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12a876cff705cc17552709ac.png)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第8章 地下水渗流分析
![第8章 地下水渗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91c51c227916888486d74b.png)
非稳定流。稳定流为运动参数如流速、流向和水位等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流动。反之,非
稳定流。绝对意义上的稳定流并不存在,常把变化微小的渗流按稳定流进行分析。地下水渗
流按运动形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层流指在渗流的过程中水的质点的运动是有秩序、互不混
杂的。反之,称为紊流。层流服从达西定律,紊流服从 Chezy 公式,内容详见本手册 3.3 节。
流砂是指土体中松散颗粒被地下水饱和后,由于水头差的存在动水压力即会使这些松散
颗粒产生悬浮流动的现象,如图 8-1 所示。克服流砂常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人工降水,使地
下水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砂的地层以下;设置止水帷幕如板桩或冻结法用来阻止或延长地下
水的渗径等[6][7]。
初始坡面
流砂后坡面
流砂堆积物
图 8-1 流砂破坏示意图
基坑工程中为避免流砂、管涌,保证工程安全,必须对地下水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地
下水的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为堵水措施和降排水措施,详见表 8-8。出于经济和安全 的目的,常把堵水措施与降排水措施结合使用。
基坑工程中的治水措施
表 8-8
分类
说明
钢板桩
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土的渗透性、板桩的锁合效果和渗径的长度等因素
按埋藏条件分类
埋藏条件
特征
岩溶裂隙潜水 裸露型
赋存于弱岩溶化的薄层灰岩和白云岩的各种裂隙中的水,埋 动态变化复杂, 藏浅,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分布不均一,多
岩溶区 地下暗河水
地下水
由强烈差异溶蚀作用导致岩溶发育的山区中形成地下管道, 见岩溶潜水,其 地下水构成暗河(带),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和主要地下河道 矿化度低
埋藏深,地下水矿化度高
往比水平向的大几倍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96898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7.png)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1.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1.1自然补给量法自然补给量法是通过评估地表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1)降水剩余法:地下水补给量等于降水量减去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
一般通过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来估算。
(2)水文平衡法:根据区域水文平衡原理,将降水、蒸发、径流、蓄水和地下水补给量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1.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含量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氢、氧同位素和氡同位素。
通过测定同位素的比例和含量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可以计算出地下水补给量。
2.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地下水排泄量是指地下水从地下水层流出到地表水或引入到其他水体的量。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地下水排泄量计算方法。
2.1地下水位观测法地下水位观测法是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建立地下水位观测点,安装地下水位观测井。
(2)进行长期的地下水位监测,获取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数据。
(3)根据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排泄量,使用水力学公式进行计算。
2.2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通过对地下水流域的入渗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收集入渗、蒸发、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
(2)利用水量平衡方程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解出地下水排泄量。
总结: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是通过分析地下水流动过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水文监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方程等进行综合计算的。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观测数据量的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https://img.taocdn.com/s3/m/0b8c4344b307e87101f696aa.png)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李恒太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摘要: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是必需要完成的工作,本文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基流;越流地下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但是存在于地下的水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能供我们利用?人们为了探究此问题,水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量评价与计算,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其方法多先进,都得确定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可见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在地下水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下面将详述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1 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侧给补给、人工补给、融雪水和融冻水等。
1.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1.1 地中渗透仪法地中渗透仪是测量降水入渗量、潜水蒸发量和凝结水量的一种地下装置,该装置通过导水管与给水设备相连接的承受补给和蒸发的各种土柱圆筒和测量水量的马利奥特瓶组成,也称为地中蒸渗仪、地中渗透计。
该仪器在各地的地下水均衡试验场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该法测得的潜水蒸发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虽然是实测值,但仍很难如实模拟天然的入渗补给条件。
其中,潜水面的埋深对潜水补给量有很大影响,同样,对潜水蒸发量也有一定影响。
