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心理弹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弹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19ab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2.png)
心理弹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挫折时,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和适应来恢复平衡和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特质。
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弹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积极应对压力。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压力源,例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应对和释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而拥有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压力,通过调整思维和情绪,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弹性使得个体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能够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其次,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适应变化。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变化,无论是工作环境的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还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困扰。
而拥有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快地适应这些变化,不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他们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心理弹性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变化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保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培养正面情绪和乐观心态。
消极的情绪和悲观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而心理弹性的个体更加倾向于培养正面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
他们能够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失败中寻找经验,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更有动力和勇气。
最后,心理弹性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自我调节机制。
个体在面对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心理弹性的个体在自我调节方面具备良好的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来恢复心理平衡。
他们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压力释放机制,能够更好地抵抗外界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总之,心理弹性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帮助个体积极应对压力,适应变化,培养正面情绪和乐观心态,建立健康的心理自我调节机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c9b47b027d3240c8547efc1.png)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心理弹性在当前心理学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问题,并在各个领悟的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国内护士的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为护士等高压力人群缓解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心理弹性,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持。
标签:护士;心理弹性美国的心理学家Anthon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心理弹性这个名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心理学届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护理学等各个学科受到重大的关注。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危机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是决定个人能否成功从压力危机中复原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行业中,护士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心理弹性已经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时保持护士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素。
本文对心理弹性的概念、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这个词始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并被以为“反弹”。
因此,心理弹性有从痛苦或创伤事件中复原并能获得良好地适应之意。
至今,国内外对于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国外研究者对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3)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1]。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即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2]。
国内学者对心理弹性也有自己的理解,程丽等[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危机情景或压力事件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的能力,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并提出了3种情况: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战胜了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不受损害;能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6ed907aaa00b52acfc7cada.png)
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摘要: 增强一个人的心理弹性,就是培养人处于逆境时,具有创造积极情感的能力以及用乐观心态面对压力的能力。
近年来,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为国内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
心理弹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可归纳为四点:要注重家庭的基本功能;要重视学校的人际支持;要注重社会的支持功能;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启示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
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挑战的,被认为是Rutter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1]。
其后基于Norman Garmezy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心理弹性的定义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本文暂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
国外研究者们对rem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
如Masten A.S.(200t)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如Weme rE.E.(1995)[2]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3]。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APA Help Center(2002) 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4]。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66102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8.png)
