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解析
历史学与史学理论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的理论依据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
解释
运用史学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深 入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事件发生 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
定位
根据史学理论对历史人物进行全 面、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探讨其 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时期的划分与
特征
依据史学理论对历史时期进行科 学的划分,并概括各个时期的特 征和趋势。
提倡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审视历史问题,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
结构主义史学理论
结构分析方法
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关系,通过分析和揭 示这些结构来理解历史发展。
系统性思维
将历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作用。
共时性与历时性
既关注历史现象的共时性结构,也重视其历时性演变 。
要点一
史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要点二
史学理论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二 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史学与人文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二者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展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史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
史学理论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方法、历史学 性质和历史认识能力的一门学科,它 主要探讨如何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事件 、人物和文化现象。
功能
史学理论不仅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分析 和解释历史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还帮 助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建立科学、 客观和系统的研究框架。
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流派
05 史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与争议
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新史学理论的涌现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专业解析-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初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5、课程设置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0902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讲历史是什么十六冰夜整理一、“历史”的三层含义问题:“历史”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哪几层含义?1、语源:中国古文字中的“史”的内涵的演变:由官职名称到历史记载希腊文(historia:finding out找出,发现,查明。
Narrative history)——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综合起来看,“历史”一词的初义是指历史的记载而言,历史指往事本身是后赋的含义。
2、历史的三层含义第一,它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研习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
第二,它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中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过程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
第三,它指历史这门学科。
二、客观存在的历史1、它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
例证:希波战争、陈桥兵变、秦始皇兵马俑。
2、历史与时间从天文时间的角度看,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没有价值的内涵。
从社会时间的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一点“时间”之前与之后的历史具备了不同的意义。
3、历史与现实(1)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
(2)区分历史与现实的标准(3)撰写当代史可能要遇到的风险。
钱大昕(1728年—1804年),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
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4、历史的内容(1)政治史学的观点:“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弗里德曼“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8页,1991年。
弊端由于传统史学充满政治,军事的内容,不仅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也难以做到政治的借鉴,因为历史发展非常复杂,不仅仅局限在一类特殊的事件。
专业解析-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初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5、课程设置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史学概论
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4.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
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
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中国史学史讲义剖析
前言“中国史学史”概说(1学时)一、中国史学史的内容(一)历史、史学和历史记录“历史”和“史学”“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史学,亦称‘历史学’。
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
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史”字出现。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及近人皆以“史”字原意为掌文献记载的官职:清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凡官署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讼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
”清人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像手执简形。
”“史”之官:“掌官书以赞治”或“起文书草”(《周礼》卷三)。
“(古代典籍)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
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1980年重印本历史的本体: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
历史的认识: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文字写下来的历史。
“有书为证很重要,通常我们总是借助历史文献来了解过去的,但是,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在于指出,我们常常把连接我们与‘过去’之间的‘历史叙述’给忽略了,仿佛我们可以直接穿透历史叙述与‘过去’发生关系,因而‘历史叙述’仿佛是一面透明无碍的玻璃,常常被忽略不计,人们经常直接陈述历史,仿佛那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过去’。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学: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
它包括人们占有史料、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和实践。
史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
一方面,史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并在促进历史的发展中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它又因对历史需要有个认识上和技术上的准备过程,往往表现出滞后于历史发展的现象,甚至不如哲学和政治学那样跟得上历史的脚步。
史学常识及史学理论
史学常识及史学理论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简称。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二、史学体裁:(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三、史学纪年: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产生最早。
2、帝王年号纪年。
汉武帝开始用。
3、干支纪年。
它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
该纪年法始于汉朝,与年号纪年法同时并用。
计算方法: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
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
【例】——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3.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
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史学理论导论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思想之底色 2、政治之支柱 3、文化之宝藏 4、人生之镜鉴
三、几个基本概念
1、“史”字含义的拓展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 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王国维) 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王国维)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三国以 指称史书多了起来, 后,以“史”指称史书多了起来,晋人杜预明确使用了 史书”一词(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史书”一词(“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 体。”) 史事:古人多以“ 往事” 行事” 史事:古人多以“事”、“往事”、“行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泛指客观历史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如闻近日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亦恐遗漏 史事。 史事。”)
一、关于史学概论课程
