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高中物理中,力的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大的力分解成若干个方向不同的力,以便更好地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分解不仅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工程、科技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设计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掌握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三、设计内容3.1 知识点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公式;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引入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讲解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讲解讲解力的分解原理,介绍力的分解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步骤三:案例分析分组对几个力的分解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的细节问题。

步骤四: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场景。

如,让学生用力计测试一根斜杠杆上的重物的所受的力,并计算出杆的倾斜角度,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出杆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

步骤五:互动讨论邀请有兴趣的学生或小组进行现场讲解,并与其余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步骤六:巩固提高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自行练习力的分解问题,并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互动讨论和练习的方式教学。

3.4 教学手段投影仪、黑板、实验器材。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力的分解问题。

同时,学生对力的分解的应用场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了力的分解的理论和技巧。

五、总结本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力的分解问题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优势,创造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教学实践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到向量的运算和力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设计一节高中物理力的分解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实例分析,能够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2)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能够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如一个人拉着一个物体向前行走,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力作用,分别是怎样的方向和大小。

2.概念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回想合力是怎样计算的。

(2)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解释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3)讲解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强调使用分解的方法可以简化力的分析和计算,并且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3.实验探究(2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等),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分解的结果,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

4.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一些力的分解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和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小组内其他同学或组间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实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力的分解的实例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 教 学 研 究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李文清 (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25)
摘要 关键词
现行人教版《力的分解》引入太过突兀,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物质观念,存在教学逻辑颠倒问题;而鲁科版教材中 也存在力按效果分解和力按正交分解两种编写混杂交替问题。文章在对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究和整合,遵 循物理教学的逻辑性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从整体上将力的分解教学分为初步建立分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模型和学 以致用延伸课堂三个环节。 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对现行教材的问题分析
图1 现行人教版教材先是为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 解”的概念,以拖拉机对耙的拉力(如图 1)作为教学引 入 ,说“为了研究耙的运动情况和它在泥土中陷入的 深度 ,就要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讨论”, 只字不提拉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引入太过 突兀 ,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物质观念 ,存在 教学逻辑颠倒问题。[2]奥苏贝尔认为 ,应从学生已有 的认知出发来吸收和巩固新知识。[2]接着教材指出 , 如果没有限制 ,同一个力 F 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 方向不同的分力。让学生感受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 这本是激起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然而 ,教材没有趁
教师在黑板上固定了两根橡皮绳 ,用细绳套把它 们的自由端连结在一起 ,形成一个共同结点。先用一 个竖直向下的拉力将它们的结点拉到 O 点位置,让学 生看到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能把两根橡皮绳同时拉 到 0 位置。这说明一个拉力同时产生两个效果。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如果用两个拉力分别同时作 用在左右两边的橡皮绳上,可以产生跟刚才用一个拉 力时相同的效果吗?
(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有效实验探究,掌握力 的分解模型

(完整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完整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

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 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2、教学重点、难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引入: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调动内在学习的动力.同时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力的分解教案7篇

力的分解教案7篇

力的分解教案7篇力的分解教案篇1因式分解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进展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根底上进展的,它不仅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解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带给了必要的根底,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学问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好处。

由于本节课后学习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来进展因式分解,务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本节资料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初一学生还比拟生疏,理解起来有必需难度,再者本节还没涉及因式分解的详细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2)熟悉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潜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打算潜力和创新潜力,进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理解冲突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索,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1.目标详细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动身,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准时反应。

2.课堂教学表达潜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1.采纳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专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当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潜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问的发生进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舞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专心参加到教学中来,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1.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学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在力的分解实例分析过程中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器材】弹簧秤、台秤、小车、薄木板、夹子、弹簧、钩码、轻杆、细绳、刻度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物理课从我们平时熟悉的感觉开始——骑车,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有时上坡、有时下坡、有时平路。

下坡时有什么感觉?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分解1、概念演示实验:先用一个力F将弹簧拉至O点,再用两个力F1、F2将弹簧拉至O点。

让学生体会F与F1和F2可以等效替代,进而建立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概念。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2、多样性动手画图:请学生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第一篇:《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王小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

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

求解分力大小的数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问1:为什么帆船可以逆风行舟?(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要清楚地解释以上现象正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展开设问2(回顾、铺垫):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合成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问3: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分解遵循什么法则?1.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教案】《力的分解》(人教)

【参考教案】《力的分解》(人教)

