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关注文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体系,它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产物,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
这意味着艺术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文化的产物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不能把美学理解为纯粹的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而是需要将其放到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的前景下去思考。
中国现代美学界一直关注着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并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文艺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当下一些文艺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城市化、市场化等现代社会的现象,强调了文艺是与社会相关的这一观念。
这种关注社会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国现代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距离。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文艺作品的阶级性。
文艺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述,它始终存在着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
艺术家或文艺团体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和审美取向。
在这个意义上,文艺作品只有在社会和历史的立场下,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中国美学界也在关注着文艺作品的阶级性。
例如,一些文艺理论家在研究现代文学作品时,对其反映的阶级关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而在当下流行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可能存在着对某些阶层的偏袒和对某些阶层的排斥。
因此,在研究文艺作品时,需要充分关注其阶级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其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代美学在探究文艺作品的革命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一些文艺理论家强调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的意义,探讨了其对文化革命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而一些现代的美术作品和纪录片则直接批判了社会不公和政治上的压迫。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文艺与社会关系、阶级性和革命性等方面,中国现代美学也在不断探索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摘要:文艺的社会本质,即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的。
文艺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的本体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已有了许多科学的论述,为了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的本来面貌。
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对于文艺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在文艺领域里的运用和发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艺术;劳动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探究文艺源泉提供了正确指南。
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个反映,根本上来说,决定了文艺的内容,以及作品的思想倾向。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都证明,文学艺术只有相对的独立,而没有绝对的独立;文学艺术只有相对的历史,而没有绝对的历史。
同样,文艺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特点,也不可能是绝对独立的。
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本质观,并非要文艺作品成为社会生活的机械翻版。
因此,艺术生产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
只有从生产论角度把握文艺的本质才能更科学地阐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之所以一个时期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另一个时期强调文艺的生产性,是根据现实斗争和理论建设整体的需要,从不同层面去探索文艺的本质,而不是根本观点的改变。
它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思维表现形式。
因此它比历史上已有的艺术本质论都要更科学一些,一也更符合艺术实践。
二、浅谈马克思的艺术劳动起源说理论上,“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简称,所谓“艺术起源于劳动”,通常意义是说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艺创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文艺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立场和价值,这对于文艺创作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因此,文艺创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作品反映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获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对于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创作空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也在不断地演进。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展现人民的奋斗和进步。
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艺术家可以为人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引导人们认识社会现实,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这对于文艺创作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呼吁人们对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造。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艺术家可以唤起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艺术的人民性和大众性,这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艺术家应该创作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需要的作品。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表现形式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使作品能够被广大人民接受和理解。
同时,艺术家也应该关注人民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有益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要求艺术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命运;通过揭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人民的奋斗和进步;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注重艺术的人民性和大众性,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根据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谈谈如何更好地统一文艺作品

根据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谈谈如何更好地统一文艺作品每一个从事文艺的人都希望做一个能被大众所认同的文艺工作者,做出能让大众欣赏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个孤独的“艺术家”。
他们需建立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跟紧社会发展步伐,了解社会需求,并随着人们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做出被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中国社会是跟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不单单是社会制度、经济、上层建筑这些方面,艺术的发展也要跟紧马克思主义,不能做漫无目的的艺术。
马克思文艺理论要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艺术创作不做“大”“白”“空”的东西,没有马克思文艺理论、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的艺术是无法被大众所承认的艺术。
在过往的艺术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思想超前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因为思想超前,没有立足于自己当时所在的社会,而普遍无法被世人所接受,只是过了许多年后,随着社会进步才被现代人所接受。
笔者认为,这样的艺术状态在现代社会是不主张、不提倡的。
笔者相信,每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都希望做一个能被大众所认同的文艺工作者,做出能让大众欣赏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个孤独的“艺术家”。
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过精神积淀,历史地形成的人文精神、社会风尚、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作为非常宝贵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基因,理应通过文艺传承和弘扬。
