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
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
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
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
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高发性和高致残率。
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探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大鼠中颈动脉结扎(MCAO)模型、大鼠近远端闭塞(intraluminal filament)模型、大鼠主动脉阻断(BCAO)模型以及小鼠中颈动脉结扎(MCAO)模型等。
这些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复制和可调控性强的优点,已经成为研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工具。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理机制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过程,进而研究其发病机制。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因素在脑梗死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者通过模型动物的脑组织与血液、细胞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治疗方法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目前主要通过溶栓治疗和血管重建治疗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而动物模型在研究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剂量、时间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使用动物模型验证了溶栓药物的疗效,探讨了最佳的给药时间和剂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3.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评价:研究者通过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疗效。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神经保护因子、活性氧清除剂、炎症抑制剂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研究在揭示疾病发生机制、评价治疗方法和探索新的治疗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相信动物模型研究将进一步推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大鼠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6910(2002)05-0060-03・中医药研究进展・大鼠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王 军综述,陈国华审校(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摘 要:脑缺血实验动物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可缺少的工具,大鼠为最常见的实验动物。
文章就常用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影响因素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缺血 动物模型,动物大鼠 综述中图分类号:R2551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临床研究的种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理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
多数学者更倾向于选用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主要由于:①大鼠脑血管解剖特点比较接近人类;②有关大鼠生理、生化、形态及药理等方面的实验资料比较丰富,有利于进行研究和比较;②价格低廉,可进行较大量重复实验;④纯种鼠属近亲交配,品种相对一致,脑血管解剖和生理机能变异较小;⑤大脑体积小,有利于进行固定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观察[1]。
1 全脑缺血模型1.1 二血管阻断缺血模型阻断双侧颈总动脉(CC A)加动脉放血造成低血压而形成前脑缺血。
单纯结扎双侧CC A而不降低血压,则不足以使脑血流量(C BF)降低至缺血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程度。
该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由Ekolof和N ordstrom建立并用以研究不完全性脑缺血对能量代射的影响[2,3]。
优点:手术简单,失败率低。
缺点:仅形成不完全性脑缺血,由于全身低血压严重干扰其它脏器的血供及实验结果。
模型不能在清醒动物进行,无法进行神经行为的观察。
1.2 四动脉阻断全脑缺血模型即双侧CC A和双侧椎动脉阻断,由Pulsinelli于1979年建立[4]。
首先在麻醉状态下,经颈腹侧切口,在双CC A放入套扣并外置备用,经背正中切口在第一颈椎翼状孔下电凝双侧椎动脉。
24小时后,清醒状态下经外置套扣关闭双侧CC A而形成全脑缺血,并可在一定时间放开而实现再灌流。
优点:可同时在动物麻醉和清醒两种状态下进行,并能进行再灌注实验。
脑缺血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 号】 R 7 4 3 . 9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5 ) 1 1 ( c ) 一 0 0 5 6 — 0 4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pr e pa r a t i o n o f c e r e br a l i s c he mi a a n i ma l mo d e l
Z HANG Xu s h e n g LI UL i q i n g WANG Y u o n
S c h o o l o f B a s i c Me d i c i n e ,S h a n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J i n a n 2 5 0 3 5 5 ,
e t c . I n w h i c h t h e s u t u r e me t h o d i s t h e mo s t wi d e l y u s e d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S i n c e Ko i z u mi p r e p a r e d t h e mo d e l
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摘要】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常用动物模型来研究脑中风。
本文详细阐述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三类动物模型,并指出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的有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32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17-021.前言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存活的病人中,它又有高致残率。
脑中风一般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85%)和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15%)。
