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杜甫诗三首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 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内容情感
• 不能,因为“独与老翁别”含蓄委婉地暗 示了“老妇”已经被差吏抓走。不仅突出 了战争给老百姓所带来的苦难,也含蓄流 露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 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这两 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鸟人的 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 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离别听 到鸟鸣反而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借景 抒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词语赏析
• “破”指破败,它贴切传神地描绘出国都 被占,城池破败,满目断壁残垣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 “深”原指草木茂盛,这里指杂草丛生, 荒败衰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 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名句赏析
• 这两句直抒胸臆,意蕴丰厚(表达技巧),原 意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其余 的山峦就显得渺小不已了(内容理解),诗中 以此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情感表达)。 •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 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 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杜甫诗三首》
鉴赏诗歌的语言
• • • • 常见考点: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等。 答题格式: 1.词语赏析:字的含义+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2.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深情厚意和社会关怀。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习杜甫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高一下学期中的三首杜甫诗作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此诗以杜甫思念亡兄之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考。

知识点一:抒情描写诗中杜甫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兄的思念之情。

例如,诗中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夜晚的鼓声和远处的雁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知识点二:对仗格律《月夜忆舍弟》采用了对仗格律。

这种诗的结构能够增加韵律美,使诗句流畅。

例如,“夜月一帘幕,清风几声竹”中的“幕”和“竹”的对仗,使这两句诗意境深邃,形象生动。

第二首:《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早年在巴山登高所见的壮美景色,以及他对江南处境的思考。

知识点三:山水描写一直以来,写景描写是杜甫的创作特点之一。

在《登高》中,他详细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诗句中充满了各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如“残秋老柏无人管,映日黄鹂向此啼”,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知识点四: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登高》中一方面描绘了山水美景,另一方面,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例如,“万里烽烟孤城闭,千秋离别此时伤”,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和人们的命运,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三首:《望岳》这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人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知识点五:寓意深远《望岳》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抒发了杜甫艰苦奋斗、追求志向的主题。

诗中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烘托出了诗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六:以史为鉴杜甫的诗作经常以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剖析和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警示。

《望岳》中杜甫虽然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宿命。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诗三首》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错误!②哀错误!③独错误!④向错误!点拨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ù,告诉,相告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2.古今异义①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去.紫台连朔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杜甫诗三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杜甫诗三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杜甫诗三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作者:————————————————————————————————日期: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秋兴八首(其一)一、文学常识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兴,就是赋比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选自《杜诗详注》。

是唐代宗大力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

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二、古文知识1、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伤2、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萧森,萧瑟阴森。

气,气象,景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江中波浪连天。

兼天,连天。

4、塞上风云接地阴:夔州山上的风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一片阴沉。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第二次看到丛菊开放,往日流过的泪又再次流出。

6、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不能东归,但漂泊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系,指系舟上岸。

7、寒衣处处催刀尺:人们拿着剪刀和尺子,处处都在赶制御寒的衣服。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8、白帝城高急暮砧:黄昏时,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内容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之感。

写法:1、寓情于景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三首名篇,包括《春夜喜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这三首诗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

1.《春夜喜雨》
- 以写春夜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讴歌和对人民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 运用了描绘细腻、境界高远、意象鲜明的艺术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浓郁的春意和喜悦的情感。

-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以写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 运用了“孤灯”、“万家灯火”、“寥落”等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切。

- 内容深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不甘。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 同样以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更加忧郁和悲伤。

- 运用了双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命运的忧虑。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思考。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三首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作者:————————————————————————————————日期: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望岳》唐朝杜甫(重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⒉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⒊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⒋望岳产生登岳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⒌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9.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⒈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⒉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导读:一、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二、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

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

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

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格式。

但也有少许便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

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

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句式: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个双音词或词组。

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律诗的结尾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这就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

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二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

三、怀古诗怀古又叫咏史,是我国古代诗题之一。

怀古是借古事以抒发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

怀古诗的重要特点是讽喻现实。

为达到讽喻现实的目的,诗歌通常是对古人古事进行爱憎分明的议论,通过议论来影射现实。

《咏怀古迹》是杜甫游览昭君村古迹后写的,只有八句诗,却把王昭君的生平大略概括地写了出来,情感线索贯空其间。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生长之地钟灵毓秀,作者有珍惜之情;“一去紫台连朔读,独有青冢向黄昏”,写明妃远嫁匈奴,只留坟墓孤立在黄昏之中,作者有惋惜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汉文帝只凭画图辨认昭君的容貌,而她嫁之后,衣服和饰物留在汉朝,她的思念还和夜晚的月亮一样向往着汉朝,作者凭吊中,有恻伤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弹奏着琵琶,曲子中充满着怨恨,流露出诗人对汉文帝的不满。

杜甫诗三首 知识点汇总

杜甫诗三首  知识点汇总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望岳(一)文章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walking in the dark, but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re is no sunshine in their hearts.(页眉可删)《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二、重点字词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三、文学常识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__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四、内容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2、《咏怀古迹(其三)》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3、《登高》《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一、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二、结构:首联——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挺拔雄伟横跨齐鲁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遥望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春望》一、生字:溅(jiàn)抵(dǐ)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二、结构,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首联: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颔联:花、鸟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簪三、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

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四、主题: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

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一、生字:壕(háo)逾(yú)邺(yè)戍(shù)惟(wéi) 妪(yù)衰(shuāi) 应(yìng)泣(qì)咽(yè)二、理解: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