2021年12期246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尹 玥(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摘要: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定义、弹性教师特征、提升策略等,从教师、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师心理弹性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师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弹性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往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而中学教师长期承担着高压力、长时间的工作,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而教师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的高心理弹性状态有助于推动新课改,也会帮助教师心理的恢复和坚强。
一、心理弹性理论(一)研究起源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Anthony对24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余发展良好,与一般人无异,这些“心理适应良好的儿童”虽然处于逆境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仍显示出对于环境积极适应和奋斗的能力。
由此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弹性”,探究个体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透视在逆境和困境情境中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新理念。
主要有三种定义倾向、结果性定义即处于高危环境的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或压力时仍能进行良好适应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结果。
过程性定义即个体在压力事件或处于逆境中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
能力性定义则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品质,在压力或威胁中发展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多变高危的外界环境。
心理弹性虽然定义多样,但可以相通和互补。
得益于多维度、动态的社会建构,研究者公认其定义中包括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暴露于重大不利因素和威胁之中、个体能够积极适应或获得成功。
(二)影响因素心理弹性与个体适应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a33adb11a37f111f1855b6d.png)
2012年7月护理学报July,2012第19卷第7A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9No.7A【研究生园地·综述】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张丽娣1综述;李乐之2审校(1.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湖南长沙410011)[关键词]心理弹性;护理教育;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969(2012)07A-0017-03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个人在面临压力危机时,心理弹性是其能否成功复原的决定性因素。
在护理行业,心理弹性已被看作是护理活动中协助护士良好地适应生理和心理损害的一个基本要素[1]。
而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军,其心理弹性水平是决定其今后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笔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并就如何从教育学的角度将心理弹性的培养融入护理教育提出思考。
1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意为“反弹”。
因此,其有从创伤或痛苦事件中复原并获得良好适应之意。
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各异,国内外对心理弹性至今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依据其内涵侧重点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3类定义: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结果性定义侧重于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适应良好或积极发展这一结果[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3];过程性定义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行为、思考、行动等各方面,是可通过学习和培养发展起来的。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3a86594aa00b52acfc7cabe.png)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作者:李丹丹林芹兰高玲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心理弹性在当前心理学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问题,并在各个领悟的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国内护士的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为护士等高压力人群缓解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心理弹性,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护士;心理弹性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161-02美国的心理学家Anthon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心理弹性这个名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心理学届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护理学等各个学科受到重大的关注。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危机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是决定个人能否成功从压力危机中复原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行业中,护士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心理弹性已经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时保持护士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素。
本文对心理弹性的概念、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这个词始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并被以为“反弹”。
因此,心理弹性有从痛苦或创伤事件中复原并能获得良好地适应之意。
至今,国内外对于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国外研究者对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3)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1]。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即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2]。
国内学者对心理弹性也有自己的理解,程丽等[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危机情景或压力事件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的能力,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并提出了3种情况: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战胜了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不受损害;能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d7a31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8.png)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心理弹性进行了综述,包括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心理弹性在应对压力和挑战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心理弹性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弹性,旨在为提升个体心理适应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健康、压力、挑战、测试方法、影响因素、展望、启示、方向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意义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机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个体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且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心理弹性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从而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弹性研究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心理应对策略和技巧,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背景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心理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心理弹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们不断深入探讨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应对能力,是一个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表现。