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运动发育和评估
小儿运动功能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功能发育规律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能力逐渐发展和成熟的一种规律。
以下是小儿运动功能发育的一般规律:
大运动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幼儿期,儿童的大肌肉群逐渐得到控制和协调,能够进行爬行、翻滚、坐立、站立、行走等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跑、跳、投掷等运动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小运动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在幼儿期逐渐发展。
他们可以进行握笔、拧开瓶盖、穿扣子等动作,同时也能够进行一些精细的手工活动。
平衡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早期时会出现摇晃、摔倒的情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平衡能力会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在单脚上站立、行走、跳跃,并且能够逐渐掌握自行车、滑板等平衡性运动。
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幼儿期逐渐发展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和定向能力。
他们能够准确地辨别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并能够进行空间导航和定位。
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的运动要求,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动作组合和运动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速度和水平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上符合以上的发展规律。
为了促进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运动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概述1.定义: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是通过收集患儿的有关资料、选择适当的评估量表或测量工具,依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运动与姿势发育顺序、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运动类型等特点综合评定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运动异常为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2.分类:儿童运动功能评定,主要是评定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是竖头、翻身、坐、爬、站、姿势转换、走、跑、跳等运动,精细运动主要包括手的抓握、捏、双手协作能力、手的灵巧性和稳定性等。
3.实施与注意事项: (1) 评定室一-般要求:令儿童感到舒适、安全简洁。
卧位与翻身、坐、爬和跪项目需在垫子,上评定,站立、走、跑、跳项目在地上测试。
评估工具应提前备好。
若评定难以在一次全部完成,可分成几次评定,且全部评定要在1周内完成。
(2)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标准为对照:严格按照评定指导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评定,评定中治疗师一定要观察到每个项目的关键描述。
对于2岁之前的早产儿,需要以纠正年龄进行评定评定方法儿童运动功能的评定,主要应依据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进行全面的评定。
常用的评定方法和量表有:1. GM Trust全身运动评估(CMs)2.发育性反射与反应的评定3.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4.小儿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5.粗大运动功能测试(CAMIIM)6.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7.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PM)8.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9.步态分析等。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全身运动是最常出现和最复杂的一种自发性运动模式,从妊娠九周的胎儿,持续至出生后.五个月,能够有效地评定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功能。
正常全身运动的发育分为早产儿时期和扭动运动时期(出生后~足月后8周龄),不安运动阶段是(足月后9周龄~足月后5周龄)两个阶段1.早产时期和扭动运动阶段(1).正常表现:整个身体参与的运动,手臂、腿、颈和躯干以变化运动顺序的运动方式参与这种全身运动。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1.0・6岁儿童发育评估标准主要是体格方面评估,比如体重以及身高等。
一般0・6岁儿童体格发育正常标准主要是身高、体重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的平均值水平。
如果过低或者过高,都需要警惕异常情况。
2.运动发育方面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大小运动、精细运动等的发育,比如四个月会翻身、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九个月会对指、十个月会双手换东西而且会站立、一岁左右会走、两岁跑、三岁双足跳等。