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定义是血流减少导致正常细胞的功能改变。
大脑组织对局部缺血非常敏感,即使神经元的短时间缺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许多的实验模型用来研究中风损伤,对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在特定模型中测试各种不同处理对细胞应激和死亡的影响。
三个主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是:(1)全脑缺血模型,(2)局灶性缺血模型,(3)体外研究模型。
2.全脑缺血中风模型局灶性中风模型被认为是与人脑中风模型最接近的模型。
然而,全脑缺血模型能模拟人的心搏停止和昏厥等临床症状[1]。
从一个可逆的全脑缺血模型恢复的过程中,测量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对于识别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潜在的神经保护剂的药理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全脑缺血模型可能与局灶性缺血模型一样有用。
三种最常用的全脑缺血模型是:1、大鼠四血管阻塞(4-VO)或者低血压两血管阻塞(2-VO);2、沙鼠-2-VO;3、小鼠-2-VO。
小鼠-2-VO模型是为了研究转基因老鼠而发明的,是一个常用的模型 [1]。
另一种全脑缺血模型是通过颈部缚带,心搏停止,或者通过结扎或压紧所有的心脏动脉制造全脑缺血。
在这种模型中血流量小于1%或者为0。
由于该模型的高死亡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1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四血管阻塞(4-VO):该模型有许多优点,包括制造模型十分容易,可预测的缺血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高,惊厥的发病率低和不需要麻醉药。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展望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展望梁静涛;谢利;田嵘榛;刘福友【摘要】@@ 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最常见的几种中医证型之一,多是由于年老体衰、劳累过度或先后天精气不足等病因引起,再因"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最终导致人体内血行不畅、壅阻血脉、停积为瘀的证候.近年来,随着中医证候学逐渐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特色和重点以及中医药研发的理论需要,许多相应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并在证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中医疾病的证侯模型,其中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便是研究较深入的领域之一.【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337-339)【作者】梁静涛;谢利;田嵘榛;刘福友【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最常见的几种中医证型之一,多是由于年老体衰、劳累过度或先后天精气不足等病因引起,再因“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最终导致人体内血行不畅、壅阻血脉、停积为瘀的证候。
近年来,随着中医证候学逐渐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特色和重点以及中医药研发的理论需要,许多相应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并在证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中医疾病的证侯模型,其中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便是研究较深入的领域之一。
1 气虚血瘀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现有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主要有病因模拟、症状模拟和病理生理模拟三种。
病因模拟是从导致“证候”发生的常见致病因素入手,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按此证侯的发病因素进行模拟,使之从病因上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思维方式;症状模拟以模拟“证候”的典型症状、体征为重点,采用物理、化学、手术等方法,模拟证侯的临床表现,故其评价应从“证候”的临床辨证标准着眼,使之真正具有证候的特征与代表性[1]。
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脑缺血动物模型常用的检测指标研究概况,为研究脑缺血机制及动物模型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便于实验研究时选择使用。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指标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选用准确的脑缺血检测指标是脑缺血机制研究及动物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就脑缺血动物模型常用的检测指标作一总结。
1 血小板聚集性血液内血小板的高聚性是脑缺血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
对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表明[1],模型组加入诱导剂ADP(终浓度2μmol/L),分别在1,2,4 h后测定5 min最大聚集率(PAgTmax%)和1min最大聚集速度(PAgVmax%)均较对照组升高。
2 脑梗塞部分百分比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状态,通过红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计算缺血面积。
结果大鼠造模后24h内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损伤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部分占整个脑组织切片面积的百分比有极显著差异[2,3]。
3 脑含水量脑血管堵塞后,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很快发生死亡,而缺血后再灌注可挽救濒死细胞。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可观察脑缺血损伤后胶原组织水肿情况,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4]。
4 线粒体呼吸功能局灶性脑缺血引起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脑能量代谢功能障碍,因此,检测线粒体功能对于评价药物的脑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插线法[5]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取出缺血区脑组织制备线粒体,进行呼吸功能测定。
结果表明模型组线粒体功能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3态呼吸速率降低,4态呼吸速率提高[6]。
5 脑组织结构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代谢紊乱,以致神经细胞损伤。
