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儿科新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茵陈五苓散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茵陈五苓散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出处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茵陈30g,泽泻15g,茯苓、猪苓、白术各10g,桂枝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退黄。
治湿重于热之阳黄疽证。
症见身、面、目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食欲减退,苔厚腻,脉濡缓。
方解:本方治湿热蕴结肝胆,湿重于热之阳黄疸症。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则祛水湿之力增强,使湿热从小便而去,邪有出路,黄疽自退。
药理研究: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利尿退黄,降低转氨酶。
其中茵陈抗菌,抗病毒、尤其抗肝炎病毒,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酸、胆红素排出量,收缩胆囊,利胆保肝;五苓散具有显著的利尿效果,利尿以消黄疽。
临床应用:本方为湿热黄疸,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若往来寒热,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以和解退热;胁痛、脘腹胀满者,加郁金、枳实、川楝子;恶呕食少者,加竹茹、半夏、神曲;疲乏无力者,加党参、薏苡仁;心烦者,加栀子。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心源性黄疸,小儿胆汁淤积综合征(去桂枝),慢性荨麻疹等属湿热阳黄,湿重于热者。
、
现代制剂:现改制为茵陈五苓丸。
水丸,每20粒重1go用量用法:口服,水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汤剂,水煎,一日一剂,于饭前分3次服。
使用注意:寒湿阴黄痕忌用。
本方歌诀:茵陈五苓重茵陈,术苓猪泽轻桂亨,湿重于热阳黄用,
身黄尿涩头身重。
巧用五苓散
巧用五苓散五苓散系《伤寒论》化气利水名方。
由猪苓、泽泻、白术、云苓、桂枝5味组成。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可做为退肿的主方。
而且可以扩大应用水湿、痰饮内停证,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的咳而遗尿。
如兼食积,《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即名“胃苓散” ;湿热黄疸《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也可选加宣肺的桔梗、蝉衣、桑白皮“开鬼门,洁净腑” ,可增退肿之力;还可选加畅中的大腹皮、木香、陈皮、赤小豆或选加渗下的车前草、泽兰、冬瓜皮、生苡仁、石苇、白花蛇舌草。
五苓散可作为退肿的主方,大多的浮肿都可以用五苓散。
它里面两个组成:一个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和泽泻;第二就温阳化气,帮助化掉湿邪,用桂枝和白术。
我们要掌握方子的两个组成,就能加减变化,比如有的女同志,早上起来脸觉得肿胀,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五苓散,但是给予温阳化气,温阳用桂枝,化气可以把白术改成生芪,这样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还有一个方法,因为在头面部肿胀,《内经》有个治法叫揭盖利尿,也就是“开鬼门,洁净腑” ,实际指的是中医所讲的“提壶揭盖”之宣肺法。
里面加了桔梗,或者加桑白皮,又能宣肺又能利尿,比如见了不明原因的早上起来面肿,眼泡发肿,这个症状不论男女都会有,所以可以用五苓散灵活加减运用。
如果既有浮肿又伴食积就加上平胃散,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就是治疗水肿兼食积的胃苓散。
五苓散退肿另外还用了宣肺的药,比如桔梗、蝉衣、桑白皮;又用了畅中的药大腹皮、白术、陈皮和豆蔻。
退肿就要想到五苓散,渗下还可以加上车前草、泽兰、冬瓜皮、薏苡仁、石苇、白扁豆。
五苓散也可以配合三仁汤,即退肿又化湿,下肢肿可加黄芪、防己。
总之,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不一定泥其方。
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巧妙加减。
吴雄志教授中西汇通讲解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利尿的作用。
尿液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肾脏的灌注。
肾小球入球动脉灌注量的增加,经过肾小球的分泌,然后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排出尿液。
茵陈五苓散外用熏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
茵陈五苓散外用熏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3-07-09T10:50:25.7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赖彪冉小册尚小丁[导读]茵陈五苓散外用熏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赖彪冉小册尚小丁(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200)摘要:目的:用茵陈五苓散中药熏洗新生儿,观察是否具有治疗新生儿黄疸作用,以期推广使用。
方法:将我院以按该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的患儿为研究对象20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茵陈五苓散中药熏洗外治疗法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经皮测胆红素测值水平、退黄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经皮胆红素差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退黄时间长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茵陈五苓散外用熏洗治疗联合金双歧口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缩短退黄时间,得到较好预后,防止黄疸进一步加深,是有效治疗黄疸的联合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茵陈五苓散,中药熏洗,外治,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背景: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可出现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相关症状[1]。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治疗,否则重者可能损伤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近年中医药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疗效逐渐得到临床的认可,尤其中医外治法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我科开展的茵陈五苓散熏洗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
