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科学生物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在科学生物部分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743091a0116c175f0e48cf.png)
古诗词在科学生物部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中学科学生物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或其中的相关词句, 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互补,并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诗词生物教学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这些诗句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把古诗词巧妙地引用到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来,具有其独特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学习起来就积极主动,精神愉快,不知疲倦,常常会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认知能力。
讲解某个知识点时,由诗引入效果相当不错,如在讲述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中的关于生存斗争时,我首先朗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形象地描述了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杂草和农作物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的竞争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紧接下用多媒体呈现“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描写的是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公鸡色彩艳丽,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知道这样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c26447b7fd5360cba1adb97.png)
以学科知识 为载体 , 对学 生进行全方 位 的素质 培 养是教育逐步走 向成熟的标志。生物学是一 门 自然科 学, 一般教师 只在现象 、 规律 、 实验等方面进行 研究 , 注 重对学 生科学 素质 的培 养 , 而很 少在 教学 中进行人 文 教育的渗透 。实际上 生 物学是 一 门源于生 活 的学 科 ,
也加快 , 运输 到骨 骼肌 细 胞 的氧气 增 多 , 氧呼 吸 加 有
( ) 周礼》 2《 中的记 载 : 阳木 生 山南 者 , “ 阴木 生 山
北者。 说明不同 的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 同, 以分 为 ” 可
红蛋 白的含量远 远低 于正 常的数 值 , 全身 细胞处 于严
重缺氧状态 , 但维 持细 胞 的正 常 生命 活 动所需 的能 量 并没有减少 , 以全身 细胞 中无 氧呼吸相对很 旺盛 , 所 无 氧呼吸产生 的乳酸 可能超过 肌体 的调 节能力 , 导致 乳 酸过 多而 出现乳酸 中毒现象 。尿素是蛋 自质代谢特 有
在教学中引入诗 词 , 方面 , 一 可使 教 学 内容 活泼 , 拉近生物学与 生活的距离 , 有利 于调 动学 生 的兴趣 、 更
好地理解生命 科学 , 一方 面有利 于学 生文学素 养 的 另 培养。
2 古代典籍在教学 中的应用
生的民族 自豪感 的效果 。
实例 2 在 “ 合作 用 ” 节 教学 中 , 光 一 引用下列 古
解析 : 严重贫血 的病人血 液 中红细 胞 的数量或 血
维普资讯
生物 学教学 20 年( 1 第 1期 06 第3 卷) 0
・ 7 3・
基 于 We b的“ 物学 实验 设计 专题 学 习" 学 设 计 生 教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6b9f6815ef7ba0d4a733b9d.png)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时间: 2009年03月31日来源:教育周刊作者:揭东县金溪初级中学林玉龙许多古诗词能生动现象地描述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涉及生命特征、生态因素、物质循环、环境影响、动物行为、激素调节等内容。
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些文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我市中考生物考试范围的要求,现就本人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这一方面相关知识整理成试题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和学生参考。
一、选择题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2)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A.土壤B.光C.水D.空气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新陈代谢D.应激性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的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新陈代谢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繁殖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循环()A.水循环B.碳循环C.氧循环D.氢循环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土壤B.光C.水D.空气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生长()A.光B.水C.温度D.空气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B.空气C.水D.温度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诗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A.种内竞争B.种内互助C.捕食D.种间竞争1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这句诗描述生物与环境哪一种适应性()A.拟态B.保护色C.警戒色D.共生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枫林叶色的变化()A.土壤B.光C.水D.温度二、填空题1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古诗词对生物教学的影响
![古诗词对生物教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52e921a55270722192ef73c.png)
古代文人墨客善于托物言志 , 寓情 于景来直抒胸臆 , 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 诗人眼中的生物学现象 , 以及表达的情 感, 是教学 的细节。 例如 , 引用李商隐《 无题 》 中提到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结合 昆虫变态发育知识 进行分析 , 学生会 发现春蚕 的“ 死” , 只是 化蛹 , 变 态发育中的一个 阶段 , 并没有死。诗人 对春蚕发育的过程一定 了解 , 也知道春 蚕吐丝作 茧化蛹 的过程 , 而在诗中只是 托物言 志 , 夸张了蚕 的“ 死” , 而 对 春 蚕 无私奉献 精神 的赞誉 才是诗词本身 的 主 旨, 因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辨
四、 引导 学 生 辩 证地 看 待 古 诗 词 的 美, 尊 重 古 诗 词 的 韵 昧
【 关键词 】 生物教 学; 古诗词 墨客将 自己的情 怀寄托在 “ 草长莺 飞” 等一 系列 的生物 现象上 , 写下千古 佳句 。 而生物学科教授 的生物学的一般 现象和规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诗意 , 因 而 在平 日的教学 中 , 在分析 、 整合教学 内容 的基础上 ,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 , 同时将与生物学 相关 的诗 、 词、 歌、 赋穿 插于课堂 , 解 析 背 后 蕴 含 的 生 物学 原理 的同时 , 品诗人 的情 , 悟诗词 的意 , 不仅 活 跃学 生 思维 , 激 发学 习 兴趣 , 而 且 可 以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 提高课 堂的实效性。 诗词的引入 , 可以在课程导入 、 重难点解 析、 练习设计等方面体现它的价值。 在课 程的导入 中 , 适 当运 用 古 诗 词 。易 使 课 堂 荡 漾 一种 美 的韵 昧 , 并 及 时牵 住 学 生 的 思 维 例 如在讲 授 “ 藻类 植 物” 时, 引用 白居易《 忆 江南》 中的诗句 为丌场 白: “ 江南 好 , 风 景 旧 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自居易 简单 的几 句就勾 勒出江南 春天的美丽 , 学生在体会这首熟悉 的诗 词 同时 , 设 问: 春天来 临时 , 澄碧温莹 的 江水 , 就像是天空般湛蓝。 那么 , 江水 为 什么在春天泛起 了绿色 ? 短 小精 悍 的 诗词 ,美 中充 满韵 味 , 以古诗词为引言 , 使课堂透着 一丝文学 的韵律 美 , 集 中着学生 的注意力 , 提高 课堂的丰实性 。 二、 将古诗词融入教学重难点 的解 析, 促 进 知 识 的 迁 移 与 深 化 例如在讲授 “ 生物因素对其他生物 的影响” 时, 吟诵 陶渊 明的《 归 园田居》 : 种豆南 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晨 星理荒秽 , 带 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 足惜 , 但使愿无违 。
打造诗意化的高中生物课堂
![打造诗意化的高中生物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2a2689d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d.png)