3.语言发育方面评估标准主要是两三个月会咿呀发音、笑出声音、七八个月可以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一岁左右会说叠词、两岁会说句子、三岁会唱歌谣、四岁后可以理解语言含义等。
4.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评估标准主要有四个月左右出现认生、七八个月可以做再见以及区分陌生人、熟人等、三岁以上就可以开始学习等5、体重计算公式(1)初生一年内体重增长计算公式此期生长迅速,尤其前3个月更为明显。
可参照下列增长速度:1-3个月龄:约每星期增长200-180克。
生后1~6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χ600]生后7~12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x500】(2)一岁以后的平均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公斤)二【(年龄x2)+7(或8)】=11(或12)例:2岁小儿体重(公斤)=【(2x2)+7(或8)】=11(或12)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
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6、身长计算公式身长增长,也以最初半年为最迅速。
即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第月长2.5厘米左右。
生后12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
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长可依如下公式计算:身长(厘米)=【(年龄χ5)+80】。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小儿发育的运动技能和发展步骤,由
大到小,由普通到精细,包括以下内容:
一、体前屈曲的发育
1. 几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在母亲的膝枕中尝试自己的体前屈,两膝上举,屁股直起,脚尖着地,头颈抬起。
2. 五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坚持地在母亲膝枕上放松体前屈,两膝上举,
扶着母亲双手支撑,头可以抬起。
3.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自行进行体前屈运动,腹部和胸部离开床底,
头和脖子偏向前方。
二、胯部躯干支撑的发育
1. 九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坐稳,偶尔会拉到胯部躯干,双手手肘不断的
利用躯干支撑。
2.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用两膝和膝盖支撑自己稳定的站立,两肘扶
住床边,双手拉住躯干。
3. 四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独立站立,双手拿着小玩具,双脚十字平行,
稳定可靠。
三、行走的发育
1.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椅子,家具和母亲手臂的支撑开始行走。
2. 十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独立行走,双脚之间保持不懈的支撑,运动仍然僵硬,行走速度缓慢。
3.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逐渐掌握走路的技能,双腿可以持续支撑,走起路来稳定可靠,行走速度越来越快。
四、跳跃的发育
1.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物体或人们的支撑,慢慢地尝试向上跳跃,贴地跳跃,仍然是半跳半落状态。
2. 两岁左右的宝宝可以拉地板上的椅子,独自跳起,双腿可以协调配合,弹跳的高度和重复的次数比以前有了进步。
3. 三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拉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双腿落地时可以稳定支撑自己,并且可以比较灵活地跳跃。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一、定义
小儿运动发育规律是指婴儿从出生至6岁之间发育过程中,各个发育阶段的运动发育规律。
二、运动发育规律
1、婴儿期(0-1岁)
(1)随着先天的运动感觉不断加强,发育的运动技能以及能力不断增强。
(2)运动技能重心在于可以从躺至坐、从坐至初步站立,以及进行初步的左右活动等。
2、幼儿期(1-3岁)
(1)在这个阶段,运动发育表现为站立、摇摆,坐位转移,安全走行,以及简单的跳跃等。
(2)这个阶段的发育表现以及运动发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为了实现越来越复杂的双足运动技能,以及更加灵活的身体活动。
3、学前期(3-6岁)
(1)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跑跳等综合性运动技能,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较大的提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技巧性动作。
(2)身体技能的重点在于建立在简单动作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动作。
三、总结
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每个阶段的发育重点不同,可以根据年龄来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帮助小儿进行有效运动训练,增强他们的运动能力。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
儿童大运动发育标准表01大运动包括什么大运动即神经对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动,大的动作、粗的动作全身姿势以及平衡协调运动和运动技能。
例如:俯卧、抬头、挺胸、爬、坐、站立、行走、跑、跳、翻滚等。
宝宝的大运动发育顺序是怎样的?每个阶段有哪些发展特点?以下作为对照,记得看完分享给好友哦。