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人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压力的增加,心理弹性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显著。
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7470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5.png)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心理弹性,来应对各种生活压力和挑战。
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快速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缓解压力,更好地应对生活。
作为初中生,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而我们适应这些压力的能力,就是我们的心理弹性。
因此,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给100名初中生发放了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1. 对学习压力的应对情况2. 对家庭压力的应对情况3. 对人际关系压力的应对情况4. 对其它压力的应对情况二、调查结果对100份问卷的统计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针对学习压力,有60%的学生选择运动或娱乐来缓解自己的情绪,2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聊天或寻求家长帮助,20%的学生选择自己去解决,但只有少数的学生表示会咨询心理医生或校医。
2. 针对家庭压力,有45%的学生选择忍受或自己解决,有25%的学生选择寻求其他亲戚帮助,20%的学生选择与父母谈话或与家长商量解决,仅有少数表示会寻求心理帮助。
3. 针对人际关系压力,有50%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有20%的学生选择寻求朋友或同学帮助,25%的学生选择与家长谈话或寻求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帮助,仅有少数表示愿意去咨询心理医生。
4. 对于其它压力,有45%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20%的学生选择娱乐或运动来缓解自己的情绪,25%的学生选择寻求家长或朋友的帮助,只有很少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心理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初中生在遇到压力时,选择了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忍耐着不愉快的情绪,而很少有学生愿意寻求心理帮助。
这表明初中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ecfc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b.png)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摘要】初中生心理弹性是指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灵活应对并逐渐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本文旨在调查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
通过文献研究及实地调查发现,初中生普遍存在心理弹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适应能力弱等。
影响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而提升途径则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
结论指出,初中生心理弹性状况不容乐观,未来研究应更深入探讨具体因素和效果评估,同时教育实践应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与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弹性、调查、研究、概念、重要性、特点、表现、影响因素、提升、有效途径、总结、分析、未来研究、教育实践、现状、心理健康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生心理弹性是指学生在面对挫折、压力和困难时具有调适和恢复的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初中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心理弹性成为他们应对挑战、保持健康的重要能力。
近年来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家庭关系的矛盾以及新媒体的影响,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状况备受关注。
研究显示,拥有良好心理弹性的初中生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各方面取得成功。
研究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揭示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表现和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280e3ce5fbfc77da269b172.png)
2 0世 纪 7 0年 代 提 出的 , 3 经 0余 年 发 展 , 已成 为 现
国 际心 理 学 界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 在 心 理 学 、 床 并 临 医学 、 育 学 、 理 学 等 各 学 科 受 到越 来 越 多 的重 教 护 视 。 心 理 弹 性 是 从 积 极 的角 度 看 待 个 人 的 应 激 反 应 , 人 在 面 临压 力 危 机 时 , 理 弹性 是 其 能 否 成 个 心 功复 原 的决定 性 因素 。在 护 理 行 业 , 理 弹性 已被 心 看作 是 护 理 活 动 中协 助 护 士 良好 地 适 应 生 理 和 心 理损 害 的一个 基 本 要素 …。而护 理 专业 学 生 是 护理
查后 得 出 , 望 、 希 自我效 能 、 制 、 对 、 控 应 能力 为 心 理 弹性 的保 护性 因素 , 且认 为希 望 、 自我 效能 和 应对 是 心理 弹性 的定 义属 性 。这些 属性 促使 个体 在 一定 的 环境 下有 能力 完成 特定 任务 。后续 的研 究 还发 现 , 工作 年 限 、年 龄及 文化 程度 均与 心理 弹性 水 平呈 正 相关 , 多元 回归 分析显 示 , 但 只有 工作 年 限可 以预 测 手术 室护 士 的心理 弹性 , 仅 可 以解释 变 量 的 31 且 . %。 E w rt通 过 对 6名 社 区 精神 工 作 者 进 行 访 谈 , d ads ] 发
从 教 育 学 的角 度 将 心 理 弹性 的 培 养 融 入 护 理 教 育 提 出思 考 。 1 心 理弹 性 的定 义
乐观 、 信念 、 望 、 希 自我 效 能感 、 控制 能 力 、 对 方式 应 等 。 iepe等_ 14 0名澳 大利 亚手 术室 护士 调 Gl si 6 3 l _ 对
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5121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5.png)
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它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通过相关研究和案例加以阐述,展示心理弹性的重要性。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时,个体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适应。
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处理各种艰难和挫折。
相反,缺乏心理弹性的个体则可能倾向于被困境所淹没,并展现出情绪不稳定、消沉等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向关联。
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而相对地,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更能保持心情稳定,并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心理弹性使个体更具适应性,能够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证实了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项研究发现,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情绪。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心理保护作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心理弹性呢?虽然个体的心理弹性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但心理弹性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培养。