课堂内外2014-03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通过对自然界中一些生物现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赞美大自然。
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道理,打造诗意化的高中生物课堂,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教师教学语言简练,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古诗词的运用,可用于新课导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强新课知识的巩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
一、诗意化的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有效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例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导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试着让学生分析“红杏出墙”的原因,同时引入课本问题探讨图片上“东施效颦”的植物,一节课在欢笑和疑问中展开。
又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由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导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引导学生分析“落红”是何物?其中含有哪一类化合物?又是如何“化作春泥”的?为什么能“护花”?应用古诗和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再如,在讲授“群落的结构”时,可由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引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描述环境中包括的种群种类,以及各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相关问题。
通过古诗文引入新课,不仅新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诗意化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与阅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的知识,有些抽象的内容并不是很好理解,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可使生物知识通俗易懂,形象贴切,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又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律。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6992d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76.png)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民族初级中学445422 刘继松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自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解析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一、动物行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写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飞入“菜花”中便“无处寻”了,说明动物体色与环境颜色极为相似,这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生物学知识分析, “早莺争树”和“燕啄春泥”都是为了占有繁殖的空间,筑巢繁殖后代;但前者如果着眼于“争”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领域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繁殖行为;白居易的另一首燕诗示刘叟中的名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也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写到“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动物的攻击行为;唐朝诗人李贺致酒行中写到“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这是动物节律行为中的昼夜节律;元代画家王振鹏在作画之余,也将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密的神思“倾”向蜻蜓;他在咏蜻蜓一诗中这样赞美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无独有偶,杜甫在曲江二首写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都描写了蜻蜓点水现象,这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当然,“穿花蛱蝶深深见”也描写出了蝴蝶在取食时的优雅、灵活,属于取食行为;二、生物的生殖发育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写出了家蚕的生长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用生物学知识看,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后便进入蛹化阶段,最后还有羽化即蚕蛾阶段;显然,诗人的“到死丝方尽”并非事实;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粟:小米,古称稷或粟,禾本科狗尾巴属植物;利用粟的一粒种子进行有性生殖,种子萌发长处幼苗,幼苗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完成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而且,收获“万颗子”,说明粟植株的花很多,形成了穗状花序;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的经典名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人们常以为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但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繁殖,这在生物学上属于无性生殖,属于营养繁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名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都写到春天江湖水变得碧绿;春天万物复苏,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植物更是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得以大量繁殖,使得水都变为了碧绿色;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苔藓植物在门前石阶上生长繁殖情况;仔细分析我们还可发现,门前石阶由于在庭院中,光照时间有限,所以比较遮阴和潮湿,这正是适于苔癣植物生长的环境;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叶红于二月花”是因为受初冬低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揭示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苏麟献范仲淹诗中的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写出了非生物环境中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蕴藏着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这属于植物的向光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也说明了植物的这一特性;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意为: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花蕊带着寒意,散发出幽冷的芳香,却招不来蝴蝶;有朝一日我做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晚秋时节,由于光照时间短,菊花开放,这时蝴蝶已经产卵死亡,所以花再香也招不来了;桃花开放主要受温度影响,春天气温回升,桃花次第开放;最终,黄巢没有成为青帝,在自然条件下,菊花也不可能与桃花一起开放;四、生态系统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小池写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这两句诗如一帧小画,似一幅微焦距的摄影图片,给我们勾绘出了一幅幽雅别致、妙趣天成的诗画小境:新荷初出水面,嫩绿的荷叶睡眼惺忪,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已经悠然自得地落在上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池塘生态系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不仅写出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基本特征,更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生态系统;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仅写出了牛羊的取食行为,也描绘出了美丽如画的草原生态系统;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一片”就描写了青蛙通过鸣叫寻求配偶前来交配的情景,正是青蛙的大量繁殖,并