02宝宝大运动发育顺序1月龄俯趴时抬头数秒,并能转头;轻触婴儿的身体时,能伸曲手和腿,但这并不是宝宝的自主运动,而是原始反射控制。
这个反射能帮助宝宝学会活动自己手脚,并使身体左右两侧协调起来。
如果反射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检查脑神经发育情况。
2月龄俯趴时能抬头45度,部分宝宝能把头和肩膀抬起。
拉着手腕能坐起,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拉婴儿手腕、不能随意让2个月大的婴儿坐起,否则有损伤婴儿颈部、头部、脊椎等部位的风险。
3月龄俯趴时能把头和肩膀抬起,可以自如地左右转头。
这时俯趴和抬头较好的婴儿,出现头突然往后仰的情况减少;部分婴儿开始翻身。
俯趴不足的宝宝,则竖抱时头部不稳,头会突然往后仰。
4月龄俯趴时能抬头90度;能从俯趴翻身至仰躺。
这时候宝宝的踏步反射比较明显,扶着腋下可站。
但不可经常扶着宝宝腋下弹跳或行走,这样会影响髋关节和腿部发育。
5月龄能朝不同的方向翻身,手脚很灵活,仰躺时手可以摸到脚,有些宝宝非常乐意这么玩。
如果你家宝宝做不到以上2点,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滞后。
用“懒”去评价他们是不公平的,很可能父母没有帮助宝宝做足够的锻炼,又或者因“肥胖”需要更大的力气。
6月龄可以伸手拿到眼前的东西并放进嘴里,部分婴儿开始匍匐爬行了。
观察宝宝的脚底,如果俯趴时脚底腾空不放松,极有可能是肌张力过高,或者迷路反射没有消退。
这会影响宝宝爬行的进度。
注意:做生长发育评估时需要评估宝宝是否可以独坐,但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腰部和背部肌肉力量还不足以让他们不用手支撑直立而坐,因此应避免独坐,待宝宝的腰背部发育的更好时再鼓励宝宝独坐。
切记“先爬后坐”,而非传统的七坐八爬。
幼儿体能评估
幼儿体能评估引言概述:幼儿体能评估是对幼儿身体各项能力进行系统性的评估,旨在了解幼儿的运动发展水平和身体素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一、评估项目的选择1.1 体能指标:包括肌肉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等。
1.2 运动技能:评估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1.3 姿势与姿态:评估幼儿的站立、坐姿、走路等姿势是否正确。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2.1 定量评估: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如体能测试仪器、标尺等。
2.2 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运动表现,结合专业评估者的主观判断。
2.3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幼儿的体能指标、运动技能和姿势姿态,进行综合评定。
三、评估的重要性3.1 促进幼儿身体发育:通过评估了解幼儿的体能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其身体发育。
3.2 个性化教学: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帮助幼儿克服体能方面的困难。
3.3 预防运动伤害: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幼儿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四、评估的实施过程4.1 确定评估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合幼儿进行评估的时间和地点,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4.2 进行前准备:准备评估工具和材料,确保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
4.3 进行评估:按照评估项目和方法进行评估,记录评估结果并及时反馈。
五、评估结果的应用5.1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根据评估结果,为幼儿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促进其体能发展。
5.2 与家长沟通:将评估结果与家长分享,共同关注幼儿的体能发展,提供家庭支持。
5.3 定期跟踪评估:定期对幼儿进行体能评估,跟踪其体能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总结:幼儿体能评估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细致的评估过程,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体能水平,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儿运动发育评定
小儿运动发育评定【目的】正常人运动发育在婴幼儿期完成,基规律为从反射运动到随意运动,从不协调到协调,从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从头部到足部,从中枢到末梢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当围产期及婴幼儿期因伤病等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时,其发育规律受到破坏,引起发育迟滞。
评价目的是了解小儿运动发育状况,判断障碍程度,推测预后,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可运用运动发育法则训练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儿。
【方法】一、根据小儿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标准,将人从卧位到立位的最基本动作,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分成6个级别,分别进行评价。
0级:在被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成规定的体位。
1级:被动运动可达到规定体位,但不能保持。
2级:被动运动下可以达到并能维持规定体位片刻。
3级:没有外力帮助,可以勉强完成接近规定的体位。
