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从自闭症的涵义概述、语言发展障碍及其成因、相关的言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专家对自闭症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

自闭症患者语言发展障碍研究成果整合归纳

1、引言

1943年堪纳首次提出“自闭症”这一名称,至今自闭症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明、无治愈方法的广泛性发展障碍。自闭症的两大典型缺陷是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发展障碍这一方面。自闭症对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多方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将其进行整合归纳。

2、研究成果

自闭症的涵义概述

基本定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一般出现在3岁前,显著干扰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种发展性障碍,对学习成就产生负

面影响。经常伴随出现的其他特点有重复行为和刻板活动,抗拒环境的变化或日常琐事的改变,以及对感觉经验的异常反应。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给自闭症的明确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自闭症”这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ner在1911年提出。自闭症不是指正常的儿童闭门不出或退缩在某种“壳”的状态中,而是在社会性、沟通和想象方面表现出严重障碍,因此借用了精神病学中“自闭”一词来命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中的“自闭”指患者自己主动从外部世界中退回丰富的内心想象中,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并不是主动“退缩”,而是因为缺乏形象力,无法“进入”外部世界,所以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中的“自闭”症状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他定义

最早对自闭症进行了临床研究的是美国精神学家堪纳,他于1943年的学术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中发表临床研究的成果。在论文中他指出自闭症儿童的障碍是天生的,在成年期也会持续不变。[1]同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会有以下特征,

如对刺激过于敏感,不能对感觉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习惯事物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心理抵抗感,其智能发展不平衡;部分自闭症儿童会有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即“孤岛现象”。[2]同时他把自闭症在婴幼期所表现的上述行为归纳为:刻板行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障碍,这三种症状也成为“Kanner’s三联症”。[3]在后来的论文中他们认为极端的孤立与保持同一性的强迫性要求为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并认为其余的症状都是从核心症状派生出来的特征。[4]堪纳详细地分析解释了自闭症的临床表现,但是他的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于11名自闭症患者。由于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这11名患者身上所体现的自闭症障碍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尽管如堪纳所述,这些患者在核心症状表现上呈现相对一致性,但此研究成果仍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仅仅只能作为对儿童自闭症患者研究的线索和启示。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由脑功能障碍引起的长期发展性障碍综合征,是以社会交往、言语及行为缺陷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临床特征为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兴趣狭窄及刻板行为”。①这个定义对于儿童自闭症的产生机制的理解片面化了,认为其原因是脑功能的障碍等生理方面缺陷,并且认为自闭症的形成是先天的,忽视了自闭症病因中的心理方面及否定了其后天形成的可能性。

关于自闭症的起病年龄

在对自闭症的起病年龄认识上堪纳与国内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自闭症的形成具有先天性,但不同的是堪纳认为成年期自闭症儿童所具备的核心症状及由核心症状所派生的出来的特征是基本保持不变的,而我国专家则认为后天的外在补偿行为能使自闭症儿童的症状有减缓的趋势。

虽然堪纳与国内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自闭症的起病年龄应该从婴幼儿早期发生的,是天生的。但随着国外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不断补充和深入,他们开始把视角转向多个角度如生物学、认知水平等多种图式去探讨自闭症的病因与起病年龄。伦敦国王学院发展精深病学的退休教授迈克尔·拉特主张,2岁之前界定为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起病年龄。[5]拉特界定的起病年龄比堪纳更为确切,而事实上在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一些儿童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似乎有过一到两年的正常发展。[6]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一些新生儿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短暂的自闭症基本诊断症状,而实际上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发展正常,因此将起病年龄限制在先天和婴幼儿期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关于自闭症的病因

堪纳在他的诊断结果中得出的结论是,自闭症不是仅由大脑的器质性障碍所引起的,因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的人格偏差和不良的养育态度和方式也会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7]但当前最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自闭症的病因主要是脑生物学上的因素所导致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8]

自闭症的表现

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

言语获得迟缓,即使获得也无使用能力重复和刻板行为

缺乏想象

机械记忆良好

强迫性坚持千篇一律的日常琐事

自闭症的语言发展障碍

自闭症儿童言语方面的认知障碍特征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从自闭症的涵义概述、语言发展障碍及其成因、相关的言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专家对自闭症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 自闭症患者语言发展障碍研究成果整合归纳 1、引言 1943年堪纳首次提出“自闭症”这一名称,至今自闭症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明、无治愈方法的广泛性发展障碍。自闭症的两大典型缺陷是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发展障碍这一方面。自闭症对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多方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将其进行整合归纳。 2、研究成果 自闭症的涵义概述 基本定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一般出现在3岁前,显著干扰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种发展性障碍,对学习成就产生负