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体积变小,细胞质和细胞核固缩,胞浆和血管周围空化;另外还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出,出现脑水肿。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摘要】建立一种符合临床脑缺血发病规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进展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自然人口发病率为每年 114-187人/10万,患病率为 253-620人/10万,病死率为每年 79-89人/10万。
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分别为 1325.7人/10万和 886.1人/10万。
脑卒中 93%发生在 50岁及以上人群,75%以上为老年人。
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占人群死亡病因的第二位。
因此,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建立重复性好、观测指标易于控制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经过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实验模型制备技术日臻完善,这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即刻制造或模拟血流下降或阻断,只有利用动物模型才能进行,具有方便、快捷、条件可控、脑缺血程度一致等优点。
但一般情况下,活体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健康动物,缺乏人脑缺血前就存在的各种复杂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尽管如此,脑缺血动物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为研究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价值:(1)不同脑缺血状态下的病理学改变;(2)缺血半暗带的研究;(3)再灌注损伤;(4)缺血本身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干预治疗对缺血性损害的保护作用;(6)缺血性损害的部分机制。
2 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2.1 脑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的原则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一般需遵循一下原则:(1)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2)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3)注意人与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选用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4)选用患有类似人类疾病的近亲系或突变系动物;结构功能简单又能反映研究指标;(5)选用与实验设计、技术条件、实验方法等条件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易获得、最经济、最易饲养管理的动物。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
脑缺血动物模型为研究脑缺血后病理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潜在的治疗干预效果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梗塞等。
缺血性中风是由大脑主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内栓子阻塞引起,且多为大脑中动脉(MCA)栓塞。
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过去二十年,经动物模型研究证明有效的700多种药物中,除一种新自由基消减剂(NXY-059)外,其余全都未能在三期临床得到阳性结果,从而无法证明其有效性,故研究建立与人类发病机理相近、可长期观察、结果稳定可靠、便于操作、价格低廉而实用的符合人类中风的动物模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动物的选择在新药研发与脑缺血基础工作中,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有两大类:即灵长类和啮齿类。
对于中风的生理病理的了解,最初来源于中风患者。
因此,灵长类动物对中风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与人类相似的多脑回灵长类动物种属(如猕猴),在行为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与人类有密切的相似性,是中风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和临床前评价的最佳动物模型。
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制备模型,已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如狒狒。
STAIR会议提出,药物一旦用小动物做出阳性结果,应该在较高的物种进行验证,然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1]。
最近报道,利用狨猴模型发现了神经保护药物氯美噻唑。
国内也有学者采用光化学法成功造成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呤[2],其造模方法亦被多人借鉴采纳。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中风模型。
与灵长类较大的动物相比,啮齿类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小鼠,具有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品种纯化、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较接近于人类、易于监测生理参数,脑标本制作容易等多面的优势[3]。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 … … … … … … … … … 一 一
12 l‘ _M 5
詹 滋 嚣
2 2年 01 第 1 3卷 第 1期
缺血性中风痰瘀 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李卫 民 , 池建 淮
( 巢湖职业技术学 院医学分 院, 安徽 巢湖 2 8 0 ) 30 0 摘要 目的 : 究缺 血 陛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 研 选用中老龄 大鼠, 采用高脂饮食 , 结扎 左侧颈 总动脉的
i h b trw r b e v d Re u t : t i d lgo p a p a e y tmso e p e i , erb o d wa i h vs o ssae n i i e eo s r e . s l a t i l o si h g ic u t t. o s h h n
Abtat Obet e T s bi nma m d lwt shmi s o edsae ad sn rmeo hem a d s gae s c r jci :o et l h ai l o e i i e c t k i s n ydo fp lg n t ntd v a s h e r e a
凝 、 状 态 ,A 活性 显 著升 高 。 聚 PI 结论 : 血 性 中风 痰 瘀 互 结 证 的 动 物模 型 , 合 缺 血 性 中风 痰瘀 互 结证 的 临 床 特 点 , 血 缺 符 缺
性 中风 痰瘀 互 结证 的动 物 模 型成 功 建 立 。
关键词
缺血性 中风 ; 痰瘀 互结证 ; 动物模型
