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合集下载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填海工程已完成,在东涌新 市镇附近兴建大屿山物流园 的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其余 待开发土地正在规划中。
东涌站上盖东荟城商场物业发展项目
物业 楼面积 商场 43,000 m2 写字楼 15,000 m2 酒店 22,000 m2
12
核心举措
香港地铁站点周边新市镇开发模式及成功KPI
香港新市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拥 挤问题 1982年港府选择了 将军澳区域内临近九 龙的翠林、宝林以及 坑口为新市镇发展的 第一批对象


1999年4月将军澳地 铁开始兴建,2002年 4月地铁线路的开通进 一步解决了对外交通 的问题 ,使将军澳镇 从人口不足1万人发展 到31万人 随着人流量增大,在 地铁站附近兴建更高 要求的商业办公住房, 把其打造成繁华的商 业市镇中心成为这一 阶段的任务

着力发展的是公共 屋村和廉价商品房
制定的土地建议主 要包括减少发展密度、 提供更多休憩及康乐 设施、靠海岸发展高 级休闲娱乐场所等, 力图打造一个更具吸 引力的新市镇

6
核心举措
将军澳新市镇的建设围绕站点腹地展开,目前开发的区域为站点以北 区域,以高密度住宅开发为主体(占90%),配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 施(占5%)和商业设施(5%)。
中密度商住发展区-容积率为
市中心南部
市镇广场-优质的园艺设计,发
展成为主要社区活动如市集、表 演、展览、节庆活动等的新场地, 成为将军澳居民的聚脚点 休闲 市政 居住 商业
优质居住生态环境 活力与凝聚力 康乐与休闲 独特都市设计
8
海滨公园&河畔公园-优质的
园艺设计,发展成为主要社区活 动如市集、表演、展览、节庆活 动等的新场地,成为将军澳居民 的聚脚点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作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2年第06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港口地区城市受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其区域内形成一定冲突。

这样的发展形势给港口正产运营和区域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要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措施,才能够有效缓解“港口-城市”冲突。

因此,本文就以此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相对应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港口城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一些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受困于港口业务量激增和城镇快速向海扩张的双向挤压,原本功能单一的港口地区逐渐与城市用海用地需求产生了难以弥合的结构性矛盾,并且,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航运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港口功能也有迁出内城向深水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城市和港口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沿海港口地区的城市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同时上演着“港退城进”和“港城升级”的城市更新运动[1]。

本文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改造》的第二篇文章,旨在通过总结国内外老港地区改造经验,剖析本院近期在青岛老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大连老港区及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等承担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老港改造项目的实践和思考,探讨老港城市更新中的两种模式——“退港还城”和“港城共融”。

1老港区域城市更新思路变迁老港开发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港城关系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半个世纪来,世界各国对老港的改造开发热情不减,掀起了一波波的城市化改造热潮。

受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临港产业结构及城市规划理念不同的影响,更新思路也呈现出由适应船舶变化和满足专业化要求的技术改造转为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趋势[2]。

其中,国外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见表1)。

中国老港地区城市化改造始于1992年前后的上海黄浦江沿岸港区搬迁改造规划,后续大连、青岛、广州、秦皇岛、烟台等港口城市也陆续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第10卷第5期2011年10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 l.10 No.5Dec. 2011[收稿日期]2011-09-08[作者简介]王晓红(1963-),女,北京密云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跨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以中环和ION Orchard 购物中心为例王晓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香港、新加坡同属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具有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等特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立体化;综合化;便利化[中图分类号]T U -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0052-06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 omplexes inHong Kong and SingaporeTake Central Surrounding and ION Orchard Shopping C enter as ExampleWANG Xiao -hong(M acro eco no mic Resea rch Instit ute o f ND RC,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e dev elo pment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o mplex es is to achiev e a full use of ur ban land space,and to realize w o rk -life harm ony,man -environment harm ony.H ongKong,Sing apore belong to areas w ith the same land r esource constraints,population density;thei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 ban co mplex es have the follow ing features:transpo rtation three -dim ensional,functional integration,intensificatio n of land,efficient pace,liv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 istics,w hich have important im plications to us.Key words:City;Three -dim ensio nal;Integration;Facilitation一、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一)基本概念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交通枢纽等若干关系密切、性质不同的服务形态在区域范围集聚,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 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提要
新市镇的规划理论旨在优化城
Implication banization
JI
of Hong
Kong 7S New Town Development
on
Pudong’S New Ur-
市空间布局,再造城市社区活力,这种设 计理念在世界多地都被积极实践。鉴于浦 东和香港在发展阶段和区域规模上的相似 性,通过对新市镇建设理论的梳理和对香 港发展新市镇关键做法的归纳,探索浦东 如何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通过发展新 市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将香港经验与浦东本地实际融会贯 通,从而以较为集约的方式走上一条既优 化城市格局、同时又有效解决就地城镇化 的路径,. 关键词 新市镇;城市规划;城镇化;
二元结构;浦东与香港

新市镇的理论渊源
新市镇(new town)的概念根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思想。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同城市》
一书中指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
表3香港第二代新市镇规划特点
Tab.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Hong
Kong's
new tOWn planning
第二代新市镇 元朗
布局规划特点 兴建了多个住宅区及与之配套的商业发展区;设有香港第二个工业酃,加上其西面的东头工 业区,为区内居民以至区外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建设了大量屋村,在市镇边缘及半山土地上兴建大量低密度屋苑;除了工业用地外,建有多个 大型政府及休憩设施服务居民 以九广东铁的路轨为主轴线,在新市镇市中心的周边建有大型住宅区,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保 留了乡村发展的模式

需求主导香港旧城改造 中国建设报

需求主导香港旧城改造 中国建设报

“需求主导”香港旧城改造中国建设报来源:中国建设报2014-05-06 □张灏月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是当前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由于其涉及到拆迁、赔偿、安置等诸多问题,政策措施是否具体得当,操作流程是否清晰公开,公众参与是否切实到位,对相关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

