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772d21aaea998fcc220eab.png)
4、 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
夏末时,称之为夏台
商朝时称之为羑里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1、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
<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秋冬行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以示所谓的“顺天行诛”,起源于先秦。
录囚:西汉开始的审判制度,慎刑原则之一,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讯问和核实,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屏藩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
春秋决狱:西汉的审判制度之一,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书的经义分析案件,认定犯罪,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方式。原则:原心定罪。
b. 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法,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c. 膑刑:又称刖刑,剕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d. 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e. 墨刑:又称黥刑。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3、 审判制度:“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一分>《分户令》: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1、 法律形式:
<名解>法律答问: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
《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41ee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3.png)
《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关键词解释以德厚德:周族废黜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明确提出的政治思想。
简言之,即为指出“天”不是一个部族的专有祖先,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哪个部族有“德”,哪个部族就能获得“天”的佑护,强调不能仅仅对“天”负责,更要关注人世民心,这一政治思想鲜明的体现了西周时期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历程。
明德慎罚:“明德慎罚”就是“以德厚德”政治思想的自然延展,“以德厚德”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
出礼禁上:礼与刑就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就是相同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标准相同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刑”所禁止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定。
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为三代的主要刑罚。
包含“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
“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
傅别: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借贷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债黄饰两半,合怀莆“傅”,分怀莆“别”,债权人执右唬债务人执左弧质剂: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交易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交易贸易分成大小两类,大型买卖例如奴隶、牛羊等用长,即“质”;小型买卖如兵器、珍奇用短唬即“剂”。
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签定程序。
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设立除了遵从婚姻签定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成,这一程序即简称“六礼”。
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结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bdb13a2161479171128a3.png)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法制史 课后题 及其解析供参习
![中国法制史 课后题 及其解析供参习](https://img.taocdn.com/s3/m/a4d9acde998fcc22bdd10d2a.png)
《中国法制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五刑【答案】A【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五刑为墨、劓、蜚、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2.西周法官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
A.“五刑”B.“五听”C.“五行”D.“九刑”【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方式被称为“五听”。
3.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私造的刑书是()。
A.吕刑B.竹刑C.九刑D.汤刑【答案】B【解析】邓析是郑国的大夫,公元前530年,邓析综合当时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之上,称为“竹刑”。
4.赎刑作为一种制度始于()。
A.夏B.商C.西周D.春秋【答案】A【解析】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夏。
赎刑是刑罚执行的一种变通方法。
周穆王时,曾命令吕侯“训夏赎刑”,就说明了这一点。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指()。
A.宋国的“刑器”B.邓析的“竹刑”C.晋国的“铸刑鼎”D.郑国的“铸刑书”【答案】D【解析】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把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当作自己的秘密武器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宋国的“刑器”、邓析的“竹刑”和晋国“铸刑鼎”在时间上晚于郑国的“铸刑书”。
6.下列属于夏朝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A.律B.格C.令D.王命【答案】D【解析】在夏朝,不成文的习惯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国王发出的“誓”、“诰”、“王命”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7.西周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
A.听狱B.断狱C.五听D.听讼【答案】D【解析】西周时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已有明确的区分,前者称“讼”.后者称“狱”。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6ac702941ea76e59fa0488.png)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______________。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______________。
4、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__________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______________”。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______________。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_____________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____________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__________”,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______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__________》,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______________制。
16、北洋政府奉行______________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______________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______________巩固地联合”的内容。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_____________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______________。
中国法制史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国法制史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f7a437551810a6f42486d2.png)
中国法制史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选题8. 论述题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0分。
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
A.律B.廷行事C.法律答问D.决事比正确答案:A,B,C解析: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廷行事、法律答问和封诊式五种,故选A项、B项和C项。
