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由于严重的肝纤维化,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为( )A .巨脾 B .全血细胞减少 C .大量腹水 D .上消化道出血 E .侏儒症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问答题 男,52岁,江西余干人,农民,反复腹泻20余年,消瘦、腹胀3个月入院。

20年前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当时用锑剂治疗1疗程,5年前又用过1疗程吡喹酮。

以后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近20年来患者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泻时大便3~5次/天,稀,有黏液。

近3个月来出现腹胀,腹部呈进行性胀大,伴尿量减少,体重减轻5kg 。

查体:慢性病容,可见肝掌。

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

肝在剑突下3cm ,脾在肋下3cm ,腹水征阳性。

血象:Hb100g/L ,白细胞3.5109/L ,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血小板50109/L ,肝功能ALT50U ,ALB30g/L ,GLO38g/L ,TBIL22mmol/L ,HBsAg(+)。

本例正确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本题答案: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 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本题解析: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亢进;②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

诊断依据:①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有长期反复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0年前已确诊有血吸虫病,曾驱虫治疗过;临床表现:复发性慢性腹泻,左叶肝肿大、脾大,血小板减少,腹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但损害程度与病情(腹水)不相符,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传染病学 14 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 14 日本血吸虫病
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常见,稀便偶尔带血,重
者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常见肝脾肿大,早期以肝大尤其是肝左叶为著,
以后脾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慢性期)
晚期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已少见)
巨脾型、腹水型:因门静脉高压所致
侏儒型:因儿童期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
少,影响生长发育而致
血吸虫病的肝组织病变
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
传播途径三环节
– 粪便入水
– 钉螺孳生
– 接触疫水
流行病学
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
感染季节在夏秋季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血吸虫生命周期
血吸虫寄生过程
我国血吸虫分布省市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以虫卵肉芽肿为病变特点的免疫性疾病
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
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为迟发型变态反应
TNF和IL-1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热反应、肉芽肿
形成及肝纤维化发展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慢性期


异位损害
临床表现(急性期)
潜伏期平均为40日
发热为必备表现,以间歇热多见
持续2周~数月,多为1个月
实验室检查
CT:肝包膜、肝内钙化
重度肝纤维化:龟背样图像 粪便涂片检查虫卵,常用沉孵法 直肠黏膜活检检出率较高 免疫学诊断方法: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及ELISA 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
血吸虫间接荧光检查
B超有助于病因诊断,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 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宽; - 轻度:呈线状; - 中度:呈管状; - 重度:呈网状分隔块。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2016年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shistosomiasis japonica):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引发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中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腹泻或脓血便,肝肿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肝硬化、腹水、巨脾。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和保虫宿主(牛、猪、羊、犬、猫、鼠类等)。

(2)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三个条件——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孳生,人体接触疫水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分四型(1)急性血吸虫病:7~9月常见,青年男性及儿童居多① 发热:患者均有发热。

热度高低及期限与感染程度呈正比。

② 过敏反应: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③ 消化系统症状:发热期间,多伴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度腹痛、腹泻、呕吐等。

粪检易找到虫卵。

④ 肝脾大:伴压痛⑤ 其他:咳嗽、气喘、胸痛(2)慢性吸血虫病:病程半年以上① 无症状型:轻型感染者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体检见肝大。

② 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重者内分泌紊乱。

早期肝大,后期可发展成肝硬化,脾肿大。

(3)晚期吸血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① 巨脾型:晚期吸血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表现,多伴脾亢。

② 腹水型:见于严重肝硬化③ 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

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

④ 侏儒型:极少见。

(4)异位血吸虫病:② 肺型血吸虫病:肺动脉炎、肺源性心脏病② 脑型血吸虫病: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抽搐、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等。

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存在。

【诊断】(1)发病前2周到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乳胶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试验环率大于等于3%、血凝浓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试验大于等于1:10)具备第一项和第二项者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加第三项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第四项为临床诊断。