4级:用近似于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并维持规定体位。
5级:正常。
二、小儿运动能力发育年龄。
1、1~2个月有控制头部的能力,如左右旋转,躯干垂直时头保持中立位,俯卧位抬头2~3级。
2、3~4个月,俯卧位时抬头4级;前臂能支持上身抬起,仰卧位抬头3级;手握玩具玩,扶其二臂能坐,能翻身,控制躯干能力2级。
3、5个月,仰卧位抬头,前屈4级;膝手位,双手能伸展,双手支撑体重,下肢能伸直,支持力2级。
4、6个月,双手支撑保持坐位3级;翻身4级。
5、7~8个月,会爬行,手扶拦杆站立,坐稳,二手能交换玩具,拍手。
6、9个月,能由翻身到膝手位,再用手支撑站起,从抽屉里取出玩具。
7、10~11个月,能站稳,扶着能走,脊柱呈生理曲线。
8、12个月,从膝手位直接变为立位,能走,能将圆圈套在木棍上,将一个东西放在另一个东西上。
9、15个月,会蹲着玩,腰以上能掌握平衡,开始自己学吃饭。
10、18个月,摆动上肢走路,爬上小梯子,从瓶子里倒出小玩物。
11、21个月,可以跑。
12、3岁半,仰卧时躯干部分旋转可起立。
13、5岁,仰卧时不旋转躯干可站立。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1、身长(length)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
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
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
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 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
身高估算公式:2〜10岁儿童身高(厘米)=年龄X 7 + 702、体重(weight)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
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
体重估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于6月婴儿体重=出生体重(公斤)+月龄x 0.77〜12月婴儿体重=6(公斤)+月龄x 0.251〜10岁儿童体重(公斤)二年龄X 2 + 7(或8)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 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 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
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
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
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 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
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
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
宝宝运动发育标准
宝宝运动发育标准
宝宝的运动发育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宝宝的运动发育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那么,宝宝的运动发育标准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宝宝的运动发育标准。
0-6个月的宝宝,主要是在躯干和四肢的运动发育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0-3个月时,宝宝会有头部不稳定、手脚乱动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3-6个月时,宝宝会逐渐能够抬头、翻身、握物等,这些都是宝宝运动发育的重要标志。
6-12个月的宝宝,开始进入爬行和站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会学会爬行、坐立、站立并尝试行走。
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会尝试用手指夹取小物品。
1-2岁的宝宝,是学步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会开始尝试行走,并且在行走中逐渐提高平衡能力。
宝宝还会学会爬上爬下,跳跃等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2-3岁的宝宝,是奔跑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运
动发育会更加全面,会尝试奔跑、跳跃、爬高等动作,手眼协调能
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简单的手工活动。
总的来说,宝宝的运动发育标准是与年龄相适应的,在不同的
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家长们在关注宝宝的运动发育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
壮成长。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宝宝运动发育标准有所帮助。
2岁小儿正常运动发育的情况
23个月
开始喜欢跳跃,能双脚跳跃
开始画简单的线条、圆形,能模仿画画作
24个月
能独立上下楼梯,不扶手,走路稳定,开始学会踢球和跳跃
可以用两个手指捏起小物体,能完成更多复杂的手工活动
2岁小儿正常运动发育的情况
年龄段
粗大运动(大肌肉群)
精细运动(小肌肉群)
18个月
能独立走路,偶尔跌倒
会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物品(钳式抓握)
19-20个月
会蹲下捡起物品,能从椅子上爬下
会用手指指物体,开始模仿简单动作,如拍手、点头等
21个月
能跑小步,尽管不稳定
开始用勺子吃饭,尝试用笔涂鸦
22个月
可以上下楼梯,需要扶手帮助,跑步更加稳定
婴幼儿行为发育和发展量表评定
格塞尔发展量表(GDDS)
