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必修二导学案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2【教学设计】《瓦尔登湖》(节选)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瓦尔登湖》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属略读课文。
该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同名文集。
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两篇散文,学生对散文的写作方式等有一定的理解,本文是对散文的进一步教学,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文字欣赏,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PPT课件和纸质版教学设计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
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2.作品:创作与翻译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
至1847年间,他独自一人幽居在自筑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最早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译成中文出版。
简介《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
2019春高一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面对自然万物,置身尘嚣之中,请看:有人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论调之中,有人在百无聊赖地苟且偷生。
可是,当你读一读梭罗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瓦尔登湖的美丽,融身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时,你是否还会如此呢?只见湖水清澈纯净,清可见底;又见梭罗身处美景,悠然自得,既无尘世杂音扰耳,又无世俗杂念烦心,他将自己的一颗真心融于自然,自然滋润他的心灵,平静、自在而坦然。
所以,在自然面前,不要以“主人”自居,让我们用真心对待自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吧!一湖传说依旧迷离,一湖风景依然美丽。
秋如醒,合四时景光,尽显晴姿雨态,夕霭朝晖,雪应霞酣,星初月1.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
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
对此,我们积极倡导一种新生活观念,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写作运用]适用于“创造生活”“还归本心”“人与自然”“绿色生活”等话题。
2.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之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
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
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
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是和谐安乐,陶潜看似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大胆的斥责、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高中语文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深邃.( ) ②终年不涸.( ) ③峰峦.( ) ④蜿蜒..( ) ⑤湛.蓝( ) ⑥一泓.( ) ⑦霓.虹( ) ⑧璀璨..( ) ⑨俯瞰.( ) ⑩寒光熠熠.( ) (2)多音字①⎩⎪⎨⎪⎧湖泊. 飘泊. ②⎩⎪⎨⎪⎧ 水苔. 舌苔. ③⎩⎪⎨⎪⎧ 轻薄. 薄.荷 ④⎩⎪⎨⎪⎧ 上涨. 头昏脑涨. ⑤⎩⎪⎨⎪⎧ 黄澄澄. 澄.澈 2.辨形组词 ①⎩⎪⎨⎪⎧融 溶 ②⎩⎪⎨⎪⎧ 澈 辙 ③⎩⎪⎨⎪⎧ 嬉 嘻④⎩⎪⎨⎪⎧ 莹 茔 ⑤⎩⎪⎨⎪⎧ 垢 逅 3.词语释义①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缺乏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罕有其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了如指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历历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 "考察〞与 "考查〞"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例句:①假期间 ,许多大学生深入农村进行______ ,了解农村近年来的开展变化 .②年终时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接受上级|部门的______ ,核实一年来的工作业绩 .(2) "变换〞与 "变幻〞"变换〞多指具体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外一种 ."变幻〞指不规那么地改变 ,多指抽象的事物 .例句:①天空中的云______成各种形态 ,装扮着蓝天 .②许多疾病往往多发于季节______之时 .一、初步感知阅读课文 ,答复以下问题 .1.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2.瓦尔登湖在颜色上 "更为出奇〞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课共七个段落 ,层次有以下几种划分法 ,正确的为哪一种 ?并写出各局部大意 .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意:二、深层探究4.阅读第2自然段并答复 ,作者描写康科德所有湖泊的颜色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3自然段 ,找出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 ,体会作者的心境 .6.第4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突出了瓦尔登湖怎样的特点 ?7.第5自然段中作者表达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钩斧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8.阅读第7自然段 ,答复以下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了另一个湖 - -白湖 ,还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 ,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2)作者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春天晨景有什么作用 ?9.结合?黄山记?和?瓦尔登湖?