首先,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提高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思考和长期展望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此外,寻求社交支持也是增强心理弹性的方法之一。
与他人分享经历和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困境,并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能应对和适应,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向关联,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弹性调研报告
![心理弹性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6186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d.png)
心理弹性调研报告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困境时,能迅速恢复平衡、应对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了收集有关心理弹性的数据,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份针对心理弹性的问卷,并邀请了200位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的被试者参与。
问卷包括心理弹性水平的评估以及对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了解。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近70%的被试者具备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
这些人往往具备以下特点:1)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看到困境中的机会和潜力;2)对挫折和失败持有韧性,能够从中学习并迅速调整;3)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4)拥有强大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出一些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
首先,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提高个人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有亲友的支持和安慰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其次,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也对心理弹性有着重要影响。
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信心的人更有可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应对挑战。
最后,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灵活的应对策略也是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
乐观积极的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方案。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建议个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
首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从困境中寻找机会和潜力。
其次,加强社交网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寻求他人的支持与鼓励。
第三,持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最后,学会灵活应对,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心理弹性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关键能力,对于个体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人拥有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心理弹性的方法与建议。
心理弹性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a2c9a5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8.png)
现代经济信息432心理弹性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雷颖颐 西安航空学院摘要: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变革的重要人才战略资源,历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视。
心理弹性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缓冲或抵御应激、危机或创伤条件的消极影响,促进良好适应和茁壮成长的积极心理品质。
相关研究从心理弹性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总结与整理,对于引导和鼓舞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正能量意义。
关键词:心理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0-0432-01一、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被译为抗逆力、心理承受力、复原力。
自1950年block 第一次使用心理弹性概念以来,心理弹性迅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当前对其界定有以下三种:特质界定、结果界定、过程界定。
特质界定强调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特质、能力,在个体面对困境、压力情形下所具有的心理特质。
结果界定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体积极应对不良环境所获得的一种良好行为结果叠加,这种结果叠加促使个体能更好的适应生活中的挫折、压力事件。
过程界定强调心理特质作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三种界定都强调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使个体面对压力、挫折、困境环境下可以良好的适应、快速的康复,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对个体发挥积极作用的心理机制,众多心理学家对其展开研究。
以rutter 和garmery 为代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保护机制,认为心理弹性在个体面临压力环境时通过心理调整减缓危险因素,进而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获得。
Segerstorm 在关于大学生心境干扰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乐观与悲观心境与个体所采用的心理干预具有直接关系,乐观者倾向于采用积极主动的策略,悲观者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回避的策略,乐观者相比在进行心理干预时,会正确的预期现实状况,减少悲观和非现实预期的影响,重组认知策略转化负性理念为积极理念,即使问题情境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也可以通过使用积极地情绪策略,例如,幽默、自嘲等手段来对心理健康进行调节。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a984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e.png)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摘要心理弹性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和适应性的能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了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大部分初中生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弹性水平,其中女生的表现普遍优于男生。
同时,社交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导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弹性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心理弹性指的是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和适应性的能力(孙涛,2016)。
过度依赖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适应能力的人,往往心理弹性较低。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在其中占比较大,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其中男生100份,女生100份。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自我效能感、社交支持、生活满意程度和心理弹性等方面的问题。