❖ 是一种经典措施,由美国著名小朋友心理学 家格塞尔研制,主要依正常行为模式为原则 来鉴定观察到旳行为模式,以年龄来表达, 然后与实际年龄相比,算出各能区发育商数。 此表着眼于判断小儿神经系统旳完善和功能 旳成熟。
❖ 测试内容涉及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动 作、语言和个人-社会性行为五个方面
7.根据整个测试过程中小朋友旳反应,行为表 现判断其合作性、情绪性质、以及是否存 在不恰当旳行为体现等。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用于2月-6岁, 属于筛查量表,涉及个人-社会、精细动作-适 应性、语言、大运动4个能区共104项,筛查 成果为正常、可疑、异常
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我国设计,采用 运动、社会适应及智力三个能区旳模式共120 项,成果以智力指数(MI)与发育商(DQ) 表达
=100
❖ 运动量表:用于评价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 大肌肉运动和手指精细操作技巧旳能力。内 容包括:粗大运动、平衡协调能力、精细运 动共81项,用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表 示。正常平均值=100
❖ 行为登记表:完毕上述两项测试后,对婴幼 儿表现出旳全部行为作出总体评价,获得临 床旳总体印象
❖ 贝利量表旳基本特点:与Gesell、DDST等婴 幼儿发展测查工具相比,BSID量表具有更为 完善、细致、客观、敏捷、数理化、操作性 强旳特点。
❖ 言语旳发展:含语言、语义、语法三部分
❖ 前语言阶段:单音节、多音节、学话萌芽阶段
❖ 8、9个月开始听懂指令,但只是对整个情境旳反应, 10个月才将词语从复合情境中分解出来,作为言语 信号引起反应
❖ 1岁半此前主要是了解阶段,一岁半到三岁时小朋友 主动旳言语活动发展阶段,使言语发展旳一种奔测量旳一种,一般以婴幼儿旳认知 心理与行为发育成熟理论为基础,经过长久 大量旳临床实践研制旳研究和测量婴幼儿心 剪发展水平旳量表
幼儿体能评估
幼儿体能评估
引言概述:
幼儿体能评估是对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幼儿体能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评估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幼儿体能评估的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幼儿体能评估的重要性
1.1 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
1.2 评估幼儿的运动技能水平
1.3 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2.1 身体素质评估:包括身高体重、肌肉力量、柔韧性等指标
2.2 运动能力评估: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动作的评估
2.3 运动技能评估:包括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评估
三、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3.1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3.2 评估结果反馈给家长,引导家庭运动
3.3 监测评估结果的变化,调整幼儿的运动训练
四、评估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4.1 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4.2 确保评估环境安全和舒适
4.3 评估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绪和体验
五、幼儿体能评估的未来发展
5.1 结合现代科技,开发更精准的评估工具
5.2 加强幼儿体能评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5.3 推动幼儿体能评估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和应用
总结:
幼儿体能评估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幼儿
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提高运动能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未来幼儿体能评估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为每个幼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0-1岁神经运动20项评估方法
0-1岁神经运动20项评估方法评估0-1岁婴儿的神经运动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20项评估方法:1.视觉追踪红球:在小儿眼前晃动直径10cm的红球,观察眼球和头部跟随红球移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1月为0-45度,2月为45-45度,4月为90-90度以上。
异常表现为活动度减小。
2.视觉追踪说话的人脸:仰卧头正中,面对面距离20cm,柔和的声音吸引小儿注视,检查者分别向左、右移动头部。
3.听觉反应:仰卧头正中,用内装20粒干玉米豆的硬塑料盒(摇动时可发出“格格”声)在小儿视线外,距左、右耳7-8cm处连续揺动发声。
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仰卧,头转向一侧,表现射剑样姿态。
正常情况下,1-4月可有可无。
反射包括上下肢,无论上肢或下肢表现均考虑为阳性。
异常表现为5月后存在。
5.持续手握拳:新生儿手通常握拳,安静休息时,经常张开和握拳。
正常情况下,1-2月可有握拳。
异常表现为3月持续手握拳,4月无握拳,拇指内收屈曲横过手掌并紧掐拳内。
6.拉坐姿势和头竖立:仰卧头正中,扶持小儿两侧前臂慢慢拉起到45度,观察抬头,再拉到坐位观察竖头。
正常情况下,1月拉起头后垂,坐位头竖立5秒;2月轻微头后垂,竖头10秒以上;3月无垂头,竖头15秒以上;4月拉起时头和躯干直线抬起,竖头稳,可左右转头。
异常表现为1月小儿不能竖头,2-4月小儿拉起时头背屈,不能竖头。
7.俯卧位抬头和手支撑:俯卧,用玩具逗引,观察小儿抬头和手支撑。