Co a e t o ma r u , r i o f c e t b o d l i n ci i f a mi o e c i ao h b tro t i d l r u mp r d wi n r l o p b an c e i n , l o i d a d a t t o s n g n a t t ri i i f a s n mo e o p h g i p vy p v n o r g we e r ma k b y i c e s d Co c u i n:ti c n r e h tt e s mp o fa i lmo e r i lrwi l i h r c r e r a l n r a e . n l so I s o f i m d t a h y t ms o n ma d la e smi t c i c c a a — a h n t r t s o c e c sr k ie s n y d o fp l g a d sa n t d b o d An ma d li e t b ih d s c e su l . e i i f s h mi t e d s a e a d s n r me o h e m n t g a e l o . i lmo e s sa l e u c s f l sc i o s y Ke r s ic e c sr k ; y d o f h e m n tg a e lo a i lmo e y wo d s h mi to e s n r me o lg a d sa n t d b o d; n ma d l p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展望
和 重点 以及 中医药 研发 的理 论 需 要 , 多相 应 的 中医 许
证侯 动 物模 型也 应 运而 生 , 在证 侯模 型 的基础 上 建 并 立 了许 多 中医疾 病 的证 侯模 型 , 中缺血 性 卒 中气 虚 其 血瘀证 动 物模型便 是研 究较 深入 的领域 之一 。
1 气 虚 血 瘀 证 证 候 动 物 模 型 的 建 立 现 有 的
型 的建 立 目前 , 血 性 脑 卒 中模 型 的造 模 方 法 较 缺
拟 的动 物模 型进 行症 状 体 征评 价 , 终确 定模 型 成 功 最
与否 。 而至今 为止 , 还没 有依据 单纯症 状模 拟所 建立 的 气虚 血瘀 证 动物 模型 , 要是 由于 目前 尚没有 各 模 型 主 间对证侯 统一 的观测 指标 及评 价标 准造成 的 。对 于单 纯病 理生 理模 拟 的证侯 模 型 , 由于观 测 指标 的宽 泛性
及 现代 医学 的病理生 理状 态是 否与 中医证侯 具有 等 同
性 等 问题 , 一部 分模 型还存 在争 议 , 因此 缺血 性脑 卒 中 的中 医证侯 动 物模型 中也较 少使 用 。 现今 常用 的缺血 性脑卒 中的气虚血 瘀证侯 的动物 模 型 主要有 以下 几种 L :“ 2 单纯 游泳 ” 拟气 虚 血瘀 证 ] 模 模 型 根据 “ 则耗 气 ” 中医理论 , 用过 度运 动疲 劳 劳 的 采
滞” 。故 采用 游泳 的方法 可制 备气 虚证 模 型大 鼠[ , 3 并 ]
且 此 过程 中观察 到模 型 大 鼠血 液 流变 学 异常 , 有人 故
气不 足等 病 因引起 , 因“ 虚则 血行无 力 而瘀滞 ” 最 再 气 ,
终 导致 人体 内血 行 不 畅 、 壅阻 血 脉 、 积 为瘀 的证 候 。 停 近 年来 , 随着 中医证 候学 逐 渐 成为 中医学 研 究 的特 色
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田兆华1刘柏炎2郑东升1(1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470)(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07)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因此,制作较为可靠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对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动物选择大鼠是公认的建立脑缺血模型的首选动物之一,这是因为:大鼠品种多,易于饲养,价格低廉,脑血管解剖和生理机能接近于人类;而且生命力较强,易施低温固定技术和组织生化分析。
2 全脑缺血模型2.1 两血管闭塞法 Smith等[1]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造成急性脑缺血的方式建立全脑缺血模型。
脑组织缺血程度可以通过测定脑血流量(CBF)反映出来。
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规律,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但其无法研究血管狭窄后行为学的变化;而且脑缺血时限长,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
2.2三动脉阻断法通过结扎延髓腹侧面上的基低动脉,通过双侧CCA的关闭和开放实现全脑缺血再灌流。
该法成功率高,缺血指标的观察明确简单,可通过阻断CCA时间的长短控制脑缺血的程度。
被认为是至今为止较理想的全脑缺血再灌流的动物模型。
该模型广泛用于脑缺血的药物及方法的研究。
2.3 四血管闭塞法 Pulsinelli等[2]在1979年通过阻断双侧CCA及椎动脉血流成功建立了四血管闭塞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其可以明确检验缺血是否成功,可进行再灌流损伤的研究。
但手术较复杂,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2.4 其它如颅内加压法、颈部加压法、断头法、低氧法及胸内血管夹闭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一般在实验研究中较少使用。
3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3.1 开颅法 Tamura等[3]采用分离近端大脑中动脉(MCA),电凝或用手术丝线结扎MCA,造成脑梗塞,是目前公认的标准MCA闭塞模型。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结扎法制备MCAO模型(二)
1986年Koizumi[8]等学者首次报道了不开颅的大鼠MCA可逆性 阻断模型,它是通过将MCA的所有血供来源阻断实现的。 1989年Zea-Longa[9]等学者改用顶端烫成光滑圆球的4-0尼龙 单丝线也制成相似的模型。 优点:缺血部位恒定,可进行再灌注。模拟了人类永久性及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不同状态。对缺血及再通时间能进 行准确控制,便于分析神经元对缺血的敏感性和耐受性, 便于评价再灌注作用以及治疗时间窗的选择。从而形成现 在多数学者采用的经典模型。 缺点:尼龙线太细,无法完全阻断血流,容易导致颅内血管 破裂造成SAH。 常用其他结扎材料:鼠须、5-0真丝线
其他方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模型
(一)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法:部分学者[15-16]发现一些化学物 质可以用于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吸有化学物质三氯化铁的滤纸 条贴敷或灼烧MCA,可是血管内膜剥脱、内膜下组织暴露,从而引起 动脉内血栓形成。该模型的建立需开颅,对手术要求较高。但其栓塞 位置固定,梗死范围稳定,重复性较好且保留有MCA可供研究溶栓治 疗,是一种较好的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动脉溶栓以及评价溶栓药物的 动物模型。 (二)静脉注射铁粉法:2003年赵小贞[17] 等采用此法建立了脑缺血 模型。运用的是血管中流动的铁粉受到小磁铁吸引,阻塞大脑内微血 管而致缺血这一原理。但是,结果发现,注入的四氧化三铁不但进入 脑血管而且也停留于肺、肝中,影响日后药物干预的观察。 (三)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法:2002年王青[18]等采用该方法制作出 了急性栓塞缺血缺氧模型。
展
望
当今医学的发展更为立体化,综合化。
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模型建立必将使模型更 加完美完善。 但现有模型较多,各有不同,即使同一模型也 可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科学工 作者应仔细分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目的,准 确地选择适合于科研方向的模型,以便获得满意 的研究成果。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应用的进展
[8 李浩 , 芳 , 2] 刘 崔玲 , . 等 降压 胶囊对 老年单纯 收缩期 高血 压血清 一氧化氮 合酶活性 、 丙二醛水平 及血浆 神经肽Y、 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 n[] 中国中西医 l J.  ̄
结 合 杂 志 , 0 3 2 (2 : 9 -9 1 2 0 , 3 1 )8 8 0 .