杜甫诗三首知识整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整理

八上古诗复习学习目标:1背熟《望岳》和《春望》主题。

望岳主题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登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主题:描写了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 做反馈练习,特别是句子赏析部分,要认真对照答案批改,然后自己订正。

一、《望岳》(一)阅读古诗《望岳》,完成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答案:一个“割”字用拟人写出了高大的泰山象一把锋利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钟爱泰山,把天下神奇秀丽之景全都聚集于此,从而表现泰山景象的神奇秀丽。

二、《春望》(一)赏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一)1、破深 2、感国伤时,念家悲己。

3、望山河草木花鸟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2)决眦眦:眼角。

(3)会当: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9)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10)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

(11)一何:多么。

(12)偷生:苟且活着。

(13)无完裙裙:衣服。

(14)岱宗:指泰山。

(15)死者长已矣已:完结。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三首诗均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三、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写细望泰山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1.言明春望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诗句赏析1、诗文主旨:全是紧扣题目“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杜甫,字,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也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有《》传世;“三吏”为《》《》和《》,“三别”为《》《》和《》。

三、诗句赏析1、诗文主旨:全是紧扣题目“”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石壕吏》1、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二男新.战死新:死者长已.矣已:室中更.无人更:2、这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顺序。

故事的开端:官吏趁夜捉人;发展:老妇苦叙不幸高潮:老妇自请应役、结局:诗人辞别老翁。

3、诗中主要人物:老妇人、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他在情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敢于承担苦难。

石壕吏:从“捉人”“一何怒”可看出他们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诉说,描绘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6、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

8、易错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内容学习《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地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地气势和神奇秀丽地景色,也透露了早年地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地名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基础知识、字音岱:à眦:ì曾:é凌:í、解词岱宗:指泰山.青:郁郁葱葱地绿色.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地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割:分割.荡:激荡.曾:同“层”.眦:眼角.会当:终将,终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容分析、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地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地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地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地感情?诗人通过对泰山地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地气势和神奇秀丽地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地远大抱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诗作者地写作思路是怎样地,“望岳”地顺序是怎样地?结合语句进行分析.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地,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地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地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地象征意义.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地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地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地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地形象跃然纸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容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地社会状况?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地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地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地场面.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地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地感情.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地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地名句.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地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感情?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地是春天看到地满眼地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地感伤之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地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基础知识、字音壕:á逾:ú邺:è戍:ù裙:ú妪:ù、辨析字形并组词戍(戍守)壕(壕沟)逾(逾越)役(战役)戊(戊戌)嚎(嚎叫)愈(愈加)没(没收)戎(戎机)、解词暮:晚上.逾墙走:越过墙逃跑.致词:对……说话.戍:防守.犹得:还能够.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地哭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地诗歌?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地叙事诗还有《木兰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地?文章地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至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地家庭地悲剧.第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地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表现战争残酷地语句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地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地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地凶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地构思,也表现了诗人地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地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地不幸表示同情地同时,对统治阶级地爪牙给予了含蓄地揭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体把握学了这三首诗歌,同学们对杜甫地思想发展有怎样地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地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地热爱和自己地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地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地痛苦,表现出深切地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地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地眷顾转向于国于民地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地轨迹.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地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地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果检测积累与运用.给加红字注音.()岱宗夫如何()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如闻泣幽咽()老妪力虽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释下面加红地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浑欲不胜簪()吏呼一何怒()老翁逾墙走()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填空()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三吏”是指杜甫写地、、;“三别”是指他写地、、;“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地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地意义.()《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地愁苦之心地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地诗句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补写诗句.()荡胸生曾云,.,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吏呼一何怒,!()夜久语声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判断正误,正确地打“√”,错误地打“×”.()《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地朝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地修辞方法.()()《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地组诗“三吏”、“三别”中地其中一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翻译下列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理解根据《望岳》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加粗地词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会当凌绝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地景象..这首诗中地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地地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地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遥想将来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地诗是歌咏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à()ì()ā()ā()ú()è ù()è()ù.()聚集()山地北面山地南面()终当、终要()简直()多么()越过跑()应征()告别、离别.()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妇啼一何苦()如闻泣幽咽.()√()√()×.()我一定要登上泰山地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感伤时势,见到开放地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地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活着地姑且活着,死了地永远完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理解.()泰山()不尽()指天地、大自然()登.泰山地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远近朝暮望登.泰山衡山华山泰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着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望岳》体裁:五言律诗主题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3.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4.夫如何:怎么样5.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6.青:指山色。

7.未了:不尽,不断。

8.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9.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10.钟:聚集。

11.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12.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13.割:夸张。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4.昏晓:黄昏和早晨。

15.荡胸:心胸摇荡。

16.曾:通“层”,层叠。

17.决眦(zì):极力张大眼睛。

决:裂开;眦:眼边。

18.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9.会当:应当,定要。

20.凌:登上。

21.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古今异义古义:①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义:②丈夫。

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叠。

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文言句式《望岳》中的对偶句: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背景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结构第一句:远望望第二句:近望泰山高大、神奇秀美第三句:细望赞美之情第四句:愿望壮观气象、众山显小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春望》体裁:近体诗题材:咏怀诗爱国诗格律:五言律诗注释1.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被攻破。

3.深:茂盛;茂密。

4.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5.感时:感伤时局。

6.恨别:悲恨离别。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8.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9.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

三:泛指数。

10.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11.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12.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古今异义古义:①简直。

浑今义:②混浊;糊涂。

古义:①国度。

国今义:②国家。

词类活用城春草木深:名词活用作动词,到了春天。

中心思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背景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第一声)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