25 日本血吸虫病

25 日本血吸虫病
5、直肠粘膜活检病原诊断
6、肝影像学检查B超、CT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综合诊断。根据不同病期、病型与各种发热性疾病、腹泻、肝脾肿大、癫痫、肝硬化等相区别;肝B超、CT等影像检查。
八.预后年龄、重复感染、病型、病期、晚期并发症、治疗早晚等。
九.治疗普查普治的重要意义。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及其治疗方法: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一般支持疗法。激素的应用。晚期血吸虫病与有并发症患者的治疗:对症治疗,中医辩证论治。手术切脾与分流术。治愈标准。
2、腹水型严重肝硬化
3、结肠肉芽肿型腹痛、腹泻、便秘
4、侏儒型内分泌腺萎缩
异位血吸虫病
1、肺型血吸虫病虫卵引起的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性病变
2、脑型血吸虫病似脑膜脑炎;意识障碍、脑模刺激征
3、其他胃、胆囊、肾。睾丸等相应症状
六.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粪便检查
3、肝功能试验
4、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换乱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循坏抗酶免疫法。
教案首页
第25次课授课时间:第18周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授课专业班级
11临本9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蠕虫病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预后及预防。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2、教学难点:日本血吸虫病的发病机理。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日本血吸虫病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培训课件:4.4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培训课件:4.4日本血吸虫病
发育不良,骨骼生长发育受限,但智力多正常。
异位损害
❖ 肺血吸虫病:最多见,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一种表现。 ❖ 脑血吸虫病:急性期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慢性期
表现多为癫痫发作。 ❖ 其他:皮肤、阴囊、子宫颈、输卵管等部位也可见血吸虫
的虫卵和成虫。
辅助检查
血象 粪便检查 肝功能试验
辅助检查
免疫学检查
❖ 若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健康教育
❖ 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对患者、病畜进行普查普治。 ❖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粪便与
水源管理,保护水源。 ❖ 保护易感者: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
加强个人防护。 ❖ 开展血吸虫病科普教育 向流行区群众宣传血吸虫病的基
护理措施
高热的护理
腹泻护理
用药护理
体液过多护理
健康教育
高热护理
❖ 见第一章第六节
腹泻护理
❖ 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和颜色,有无腹痛等。 ❖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急性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易消化食物。慢性患者予以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 若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血浆、白蛋
白,输新鲜全血。
❖ 虫卵结节沉积于肠壁黏膜下层,可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 故肝和结肠病变最为显著。
❖ 肠腔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慢性期可引起肠息肉或肠腔狭 窄。
❖ 肝纤维化致门脉高压、脾肿大、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
流行病学资料
患者和保虫宿主(如牛、羊、猪等)
传染源
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带卵的
传播途径 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接触疫水。
日本血吸虫病
❖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um)是日本血吸 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第9版课件—吸虫病

《传染病学》第9版课件—吸虫病
➢四川并殖吸虫病:游走性皮下结节,如侵犯肝脏、心包、眼、脊髓,也可出现相应症状
按被侵器官分型:胸肺型 、腹型、皮肤型、脑脊髓型
临床表现-卫氏与斯氏并殖吸虫病临床特点
感染方式 全身症状 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咳嗽,咯血痰 贫血 胸腔积液 颅脑受损 肝脏受累 血白细胞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皮下结节与包块
病原学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四川并殖吸虫)
终末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肺部-成虫
十二指肠-尾蚴
虫卵

第一中间宿主-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蝲蛄
毛蚴
尾蚴
囊蚴
生食含囊蚴的蟹或蝲蛄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卫氏并殖吸虫-患者
•四川并殖吸虫-病畜、 病兽
生食或半生食含囊 蚴的蟹或蝲蛄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儿童与青少年感染率较高
《传染病学》第9版课件—吸虫病
主讲人:XXX
目录
CONTENTS
1 日本血吸虫病 2 并殖吸虫病 3 华支睾吸虫病 4 姜片虫病
1
日本血吸虫病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
➢ 病原:日本血吸虫 ➢ 部位:门静脉系统所引起 ➢ 感染途径: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 ➢ 病理: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 临床特征 •急性期: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肝脾大或慢性腹泻为主 •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 •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检查:血沉快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高达30%~40%;脑脊液、胸水、腹水及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病原检查 ➢痰液、粪便、脑脊液等各种体液可见虫卵活检 ➢皮下结节或包块病理检查可见并殖吸虫虫卵、童虫或成虫 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 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后尾蚴膜试验特异性较强,有早期诊断价值 ➢ELISA 阳性率高,特异性强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 ➢CT或MRI ➢FDG-PET/CT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血吸虫病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概述: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由日本血吸虫寄生门静脉系统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原学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于门静脉系统。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哪个部位A.肝动脉系统B.肝静脉系统C.门静脉系统D.肠壁E.肠系膜下动脉[答疑编号700883210101]【答案】C记忆:门前雪生活史1.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黏膜和肝组织内,只有少部分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2.虫卵入水后,孵化成毛蚴,在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约经7~8周即有尾蚴自螺体逸出。