决事比是汉朝的法律形式。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春秋决狱B.服制定罪C.亲亲相隐D.秋冬行刑正确答案:A,C,D解析: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秋冬行刑、上请、录囚、三纲法律化和亲亲相隐,而服制定罪是晋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故选A 项、C项和D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3.唐朝五刑体系中,实行加、减若干等,上下推算量刑的刑罚有( )。
A.流刑B.笞刑C.杖刑D.徒刑正确答案:B,C,D解析:按照唐律的规定,凡称“加”者,就是加至较重的等次,徒一年加一等,是徒一年半;依此类推。
但是按照规定,两种死刑(斩刑和绞刑)和三种流刑(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和流三千里)各同为一减。
比如,甲犯斩刑,减一等就是流刑三千里而不是绞刑。
如果犯流刑三千里,减一等就是徒三年而不是流二千五百里。
而对于笞刑、杖刑和徒刑,就采取上下推算的方法量刑,即升格在本刑种内相加减。
比如,乙犯徒三年,减一等就是徒二年半,而不是杖一百。
只有A项错误。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4.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
A.《北齐律》B.《开皇律》C.《晋律》D.《大明律》正确答案:A,B,D解析:自《北齐律》以后的各代封建成文法典,都以《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篇名。
故选A项、B项和D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5.以凌迟刑作为法定刑的朝代有(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B,C,D解析:凌迟刑首次出现于五代,因此,唐朝没有凌迟刑。
中国法制史(中国民航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法制史(中国民航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620e7e6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4.png)
绪论单元测试1.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的特征是:刑罚主义、礼教主义、权力主义、与宗教相分离。
A:错B:对答案:B2.中国古代社会当中民事和刑事是分开的。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夏有乱政,而作A:禹刑B:竹刑C:吕刑D:汤刑答案:A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A:大理B:刑部尚书C:大理寺卿D:司寇答案:A3.商有乱政,而作A:竹刑B:禹刑C:吕刑D:汤刑答案:D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A:慎刑原则B:刑讯制度C:秋冬行刑制度D:神判天罚制度答案:D5.商朝监狱的名称是A:夏台B:圜土C:牢D:狱答案:B6.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是商朝法律相比夏朝法律而言的主要特点之一A:错B:对答案:B7.夏朝的主要罪名有A:杀人罪B:贪污罪C:强盗罪D:不孝罪答案:ABCD8.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A:不孝罪B:矫诬天命罪C:颠越不恭罪D:弃灰于公道罪答案:ABCD9.夏朝的部门法有A:军事法B:环保法C:刑法D:行政诉讼法答案:AC10.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A:劓刑B:宫刑C:墨刑D:刖刑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诸子均分制B:子女平分制C:长子继承制D:嫡长继承制答案:D2.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恶疾未愈B:与更三年丧C:有所取无所归D:前贫贱后富贵答案:BCD3.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窃盗B:口舌C:不事舅姑D:妒忌答案:ABCD4.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不孝罪B:内乱罪C:疑众罪D:群饮罪答案:AB5.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B: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答案:BCD6.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宗祧继承B:嫡长继承C:爵封继承D:财产继承答案:ACD7.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吕刑B:汤刑C:禹刑D:九刑答案:AD8.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A:质B:剂C:傅别D:质剂答案:A9.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冠婚之礼C:喜庆之礼D:吉祥之礼答案:A10.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答案:B第三章测试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楚国C:郑国D:赵国答案:C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6B:公元前513C:公元前515D:公元前514答案:B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大夫是A:赵鞅B:荀寅C:子产D:邓析答案:D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法经D:汉律答案:C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萧何C:吕侯D:李悝答案:A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经济法B:行政法C:社会法D:军事法答案:ABD7.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郡守C:县公D:司败答案:ABCD8.《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贼法》B:《囚法》C:《捕法》D:《盗法》答案:ABCD9.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军队连坐B:家庭连坐C:邻里连坐D:职务连坐答案:ABCD10.商鞅变法中,颁行过的法令有A:《营缮令》B:《公式令》C:《军爵令》D:《分户令》答案:CD第四章测试1.秦律规定:“盗封啬夫可(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2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2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4fed98998fcc22bcd10dda.png)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2及答案一、填空题。
1.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
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以“天人合一”思想位皇帝制度制造一套理论,提出了(君权神授)说。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即(御史台)。
4. 北齐律的篇目为(十二)篇。
5. 北魏、北齐将(流刑)列为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
6. 曹魏高贵乡公规定:“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从夫家之罚)”。
7. 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8.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和(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
二、单项选择题。
1. 北齐时,将廷尉改为(D)。
A. 秋官大司寇B. 明法掾C. 律博士D. 大理寺2. 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是(B)。
A. 魏律B. 晋律C. 北齐律D. 北周律3.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是( D )。
A. 定杀B. 醢C. 枭首D. 具五刑4. “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D )。
A. 秦始皇B. 李斯C. 刘邦D. 董仲舒5. 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的法典是(A)。
A. 魏律B. 晋律C. 北齐律D. 北周律6. 封建法典的(A)源于“重罪十条”。
A. 十恶B. 叛逆罪C. 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犯罪D. 不属于“八议”论赎范围的犯罪7. 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 D )。
A. 廷尉B. 大理寺C. 大理院D. 秋官大司寇8. 中国古代设置“登闻鼓”始于(B)。
A. 曹魏B. 西晋C. 北魏D. 隋9. 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C)。
A. 五年B. 四年C. 三年D. 二年10. 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B)。
A. 约法省刑B. 德主刑辅C. 秋冬行刑D. 德刑并用三、多项选择题。
2010秋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任务1-4题目及答案
![2010秋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任务1-4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dbf68783d049649b6658c9.png)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3.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6.《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7.《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8.《正韵》:“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律。
”9.《夏书》曰:“昏、墨、贼,杀。
”10.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己恶而掠美”。
(二)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
3.“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贼)”。
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8.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昏)”。
9.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贪以败官为(墨)”。
10.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
11.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
12.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的法律。