结果问卷回收率为85%,有效填写问卷179份。
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判断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标准为得分在60分及以上的为高水平,50-59分为中等水平,50分以下为低水平。
结果显示,高水平的学生占比28.5%,中等水平占比55.9%,低水平占比15.6%。
其中女生的高水平占比高于男生,分别为34.6%和22.5%。
与心理弹性相关的因素中,社交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对于心理弹性较低的学生,社交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得分也相对比较低。
讨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得出了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调查结果。
粗略观察可以发现,初中生整体上表现出心理弹性偏低,占比达到近16%。
同时,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普遍比男生表现得更好。
可能是因为女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交意识,这些因素是心理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
社交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也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ab96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9.png)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摘要】初中生心理弹性是指学生在面对挫折、困难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探讨其定义与意义、影响因素分析、调查结果、培养策略以及提升途径。
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弹性受到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现状普遍较低。
通过建立健康的学习、家庭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挑战的能力,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还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心理弹性的培养策略和有效性,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研究,定义,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培养策略,提升途径,总结,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初中生心理弹性是指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灵活应对,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迅速恢复或调整的能力。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弹性成为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所在,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通过探究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培养策略与提升途径,可以全面分析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现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初中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研究的相关问题,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通过本次调查与研究,我们希望为增进初中生心理弹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2. 正文2.1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定义与意义初中生心理弹性是指初中生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灵活应对并快速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dc3a0d9b14e852458fb571b.png)
石磊 一 ,李敏 ,陈珑 ,李嘉 文 , 李静 ,谢钧 润 ,于永 菊
S HI L e i ,L I Mi n, CHE N L o n g ,L I J i a — we n, L I J i n g ,X I E J u n — r u n ,Y U Y o n g - j u
有 的特征 。如有 学者认 为 “ 心理 弹性 是个 体在 面 临
压 力事件 时恢 复 和 保持 适 应性 行 为 的能 力 ” J 。三
种 定义虽 有 不 同 ,但都 强 调 了个 体 在 经 历 了 困难 ,
逆 境等压 力事件 后 自行产 生积极 的应 埘能 力并 成 功
生退学 ” 现 象 。其 次 ,由于学 生个人 主 观方 面 的心
【 中图分类号】R 1 9 3 ;B 8 4 4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2 — 9 9 8 2( 2 0 1 3 )1 1 — 1 0 2 4— 0 3
【 关键词 】 心理 弹性 ;军校大学生 ;健康教育
军 校 与 地方 大 学 的管 理 制度 上 存 在较 大 差 异 , 这埘 于人生 观 、价值 观 、世界 观初 步 形成 的军 校新
理 问题 ,无 疑 使 得 这个 过程 变 得 更 加 困难 。 因此 , 军校大 学生 的心理 健康 教育 显得尤 为重要 。 1 心理弹 性 的概 念 、影 响 因素及 心理 训 练 的 主 要
方 法
适 应 和平稳发 展 。可见 ,心理 弹性 是 由困难 等压 力 事件激 发 的潜 在 的心理能 量 ,具有 较 高 的个体 性 变 化 。具 有 较 高 心 理 弹性 的 个 体 ,能 够 轻 松 断 对 压
在 短时 间 内积极 适应新 的环境 。军 校 主要 面对 应 届
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d8f69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4.png)
二、研究进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问 题。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心理弹性研究的重要领域。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 学生自身特点如性别、年龄、性格等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支持、 院校支持体系、临床实践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产生 影响。
参考内容
引言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挫折等挑战时,能够适应并良好地恢 复的能力。近年来,心理弹性研究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 特别是在创伤护理领域。本次演示将简要概述心理弹性研究的现状和主要发现, 并探讨这些发现对我国创个方面:心理弹性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心理 弹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目前, 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心理弹性量表,如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心 理弹性量表简短版等。这些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结论
心理弹性研究为我国创伤护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创伤护理中,我们应该 注重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并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我 们应该认识到神经生物学机制在心理弹性中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调节大脑神经递 质。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应对创伤事件的影响,提高其心理 弹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普遍较 高。然而,在实际选择就业方向时,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成为影响学 生决策的主要因素。此外,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也制约了学生对老 年护理行业的热情。
本次演示认为,提高湖南省护理学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行业的认知度和归属 感是关键。首先,应加强老年护理事业的宣传,提高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重视程度 和认可度。其次,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职 业获得感和归属感。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老年护理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38aa2ba58da0116d17490d.png)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特质,使个风光对危机时可以进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弹性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危险因子较难统一界定。