正常情况下,1月头转向一侧;2月能抬头片刻,下巴离床;3月抬头超过45度,肘支撑;4月抬头90度,手支撑,左右转头。
异常表现为2-3月不能抬头,4月抬头不稳,不能肘支撑使胸部离开床面。
8.围巾征:颈部和头保持在正中位,将婴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关系。
肘未达中线或肘超过中线,运动过度即臂围颈部像围巾,揭示肩部肌肉几乎无抵抗,提示被动肌张力差。
9.内收肌角:将小儿屈膝,用手掌压住脚底,观察小腿内收情况。
幼儿体能评估
幼儿体能评估引言概述:幼儿体能评估是对儿童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进行客观测评的过程。
通过体能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为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幼儿体能评估的目的、方法、评估项目、评估结果解读和评估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幼儿体能评估的目的:1.1 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水平:通过体能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包括肌肉力量、柔韧性、耐力等方面,为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科学依据。
1.2 发现幼儿体能发展的问题:体能评估可以匡助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幼儿在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为幼儿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计划: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为幼儿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幼儿体能评估的方法:2.1 体测法:通过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胸围、臂围等指标,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
2.2 功能性评估法:通过测试幼儿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功能性指标,评估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2.3 运动技能评估法:通过测试幼儿的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运动技能,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水平。
三、幼儿体能评估的项目:3.1 身体成份评估: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了解幼儿的身体成份情况。
3.2 功能性评估:包括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指标的测试,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3.3 运动技能评估:包括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运动技能的测试,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水平。
四、幼儿体能评估结果的解读:4.1 结果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幼儿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4.2 强项与弱项: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幼儿的体能优势和不足,为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3 干预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匡助幼儿改善体能不足,提升运动能力。
五、幼儿体能评估的意义:5.1 促进身体发育:通过体能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身体发育指导。
儿童运动评估
儿童运动评估
Peabody运动发育测试 ( PDMS-2)
是目前在国外康复界和儿童早期干预领域 中 被广泛应用的一个全面的运动功能评估 量表
用于出生到11月的小儿
固定分测试: 评估小儿维持其身体控制在重心之
内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
移动分测试:评估小儿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的能力,
包括爬,走,跑,单脚跳,向前跳
物体控制分测试:评估小儿操控球的能力(接,
扔,踢球),适用于12月以上的小儿
精细运动分测试
抓握分测试: 手的能力,从一手抓握物体到 控制性使用双手手指的动作
总运动商(TMQ):由粗大运动商和精细运动商两部 分组成。是评价被测儿童总体运动能力最好 的指标
量表在儿童康复医学的应用
评估儿童的运动功能状态 评价儿童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是否有差异 作为疗效评估标准 作训练指导书 研究工具
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量表)
用途而出现的运动功 能改变.
裸露评估的肢体;评估时关节均进行全范围的被动 活动,每次牵伸持续时间>1 s,重复3次。
要求被动运动的速度控制在1秒内通过全关节活 动范围。
分别对双侧上下肢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
结果记录与分析
0级 为无肌张力增加;
1级 为肌张力轻度增加,当受累肢体进行被 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度(ROM)之末出现突 然阻抗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1+级 为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 ROM的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的阻抗,当继 续运动到ROM终端时,始终伴有最小的阻力;