香港城市化进程相当早,目前面临十分严重的房屋老化问题。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遵循“需求主导”、“自下而上”的策略实施旧城改造,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值得借鉴。

市区重建局实施旧城改造香港开展旧城改造工作已经有将近50年的历史,目前由市区重建局具体实施。

此前,香港旧城改造经过了早期私人开发商主导阶段以及其后的土地发展公司阶段。

在早期,私人开发商是旧城改造的主要领导者,但他们受利益的驱使,在项目选择上会倾向于船厂、发电厂等能够产生大规模重建用地的项目。

然而,这类能产生巨大利益的项目数量有限,随着机会越来越少,旧城改造的步伐也放慢了。

为了加快旧城改造的进程、促进私人开发商的参与,香港政府在1988年成立了土地发展公司。

该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它遵循商业规则,全程参与旧城改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调查、制定规划、收地、安置居民、重建地块等。

在香港,除了大教堂,其他土地均为政府所有。

土地发展公司可以向政府申请收回土地的使用权,与私人开发商相比在收地方面拥有更大的强制性权力,这为二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私人开发商需要通过土地发展公司收回全部的业权,获得完整的地块;另一方面,土地发展公司需要私人开发商的资金支持。

二者因此成立了合资公司,但相关的合约被视作商业机密,对公众绝对保密。

这种新模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旧城改造市场,土地发展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这种模式也受到了许多批评。

致力于政策分析的非政府组织“思汇”在其关于香港城市规划的报告中指出,土地发展公司的权力与资源仍然十分有限,项目实施速度太慢。

此外,土地发展公司经手的项目多为一栋楼或数个街区,规模较小,鉴于香港房屋的老化速度,这种改造模式实在是难以跟进。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体 的城 区 , 实 现 各 个 城 市 组 团 紧 凑 型 开 发 的 有 机 协 调 模 以 式 。 沙 田新 市 镇 中心 小 区将 中心 商业 设施 与 地 铁 站 、 交 站 公 等 大众 运 输 交 通相 结 合 的设 计 就 突显 了 TO D模 式 的概 念 。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文 林 明珠 lL n Z n z u l华东 师 范大学 现代 城市研 究 中心 i i gh 刘 军伟 lL u J n e l华东 师范大 学现 代城 市研究 中心 i uw i


新 市镇建 设起源
划 的色彩 , 同时也有 自己的 发展特 色 。
检 讨 白皮书 ,制订 了香 港公 共房 屋政
论 。他认 为建 设 田 园城 市 可以有 效 疏散 广 , 用以供 2 万甚 至更 多人 I居住 的都 以上 ,两者 人数 占香港 总人 口的3 % 。 o Z l 7 大 城市 工业 和人 口, 改善 城市 的工 作环 市 发展 。这些 计划 都是获 得政 府特 别 财 公 屋 政策 的 出台标志 着香 港城 市开 发 的 境 ,提高 城市 的生 活标 准 。通 过在 城市 政 支持 的。”
外 围 区域 建 造居 民 区和 工业 区及相 关社 会 服务设 施 ,吸 引新 增人 口的定居 和 旧 城 人 口的疏散 ,从 而 缓解 中心 市 区在住 重 点 从 港 岛 九 龙 中 心 区 向 周 边 郊 区蔓
延。
二、香港新 市镇 开发建设 实践
( ) 建 设 动 因 一
( )早 期 新 市镇 开发 二
维普资讯
An An s s on De l al i ve opm en d Co s r c i fHon on s Ne T wn y t a n t u ton o n gk g' w o s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香 港人 I 激增 至 2 0 ,是 战争 期 间 的 力 。观 塘 的规 划建设 标 志着新 市镇 发展 Z l 0万
促 使新 的城规 划理 念形 成 。1 4 年英 国 4 。人 口的激 增 使住 房 问题 陷入 了 窘 的开 始 。香港 第一 代新市 镇包 括 荃湾 、 96 倍