两篇课文 ,比拟一下 ,说说徐迟与梭罗二人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人类是应该征服自然 ,还是应该敬畏自然 ,这是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10.细读语句 ,品味以下加点词语的妙用 .(1)但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著名远近 ,值得大书特书.... .(2)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 ,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 ,还像青锋刀刃.... ,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 .三、技法迁移活用比喻生动传神[文本回忆] ?瓦尔登湖?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 ,描绘了宁静、迷人的景色 .如 "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 ,还像青锋刀刃〞突出湖水的 "亮蓝〞 , "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突出了湖水的晶莹清澈 , "这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表达了对瓦尔登湖的挚爱 .[技法点拨] 比喻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 ,彼此有相似点 ,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一般由三个局部组成 ,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局部的异同和隐现特征 ,比喻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 "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 "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 ,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直接表达喻体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 ,如雪 ,如玉 ,如飞溅的浪花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迁移运用] 下面是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格言 ,请仔细阅读 ,然后各写一句有关 "人生〞和 "生活〞话题的格言 ,句子里必须有 "人生〞或 "生活〞两个词 ,而且要运用比喻手法 .人生是一把剪刀 ,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人生并不都像蜜那样甜 ,就跟大地并不只生长甘蔗一样 .生活是一张网 ,打捞起来的有幸福也有痛苦 .生活犹如一眼井 ,只有深深地开掘 ,才能流出甘甜的水 .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根底梳理1.(1)①suì②hé③luán④wān yán⑤zhàn⑥hónɡ⑦ní⑧cuǐ càn⑨kàn ⑩yì(2)①pō/bó②tái/tāi③bó/bò④zhǎnɡ/zhànɡ⑤dènɡ/chénɡ2.①融合溶化②清澈车辙③嬉戏嘻嘻哈哈④晶莹坟茔⑤污垢邂逅3.①形容珠玉等光荣鲜明.②不值得称赞.③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④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好似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⑤(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可以数得出来 .4.(1)①考察②考查(2)①变幻②变换文本互动1.深邃清澈2.甚至|站在同一点上 ,湖水也忽蓝忽绿 .3.B 第|一局部:总述瓦尔登湖及其特点 .第二局部: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 .第三局部: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 .第四局部: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4.作者从远眺和近观两个角度描写了康科德所有湖泊的颜色 ,为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作铺垫 ,进一步衬托出瓦尔登湖湖水的出奇 .5.句子:(1)从山顶看去 ,它呈现蓝天的色彩 ,走近湖边 ,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 ,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 ,呈现淡绿 ,愈远色泽愈深 ,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2)当晴空万里之时 ,而湖水又波涛汹涌 ,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 ,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 ,一片浮光耀金 ,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3)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 ,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 ,还像青锋刀刃 ,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 .作者的心境: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 ,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洁里 ,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6.运用了比照的手法 ,写出了瓦尔登湖湖水的晶莹清澈 .7.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再次见证了湖水的清澈 .表达具体详细 ,历历如在眼前 .8.(1)①突出白湖和瓦尔登湖的共同点:都有如许一泓清泉的纯洁之性.②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 .(2)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联想 ,为最|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激发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讴歌(灵感之泉、钻石) .9.?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 ,对大自然的征服 ,对造物主的征服 .?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 ,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讨论看法略 .10.(1)表达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难以抑制的喜爱之情 .(2) "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展示了作者泛舟湖上时奇妙、独特的心理 , "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 "青锋刀刃〞运用比喻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体 ,写出湖水颜色的奇异美丽、清新空灵 .[迁移运用] 例如:①人生是一只航船 ,不可能总是泊在平静的港湾 .②人生是个大舞台 ,每个人都应扮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 .③生活犹如万花筒 ,时时变幻着各种图案 ,总是那么丰富多彩 .④生活就像山川相缪的路途 ,时而山穷水尽 ,时而柳暗花明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瓦尔登湖(节选)