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害虫减少,稻谷才会丰收;所以这句词不仅包含了青蛙的繁殖行为,也包含着害虫吃水稻,青蛙吃害虫这条食物链,还描写了农田生态系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不仅揭示了藕的生长、开花的时间规律,也描绘了西湖这个美妙绝伦的湖泊生态系统;五、生物竞争、进化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从而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等,使营养物质和光能流向农作物,达到增产之目的;南朝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揭示了豆苗与杂草在生长时的竞争关系;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唐代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人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观点,实际上揭示了自然界中进化的基本规律;刘禹锡的另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指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实则揭示了生物在变化和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六、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半夜时分,鹊和蝉本应该入睡歇息,正是月光和清风唐代诗人张祜的七言绝句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意思是拔下玉钗独坐在灯影旁边,挑开灯焰救下扑火的飞蛾;飞蛾夜间活动,扑火是因为具有趋光性,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无独有偶,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清代秦应阳的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也写到了这一生物学现象;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写出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七、物质循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泥土,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这一基本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师大版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4篇
![北师大版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c06f56f5335a8103d2201a.png)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
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谈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谈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43598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9.png)
谈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的文学故事、通俗易懂的成语佳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仅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蕴藏着鲜活的生物学知识。
基于此,可将生物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巧妙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解释生物学知识,在生物教学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传统文化;问题;方法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价值从教育层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程。
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实现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特性。
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严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使学生能够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发展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在自身习惯、生活心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任性、自我的思想负面层次不断上升。
1.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中生承受着较为繁琐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中生在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适应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这些压力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疏导,就会使高中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隐患。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古诗词的结合与应用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古诗词的结合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762ef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c.png)
研究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古诗词的结合与应用苏海萍摘要:初中是学生认识生物,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关键期,也是基础的一层台阶。
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好这一专业学科。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乏很多诗词名人大家对“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描写和赞美,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都与生物学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应用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课堂低效为教学高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各色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其他形式的生命体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庞大生物体系,它们的存在和活动形式,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兴趣和灵感,因此,也就成就了一篇篇佳作。
新课程改革中曾明确提出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实施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诗词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启迪思考,陶冶情操,塑造鲜明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一、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引入诗词,构建教学新颖性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时候,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且思想前卫的初中生,他们很喜欢接触一些新鲜奇特的事物,而相对来说,对一些重复性、单调性和枯燥的文字信息不感兴趣。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教师总是难以利用“开门见山”方式集中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原因。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将诗词文化融合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环节,由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都接触过古诗词,并且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学生积累了丰富数量的古诗词文化。
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尝试过将生物知识与诗词内容联系在一起,而教师如此尝试,显然就会给学生一种“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教学指导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如何向学生解释生物和生物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呢?以及如何说明水、温度、空气、阳光等是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呢?教师可以举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诗句中的生物学现象