为进一步探讨疗效及更好的推广应用,遂展开了本次临床研究,探讨茵陈五苓散熏洗联合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儿科及中医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新生儿受试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五苓散实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18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21年4月第23卷第2期April 2021 , Vol. 23 , No. 2【文献综述】五苓散实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王玉兰、龚李萍\郭超峰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五苓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太阳蓄水证,现 代实验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具有利尿、降压、调节代谢、保护肾脏、止泻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经过加减 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疾病,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屎等多个系统。
本文主要围绕实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五苓散研究最新进展,以期为五苓散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茶散;实验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008-987x. 2021. 02. 34Research progress of Wuling Powder's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onand clinical applicationWANG Yulan1,GONG Liping1,GUO C haofeng2(1.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530001 ;2.No.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Chinese M edicine,N anning 530023 )A b stracts:As one of the classic TCM prescriptions, Wuling Powder has the effects of diuresis and dampness, warming yang and transforming qi ;traditionally used to treat taiyang xushui syndrome, modern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Wuling Powder has diuresis,lowering blood pressure,regulating m etabolism,protecting kidney,antidiarrheal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fter 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modification in clinic, it is widely used in treat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women and children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diseases, involving multiple systems such as breathing, circulation, digestion and urinary.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summarize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Wuling Powder,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research of Wuling Powder.K eyw ords:Wuling Powder;experi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五苓散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方由5味药组成,功以 “令”水行,故称五苓散。
【五苓散:古代水逆病的专方,治疗带状疱疹】
【五苓散:古代水逆病的专方,治疗带状疱疹】
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组成与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上药捣为散,每服6-10g。
也可用水煎作汤剂。
服后多饮热水,以令微微出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定夺。
由于本方配合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包括胸水腹水,脂肪肝、皮肤病、眼科疾病在内的多种病症均可用其治疗。
此以皮肤病举例:
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
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
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
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
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
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
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五苓散新用4则