幼儿体能评估
幼儿体能评估
标题:幼儿体能评估
引言概述:
幼儿体能评估是对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幼儿体能评估的必要性、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工具和评估结果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幼儿体能评估的必要性
1.1 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
1.2 发现幼儿存在的体能问题
1.3 为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提供科学指导
二、幼儿体能评估的内容
2.1 身体成分评估: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等指标
2.2 运动能力评估:包括柔韧性、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方面
2.3 运动技能评估: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
三、幼儿体能评估的方法
3.1 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进行评估
3.2 测量法:采用专业的体能测试工具进行具体指标的测量
3.3 问卷调查法:向家长或教师了解幼儿的运动习惯和体能状况
四、幼儿体能评估的工具
4.1 身体成分评估工具:体重秤、身高尺、皮尺等
4.2 运动能力评估工具:立定跳远测量仪、仰卧起坐计数器等
4.3 运动技能评估工具:投球靶、跑步测试仪等
五、幼儿体能评估结果的解读
5.1 结合评估指标综合分析幼儿的体能水平
5.2 根据评估结果为幼儿设计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
5.3 定期进行体能评估,监测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改善情况
结语:
幼儿体能评估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体能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运动指导和帮助。
教育者和家长应重视幼儿体能评估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并关注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王素娟
小儿粗大运动发育里程
新生儿期(0-1月)
俯卧位:屈曲姿势占优势。头部可以从一侧转 向另一侧。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婴儿的头 部下垂。
仰卧位:屈曲姿势,略僵硬。
1月
俯卧位:下肢能够稍微进行伸展活动。颚部可以 从地面抬起。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婴儿的头 部和躯干可以瞬间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躯体较前阶段柔 软。拉起成坐位时不能及时跟上。
2月 俯卧位:头部可以稍微抬起。在腹部上提婴儿躯体
时,头部和躯干可以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躯体较前阶段柔软
。拉起成坐位时头部能稍微跟上。
3月
俯卧位:头部和胸部可以离开地面。能伸展双上肢。在 腹部上提婴儿躯体时,头部可以高于躯干水平面。
标准化测试:
以正常儿童为常模建立起来的量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全面发育评估量表,如Gesell量表、贝利量表和小儿神经心理发
育检查表中的粗大运动测试项目
以异常儿童为常模建立起来的量表
GMFM量表为代表 针对能力低下儿童的全面发育评估量表,如PEDI量表和
WeeFim量表中的相应测试项目
精细运动发育和评估
手指功能发育的规律:
首先是尺侧的动作发育 然后是桡侧 最后是手指功能的发育 取物时,先是四指与掌心的对捏,然后再发育到用拇指与食 指拈物。先以抓取为主,随后才有有意识的松手。 一般而言,小儿从3个月起开始出现一种手的不随意的抓握 动作,5个月以后才出现带有一定随意性的动作。
站立位:头部成直立位时双下肢伸展。
7月
俯卧位:能翻身至仰卧位。能腹爬。 仰卧位:能自主抬起头。能翻身。 坐位:支撑其骨盆时,能短暂地成坐位,手能伸向前方
。圆背。
9-10月
坐位:能长时间独坐,且可以背部伸直。 站立位:能扶物站起,能扶家具行走。 移动:能腹爬和四点爬。
1岁
移动:
精细运动功能评估
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临床观察 量表评估:
PDMS-FM MACS(手功能分级系统)
牵单手可以行走(48周)。 独自站起。 独自行走几步。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临床观察:
属于相对主观的方法,评估时拥有较多的弹性,能够更深 入地观察粗大运动的质量,特别适用于较小月龄婴儿的粗 大运动评估,例如GMs
采用临床观察法评估小儿粗大运动能力时,评估者主要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姿势控制、姿势转换、肌张力、关 节活动范围、骨骼正常解剖位置、反射和姿势反应。
手功能发育进程
1个月:两手捏拳,刺激后握得更紧。 2个月:两手依然呈握拳状态,但紧张度逐渐降低。 3-4个月:将手放到中线观看并玩弄双手,出现抓握动作。 4个月:能在拇指的参与下抓住物体。 5个月:能抓到一手距离之内的物体。 6-7个月:能在双手间有意识地准确地传递物体。 8个月:能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抓取物体。 9-10个月:能用拇指与食指拈取物体。 10个月:能主动松手放弃手中的物体。 10-12个月:能握笔涂鸦,会几页几页地翻书。 2岁:能叠6-7块方木,逐页翻书。 2-3岁:能叠8块方木,临摹画直线。
仰卧位:紧张性颈反射依然占优势。能伸手抓玩具但不 能抓住。双手在胸前摇动。
4月
俯卧位:头部和胸部可以上抬,头部能上抬至与地面垂 直的角度。双下肢也能伸展。
仰卧位:出现对称性姿势,头部位于正中线。能伸手取 物并放至口中。
坐位:拉起成坐位时头部不处于落后状态。头部不会摇 动,稍微向前倾。喜欢扶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