![诗句中的生物学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b89b82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3.png)
有关“诗句”中的生物学现象
有关“诗句”中的生物学现象如下: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
生长在墙内的红杏,在阳
光照射下,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最终长出墙外。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
解后,变成无机物回到土壤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揭示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海拔越高,温
度越低,因此山上的桃花开得晚。
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靠近水源的植物更容
易得到水分,向阳的植物更容易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更容易生长茁壮。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了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变化。
在秋季,气温降
低,光照减少,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显现出来,使得叶片呈现出红色、黄色等颜色。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反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种子繁殖,植物可以扩大种
群数量,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动物的繁殖行为。
在春季和夏季,许多动
物会进行繁殖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增加后代的数量。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99e19fa25c52cc58ad6be72.png)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诗词谚语中光照对植物影响的生物知识探析
![诗词谚语中光照对植物影响的生物知识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dfc3183968011ca200911c.png)
诗词谚语中光照对植物影响的生物知识探析作者:吴小龙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3期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农林耕作等生产活动,与数、理、化、地等科目都联系紧密。
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可涉及史、地、数、理、化、生物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而且里面还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单就生物与诗歌、自然与诗歌、物候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而论,也能给人们提供相当广阔的视野。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是睿智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考察、思考、总结中创作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些古典诗词艺术地、真实地反映了若干生物的生理现象和生理信息以及大量优美的自然景观。
而这些现象往往能见于文人墨客的笔端,供我们认识与欣赏。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诗词阅读,将诗词谚语中所涉及的一些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后做了简单分类。
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植物的生长发育被多种环境因素所影响,非生物因素中的阳光、温度、水分、养料、空气,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五大要素,它们是植物的生命线,影响着植物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分布。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热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根本,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植物都有趋光性。
光几乎影响植物所有的发育阶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光合作用,为光合提供能量;二是调节生长发育。
光调节的发育过程包括发芽、茎的生长、叶和根的发育、向光性、叶绿素的合成、分枝以及花的诱导等等。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句大意是:春色是关不住的,尽管园门紧闭,但还是有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不受任何阻碍,冲破樊篱而伸出墙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现象。
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原来植物体内有一种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诗意盎然,生物课堂的又一景
![诗意盎然,生物课堂的又一景](https://img.taocdn.com/s3/m/46bc8e52312b3169a451a47d.png)
高 秀 玉
( 常 州 市 武进 区 星辰 实 验 学 校 , 江 苏 常 州 2 1 3 0 0 0 ) 摘 要 : 在 新课程 改革 的背景 下 , 需要 不断创 新有效 的 课 堂教 学 、 教 育 方 式 与 方 法 。在 生物 学教 学 中 , 挖 掘 古诗 词 的 生物学意义 , 能 使 现 代 知 识 与 古代 知 识 产 生 共 鸣 , 有 利 于 激发 学 生 学 习 兴趣 , 提 高课 堂 教 学 效 率 。
关键 词 :古诗 词 生物 学知 识 生 物 教 学 价值 应 用
集 中 学 生 的注 意 力 , 调动 学生的情绪 , 使学 生精神饱满 , 积 极
主 动地 参 与 到 教 学 中 。 如在 讲 八 上 生 物 学 的第 一 课 “ 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 的 时 候 , 引用 三 个 诗 句 “ 垂杨拂绿水 , 摇艳东 风年 ” 、 “ 苔花如 米小 , 也学 牡 丹 开 ” 、 “ 日出 江 花红 胜 火 , 春 来 江水 绿 如 蓝 ” 。 让 学 生在 诗 句 中 找 出描 述 的植 物 , 引 出课 题 “ 藻 类植 物 、 苔藓植物 、 蕨 类 植物 ” , 学 生 从 生 物 学 的角 度 回 味 古 诗 词 , 从 而 兴 致 盎 然 进 入 新课 学 习 。
五 彩 缤 纷 的 生 物 世 界 激 发 了历 代 文 人 墨 客 的 创 作灵 感 , 谱 写 出 了 无 数 脍 炙 人 口的诗 词 , 牵 动 着 人 们 的情 感 世 界 。 在 生 物 课 堂 教 学 中 适 时 适 量 地 运 用 一 些 诗 词 歌 赋 ,挖 掘这 些 诗 词 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 不仅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 更 能 活 跃 学生的思维 , 有 利 于 突破 教学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的 艺术性和有效性。 古 诗 词 中 的 生物 学 知 识 很 多 古 诗 词 中 蕴 含 着 生 物 学 知 识 。分 析 一 下 主要 有 以 下 三个方面 : 1 . 描 写植物方 面知识 的 : 如“ 春色满 院关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墙 来 ” 、 “ 人 间 四 月芳 菲 尽 , 山寺 桃 花 始 盛 开 ” 、 “ 西湖春 色归 , 春水绿如染 ” … … 2 . 描 写动物 方面知识 的 : 如“ 一朝 被蛇 咬, 十年 怕井绳 ” 、 猪生九崽 , 连母十个样 ” 、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1936494693daef5ff73d6b.png)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作者:陈启渝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3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体现。
但是,经过调研和实践,发现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依然不容乐观。
在如今的文化自信背景下,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培育民族归属感,广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修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材中,编写了与生物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涉及了生命现象、自然规律等生物知识,可适当在生物课堂上应用。
因此,将传统文化应用于生物课堂,不仅满足了现实需求,更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是对国家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推助。
(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目前来说,生物教师和中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虽说对诗词成语了解较多,但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知之甚少。