香港土地发展和基础建设

香港土地发展和基础建设

工程拓展署香港别行政区政府发展与基础建设简介新界拓展署於 1973 年成立,负责推行新市镇发展计 划.1986 年,新界拓展署与当时的市区拓展处合并, 成为拓展署.合并之后,拓展署除负责新市镇发展外, 还负责港岛和九龙的区工程管理和新的大型发展计 划.在 2004 年 7 ,工程署与拓展署合并,成为 工程拓展署. 工程拓展署的工作是确保各个新市镇和乡镇的发 展能够与市区新的大型发展计划妥为配合. 发展新市镇的基本概念是尽可能提供个均衡和设备 齐全的区,这包括基础建设和区设施.於乡镇 发展,政府着重改善并增补现的基础建设和区设 施,以及在需要时实施乡村防洪计划.市区新的大 型发展计划则提供新,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 市区现的口,以及供建设或改善设施之用,以便 重建旧的市区范围.各发展计划在功能,环境及美 化方面的事宜,都会获得先考虑. 径直达毗邻区.连接路改善工程仍在各个新市镇继 续进行.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和青衣岛,总发展面积约 3 285 公顷,规划口为 857 400,现时口约 801 800. 荃湾以往是工业区,现时大部分工厂已迁往内,但 仍保留昔工业心的色.香港的九个货柜码头都 设在这个新市镇的葵青区内. 大型公路工程正在施工,将进步扩大主要道路网, 以应付区内增加的交通.八号干线青衣长沙湾段, 预期在 2009 年完工.九号干线石围角柴湾角段的主 线,已在 2007 年通车. 港铁西铁线和荃湾线为荃湾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设 施.新市镇发展从新市镇发展计划於 1973 年展开以来,香港发展了 九个新市镇,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市区过於挤迫 的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新市镇发展计划展开时 的目标是在荃湾,沙田和屯门个首先发展的新市镇 内,为约 180 万提供居所.当时香港的口约为 420 万,现时口约为 690 万. 九个新市镇可划分为.首个新市镇,即荃湾, 沙田和屯门的发展工程於十世纪七十年初期动 工;大埔,粉岭/及元朗属第新市镇,於七 十年后期动工建设;第新市镇,即将军澳, 围和东涌的发展工程则於八十和九十年展开.九 个新市镇现时的总口约 330 万,预计到 2016 年将 增 350 万. 所新市镇包括区内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均设所需 的基础设施和区设施;亦完善的对外连接交通 网,全部均铁路通往市区,而连接路亦提供便捷途已竣工的九号干线 — 石围角柴湾角段大围的 T3 号道路主干线沙田:七十年初期,沙田只是个约万居住 的乡镇.时今,沙田已发展为大型新市镇, 口约 615 000.沙田新市镇(包括马鞍山)的总发展面 积约为 3 591 公顷,规划口为 735 000.主要由 吐露港填海开拓而成. 沙田的对外连接路正进行扩展.沙田岭隧道连同八号 干线沙田长沙湾段, 以及在大围的 T3 号道路已在 2008 年 3 通车. 港铁东铁线和马鞍山线为沙田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 设施.屯门:屯门新市镇位於新界西部,发展主要集在青 山湾填海区和青山与大榄山之间的谷,总发展面积约为 3 259 公顷.现时口约 499 600,规划口为 649 400. 香港的内河货运码头建於屯门西南部的填海, 作为香港与珠江角洲之间货柜和散装货物的集散 心.龙富路(青山山麓绕道)则连接毗邻幅作工业 用途的填海. 屯门新市镇设完善的道路网,而西铁和轻铁亦提供 便捷的交通设施.白石角科园发展计划粉岭/:粉岭/的总发展面积约 768 公顷.粉岭和与大埔样,从前是旧式墟镇,现时口 约 243 000 . 整 发 展 计 划 完 成 后 , 口 将 增 290 900.东铁和完善的连接路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 来附近区和市区各处.元朗:昔元朗亦是个旧式墟镇,现已发展为新市镇,元朗的总发展面积约 561 公顷,现时口约 138 000.发展计划完成后,口将增 196 000.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附 近区和市区各处.为配合元朗南部后发展而建的 区道路网亦已於 2006 年年底落成. 所在元朗区由工程拓展署负责的主要防洪工程 已於 2006 年大致完成,元朗区遭受洪威胁的风险可 大幅减少.大埔:大埔从前是个旧式墟镇,现时口约267 100.大埔新市镇的发展面积约为 2 897 公顷,规划口为 316 700. 白石角发展计划覆盖香港文大北面块面积达 118 公顷的,其辟设科园,住宅,策略性康 乐设施和专教育扩展区.填海工程已经完成.基建 工程则正分阶段实施,以配合科园及其他已规划发 展目的施工. 东铁和主干道路网为大埔新市镇提供便捷的 交通设施.划的可行性,从而达到容纳约 220 000 居住的目标. 研究最早会在 2009 年年底展开. 东涌新市镇依靠北大屿山快速公路和高速的机场/东 涌铁路,与香港其他区连接起来.元朗南发展计划 - 元朗第 13 及 14 区道路工程 (沿十八乡路的绿化带)围:围占约 430 公顷,由后海湾对开的低洼填平开拓而成,现时口约 273 800,规划口 为 306 400.围新市镇毗邻建个湿公园.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元 朗,屯门及市区各处.东涌新市镇新界新发展区:政府之前进行的规划和发展研究,确定了在新界古洞北,粉岭北,坪輋/打鼓岭和洪桥建 设新发展区的可行性.政府将於 2008 年再进行规划和 工程研究,制定发展建议和推行策略.将军澳:将军澳新市镇现时口约 349 800,规划口为 450 000.将军澳的总发展面积约 1 738 公顷. 将军澳新市镇设条对外连接路,完善的区内道路 网和港铁将军澳支线.现正规划的主要道路设施包括 跨湾连接路及对外的将军澳-蓝田隧道. 政府会进步发展将军澳,降低市心南和百胜角新 发展区的住宅发展密度,并建设憩公园,康乐设施 和个富活力的海滨区.关的基建工程现正准备展 开.市区发展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现正分期进行,将提供所需,以便沿港岛北岸兴建连接 环与港岛东部的重要连接路和铁路.环填海计划第 ,期和湾仔填海计划第期已经完成,除了提供 用建造连接路和铁路之外,亦提供兴建机场铁 路香港站和香港会议展览心扩建部分. 环填海计划第期已於 2003 年 2 展开,预计於 2009 年年底完成.湾仔发展计划第期检讨现已完 成.关批核新填海计划,面道路计划,湾仔北分 区计划大纲草图和北角分区计划大纲图的修订建议的 程序,现正在办理.跨湾色大桥电脑模拟图东涌∶东涌位於北大屿山,现正分期发展.第 期发展在 1997 年竣工,建设了个约 18 000 居民的 区,以配合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第期发 展及第 A 期发展的填海工程亦已完成.东涌新市镇 的总发展面积约 155 公顷,现时口约 72 000.政府 将进步研究,以检讨并确定东涌新市镇余发展计环填海计划第期启德发展计划: 发展范围包括前启德机场和附近区.主要发展目包括邮轮码头,多用途体育馆,直 升机场,政府大楼,都会公园和跑道公园,公共房屋, 沙田环线铁路及 T2 公路.启德分区计划大纲图在 2007 年 11 核准,为该区提供法定的发展架构.启 德发展计划的早期目,例如新邮轮码头和公共房屋 的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工作现正积极进行;而就基础设 施工程进行的盘整理工作,已订於 2008 年年展 开.艺术家眼的西九文化区彩云道和佐敦谷毗邻的发展计划:工程范围包括建造面积约 20 公顷的平台,供发展房屋,校及憩用 之用.平台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基建工程预计在 2008 2010 年分期完成,以配合房屋/校发展.启德发展计划的构想图西九龙填海计划: 工程范围包括填筑约 340 公顷,以供兴建重要的交通连接路,发展房屋和商业, 以及区设施.西九龙填海区现口约 67 800.主 要基建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道路工程会分阶段展 开,以配合区的发展.经平整的佐敦谷工 (2007 年年)安达臣道发展计划: 工程将平整约 20 公顷建筑台,以兴建公营房屋和其他相关的公共设施.工程於 2008 年 1 31 展开,预计在 2014 年 12 完成. 平整工程将分期完成,并分批交给房屋署兴建公 营房屋.西九文化区:西九文化区 (「西九」) 计划是将幅位於西九龙填海区南端面积约 40 公顷的质海旁 发展成为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 在 2007 年 9 , , . 政府公布「西九」核心文化艺术设施谘询委员会的建 议报告,并展开为期个的公众参与活动,向市民 解说关建议并搜集民意.政府已委托独立顾问整理 并分析这次活动期间所收集的公众意见. 在西九文化区计划落实之前,为了让市民能尽量享用 维港景色,政府於临海用兴建的海滨长廊於 2005 年 9 落成启用,而海滨长廊的改善工程已在 2007 年 1 完成.安达臣道的拟议发展计划如何联络我们? 址:香港九龙何文田公主道 101 号 工程拓展署大楼 14 楼 查询:(852)2762 5111 电邮: enquiry@.hk 网址: .hk 传真: (852)2714 01402008 年 4 。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作者:***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3年第12期[摘要]港產城融合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优化港口、产业、城市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内在要求。