[4 程敬 君 , 2] 匡培 跟 , 吴卫平 , . 等 脑缺血再 灌注时 鼠脑 纹 状体 区细胞 外 液半 胱氨 酸含量 变化 及丹 参 的影 响[]中华神经科杂 志 ,9 7 3 ()2 2 3 . J. l9 , 04 :3 -2 5 [5 张继 东 , 2] 张维东 , 崔红 燕 , . 等 高半胱氨 酸对血管 内 皮细胞 的损 伤作用及 中药抗 损伤的实验研 究[]山 J. 东医科大学学报 , 0 l 3 ()5 2 l . 2 0 ,96 : l-5 6 [6 郝媛媛 , 德 山, 淑丽 . 2] 刘 王 大蒜素对高 半胱氨酸所致 内皮细 胞损伤的保 护作用[ ] 山东医科大 学学报 , J. 2 0 ,57:4 - 4 . 0 7 4 ()7 3 7 5 [7 张春颖 , 贵友 , 巍 , . 2] 杜 王 等 天麻钩藤 方对 自由活动
tmi t v ni nfr t k rv n o VI Prn o a ni e e t r e e e t n( S )a d m— nr o oso p i ie o t l d t a [】 A A,0 42 5 55 5 zd c nr l r lJ. M 2 0 ,9 :6 —7 . oe i J 1
[9 蔡 晶 , 2] 杜建 , 黄俊 山 , . 等 康欣 胶囊对血 管性痴呆 患 者血浆 同型半胱 氨酸及 p 一淀 粉样蛋 白的影n [] lJ .  ̄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 0 3 2 ()6 4 6 7 2 0 ,39 : 6 - 6 . [0 杜 建 , 3] 沈双宏 . 血管性痴呆肾 虚血瘀型 与内皮素 、 一 氧 化 氮 、 型 半 胱 氨 酸 、 二 醇 及 睾 酮 的 相 关 性 研 同 雌 究[ .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 ,0 4 1 ( )3 -3 . ] 2 0 ,0 4 :2 3 [1 段 慧杰 , 3] 武蕾 , 薛长玲 , . 脾活血 汤治疗 高同型 等 健 半 胱氨酸血 症疗效 观察[ ] 中华实 用中西医 杂志 , J. 2 0 ,(7 :7 6 0 4 4 1)2 1 .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是 中风基础 研究 、 索 性 研究 和 临床 前评 价 的最 佳 探
动物 模型 。利用非 人 灵长 类 动物 制 备模 型 , 已有 了
几 十年 的经 验积 累 , 如狒 狒 。19 9 9年 国际 中风 治疗
c l o e tb ih l b rt r n ma d l re ty d pl ai ghu n die s ss h a ee r lsr k . Th st e h g i — u tt sa ls a o aoy a i lmo espe c l u i tn ma s a e uc sc r b a to e f c u h ih smi
me tl sh mi srk d l a drve e h nma slcin vlaigs n ad na c e c to emo es n e iw dtea i l eet ,e au t t d r ,mo eigmeh d,mao d a tg s i o n a d l to n jra vna e
栓塞 。利用 实验动物或 细胞模 型完全模拟 人类 的中
风十 分困难 , 去二 十年 , 过 经动物模 型研究 证 明有效 的 7 0多种药物 中 , 一 种新 自由基 消减 剂 ( X 一 0 除 N Y 0 9 外 , 余 全 都 未 能 在三 期 临 床 得 到 阳 性结 果 , 5) 其 从而 无法证 明其有效 性 , 这使 研 究 人员 更 认识 到 动 物模 型与临 床拟合 的重要 意义 。本文对 目前缺血性
mo lfrba i n p id r s a c fic m i to e, ti ril u de o sc a d a ple e e rh o s he c sr k h sa tce s mm aie rs a c p o rs i e e r h o e pei rz d e e r h r ge s n r s ac n x r・
脑缺血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脑缺血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联系纤维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病变、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
为了系统地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建立一个接近临床的,重现性好,可控的脑缺血模型是有必要的。
笔者对大鼠脑缺血模型及体外模型的复制方法、模型特点及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概述,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目前大多数模型构造以青年大鼠为研究对象,但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于老年人,青年大鼠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与临床脑血管病存在差异,存在青年大鼠模型的假阳性结果;二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但目前模型的复制往往采用单一因素导致脑缺血,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
因此,现阶段对于老年脑缺血模型的制备方法还很缺乏,建立一个符合临床发病特点,操作简便稳定、重复性好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刻不容缓。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大鼠;动物模型;体外模型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及联系纤维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病变、坏死或功能瞬态损耗。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全部脑血管病中约占80%,并且脑缺血疾病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调查发现,许多因素与此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可干预性因素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不可干预性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和卒中家族史等。
为了更加系统地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機制、病理过程、诊断及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建立一个接近临床、重现性好且可控的脑缺血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近5年的文献研究表明,脑缺血模型的制备主要包括脑缺血动物模型和体外模型两种类型,均以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本文将近5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对老年大鼠脑缺血模型及体外模型的复制方法、模型特点以及影响关系等进行综述。
1.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由于在临床上,脑血管意外多发于老年人,因此本文重点关注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
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本文关键词:灵长类,研究进展,局部,模型,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本文简介:摘要: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应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
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卒中发病过程一致,而且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因此是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治疗过程的最佳动物模型。