“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些特征讲究志情统一、形神统一、中和统一、意境统一,知、情、意、行统一的文化和美学观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心灵的优美的、和谐的、静好的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内涵,中国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中华美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圭臬并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浅谈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浅谈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作者:郭大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文艺理论是阐明有关文学本质、特征、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以及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门科学。
它也是文艺运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经验的科学概括。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独特的科学的文艺论。
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深刻认识二者的关系和区别,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关键词: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对比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06-01一、文艺理论(一)文艺理论概述文艺论起源于西方,西方文论是介于我们哲学和文学研究本身之间一个学科,它的系统定义更多是来自于20世纪左右,学界对于文学研究,哲学研究,社会科学范式,美学研究交叉的领域进行反思性研究,后来形成了我们见到的一条西方文论的谱系,这个谱系如下:(1)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2)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3)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4)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5)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6)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7)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8)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作用用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回答: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对于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阶级性以及文艺作品的批评等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为他们争取权益,批判社会不公。
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揭露社会的问题,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体、阶级的集体创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马克思还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阶级意识形态,发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于文艺作品进行批判的思考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更应当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
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艺术家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上所述是对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论析。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仅仅是对于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思想,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还提醒着我们,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文艺理论为后世的文艺批评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批判、劳动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呼唤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影响了后世的文艺创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
个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制度,文艺作品应当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行为。
在20世纪,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威尔的《1984》等作品都展现了资本主义对个体的压迫和
奴役。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强调劳动人民的解放,并呼唤社会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
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资本主义社会剥夺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并使他们沦为被剥削和
被压迫的阶级。
文艺作品应当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传达对社会主义的渴望和呼唤。
在20世纪的文艺创作中,有一批作家和艺术家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呼唤社会主义的作品,如毛姆的《人间喜剧》、斯大林的《苏联农村小说选》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文艺批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
历史和时代特点的反映,要全面地揭示和分析文艺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意义。
他提出了艺
术作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强调了文艺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这对于后世的
文艺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历史批评等
都是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文艺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正在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不可取代的精神作用。
因此,理论和批评就不能仅仅满足在极狭小的圈子里谈玄说理,自说自话。
本文立足于现实实践为引导,分别从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性质、特点、内部机制、不平衡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艺术生产理论对建造人类这块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发挥出美化和提升其品味的作用。
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优秀品格之所在。
关键词:艺术生产;马克思;特点;消费;不平衡关系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艺术生产”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它的最早产生是在1857年左右。
最终在《导言》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并阐明了艺术的发展繁盛与社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关系。
提出了广义的、宽泛的“艺术生产”和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概念: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深入地论述和阐明了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等等。
而这些正是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
虽然“艺术生产”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范畴和思想很早就产生了,但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的思想在马克思那里则是由来已久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只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
二、马克思论“艺术生产”的性质确认艺术的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演变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所有关于“艺术生产”的观点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或是以此为核心而生发引申出来的,因此,深入、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真正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论述,是打开他的“艺术生产”思想之谜的钥匙。
马克思反复的强调,一定要“从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来看待和分析“生产劳动”的特征。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姓名:相恒继学号:2009370320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3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尽管时间更迭,经过历史经验的洗炼,其文艺理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可改变的,其教育和导向意义是历久弥新的。
有人甚至将马克思在文艺学上的巨大突破和辉煌成就类比于中世纪的但丁。
首先我从两点来分析它的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它不仅是古希腊文化思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齐泽克的平等自由思想为准则的基督教文化的潜在继承和批判性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马克思从不把共产主义看做是抽象理想,而是一个长远的可实现的目标。
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理性分析,他证实现实经济结构的演化必将导致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
