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鉴于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优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从经济潜力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投资亦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虽然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绝非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
从人均投资规模看,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孕育的潜在投资需求,完全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纵深空间。
从经济韧性看,中国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明显上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柔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经济优势看,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显著的制度优势。
不可否认,传统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大量培养,为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研发人员的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市场、基础设施、政策调控等优势。
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裕、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宏观调控还有不少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
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五条基本要求,挖掘潜力、铸锤韧性、发挥优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呈现出新景观、新气象、新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篇一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作者:苏万青朱丽华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1期一、基本线索梳理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二、重点问题简析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前期经济的影响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这一过程摧垮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使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列强在中國开矿、设厂、修铁路等,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就地生产、销售,获取高额利润,其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获得了一系列侵华特权,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大力扩军备战,忙于军工生产,这就使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近代调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探索3.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于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繁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方向,但因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简表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纲课程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
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
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各种外来侵略、内忧外患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
首先,中国在近现代史中经历了列强入侵和割地让利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澳门等领土,丧失了主权和尊严。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了列强的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始相对滞后,并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的觉醒。
其次,中国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挑战和转型。
从晚清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政治运动,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尽管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帝制、民国、共和、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政权更替,但是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缓慢,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另外,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
从清朝末期的封建经济制度,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人民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些运动和战争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也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但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成就。
中国的近现代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必将继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可以从中国近代史开始说起。
从清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贫民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农民义务劳动,经济落后。
但是,封建社会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末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同时,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民国时期。
革命的,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政治的结构改革,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社会。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发展,政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文化复兴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受到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受到中国本土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经历了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改革开
放等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近代化的历史演变,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近现代发展模式。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开始解 体 .但仍 长期居 主导地 位 。新 中国成 立后 ,封建 的
3.中 国 民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特 点
自然经 济逐渐 消亡
(1)受外来 因素 的刺激 ,是欧风美雨 的结果 。(2)不
(2)外 国 资本 主 义经 济 :鸦 片 战争 后 ,西方 列 强 利 仅遭 到 内部封建 势力 的顽强抵 制 .还遭 到官 僚资本 和外
2.探 索 中 的错 误
2.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曲折 发 展 历 程
(1)反 右 派斗争 扩大 化 .修 改 了社会 主 要矛 盾 的认
28孽 z
薯i
囊
名王¨
曩
j¨
j
曩 董
¨
毒
维普资讯
3.探 索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的条件 主义民主和法制。
义的 曲折 发展
45年,曲折发展。(5)1945- 1949年,日益萎缩 。(6)新 中 国
1、多 元 复 杂 的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成立后 初期 .获得 新生 。(7)1956年底 . 大改 造完 成 ,
(1)自然 经 济 :鸦 片 战 争后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民族 工业走 上社会 主义 道路
初 级 阶段 的基本 路线 ;(4)中共 十 四大把 建立 社会 主 义 吸收 国外 的 生 活方 式 。引 领 时代 潮 流 。(5)建 国后党 和
(3)思想 上 .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 的产 生和发展 ,不 断
的进 程
冲击 和动摇 封建正统 思想 的统治 地位 .为西 方 资产 阶级
总 之 .随着 西方 经 济侵 略 的加 剧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 思想 文化 的传播 提供 了社会 条件 。
论科学社会主义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论科学社会主义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发展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本文将对这些变化做一番探究和分析。
我们可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曾经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在国家的指导下,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指令来调节和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可以通过计划的方式来调控经济,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公平。
由于计划经济存在诸多弊端,比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转向了市场经济。
我们可以从城乡发展不平衡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化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城市经济,导致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拉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粮改补贴”政策和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发展逐渐趋于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它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更加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平衡。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逐渐得到了缓解,各地区的发展逐渐趋于协调。
这种变化不仅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可以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曾长期实行封闭的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开,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认识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并在近现代的中国,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目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方法:结合历史实际,通过探究社会主义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
结论: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时代背景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并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近代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中国进入了新民主革命主义时期,新民主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同时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出现了。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社会的不满,和对公有制社会的向往。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希望在现实社会里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圣西门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傅立叶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入完成阶段、大型工业化生产在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学习和理解的重要知识。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概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破坏。
二、屈辱与抗争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屈辱的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这些条约包括《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不仅割让了中国的领土,还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