潜水面在雨季因降水入渗补给而升高,旱季因蒸发排泄而降低,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动中,而地中渗透仪的每一圆筒中的潜水面都是固定的,因而其实测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且此法只适用于松散岩层,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其结构装置如图1.1所示,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调整水位管14,使其内水面与渗透仪中的设计地下水面(6,相当于潜水埋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e5e0cb2958fb770bf78a55be.png)
收入项(A)
大气降水入渗量 地表水上游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越流补给量) 水汽凝结量
地表水下游流出量 支出项(B) 地下水流出量 地表水变化量 蒸发量包气带水变化量 水储量变化量∆ω 均衡期的储量变化: 潜水变化量 承压水变化量 ∆ω=A-B
2、水文因素
•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距离地表水体的远近; •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 引起水位抬升。距河流 远,水位增幅减小,滞 后时间长; •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 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 里,此范围以外,主要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一般反映在地下水形成特征方面:
(二)流速较缓慢(m/d)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 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流速大,岩 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抽水井及矿井附近)。
第五节 地下水的动态
一、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土壤生物;
• 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 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 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
三、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 • 排泄方式: 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 面状排泄(蒸发) • 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均相应 的发生变化。
(三)泄流排泄
•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 称为泄流排泄。 • 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 • 泄流量的大小: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 层的面积,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地质地貌学第8章第2节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最新
![地质地貌学第8章第2节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48b585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6.png)
羊 八 井 盆 地
50
米
的 井
喷
,
美 国 黄 石 公 园 老 实 泉
4.孔隙水 孔隙水 : 指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 孔隙网络中的水。
(1)洪积扇中孔隙水 (2)冲积平原中的孔隙水
黄河下游岸边水文地质剖面图
(3)黄土高原中的地下水
黄土高原地下水水量不丰富,地 下水位埋深大,水质较差。这是岩 性、地貌、气候综合影响的结果。
包气带和饱水带
包气带和饱水带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下水 的分类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把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 潜水、承压水
按
1.土壤水
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呈气态水、结合水、毛管水 形式。主要消耗在植物吸收和 地面蒸发上,随季节性气候而 变化
承压水的特点:
(1)无承压水面,只存在承压水位; (2)承压水补给区与分布区、排泄区 不一 致; (3)承压水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较小,其 动态较稳定; (4)承压水参与水循环不如潜水积极,因 此资源不易补充、恢复,但因其厚度较大,
其资源具有多年调节功能。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西
藏
水 柱 高 近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2)岩溶水的特点
可溶岩中裂隙系统经溶蚀作用改造
1) 岩溶水以管道流为主 尤其是南方岩溶水的主要流动形式,表现
为地下河。流速大(有的>10cm/s),以 紊流为主。 2) 岩溶水分布的不均匀性 • 极不均匀的:个体溶洞和单一管道; • 不均匀的:管道有一定的向外延伸,接 纳支流、支管道; • 相对均匀的:岩溶管道呈网状发育,主、 支管道交叉更迭,有统一的地下水位, 水力联系各向异性小;
概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概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279407c8cfc789eb162dc872.png)
概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环境资源。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水循环的一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下水资源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浅层地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一部分,地下水资源从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邻近的地下水得到补给,在含水层中流动,最后通过天然的蒸发、流出或人工开采而排泄。
地下水资源的增减补给是在不急于排泄不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
1、降水入渗补给降水是自然界水分循环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
一般降落到地面的水不能直接到达地下水面,因为在地面和地下中间隔着一个包气带,入渗的水必须先满足包气带水的需要,多余的水在包气带中向下运动才能达到地下水面。
在土壤含水率基本相同情况下,地下水埋深愈大,包气带愈厚,则在入渗过程中消耗于包气带的水分愈多。
目前,我国多采用下是定义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由(3 - 1)式,只要已知降水量和入渗补给系数很快就可以得出降水入渗补给量,即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变量,它是随空间和时间而变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值,即使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也不同。
在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小的平原区,当毛管水饱和带到大地表附近時,即使下再大的雨也没有地方可蓄水了,也就是说停止入渗,没有入渗的降水将形成地表径流流走。
在这些地区,汛前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可以起到腾空库容大量截流雨洪资源的效果。
2、河湖及地表水的补给一般说来,山区河流因河谷深切,地下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在河流中游地区,有时地下水和河水补给关系呈季节性变化,在洪水季节河水补给地下水,而在枯水季节则相反。
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降水充沛,地表水是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