基于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问题,分析新时代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高质量融合的主要思路和发展路径。

研究表明,随着港、产、城快速发展,港产城之间协同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不优、融合动能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逐步显现,现有融合发展格局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围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城镇化体系,坚持港城共兴、产城交融、港产互促、空间统筹,实施以港兴城战略、产业立市战略、以港促产战略、空间重构战略等四大战略,分步推进、分类发力、分域施策,着力构圈铸链,加大创新引领,扎实推进新时代港产城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港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时代;港产城;融合发展;港口经济;临港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3)12-0074-07国内外重要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港口、产业和城市之间存在密切和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1]。

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保障的互利共赢关系,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是全球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我国是港航大国,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许多城市因港而生、依港而兴、应港而盛,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城市绝大多数拥有港口,依托港口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2],也是港口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破解资源约束矛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抓手。

当前,我国主要港口相继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一流港口,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滨海城市,形成港产互促、产城交融、港城共兴新局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香港新市镇发展简介

香港新市镇发展简介
28
1



香港新市镇的“三代”变迁
代别 第 一 代 第 二 代 第 三 代 新市镇 荃湾 沙田 屯门 大埔 粉岭/上水 元朗 将军澳 天水围 东涌 定名 年份 1959 1967 1967 1979 1979 1979 1982 1982 1991 规划人口 公屋人口占总人 与市区距离 (万) 口的比例(% ) (千米) 86 70 5 75 60 5 62.7 70 32 28.7 47 19 26.4 43 27 28.7 25 40 52 50 5 34 50 44 32 40 面积 (公顷) 2450 2000 1920 1270 780 1170 1005 430 760
26
问题:缺少香港的标志性商业街与社区的夗样性
商庖品质相 对较低,但由 政店统一建设 商场管理。街 道整齐、干 净,食环署不 允许街边摊 贩,进一步加 剧了就业问题 适合基层市 民的职位:清 洁、保安、侍 应、校工。反 映了社区活劢 的单调 红磡街头
旺角街头
商业中心
天水围街头
27
代别 第 一 代 第 二 代 第 三 代

新市镇概念的演进 20世纨初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模式 1946年,英国政店通过《新市镇法》,兴建新市镇 20世纨50年代,瑞典、日本等相继建设新市镇 ……
香港的新市镇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 间;缓解城市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改变旧的城市空间布 局结构 从50年代末开始,港英政店相继决定在香港建设新市镇,幵于 70年代初将其作为政店的一项重要城市发展政策来执行,港 英政店提出“10年建屋计划” “自给自足”、“均衡发展” 30年间实现了接近300万人日的重新分布
17
天水围——新市镇中的大手笔

论港口经济在新市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论港口经济在新市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论港口经济在新市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摘要:港口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区域经济,具有双向开放的经济特征,可以带动临港城镇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港口经济对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新市镇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这些作用包括:能够形成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能够按照市场规则优化配置腹地资源,能够提升临港城镇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有效支撑临港城镇的开放型经济,能够在沿海沿江开发中充当先行先试载体。

关键词:港口经济增长极资源配置综合竞争力对外开放开发战略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

港口具有运输、商业、贸易、工业、旅游、开放等多种功能。

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核心,以港口城镇为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港口经济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港口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沿海省区市GDP总量的10.17%。

港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其中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港口经济作为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市镇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产业经济的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一定范围的区域开发,往往从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所占据的点上开始的。