但严格来说,在整个世界的史学史上,史学概论性质的著 但严格来说,在整个世界的史学史上, 作为人们所需,是历史学科科学化的产物, 作为人们所需,是历史学科科学化的产物,对历史学的基本问 题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是职业历史学家必备的首要条件。 题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是职业历史学家必备的首要条件。 史通》 文史通义》等著作都是从史学批评的角度切入, 《史通》和《文史通义》等著作都是从史学批评的角度切入, 而非从正面进行论述,系统性也不足, 而非从正面进行论述,系统性也不足,特别是二者都以分析批 判历史著作为主,对历史学自身问题的论述比较间接。 判历史著作为主,对历史学自身问题的论述比较间接。究其原 一方面在于史家当时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和以后多有不同, 因,一方面在于史家当时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和以后多有不同, 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们都是个人的专论, 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们都是个人的专论,而非用于指导史学研究 入门者的教科书。 入门者的教科书。 (2)中国史学概论性著述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20世纪初 世纪初。 第一次高潮:20世纪初。 第二次高潮:20世纪 -40年代 世纪20 年代。 第二次高潮:20世纪20-40年代。 第三次高潮:20世纪 年代 世纪80年代。 第三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 (3)史学概论性著述高潮的出现与中国史学的转型密切 相关, 相关,说明史学概论著述与课程是反映史学发展和成熟水平的 重要标志。 重要标志。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分析论文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分析论文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分析论文李根蟠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
他通过与同行的交往,了解到在渝东从事本地区盐业史研究的刘卫国同志,未进大学校门学习历史学的专业,是一位长期从事本地区盐业工作的实际工作者,但经过长期的实际观察、探索,掌握了“由当今存在的历史遗存去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
李教授对其研究成果充分肯定,赞扬他“取得了渝东盐业史研究的新突破”,本文即以此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阐发其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李教授的文章由具体而抽象,写得很有理论色彩,指出历史研究不仅要重视由历史文献或考古资料出发,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应当重视依据历史遗存( 包括现存的习俗、技艺、谣谚、信仰等) 去逆向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
文章中指出,“如果说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的话,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迹则以活态的形式存在。
由于它是活生生的过程,故具有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弥补固有的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的不足”。
同时,正如马克思所形象概括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因此,考察处于较高形态发展阶段的事物即为考察处于较低形态事物的“钥匙”。
本文依据这一理论思维逻辑向我们展现了: 刘卫国同志没有盲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而是以现实情况检验其可靠性和可信度。
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深入观察,使他对“四川井盐业始于秦末李冰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的成说产生怀疑,经过执着的努力,终于揭开渝东盐业历史之真相。
他对渝东地区400 余口古盐井进行长期的观察,把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盐井区分为原始井、雏形井、过渡井、人工井四种基本类型,它们是依次演进的系列,而前三者本质上都是盐泉,只有最后一类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井。
他又深入分析影响盐井演进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探讨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何造成分布各地的盐井呈现各种类型,并论证推动演变的动力则是洪水。
作者充分肯定刘卫国立足现实以考察历史的思路和方法,认为他“成功地揭示了渝东地区自然盐泉向人工盐井演进的规律,这在盐史研究中无疑是一种创新”。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概论1 名词解释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 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
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
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
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
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
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词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 程,探究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详细描述
社会史学采用量化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 探究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词
社会史学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影响历 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社会群体和社会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它探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 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对政治、经济和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学认为文化因素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 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符 号、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它主 张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人 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的理论和概念,深入探究文化 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03
总结词
新文化史学关注微观层面的研 究,探究个体、群体和社会如 何通过文化建构和认同形成历 史记忆和社会关系。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Fra bibliotek目录• 史学理论概述 • 史学研究方法 • 史学理论流派 • 史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史学理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史学理论概述
史学理论的概念与特点
史学理论的概念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方法和原则的阐述,旨在指导历史研 究实践并提升历史学的科学性。
史学理论的特点
史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反 思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借鉴和吸收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研究 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指导历史研究 的开展。
详细描述
全球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是全球 性的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交流和互动。它关注跨 国现象和全球进程,探究不同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 全球性事件和趋势的影响。
总结词
全球史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 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国 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 。
史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
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史学理论同历史理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史学工作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它也应当被包含在历史理论所概括的一切历史现象之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理论包含着史学理论;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史学工作者以及一切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对历史的认识、研究、评论,都是史学活动,也都在史学理论所应当总结和概括的范围之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理论又包含着历史理论。
2、四部分类法: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如下:(1)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2)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3)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4)集部:楚辞、别集、总集3、郭沫若: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史学成就(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卜辞中之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青铜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屈原》——“伟大民族灵魂的史诗”;《甲申三百年祭》等。
4、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识记、鉴定、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和论证等。
5、读秀学术搜索是由超星公司开发研究的一种学术搜索引擎。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2012.3第s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爱 嗣墨 墨蠹圈
主持人语 :2011年 6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 ,我曾对推进 史学理论 与史学 史研 究、加 强 学科 建设提 出 了如 下三 点思考 :一是 ,应 当倡 导提 高史 学 史学科 的思 想性 。外 国 一 位学者说得好 :“历史学家都是思想家。”史学史学科 ,以及整 个历史学,都应 当不断增强思 想性 ,以科 学的历 史观 作 为指导 ,从 应 有 的理论 高度 来分析 问题 ,才 能更加 充 分 地 总结 出以往 丰 富的成 果 中所 包涵的精 华 ,为今 天 的 学术 发展 提 供 有 益 的启 示 。二 是 ,应 更 充 分地 展 示 史 学理论 和 史学 史学科 的丰 富性 。譬 如 ,对 以往 各 个 时代 产 生 的 名著 ,需要 从 多方 面探 讨 其 成 功之 处 ,除 了名著 之 外 ,各 个 时代 还 有许 多有 价值 的 史著值 得 评 价 、分 析 ,历 史长 河 中 出现 过 的多样史学思潮、史学现象、史学机构、官修 史书与私人著史各 自经历的演进路径 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历史文学等分支学科如何构建和推进 ,2O世纪 中国史坛 上各展 风采 的不 同史学流 派及其 成果 ,诸如 此 类值得 大 力探 讨 的 内容无疑 是 很 丰 富的 。对 此 加 强研 究 ,必然会 使 史学理 论与 史 学史这 个百花 园里更加 群 芳 斗艳 、多姿 多采 。三是 ,应 当进 一 步加 强理论探 讨 的前 瞻性 。 中国是 历 史悠久 的 东方大 国,近现 代 以 来历 史 波澜壮 阔。 中 国 史 学素 称发 达 ,近 代 以来 又形成新 的优 良传 统 。在 史学理 论领 域 ,我 们拥 有 自己的 强项 ,自觉 地 坚持唯 物 史观基 本 原理 并加 以发展 ,既发 扬 中国史学 、中国文化 自身 的优 良传 统 ,同时 大力 吸收 西方 新 学理 ,坚持 解放 思想 ,勇 于创 新 ,新世 纪的 史学一 定 能赢得 更 加 光 明的 前景 。《淮 阴师 范学 院学报》多年 以来十分 关注 、支持 史 学理论 与 史学 史的研 究和 学科 建设 ,在 学 术界 产 生 了很好 的影响 ,尤其 是去 年 以来开设 的这 一 专栏 ,得 到 了学界 同仁 的 热心 支持 。我 们 深信 : 通过这 一编 者 、作 者共 同搭 建的 平 台,一 定能 发表 更 多的佳 作 ,对 于推进 学科 研 究的 思 想性 、 丰 富性 和前 瞻性 ,起到 更加 积极 的作 用 。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历史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是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论、范畴体系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范畴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1.历史学的定义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物质、思想和制度的学科。