以上两点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信仰的地方,它的实用性和导向性引发人们思考并在历史的洗炼中更加显示其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唯物主义者和文艺爱好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验主义或者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一本历久弥新的参考书,它在当代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比之为“一个幽灵”。
如今,这个“幽灵”不仅在欧洲随处可见,而且已经可以在全世界都能见到它的影踪。
它的范围已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小视的领域。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运动,近几十年来西方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基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都体现了对马克思文艺学的认可和支持。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正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文艺新问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今天我们所遭遇的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要继承而且有新发展,同时,传统的中国文论如何融入到当代马列文论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将文艺从唯心主义的范畴中解放出来,建立在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是关于文艺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角度来看,文艺作品需要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文艺作品需要直接关注人民的利益,借此反映和批判当前的社会现实,传达和推动历史的进步。
文艺作品中凸显理性思考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表达,有助于引导民众远离浮华虚妄的艺术作品,弘扬优秀的文艺传统,实现历史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展开,尤其是在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中得到了更深入的解读。
列宁在《论文艺》中明确提出了文艺应该成为人民发觉和认识现代社会机器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加强社会的联合力,推进社会的进步。
毛泽东也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强调了文艺作品要具有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
最近几年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在学术界中,马克思文艺理论被用作了对社会政治状况,尤其是对文艺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反思于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形式的关系。
同时,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加强,马克思文艺理论也应用于国际范围内,以强化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文化形成。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更加强烈意识到文艺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性,马克思文艺理论将在今后的中国文化和文艺界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和当代性中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学方面的造诣放眼全球更是自成一套,而且多年来都是四方来我中华学习,然而自明清王阳明等格物致知的文艺理论之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方面便没得发展,渐渐落后于世界了,到了近代,大批求思进取的进步人士意识到格物致知的文艺理论无法达到解放国民思想的作用,便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文艺理论,从文学方面开始了改革,使我国民得到了思想的解放,而在这些被引进的各种西方先进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思想上拯救了中国,同样也在文学上拯救了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实际出发,现实的反应出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的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而由马克思主义衍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则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并没有停滞不前,在我国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提倡和推动下,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段里,依据当前国情,从现实出发,反应当前国家需要的文学作品,反映当前的国家矛盾。
在这一阶段里,毛泽东、郭沫若、邓小平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逐步引导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文学不仅是艺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而且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了从实事求是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论点,是遵从了科学性的标准的。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所谓当代性的研究则主要看该理论是否依然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是否仍能够正确的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否仍然指导如今的文学创作,这是其当代性的主要表现。
经过历史的认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功的指导了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并起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了新的世界观,文学观。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647ba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5.png)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建环一班摘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艺术美学的定义文艺美学是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
文艺美学的研究其实可以被理解为美学、文艺理论内在话题的当代延伸,它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从内在结构层面观照艺术的具体审美存在特性、审美表现方式、审美体验过程和规律等的特定理论思路、讨论形态。
质言之,文艺美学的定位可以在当代美学、文艺理论的自身问题中获得确立,“学科化”的“文艺美学”实际就是一种当代形态的“文艺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被正式当作一门特定的理论“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蹑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美学的内容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新型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质和阶级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靠个人天分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根本作用是反映和表达阶级斗争。
文艺作品所反映的阶级斗争,不仅是在对抗阶级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还包括人类对自然、工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优秀之处应该在于其较好地反映和表达了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必须遵循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文艺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依靠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更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向和社会服务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领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引领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而且扩大了社会意识领域,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思潮转型期间促进了文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文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文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当前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文艺需要迎来一次更新的思想和理论创新,推动文艺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现代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引领和推动文艺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话语权的回归,以增加对人民的信息把握和社会思潮的敏锐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实践中必须承认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不断聚焦文艺创作的实际问题,发现和消除文艺创作中的困难和矛盾,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艺的理论分析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刻地阐述了文艺创作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特点,指出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并且提出了一种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发展的方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启发和论析角度,探讨其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不是特别为某种时期而创作的,而是一种永恒存在的风格,是属于人类,不是某一时代的风尚。