就沿淮淮北地区而言,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000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主要降水集中在7~9月份,汛前往往长时间干旱,地下水位很低,强降雨来临时,河湖水位暴涨,形成河湖水位与地下水位较大的水力坡度,大大提高河湖水源向地下水补给强度。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e3378f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d.png)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的开采特征摘要地下水作为整个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含水层从外界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向排泄区运动和赋予它们的岩石相互作用,最后向外界排泄而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的不断交替、不断更新决定了含水层中水质水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关键词: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一、地下水地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水和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千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一部分变为坡面径流或被蒸发而消失,仅有部分渗入地下。
这一部分到达潜水面以前,必须经过土颗粒、空气和水三相组成的包气带,因此入渗过程中水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降水到达地面后,便向岩石土壤中渗入。
如果降雨前土层湿度不大,则入渗的水先形成结合水,大道最大结合水量后,剩余的水才形成毛细水继续下渗,只有当包气带中所有毛细水被充满后,才能形成重力水连续下渗。
(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要条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必须有水力联系;另一方面,地表水为必须高于地下水位。
如某些平原河流的下游,河流中上游的洪水期,河流出山后的山前地段和河流流经岩溶发育地段,一般满足上述条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空气的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便凝结成液态水。
白天,大气和土壤均吸热,晚上,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低温将带一定程度,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土壤空气的绝对湿度随之降低,导致大气中水汽和土壤孔隙水汽压力不平衡,地面大气中水汽想土壤孔隙中运动并凝结,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d522380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3.png)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二)降水入渗过程包气带含水量的变化 t0(初期)— t1(中期)—t2(后期)—t3(结束)
W0 残留含水量 WS饱和含水量
第4页/共68页
三、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一)地表降水的三个去向
大 气 圈
地 面
包 气 带水分滞留
第13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流为例1、山区深切河谷 排泄地下水,河流得到补给。
第14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2、山前河流 由于堆积作用,河床高,地表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第15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3、冲积平原河流(中游)补给排泄关系,随季节而定。
第24页/共68页
五、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一)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1、计算公式 Q=PαF *1000 Q 年降水入渗补给量(m3/a) P 年降水量(mm) α 入渗系数 F 补给区域面积(Km2)
第16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4、地上河 补给地下水;一般河 洪补枯排。
第17页/共68页
第18页/共68页
开封柳园口悬河
第19页/共68页
山东境内黄河
第20页/共68页
(二)河流对地下水补给的过程-以间歇河流为例1、汛期开始以垂直入渗为主, 河下形成条带地下水丘。2、中期,水丘水位不断抬高, 与河水连成一体。3、汛期结束, 潜水位普遍 抬高。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一)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 两种方式:活塞式、捷径式1、活塞式 在较为理想的均质砂层地下水中,由于空隙均匀、当降水强度较小时,入渗水整体下渗,其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运移的入渗方式进行。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17a37f70581b6bd97f19eac6.png)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将 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量如何计算? 1、影响越流补给量大小的因素 (1)两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 (2)裂隙、断层的透水性; (3)弱透水层的透水性及厚度。
2、越流补给量的确定
K ——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 —— 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 —— 含水层A的水头; HB —— 含水层B的水头; M —— 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
t2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 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 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潜水面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两点不同:
(1)活塞式下渗是较“新”的推动其下的较 “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2)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 水到达含水层;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 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ΔS qS
(5)其它
入渗系数(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 数表示。
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达到含水层 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
我国,入渗系数α通常变化于0.2~0.4 之间,南方岩溶地区 可高达0.8 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1)降雨量与补给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定埋 深); (2)降雨量中有一部分要补充水分亏损,才有补 给地下水; (3)地下水埋深越浅,补给量越大(定降潜水雨埋量藏)深
qs
P
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P× α×F×1000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b5764c30ee06eff9aef807b2.png)