面影响。经常伴随出现的其他特点有重复行为和刻板活动,抗拒环境的变化或日常琐事的改变,以及对感觉经验的异常反应。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给自闭症的明确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自闭症”这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ner在1911年提出。自闭症不是指正常的儿童闭门不出或退缩在某种“壳”的状态中,而是在社会性、沟通和想象方面表现出严重障碍,因此借用了精神病学中“自闭”一词来命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中的“自闭”指患者自己主动从外部世界中退回丰富的内心想象中,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并不是主动“退缩”,而是因为缺乏形象力,无法“进入”外部世界,所以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中的“自闭”症状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他定义 最早对自闭症进行了临床研究的是美国精神学家堪纳,他于1943年的学术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中发表临床研究的成果。在论文中他指出自闭症儿童的障碍是天生的,在成年期也会持续不变。[1]同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会有以下特征,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7-05T14:39:35.1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7期作者:傅文静刘繁 [导读] 心理理论是自闭症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心理理论是自闭症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心理理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错误信念 当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广泛关注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研究者也开始将自闭症儿童纳入最新的研究领域之中,要想帮助社会更全面的发展,那就需要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爱。 一、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1.心理理论发展迟缓与缄默。 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方面遵循着一般轨迹,而自闭症儿童尽管年龄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依旧迟缓。错误信念指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前提下,并且可以正确地判断他人接下来的行为和意图,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常儿童在4岁时可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因此他们有心理理论。 2.心理理论缺陷说。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很难与他人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这种障碍这也正是心理理论缺陷说中主要讲述的内容。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顺序大致上相同,通过研究自闭症儿童简单错误信念任务的研究、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区分事物的表象和本体任务以及欺骗任务中的表现,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自闭症的心理缺陷。心理状态在自闭症儿童身上难以研究,因为他们自身都无法了解,更不要说去理解他人。 3.自闭症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病因仍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把心理理论作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方面,发现自闭症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 (1)早期研究。Baron-Cohen,A M Leslie和U Frith是最先钻研自闭症与心理理论领域的,并且他们在1986年设计了一项测试,要求被试将四幅按顺序编成一个故事。一共是三种顺序:第一种是机械物理故事,需要人与物建立起物理上的关联;第二种是人们之间的交流故事;第三种是通过用心理理论来描写这个故事。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不能给他人增加错误的信念。 (2)当前研究。经过初期的研究,许多的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论证了Baron-Cohen等人实验的结果。学者们认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就和年龄较小的正常儿童相似,不具备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也不会进行欺骗,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都比不上4岁的正常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1.经典范式——标准错误信念任务。 信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动力,通过自己做事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自闭症心理理论最经典的范式就是Baron-Cohen等设计的“Sally-Anne”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告诉被试某个东西原来的放置地点和改变位置之后的地点,但是在故事中并没有任何的提示。其次,是意外任务(unexpected content) ,它的主要内容是给被试看一个从外面易于看出是什么物体的容器,然后给被试看容器里面真正的物体(与外表看出的物体不同)。这两个错误信念任务的特征就是: (1)它们都是简单的言语故事,便于儿童的理解。 (2)“通过”是一分,“未通过”是零分。 2.区分事物的表面和本质的任务。 Baron-Cohen(1989)通过大量的研究探索出自闭症儿童难以理解物品的表面和本质。实验表明,四岁的正常儿童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自闭症儿童却回答不出,这表明,如果自闭症儿童要区分物体的表面和本质还是很困难的,他们难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3.欺骗任务。 Sodian and Frith(1993)和Russell and Tidswe(1991)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也不能通过制造错误信念来欺骗他人。 三、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未来转向 1.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任务呈现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计算机可以协助自闭症儿童改善这些方面的缺损:动机、交互损伤、刺激的选择(stimulus overselectivity)等,多媒体程序还可以促进孤独症的阅读和交流技巧。Moore研究了自闭症儿童(3-6岁)词汇的获得与计算机的运用之间是否有联系,因为计算机的使用步骤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使用步骤是类似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情景教学模式。 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言语故事来呈现,那就需要自闭症儿童有更好的言语理解能力和集中精神的注意力,如果能通过改变任务的呈现方式来达到让自闭症儿童理解故事,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实验研究。 2.自闭症儿童错误信念与特定句法的关系。 在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过程中,如果自闭症儿童能够根据自身的心理理论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就可以说明自闭症儿童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他们不是无意义的回答,而是在脑海中有故事的因果关系,然后通过言语系统表达出来。值得推敲的是在错误信念的任务中,包含着解释问题和预测问题两种,从而可以进一步推测自闭症儿童回答的正确性,但是这两种问题在句法上有一定的区别。解释问题要求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他人行为的评价,然后儿童根据自身的言语水平回答问题,但是预测问题对言语水平的要求则没那么高。 3.心理理论缺失是否对自闭症的筛选有影响。 自闭症心理理论缺失说,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儿童很难揣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很难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所以造成了他们在人群中的“孤独”。自闭症的三种症状是包含关系还是非包含关系,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着彼此,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就算忽略语言水平对实验这一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孤独症研究的若干进展(上) 王红怡,温晓梅综述,杨健审校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海南海口570102) ·综述.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重复等异 常行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儿童孤独症国外近60年的研 究,包括孤独症的病因学从神经免疫学、感染、自身免疫、细胞活素、胃肠和免疫遗传学等发生、发展以及孤独症 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病因;医学免疫;遗传;临床特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1)01-105-09 1943年Leo Kanner首先报道一个综合征,这组 11例患者除强迫性兴趣和行为刻板外,还表现为群 居相互接触和沟通的严重缺陷。 在随后的60多年研究中,医学工作者对孤独症 在医学免疫学、解剖学及诊断治疗学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概念的界定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tion)降碍; (2)不变的语言及刻板的行为; (3)重复的感觉运动; (4)脑电图常提示大脑皮质纤维的减少。 2 常用的孤独症筛查表或检查表 (1)发育标准及诊断的精神检查(Developmental Dimensional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 (2)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 list); (3)孤独症诊断的精神检查(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 (4)孤独症诊断精神检查的修正(Autism Diagnos- tic Interview-Revised); (5)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6)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同类的)(Autism Di- 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Generrc); (7)孤独症疾病谱的诊断(Autism Spectrum Dis- orders-Diagnosis); (8)行为功能一览表(Behavior Function Invento- ry); (9)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 doservation Scale); (10)幼儿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 ing Scale);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