Kremer等提出区分明显与较差进展结果无关的因素与较差进展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区分危险因素的框架。
二、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包括:第一,主效应模式,试图找到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第二,中介作用模型,寻找增强保护因素积极效果或者削弱危险因素消极后果的变量;第三,交互作用模型,试图解释个体和环境对危险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rmezy,Msten,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代表。
补偿模型强调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共同作用。
挑战模型认为危险因素和进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条件模型认为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进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三、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西雅图社会进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
领先计划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贫困及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能力。
心理干预实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干预在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但无法解释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和起什么作用。
四、心理弹性测量1.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W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le),建立在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访谈的基础上。
Block和Kremn编制了自我弹性量表(Ego Resiliency Scle),用来测量个体心理弹性特质。
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les for Children nd dolescents),此量表对于临床工XX、学校心理学工XX、社会工XX以及咨询人员都非常理想。
Connor和Dvidson编制了CD-心理弹性量表(CD-Resiliency Scle)。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与实践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7580b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0.png)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与实践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期望等多方面的挑战。
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于他们应对这些挑战,保持心理健康,实现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弹性,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良好的心理弹性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消极情绪无法自拔。
那么,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如何呢?从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高中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弹性,他们乐观、自信,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
然而,也有不少高中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感到焦虑、沮丧,甚至出现逃避、自暴自弃的行为。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性格等。
家庭在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个温馨、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和力量去克服。
相反,如果家庭中充满争吵、冷漠或者过度的溺爱,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变得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因此,家长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心理弹性的重要途径。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掌握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成功人士在面对挫折时的经历,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在主题班会上,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中生自身的努力也是培养心理弹性的关键。
他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要学会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_杨阳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_杨阳](https://img.taocdn.com/s3/m/331af7c858f5f61fb73666fa.png)
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最终获得良好适应结果的一 种心理反弹力。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角色 地位、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转变,如果不能很好地适 应生存环境,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心理弹性 强调的是对不利环境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它是衡 量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抵抗压力、维护心 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资源。Friborg 等人的研究发 现,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比心理弹性低的个体感知的 心理困扰要少,表现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4]。Tugade 等发现,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会 显露出更 多 的 积 极 情 绪[5]。 徐 迎 利 在 研 究 贫 困 大 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发现, 高心理弹性水平组在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因子上都显 著高于低 复 原 力 水 平 组[6]。 杨 彩 霞[7] 和 高 登 峰[8] 在大学生复原力与压力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中发现,心理弹性与心理症状呈显著负相关。蔡颖 发现,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压力困扰症状越少,适应 情况越好[9]。由此可知,心理弹性可以阻挡压力或 者减少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我 们认为,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有三种类型: 一 是直接影响; 二是在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进行调节; 三是在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大学生要 努力增强心理弹性,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7月护理学报July,2012第19卷第7A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9No.7A【研究生园地·综述】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张丽娣1综述;李乐之2审校(1.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湖南长沙410011)[关键词]心理弹性;护理教育;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969(2012)07A-0017-03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个人在面临压力危机时,心理弹性是其能否成功复原的决定性因素。
在护理行业,心理弹性已被看作是护理活动中协助护士良好地适应生理和心理损害的一个基本要素[1]。
而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军,其心理弹性水平是决定其今后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笔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并就如何从教育学的角度将心理弹性的培养融入护理教育提出思考。
1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意为“反弹”。
因此,其有从创伤或痛苦事件中复原并获得良好适应之意。