分布地区 多在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降雨稀 少,地表径流贫乏的西北、内蒙等荒漠干旱地区。凝结水也 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6.1.5 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意识的:人类某些生产活动引起的对地下水的补给,如修 建水库,农业灌溉、渠道渗漏等。 专门的:有意识的修建一些工程,采取一些措施,将地表水 引入或灌回地下,如人工回灌
蒸发的影响因素
a.气候因素:
干燥,气温高,蒸发量愈大 b.地下水位埋深: 蒸发极限埋深:随着埋深的增 加,潜水的蒸发逐渐减少,达 到一定深度后就停止蒸发,这 一深度称为潜水蒸发极限埋深。
超过蒸发极限深度则蒸发→0
如 : 华 北 地 区 , 水 位 埋 深
>5m,基本不考虑蒸发;
西北干旱地区,极限水位埋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重力和静水压力的传递作用下,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
降水再持续:
降水入渗过程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水分分布带
转页
入渗率:在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 的入渗降雨量。
入渗过程(i~t)
(1)降雨充沛p0>i (2)降雨强度p0<i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西北极端干旱地区的山间盆地则趋于0。
第八讲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
![第八讲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https://img.taocdn.com/s3/m/bcd7f47f31b765ce050814c9.png)
“捷径式”下渗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降水入渗过程
降水初期
t1 :
土层干燥,毛细负压大,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 渗快 降水延续 t2 : 含水量增加,毛细力减小,入渗速率下降,直至 下渗趋于稳定 降水再继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含水量获 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z hc hc Vt K K (1 ) z z
问: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势能,地下水保持不停流动
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流动将停滞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补给来源: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工:灌溉水入渗、水库或渠道渗漏、生产生活排水及人工 回灌
测水分损失量
接渗瓶 实验场 观测室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体: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河流补给: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位,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 同点; 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用达西定律分析
降雨之前,包气带上部水分亏缺,水量小于残留含水量 降雨后,首先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
下渗水达到地下水面时,地下水位抬升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 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qG = P - Rs - E -Δ S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因素?
E
P Rs
气候因素(P,E);降水总量; 降水强度;降水频率;降水延续时 间。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适中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温 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 蒸发强度小,有利补给。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于入渗 地下水位埋深:太大或太小都不利 其他:植被,既有利也不利 qG
地下水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6e803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0.png)
地下水径流条件
摘要:
1.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概述
2.地下水补给来源
3.地下水径流条件
4.地下水排泄条件
5.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总结
正文:
一、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概述
本文主要讨论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水,其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是地下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补给是指地下水水量的增加,径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过程,排泄是指地下水从地下流出地表的过程。
二、地下水补给来源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河流、水库等。
在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河流、水库对地下水的补给仅限于某些地段,且补给量很小。
三、地下水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条件主要受地下地形、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地下水自西向东运移,径流条件受限于地质结构和土壤类型。
四、地下水排泄条件
地下水排泄条件主要受地表地形、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从地下流出地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某些地段。
五、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为西起玉台—芦店—西刘碑一线,东到京广铁路线,北自嵩山背斜轴线,南至风后岭背斜轴线,面积约2500km2。
在这个区域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依赖于大气降水,径流条件受限于地质结构和土壤类型,排泄条件主要发生在某些地段。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https://img.taocdn.com/s3/m/df1daae79ec3d5bbfd0a743c.png)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 就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能力而言,初期较大, 逐渐变小趋于一个定值。降雨初期,由于表土 干燥,毛细负压很大,毛细负压与重力共同使 水下渗,此时包气带的入渗能力很强。随着降 雨延续,湿锋面推进到地下一定深度,相对于 重力水力梯度( I = 1),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 小,入渗速率逐渐趋于某一定值(图)。在降 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 流。
6.1地下水的补给
