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2)理解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烧杯、红磷、水。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等图片。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空气,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二)新课讲授1、空气的成分【讲述】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展示】展示空气成分的饼状图,讲解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
【总结】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1/5。
3、空气的用途【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空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用途。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录表。
教学流程: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拓展延伸(10分钟)(16分钟)(13分钟)(1分钟)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兴趣很大,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使学生观察到不可见的空气;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使学生观察到不可见的空气;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观察。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空气的特点。
1.吹气球比赛。
出示气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吹气球比赛的游戏。
通过吹气球比赛,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板书:空气。
2.提出问题。
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3.感官体验。
引导学生借助手、眼、口、鼻等感官感受初步感知空气,体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等特点。
4.小结过渡。
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尝等对比方法来学习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形状等特点。
进一步用问题激趣,空气还有什么秘密呢?赶快把它抓过来研究一下。
二、实验证明,探究空气存在的证据。
1.抓空气,揭课题。
怎样才能抓到空气呢?材料员拿出信封里的袋子,在我们的周围“抓”一袋空气,想在哪儿抓就在哪儿抓,比一比哪组抓得多,抓到以后扎紧举起来。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②发展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③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特点、组成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玻璃器皿、酒精灯、烧杯等;2. 实验材料:水、盐、气球、蜡烛等;3. 多媒体教具:空气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认识。
2. 探究空气(20分钟):a. 实验一:水的蒸发。
- 准备一个烧杯,将其中的水加热到沸腾。
- 学生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蒸气,说明水能够变成气体。
b. 实验二:盐的溶解。
- 准备一杯水,往其中加入少量的盐,搅拌均匀。
- 学生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解释溶液中盐的分子已经与水分子混合。
c. 实验三:燃烧和熄灭蜡烛。
- 学生点燃蜡烛后迅速用一个空气袋将火焰盖住。
-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并解释是因为空气被用尽了。
3. 知识讲解(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讲解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的。
b. 教师说明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供给身体细胞所需的氧气。
4. 拓展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索,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浮力的作用,如:a. 用气球充满空气后放到水中,观察气球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b. 将装满水的杯子倒扣到烧杯中,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能恰好填满烧杯的现象。
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总结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有关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6.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空气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概念和组成物质。
2.让学生掌握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空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空气吗?它是什么样的?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2.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示意图,向学生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物质和氧气的重要性。
2.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将一只空的玻璃瓶放在装满水的盘子上,让学生观察瓶子内部和外部的气体。
2.将一只盖子紧闭的空玻璃瓶放在带头的香皂泡上,学生观察瓶子内部和外部的气体变化。
3.将一个小纸船放在一盘装有水的盆子中,点燃一根蜡烛,让学生观察纸船的变化。
4.将一个细长的透明塑料管的一端放在水中,另一端用口吹气,让学生观察气泡的生成。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提问:观察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性和物理变化。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组小实验,探究空气的气体性质(如:蓄气筒的使用、气球充气等)。
五、小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空气的概念和组成物质是什么?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补充完善学生的回答。
3.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和作用,并记录下来。
六、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以及对空气污染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3.学生们可以设计小小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程度。
七、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资源:1.实验物品:玻璃瓶、水、盘子、香皂、火柴、小纸船、蜡烛、透明塑料管、蓄气筒、气球等。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整理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起来探究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渗透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四、教具准备塑料袋、气球、吸管、扇子、粉笔、小打气筒、火柴、酒精、灯、水槽、水、杯子、报纸等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教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
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找空气师:我们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可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呀,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就用这些材料一起来玩一个“我和空气的亲密接触”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在五分钟之内,比一比哪个组能用最多的方法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集中话题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二、证明空气存在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4、生交流汇报5、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1、师取一袋学生收集的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4、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四、空气与我们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三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时。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相对旧版,新版把水和空气放在一个单元,第5、6、7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并把空气和水联系起来对比观察,这一课也是这样,而且内容丰富了不少。
教材上的每个实验设计有水也有空气的观察,编者是独巨匠心的。
《水》在老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认识的,《空气》则是三年级下册来学习的,在新教材中和空气合并在一个单元里,这样对于空气的认识更有帮助,且三年级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放在一起来探究更为系统。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认知起点:《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子、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2、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地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薄而通明的塑料袋、扇子一柄,气球3-4个、泡沫塑料一块、粉笔一支、小卵石一枚、水槽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塑料吸管一支、大烧杯一个、手钻一支。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课题: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给一个杯子底部塞进有色纸,直着扣入水槽中。
)你猜,纸被水浸湿了吗?(直立取出杯子。
)你们观察到纸怎么样?纸没有被浸湿可能是里面有……教师板书:空气。
活动1 “找空气”(探究空气的特点)1、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请你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感受?2、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把空气找出来?(学生汇报)一、用塑料袋;二、扇子;三、气球;四、塑料管。
3、小组开始活动吧!(学生分小组活动)4、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找空气的?(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观察深入下去:听、摸、感觉)生1:我用塑料口袋找空气(师引导:感受一下自己收集的空气)请你捏捏口袋中的空气,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叙述:我发现……)生2:用扇子一扇就有风(师引导)有风,难道就说明有空气吗?(生)那是空气在流动。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标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明白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掌握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并能够分析和评价空气质量;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图片和视频资料;2.大气污染指标测量仪器(可选);3.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空气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并强调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必需品。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和特性(30分钟)1.讲解大气的组成:教师通过演示和解释,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讲解大气的特性:教师解释大气压、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概念,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三、了解空气质量指标(30分钟)2.介绍空气质量指标:教师讲解PM2.5、PM10、臭氧等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标,并说明其含义和相关危害。
四、评估空气质量和采取行动(30分钟)1.了解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评估空气质量的基本技巧。
2.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教师讲解如何节约用电、用水和减少垃圾,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共同保护环境。
五、小结和延伸(10分钟)1.小结课堂内容:教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延伸学习:教师布置一份与空气相关的小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短文,或者调查家附近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
教学策略和方法:1.想象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通过简单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空气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存在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空气的特性和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寻找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实验一:吹气球教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气球现在是瘪瘪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变大呢?”然后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教师问:“是什么让气球变大了呢?是空气,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气球里,这就说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让幼儿感受自己吹出的空气使气球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塑料袋抓空气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指导幼儿:“小朋友们,我们用塑料袋在空中挥一挥,然后迅速把袋口抓住,看看会发生什么。
”幼儿操作后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
教师引导幼儿:“塑料袋里装了什么呢?对啦,是空气,这也证明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认识空气的特性(10分钟)空气是无色的教师准备几个透明的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装满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
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