1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14.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
15.夏、商、周三代的法律用来命名的是(刑)。
(三)多项选择题1.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公正、不偏不倚,限制、强制)。
2.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夏台、均台)。
3.“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昏、墨、贼)。
4.据东汉郑玄记述,夏刑除墨外,还有(大辟、膑、宫、劓)。
5.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禹刑、甘誓)。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5597a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7.png)
2018年中国法制史题库考试参考答案答题要求名词解释:70-100 时代、相关的人、制度的意义简答:150-200论述:400+ ①解释含义、概述内容②意义、影响③个人评论、思考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14——28一、名词解释1.墨刑24:又称黥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所以;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人蒙受耻辱、以区别与常人的耻辱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2.刖刑24:又称剕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即砍去罪人左脚、右脚或者双脚的重刑;奴隶主用以控制奴隶逃亡;限制奴隶自由的一种肉刑..二、简答题无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4+15+16+17观点一:教材观点1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可以概括出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从夏代开始;中国便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①人口和地域的划分:“按照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汉书“铸九鼎;象九州”的记载;说明禹时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开始按照地域将居民划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②政权的设立:即“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措施”..礼记记载“夏后氏百官”;已有官员的划分;官员权力的布置;另外;夏还有“圜土”;也即监狱..③税收的出现:“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向地方侯、伯征收贡品;主要是铜..2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主要有:起源于黄帝时代说、起源于尧舜时代说、起源于夏代说三种不同观点..3此外;中国法律起源观点中最有影响的是“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这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流传的关于法律起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刑起于兵”;即法律起源于古代的氏族战争..“兵刑合一”是说;战争和刑法、刑罚是一回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先秦司法官称为“士”、“士师”、“司寇”、“廷尉”等;其本身就是源于军职..这一观念多见于先秦文献中;对秦汉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观点二:我的思考内容中国法律起源于“刑”和“礼”:1发端于部落战争中的“刑”..①黄帝时代的部落战争带有了政治目的..战争的目的是掠夺与征服:掠夺是为了本部落的经济利益;征服是为了本部落对其他部落具有支配权力②战争中的号令与对被征服者的镇压;是“刑”产生的温床..2具有法律性质的“礼”发轫于祭祀与习俗..①“礼”本是部落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人民确信只有举止如礼;神明才能接受贡品;否则是对神明的亵渎;违礼者必遭神明的惩罚..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礼;无疑具有法的性质..②礼与风俗习惯的关系..部落的风俗习惯是部落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礼则是通过祭祀而逐步确立的;它比风俗习惯更具有权威;而且更规范;是维护部落首领权威的工具..从礼的内容看;风俗习惯是礼的直接渊源..影响中国法律的形成时;特色已然形成..源于战争的刑;格外重视法的威慑力;手段也极为残酷;源于祭祀的礼;则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手段也较为温和..融合残忍与温情为一体;正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29——42一、名词解释3.圜土41:圜土是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文献记载西周的监狱;最着名的就是所谓的“圜土”之制..周礼.秋官.大司寇载:“以圜土聚罢民..”即建成圆形的土墙;将犯人囚禁在里面..周礼还记载;圜土除了监禁未决犯之外;还关押已决犯并监督其劳役..不过;周礼记载的“圜土”之制是否属实;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4.吕刑31:周穆王接受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一部重要的法典;因由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吕刑..史记·周本纪又称甫刑..吕刑原本已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是制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档案文献..5.非眚sheng35:眚;过失;非眚;故意;西周时期对故意犯罪的称呼;尚书.康诰中记载的应当加重处罚的情节..故意、惯犯从重;过失、偶犯从轻;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不仅考虑到了社会危害的大小;而且注意到罪犯的主观状态..6.惟终35:惯犯;非终;偶犯..西周时期对惯犯的称呼;尚书.康诰中记载的应当加重处罚的情节..故意、惯犯从重;过失、偶犯从轻;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时;不仅考虑到了社会危害的大小;而且注意到罪犯的主观状态..7.质剂37 :西周时期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剂”有别;“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质”和“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8.七出38:又称”七去”..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称为“出妻”、“休妻”..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故称“七出”;即:无子、不事姑舅、淫佚、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又称“七去”..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七条理由之一单方面解除婚约..9.三不去38:在西周礼制中对男子单方面休妻权利的限制..在三种情况下;即使触犯“七出”;已婚妇女也可以不被丈夫休弃;称为“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这三项规定主要是出于维护礼制的需要;但对稳定婚姻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0.五听39:西周时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是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辞听是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是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气听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理亏就会紧张的喘息;耳听是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如无理就会紧张的听不清话;目听是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长期审判实践的总结;包含某些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二、简答题1.简述西周的五刑制度24+33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的“五刑”、“五罚”、“五过”..据尚书记载;吕刑关于“五刑”的规定有三千多条..“五刑”即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等五种刑罚..墨刑是在犯人面部或额上刻字染墨;劓yi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是死刑;前四种是使人的肢体受到分离的肉刑;也是耻辱刑..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整的刑罚体系..2.简述吕刑的主要内容29+31①周穆王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在法律方面;就是命令吕候做吕刑..②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要求“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要求立法、司法、执法过程必须审慎;强调以“中刑”;即不轻不重之刑治理国家..③这部法论述了刑的起源、用刑原则和五刑的种类;恢复了夏的赎刑制度;罪犯可以根据法律交纳赎金以求减免刑罚..赎刑从此开始制度化..④吕刑原本今已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记载了此次穆王命吕候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遗存的官方档案文献..但尚书中的吕刑一篇;既不能看成是一部成文法典;也不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成果;而是关于这次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3.简述西周婚姻的“六礼”制度38①“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获准后备彩礼前去求婚..问名;是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卜与宗庙;请示吉凶..纳吉;是男家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决定订婚..纳征;又称纳币;是男家送聘礼到女家..请期;是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同意..