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立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这木屋里,这湖畔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深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不同角度自然
过去的瓦尔登湖
两位老人
独木舟
大铁箱
缪斯女神:
据说,古希腊的天神宙斯和记忆女神谟涅摩辛涅在一起生了九位司管文学和艺术的女神,她们住在奥林庇斯山山麓的庇厄里亚,因此又叫庇厄里亚得女神。
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了这里宁静
憎恶、贬斥
湖的实质未变
喜爱
本文不仅仅是作家通过湖水一般纯净透明的文字对一个湖的描绘和对自然狂野之美的倾歌,而是作家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力量的展现。
三、体裁知识
鉴赏散文的形式美(四)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1、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净天然的瓦尔登湖,尤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瓦尔登湖的清澈自然,能唤起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情绪。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黄山记》◎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第3课《巩乃斯的马》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本课话题——自然一、从课本中积累“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春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清晨,随着飘拂而来的蒙蒙细雾和习习南风,撒落下一阵金色的春雨,打破了宁静的湖面。
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它们并不知晓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它们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热爱那纯净的湖水,热爱那柔和的春雨,热爱那在湖面上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这份热爱是对大自然万物的纯情,背后是梭罗热爱生命本真,追求自然之美的一种高尚情怀!二、从生活中积累昆明西山经历了30多年的毁林开矿、取土采砂采石,使滇池丧失了自然净化的水功能,湖底污染物淤积、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成灾、大量水生野生动植物灭绝,滇池变成水质恶化的重度污染湖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正祥为国保环境、为民保家园:他与盗伐森林的山贼搏斗,左腿被砍成重伤;在治理和消灭蓝藻的科学试验中,他将自己承包的14亩荒滩和水淹田,变成了《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工程新技术》项目研究试验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权利、疯狂毁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们做斗争,浑身伤痕累累,家里的承包田也被没收……在国务院总理批示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建设部的全力支持下,滇池、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被全面取缔封停。
滇池的治理还在进行。
现在,张正祥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逻,肩负着保卫滇池的神圣职责。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奏响了热爱自然、追求本真之歌。
三、从名言中积累1.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
——塞·约翰逊2.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3.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西塞罗4.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2瓦尔登湖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20200207066
2 瓦尔登湖(节选)[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深邃.(suì) 俯瞰.(kàn) 糅.进(róu) 凿.冰(záo) 黛.绿(dài ) 渲.染(xuàn) 霓.虹(ní) 撵.走(niǎn) 终年不涸.(hé) 寒光熠.熠(yì) 一泓.湖水(hónɡ)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泊⎩⎪⎨⎪⎧(bó)漂泊(pō)湖泊 铺⎩⎪⎨⎪⎧(pū)铺就(p ù)床铺 发⎩⎪⎨⎪⎧(fā)蒸发(fà)间不容发 澄⎩⎪⎨⎪⎧(chénɡ)澄澈(dènɡ)澄沙 2.语境辨析法(1)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2)他朝.(zhāo)气蓬勃地朝.(cháo)前走。
二、写对字形⎩⎪⎨⎪⎧x ī(嬉)戏笑xīxī(嘻)(嘻) ⎩⎪⎨⎪⎧轻tiāo(佻)远tiào(眺) ⎩⎪⎨⎪⎧清chè(澈)车zhé(辙)chè(撤)消⎩⎪⎨⎪⎧清xī(晰) xī(蜥)蜴xīxī (淅)(淅)沥沥 ⎩⎪⎨⎪⎧深suì (邃)suì(隧)道 suì (燧)石 ⎩⎪⎨⎪⎧xu àn (渲)染xuān (喧)闹xuān (宣)泄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清静·清净清静:侧重于“静”,安静,不嘈杂。
多用于环境。
清净:侧重于“净”,干净,没有事物打扰。
多用于内心。
(2)考查·考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2.明确词义(1)历历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了如指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晴空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云变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深不可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心翼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可以数得出来。