”这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超越了个体、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指出了文学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人类本质、历史变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文学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对于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和启发,使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人性的本质,为社会观念的传播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批评起到了重要的论析作用。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仅包括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需要文艺批评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论述,从而使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学艺术作品。
这一理论观点的启发下,当代的文艺批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将文学艺术作品置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之中,对作品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外在社会功能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和论述。
通过这一方式,文艺批评家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发展,为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文艺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文艺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分析和认识文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从多个层面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包括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审美感受和社会作用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重视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文艺是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它反映和表达着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
我们在分析文艺作品时,需要关注作者的社会地位、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等因素。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深入挖掘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其灵魂所在,是其价值和意义的源泉。
在分析文艺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义。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关注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
马克思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可以产生艺术美的审美感受。
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应该从审美角度出发,通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只有通过审美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和感受到文艺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我们认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通过反映社会现象和揭示社会矛盾,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我们在分析文艺作品时,不仅需要关注其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只有通过认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才能更好地评价和推广艺术创作。
用马克思文艺理论介绍一篇你喜欢的文艺作品500字

用马克思文艺理论介绍一篇你喜欢的文艺作品500字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笔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视角剖析《平凡的世界》,意在说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的优秀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典型与个性相统一,是一部人民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质和丰富的价值。
《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作品。
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社会背景,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为中心,刻画了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大背景下各阶层普通人民群众的形象,深刻展示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大历史背景中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
文艺反映论,即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角度考察文艺,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
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上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列宁首先把这一基本原理运用于文艺中,对文艺活动的性质进行解说,他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持续畅销的作品,与它自身具有的优秀特色是分不开的。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农民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注重把典型与个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更是一部人民文
学的代表作。
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启示

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启示姓名:柏彤学号:7120741专业:艺术设计班级:硕艺术13—1班指导教师:巩武天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文艺这一载体表现出来并赋予文艺新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的艺术理论。
我们眼前种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大潮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哲学和文艺结合的花园中一朵生机勃发的五色花。
关键词:文艺理论艺术启示影视正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文艺这一载体表现出来并赋予文艺新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的艺术理论。
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诞生,把原本属于学术范畴和意识领域中的文艺创作,提升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艺多位一体的整体层面上,赋予了文艺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力量,是其他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文艺,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纯学术的文艺电影、绘画作品等等,普通大众很难欣赏到作品本身的精华,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看,那这件作品就失去了他的群众基础,没有人懂得欣赏的作品,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如同梵高和他的作品一样,在世时备受讽刺、批评和挖苦,甚至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创伤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梵高去世后百年,他和他的作品才被艺术界和大众们承认,梵高本人这一幕却是没有办法看到的。
如果从纯艺术学的角度来看,梵高的作品对于现在来讲是艺术界的瑰宝,但是从发展文艺,解放生产力的方面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艺,如果加以思想意识领域的引导,都能够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带给我们的现实艺术启示。
2013年年末,冯小刚导演的贺岁档电影《私人定制》上映后,引来了无数网民和影迷们关于冯氏电影的热议。
有人认为冯导的电影诙谐幽默、善于反映社会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共识,同时起到警醒与教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卢卡奇作为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
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
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
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
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
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
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
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尽管“渗透着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但由于其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存在的悲剧性,突出了异化的主题,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
《小说理论》是在马克斯·韦伯类型学影响下完成的一部论着,对小说的本质与小说性质的类型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以异化为研究中心,将小说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加以系统研究,是现代西方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卢卡奇重要的文论着作之一,对后世的小说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本雅明、巴赫金等人的小说理论。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给卢卡奇带来国际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又使其备受争议甚至受到批判。