亲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六礼”完毕;婚姻成立..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礼”;即吉、凶、军、宾、嘉..其中;“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用意在亲和万民..“六礼”即“嘉礼”中有关婚冠礼的内容;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这种婚姻实际上是包办买卖婚姻..③西周的“六礼”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古代的聘娶婚源于此..三、论述题2.试述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30+33观点一:教材总结(1)中国古代人重视祭祀;一开始就将神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礼”..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一般称之为“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统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在西周时期;周礼所确立的所有规范和制度中;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长长”即小辈必须尊重长辈;“男女有别”即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亲亲”是宗法原则;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主制;二者都是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在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下;“尊尊”“亲亲”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2“刑”的产生更早于“礼”;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五刑”的说明;即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等五种..前四种是使人的肢体受到分离的肉刑;也是耻辱刑;大辟是死刑..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整的刑罚体系..3到了西周时期;“礼”与“刑”关系密切;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①礼刑并用:礼和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②出礼入刑: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于礼的;也必然是刑所不禁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③礼有差等:“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的主要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这种礼刑分野的局面;充分说明了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仅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西周指导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4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做出了儒家学派的解读:指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对于有“廉耻观”的“君子”犯了错主要以道德礼义使其惭愧改过..春秋时期教育能力底下;通常只有贵族阶级受到过教育懂得廉耻荣辱;对于“小人”犯罪则用刑罚使其害怕从而不敢犯罪..这种差别化的治理方式;对于我国刑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因人施教”、“分类教育”的理念;也能感受到这种治理方式的深刻影响与启发..我的观点;对于儒家学派后来提出的“因材施教”;也有很大的影响..观点二:我的思考(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的两个基本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目的都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刑”则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即“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2)但在规范内容、社会功能、实施上又不尽相同:①从规范的内容来看;“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主要属于道德范畴;有部分内容属于法律的范畴;它确认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富分配的秩序;“刑”是规定对各种犯罪行为应处以何种刑事制裁的规范;都属于法律范畴..②从社会功能来看;“礼”起到“禁恶于未然”的作用;而“刑”则起到“禁恶于已然”的作用..③从实施上来看;“礼”主要通过舆论、教化发挥作用;严重违反“礼”的行为才施以刑罚;“刑”是通过各种刑罚的实施来惩戒犯罪;并且西周时期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法治原则..以上可见“礼”与“刑”在实施方式、实施对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43——54一、名词解释11.铸刑鼎47: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刻在鼎上;公布了郑国的成文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成文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正式公布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史称“铸刑鼎”;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12.竹刑47:公元前503年;郑国执政骊歂chuan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是郑国大夫邓析将子产所着刑书自行修改刻于竹简;故称“竹刑”..竹刑原是郑析私自编纂;并无法律效力;后为国家认可;成为正式的法律..原文已失传..13.法经51:是中国传统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由战国初期李悝总结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而编纂;共六篇;即盗、贼、网、捕、杂、具..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原文已经灭失;不可考..二、简答题4.简述春秋时期的成文法的公布46+47+48内容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公布新的成文法的活动在一些诸侯国中开展起来;其中标志性事件有郑、晋的“铸刑鼎”、邓析的“竹刑”事件..(1)铸刑鼎①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刻在鼎上;公布了郑国的成文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②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成文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正式公布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史称“铸刑鼎”;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2竹刑公元前503年;郑国大夫邓析将子产所着刑书自行修改刻于竹简;故称“竹刑”..竹刑原是郑析私自编纂;并无法律效力;后为国家认可;成为正式的法律..原文已失传意义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相继“铸刑书鼎”以及邓析“竹刑”公布法律事件;当时也引起了争论..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却未公布于众..“铸刑鼎”事件所代表的成文法公布运动;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中国奴隶制法律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从此;开启了一种新的法律形态——封建制法律..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动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标志着代表旧贵族统治的不成文法律体系已经瓦解;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上中国法律历史舞台;为历代王朝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论述题3.试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49内容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袭西周的法律..但是春秋中期以后的法律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革——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以及邓析的“竹刑”事件;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律..“铸刑鼎”事件的出现;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至此;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登上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进行变法改革;制定成文法;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意义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动;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成文法的公布标志着代表着旧贵族统治的不成文法律体系已经瓦解;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向中国法律历史舞台..(1)公布成文法活动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它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中国奴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是说当未公布法律;对人的判决是先由王讨论;依照道德和内心的判断;王君因此有威严..(2)公布成文法活动客观上为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旧的法律体制下;各种社会关系都被限制在狭小的宗法体制范围之内;成文法公布后;新兴地主阶级可以把改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固定下来..因此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有了可靠的法律保证..