它包括了对古代社会、中世纪社会、近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研究,是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活动,因此它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2.历史学的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又涉及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活动,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连续性: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强调了历史活动的连续性。
因此,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连续性的。
(3)实证性:历史学是一门有实证研究基础的学科,它强调了从实际历史活动出发,通过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最终得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3.历史学的目的历史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从而认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的联系。
通过历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预测和探索。
4.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历史学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
其中,政治史主要研究古代和近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经济史主要研究古代和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文化史主要研究古代和近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演变;社会史主要研究古代和近代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1.史料考证法史料考证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客观的研究依据。
史料考证法的核心是对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考证,以此来确立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16、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
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
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
A.全球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2.全球史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 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 素。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1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
上述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 )
A.文明史观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史观
史学史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 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或称革命史史观), 发展为阶级斗争史观、文明史史观、整体史史观(亦称全球史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四种史学史观。这些新的史学 史观,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院(系、部)历史学专业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中试卷姓名:学号:成绩:一、名词解释《论六家要指》今古文《尚书》《竹书纪年》《后汉书》《山海经》二、简答题1、梁启超在1902年《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有“四弊”是指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材料分析章学诚曾论述中国历史著作之体裁与思想的发展脉络,说:“《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
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
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
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
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
”(《文史通义·书教下》)请问章学城所讲“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一名话是何意?四、问答题请说明《史记》一书的主要特点。
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院(系、部)历史学专业 09 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史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三才”,还要求具备“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2、裴松之(372—451)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
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
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3、《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
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
《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
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十二卷。
4、《史通》《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提出了史学应具有才、学、识。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清汤球辑。
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以《晋书·载记》和各种类书中所引之文补足。
由于类书引文多有删节,汤氏为了化零为整,使之联缀成篇,往往将一些并无必然联系的文字渗入其中,治学态度不够严谨。
是书所辑大多注明出处,但个别有注错了的。
总的说来,辑是书用力甚勤,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7、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
兰克史学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8《明夷待访录》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计有21篇:《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他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
他根据古代公天下的传说,认为君主的设立,本是为天下兴利除弊的,可是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给天下造成无尽的灾难。
因此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
(《原君》)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宋元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宋元时期,史学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史书编撰上,各个体裁、体例的史书都有发展,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第一,编年体史书比前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第二,典制体史书的发展;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第四,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前代史的总结和撰写受到重视;第五,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第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
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比前一时期显著发展;在史学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简述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
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
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
在文网罗织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
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
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
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
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
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
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
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
三、问答题:(30分)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年鉴学派的基本情况: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
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
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
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
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 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
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
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
第四代: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
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年鉴学派的意义: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
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