目前研究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模型,结果也不一致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本文内容:摘要: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应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局部脑缺血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
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卒中发病过程一致,而且还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因此是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治疗过程的最佳动物模型。
目前研究采用多种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模型,结果也不一致,本文将对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总结,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潜在应用进行分析。
此外,本文还根据不同类型的栓子,不同的闭塞部位,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可能的应用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选择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推动转化研究开展。
关键词:卒中;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动物;卒中是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已有1000多种神经保护药物在细胞和啮齿类动物模型上证实有效,但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却均以失败告终[1].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人类与啮齿类动物存在巨大的种属差异,而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s)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因此美国卒中治疗专业委员会建议,新的神经保护药物进行临床试验之前,在NHPs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研究[2-3].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人类脑缺血的多发部位,绝大多数的脑缺血模型都是针对MCA展开的。
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魏炜;王萍;王晓虎;邱梅;何金泽
【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缺血性脑病是神经系统疾患中常见的危重病,构建动物模型对其进行预防治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阐述目前常用相关动物模型的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实验研究中进行模型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为特色民族医药如傣医药的发展助力。
【总页数】2页(P180-180)
【作者】魏炜;王萍;王晓虎;邱梅;何金泽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景洪市幼儿园北片区分园保健室;西双版纳职
业技术学院;景洪市幼儿园北片区分园保健室;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景洪市幼儿园北片区分园保健室;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景洪市幼儿园北片区分园保健室;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景洪市幼儿园北片区分园保健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
【相关文献】
1.幼年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J], 连俊兰;余勤;王艳
2.糖尿病脑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霍明轩;刘伟;王倩;冯波
3.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王赛雯;梁军;侯亚义;窦环
4.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J], 胡志兵;郑德枢;陆雪芬;邓平;陈听安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J], 莫国梁;余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医学院检验系,广东广州510182;2.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关键词】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心脏骤停(CA)是急诊医学常见的急症之一,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心肺脑复苏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心搏骤停是指心跳及呼吸突然停止,血液循环终止。
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循环停止4~6 min脑组织即可出现不可逆性损害[1]。
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心肺复苏。
但是即使复苏后,心脏恢复了搏动,但脑功能的恢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一般心脏停止搏动,脑缺血、缺氧立即发生,如超过4~6 min就可以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害。
心脏停搏时间长,如>8 min以上,大脑功能很难恢复,成功率极小。
有学者研究认为,心脏停搏后,约50%左右患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即脑死亡。
即使心、肺复苏成功,生命保留,仍约有20%~50%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成为植物状态(植物人)或痴残等[2]。
在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有20%~40%的患者遗留下永久性神经损害[3]。
鉴于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近年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脑是一个血流量大、代谢旺盛的器官,其功能几乎全靠葡萄糖的氧化代谢。
心脏骤停后引起的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钙离子稳态失调、神经元凋亡等机制[4]。
所以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大量研究旨在寻找可减轻或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或药物,并且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获得一定成功,但是这些方法和药物很少能成功用于临床。
缺血预处理对心脏和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预处理只适用于缺血再灌注可预期的情况。
尽快恢复灌注是减轻缺血导致的损伤和行为障碍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再灌注也可能加重损伤。