3.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迅速穿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脱去尾部变成童虫,随血流经心肺抵达肝门静脉内,发育后雌雄合抱,移至肠系膜静脉或直肠静脉内产卵。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以牛的感染率较高,是重要的传染源。

中间宿主钉螺保虫宿主牛羊猪兔狗等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A.川卷螺B.豆螺C.钉螺D.沼螺E.扁卷螺[答疑编号700883210102]【答案】C2.传播途径构成血吸虫病传播有三个必备条件:①虫卵随粪便入水;②钉螺存在;③人或动物接触疫水。

尾蚴可经口腔黏膜和皮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5min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因而本病可反复多次感染。

4.流行特征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及沿岸地区,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农民、渔民感染机会较多。

发病原理、病理解剖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以肝和哪个部位最显著A.胃B.结肠C.小肠D.直肠E.阑尾[答疑编号700883210103]【答案】B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损害1.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以1个月左右多见。

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患者接触疫水后有尾蚴性皮炎表现。

起病较急。

日本血吸虫病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下列哪种因素引起A.虫卵B.毛蚴C.母胞蚴D.子胞蚴E.尾蚴[答疑编号700883210104]【答案】E(1)发热:以间歇热为主,体温多于午后、傍晚骤升,发热程度、期限与感染轻重有关。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课件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课件
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 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 4 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 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 状的头腺分泌物
2 病原学
电镜观察成熟虫卵
2 病原学
毛蚴
4 呈梨形,左右对称,平 均大为99×35µm,周 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 器官。
4 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 腺,两个侧腺,均开口 于顶突
2 病原学
胞蚴
我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
1 概述
4 毛主席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 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 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七律二首 ·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5 发病机制与病理过程
2 . 幼虫 表面存在 C3 激活剂,能促使补体旁路激活, 产生趋化因子和免疫吸附,吸引肥大细胞和嗜酸性 细胞,并诱导 T 细胞和 B 细胞的活化。也是一种速 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血肺移行 ,累及肺脏,出 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 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幼虫移行,可出现发热、 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可能 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称为 出血性肺炎
2 病原学
成虫似线虫,雌
雄异体。 消化系有口、食 道、肠管。肠管 在腹吸盘前背侧 分为两支,向后 延伸到虫体后端 汇合成盲管。
2 病原学
雄虫乳白色,长1~
2cm,虫体扁平,前 端有口、腹吸盘,吸 盘发达,腹吸盘以下, 虫体向两侧延展,并 略向腹面卷曲,形成 抱雌沟 (gynecophoral canal),外观呈圆 筒状。