甘某 , ,8岁 。2 0 男 6 0 7年 4月 2 日初 诊 。诉 近 1 3
年来 小便 频数 , 间尤甚 , 晚起 床 小便 5—6次 , 2 夜 每 近 月 小便 次数 明显增 多 , 次排尿 时 间较 以往延 长 , 阴 每 会 部 坠胀 不适 。4月 1 日小 腹 胀 满 坠 痛 , 便 点 滴 而 0 小 出 , 痛难 忍 , 胀 家人送 至我 院治疗 。B超 检查 提 示 前 列
本例 患者病程 较 长 , 之年 老体 弱 , 加 故在 温 阳利水 的基
础 上 , 黑故 子 、 芪温 阳益 气 ; 浙 贝母 、 芍 、 仁 加 黄 加 赤 桃
软 坚化瘀 ; 佐升麻 升 阳寓提 壶揭 盖 , 阳复水化瘀 通 反 则
便 畅 而病 愈 。
选 五苓散 化 气行 水 , 气化 复 常 , 湿得去 , 水疝 自消。 水 则
之” 当阳 气 大虚 , 水 内动 , 气 凌 心 时 , 。 寒 水 可见 心 下
五苓 散 新 用 4则
刘 志 明
关键词: 五苓散; 水疝; 隆闭; 阴汗; 带下病; 医案
d i1 . 9 9 ji n 1 0 — 1 . 0 1 1 . 9 o :0 3 6 / .s . 0 38 4 2 1 . 1 0 6 s 9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 1 3 30 10 —9 4 2 1 ) 1 ・ 1 -2 2
1 水 疝
出院 。5天后病 情 又 复发 , 再次 住 院用 导 尿 管 排 尿 又 才 缓解 了病情 。医生建 议手 术治疗 , 本人 因年 老体 弱 , 不 愿手术 , 要求 中医 治疗 , 遂 据其 脉症 : 淡 、 薄 白、 舌 苔 脉 缓 , 属 肾虚膀 胱气 化不 利 , 滞不 通 。用 五苓散 加 证 瘀 味 以温 肾利 水 化 瘀 。处 方 : 苓 2 g 泽 泻 1 g 猪 苓 茯 0, 5, 1 g 白术 1 g 桂 枝 1 g 黄 芪 3 g 浙 贝 母 1g 赤 芍 0, 5, 0, 0, 5, 1 g 故子 1 g 升 麻 1 g 桃 仁 1 g 甘草 5 。服 1 5黑 5, 0, 0, g 0剂 后 排 尿次数 减少 , 量增 多 。二诊 , 尿 通 畅 , 服 1 尿 排 再 O 剂 。三诊 , 自觉 基本恢 复 到正 常状态 , 嘱再 服 1 , 0剂 以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起颜 面 、四肢浮 肿有 紧束 、胀 满感为特 征 ,常伴 有 月经 不调 ,经期 前后加重 。
水忡往 往局限 于双下肢 或眼睑 等部位 , 重者可- ] I 展至 全身 ,症 状可 间歇 发作 或
射肺 ,或喘 或咳 者 填 药物组 成包拈 猪苓 1 2 g、泽 泻
2 0 g 、白 术 1 2 g 、侠 1 2 g、桂 枝 1 0 g l - 5
述 ,后 又有 临床实 践检验 ,可用于治疗 生 化之源 ,主运 化水谷 精微及 水湿 。若
功能性水忡 。
睥 失健运 ,水 湿不化 ,加上 肾气 足 ,
气化失调 ,水 液泛滥而 溢于肌 肤 ,发为
外 解 太 阳之 表 , 能 人膀 胱 而 温 化
气 ,故可 助 利小 便之 功 , 佐 弱
国 匡 硝 一 … …
w u w a n g q u j c y y 1 2 0 O O m G n 责 编 , 一 吴 王 群
五苓散 :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文 /杨峰 ( 河 南省 南 阳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中医 内科 主 任 医 师 )
功能性 水8 中,又 称 特 发 性 水 9 中,
碍性疾 病 。 该 病 、女 均 可 发 生 , 中年 女 性 ( 尤其是 更年期 女性 )更为 多见 ,以晨
畏 土 ,故 其制在 睥 ;今 怖虚 则气不 化津 而 化水 ,脾虚 则土不制 水而 反兜 ,肾虚 则水无所主而妄 行。” 然 而 ,女 性 功 能 性 水 呻 的病 因病 机与一 般水 9 中 略 有所 区别 ,多由 于脾肾 亏虚 ,气化失 常 ,水液泛溢 所致 。肾藏
理 功能 发生紊乱 ,体 内水液代谢 失 衡而 引发功能性 水 肿。睥 为后天之 本 ,气血 水 消 肿 之 力 , 为 臣 药 ; 白 术 健 啤 盖 气 ,运 化 水 ,以 转 输 阴 津 .利 丁 水 精 四 布 ,而 不 直 驱 之 于 下 ;桂 枝 ,既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
中医院儿科常用方剂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2(八珍汤(《正体类要》)方药: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方药:人参、乌梅、木瓜、山药、莲子肉、炙甘草功用:酸甘化阴,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者。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方药: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方药: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药:熟地、龟板、黄柏、知母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1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方药:白芍、阿胶、生龟板、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
8(大青龙汤(《伤寒论》)方药: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9(小青龙汤(《伤寒论》)方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药: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功用: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方药: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12(五皮饮(《中藏经》)2方药: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13(五苓散(《伤寒论》)方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茵陈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茵陈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基本上一提到茵陈五苓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对于茵陈五苓散具体有哪些功效,它又该怎么吃等,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
基本上一提到茵陈五苓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对于茵陈五苓散具体有哪些功效,它又该怎么吃等,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
【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文中不仅给大家介绍了茵陈五苓散的功效作用,还给大家分析了茵陈五苓散是由哪几种中药材组成,对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们可以试着记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生活常识分享。