《力的分解》(人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分解概念:什么是力的分解?2. 力的分解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分解实例:如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分解概念和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分解现象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力的分解应用。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分解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分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3. 演示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分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分解过程,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力的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练习1.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绘图的方式,巩固力的分解方法。

2. 选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涵盖力的分解的各个知识点,以便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力的分解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力的分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刍议核心素养下“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刍议核心素养下“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刍议核心素养下“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摘要:指向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益于提高教学实效的设计。

通过创设真实有效地物理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这是一种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经历探究过程比较可行的策略。

“力的分解”这节课内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结合课堂的实践,从教学设计入手阐述观点。

关键词: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核心素养;力的分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标准里明确指出教学要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重视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为互逆过程。

由于没有指出分力方向,力的分解将有无数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明显而突出。

通过结合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重情境创设,以问题驱动学生逐步深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教学目标通过对全单元内容综合把控,确定本节教学目标,指向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精当的情境引人入胜,打开学生求知大门,让学生积极动手探究。

物理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为互逆过程,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科学思维:通过设计精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抽象归纳规律,掌握分解的思路,体会等效的物理思想。

科学探究:通过设计恰当的实验,置学生身临其境,动手操作找出规律。

科学态度和责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力量。

2.教学过程2.1创设精当情境上课伊始展示短视频:几个人费了好大劲都无法将车拉出泥潭,后来人们通过拉一条连着树干和车的绷紧绳子,将车拖出泥潭。

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通过绷紧的绳子可以将车拖出泥潭吗?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起到“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效果。

2.2引入概念设置问题:如何定义合力与分力?如何求得合力?遵循什么定则?通过设问,打开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进而引出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互为逆过程。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关键词】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11月黄恕伯教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笔者拜读之后,启发颇深,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力的分解”这节课。

一、“力的分解”新旧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本节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中,为第三章相互作用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

而在最新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中,力的分解的内容放在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和第四节“力的合成和分解”。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本节的教学目标有6个方面。

1.旧版教学目标分析(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5)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6)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而在《调整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的通知》中,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目标要点改为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新旧教材教学目标对比从新旧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变化来看,新课标中对于“力的分解”的设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标中不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摆正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理,使解题的思维更规范,而且课本练习题并没有用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受力。

二、新课标对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用“力的分解”,它突出了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即物体的运动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在相互作用中所受的合力就等于零,这才是核心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安排及地位沪科版教材《力的分解》这一课题安排在第四章第二节中,教材通过斜拉桥、塔吊等例子,定义了力的分解以及分析力的分解的方法。

本节课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两个概念——合力与分力,一个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技能——力的分解。

本节课上承重力、弹力、摩擦力三个概念,以及力的合成这一技能;下接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作为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2.课标要求及理解2017年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力的分解是一个工具,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实际情景,让学生认识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形成把情景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力的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习特点本节课面向对象是高一学生,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结合已有知识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力的分解,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此外通过图片、视频、实物让学生融入实际情景,在实际情景中的生活问题升华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2.知识准备学生已学习了共点力、二力平衡以及力的合成,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画力的图示,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特点,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认识力的分解。

而力的分解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前概念根据相关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往往存在两个前概念。

前概念1:认为分力一定小于合力;前概念2:认为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对斜面的压力以及一个下滑力。

三、重、难点任务分析重点:知道力的分解,能够利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理解确定分力的方向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具体描述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物理观念认识力的分解;能灵活应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5科学思维在解释引桥的例子中,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物理模型,结合推理、论证,多角度解释为什么引桥要建这么长;5科学探究在探究为什么索塔要建这么高的问题中,能选用合适器材获得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找出其中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应用中融入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以及引入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倡导STEA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3五、教学媒体设计1.设计依据及意图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

故本节课采用大量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采用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实际情况,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物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引入dislab传感器,以及同屏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分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具体媒体需求PPT课件、电脑、实物展台、引入趣味实验装置(两个铁架台、两个定滑轮、细绳、矿泉水、钩码)、模拟桥梁(木板、铁架台、细绳)、学生分组实验装置(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直尺三角板)、dislab传感器(朗威斜面上重力分解仪、数据采集器、专用电脑软件)、同屏技术(手机、数据线、专用软件)、逆风行车(小车、船帆、吹风筒)六、流程图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最好制造认知冲突,在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学生会快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新课引入中制造认知冲突,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引入课题【实验一】用200g的钩码拉动600g的矿泉水为什么小钩码能够拉动矿泉水?定滑轮不改变力的大小,让学生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定滑轮用200g的钩码拉动600g的矿泉水,制造认知冲突。

