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每一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个体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其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
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的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样方法quadrat method: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讲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标记重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式中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数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²/ m 。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总结]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
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
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
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生态学
生态学张碧鹏2010212872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答: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Ⅰ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种群的概念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 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1)条件: 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环境有
限;繁殖速率不恒定; (2)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 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通常以 K表示,当Nt=K 时,种群为零增长,即 dN/dt=0。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
存活曲线
10000 A B1 1000 B3 100 C 10 年龄 B2
(2)内禀增长率(rm)(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生 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捕 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 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的质量等组合下获得 的最大增长率。
第二节
种群动态
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 化规律。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 的分布;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种群调节。
一、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一) 种群的数量统计 1)种群大小: 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 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2)密度:单位面积(空间)上的个体数目。种 群密度和生物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单位面积上获得的个体数目。
三、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种群 实验种群 单种种群 混种种群
四、种群的分类地位
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繁殖单位; 进化单位; 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五、种群生态学
(一)概念:研究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关系相互关 系的科学(种群内部、种群间、种群与非生物环 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 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发生 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 落、灭绝的原因(四“W”)。目的: 调控种群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3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24
性比对种群出生率的影响 性 比
一雄一雌(♂♀) :1000只鸟♂/ ♀=1.5:1,
s2/m=0
14
均匀分布
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原因:竞争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
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地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
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检验:s2/m=1
15
成群分布
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 分布
原因:
微地形的差异 繁殖特性所致:种子不
x nx l x =n x /n 0 d x =n x -n x + 1q x =d x /n x ( n + n ) / 2L + L + L + L + 0 142 1.000 80 0.563 102 224 1 62 0.437 28 0.452 48 122 2 34 0.239 14 0.412 27 74 3 20 0.141 4.5 0.225 17.75 47 4 15.5 0.109 4.5 0.290 13.25 29.25 5 11 0.077 4.5 0.409 8.75 16 6 6.5 0.046 4.5 0.692 4.25 7.25 7 2 0.014 0 0.000 2 3 8 2 0.014 2 1.000 1 1 9 0 0 — — 0 0 注释:1 9 5 9 年固着,1 9 6 8 年全部死亡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增长规律
1、指数增长与J形曲线
方程式 dN/dt=rN 积分式 Nt=N0ert 种群r的为总种个群体内数禀,瞬N时t为增经长过率时,间tt为后时种间群,的N总0为个起体始数时。
2、Logistic增长与S形曲 线。方程 dN/dt=rN(1-N/K) 或 Nt=K/(1+ea-rt)
叫做冬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六、迁移
迁移是生物躲避原栖息地恶劣环境条件的 一种方式。
迁移的种类可分为两种: 1、迁徙:是方向性运动,如家燕从欧洲 到非洲的秋季飞行。 2、扩散:是离开出生地或繁殖地的非方 向性运动,可以躲避种内竞争及近亲繁殖,扩 大种群范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 基础。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生态上的互相影响,即相互动态(codynamics) ➢ 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是指两物种或更多 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与高斯假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叫做种内竞争(intaspecific competi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1、密度效应
种群的特征
种群是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有六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2数量特征,每单位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3遗传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4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整体上呈现组织结构特性5个体之间差异性6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的大小指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
种群相对密度D=n/a.t(n个体数量a地区面积t时间)种群的数量统计:1总数量调查法2样方法3标记重捕法N/M=n/m即样地上个体总数/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样中标记数。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位置状态和布局),分为均匀分布(形成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随机分布(种群内个体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且资源分布不均匀)成群分布(资源分布不均匀动物的集群现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种群统计学指标:1种群密度种群的最基本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时间出生率) 死亡率(最小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迁入迁出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年龄锥体1典型金字塔形锥体增长型种群2钟形锥体稳定型种群3壶形锥体衰退型种群。
大多数动物种群性比接近1:1生命表:概括了一群个体接近同时出生到生命史结束的命运。
同生群:一群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
