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莫"字表达 诗人临近延安时无 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抓”“贴”动作 逼真,表达诗人热 爱延安土地的强烈 感情,“搂”写尽 诗人对延安的思念 之情。
宝塔பைடு நூலகம்,建于唐代,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高44 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是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 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 中,使读者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 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朗读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火热的战斗和 学习的生活
党的培育之恩
对母亲延安的 怀念和感激
朗读第三部分: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秦人相见的热烈、真挚 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美丽和淳朴的心灵。逐层琢 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 、比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运用比兴手法,借树 梢、树枝、树根的密 不可分来比喻“我” 和延安亲人密不可分 的关系。
运用比兴修辞手法, 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 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 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 眷恋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朗读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 色的事物,渲染气 氛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相关介绍
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
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
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
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
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陕北信天游
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
想丰富,奔放热烈。
1 社戏
R·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2.掌握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 3.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新课导入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记得美女蛇 的传说,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随着《社戏》再一 次走近鲁迅,去感受儿时的快乐。
走近作者
朗读第二部分: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运用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 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 的原因。
朗读第二部分: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铺陈 形象描绘出 延安十年来
拟人
的巨大变化,
复叠 表达作者的
比喻
赞美之情。
朗读第五部分: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部分写?
延安
字词积累
盏(zhǎn )
登时( dēng )
糜子( méi )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kuàng )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每个自然节的主要 内容。
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写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
行 家( háng ) 絮 叨(xù dao ) 撺 掇(cuān duo) 潺 ( chán ) 蕴 藻(yùn zǎo) 皎 洁( jiǎo ) 纠 葛(jiū gé )
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
线索:到赵庄看戏。
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 2)到赵庄看社戏。 3)看社戏后余波。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平桥村是一个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
离海边不远,极偏 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
僻的,临河的小村 斯于幽幽南山”了;
庄;住户不满三十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
家,都种田,打鱼, 游戏,掘蚯蚓,钓虾,放
只有一家很小的杂 牛;
货点。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
束,人人平等。
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 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点磕
退后 上前 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 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 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视 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 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 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 觉:
“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 处的“歌吹”。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社 二去赵庄看社
戏的全过程
戏 (4—30)
看社戏的波折(4—9)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生活的怀 念,特别
赵庄看社戏(14—21)
是对农家
深夜归航(22—30)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眷恋。
(31—4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感情。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 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 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 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 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 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 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 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 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 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 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 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 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背景资料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 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 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 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 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 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 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亲人欢聚的热烈 场面
欢聚一堂,共叙新 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夸张,说 明亲人之间的话 说不完,展现了 诗人与延安亲人 热烈交谈的情景。
人美
的向往。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学 习运用。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走近作者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 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代表作《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 敬之诗选》等.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唱”“笑”“招” 运用拟人手法渲染 欢乐气氛。表达诗 人重返故地的无限 喜悦。“扑”字形 象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激动和喜悦。
补:“母亲”运用比喻 修辞,抒发诗人对延 安的热爱 “白羊肚”运用借代修 辞,颇具地方特色。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 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 ,是不是有问题呢?
明确: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 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如何升华的?
明确: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 —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 觉、听觉、嗅觉、味觉描 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 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课堂小结
景美
本文通过童年时

“我”和伙伴们在农村 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 “我”对美好童年生活
活 美
情 意 美
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
了“我”对热忱、友好、 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 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 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 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 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 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字词积累
归 省( xǐng ) 惮 ( dàn ) 怠 慢( dài ) 凫 水( fú ) 歌 吹( chuī ) 家 眷( juàn ) 漂 渺(piāo miǎo)
感 觉: 比 喻: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 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之香的夜气里。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 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 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 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 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 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 在这里出现了。
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 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 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 么称它为乐土?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朗读第一部分: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 心情的?
明确: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句的运用。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朗读第四部分: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 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 容?
明确: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 ,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朗读第四部分,具体谈一谈延安的“新”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表现延 安变化之大。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

忆延安
事 线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感激

真挚
情 线
喜悦

热爱
课堂小结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 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 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 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 眷恋之情。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 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 河水不断向前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