瓦尔登湖 导学案
瓦尔登湖导学案瓦尔登湖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
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
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
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
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
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
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粤教版-语文-高一-创新课堂粤教版必修3 瓦尔登湖(节选) 学案2
◆2瓦尔登湖(节选)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湖泊能像瓦尔登湖这样澄澈人心。
一百五十多年前,一个名叫梭罗的年轻人独自跑到瓦尔登湖畔住了下来。
在那里,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他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瓦尔登湖,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桃花源”,也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进化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不等待理解。
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
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意思。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
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
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亲也未必能深刻理解。
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减肥、排毒,才能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微感言: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作者视窗真正的心灵漫步者——梭罗每每打开那一本《瓦尔登湖》,我都会闻到属于那一片林子的青涩气息,和湖面吹来的新鲜跃动的风。
我觉得很舒服,能在一本书中自由地漫步呼吸。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的雪,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能洗涤人燥热的灵魂。
从此,梭罗走过,世界只留下一些厚厚的沉淀。
一直以为梭罗还没有死,他一直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很远,离我的灵魂很近。
从此,我看到那个身影,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雷电风霜,都一个人走在莽莽苍苍的树林里,手捧那瓦尔登湖水,将阳光全装在心底。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导学案:瓦尔登湖节选
作者把湖比喻是“风景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写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是全篇的重点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到了九月的瓦尔登湖和十一月的瓦尔登湖。可以分为两层。
第1层(第2-4段),写九月的瓦尔登湖。
第7段:作者写自己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在瓦尔登湖生活过。作者在这里写第一次划船到瓦尔登湖时,看到湖边浓密高大的松树、橡树,在这茂密的森林之中有宁静的瓦尔登湖,作者在这里生活过许多日子。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第4段,进一步赞美湖的纯洁美丽。作者通过空中的精灵与湖的关系,变换了角度去赞美,想像奇特,观察细致。
第2层(第5段):写十一月的瓦尔登湖。
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十一月中后的一个下午,泛舟湖上,近距离地观察湖面,而湖面“出奇地平静”。作者集中笔墨写到了小鲈鱼,写小鲈鱼的颜色、游态、沉浮、跳跃。写到了作者与鲈鱼接近时,它们的神态:“惊慌”“躲到深水底下”,后来又开始随着水波的流动,“一下子跳子起来”。在这里作者简直把小鲈鱼当作一个在水中嬉戏的顽童,是那么的惬意而自然,我们读到这里,仿佛也像作者那样在清澈透明的湖面上飞翔,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里作者物我同化,把人当作自然的一员,和这鲈鱼一样,欢快自然,这宁静的湖水,作者的心也是清澈透明的,没有世俗的污垢,只有纯朴的自然湖水。
2、词义
漪澜:水波。义同“涟漪”。
汆水:很快地在水面上掠过。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瓦尔登湖(节选)_导学案
《瓦尔登湖(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
2.理解梭罗积极倡导的生活观,学习他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细腻精妙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和评价梭罗倡导人生观和生活观。
学法指导1.合作学习,在诵读中把握写景的细节,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中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因商业和技术的发展走向大工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使许多人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
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
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他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
作家作品: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
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
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1845年,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专业从事写作。
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
1862年,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他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必修3(粤教版)2 瓦尔登湖(节选)我与故事十二岁之前,我无忧无虑,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车流中穿行。