在再灌注早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钙超载导致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雪丽;朱丹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9)001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因为,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医学的难题.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缺血性脑学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探讨、特效药的筛选、最佳治疗方法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用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制备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李雪丽;朱丹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陈路;李玮玮;刘春慧
2.脑缺血缺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陈钱;邹荣军;叶小强;林峰;庞苗苗;黄成然;唐海茹(综述);沈楠(审校)
3.脑缺血缺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陈钱;邹荣军;叶小强;林峰;庞苗苗;黄成然;唐海茹;沈楠;
4.脑缺血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J], 张旭生;刘黎青;王媛
5.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 [J], 王琮;陈宇;张阿龙;俞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09-13T16:06:44.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冯斌[导读] 大脑组织对局部缺血非常敏感,即使神经元的短时间缺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冯斌(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常用动物模型来研究脑中风。
本文详细阐述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三类动物模型,并指出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的有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32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17-02 1.前言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存活的病人中,它又有高致残率。
脑中风一般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85%)和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15%)。
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定义是血流减少导致正常细胞的功能改变。
大脑组织对局部缺血非常敏感,即使神经元的短时间缺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许多的实验模型用来研究中风损伤,对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在特定模型中测试各种不同处理对细胞应激和死亡的影响。
三个主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是:(1)全脑缺血模型,(2)局灶性缺血模型,(3)体外研究模型。
2.全脑缺血中风模型局灶性中风模型被认为是与人脑中风模型最接近的模型。
然而,全脑缺血模型能模拟人的心搏停止和昏厥等临床症状[1]。
从一个可逆的全脑缺血模型恢复的过程中,测量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对于识别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潜在的神经保护剂的药理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全脑缺血模型可能与局灶性缺血模型一样有用。
三种最常用的全脑缺血模型是:1、大鼠四血管阻塞(4-VO)或者低血压两血管阻塞(2-VO);2、沙鼠-2-VO;3、小鼠-2-VO。
小鼠-2-VO模型是为了研究转基因老鼠而发明的,是一个常用的模型 [1]。
另一种全脑缺血模型是通过颈部缚带,心搏停止,或者通过结扎或压紧所有的心脏动脉制造全脑缺血。
在这种模型中血流量小于1%或者为0。
由于该模型的高死亡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1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四血管阻塞(4-VO):该模型有许多优点,包括制造模型十分容易,可预测的缺血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高,惊厥的发病率低和不需要麻醉药。
这个模型曾经并且仍然被广泛的用于寻找潜在的脑中风治疗药物。
大鼠4-VO模型包括椎动脉永久结扎,以及两个颈动脉的临时结扎。
双血管阻塞(2-VO):这个模型在一般的麻醉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注射肌肉松弛剂。
大量证据表明双侧劲总动脉的栓塞不能使大脑充分缺血,或者扰乱脑组织能量状态产生可检测到的细胞死亡[2]。
因此为了产生缺血性脑损伤,在双侧颈动脉阻塞的同时还必须通过降低血压的方法来减少脑内血流量。
降低血压通常用以下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达到:(1)放血控制法,(2)注射外周血管扩张剂,(3)联合运用以上两种方法。
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并且使血压减少到50mmHg导致的损伤结果比4-VO更严重。
海马、新皮质和纹状体中的血流量降到3~5%。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血流量只下降到对照组的15%左右[1]。
2.2 沙鼠的全脑缺血模型这个模型通常只临时结扎颈总动脉而不降低其血压。
因为沙鼠中没有脑后部的动脉连接,所以一般会产生严重的前脑缺血。
局部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的改变与大鼠模型中相似,皮层中的血流量约为控制组的1%,海马中的血流量约为控制组的4%。
2.3 小鼠的全脑缺血模型小鼠的全脑缺血模型与大鼠2-VO模型相似。
一些研究表明用2-VO或者低血压2-VO技术制作的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数量比较一致[3]。
然而,由于通过后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多样性,要在CA1区得到一致的损伤并且同时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和实验成功率是困难的。
一个模型结合了基底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栓塞——三血管栓塞。
但在这个模型当中动物的存活率低,并且CA1区的损伤不一致。
3. 局部脑缺血模型局部脑缺血模型与全脑缺血模型有两点不同。
首先,即使是在损伤的中心区域,血流量总是比全脑缺血模型要高些。
其次,从损伤中心区域到损伤的外周有一个明显的梯度,因此在这个区域的代谢条件是不同的。
由于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持续时间和异质性,它的损伤比全脑缺血模型更加复杂。
同时,它也是类似人脑中风的情况,所以被广泛的研究。
局部脑缺血模型有两类:短暂局部脑缺血模型和永久局部脑缺血模型。
在短暂局部脑缺血模型中,血管在堵塞三小时后被再灌注;然而,在永久局部脑缺血模型中,血管被堵塞的时间通常是一天或者几天。
3.1短暂中动脉栓塞该模型中有两个主要的栓塞位点。
在近体端,栓塞位点在靠近颈内动脉的分支处。
目前广泛运用的栓塞方法是在颈动脉中插入一段尼龙线,经过中动脉的分支处,从而造成中动脉栓塞。
具体的流程如下:将大鼠的颈部正中切开后,分离左侧的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并用丝线结扎。
在颈内动脉分叉的周围栓塞颈总动脉,同时用小夹子夹住翼腭动脉,用丝线结扎颈总动脉。
用一根尼龙线(0.20-0.22 mm,尖端磨钝) 插入颈外动脉。
用丝线扎紧颈外动脉和尼龙线。
在中动脉栓塞中,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检测血流量,栓塞时血流量应为栓塞前基线的20%。