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各异,国内外对心理弹性至今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依据其内涵侧重点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3类定义: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结果性定义侧重于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适应良好或积极发展这一结果[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3];过程性定义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行为、思考、行动等各方面,是可通过学习和培养发展起来的。
美国心理学会[5]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尽管心理弹性的概念未统一界定,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构成心理弹性必须具备2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面临逆境;(2)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2心理弹性相关因素2.1 个体特征与心理弹性相关的个人能力包括乐观、信念、希望、自我效能感、控制能力、应对方式等。
Gillespie等[6]对1430名澳大利亚手术室护士调查后得出,希望、自我效能、控制、应对、能力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且认为希望、自我效能和应对是心理弹性的定义属性,这些属性促使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下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
后续的研究[7]还发现,工作年限、年龄及文化程度均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工作年限可以预测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弹性,且仅可以解释变量的3.1%。
Edward[8]通过对6名社区精神工作者进行访谈,发现自我感觉、信念、希望、洞察力及自我照顾与心理弹性有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对生活更乐观、更充满激情。
Beardslee[9]对护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47,P<0.01)。
提示在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压力下,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助于个体保持工作热情,从容应对挫折,获得良好适应。
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包括家庭的支持及外部支持系统,如宗教信仰、朋友、同事、医护人员的精神与信息支持等。
Yu 等[10]在2008年四川地震1个月后对2914名青少年心理弹性检测发现,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4,P<0.01),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分别r=-0.38, r=-0.25,P<0.01)。
Kornhaber等[11]对烧伤科护士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认为多学科团队是其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资产,如果缺乏团队的支持,烧伤科护士无法[收稿日期]2012-02-24[作者简介]张丽娣(1986-),女,广西贵港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李乐之(1965-),女,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护理部主任。
E-mial:llz6511@17万方数据护理学报2012,19(7A)胜任护理烧伤病人的工作。
社会支持不仅可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预测感和稳定感,还可有效调节个体行为方式,促使个体采用积极应对策略,增强自我控制感,从而提高心理应激水平。
因此,对个体而言,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支持认同意识,培养争取社会支持的社会能力,以有效争取外部支持。
2.3 积极情绪赵晶等[12]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r=0.489,P<0.01)。
Tugade等[13]的一项研究亦支持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这一假说,并且认为,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正是通过积极情绪从负性事件中找到积极的意义而获得反弹重生的。
拥有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水平高者的特点:心理弹性水平高者对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与活力,对新的挑战充满好奇并乐于接受;他们幽默、富于创造性、放松、乐观,不仅乐于培养自身积极情绪,也善于激起亲密接触者的积极情绪,因而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并以此来协助自己度过某些困境[14]。
积极情绪有助于个人心理资源的能力建设,而正是其心理资源在有效应对重大创伤时至关重要。
鉴于积极情绪的重要性,构建促进个体积极情绪的干预方法,对于提高个体心理弹性意义重大。
2.4 应对方式Campbell-Sills等[15]指出,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变量,任务导向型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并介导自觉性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采取情绪导向型应对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心理弹性越低,则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16]。
采取逃避型应对方式的个体,不具备承受重大生活事件的心理弹性。
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应加强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对消极应对方式的识别与矫正,尽量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对个体的损害。
3心理弹性测评量表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心理弹性测评量表主要为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以及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
上述3个量表均由国外学者研发,经由我国学者引进文化调适后用于中国人群。
3.1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此量表最初作为临床实践评估应对压力能力的工具。
涉及个人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5个维度共25个条目,Likert5级计分,总分0~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高。
英文版Cronbach’s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0.87[17]。
Yu等[18]2007年对该量表进行翻译,中文版仍包含原量表25个条目,Cronbach’sα系数为0.91。
验证性因子分析未能支持原量表5个维度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产生3个维度,即坚韧和控制、力量和乐观。
该量表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可用于社区人群、门诊和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焦虑及应激障碍者。
3.2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原量表由Friborg等[19]于2003年编制,主要探究个体内省和人际保护因子,包括自我的知觉、将来的计划、社会能力、组织风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6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计算总分和总均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该量表可用于临床和健康心理学,作为评估个体心理弹性保护因素的工具。
杨立状等[20]对此量表进行了翻译并对3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初步试测。
经过翻译后的量表保持了原量表的6维度结构,量表总信度为0.87,6维度模型能较好拟合数据。
3.3 心理弹性量表此量表由Wagnild等[21]于1993年访谈24名成功应对重大挫折的女性而研发,共25个条目。
用于识别个人心理弹性的程度,包含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2个维度,采用Likert 7级计分,总分25~175分,Cronbach’sα系数为0.91。
可应用于不同教育和经济背景下青少年群体及不同年龄段的成人,是目前应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心理弹性量表。
Lei等[22]2011年对该量表进行翻译并在汶川地震幸存大学生中进行测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4,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原量表结构适合中国人群。
4展望及启示心理弹性的概念虽较早已引入我国,但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儿童、高校大学生,较少涉及肿瘤患者、老人及特殊职业人群如军人、护士,且多数研究还处于心理弹性特质的确认和保护因子的识别阶段。