这个城市,除了街道,也就是楼房了,我以为世界本就是这样,我不知道,适合花与草生长的地点并不在公园。
直到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无意中闯进了亨利·大卫·梭罗的字里行间,闯进他的《瓦尔登湖》,走进了他的故事,才知道,人并不一定要生活在林立的大都市里,而可以在湖边诗意地居住,任意地呼吸带着树木与花草清香的空气,人可以和动物相伴相依,就如亲人一样。
他书中的一切,那么美,那么自然,并没有城镇的吵闹,但是,这些美丽,却离我是那么的遥远。
十三岁那年,当我再一次回到爸爸的老家时,我的心被触动了。
那些在很小记忆中的农田,雨后,田中自会有“呱呱”的蛙鸣,而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生活在这一片寂静的林子中,这里有清新的空气,如同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故事的情节一般优雅与美丽,在田园里,手捧这本书,读着里面的故事,我的心中一派怡然,这些故事好像在告诉我,人类真正的家园,便是自然。
两年前,当我再次回到那里,准备再次体验梭罗的故事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辆辆巨大的推土机,将一片片草地蛮横地挖起,因为,乡村要发展了。
我,似乎听到了草与花的哭泣,正如梭罗故事里那消失的湖,被推土机,不,是被人类,无情地吞噬。
我无奈地闭上眼,我的心为手中的《瓦尔登湖》哭泣,为梭罗的故事哭泣。
梭罗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我在这些故事中成长,但是,我并不能阻止人类发展的步伐,也不该阻止。
不过,梭罗的这些故事,让我找到了永不消失的心灵家园。
也许有一天,许许多多的人也会明白,我们真正的家园只能在心里。
我坚信这一天会到来,因为有梭罗的这些故事。
这些故事为我,为人类固定了真正的家园,虽然,那只是一个个故事,而我却会在这些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中成长,我与梭罗的故事,终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深邃.(suì)终年不涸.(hé)峰峦.(luán) 黄澄澄..(dēng dēng)B.霓.虹(ní)蜿蜒..(wān yán)寒光熠熠..(yì) 菖.蒲(chāng)C.河蓼.(liáo) 上溯(sù)湛.蓝(zhàn) 葱.郁(cōng)D.俯瞰.(kàn) 黛.绿(dài)渲染..(xuān rǎn) 调.和tiáo解析:A项,澄澄chéng chéng;C项,蓼liǎo;D项,渲染xuàn rǎn。
高中语文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测试与反馈粤教版必修
2015年高中语文全套备课精选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测试与反馈粤教版必修3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湖畔.拌.和绊.子伴.随左右B.挑.唆轻佻.兼祧.极目远眺.C.澄.清澄.澈凳.子目瞪.口呆D.遨.游鏖.战敖.包佶屈聱.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毫无疑问,俄罗斯女排为世界女排大奖赛中俄之战做了精心准备,两位副攻阿利莫娃和赛多娃更是对中国队的进攻套路了如指掌....。
B.国内饮料市场可谓风云变幻....,先是碳酸饮料独霸天下,后是中国传统茶饮料、果汁饮料轮番登场,其后,种种迹象表明,蔬菜饮料将上场。
C.学校在寒假期间准备组织教职工去东北长白山旅游,大家兴致勃勃,王老师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要搞生态自助游。
D.来自广东的何冲被称为中国甚至世界跳水的“难度王”,其一套一米板动作的总难度系数可以达到19.5,而且何冲三米板整套动作也是举世无双....。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B.梭罗过于依赖自然的道德生活把自己推到了极端,旷野是他唯一的精神营养。
C.梭罗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神话,他的隐居和写作充满了反叛色彩,给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以冷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纯净的细沙②秋风阵阵,落叶盖满湖水③湖的最深处,大概不免有些沉积物,应该是那些腐烂的落叶④最后是那些绿亮亮的水苔,深冬之时,会随锚拔起⑤最后沉进湖底A.③④⑤②①B.①③②⑤④C.②④①③⑤ D.④③②⑤①二、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高一语文教案瓦尔凳湖(节选)教案
瓦尔凳湖(节选)教案3.1.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 (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 1841 —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 (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 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 44 岁。
(2)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体会用语朴素自然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细致逼真,写景与言论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梭罗积极倡导的简朴生活的观念。
本文语言清新、朴素而又简洁自然,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用意。
解题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是他积极倡导的简生活观念的体现。
识记要点
梭罗,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代表作散文集《瓦尔登湖》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汆水(cuān)黝黑(yǒu)漪澜(yīlán)
黯淡(àn)拂拭(shì)鞭挞(tà)
黑魆魆(xū)吞噬(shì)深邃(suì)
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பைடு நூலகம்自然。例如:“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例句描写瞿塘峡的景色,句式各种各样,字数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单调呆板、毫无生气。
2、词义
漪澜:水波。义同“涟漪”。
汆水:很快地在水面上掠过。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字词巩固
选出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
A汆水 园弧 尘垢
B涟漪 颤栗 黯淡
C拂试 吞噬 嬉戏
D鞭挞 斯混 深邃
解析:A“园”应为“圆”;C“试”应为“拭”;D“斯”应为“厮”。
答案:B
[教材优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第2段写九月的一个下午,作者“站在湖东端的平坦的沙滩上”,观察到湖面的景物,突出湖面平静、自然、“波平如镜”的特点。
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瓦尔登湖:
(1)接着先是看对岸,然后是“倒转了头看湖”,接着又“向西”望湖的对面,这是观察湖四周的景物,目的是突出“玻璃似的湖面”的特点,一切着眼点也在此。作者写到的景物有:太阳光、燕子、鱼等。