刍议五苓散在儿科临床上的新用
A sr c : iewae h sn t i es t m fo Z a g Z o Nig“ y h i” Or ial f r o en eslrtbee iy n t os le itr a b ta t Fv tr et u sds rese rm h n h n n T p od . i n l o v r st o l vl o ov , en l c p g y g h a a l t n
儿 腹 泻 、 儿 湿 疹 、 儿 睾丸 鞘 膜 积 液等 儿 科 疾 惠 , 获 良效 。 婴 小 屡 关 键 词 : 苓散 五 儿科 临床 上
Th a ic s e ie wa e h sn t o d s e s n d p r m e to e i tis c i ia n u e e y e h y d s u s s fv t rc e t u s t i p r e i e a t n fp d a r c l c lo s s n wl n Sh n i o i g e g X a ln
a p iswet ra h e o nju ie t eb be n nfnsda r e , a ye z ma d p rme to e itisi n s n oony u gc l etce p le o tett en wb r a ndc ,h a isa di a t irh a b b ce , e at n fp darc l esa ds o n hi tsil l d
h d ocl , ta n h o d e f c e e t d y y r i a tist eg o fetrp a e l. e Ke wo d : t r f e wa e h s n t ip r e y r s Af e i t rc e t u s d s e s v On t e d p r me to e a rc ln c l h e a t n fp dit is ci ia
中医儿科学证型与常用方剂
中医儿科学证型与常用方剂中医儿科学方剂一、咳嗽1.外感1)风寒咳嗽:金沸草散可散寒宣肺。
2)风热咳嗽:桑菊饮可疏风肃肺。
2.内伤1)痰热咳嗽:清宁散可清肺化痰。
2)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可滋阴润燥。
二、肺炎喘嗽1.常见证1)风热闭肺:银翘散可轻度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可重度化痰定喘。
2)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清热宣肺涤痰定喘,沙参麦冬汤可养阴清肺。
3)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可益气健脾。
2.变异证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可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和XXX可清肺化痰定喘。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温肺化痰定喘。
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可清泻心脾积热。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可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五、口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可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可清心泄热。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
六、泄泻1.常见证1)伤食泻:保和丸可消食化积。
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可疏风散寒。
3)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可清热利湿。
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可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可补脾温肾。
2.变异证1)伤阴:连梅汤可酸甘敛阴。
2)伤阳:参附龙牡汤可XXX救逆。
七、厌食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可和脾助运。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可养胃育阴。
八、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和木香大安丸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2)脾虚夹积:健脾丸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九、疳证1.主证1)疳气证:资生健脾丸可和脾健运。
2)疳积证:疳积散可消积理脾。
3)干疳证:八珍汤可补益气血。
2.兼证疳肿胀:真武汤可健脾温阳利水。
十、惊风1.急性惊风1)感受XXX:银翘散可疏风清热,熄风镇惊。
2)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可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3)惊恐痉厥:抱龙丸和安神丸可镇惊安神。
2.慢性惊风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可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2)阴虚风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可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五苓散-五苓散儿科新用
五苓散-五苓散儿科新用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
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
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
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
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新生儿黄疸例1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
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
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o硬,脾未触及。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
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umol/L,肝功正常。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