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上台用手指慢慢往下按绳子,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

(二)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概念⏹∙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先复习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即为力的合成,如果已知合力求分力就是力的分解,水到渠成。

⏹∙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认识力的分解【复习】回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概念建立】再根据力的分解与合成是逆运算的关系,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借助动画让学生理解若没有条件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出无数对分力。

A、强调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

B、给出等效替代的例子或图片。

(三)如何进行力的分解1、情景一:重力沿绳索方向进行分解⏹∙设计意图物理来源于生活,从身边的典型事物入手,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全过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处的,并增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

⏹∙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如何进行力的分解【问题一】为什么斜拉桥的索塔要建这么高?珠港澳大桥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引入高港珠澳大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再选用授课地点附近的南浦大桥更贴近生活。

【实验二】模拟桥梁,同一根绳子,当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比较小时能够支撑柱整座桥梁;当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比较大时,绳索断裂。

让学生猜想,绳子受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实验三】学生实验探究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θ的大小与绳子拉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

【活动一】让学生动手作图,体验力的分解。

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释和交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利用同屏技术将部分学生的典型答案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交流评价。

【反思】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解释为什么重力要沿着绳子延长线的方向进行分解?把重力分解成沿着绳子延长线的两个方向,利用力的分解,把三个力变成四个力,看似复杂了,但其实构造出两对平衡力,更方便分析问题。

让学生明白为何如此分解,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懂得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利用力的分解构造出两对平衡力,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

2、情景二:斜面上重物重力的分解⏹∙设计意图同样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习得力的分解这一技能。

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当坡度变大,重力沿斜面方向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

⏹∙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如何进行力的分解【问题二】为什么引桥要建这么长?利用学生熟悉的引桥为例切入主题,提供具体数字,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引桥很长,激发学习热情。

【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思考,利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把引桥抽象为斜面。

2017年版本新课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科学思维第一项就强调模型构建,因此应在平时课堂中,让学生接触建模过程,培养建模能力。

【反思】哪一种分解方法更好?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重力要分解成沿着斜面方向以及垂直斜面方向。

由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除重力外还受到摩擦力和支持力,甲的分解方式能够构建出两对平衡力,更方便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人能力。

【活动二】分析随着角度θ变大(0~90°),F1、F2大小的变化。

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并让学生体验科学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的过程。

【讨论】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是否受到F支、f、F1、F2、G 五个力?(F1、F2为G的分力)2.可否说F2是重物A对斜面B的压力?这两个问题是部分学生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让学生自行讨论,必要时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追问让学生扭转概念。

(四)力的分解的应用⏹∙设计意图物理来源于生活,更要能走向社会。

让学生解释引入实验,前后呼应。

再根据力的分解的原理,解释2008年大雪灾,呼吁学生关注社会;再利用小力分解出大力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新课标要求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习完力的分解,利用习题评价学生学得如何。

⏹∙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力的分解应用【解释引入实验】【活动三】算一算让学生计算当角度分别为89°以及89.9°时,绳子的拉力T。

【拓展】让学生解释2008年大雪灾,很多高压线被拉断,电线塔被拉倒的原因。

让学生认识只要角度合适,小力可以分解出大力,破除合力大于分力的前概念。

让学生对比钩码重力与分解出来的绳子拉力,直观对比强化分力能够大于合力的观念,转变前概念。

同一原理,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分解这一技能。

【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汽车抛锚挡住路口,如何移走汽车?视频播放视频前放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汽车。

播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理。

(五)课后作业⏹∙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进一步逐渐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

让学生课后动手亲身体验力的分解,通过制作小船,体现STEAM 教育理念。

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航海英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活动设计环节 师生活动 实施说明STEAM ——逆风行舟 【思考题】 郑和船队远航时,在遇到逆风时,船员们转动船帆,使船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便可逆风行驶。

请分析逆风行舟的原理; 请同学们课后制作一艘能够逆风行驶的小船,并上网查询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知识。

若学生程度好,可以直接解释,若学生暂时接受不了,可以用直尺与三角板演示,再进一步解释其中的原理。

让学生课后制作小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STEAM教育。

适当向学生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六)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亮点(1)确立四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依据2017年版新课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详细制定本节课中各个素养要达到的等级,作为本教学设计的依据。

例如科学思维要求达到第5水平,即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物理模型,结合推理、论证,多角度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问题二”教学环节中,将引桥抽象为斜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通过三种方法探究坡度变大,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变大,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

又如物理观念中“能灵活应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是第5水平要求,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