• 6.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 (图)。一般说来,山区河谷深切,河水位常低于地下 水位,起排泄地下水的作用(图a)洪水期则河水补给地 下水。山前,由于河流的堆积作用,河床处于高位,河 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图b)。冲积平原与盆地的某些部 位,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随季节而变(图c)。而 在某些冲积平原中,河床因强烈的堆积作田而形成所谓 “地上河”,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图d)。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 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c)中九所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 W 0 ),一定深度以下, 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W0 并向下渐增, 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 和含水量( W s )。 •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 此理想情况,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面蒸发与叶面蒸 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W0 ,而造 成所谓的水分亏缺(a,(t 0))。 • 雨季初期的降雨,首先要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 能下渗(图b, t3、t4)。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e763b86c80eb6294dc886c34.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本章内容7/1地下水的补给7.2地下水的排泄7.3地下水径流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UJ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减少水量的同时,盐量和能量等也随之减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隔水层补给区IE饱和帯非承斥含水层承压含水层排泄区隔水层世紀承压含水层亿年7.1地下水的补给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适用条件:均匀的砂土层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降水延续t2 :土层达到一走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渗趋于稳走——渗漏与渗透阶段降水再持续: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 犹如活塞的运移。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c09d0e0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e.png)
2)泉的动态类型划分: 根据不稳定系数 R = Qmin(一年内)/Qmax(一年内)
4、泉的动态特征:
下降泉呈季节性变化,丰水季节流量大,枯水
季节流量小,甚至干枯,动态类型属
型;
上升泉受气象因素影响大小,流量稳定,属
型;
岩溶泉有上升泉与下降泉之分,其特点是极 不稳定,属 型。
(1)比较W1和W2钻孔水位高低,比较W3和W4钻孔水 位高低(可画图表示);
气候因素(X,E):
蒸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 E发
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
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
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包气带岩性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植被、城市化
大气圈
பைடு நூலகம்
降 水
X
地面
入 渗
地表 径流
Rs
(水包分气滞带留)S
qX
含水层 (获得补给)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潜水—承压水之间 的补给
越流
地下水量
的内部转化
思考题:
(右图)中泉水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天窗、越流——地下水量的内部转化
越流: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岩
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
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思考:越流量如何计算?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的结果,水分不断消耗,地下水位下降,盐分不断积累在土 层上部!
• 毛细上升速度: VC =KΔH/L
土壤蒸发过程示意图
土面蒸发过程-毛细水上升消耗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8.1概述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与消耗并重新分布可溶气体及盐量,更新溶滤能力。
地下水通过补给和排泄,保持不断流动循环支撑有关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行。
8.2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包气带截留的水量,用于补足降水间歇期由于蒸散造成的水分亏缺。
一次降水过程,除去植被截留以及包气带截留外,大气降水量最终转化为3部分:地表径流量、蒸散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图8.1)。
一次降水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图8.2)。
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8,公式6.11;P72,图8.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 ),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 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 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 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 =p -D -∆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p ––––年降水总量;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pq p =α (小数或%表示) 式中:α为入渗系数,无因次;q P 为年降水单位面积补给地下水量,mm ;P 为年降水量,mm 。
一般α =0.2 ~ 0.4。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p ·F ·1000 (注意单位统一,p :mm/a ,F :km 2,Q :m 3/a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年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及其时间分布: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1)平原区: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Q=p·α· F ·1000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 3/a );p ––––年降水量(mm );α––––入渗系数(无量纲);F ––––补给面积(km 2)。
② 河水补给量:a 达西定律:q x =KAI ;b 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2)α的确定① 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 ,P69,图7–8):测定入渗到地下水的水量来计算α。