我国心理弹性的研究仍应加快步伐,一方面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面临创伤及高压力的人群,另一方面应致力于心理弹性的应用研究,如从心理弹性保护因素出发构建个体心理弹性的支持系统。
针对后者,国内已有少量的干预研究尝试,如钱定金等[23]对学龄期18万方数据第7A期张丽娣等: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住院患儿给予旨在增加患儿外部保护因素的心理弹性干预,及胡丽会[24]的研究应用一般效能感训练通过增强个体内部保护因子从而提高了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弹性。
笔者以为,个体心理弹性的培养应依托学校教育早期开展,发展学生应对潜能,以使其在今后生活、工作中成功应对,预防身心障碍。
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应将心理弹性教育融入护理教育中,如从教学内容上,注重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等内在保护性因素的培养,同时适当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防御能力;从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护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从教学形式上,开展多形式教学,创造机会使护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促使其扩展社会网络,培养争取外部支持的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1]Matos P S,Neushotz L A,Griffin M J,et al.An ExploratoryStudy of Resili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sychiatric Nurses Working in Inpatient Unit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0,19(5):307-312.[2]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鄄opment[J].Am Psychol,2001,56(3):227-238.[3]Wemer E 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Am PsycholSoc,1995,4(3):81-85.[4]Tusaie K,Dyer J.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鄄struct[J].Holist Nurs Pract,2004,18(1):3-8.[5]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2010-12-20].Http://www.Spa.Org/Helpcenter/Mad-Resilience.Aspx.[6]Gillespie B M,Chaboyer W,Wallis M,et al.Resilience inthe Operating Room:Developing and Testing of a Resilience Model[J].J Adv Nurs,2007,59(4):427-438.[7]Gillespie B M,Chaboyer W,Wallis M.The Influence of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silience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A Predictor Study[J].Int J Nurs Stud,2009, 46(7):968-976.[8]Edward K L.The Phenomenon of Resilience in Crisis CareMental Health Clinician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05, 14(2):142-148.[9]Beardslee W R.The Role of Self-Understanding in ResilientIndividuals:The Developmen of a Perspective[J].Am J Or鄄thopsychiatry,1989,59(2):266-278.[10]Yu X N,Lau J T,Mak W W,et al.Factor Structure and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Compr Psychiatry, 201l,52(2):218-224.[11]Kornhaber R A,Wilson A.Building Resilience in BurnsNurses:A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J].J Burn Care Res,2011,32(4):481-488.[12]赵晶,罗峥,王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078-1080.[13]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 Pers Soc Psychol,200486(2):320-333. [14]Barbara L F,Christine B.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Cogn Emot,2005,19(3):313-332.[15]Campbell-Sills L,Cohan S L,Stein M B.Relationship ofResiliene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 Res Ther,2006,44(4):585-599.[16]王春振.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关系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17]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Scale:The Corm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l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18]Yu X N,Zhang J X.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鄄valuation of the Corm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J].Soe Behav Pers,2007,35(1): 19-30.[19]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A New Rating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2003,12(2):65-76.[20]杨立状,吕兖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验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1(11):1310-1315.[21]Wagnild G M,Yong H 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 Nurs Meas,1993,1(2):165-178.[22]Lei M,Li C,Xiao X,et al.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Survivors[J].Compr Psychiatry, 2011,53(5):616-622.[23]钱定金,吴文英,黄逸芳,等.学龄期住院患儿韧性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24-25.[24]胡丽会.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本文编辑:陈伶俐]19万方数据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作者:张丽娣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刊名:护理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URSING年,卷(期):2012,19(13)1.赵思思.杨志心理弹性的应用型走向简述[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竺雪红.应晓薇.刘昱.ZHU Xue-hong.YING Xiao-wei.LIU Yu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对护士心理弹性和工作压力调适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12,11(3)3.许闯.李宏翰.Xu Chuang.Li Honghan老年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心理研究2011,04(2)4.闫嘉嘉.崔彦婷.屈艳.杨晓磊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2012(6)5.周学萍.刘均娥.Zhou Xueping.Liu Jun'e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及对创伤护理的启示[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2012,27(3)6.毛璐.邢颖.甄健存.MAO Lu.XING Ying.ZHEN Jian-cun社区居民骨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2012,07(1)7.师福香.赵慧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8.史雪峰.玄英哲聘用制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08,29(2)9.魏丽芹.宫庆慧.高荣慧护理专业大专女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0.樊素珍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本文链接:/Periodical_nfhlxb201213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