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种种现象皆表明应加强学生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科学民俗,无不体现着我国几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
除了语文、历史等学科,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若能继续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对相关的诗词和成语所蕴含的现象做出生物学方面的科学解释,还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更加清晰,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信。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适当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编进教材根据已有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是以诗词居多,谚语、故事占少数,古代科技、医学以及绘画、先秦典籍更是寥寥无几。
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型课后作业创新研究
![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型课后作业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b18b33a5e9856a561260a6.png)
在教室内,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
再如 , 在学完《 光合作用》 一节后 , 让学生上 网搜索歌 曲《 大海 航行靠舵手》 , 完 整写下这首 歌 曲的歌词 , 分析 “ 万物生长靠太 阳” 这句歌词 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 , 并举例说 明“ 万物生长靠 太 阳” 。 请小组内的同学讨论 , 个人写出作业 , 教
演类、 编写 , - 3题 类等。设计 小组合作型课后 作业应遵循 自愿性 、 指导性 、 及 时性 和补充性等原 则。 关 键词 : 高中生物 ; 小组合作 ; 课 后作 业 ; 分类; 遵循 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 : G6 3 3 .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1 0 X( 2 0 1 5 ) 1 2 — 0 0 7 3 — 0 3
起到“ 润 物 细无 声 ” 的影 响 。
想; 一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
加深学生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 诗歌不仅会让“ 理 科男和理科女 ” 对诗词产生浓厚 的兴趣 , 也会让
2 ( ’ i 5 年 第 i 2 期 肥 f 4 J E t 烹 高 a 践 c t i c 。 与 a l l d 研 R e 。 究 e a r c h — > > 7 3
物学 问题 , 随后的课上交流笑声一片 , 学生必然
会 对 这 部分 内容 留下 深刻 的印象 。
( 四) 编 写 习题 类
理 科 教 学 探 索
高 中 生 物 小 组 合 作 型 课 后 作 业 创 新 研 究
雷 晓 哲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d111eee9b89680203d82594.png)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时间: 2009年03月31日来源:教育周刊作者:揭东县金溪初级中学林玉龙许多古诗词能生动现象地描述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涉及生命特征、生态因素、物质循环、环境影响、动物行为、激素调节等内容。
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些文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我市中考生物考试范围的要求,现就本人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这一方面相关知识整理成试题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和学生参考。
一、选择题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2)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A.土壤B.光C.水D.空气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新陈代谢D.应激性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的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新陈代谢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繁殖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循环()A.水循环B.碳循环C.氧循环D.氢循环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土壤B.光C.水D.空气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生长()A.光B.水C.温度D.空气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B.空气C.水D.温度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诗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A.种内竞争B.种内互助C.捕食D.种间竞争1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这句诗描述生物与环境哪一种适应性()A.拟态B.保护色C.警戒色D.共生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枫林叶色的变化()A.土壤B.光C.水D.温度二、填空题1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 认识生物》大单元教学分层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 认识生物》大单元教学分层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c4ac58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a.png)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同步练习·全解全析●核心知识一:科学方法——观察与调查1.科学家为了研究某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在该动物自然保护区内安装摄像机,记录这种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调查法B.实验法C.分析法D.观察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摄像机等仪器,故选择D。
2.要了解我市中学生近视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应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观察法B.调查法C.比较法D.实验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调查”。
了解我市中学生近视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应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故选择B。
3.调查的一般步骤是( )①制订合理的方案;②如实做好记录,积累资料;③明确目的、对象、范围;④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调查”。
调查的一般步骤是③明确目的、对象、范围;①制订合理的方案;②如实做好记录,积累资料;④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故选择A。
●核心知识二:生物和非生物4.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A.钟乳石B.新冠病毒C.珊瑚D.电脑病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有生命的物质称之为生物,没有生命的物质称之为非生物。
钟乳石、珊瑚、电脑病毒没有生命,属于非生物,新冠病毒有生命,属于生物,故选择B。
●核心知识三:生物的共同特征5.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体现了生物()A.需要营养B.能进行呼吸C.能生长和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体现了生物需要营养,故选择A。
6.“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长发育B.呼吸C.排出体内废物D.遗传和变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幸奠权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诗词歌赋,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解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传播国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歌赋运用人文修养诗词歌赋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传承祖国时代文化的命脉。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而且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革新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诗词歌赋在课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有很强的记忆力优势。
心理学测验表明: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歌赋正有以上的特点。