② 潜水位变幅(埋藏较浅):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h ,来计算α:Xh X q x ∆==μα 3)山区:由于山区“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较复杂,分别区分大气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往往较困难,所以常常将大气降水补给量和地表水补给量统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量来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山区,一般: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的排泄量:山区入渗系数α的计算: 1000⋅⋅=p f Qα式中:Q ––––年地下水排泄量(≈ 补给量)(m 3/a );f ––––汇水面积(km 2);p ––––年降水量(mm/a )。
3.地表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②两者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水;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河床的透水性;②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①达西定律:q x=KAI;②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Q上 Q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
其特点: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
补给特点:潜水: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接受补给;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面积上接受补给。
4.凝结水的补给气温下降:气态水→液态水→凝结水。
对于高山、沙漠及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一定意义。
5.地下水人工补给①农田灌溉灌溉回归水––––灌溉渗漏补给含水层的水称之为灌溉回归水。
②人工补给地下水6.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补给)1)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且有水头差时,水头较高的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形成→越流。
越流(leakance)––––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2)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补给。
3)越流量的大小用Darcy 定律计算:MH H K V B A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水流体积––––通量) 式中:V ––––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m/d );K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H A ––––含水层A 的水头(m );H B ––––含水层B 的水头(m );M ––––弱透水层的厚度(m )。
则,通过整个越流层的水量(m 3/d ):Q=V·ω。
由此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越流量愈大。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 z 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个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大2~3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与含水层的过水断面(侧向)相比较,由于弱透水层分布面积(水平)大,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8.3 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饱水带减少水量的过程。
1.泉(spring )M K潜水承压水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泉的分类:1)按含水层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上升):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
符号(尾巴不上升):2)按出露原因(进一步分,P75图7–17):例子,泉城济南: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泉群。
O石灰岩呈一单斜构造(强含水层),下伏地层为Є(相对隔水层),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顺O石灰岩倾斜方向运动,遇岩浆岩(隔水层)受阻,溢出地表成泉。
如著名的趵突泉等。
2.泄流(discharge flow)(向河流排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通过对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地下水泄流量。
关于分割流量过程线,更多的例子可参考有关《水文学》方面的著作。
3.蒸发(evaporation E)涨水点落水点干旱气候条件下,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蒸发→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潜水的蒸发。
1)土壤水的蒸发:不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但影响饱水带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潜水的蒸发:紧接潜水面存在支持毛细水带,潜水沿潜水面不断上升(以毛细方式),然后由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向大气蒸发(潜水埋藏浅的条件下)。
水分沿毛细带不断蒸发,盐分浓集于地表(土壤积盐),降水时,盐分淋洗,返回潜水(土壤脱盐),当积盐量>脱盐量时→土壤盐渍化。
强烈蒸发条件下→地下水浓缩盐化。
不合理的灌溉,使潜水面抬升,原先没有盐渍化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
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①气候:愈干燥,蒸发量愈大(定量:蒸发量E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式);②潜水面埋深:埋深小,E大;埋深大,E小(E=0,极限地下水埋深)(定量:E与埋深的关系,阿维里扬诺夫公式);③岩性:砂:毛细上升高度小(不利于蒸发);粘土:毛细上升速度太慢(不利于蒸发);亚砂土、粉砂土:毛细上升高度较大,速度快→蒸发强烈。
4.蒸腾(transpiration T)叶面蒸发––––蒸腾。
根系吸收水分→叶面蒸发。
生产1kg小麦,需耗水1200 ~ 1300kg。
实际工作中:土面蒸发量E、植物蒸腾量T,常常作为一个量来计算,称为腾发量ET (evapotranspiration)或蒸散量。
具体计算ET的方法:可参阅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著作。
5.人工排泄用井孔开采地下水、矿坑疏干、开发地下空间排水、农田排水等,都属于地下水人工排泄。
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工农业发达地区,大强度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导致河流基流消减甚至断流,损害生态环境,引起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
8.4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和排泄常见的含水层(含水系统)之间水力联系的方式有:含水层之间通过叠合接触部分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a ,b 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导水断裂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c 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穿越其间的井孔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d 所示;含水系统内部通过弱透水层越流而形成统一水力联系(图8.1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