在一段栓塞时间之后抽出尼龙线,血液从颈内动脉流出再灌注。
3.2永久性中动脉栓塞常用的永久性局部脑缺血模型是栓塞中动脉的一个或者多个分支。
简要步骤如下:把颞肌剥离开后,在靠近颧骨和鳞状骨结合2-3mm 处钻一个2-3mm深的孔。
然后打开和剥离硬脑膜,使中动脉曝露。
用一个钢钩通过显微操作仪把中动脉挑起并用电凝法使其栓塞。
另外一个常用的永久性局部脑缺血模型是用线结扎中动脉24小时以上。
3.3光化学诱导局部脑缺血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血管的血栓是由光源对通过静脉注射的感光染料产生作用而形成栓塞。
电子显微镜和光镜观察发现血管内形成血栓物质,血红细胞停滞,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壁,这些将最终导致脑梗塞。
在这个模型中光化学反应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通透性增加。
该模型的方法是:在大鼠右侧的眼睛和耳朵之间切开一个长度为1-1.5cm的垂直切口。
然后钻开一个小孔,但不能伤到硬脑膜。
右边的中动脉的末梢部分就会暴露出来。
用波长为568nm的氪激光照射中动脉末梢4分钟。
在激光照射的同时静脉注射感光染料。
4.缺血性中风的体外研究模型脑切片,从皮层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胶质细胞以及胎儿期或围产期啮齿动物的海马和小脑,这些都广泛的被用作研究脑缺血样损伤的模型。
通常把细胞培养在用N2/CO 2代替O 2/CO2的培养箱中。
当培养条件缺氧而不缺葡萄糖时,损伤称为缺氧症,当氧糖都缺时,损伤称为体外脑缺血或者氧糖剥夺(OGD)。
仅是缺糖也能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并且其某些特征与体外脑缺血模型相似。
用氰化物也能导致缺氧症,其原因是产生了过量的自由基。
体外中风模型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体内脑中风模型。
例如,在体外需要长时间的缺氧才能使神经元死亡;ATP消耗比体内脑缺血模型少,谷氨酸的释放晚。
由于体外没有血管和血流,就没有由血管和血流引起的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损伤的过程。
另外,体外胶质细胞的组织和反应性与完整大脑也是不同的。
尽管体内和体外两个实验体系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在模拟脑中风发生的条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有一个简洁、高度可控的实验体系提供细胞怎样响应氧糖剥夺的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脑部结构的复杂性也需要一个体内缺血性中风模型。
这两个方法是互补的,而这在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是少有的,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
4.1器官型脑切片培养器官型脑切片培养技术的优点是神经元的形态、解剖上的连接和神经网络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器官型脑切片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检测神经细胞的死亡,细胞迁移的机制,髓鞘的形成,神经元电生理活动和突触的可塑性等实验。
它也被用来研究基本的细胞机制和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
器官供体通常是啮齿动物。
大多数的脑切片来自于出生十天以内的动物。
有两种主要的切片培养方法:G禇hwiler 发明的滚筒技术[4]和Stoppini的界面培养技术[5]。
脑切片在界面培养法中是静止的,适合于研究三维结构,而在滚筒中通常被用来做图像学实验。
4.2 原代神经元培养培养原代皮层神经元通常来源于妊娠期15到17天的大鼠或者小鼠。
麻醉怀孕的老鼠,取出胎儿,把脑部分离并捣碎,放入Hanks溶液中(HBSS)。
过一段时间移入含酶的消化液中消化。
接下来再用HBSS清洗,并进一步磨碎细胞,直到肉眼可见的组织块消失。
再把细胞悬浮液放在含有Neurobasal的培养皿中培养。
适合于培养原代神经元的基质是多聚左旋赖氨酸,多聚右旋赖氨酸和聚乙烯亚胺。
对基质的选择依赖于实验的性质。
一般细胞要培养5到7天再用于实验。
4.3 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占成年哺乳动物脑细胞的50%。
除了为神经元提供结构,代谢和营养方面的支持之外,最近还发现它们有保护神经元免受有害刺激的作用。
因此,在体外条件下研究它们有助于理解它们在脑中风病理学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通常是一到三天的幼年动物。
首先,取下大脑放入含有HBSS的培养皿中。
将大脑切成小的组织块。
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
得到的悬浮液在室温中离心。
再在分装到新的培养液中培养。
在开始阶段,每隔三天换一次液体。
最后培养得到的结果是星形胶质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细胞的混合培养物。
最后经过震荡分离、胰蛋白酶消化、离心等步骤就可以得到高度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
5.总结与展望许多中风模型已经开发出来了。
体内中风模型最主要的三类是全脑缺血模型,局部缺血模型和体外研究模型。
中风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针对损伤不同通路的药物正在被开发出来。
然而,尽管在动物模型中许多的药物都能阻断导致神经元缺血性死亡的级联反应,但是在人脑中风中却没有发现到有良好效果神经保护的药物。
这种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不一致性可能是由于以下的一些因素:人脑中风的异质性,人和动物脑部形态和功能的区别,中风后临床试验注射药物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动物实验中实验条件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如温度,血压等)。
把动物模型转换成临床试验任然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最近的一项实验采用灵长类动物研究缺血性脑中风[6],这也许为我们将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1] McBean DE, Kelly PAT. Rodent models of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A comparison of two-vessel occlusion and four-vessel occlusion [J]. General Pharmacology, 1998, 30:431-434.[2] Sicard KM, Fisher M. Animal models of focal brain ischemia [J]. Exp Transl Stroke Med,2009,1 :7.[3] Yonekura I, Kawahara N, Nakatomi H, et al. A model of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C57BL/6 mice [J].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4, 24:151-158[4] Gahwiler BH. Organotypic monolayer-cultures of nervous-tissue [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981, 4:329-342.[5] Stoppini L, Buchs PA, Muller D. A simple method for organotypic cultures of nervous-tissue [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991, 37:173-182.[6] Cook D J, L Teves, Michael T. Treatment of stroke with a PSD-95 inhibitor in the gyrencephalic primate brain [J]. Nature, 483(7388):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