二、技巧鉴赏
1、语言优美细致。
(1)从修辞上说,作者善于运用长句和短句,对湖的描绘精确细致。长句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如“那些圆涡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树木的倒影中间的水面上”,这句话细致地描绘了湖水的清澈透明,写得新颖而奇特。再如“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写出了现在的人们已经破坏了瓦尔登湖的宁静自然。短句是在长句之间运用的,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富有灵动感,不至于使用长句现出呆板的样子。
[背景知识互动]
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立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这木屋里,这湖畔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深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2)运用比喻、拟人,语言清新自然。开头就把湖比喻成“是大地的眼睛”,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湖水的晶莹透澈。“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像玻璃中的细眼”写出了湖水的纯洁、美丽;“这恶魔似的铁马”,透露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之情等等。使用拟人,使文章活泼可爱。例如写到掠水虫和水蝎“显然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才从它们的港埠出发,探险似的从湖岸的一面,用短距离的滑行,滑上前去”,写出了掠水虫和水蝎的细小生物的自然之态,优美的样子。
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本文的结构,是以时间为顺序,先写了现在的瓦尔登湖,又写了过去的瓦尔登湖,再到现在的瓦尔登湖。
2、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间断。他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瓦尔登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的话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梭罗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2、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
美文品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技巧拾零
整句与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例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节选自朱自清《威尼斯》)
第2层(第8、9段)现在的瓦尔登湖。
第8段,写现代工业的文明破坏了瓦尔登湖生态平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周围茂密的森林没有了,只有取湖水的机器。作者对这些现代文明充满了憎恶,字里行间充溢了贬斥之味,像“恶魔似的铁马”“肮脏的脚步”“傲慢瘟神”等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9段,虽然表面瓦尔登湖变了,但实质没有变,还是那样纯洁。作者甚至和自己对比,通过自己的变化来说明湖的没变,并且由衷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赞叹大自然是位勇者,这湖是大自然的作品。最后用诗结尾,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4段,进一步赞美湖的纯洁美丽。作者通过空中的精灵与湖的关系,变换了角度去赞美,想像奇特,观察细致。
第2层(第5段):写十一月的瓦尔登湖。
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十一月中后的一个下午,泛舟湖上,近距离地观察湖面,而湖面“出奇地平静”。作者集中笔墨写到了小鲈鱼,写小鲈鱼的颜色、游态、沉浮、跳跃。写到了作者与鲈鱼接近时,它们的神态:“惊慌”“躲到深水底下”,后来又开始随着水波的流动,“一下子跳子起来”。在这里作者简直把小鲈鱼当作一个在水中嬉戏的顽童,是那么的惬意而自然,我们读到这里,仿佛也像作者那样在清澈透明的湖面上飞翔,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里作者物我同化,把人当作自然的一员,和这鲈鱼一样,欢快自然,这宁静的湖水,作者的心也是清澈透明的,没有世俗的污垢,只有纯朴的自然湖水。
(2)从山顶下瞰(“站在高处”“坐在一个树桩上”),作者看到了“跃起”的鱼、“滑出的波纹”的水蝎、掠水虫、圆涡等,无不体现了“波平如镜”的特点。作者用“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一句,对上面所描写的湖水平静自然之美作了呼应,透露出作者对湖的喜爱之情。
第3段,集中笔墨,直抒胸臆,赞美瓦尔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赞美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自然,作者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第7段:作者写自己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在瓦尔登湖生活过。作者在这里写第一次划船到瓦尔登湖时,看到湖边浓密高大的松树、橡树,在这茂密的森林之中有宁静的瓦尔登湖,作者在这里生活过许多日子。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二、作家作品
亨利·戴维·梭罗(1817.7.12—1862.5.6),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净天然的瓦尔登湖,尤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瓦尔登湖的清澈自然,能唤起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情绪。
第三部分(第6-9段):过去的瓦尔登湖。
第6段:通过两位老人,写到了过去的瓦尔登湖。这一段作者写到了两位老人的故事。一位大约六十年前常来湖边的老头儿所用的古老的“独木舟”,另一位做过陶器工人的老年人的关于“一只大铁箱”的传说。尤其是作者对独木舟的一段话感到有趣味。目的是引出这瓦尔登湖,先前有许多树,湖上先前也很热闹。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
作者把湖比喻是“风景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写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是全篇的重点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到了九月的瓦尔登湖和十一月的瓦尔登湖。可以分为两层。
第1层(第2-4段),写九月的瓦尔登湖。
不同角度自然
过去的瓦尔登湖
两位老人
独木舟
大铁箱
缪斯女神:
据说,古希腊的天神宙斯和记忆女神谟涅摩辛涅在一起生了九位司管文学和艺术的女神,她们住在奥林庇斯山山麓的庇厄里亚,因此又叫庇厄里亚得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