(3)成文法的公布;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在旧的法律体制下;法律不公开且不成文;无疑不利于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理论的进步..公布成文法将零散、不系统的法律规范变成相对系统和严谨的法律条文;对于法律理论、立法技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4)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为战国及战国以后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我的思考成文法在出现之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这表明;成文法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映射出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深刻影响..1成文法的公布是正在形成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要求春秋中叶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有权关系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侵犯所有权的行为和诉讼也相应地增多..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兴政治势力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并把法规公布于世;使新型地主阶级可以依据法律保护自身利益;不受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侵害..2公布成文法是新旧势力争夺统治权的一场复杂斗争在宗法制度下;“临事制刑;不设预法”是贯穿中国奴隶社会的法律现象..代表地主阶级的新兴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以后;迫切需要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将本阶级意志上升为法律;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他们通过制定和公布成文法;迫使奴隶主阶级的司法权受到限制;改变“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初步摆脱宗法制度对司法的束缚;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成文法的公布;不仅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而且是整个社会形态变革的缩影..4.试述“法经”的结构及其对后世立法的影响..51结构公元前5世纪;魏文候重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改革;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共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影响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①法经初步确立了传统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后世立法的滥觞;②法经的出现有利于司法的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③法经的出现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避免重复和抵牾;④法经将实体法“盗法”、“贼法”、“杂法”和程序法“囚法”、“捕法”大致分开;有利于按客观规律知道法律实践行动;⑤法经的出现;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帅、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六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法经是新式法典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成文法的雏形..但遗憾的是;法经早已失传;学界对它持存疑的态度..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55——71一、名词解释14.云梦秦简56: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一批秦简;其内容大部分是秦代法律方面的内容;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诉讼规则等三类..这云梦秦简的出土;为研究秦代法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5.为吏之道56:1975年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之一;此简共有51支;简文分上下五栏书写;是一篇私人杂记;记述了秦代要求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和要求..有的内容类似后世封建国家的“官箴”;宣扬官场的治世格言和处世哲学;有的内容类似供学习做官的人使用的识字课本;有的内容以通俗的韵文宣传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篇末附抄了户律和奔命律各一条..16.髡kun刑64:耻辱刑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刑罚;在秦代主要指髡、耐等象征肉刑的刑罚..髡;剃去罪人的头发和鬓须;耐;只剃去鬓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常人都留须发;因此剃去头发和鬓须被看作对身体的一种伤害和耻辱性惩罚..二、简答题6.简述秦律的“公室告”与“非公室告”69秦朝根据控告者与被控告者间的关系以及侵害行为的性质进行划分;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盗财务之类行为所提出的控告;“非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成员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对此种控告;官府不予受理..目的是维护家庭内部的尊卑关系和主奴关系;反映了秦律在诉讼制度上的不平等特点..。
中国法制史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f7b3ff0242a8956bece4e4.png)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西周的民事诉讼叫(D)。
A质剂B傅别C狱D讼2、《吕刑》的作者是(D )。
A李俚B商鞅C邓析D吕侯3、西周的买卖契约叫(B)。
A傅别B质剂C券书D朋4、周穆王是曾命(B)作刑。
A周公B吕侯C李悝D邓析5、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C)。
A遂士B士师C大司寇D小司寇6、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C)。
A均金B束矢C质剂D傅别7、西周的(B )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四刑。
A 九章律B九刑 C 吕刑 D 法经8、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A )。
A 明德慎罚B 法令由一统C 德刑并用D 法网严密9、西周将故意称为( A)。
A 眚shěngB 非眚C 非终D 惟终10、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D )。
A 窃盗罪B 强盗罪C 大逆罪D 抢劫罪11西周的拘役来于(C)。
A 女徒顾山B 龙凤合挥C 坐嘉石D 田里不鬻12、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D )”。
A 女徒顾山B 龙凤合挥C 坐嘉石D 田里不鬻13、西周的债物契约称作(C ) 。
A 红契B 券书C 傅别D 质剂14、西周在中央设( A),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15、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B )。
A傅别B 狱C讼D钧金16、“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西周时期的(C)。
A 司法原则B审判地点C审讯方法D审判工具17、在有关西周的文献资料中,有"惟终"的法律概念,它是指(C)。
A故意B过失C惯犯D偶犯18、我国对上诉期限作出规定,始于(A)。
A西周B秦C汉D唐19、以下程序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的是abcd( )。
A纳采 B 请期C纳吉D亲迎20、“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ABCD )。
A目听B耳听C气听D色听21、西周的主要立法有(CD)。
A《工律》B《誓命》C《吕刑》D《九刑》22、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债务契约分别叫做(AC)。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9c272e10661ed9ad51f3ce.png)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50分)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A.黄帝B.启C.汤D.周武王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A.夏B.商C.西周D.春秋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A.兄弟相宗制B.嫡庶继承制C.嫡长子继承制D.父死子继制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A.《大府之宪》B.《宪令》C.《法经》D.竹刑5.依秦律,发布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A.以古非今罪B.妄言罪C.非所宜言罪D.怨望诽谤政治罪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A.《开皇律》B.《贞观律》C.《武德律》D.《永徽律》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A.屯田制B.限田制C.均田法D.公田法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A.《户令·应分条》B.《户绝法》C.《丧葬令》D.《户绝条贯》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A.《大札撒》B.《条画五章》C.《至元新格》D.《大元通制》10.元代死刑定制为( )A.绞、斩二等B.斩、陵迟二等C.绞、斩、陵迟三等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A.《元典章》B.《至元新格》C.《大元通制》D.《经世大典》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A.洪武元年B.洪武七年C.洪武二十二年D.洪武三十年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A.《吏律》B.《刑律》C.《礼律》D.《名例律》14.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死于( )A.科场案B.哭庙案C.明史案D.字贯案15.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B.《太平刑律》C.《资政新篇》D.《太平条规》16.将死罪按是否秋后处决分为斩立决、斩监候、绞立决、绞监候始于(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7.