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和发展实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全面深化改革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指出: “ ‘ 文化大革命 ’ 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年,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 ‘ 左 ’ 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 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 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 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 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 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 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1.1.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 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1.2.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 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
5.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 遥远。
6. 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同时道德建设任务任重 而道远。
7. 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同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8个方面;每个方面“同时”前后说的意思不同(成绩;问题或困难)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2.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 性扭转。
8. 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 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0.71
9.85
2009年
65.19
29.25
24.53
39.27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发 达国家人均GDP达为38417,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为4810.56。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否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 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最基 本的国情。
2.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简要概括 “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1)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2)充分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革命)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
(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讲_当代中国基本国情(2015)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之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 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 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 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 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 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 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反思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种种 经验教训,特别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这 几次重大失误,无论是在发展生 产力方面急于求成、凭政治热情 和群众运动搞建设,还是在生产 关系方面盲目求纯、长期流行 “穷过渡”,根本原因都是由于 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认识不清,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 方位把握不准以及对现阶段主要 矛盾判断失误所致。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邓小平视察天津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958年的粮食产量实际只有4000亿斤,却按虚报的7500亿 斤征购,全国征了1095亿斤,占年产量的27.3%,已达到 农村承受能力的极限。 1959年征购又高了,达1348亿斤, 农民的口粮和下一年的种子也被征走了。许多地方的公社 食堂普遍吃空,只剩下菜,连糠都没有了。从1959年11月 尾起,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饥荒就笼罩了全中国。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 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 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 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 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 方面的总和。
2Hale Waihona Puke 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 认清革命总问题的基本依据”。 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关系到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个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 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 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 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 水平。
第六,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 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2010年03 月01日 05:33深圳商报(记者 陈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28 日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整体上已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前途)
•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 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 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基本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 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1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主要对象
(2)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小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反对 帝国 主义 反对 封建 主义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时代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农民阶级两次登上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马 恩 对发 共展 产阶 主段 义的 划 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最新)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1)2002年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 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 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 “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从国内看: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二, 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其三,中国进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其四,中国进入从全 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其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 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战略机遇期的 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 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 重要讲话中指出:“纵 观全局,21世纪头一、 二十年,对我国来说, 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 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 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4.正确认识机遇期的内涵 (1)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 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 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 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 和决定性的意义。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 中国发展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 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 点上。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 体系 ,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 国际话语权提升。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从经济体制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同 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 盾和问题
垄断企业改革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3.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 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 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从相对差距来看,改革开 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 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 但后来有逐步拉大,2010 年扩大到3.23:1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 平均增长。2010年上半年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居世 界第二。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处在世界后 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超过6000美 元,但仍排在世界第84位,即使与中等以上 收入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0-12日在天津举办。清华大学 教授李稻葵在“全球经济最新动态”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的人均 GDP现在只有美国人均GDP的19%,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进一步增长。 李稻葵称,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的富有挑战性的转型当中, 这样的转型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引擎, 要让新的引擎去替代过去的引擎,而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进行机 构改革,根本意义的机构改革。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 的人)为54656573人,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 为34.5%。世界平均高等教育 入学率为39.27%,发达国家平 均水平为65.19%,中等收入国 家平均水平为29.25%。
第一讲_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概要
13
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重 12.5% 成人识字率 80%以上 人口净增长率为1%0以下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 每名医生负担人口800人以下 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每天每3人以下有一张报纸
4% 83% 1.1%0 36.09% 1060人 71岁 23人
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标准
60以上贫困; 撒哈拉大沙漠60%。 50-59为温饱; 部分发展中国家;
40-49为小康, 部分发展中国家;
30-39相对富裕,东欧国家;
20-29富裕状态;欧洲、日本、加拿大;
20以下极其富裕。美国,达到16%;
15
贫富鸿沟挑战中国
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1978年
80年代初
57.5
59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
2)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
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
3)从历史地位看: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
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 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 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3大) 主要是第一 和第九个特征 第二到第八点是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过程。
1)基本特征的总概括——是逐步摆脱不发 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 史阶段。 2)产业结构——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 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 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化农 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 阶段。
第一讲 当代中国国情
国内学者论转型
转型: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指社会 形态变迁学艺、景天魁:社会转型是指中 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 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郑 陆杭生、李强: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 转变的过程
国内学者论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第一,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在改革 进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居于支配地位 的仍然是原来的政体和意识形态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 也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 后,情况会逐步好转:如骚动不安的社会 有所缓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 社会犯罪率开始有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 也有所加强等。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一 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实现家庭 现代化
从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看:独特的 发展道路与后发国家现代化一般规律的交汇
“中国模式”展现出政治稳定、思想解放、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 谐、生态良好的发展进程 中国不输出发展模式。这两方面的表述同 样是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另一层深刻内涵, 当然同样需要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者去 着力提炼、充分体现和大力传播2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第一讲当代中国基本国情2012
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2020年—8600万千瓦 思路—大力“发展”
2020年—7600万千瓦 思路—安全高效 安全优先!