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_刘少瑜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_刘少瑜
72
心等。HK-BEAM 的最高级别为优秀,但从 2006 年开始,将优秀 改为白金作为最高级别。 3 香港发展商的绿色建筑实践 香港的绿色建筑发展离不了众多地产发展商的支持。作为业 主, 各大地产商为本港绿色建筑的市场推广作了重要贡献。由于篇 幅限制,本文将简要列举部分发展商对绿色建筑发展所作的努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 支持本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K-BEAM 作为香港本地最重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得到 了各大发展商的青睐与支持。 太古地产是 HK-BEAM 的创立者之一,在过去的 10 年里,开 发了超过 10 个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包括太古广场一、二、 三座,濠丰、德宏、多盛等大厦;以及又一城购物商场等。 新鸿基集团正在兴建的香港最高以及全球第三高的建筑物:环 球贸易广场(ICC),不仅通过了 HK-BEAM 的白金级别的认证,同 时此项目也获得 LEED (Lead ersh ip in En erg y an d En viro n mental Design)金奖,是全港的首个 LEED 认证项目。新鸿基的其 他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包括荔枝角巴士厂重建、创纪之城 第四期、朗庭院、新鸿基中心等众多商业与住宅项目。 恒基兆业集团开发的 HK-BEAM 项目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如 著名的嘉亨湾小区。 信和集团所开发的利用大型垂直绿化降温的万 景峰 / 荃新天地项目于 2007 年获得了 HK-BEAM 的白金奖。旭日 集 团 的 北 京 道 一 号 是 尖 沙 嘴 的 标 志 性 建 筑 物 ,也获得了 H K BEAM 的白金级别认证。此外,鹰君集团、置地集团、希慎集团 以及汇丰银行等等都拥有各自获得认证的绿色建筑。 作为政府发展机构, 房屋署和建筑署也在各自的领域支持本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租房的房屋署,在 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开发了牛头上村、蓝田村等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建筑署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政府办公大楼,如 沙田政府大楼、长沙湾政府大楼等。 香港的发展商对本地评价体系的支持, 使得这套评价系统在实 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让绿色建筑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3 .2 重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绿色建筑最直接的实践主体, 各大发展商及业主在开发中 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总结出适合香港的绿色建筑开发经验。 房屋署作为重要的政府开发商,为香港 200 万人口提供经济住 房。从 2001 年开始,房屋署尝试在所开发项目上进行一系列的微 气候研究,以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到目前为止,已有 20 个项 目进行了微气候研究。微气候研究主要包括:场址的空气流通评 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采光、得热以及污染分布等研究。利用模 拟技术, 善用地形特色进行建筑布局与单体设计,提升建筑性能的 同时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房屋署已采用预 制组建技术进行施工,近年, 房屋署更积极采用机械化预制组件的 创新建筑方法,如在葵涌工厂大厦重建项目中, 首次采用新型的立 体预制组件建筑方法,以提高施工质量、改善地盘安全、保护环境 与缩短施工时间等。 太古地产在施工上总结了一套环保拆卸技术以减少噪音, 实现 废物再利用;建立了环境、健康安全报告(EHS)数据库用于总结在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裕廊新市镇50多年规划建设历程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新城人口集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发展策略等角度,为我国当前新城建设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裕廊新市镇;新城建设管理1、裕廊新市镇开发背景新加坡裕廊新市镇位于新加坡国土西部,距离城市中心区20公里,是整个裕廊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23个新市镇中之一,因其独立性和综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正值国际贸易及海运业蓬勃发展,中央政府在裕廊地区划定了60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港口和工业,至1968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到70年代中期企业入驻率达到80%左右,为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工业区的重要配套,裕廊新市镇从70年代起步,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银行、娱乐等设施,吸纳了大量产业工人定居,逐步使裕廊工业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2、裕廊新城规划特点裕廊新市镇分为裕廊东和裕廊西两个规划管理单元,合计总面积32.5km2,常住人口35.76万人,现状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新市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混合布局,职住平衡裕廊新市镇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735公顷,占比26%;各类产业和仓储物流用地约850公顷,占比近30%,是新加坡产业用地占比最大的新市镇。

临近港区的工业用地主要为制造业和临港工业,临近新市镇的产业门类以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实现了新城内部的职住平衡,也吸引力周边新市镇的人口就业,有效分担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据统计,裕廊新城内部出行交通中,本地就业的约占30%,去往南部港区就业的约占50%,去往市中心的仅占20%,降低了交通压力。

(2)完善的配套设施新城共有裕廊东和文礼两个新城中心,合计各类公共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其中裕廊东独占80%,这些设施中,凯德大卖场、凯德购物中心,BIGBOX仓储式卖场等商业设施近50万㎡,医疗设施包括17万㎡的黄廷芳综合医院和6万㎡的裕廊社区医院,两者共同构成新加坡最大的医疗综合体。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①王晓琳,张硕摘要:基于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的概述,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及规划监管三方面分析其建设过程,并以沙田为例具体概述其初期构想、中期起步及后期成熟三大发展阶段并对其中港府职能进行评析。

研究表明,港府在新市镇建设中主要承担规划主导和协调管制的职能,以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推动新市镇的建设。

关键词:香港新市镇港府职能香港新市镇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北部新界所建设而成的卫星城,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约332万人居住在新市镇,占全港人口46.95%②,由此可见,新市镇的建设为港府解决城市问题、推进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经验及港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职能值得内地城镇借鉴。

本文首先概述香港新市镇建设的背景,发展阶段与建设原因,分析其规划建设过程及港府职能,并以沙田为例从规划做深层次探讨。

1.概述香港新市镇的建设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1。

受英国新市镇建设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加之二战后人口激增导致香港住宅供应严重不足2,港府开始考虑发展公屋计划并着手研究新市镇建设的可行性,并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建设。

九个新市镇是分三个阶段在港岛北郊新界区建立起来的(图2),其最初的建设概念是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即新市镇自身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住宅、足够就业机会、购物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的公用设施并形成和谐社区3。

这不仅是香港山多地少③的客观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港府为缓解人口剧增带来严重城市社会问题,应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14等现实城市发展需求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①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J10B01-02)。

②数据来源:香港统计署2011年人口普查网站.hk/sc/main-table.html。

③香港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比例仅占总用地面积的25%。

资料来源:《2015年香港统计数字一览》.hk/pub/B10100062015AN15SC0100.pdf。

长株谭“两型”新市镇初探

长株谭“两型”新市镇初探

长株谭“两型”新市镇初探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已3年有余,建设长株潭“两型”新市镇既是优化长株潭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需要,又是建设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要求。

长、株、潭三城结合部昭山、益阳东部新区、湘阴县界头铺适宜建设第一批新市镇;浏阳市、醴陵市、湘潭县将规划第二批新市镇。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新市镇建设的首要发展目标。

一、新市镇概念新市镇概念起源于霍华德于1902年出版的菱《明日的田园城市》,该书提出了在大城市郊区建设田园城市的思想。

田园城市是有完整社会和经济功能的城市,是空间布局合理、能保障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194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新市镇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新市镇的概念,并开始兴建史蒂芬尼新市镇。