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l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竹叶3g。
水煎服,每日l 剂。
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
导致胎黄的原因很多,但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
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
且本方药味平和,无苦寒攻伐之品,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婴幼儿腹泻例2陈某某,女,1岁,1994年8月18日就诊。
患儿于3天前腹泻,每日大便l0余次,为稀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
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征。
腹软,肠鸣音活跃。
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
证因湿邪困脾所致。
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12g,猪苓6g,白术5g,泽泻10g,桂枝3g,苍术6g,车前子10g(包煎)。
水煎服,每日l剂。
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发表时间:2019-07-19T17:18:48.13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5月作者:杨婧[导读] 五苓散主要出自于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药物组成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杨婧摘要:五苓散主要出自于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药物组成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药方中猪苓和茯苓具有良好的淡渗利水之功效,配合白术的补气健脾,能够使患者体内湿热得到控制,而桂枝具有化气行水之功效,诸药共奏兼解患者表邪。
此药方顺应人体的津液生成和运输规律,对于患者体内水液运化过程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这种病症的药理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现做综述如下。
关键词:五苓散;药理研究;药理分析;中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5-ZM随着近年来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五苓散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在进行五苓散的病理效果研究中探究并了解了五苓散对于不同疾病的作用机理,并且在现代临床药理学的指导下,五苓散在进行治疗应用时,能够更为广泛的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中,对于消化、泌尿、循环以及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临床中应用于治疗水肿和关节炎等病症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一、五苓散药理研究进展(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五苓散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发现这种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这种药物能够对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保护,并且五苓散能够有助于降低患者体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物质水平,同时还能升高患者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避免患者的血小板出现粘附状况,有助于降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率。
(二)治疗高血压效果在动物实验中应用五苓散对代谢综合征,大鼠高血压进行治疗时,动物实验可见高脂高盐饲料喂养的大鼠在应用五苓散治疗6周后,其体重和身长等数据均优于空白对照实验中。
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作者:韩亚平郭奎廷黄秋凤何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8期摘要:通过经方栀子豉汤、五苓散、龙牡桂枝汤、四逆散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分析,以推广经方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经方;儿科;疳积;泄泻;多动证;黄疸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8-0059-02经方也被称为仲景方,专指《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其特点“普、简、廉、效”,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为历代医家研习之本源。
导师何平主任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以敏教授,跟师期间刻苦钻研经方,“学于此而不囿于此,师于古而又不泥于古”,坚持不懈的探索,并在长期临床实践工作中,临证权衡,随证加减,化裁灵活,疗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笔者有幸跟师何平主任,现将其活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病案略举数例,以飨读者。
1栀子豉汤治疗小儿疳积张某,男,3岁4月。
于2016年5月16日就诊。
家长诉患儿一月来饮食下降,形体消瘦,易烦躁发怒,口气重,时有咽痛,面目红赤,夜寐不安,易惊,汗多,大便干,三日一行,小便黄赤。
查体:口唇干红,咽红,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肺腹无特殊。
舌红,苔黄,脉浮数。
何师诊断为心肝火旺之疳积。
治以平肝清心。
处方:炒栀子3 g,淡豆豉6 g,银柴胡6 g,白芍9 g,灯芯草3 g,淡竹叶6 g,山土瓜9 g,兰花参9 g,荠菜6 g,浮小麦6 g,小枣6 g,炒麦芽6 g,炒鸡内金4 g,甘草4 g。
3剂,水煎取汁内服,日3次。
辨证施治一月后,患儿纳食好转,体重明显增加,脾气较前好转,眠可,二便调。
[JP]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邪内伤皆易化火生热,久而耗伤气血,发为疳证。
古人语:“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