(二)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 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对策
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 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一
二
三
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 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展
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 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因为911事件 和伊拉克战争而改变,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对比保 持相对稳定与平衡,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 间内不会发生,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 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 平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 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 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城市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地区 世界平 均水平 18.27% 52.83% 70.8% 46.64% 35.80% 52.86% 44.90% 56.29% 75.57% 76.77% 54.86% 57.93%
1978年
2000年 2010年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 国 非 常 规 能 源 储 量 丰 富
储量丰富
• 可采159.7亿吨 • 可回收119.3亿吨
遍布中国
• 47个盆地 • 80个含矿区
发展迅速
• 政府支持 • 中外合作
我国页岩气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 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怎样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1.82:1, 2011年扩大至3.3:1。从绝对差距看,1978 年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 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43.14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没有变
历史方位: 纵向看中国:成就巨大 横向看中国:差距巨大
认共同富裕的目标,但也不能任由不平衡
现象进一步发展,否则最终也会偏离共同
富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党和政府连续九年下发“一号文件” ●全面取消农业税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 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 平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 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 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第四,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带来的产业革命和 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新整合,为中国实现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机遇。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精选文档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 特征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 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 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 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要求更高。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 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 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 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 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 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2.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 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 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 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 以上。 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 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看来仍处在世界后列。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已然超过7000美元,但 仍排在世界70位以后,即使与世界中等以上收入 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均7589$,世界排名 80位,来自IMF2019年公布数字。)
1.12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阶段目标 2.13大提出“三步走”战略, 3.16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18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识的步步深化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
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
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国际关系等
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 的基本情况。
国情具体包括:
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
体制、生产力、外交战略、政党、政治体
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
国际环境、国际关系等。
最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
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二、理解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战略机遇期: 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 环境和条件。 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 性等特点。 战略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 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战略机遇期的估计。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文献阅读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后思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 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
“三个没有变”
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
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三个世所罕见”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
每年至少一次。
按惯例: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5.82 42.79
五大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比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中国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0.79 2.23 8.23 0.00 32.69
0.94 2.01 9.17 0.00 32.80
1.01 1.23 8.56 0.08 34.26
1.34 0.85 15.32 1.76 34.59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 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 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 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 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 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 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单位:%
1980-2000年变化量 4.034 1.167 1.692
美国
22.485
22.022
22.138
21.903
22.518
0.033
中、美、日、印、西欧占世界GDP总量比重(%)
年份 中国 日本 印度 西欧 美国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2001年 2030年
33 9 5 12 18.4
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 –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 – 邓小平(1979年):“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 – 十三大报告(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后位”。 – 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 – 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 括 –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十七大系统提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 十七大系统提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 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 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 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 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 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 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 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 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 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要求更高。 开放要求更高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5、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 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远远高于 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之时,已经出现大城市过度拥挤、乡村凋敝、 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这“三极困境”。 大城市“爆棚”。当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呈“爆棚”之势, 人口聚集度越来越高,城区向四周不断蔓延。在大城市“爆棚”的同时, 中国的许多农村则是一派相反的景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乡 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空心村、空壳村越来越多,乡村社会面临巨大 危机。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在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量各种 类型的工业地带。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 ,认识和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 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 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 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最新预测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0.3%
12.5%
16.6%
23.3%
26.5%
28.7%
据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7亿,而 中国就占1/4,那时,世界平均每7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而中国每 5 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想象,到下世纪初,白发苍苍的老人 将随处可见,我们将面对秋天夕阳下一片银色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超过45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90位以后,即使与世界中等以上收入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按国家的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刚脱贫的人口还处于不稳定状况。
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土地、天然气、木材、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都相对紧缺。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国家。
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岛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放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旧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紧紧依靠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大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归根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