此后新市镇概念迅速传播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启动规划建设。

新加坡从1965年开始新市镇建设,共兴建了17个新市镇。

香港从1973年推行新市镇建设,已经先后兴建了荃湾、水田、屯门、元朗、粉岭/上水、大埔、将军澳、天水围和东涌9个新市镇。

新市镇是在大城市郊区规划建设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兴城镇,它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但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

新市镇不同于建制镇,建制镇是行政区划概念,新市镇是城市规划概念。

新市镇的突出特点是政府有意选点,有意规划和建设,而不是任其自然形成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很多大城市纷纷提出了规划建设新市镇的想法。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确立“1966”城市规划体系:1个中心城(外环线内,约600平方公里)、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

9个新城即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和崇明城桥。

60个左右新市镇是指集中建设60个左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的新市镇,对于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足的新市镇,人口规模按照10万人~15万人规划。

二、建设长株潭“两型”新市镇的必要性(一)规划建设新市镇是优化长株潭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最佳选择把长株潭看作一个城市,长株潭城市区域是典型的“一主二副”城市空间结构,一主是长沙,二副是株洲、湘潭。

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40 5 5 0 2)
王 纪武 1 ,张 丽 璐 2
4000 45;2. 州 市 规 划勘 溯 设 计研 究 院 , 河南 郑 州 郑
厂 新 市 镇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工 ]
香 港 人 多地 少 ,沿 海 岸线 一 带 的 平 地 很 少 ,可供城 市都会 区发展 的用地非 常有限, 只 有 在 远 离 市 区 的 新 界 西 北 部 有 较 大 面 积
庭 提 供 住 房 。 “ 年 建 屋 计 划 ” 是推 动 新 市 十
镇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来 源 【】 图 2 0( )。
b s n M1 、 社 会 组 合 ( o i 1 i 、 uig x) S c M x) a 均 衡 的人 口组 合 ( m g a i 1 a a c De o r p n c D l n e) 以及 均 衡 的 土 地 利 用 [ 。 5 ]
2 1 原 则 .
类 型 的 房 屋 供 居 民选 择 , 其 中包 括 出 租 的 、 住 者购 置 的 ;也 包 括 公共 的 、私 人 的和 不 同
质量 与价 格 的 房 屋 , 以满 足 居 民的 不 同需 要 。
2. . 1 1高标 准 建 设
香 港 政 府 希 望 通 过 发 展 新 市 镇 将 大 量人 口分 散到 新界 地 区。为 达到 这一 发 展 目标 , 需 要 将 新市 镇 建 设 成 为能 够 吸 引市 民迁 入 的 新 型 城 镇 。 因 此, 在 新 市 镇 的建 设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 采 用 了 一 系 列 比市 区 高 的 规 划 控 制 指 标
[] 4

在 用 地 分 配 上 , 工 业 、 商 业 、住 宅 用 地 之 间 绿 化 带 分 隔 ,并 连 同休 憩 用 地 、 公共 设 施 用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对合肥推进镇级市建设的启示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对合肥推进镇级市建设的启示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对合肥推进镇级市建设的启示摘要:在“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要首度尝试镇级市建设。

并率先将水湖、三河、长临、下塘等四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建设成镇级市。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带动能力的镇级市以及镇级市集群,从而加快合肥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市镇;实践;合肥;镇级市;启示合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目标,按照小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并率先试点将四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建设成镇级市。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新市镇的建设实践,对我们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带动能力的镇级市群,从而加快合肥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国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国外镇级市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以英、美、法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市镇(或镇级市)建设;一是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市镇建设。

以英、美、法等为代表的国家新市镇建设开始实施的时间最早,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先期形成的大城市的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等城市问题。

以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推进新市镇建设的主要路径是:1)从开发主体看,政府是决策主导者,新市镇开发公司是实际建设者;2)从投资主体看,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国家新市镇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

70年代后新市镇建设投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和私人个体;3)从建设的主导方向看,这些国家的新市镇建设越来越强化管理、产业、居住、文化、生态一体化理念。

相对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新市镇建设而言,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市镇建设实施时间短,具体路径主要表现为:1)中央政府是新市镇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2)改善民生是新市镇建设的最重要目标;3)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是新市镇建设的重点方向。

2国内新市镇建设的实践随着我国沿海先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城乡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许多先发地区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调整城市发展的思路,才能克服城市内部发展的种种弊端,以实现区域间资源整合、优化,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香港政府1200亿港元新界东北

香港政府1200亿港元新界东北

香港政府1200亿港元新界东北“造城”21世纪经济报道江家岱香港报道2013-07-04 23:42:42核心提示:发展商当年收取农地的平均成本大约只有每平方英尺200港元,现在政府的账面收购价超过每平方英尺2000港元,10年不到升值逾10倍,绝对是一个难以拒绝的offer。

历时逾20年,香港特区政府在7月4日公布了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规划纲要。

整个新市镇计划耗资1200亿港元,其中300亿港元用于收购发展商及私人农地,平均每平方英尺超过2000港元,新界农地瞬间升值10倍以上。

香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表示,政府会率先发展新界古洞北及粉岭北,作为粉岭和上水的扩展区。

预计将兴建公私营住宅共计6.07万个,比原先增加28%;安置人口则由13.4万增加31%至17.49万。

他说:“政府会采用‘加强版’的传统发展模式,即按照规划收回用作公共工程、公营房屋和私人发展的土地,进行清拆、平整后再进行公开招标拍卖。

但在特定条件下,允许符合条件的业权人就私人发展用地提出契约修订和原址换地申请。

”具不完全统计,恒基、新鸿基和新世界这三大发展商,在该地块内坐拥近500万平方英尺的农地储备,约合50公顷,相当于政府可收回土地总面积(162公顷)的1/3。

“发展商当年收取农地的平均成本大约只有每平方英尺200港元,现在政府的账面收购价超过每平方英尺2000港元,10年不到升值逾10倍,绝对是一个难以拒绝的offer。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及房地产研究主管李伟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以账面收地价计算,恒基地产每股资产净值(NAV)有望提升20%。