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
事实证明,发动学生收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兴趣都很浓厚。
再加上有些诗词歌赋本来就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对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爱科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诗词歌赋的收集、妙用对学生本身存在很大吸引力,所以只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收集、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然后再进行班级内交流,还可以在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把探究过程、知识点编排成诗词歌赋。
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诗词歌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牢固掌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诗词歌赋的应用1、新课导入时运用诗词歌赋有效实用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
有时运用诗词歌赋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情景,既可表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诗词歌赋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又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歌赋,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提出疑问时运用诗词歌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枯躁乏味和含金量不高的提问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切本节生物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运用诗词歌赋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
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
”提出问题: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其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成份的变化,学生是能够进行分析理解的,有利于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可渗透关于人们早晨加强身体锻炼的一些基本健康常识。
又如在讲授动物的行为学类型中的防御行为内容时,教师可引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提出“黄蝶飞入菜花为什么难以被发现呢?”因为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说明动物防御行为的本质意义,就是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
3、设置悬念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较好地体现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许多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达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习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哪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再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设置如下问题:哪么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4、疑难点睛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以运用小诗来解疑解难。
例如讲授“植物茎的向光性”时,可以利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此说明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
又如讲解“液泡中细胞液色素”时,特别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构和生理变化规律,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以此说明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液中出现由糖分转变成的花青素所致,同时可引导学生对液胞结构的理解,知道细胞液是存在于液胞之中的物质,进一步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理解大自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简单,学生更易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中难点知识。
5、课堂小结时运用诗词歌赋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
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者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生物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诗“本体原只是公,母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警示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
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因此保护大自然就保护了人类自己,一定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再如在讲完生态因素后,教师可以将诗词歌赋进行重新组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很好地说明光照、温度,水分及日照时间的长短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样课后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能迁移运用,并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
6、课后思考时运用诗词歌赋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不断地巩固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后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
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
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甜”的。
再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后,引用郭沫若《女神》中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以及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和义务,破坏生态平衡就是毁灭家园的重要意义。
再如学习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后,可以用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五言绝句,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及物质循环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的良好道德品质。
7、知识质疑时运用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要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请问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为什么?请通过改诗句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让学生展开讨论。
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吐丝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现在我们知道,蚕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
幼虫(蚕)吐丝之后并不死亡,而是形成蛹,再羽化成为成虫(蚕蛾),蚕蛾产子之后死亡。
可以修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加科学合理。
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样。
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燃烧的“蜡烛“让学生想到别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没有想到小小的事物,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8、品德教育中适时运用诗词歌赋生物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让生物学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感受生命之美、亲情之美、自然之美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又达到传播国学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