以下哪项不是《大清新刑律》中规定的刑种( )A.罚金B.遣刑C.拘役D.无期徒刑18.清末设立的咨议局,依其章程规定,其性质是( )A.地方议会B.各省采取舆论之所C.地方行政管理机构D.中央咨询机构19.以根本法的形式彻底否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度,而代之以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制度的是( )A.《中华民国宪法草案》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D.《训政时期约法》20.南京国民政府的普通法院实行( )A.三级三审终审制B.三级二审终审制C.四级三审终审制D.四级四审终审制2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B.商C.周D.秦22.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B.断手、刖、劓、宫、大辟C.墨、劓、刖、宫、大辟D.醢、脯、劓、墨、大辟23.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B.傅别C.合同D.券书24.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成文法,这些成文法的中心内容是( )A.保护私有财产B.保护公有财产C.保护工商业D.保护周王的土地所有权25.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 )A.《垦草令》B.《为田开阡陌令》C.《分户令》D.连坐法26.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A.律、令、比、式B.律、令、科、比C.律、令、式、课、程D.律、令、格、式27.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 )A.《具律》B.《盗律》C.《杂律》D.《厩律》28.曹丕称帝时,以书中监、令为长官,始设(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尚书台29.《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称为( )A.《法律答问》B.《大杜律》C.《小杜律》D.《张杜律》30.将《新律》之《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31.南朝规模最大的一次立法活动是( )A.宋对律、令、科的修撰B.齐对律、令、科的修撰C.梁对律、令、科的修撰D.陈对律、令、科的修撰32.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着称的律典是( )A.《新律》B.《泰始律》C.《北齐律》D.《大律》33.首创流刑五等之制,并为后世所沿用的律典是( )A.《新律》B.《泰始律》C.《大律》D.《北魏律》34.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B.《泰始律》C.《武德律》D.《大业律》35.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B.《刑名》C.《法例》D.《具律》36.宋代颁行的条法事类流传至今的是( )A.《淳熙条法事类》残本B.《淳礻右条法事类》残本C.《庆元条法事类》残本D.《淳化条法事类》残本37.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A.《至元新格》B.《大元通制》C.《经世大典》D.《元典章》38.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 )A.“谋叛”罪名B.“奸党”罪名C.“盗贼窝主”罪名D.“谋反”罪名39.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为( )A.《武德令》B.《开皇令》C.《大明令》D.《大清令》40.清朝绝大多数文字狱判刑且都是比照( )A.谋反B.谋叛C.谋大逆D.内乱41.在清朝,地位进一步上升种类繁多、实用性强,成为主要法律形式的是( )A.律B.例C.会典D.诰42.太平天国的刑罚简单而残酷,包括( )A.笞、杖、死刑B.廷杖、死刑C.发遣、充军、死刑D.枷、杖、死刑43.《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公布于( )A.1908年B.1909年C.1910年D.1911年44.《大清民律草案》仿照的是( )A.法国式民法B.德国式民法C.英国式民法D.美国式民法45.南京临时政府在总统之下设法制局,负责起草重要法令,其主持人是( )A.宋教仁B.孙润宇D.雷奋 D.马君武46.北洋政府的刑法典是( )A.《暂行新刑律》B.《暂行刑律》C.《中华民国刑法》D.《暂行现行刑律》47.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地位极隆的是( )A.民法B.刑法C.诉讼法D.行政法4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于( )A.1927年B.1929年C.1930年D.1931年49.抗日民主政权边区、县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B.参议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参议会50.《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专门审理违抗、破坏土地改革案件的机构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法庭C.农民法庭D.农民代表大会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法制史课后习题
![法制史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455b6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b.png)
法制史课后习题第二章夏商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夏有乱政,而作( )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 )A刑部尚书B.大理C.大理寺卿D.司寇3.商有乱政,而作( )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 )A.慎刑原则B.秋冬行刑制度C.神判天罚制度D.刑讯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主要罪名有( )A.强盜罪B.贪污罪C.杀人罪D.不孝罪2.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 )A矫诬天命罪B.颠越不恭罪C.弃灰于公道罪D.不孝罪3.商朝监狱的名称有( )A狱B.牢C.圜土D.羑里三、不定项选择题1.夏朝的部门法有( )A刑法B.军事法C.环保法D.行政诉讼法2.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 )A.墨刑B.劓刑C.刖刑D.宫刑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二、多项选择题1 . ABCD2 . ABCD3 . CD三、不定项选择题2 . ABCD四、简答题1.夏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部门法数量较少;法律内容比较简单;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等2.与夏朝的法律相比较,商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成分更多;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等。
第三章西周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穆王时期制定的法律称为()A.穆刑B.周刑C.九刑D.吕刑2.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喜庆之礼C.吉祥之礼D冠婚之礼3.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4.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 A质剂B.傅别C.质D.剂5.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长子继承制B.诸子均分制C.子女平分制D.嫡长继承制6.西周婚姻程序中的“纳采”是指()A.男家向女家送达彩礼B.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C.男家接纳新娘为家族成员D.男家在祖庙中征询祖先对该婚姻的意见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禹刑B.吕刑C.九刑D.汤刑2.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爵封继承B.财产继承C.嫡长继承D.宗桃继承3.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B.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4.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不事舅姑B.口舌C.妒忌D.窃盗5.西周时法官用“五听”的观察方法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以辨别真伪,下列专有名词中属于“五听”的有()A.言听B.色听C.气听D.目听三、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西周刑罚的是()A.赎刑B.宫刑C.扑刑D.鞭刑2.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疑众罪B不孝罪C.内乱罪D.群饮罪3.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前贫贱后富贵B.恶疾未愈C.有所取无所归D.与更三年丧参考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 .BC2 . ABD3 .ACD4 . ABCD5 BCD三、不定项选择题1 . ABCD2 .BC3 . ACD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郑国C.楚国D.赵国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3B.公元前514C.公元前515D.公元前516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夫是() A子产B.赵鞅C.邓析D.荀寅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汉律D.法经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李悝C.吕侯D.萧何二、多项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行政法B.社会法C.经济法D.军事法2.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司败C.县公D.郡守3.《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盜法》B.《贼法》C.《囚法》D.《捕法》4.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家庭连坐B.邻里连坐C.职务连坐D军队连坐三、不定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有()A.世俗化原则B.公开化原则C.重刑化原则D.慎刑原则2 .《法经》中规定了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https://img.taocdn.com/s3/m/74d3b7d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b.png)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不涉及下列刑罚方式的SSS_SINGLE_SELA 劓刑B 墨刑C 宫刑D 斩左趾该问题分值: 1答案:C[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文景时期刑制改革。