农地变“金砖”陈茂波表示,新市镇可发展土地有333公顷,其中48.5%为私人拥有,约162公顷,扣除48公顷为私人发展用途,其余114公顷(折合1225万平方英尺)需强制征地。

若简单按照300亿港元的收地赔偿金额计算,每平方英尺的账面地价约2450港元。

记者翻阅几大地产商的年报资料,其中以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产拥有最多的新界农地储备,共计4280万平方英尺;新鸿基地产和新世界发展分别拥有2700万和2045万平方英尺,长江实业约有997万平方英尺。

新市镇及巿区大型新发展计划

新市镇及巿区大型新发展计划

新市鎮及巿區大型新發展計劃自從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展開以來,香港發展了九個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本港的居住環境。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現時人口約為680萬。

拓展署:新界拓展署於1973年成立,負責推行新市鎮發展計劃。

1986年,新界拓展署與當時的市區拓展處合併,成為拓展署。

合併之後,拓展署除負責新市鎮發展外,還負責港島及九龍的地區工程管理和大型新發展計劃。

拓展署現時由總辦事處和五個分區拓展處組成。

拓展處均由處長掌管,其工作由副處長以及專業人員隊伍及顧問工程師協助處理。

各分區拓展處的工作是確保各新市鎮和鄉鎮的發展能夠與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互相配合。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及基本需要。

以鄉鎮而言,政府重進行改善工程、提供所需的基礎建設及社區設施,以着及實施鄉村防洪計劃。

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以及供建設或改善設施之用,以便重建殘舊的市區範圍。

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新市鎮發展:九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

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七十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新市鎮,於七十年代後期動工建設;最後三個新市鎮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大蠔的發展工程則於八十及九十年代展開。

九個新市鎮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20萬,計劃人口則約為410萬。

荃灣:荃灣新市鎮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島,總發展面積約2400公頃。

現時人口約77.2萬。

到2012年,人口預計將達81.6萬左右。

香港的貨櫃碼頭均設於新市鎮內的葵涌區。

位於青衣東南的九號貨櫃碼頭,現時仍在興建中。

首個泊位已於2003年7月投入運作,而整個貨櫃碼頭將於2005年建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样稿4420字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林明珠|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刘军伟|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一、新城建设起源早期的新市镇规划思想来源于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他认为建设田园城市可以有效疏散大城市工业和人口,改善城市的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标准。

通过在城市外围区域建造居民区和工业区及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新增人口的定居和旧城人口的疏散,从而缓解中心市区在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这一理论对单核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促使新的城规划理念形成。

1946年英国通过了《新城法》,并在伦敦郊外的斯蒂文里奇建设了第一座新城。

此后,英国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香港新市镇的发展具有英国城市规划的色彩,同时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据香港政府拓展署助理署长潘国城博士的解释是:“香港新市镇是指那些有计划的,由多个专业队伍策划、协调及推广,用以供20万甚至更多人口居住的都市发展。

这些计划都是获得政府特别财政支持的。

”二、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实践(一)建设动因二战后,大量逃难回乡的香港本地居民和内地居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使香港人口激增至200万,是战争期间的4倍。

人口的激增使住房问题陷入了窘境,大批贫民和新来移民只能居住在由简单材料胡乱搭建的木屋里,随着木屋区的四周蔓延,供电、排水、卫生等居住条件越来越为恶劣。

1964年,港府公布了《寮屋管制、徙置与政府廉租屋政策检讨》白皮书,制订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

之后10年间,兴建各类徙置大厦约255幢,居住徙置大厦的人口从54万增加到了118万,廉租屋的居民也达到了40万以上,两者人数占香港总人口的37%。

公屋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香港城市开发的重点从港岛九龙中心区向周边郊区蔓延。

(二)早期新市镇开发1955年,港府选择位于九龙的观塘进行填海工程,以缓解市区的人口压力。

观塘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市镇发展的开始。

香港新第一代新市镇包括荃湾、沙田和屯门,新市镇的建设大多是开山填海而来,如:沙田新市镇计划开发1700公顷,总面积中填海造地和开山造地分别占37.6%和61.4%。

荃湾是香港第一个开发的新市镇,如同观塘卫星城一样,在吸纳了70万人口后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以制衣、纺织、塑胶、金工、电子为主要支柱的工业重镇,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相交,使得生活环境不够理想。

而且由于离中心城区近,人口混杂,大陆移民和原地居民都在此汇聚,整个市镇的规划显得杂乱无章。

(三)新市镇的进一步发展在总结第一代新市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香港政府又推出第二代新市镇,即大埔、元朗、粉岭/上水。

这些新市镇位于新界的最北面,在原有的乡村墟镇地域上,通过填海造陆开发土地资源,发展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社区设施,开发大量的公共屋邨来安置搬出市区的居民。

随着前两代新市镇的成功开发,政府继而开发了第三代的新市镇,包括沙田的马鞍山区、九龙东面的将军澳、新界西北的天水围和位于大屿山岛的东涌/大蠔新市镇。

这样,入住新市镇的人口约有330多万,达到香港总人口数的一半多,预计到2016年将增至350万。

为避免各新市镇功能的完全雷同、人口、资本、技术的过度集中,增强市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港府还对各新市镇进行准确定位(表1)。

表1 各新市镇概况及功能定位数据来源:香港2008《新市镇及市区的新大型新发展计划》香港规划署网站三、新市镇建设开发特点(一)以公屋为主导公屋是租金低廉的福利租房,所有权归政府。

公屋的月租一般不超过居民月薪的10%,享受其福利的居民需要通过经济状况审查,且不得拥有任何住宅物业。

新市镇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营房屋的兴建和开发,公营房屋包括公屋和居屋,建成最早,价格低廉,能满足大部分低收入人士的需求,并在新市镇开发中占主导地位。