这股批判的浪潮,1924年6月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潮,批判卢卡奇为“老黑格尔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与此相反,这一着作却在西方理论界赢得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赞同与追捧,在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左派”,都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看到了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把人及其历史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对异化的控诉和对人道主义的向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
鉴于此,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卢卡奇同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合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理论“鼻祖”,《历史与阶级意识》则被尊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20世纪30年代后,卢卡奇步入了他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时期。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理论问题,将文学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为其一生文艺思想的核心概念,把19世纪现实主义视为文学的标准,反对“拉普”的庸俗社会学以及艺术现代主义,创作了一大批卷帙浩繁的现实主义论着。
其中,1937年至1938年,发生在德国文艺理论界的表现主义论争,影响尤为广泛深远。
卢卡奇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理论一方,发表了一系列论争性的文论着作:《表现主义的兴衰》(1934年)、《马克思和意识形态的衰落问题》(1938年)、《问题在于现实主义》(1938年)以及《资产阶级美学中关于和谐的人的理想》(1938年)等,驳斥布洛赫等人的表现主义,认为表现主义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阐明人民阵线、文学的人民性和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三者之间内在的、多方面的、广泛交流的联系”,表明了其鲜明的现实主义主张,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卡奇一生处于政治与革命的激流、漩涡之中,然而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事各种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艺研究的形式体现,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成为其从事哲学思考的重要园地。
卢卡奇的文论着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国际思想界所关注,无论是对其推崇还是批判,无不折射出这位伟大思想理论家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
对此,盛宁先生曾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梳理的时候,我心里似乎总有一种不那么容易拿捏的感觉。
说来也怪,卢卡奇应算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而且他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艺美学不共戴天的敌人,因为他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思潮最激烈的批判者。
然而,曾几何时,同样的一个卢卡奇,却又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几乎就在同时,他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西方文论中,又被列为占有重要的一席的思想理论家”。
二、卢卡奇文艺思想与中国卢卡奇的文艺理论自20 世纪初就逐步面世,并在国际上深具影响力。
然而,其传入中国却是20 世纪20 年代末的事,而且是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部分思想传入,除个别后期创造社成员、鲁迅等人外,中国学界极少有人知道卢卡奇。
尽管如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等理论主张,却受到中国左翼青年知识分子的青睐,对中国的文艺运动、甚至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直至1935 年以后,在中国左翼理论界引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论着才开始被译介。
至建国前夕,仅有七篇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译介,而且还一直处于国内理论界纷繁的争论声中,批判多于倡导。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各类政治批判的需要,加上受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卢卡奇批判的影响,虽然有大量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翻译出版,但多是作为“内部发行”、“供批判用”。
进入新时期以后,受“解放思想”运动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开始逐渐复苏、繁荣。
新时期以前,中国对卢卡奇理论的接受大多是一种政治性的解读,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文学的情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性,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历史特征。
此外,中国对卢卡奇接纳的速度与深广度也并不理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接受条件所决定。
同时,它也说明了一种理论“旅行”的现象:一种理论思想进入另一种异己的文化绝非畅通无阻,无论这种理论自身多么深刻、重要,其在异域的旅行、完全(或部分)地被接纳是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的。
在这段历史时期,卢卡奇始终处于各种批判的浪潮中,“国内学界对卢卡奇的了解是非常贫乏的:既不知道卢卡奇首先在本质上是一个关注本体问题的哲学家,他当时为国内学界所知的那些文艺学和哲学史论着只是‘用’而非‘体’,也不知道他的‘修正主义’立场实际是有其合理的社会历史基础的,仅凭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存在严重的理论错误,从而展开义正词严的批判。
这种误读实际上是卢卡奇陷入中国左倾政治旋涡的一个必然结果”。
尽管一些学者未能深入理解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夸大了阶级意识理论的能动作用,犯有“左倾”的错误,但却是为了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胡风等个别作家对物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的倡导,虽然忽视了中国当时严峻的革命政治形势的需要,有“乌托邦”的局限性,但却是为了纠正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等一些不良倾向,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这也印证了一种文化接受的事实:一个民族接受一种异己的思想文化,绝不会盲目地全盘接纳,只会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
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与接受历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零星到系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文学接受的一个普遍规律。
这一“旅行”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反映了20 世纪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对卢卡奇接受的历程,实质上是本民族文化实现自我改造、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卢卡奇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结中国以往对卢卡奇译介与接受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
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言:“对于外国文学理论的引进也只有在相互比照参证中才能产生互动,互相引发,使双方都得到发展。
”同时,对待外来一切文化,应以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审视,坚持分析、批判、借鉴、吸收的原则,将之置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及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置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置于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加以学习、借鉴、吸纳。
无论是在政治革命的历史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卢卡奇的文艺思想始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理论并未随时代的变化而消失,相反,其作为中国当代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其深切的文化价值批判,尤其是他的物化批判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仍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宝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结语在20 世纪众多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中,卢卡奇毫无疑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理论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等建构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则与他后期思想的转折所引发的争论密切相关”。
卢卡奇与一切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一样,是说不尽的。
在国际上,卢卡奇始终是众多理论家阐释的重要“文本”。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审视他,深入挖掘其理论思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他们独特的评判与接受,从而构成一部丰富而复杂的卢卡奇接受史,这部接受史并未终结,仍待继续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