肉刑,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严格地说大辟是生命刑而不属于肉刑,其余四项,在文景刑制改革中,只有宫刑没有涉及。
这一点也可以从日后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受宫刑来理解记忆。
2.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据此,下列各选项能够成立的是SSS_SINGLE_SELA 某大商贾子婿被举孝廉B 中山靖王之孙出任益州刺史C 县令王某因贪赃被免官三年后又被征召为官D 上党郡守与渤海郡守为姻亲关系该问题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章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
汉代对选拔任用官吏有身份的限制,如商人子弟、赘婿以及因贪赃被免官者不得为官,故A、C选项错误;在官吏选任中还实行回避制度,为此制定“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即交互为官)”,故而两郡郡守不可能是姻亲关系,D选项错误;宗室子弟不得任公位高官,中山靖王之孙虽然是宗室子弟,但郡守并不属于公位高官,即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
3.汉代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为“致仕”,汉代致仕的法定年龄为SSS_SINGLE_SELA 60岁B 65岁C 70岁D 75岁该问题分值: 1答案:C[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代官吏管理制度。
本题纯属记忆性题目,汉代法定退休年龄为70岁。
对于法制史上涉及一些具体数字的内容,要注意精确记忆。
4.“八议”、“官当”正式入律,即为法律所规定,发生的朝代是SSS_SINGLE_SELA 东汉时期B 王莽新朝C 曹魏时期D 西晋时期该问题分值: 1答案:C[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刑事立法。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https://img.taocdn.com/s3/m/6456aab5f90f76c661371acc.png)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台山开放大学赵毅雄整理)一、名词解释:1.亲亲得相首匿(参见学习指导P.73)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罪,除谋反、大逆外,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到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
2、春秋决狱(参见学习指导P.74)汉朝断案的方式,汉代在断决案件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根据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所表达的儒家经义为准绳定罪。
3、官当(参见学习指导P.84)官当,是指官员若犯徙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或爵位抵罪的制度。
这种制度进一步赋予封建官僚以法律特权,使他们可以犯徙罪而逃脱法律的制裁。
4、《开皇律》(参见学习指导P.98)开皇三年,隋文帝本着删繁就简,以轻代重的原则,对新律重新更定,最后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的结构和内容对唐朝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制定唐律的蓝本,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唐律疏议》(参见学习指导P.98)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永徽律》,十二篇五百条。
此后又对五百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
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
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
6、《宋刑统》(参见学习指导P.144)《宋建隆重评定刑统》的简称,是我国历史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各条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
7、元典章(参见学习指导P.145)《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的简称。
与《大元通制》几乎同时出现,是当时地方政府所纂集的自元初至英宗治至二年五十余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的汇编。
8、秋审(参见学习指导P.127)清朝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于每年秋季复审各省监侯死刑案件的制度。
二、论述题1、两汉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两汉的立法指导思想是:1)约法省禁;2)德刑并用;3)顺天行刑。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2剖析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2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2cf8bf284ac850ac02420f.png)
第一章夏、商、周的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天讨天罚2、五刑3、汤刑4、炮烙5、颠越不恭7、脯8、兄终弟及二、简答题1、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律观。
2、简述商代的的罪名玉刑罚。
3、简述奴隶制五刑。
4、简述中国古代的法律起源的特点。
三、分析题请说明下面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1、“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已疑众,行伪而坚,学非而博,顺非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十巫以疑众,杀。
”——《礼记.王制》四、论述题与深度思考题1、试述商代的神权政治法律思想。
2、试述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含义。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五听2、五过3、三刺4、七出三不去5、六礼6、《吕刑》7、刑罚世轻世重8、九刑9、五礼10、乞鞠11、质剂、傅别二、简答题1、简述西周时期实行的同姓不婚原则。
2、简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3、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
4、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律知道思想。
三、分析题请说明下面这些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穿透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1、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
——《论语》2、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3、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三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曲庙》4、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
——《礼记.5、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时乃不可杀。
——《尚书.康诰》6、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7、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可。
——《诗经》8、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9、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资额哦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四、论述题与深度思考题1、试述西周时期的“礼”。
国开电大中国法制史第二章思考练习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中国法制史第二章思考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c6fe6be2bd960590c67774.png)
B.劓刑
C.刖刑
D.宫刑
【答案】:宫刑
题目10.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叫做( )。
A.禹刑
B.汤刑
C.汤诰
D.九刑
【答案】:汤刑
题目11.商朝的立法主要有( )。
A.《汤刑》
B.《汤誓》
C.《汤诰》
D.《太甲训》
【答案】:《汤刑》;《汤誓》;《汤诰》
题目12.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 )。
A.戮
B.炮烙
题目17.、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
【答案】:
答: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题目1.《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
【答案】:商
题目2.“商有乱政,而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 。
【答案】:神权法
题目4.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
【答案】:刑名从商
题目5.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 。
【答案】:醢
C.囹圄
D.夏台
【答案】:圜土;里;囹圄
题目16.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答案】:
答: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42676eed630b1c59eeb5e8.png)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2.“商有乱政,而作。
”3.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
4.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5.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醢。
6.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