据2001年沙田新市镇统计,有约20.60万住于公共租住屋,20.92万人住于资助出售房屋,而余下的20.20万人住于私人住宅区、乡村和其他临时及非住宅用房屋内。

公共租住房屋、资助出售房屋、私人住宅区与其他类型住宅的比例约为27:34:36:3。

这样,公营住宅与私人楼宇的比例接近61:36。

公屋的发展不仅是新市镇发展的动力源,更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避免低收入阶层脱离社会圈层的重要因素。

(二)TOD模式TOD模式的新城是以快速交通系统为导向发展的,通过快速交通设施缩短了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的通勤距离,以达到转移中心城区功能和分散居住压力的目的。

遵循TOD模式的基本原则,香港新市镇大多选址在铁路沿线地区进行密集开发,市民只需步行就可到达最近的公交站点,方便而又低廉的通勤成本,使九成市民出行选择了公共交通工具。

1972年,香港地铁配合“十年建屋计划”,与新市镇开发同时兴建,到1979年底投入运营。

目前共有1条机场快线和6条地铁行车线,即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东涌线、将军澳线和迪斯尼支线,全长91km,车站53座,日载客量24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线路。

按照特区政府的远景规划,从2008年至2016年,香港还将建设6条新的铁路。

这些新铁路全部建成后,预计70%的香港市民可从住地步行一小段路直接搭乘火车出行,无需中转。

(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各市镇内分布有政府机构、商业设施、社区活动设施、学校、休憩用地、康乐设施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为居民工作、求学、医疗、游憩、购物提供多元化服务(表2)。

所有的配套设置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标准,《香港对话设计标准与准则》中覆盖了居住密度、社区设施、康乐及休憩用地、工业、零售设施、内部运输设施、环境、自然保护等新市镇建设的各个方面。

政府也在配套设施建设上投入大笔资金进行长期规划。

表2 四个新市镇配套设施数量数据来源:香港规划署网站,数据截止于2001年。

(四)土地利用相对均衡在土地利用规划上,根据《香港对话设计标准与准则》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使用规模。

在离市镇中心区偏远的地方,政府已预留适量的土地来发展工业,为市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十分重视保留自然环境风貌,尤其要保留一些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未被破坏的秀丽景色。

如大埔新镇总土地发展面积约为1150hm2,其中居住和商业用地465hm2、文娱康乐及社区用地260hm2、工业用地82hm2,其他用途(包括交通、市政、绿地)343hm2,在基础设施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余下的乡郊地区,主要目标是保持自然及乡村环境的宁静气氛,并保育重要的自然风景区,使乡村式发展得以持续进行。

四、新市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人口结构问题一般来说,新市镇中公屋建造的比例高于私人楼宇(元朗区除外)。

公屋对于入住居民的收入有严格的限制,只有符合条件的中低阶层人士才有资格入住公屋,因此,新市镇中大部分都是工资较低的中低阶层人士。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市镇中居民的教育程度表现为小学学历比率最高,其次是高中和初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最低。

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他们在择业上受到限制,以制造业和蓝领的工作为主。

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甚至引起社会不安定。

(二)产业结构问题由于新市镇中中低阶层人士较多,其消费水平和经济能力有限,很难吸引高消费水平、高档次的零售业、服务业和商业活动入驻新市镇,大多数的金融业、商业及服务业仍集中在九龙港岛核心地区,使得新市镇的产业结构出现不均衡现象。

但像沙田等比较成熟的新市镇还是逐步发展了不少高消费水平、高档次的商业中心。

另外,香港的制造业先是从旧核心地区转移到新市镇,又因内地的改革开放,再次转移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导致荃湾、观塘、葵涌等新市镇中工业用地大片剩余,以致到了第三代新市镇建设,政府不再规划工业用地了。

(三)就业问题新市镇中居民大部分属于蓝领阶层,而制造业北移使他们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有些人只能“在香港居住,到内地上班”,每天上下班穿梭往返。

新市镇中的工厂虽然也提供普通劳工岗位,毕竟数量有限,并需要一部分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这样,小部分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者从市区到新市镇上班,而在新市镇中找不到工作的人又到市区找工作。

同时也有一些人“在内地居住,在香港上班”。

又因新市镇内缺少所需人才,出现部分厂商不愿去那里建厂的情况。

(四)通勤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港岛九龙与新界的人口基本相等,但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还是集中在港岛九龙地区。

人口郊区化不能实现产业活动的分散,部分人口工作生活必需在市区和新市镇之间来回奔波,贯穿全城的交通运输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如将军澳新市镇从1982 年开始开发,依靠快速公路与港九相连,市民往返核心市区需要转几次车,直到20 年后才与地铁系统连接通车。

香港的交通网络属于比较发达的,但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按计划,每个新市镇都有公路与市中心连接,主要新市镇有地铁和电气化火车等集体运输设施。

但是,交通运输的发展总是落在飞速发展的房屋建设之后,造成交通瓶颈阻塞现象。

五、结语新市镇能否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各行业就业机会、不同水平的消费场所,满足不同阶层人士需要,吸引不同类别的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群到新市镇落户,要避免新市镇成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单一性社会。

新市镇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规划理念中成长起来的。

庞大的新市镇群是香港发展的一个缩影,而未来新市镇的发展将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要因地制宜,保持香港城市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邢海峰.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规划时间的理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 P13、25-29肖亦卓.规划与现实:国外新城运动经验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冯邦彦.香港地产业百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1月2008年香港《新市镇及市区的新大型新发展计划》香港2007-2008年施政报.hk/TuniS/.hk/07-08/chi/policy.html香港规划署网站..hk/index_c.html李思名、余赴礼.香港都市问题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2月. P18方国荣、陈迹.昨日的家园.[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香港政府统计处. .hk/邓卫.香港的新市镇建设及其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5年4月王纪武.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2年第9期第18卷张喜平.香港住房与新市镇[J].中国房地信息.1996年张振城.香港城市交通的管理模式[J].城乡建设.2007年6月黄海.香港公交的国际经验[N].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7月24日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