自闭症复习大纲概述

自闭症复习大纲概述 自闭症概述 关键反应训练法:PRT是一种以DT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情景化教育系统。 PRT以游戏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关键性技能的训练,使这些技 能能够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进而增强自闭症儿童对外界刺激认知 和行为的反应、社会环境的适应、人际互动的有效性以及自我控制和 监管的能力,达到协调、平衡发展的目的。 行为功能分析:是假设幼儿之所以从事问题行为,其背后皆有目的。 一.自闭症儿童不愿与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还记得三岁时仍然不能说话的那种挫败感。这件事常常让我大发雷霆。我能理解人们对我说的话,但是无法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我就像一个大结巴,很难开口说话。...既然没有别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我只能尖叫。”——天宝·格兰丁《用图像思考 自闭症个体并不是不愿意与他人、外界交流,他们非常努力地去理解外界信息,然而由于神经功能紊乱所带来的发育障碍,一些自闭症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融入社会,进而“被人们孤立”。 二.自闭症儿童多数都是天才? 以上个体都属于自闭症天才。他们在社会性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发展迟滞;但在特定技能上表现出突出的能力或明显的天赋,如在音乐、绘画、算术和记忆力方面拥有超常能力。 事实上,自闭症群体的智商水平分布很广。有的可能伴随严重甚至极重度的智力残疾,有的则具有天才的智力。 综合各类研究,只有10%的自闭症个体是自闭症天才。约有75%的自闭症个体是智力障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 国外自闭症研究与发展历程 1943,肯纳(Leo Kanner) 1944,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 ) 1970,“冰箱母亲”病因假说被彻底推翻 1980,DSM-Ⅲ首次将自闭症确立为一类独立的障碍 1981,洛娜.温医生提出“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诊断 1987,洛瓦斯发表论文,用ABA治疗自闭症儿童成功经验。 1990,美国残疾人教育法(IDEA)正式把自闭症列入法律保护范围。 1994,DSM-Ⅳ开始被广泛应用 2000,发现了一些与自闭症有关的基因 200711,联合国大会通过将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201305,DSM-Ⅴ,修订了对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确立ASD的定义 自闭症儿童的病因 相关重要理论 聚焦于ASD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提出了五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弱中心统合”理论