传染病学:6日本血吸虫

传染病学:6日本血吸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学
电镜观察成熟虫卵
➢卵壳表面呈网 状,可见囊样微 孔,贯通内外, 毛蚴分泌的可 溶性虫卵抗原 (SEA)可经微 孔释出卵外。
病原学
毛蚴(miracidia)
➢ 呈梨形,左右对称, 平均大为99×35µm, 周身被有纤毛,是 其活动器官。
➢ 体内前部中央有一 个顶腺,两个侧腺, 均开口于顶突
病原学
→急性期 →慢性期
➢ Schistosomiasis is an infection caus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a kind of blood flukes, which parasitize portal venous system of definitive human host.
[病原学]
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 :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 •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S.mekongi)
血吸虫的主要特点
➢ 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 ➢ 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有 皮肤接触含尾蚴(cercaria)的疫水而感 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 的肉芽肿。分为
➢ The infection is initiated by human exposure to cercaria-infected water. The basic pathologic lesion is the egg granuloma in the liver and intestinal wall of the definitive host.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
➢ 無症狀型
➢ 有症狀型:主要表現為血吸蟲性肉芽腫 肝病和結腸炎。最常見的症狀慢性腹瀉, 膿血黏液便。
➢ (三)晚期血吸蟲病 ➢ 巨脾型:最常見,占絕大多數 ➢ 腹水型 ➢ 結腸肉芽腫型:較易癌變 ➢ 侏儒型:極少見
➢ (四)異位血吸蟲病
➢ 肺型血吸蟲病:輕微咳嗽與胸部隱痛、 痰少;中、下肺病變為多
預後 Prognosis
治療 Therapy
病原治療
➢ 急性血吸蟲:吡喹酮,120mg/kg ➢ 慢性血吸蟲:吡喹酮,60mg/kg ➢ 晚期血吸蟲:吡喹酮,40~60mg/kg;感
染較重: 90mg/kg ➢ 預防性服藥:青蒿素衍生物
對症治療
➢ 急性血吸蟲病:合併其他寄生蟲者先驅 蟲治療,合併傷寒、痢疾、敗血症、腦 膜炎者均先抗感染,後用吡喹酮
➢ 蟲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應和病理變化的 主要因素。通過卵殼上微孔釋放可溶性 蟲卵抗原,使T淋巴細胞致敏,釋放各種 細胞因數,吸引巨噬細胞、單核細胞、E 等聚集蟲卵周圍,形成蟲卵肉芽腫,又 稱蟲卵結節。
➢ 蟲卵周圍有嗜酸性輻射樣棒狀物,系抗 原和抗體結合的免疫複合物,稱為何博 禮現象Hoeppli phenomena
➢ 赤壁之戰: 曹操失敗的原因
正史《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發現曹操戰後給 孫權的一封信,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 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何木風 《改變中國歷史的偶然事件》裏指出三 國時代瘟疫橫行是三足鼎立的催化劑,赤壁之戰當 時曹操大軍流行的瘟疫,經考證就是血吸蟲病 。
毛主席 詩詞: 《送瘟 神》
➢ 水網地區,主要江蘇、浙江兩省,釘螺 網狀分佈,患者為主要傳染源
➢ 山丘型地區,如四川、雲南,呈點狀分 佈,鼠類也是傳染源
在我國流行分佈情況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生活史 LIFE CYCLE
• 在外界发育 虫卵 毛蚴
胞蚴(母、子)
尾蚴
(粪) (水) (钉螺)
(水)
A.中间宿主是钉螺。 B.幼虫发育中无雷蚴,但胞蚴有两个世代。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第8页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第9页
• 在人体内发育
THE LIFE CYCLE OF SCHISTOSOMA JAPANICUM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第10页
THE PATHOGENESIS OF SCHISTOSOMA JAPANICUM
致病 PATHOGENESIS
--------主要致病阶段是虫卵,应重点掌握致病机理、 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尾蚴 可引发皮炎。 (2)童虫 可引发肺部损害。 (3)成虫 可致肠系膜静脉内膜炎及周围炎,有时
• 病原学诊疗可选取粪便直接涂片法、 十二指肠引流法查虫卵。
• 免疫学检验可用皮试、IHA及ELISA 试验。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第22页
Clonorchis sinensis
防治标准 PREVENTION AND CURE
• 治疗首选吡喹酮。 •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勿吃生或半生
淡水鱼、虾。 • 加强粪便管理,预防人、畜粪便进
• 免疫学诊疗 环卵沉淀试验最常见,也可使用尾蚴膜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试验。
日本血吸虫专业知识培训
第17页
PREVENTION OF SCHISTOSOMA JAPANICUM
防治 PREVENTION AND CURE
-------血吸虫病防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办法,应熟 悉基础标准。
(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及病 畜,治疗药品选取吡喹酮。