”《伤寒论》论述道,“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解读神效五苓散
解读神效五苓散展开全文导读:五苓散是临床常用方剂。
汉方医学家矢数道明将此方应用于临床常见的17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通过这17种疾病医案,我们可以更加透彻了解五苓散。
——————————五苓散证新解《伤寒论》里有7处(编者按:应为8处,分别为第71-74、141、156、244、386条)讲到五苓散证,《金匮要略》里也讲到五苓散证。
《伤寒论》里71条:“太阳病,若脉浮,微热,小便不利,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脉浮微热”,是邪在太阳经未解,而小便不利口渴难解者,是膀胱气化严重受阻,故饮入之水不能气化为津液解口渴。
72条:“太阳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脉浮数,也是邪留在太阳经表,烦渴不解,仍然是饮入之水,无法气化转化为津液上达,提示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仍然是寒邪在太阳经,发汗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不应该口渴很严重,据此用药,可知仍然是寒邪仍有未尽,仍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而口渴不解。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有表证,可见风邪在太阳经表未解,又有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是口渴难解,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解渴,甚至于饮入之水,停留于胃里,再多饮水则吐出,也是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水不能化为津液,反而内停于胃。
156条:“(太阳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本不当下,错用下法后,出现了心下痞,口渴特甚,小便不利,可见仍然是膀胱气化不利,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所致,而且有水停心下成痞,据此推断其因必是表邪未解,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头痛发热,身疼痛,邪在太阳表也,吐泻不止,胃肠功能紊乱,水饮不化而内停也,渴欲饮水,津液气化功能受阻也,目前津液无法气化与水饮内停并见,且外有表邪不解,综合分析,必是邪袭于表,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导致了水饮内停于胃肠,从而导致了吐泻不止。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发表于2015-07-11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祛湿剂之五苓散(附原文)
祛湿剂之五苓散(附原文)
祛湿剂之五苓散
五苓散原文
[组成]茯苓9g猪苓9g泽钙15g白术9%桂枝6g [用法]原方为散剂,现常水煎服。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
[主治]外有表邪,水湿停蓄证。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水肿,腹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痰饮等,舌苔白,脉浮。
[方解]本方为治疗膀胱气化失职而致小便不利和水肿的蓄水证常用方。
方中重用泽泻,味甘淡,利水渗湿,为君药。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共为臣药。
白术补气健脾,运化水湿,合茯苓增强健脾化湿,又可使水津得以运化、输布;桂枝解太阳之表,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助膀胱气化通利水湿,为佐药。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现代研究]本方有利尿作用。
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二苓泽泻与白术,温阳化气用桂枝,利水渗湿收效著。
五苓散医方
五苓散医方功能:利湿泻热出典:伤寒论组成:猪苓、茯苓、白朮、肉桂、泽泻。
(5)主治:(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汤主之[1](伤寒,太阳上篇)(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2]。
(伤寒,太阳上篇)(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燥,小便不利[3]。
(伤寒,大阳中篇。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者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4] (特考-84-主治)。
(此皆伤湿之见证。
)方义:足太阳药也。
(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6]。
淡能利水,茯苓走气分,猪苓走血分,必上行入肺而后能下降入膀胱也。
(3)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4)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5)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7]。
制服法: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
(83,86-2)加减法:(1)水疝:加川楝子。
(2)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3)水结胸:加木通。
中湿发黄加茵陈。
加减方:(1)四苓散[8]:本方去桂。
(李东垣曰:治同而无恶寒证者。
)(2)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并治小便不利。
(3)苍桂五苓散:本方加苍朮。
治寒湿(检核-86-1)。
(4)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
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5)元戎五苓散:本方加羌活。
治中焦积热(检核-84-1)。
(6)桂苓甘露饮: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
以清六腑之热。
(7)猪苓散:本方去桂、泽泻。
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检核-85-2)。
(金匮,呕吐病)(8)桂苓丸: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
