ 杂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5.清初,昆曲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昆曲的代表作包括(d)① 关汉卿的窦娥冤案② 孔尚仁的桃花扇③ 香港永生堂④ 汤显祖牡丹亭a①②③b.①3④c.①②④d.②③6.会雕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剧等地方戏曲的优点,并加以创造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戏曲类型“琵琶戏”,后称(a)a.京剧b.黄梅戏c.湘剧d.越剧2/4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导学案(无答案)7.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
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代表作有创作的。
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