人卫版传染病学之日本血吸虫病护理课件

人卫版传染病学之日本血吸虫病护理课件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饮食卫生,保 证食品的清洁和安全。对于一些胃肠 道不适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和饮食习惯的调整。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预防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 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
并发症处理
一旦患者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止血、抗感染等。同时,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人卫版传染病学之日本血吸 虫病护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日本血吸虫病概述 • 日本血吸虫病护理的重要性 • 日本血吸虫病护理措施 • 日本血吸虫病健康教育 • 日本血吸虫病护理研究进展
01
日本血吸虫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由日本血吸 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 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 传播。
研发用于护理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的智能护理机器人,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的护理操作,减轻医护
人员的工作负担。
远程医疗技术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远程诊 断、远程监测和远程护理,为日 本血吸虫病患者提供便捷、高效
的医疗服务。
护理研究热点问题
心理护理
关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研究心理干 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精准护理
进一步深化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个性化特征研究,实现精准评估 和精准护理,提高护理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 日本血吸虫病护理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THANK YOU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 日本血吸虫病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症状、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正确 认识和对待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培训资料
指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1)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2)基本病理变化:虫卵所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3)病变主要部位:肝脏、结肠;
4)急性期: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肿大与压痛,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5)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
6)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
化、巨脾、腹水。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门静脉系统血管内,雌雄合抱,移至肠壁
小静脉末端产卵,部分虫卵穿破肠壁,随大便排出体外,其余虫卵或留在肠壁组织或随门静
脉血流入肝内。

虫卵在水中于适宜的温度下经数小时至24小时孵化出毛蚴,侵入钉螺体内
则继续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最长可存活3日;当人或牲畜与疫水接触,尾蚴由
皮肤侵入发育成童虫,童虫在门静脉系统血管内发育成成虫。

【流行病学】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病有5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

1)传染源主要是排出血吸虫虫卵的患者和患病的哺乳类
动物如牛,钉螺是唯一的
中间宿主。

2)传播途径通过皮肤与疫水接触而感染。

若饮用含有尾蚴
的生水也可经口腔粘膜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夏秋季因接触疫水机会多而多
发。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对宿主均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1)卵内毛蚴释放SEA→T细胞致敏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吸
引大量巨噬细胞、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于虫卵周围→虫卵肉芽肿(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
2)卵内毛蚴释放SEA→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环绕虫卵周围,形成
放射状嗜酸性棒状体→何博礼现象(Hoeppli)
3)可溶性虫卵因子、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刺
激因子→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 fibrosis)
何博礼现象(Hoeppli)虫卵周围又是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之。

血吸虫病免疫学特点:V
①急性: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阳性率高,
是体液与细胞免疫的混合表现。

②慢性与晚期:免疫病理变化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③逃避免疫: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攻击。

④伴随免疫: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

即病人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对新入侵的幼虫有作用),但这种免疫力无损于体内的成虫。

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寄生。

(二)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改变:虫卵肉芽肿
1)第一阶段:尾蚴性皮炎:红色丘疹,瘙痒。

尾蚴头腺分泌
的溶组织酶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侵润。

持续1~3d消退。

2)第二阶段:幼虫随血流入右心而达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
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可导致“出血性肺炎”。

3)第三阶段:成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局部轻微静脉内膜炎,
虫体死后引起轻微血管壁坏死和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

虫卵引起主要病理损害,形成肉芽肿和纤维化变。

(三)病理改变:
寄生部位: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
病变显著部位:肝、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最重)1.结肠早期:粘膜充血水肿、片状出血、浅表溃疡。

慢性:纤维组织增生、肠息肉、肠狭窄。

2.肝脏早期:充血、肿胀、有黄褐色粟粒样虫卵结节
晚期:干线状纤维化、表面凹凸不平,门静脉血管壁增厚,门静脉细支发生窦前阻塞,引起门脉高压,致腹壁、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3.脾脏早期:轻度充血、水肿、质软。

晚期:巨脾、继发脾功能亢进。

4.异位损害V 虫卵或(和)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

肺、脑多见。

肺为间质性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炎性侵润。

脑以顶叶与颞叶虫卵肉芽肿为多。

多发生感染后
6个月至一年内。

【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有明确疫水接触史,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尾蚴性皮炎,2~3d内自行消退),潜伏期平均40d。

1. 发热:热度、期限与感染程度成正比。

一般2~3周,重者数月。

间歇型、弛张型多见。

2. 过敏反应:除皮炎外还可出现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哮喘等。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3.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呕吐。

初为稀水便,继则出现脓血、粘液。

重者可出现高度腹胀、腹水。

4. 肝脾肿大:肝大伴压痛.肝左叶肿大显著,轻度脾大。

5. 其他:咳嗽、胸痛,重者咳血痰、气促、心肌受损。

2)慢性血吸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