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观察项目每日观察体温、咳嗽、收集每日痰量、自细胞计数 及肺部体征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情况。①轻 度(1分):偶咳嗽,无明显咯痰,体温37.3~38.O℃。②中度(2 分):咳嗽频繁,痰黄或白,质粘,体温38.1—39.0。C。③重度(3 分):重度咳嗽,黄痰量多难咯,体温39.1—40.O℃。肺不张,肺 炎记2分。白细胞计数大于等于10×109/L,或N大于等于0.75 为白细胞升高,记2分。无以上症状体征记0分…。 1.4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旧1。主要症 状体征明显减轻,积分比较下降大于等于0.7,为显效;主要症状 体征明显减轻,积分比较下降大于等于0.3,小于0.7,为有效;症 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加重,小于0.3,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婴儿腹泻
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岁,2006—08—18就诊。患儿于3 d前腹泻,每日大便 十余次,为稀水样便,夹有不消化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 尿少,不欲进食。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征。腹软,
收稿日期:2008-034)9;
修订日期:2009-05-20
万方数据
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第20卷第8期LISHIZHEN 服药7剂,阴囊内水液明显减少;继服7剂积液消失痊愈。随访 1年未见复发。 按:睾丸鞘膜积液中医称“水疝”。其发生主要由于先天不 足,肾的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下注。五苓散中桂枝能温阳化气;茯 苓、泽泻、猪苓利湿消肿;白术能健脾燥湿;加用小茴香可加强温 化之力,肾气得以温化则水湿自可消利。 5小结 上述几种疾病在儿科均较常见。其病虽不同,但究其源,则 均系水湿内盛所致,皆以湿邪为患。五苓散功擅利湿,临床凡以
2(104—08—12.
痰热清注射液在肺切除术后的应用疗效观察
祖金池,张珂,李鹤飞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肺切除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1125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08-2078旬1
2结果 2.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l。 2.2两组间各种阳性症状对照情况结果见表2。
首乌等药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病毒、真菌 的感染。因此中西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 方法,运用临床町为患者解除疾苦。
参考文献:
[I]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11生出版社,1996:861. [2]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表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行肺切除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术后易致分泌功能亢进, 造成痰液粘稠、积聚,致排痰困难,造成感染机会加大。并且老年 人常常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多种疾病,更易引起感 染,并成为感染不易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科自2007—01一 12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97例肺切除术患者,取得较好的效 果,未发现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一01—12本科97例肺切除术患者,肺叶切 除70例,楔形、部分切除9例,全肺切除8例,支气管血管成型术 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 25—74岁,平均年龄58.3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35例,女13 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8.6岁。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 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采用头孢哌酮静脉滴注,2—3 g/次,2 0:/d。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2~0.4 d~,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5
煎服,1剂/d。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 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
常。
按: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导致胎黄的原因很多,但多 与湿邪有关。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湿邪 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本方药味平和,无苦寒攻伐之 品。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115(4):996.
五苓散儿科新用
邹会兰
(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432300) 关键词:五苓散;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C
婴儿湿疹;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08-2077-01
肠鸣音活跃。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证因湿邪困脾所致。 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茯苓12 g,泽泻10 g,猪苓6
收稿日期:2008—1l-25;修订日期:2009-05.16 作者简介:祖金池(1963-),男(汉旋),河北徐水人,现任河北大学附属医 院胸科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肺癌的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控制 研究工作. ・2078・
万方数据
271.
[3]
叶任高.改进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肾炎的观察[J].中华 肾脏病杂志,1991,7(3):147.