中国残疾精神儿童现状

(一)孤独症儿童数量 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等行为方式。 根据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报告,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现患率为0.10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0%,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1万人。因此,我国精神残疾儿童数量在10万人左右,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另据精神残疾儿童发现率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1.5万人。由于孤独症是儿童精神残疾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孤独症儿童在精神残疾儿童中应占据较大比例。 (二)中国残联所做的工作 为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康复需求,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在全国选择31个试点城市,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相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31个试点城市以及省级康复训练机构的筛选和认定工作,制定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全国专家技术指导组,召开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组织目前国内孤独症教育与康复领域的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作为“十一五”期间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全国统一培训教材,同时举办了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 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问题逐步引起政府、社会的重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康复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到目前为止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1、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转介,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此外,孤独症是一种新的较为少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清楚,这也成为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综述1

儿童异常心理学课程论文 论文名: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班级:09应用心理学 作者:姚梅芳 学号:091200041 指导老师:刘莹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问题是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文试图综合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特征、其发展的核心障碍,以及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治疗等方面展开而成。 关键字: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种严重的发育性心理障碍。其障碍主要表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异常等方面。语言障碍问题是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是许多其它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但是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因此,本文综合已有相关研究,尝试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一般特征,其发展的核心障碍,以及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等方面展开。 二、一般概念 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功能的发展性障碍,又称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典型的特点是显著口语或非口语沟通困难,社会互动困难以及固定而有限的行为模式和兴趣。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障碍 3.1自闭症儿童语音发展 在语音方面,自闭症儿童存在构音障碍和声音障碍!前者指说话时出现的音素的替代、歪曲、遗漏和添加的言语异常,后者指声音的音质、音调和音量方面存在问题。如音调的高低分不清楚、语流不顺畅等。 3.2自闭症儿童语意发展 在语意方面,尽管自闭症儿童掌握的词汇不少,但由于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词汇的迁移很困难。例如他们学会了花园里的玫瑰花叫花,但他们往往弄不明白客厅花瓶里的玫瑰花或者花园里的喇叭花也都叫花。 3.3自闭症儿童语法发展 一对自闭症儿童的语法发展地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结构与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的语言结构差别不大,只是其语言结构和语法发展较为缓慢而已。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颠倒句子中的词序和其语言的重复性。例如他们会把“我把花瓶打破了”说成“花瓶打破了我”;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性语言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重复性的话语并不具有针对性,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 3.4自闭症儿童语用发展 在语用方面,尽管自闭症儿童能尽量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如食品、玩具等,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持续交谈,很难进行更高层次的社会人际交往。例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被球撞了,他就说“去医院”问他去医院干嘛,他却问“头破了,痛不痛苦”,因此旁人难以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

特殊教育学--自闭症(孤独症)的儿童概述

特殊教育学——孤独症(自闭症)儿童概述 自闭症儿童概述 一、自闭症儿童概述与分类 (一)自闭症儿童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概念与分类性的界定。1991年美国教育部门对自闭症给出了以下的定义:“自闭症意味着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通常在三岁前症状已出现,广泛地影响教育成绩。另一显著特点是他们好进行反复行为和刻板运动,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并且总拘泥于一种感觉体验的反应。如果一般教育不适合他们,孩子的教育成绩受到广泛影响的话,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的情绪障碍。” 在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编的《国际疾病分类》都是把自闭症归为一种广泛的发展障碍。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广泛的发展障碍涉及哪些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自闭症儿童有四个主要的症状或特点:一是多在三岁前发生;二是有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三是伴有固着性、刻板性行为;四是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明显的漠不关心,缺乏社会互动。我国台湾地区的教科学书《特殊教育通论》将自闭症儿童定义为:“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示的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上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 早期的研究多从婴儿精神病、早发性精神病的角度来归纳自闭症儿童的特征,认为自闭症或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是离群、沉湎于幻想世界;缄默不语,或自言自语,姿势古怪保持无意义的刻板行为等等,往往将一些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混为一谈。 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幼年期(3岁以前)的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最近的一些研究,多少改变了最初认为自闭症等同于早期儿童精神病或儿童精神分裂的观点。自闭症儿童主要临床表现是: (1)社交困难,患者显得特别孤独,不喜欢也不会与别人交流 (2)对父母没有依恋之情,对人更为冷漠,但对陌生人也无怯生之感 (3)没有眼对眼的注视,不会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免费下载】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2012-04-12 09:23:37)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现状1:起步晚。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结论认为,ASD (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 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 (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自闭症综述汇编

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历代医学界把小儿自闭症描述为“语迟”、“呆病”、“无慧”、“胎弱”等。 历史发展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当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种复杂的神经紊乱症”(如今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ASD)。 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