7.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8.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
9.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
10.商朝的婚姻形态是。
(二)单项选择题1.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
BA《汤刑》 B《汤誓》 C《汤诰》 D《太甲训》2.炮烙之刑出现于。
DA夏朝B西周 C春秋D商朝3.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
AA 大辟B 斩C 戮D 凌迟4.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
D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5.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
CA禹刑 B 汤刑 C汤诰 D九刑6.“刑名从商”是()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
AA荀子B周公C商鞅D韩非7.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辅以父死子继。
BA禅让制B兄终弟及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8.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
BA圜土 B 羑里 C囹圄 D 夏台9.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
AA舍弃啬事 B不从誓言 C不吉不迪 D不有功于民10.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的刑罚。
CA 斩B 戮C 醢D 脯(三)项选择题1.商朝的立法主要有()。
ABCA《汤刑》 B《汤誓》C《汤诰》 D《太甲训2.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
ABCDA戮B炮格 C醢D脯3.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
ABCD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4.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A昏 B不吉不迪 C暂遇奸宄 D不从誓言5.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A圜土 B牖里 C囹圄 D 夏台四、判断正误题1.夏桀曾把商汤囚禁在都城夏台。
中国法制史2
![中国法制史2](https://img.taocdn.com/s3/m/f28248db6f1aff00bed51e95.png)
答案:“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的婚姻解除制度。“七出”是指丈夫可以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又称为七去,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但是,妻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丈夫即不能休弃: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七出”、“三不去”制度反映了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实质。
此次改革的局限性在于并没有完全彻底废除残酷的肉刑。但它是中国古代刑罚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奴隶制肉刑刑罚体系向封建制劳役刑刑罚体系的转变,为隋唐之际封建制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此次改革,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已成为刑罚的主体。
�
4、上请制度
答案:上请制度是指汉朝时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是提请皇帝裁决、一般给予减免处罚的制度。这是“尊尊”原则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这一制度也为后代所继承。
5、亲亲得相首匿
答案: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朝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互相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的制度。这是“亲亲”原则的要求,是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13、五过
答案:五过是西周时期有关法官责任的法律规定。具体内容是:惟官,指畏权势而枉法;惟反,指报私怨而枉法;惟内,指为亲属裙带而循私;惟货,指贪赃受贿而枉法;惟来,指受私人请托而枉法。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14、三刺制度
答案:三刺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司法程序之一,即“一日讯群臣;二日讯群吏;三日讯万民”。凡重大疑难案件,应首先交给群臣来讨论,群臣讨论尚不能决定,再交给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定者,最后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定。
二、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
2.“商有乱政,而作。
”
3.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
4.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5.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醢。
6.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
7.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8.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
9.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
10.商朝的婚姻形态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
B
A《汤刑》 B《汤誓》 C《汤诰》 D《太甲训》
2.炮烙之刑出现于。
D
A夏朝B西周 C春秋D商朝
3.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
A
A 大辟
B 斩
C 戮
D 凌迟
4.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
D
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
5.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
C
A禹刑 B 汤刑 C汤诰 D九刑
6.“刑名从商”是()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
A
A荀子B周公C商鞅D韩非
7.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辅以父死子继。
B
A禅让制B兄终弟及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
8.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
B
A圜土 B 羑里 C囹圄 D 夏台
9.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
A
A舍弃啬事 B不从誓言 C不吉不迪 D不有功于民
10.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的刑罚。
C
A 斩
B 戮
C 醢
D 脯
(三)项选择题
1.商朝的立法主要有()。
ABC
A《汤刑》 B《汤誓》C《汤诰》 D《太甲训
2.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
ABCD
A戮B炮格 C醢D脯
3.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
ABCD
A墨刑 B劓刑C刖刑 D宫刑
4.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
A昏 B不吉不迪 C暂遇奸宄 D不从誓言
5.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
A圜土 B牖里 C囹圄 D 夏台
四、判断正误题
1.夏桀曾把商汤囚禁在都城夏台。
错
2.商武丁统治的五十多年里,为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3.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他是商族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掌握着国家的军事、行政、立法、司法大权。
4.商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铸造业。
5.商朝文字的发达,为商朝奴隶制法制的发展创造了文化条件。
6.商朝存续约500年。
7.史料记载“商有乱政,而作九刑”。
错
8.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
9.奴隶主贵族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
10.商朝的刑事立法就当时而言比较完备,孔子后来总结说“刑名从商”。
错
11.炮烙是商朝死刑处决的方法。
12.商朝的醢是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13.劓殄是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14.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和大辟。
15.商朝已经出现了徒刑。
16.商朝的罪名包含:舍弃啬事、不从誓言、不吉不迪等。
17.商朝实行一夫多妻制。
错
18.商朝初期的王位继承制度实行父死子继,辅以兄终弟及。
错
19.商朝末期,王位继承制度确立了嫡长继承制。
20.商朝的监狱沿袭夏朝的名称,叫做圜土。
(一)填空题
1、商
2、汤刑
3、神权法
4、刑名从商
5、醢
6、脯
7、劓殄
8、劓刑
9、甲骨文 10、一夫一妻多妾制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C
6、A
7、B 8、B 9 、A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BCD
5、ABC
(四)判断正误题
错误的有:1、7、10、17和18。
正确的有:2、3、4、5、6、8、9、11、12、13、14、15、16、19和20。
倾听,岁月吹奏长笛,叮咚流韵,悠悠靡音。
午夜乘鸾云游,虔念飘洋过海,痴缠驻守天籁,心灵驿站舒馨。
静看月色,锦瑟未央,娇羞情窦初开,醉饮一阙诗经蒹葭。
蝶舞翩翩,漫渡凌云,不胜凌波。
踏波无浪,携手聚集灵气,惠风庭前守望。
月光盈照,心池微醉,诗意芳华,缠绕穹空,悠然蜗居栖息。
一弯柔情似水,秋水无痕。
素风掠过心苑,犹如怡景,纤尘不染竹篱。
心事平静安享,唏嘘红尘踏歌,恬淡悠远,听一天马行空。
信鸽滑翔,风翅逍遥,音律穿越,坐拥不老青春。
芳菲西楼浣韵,丝织金色笑语,笛箫琴瑟,植于心谷漾溢,盎然灵仙之气。
风舞天涯极光,月下袅娜,醉醒守望蔓坨。
心路溪谷,一簇芬芳妖娆,跫音,捕捉千里之外。
杳杳讯息,铺展羁旅,心境驾舟,红尘泅渡,渡口歌者,匆匆驶过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