[4]叶任高.红斑狼疮[M].北京:人民I{生出版社,2003:472. [5]郭竹秀.益气养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撤减激素的影响 [J].中国中西结合肾脏病杂志,2002,2(3):174. [6]Yuang—Taung J,Ying W,Elena
g,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 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 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 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症。笔者 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bJL睾丸鞘膜 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1新生儿黄疸 男,28 d,2005—12—02就诊。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 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旱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查 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F
・2077・
cm,质Ⅱ。硬,脾未触及。全身
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查血 清总胆红素205.2 p.moVL,肝功能正常。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证 属脾虚湿盛之胎黄。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佚苓
10
g,泽泻5 g,猪苓5 g,白术3 g,桂枝2 g,茵陈10 g,竹叶3 g,水
3.5
白术5 g,桂枝3 g,苍术6 g,车前子10 g(包煎)。水煎服,1剂/ d。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 但其病变皆在脾胃,均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五 苓散功擅利湿,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泄泻自止。此即“利小便 而实大便”之意。 3婴儿湿疹 女。6个月,2008—04—21就诊。患儿于2个月前头面部皮 肤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烂面有 浆性渗出,剧烈瘙痒,哭闹不安,伴有反复腹泻。查体:全身皮肤 红色粟粒状皮疹,头面部为甚,皮疹表面有糜烂及渗出。舌质淡 红,苔白厚,指纹淡紫。根据患儿皮疹特点。属素体湿渗所致。 故用健脾湿渗之法。方用五苓散加减:茯苓12 g,泽泻6 g,猪苓6 g,白术5 g,地肤子6 g,白鲜皮6 g,蝉蜕5 g。水煎服,1次/d,服 药5剂,皮疹明显减少,渗出消失,继服5剂,湿疹痊愈。 按: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本病多发于素体湿盛之儿。 五苓散擅利水湿。加地肤子、白鲜皮、蝉蜕能祛风止痒。内湿既 除,外湿自去,湿去则疹自消退。 4睾丸鞘膜积液 男,8个月,2008—05—20就诊。患儿于4个月时发现阴囊 肿大,且逐渐加重,伴尿频而清、大便溏薄。曾用中药熏洗月余, 未见好转。查体:阴囊内有光滑的囊性肿物,扪之不痛,透光试验 阳性。舌质淡红,苔白,指纹淡红。证属肾气化,水湿下注所致。 故治以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法。方用五苓散加味:茯苓10 g,泽 泻6 g,猪苓10 g,白术5 g,桂枝5 g,小茴香3 g。水煎服,1剂/d。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9
VOL.20
NO.8
湿为病者,不论其症状异同,以本方治之多能取效。d,JL脾常不 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水湿内停所致疾患较多。五苓散不仅能 健运利湿,化气行水,且有健脾之功,故尤适于儿科临床【2]。
参考文献:
[1]宋扬.五苓散新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10一01. [2]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五苓散(一)[N].中国中医药报,
d。 ml・kg~・
与对照组比较,’P<O.05 表2两组阳性症状比较(i±,)
与对照组比较,‘P‘O.05
3讨论 痰热清注射液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5味 中药配伍而成,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祛 痰、镇咳、镇惊及镇静的作用¨1。对呼吸道有关致病菌如肺炎链 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有一定 的抑菌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病毒、退热作用。其中金银花具有促 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并能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以促进肾 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加强抗炎作用一o。肺切除术后患者老年 人居多,其术后易致分泌功能亢进,造成痰液粘稠、积聚,致排痰 困难,造成感染机会加大,老年人又是多种病并存,如合并有糖尿 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更易引起感染,并成为感染不易控 制的一重要原因b J。术后应用痰热清使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有利于术后恢复,预防感染发生。 肺切除术后发热常见,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并且易继发其他 并发症。本组研究显示,治疗组在缓解肺切除术后发热方面,差 异有显著性。应用痰热清可通过拮抗炎症介质,如TNF—Ot,IL一 1。IL一6,能有效地降低肺及全身炎性反应,改善氧的通气功能, 提高氧分压¨o。痰热清治疗非感染性外科手术后吸收热疗效确 切。其机制可能是痰热清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或阻止了内毒素致 热源的产生与释放川。史国军等¨o报道有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9
VOL.20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