在屈辱与压迫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这些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
三、救亡图存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中国人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孙中山、梁启超、李大钊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如改良、革命、民主等。
这些方案虽然各有优劣,但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人对国家未来的探索。
四、革命与建设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中国人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
五、总结与启示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近代中国历经多次重大变局,影响无可置疑,由此带来的重大问题也无可避免。
从19世纪末之后,围绕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
首先,中国晚清走向灭亡,腐朽政体垮台,内忧外患交加,经历了鸦片战争及
外患入侵,发生了封建专制到民主改革的大变革。
晚清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两次近代变法的失败,中国政治体制的滞后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其次,近代中国也经历了许多贫困落后的情况,贫困落后的现象反映在多个方面。
晚清被清朝统治者自我清算等因素,造成经济的落后;1862至1945年,中国
受到外国侵略的威胁,致使中国特别是沿海省份免于外国外部压力,而中国经济发展受到重大打击;从1991年开始,中国尝试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
但也遭遇过“经济浮沉”,社会不均等等现象,从而延续贫困落后的现象。
最后,在近代中国,中央权力与地方力量之间的关系,处于分裂、胶着、集中
相互调节的状态,中央权力与地方力量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导致中央与地方的斗争频繁发生。
1912年之后,对晚清的风气的报复与爱国运动均加剧了中央与地方
之间的斗争,而且中央及地方之间“胶着”的状态始终存在,直至20世纪末才渐
趋稳定。
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局,其中,晚清的灭亡、贫困落后以及中央权力与
地方力量之间的关系,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极大,这也为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一、网络构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根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农业开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开展,官营手工业的兴旺和民间手工业的开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在农业和手工业开展的根底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开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开展潮流。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2 近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开展,最终陷入绝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现代中国经济的开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根底。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二、归纳整合3 城市开展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近现代发展史

书本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中国近代的经济,近代中国社会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 义经济。
存。书中列举了几种近代社会的经济形式,包括封建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逐渐向半封建经
济结构转变。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 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 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但是这也是中国经济发 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在探索的道路上,困难总是在所难免的。
济领域中的表现。这种产业革命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仍然是应当发扬光大的精神 遗产。
读这本书,经济与历史相互融合,让我们感受
到了经济在祖国历史发展与建设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和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腾飞的基石,经
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从封建的清朝
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经济历经
重重困难,取得了今日快速的发展,这是一个奇迹。 而延续奇迹,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奋斗吧 骚年们!
此书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为中国近代经 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仅有鲜明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 意义。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
述了近代中国人民在寻求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之路、
在努力实现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焕发出来的爱 国、进取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可称之为“近代 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它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追求 国家独立、民族强盛精神的体现,是近代爱国主义在经
本书的第一章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经济作了 较为全面的描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为鸦片战争后 的晚清(1840-1911)、民国时期(1911-1949)、计 划经济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以来(1979-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历史阶段。
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和变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评价。
政治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而又进步。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等。
这些政治变迁虽然有其失败和不足之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创了近代宪政制度和民主政治,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进程,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如洋务运动、战争财政、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这些时期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逐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社会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剧烈的变化。
其中包括民主、科学、启蒙思想的传入,妇女、劳动者、少数民族的解放,社会结构的变革等等。
虽然这些变革在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但它们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文化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保有传统特色。
从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文化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如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阶段,其中既有失败和不足,也有进步和成功。
这段历史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特征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涵盖了从清朝灭亡到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认识时代背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总结和相关参考内容:一、近现代史总体框架: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共内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这五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不同特点和变革情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二、晚清时期的变革与挑战: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面临重大危机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事件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领导,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的辛亥革命运动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四、国共内战及建国初期:国共内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决定中国前途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这场内战最终以中共的胜利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面临的挑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五、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理解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增加历史和国际观,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
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此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走过一些弯路,但发展是主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从此中国社会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并存,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
⑤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1956年又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与认识: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有政治独立作前提;先进的经济形态必然战胜落后的经济形态;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随着列强军事经济侵略的加剧,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
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日益增多,洋务派也积极创办近代企业,这些都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由于列强的排挤和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使重工业无从发展,畸形趋势严重,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例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调整: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②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
③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世纪末允许民间设厂,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
原因: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
③接受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④对
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评价:①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调整。
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②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
③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社会各种经济形态相互关系的分析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成分的总和,但毕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它具有这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几种经济形式并存。
”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
并存的经济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并存原因:西方列强利用发动战争夺取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成长艰难,并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使中国社会的矛盾复杂化,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