同生群分析: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生命期望(平均余年)指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存活曲线 : I型曲线凸型表明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比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如鸟 III型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松树。
第三章 生物种群
死亡率是描述的是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 衰减的数量。同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 (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指个体死亡于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 实际死亡率受环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exponential growth) 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 数增长,是种群增长的最简单 形式。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
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 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 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 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 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 dN/dt= r· N[(K-N)/K]
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 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 为渐近线。
种群密度 环境阻力 ( K为环境容纳量 ) J形曲线 S形曲线
K
时间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般情况下,当种群引入新栖息地 后,通过一系列的生态适应,建立 起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可能具有如 下的数量变化:
(三)种群波动的调节 (一)密度调节
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 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 调节过程。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 的系统,它按自身的性质及其环 境的状况调节它们的密度。主要 有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种间调节 是指捕食、寄生和种 间竞争等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 过程。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生物的组织层次
所谓种群 (population)是指在一 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 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 合体。
生态学第4章
• 4、构件种群的年龄分布可反映出个体构件 的活力, 特定年龄的构件对基株生长发育的 贡献大小以及基株对邻体干扰、竞争等环 境条件的反应对策。
• 5、构件结构是一般营固着生活的生物的特 征之一浮萍等浮游构件生物除外。它们的 基株面临其竞争者或捕食者不可能通过逃 跑而进行躲避, 只能通过降低或提高构件的 出生率或死亡率而对邻体干扰等环境作用 作出形态学的反应。如树木中常见的不对 称树冠和克隆植物中构件的“ 游击型”和 “ 集群型”分布格局即是这种反应的结果。 构件结构还使得构件生物具潜在的无限生 长的习性, 至少在基株早期的生活中具指数 式构件增长格局。
• 可采用动物计数法:以单位时间内或单位距离内 的动物数量作为衡量动物数量多少的相对密度指 标,例如:每小时见到的飞过的鸟类数量、每公 里见到的动物数量、每昼夜百个鼠夹捕获的数量、 单位时间内灯光诱捕的昆虫、每陷阱捕捉的动物 数等。动物痕迹计数法:根据动物的足迹、粪便、 角皮、放弃的巢穴、被啃食的植物、鸣叫声等。 单位努力捕获量:例每人每天的钓鱼量、每天捕 鱼量等。毛皮收购量:一段时间内的收购量 。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 分布式样。 (2)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 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 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如何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呈现出有 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2)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 (年龄不同);或同一生长阶段,个体的贡 献不同。 (3)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出 生、死亡,而种群则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物。因个体数只能反映单体生物的种群大小,对构 件生物就必须进行两个层次的数量统计,即合子产 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这是植物种 群与动物种群的重要区别。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研究种群动态先要统计种群数量,而第一步就是 划分所研究种群的边界(通常根据需要自行确 定)。
• 数量统计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密度,分绝对密度和 相对密度。
4.2 种群动态
•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涉及数量、密度、分布、调节等问题。
4.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 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
是生物量或能量。 • 种群的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
体的数目。 • 不同生物种群密度变化很大。 • 在调查分析种群密度时,应区别单体生物和构件生
4.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 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自然增长率r,是出生率和死
亡率相减的结果。 • 生存条件不受限制得出的增长率为内禀增长率rm。 • 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和晚婚晚育可减低r。 5.生殖价 • 用于描述某一年龄的雌体平均能对未来种群增长
所做的贡献。
• 是衡量种群内个体繁殖力和存活力的一个综合指 标。
4.3 种群调节
• 种群的数量变动是互相矛盾的两组过程— 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 合结果。
• 影响这4个因素的因子(包括非密度制约因 子和密度制约因子)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 变动,决定种群数量变动过程的是各种因 子的综合作用。
• 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有多种学说:外源性 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内源性自动调节 理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 节)。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 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2)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 分布式样。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 的个体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正确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呈现 出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是根据某一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 结构而编制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垂直生命表)。
大角野绵羊
(3)从生命表可以得到
a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nx)的对数对年龄(x)作图 可得到存活曲线。之。
A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 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B型:呈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许多鸟类接近 此型。 C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鱼类、 两栖类、牡蛎、甲壳类。
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基部 宽、顶部狭窄。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各部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 降。基部窄,中上部宽。
2.性比(Sex ratio)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 例的参数。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50,称为 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 因,♂与♀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 为止,其时的♂与♀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 成熟个体的性比,叫第三性比。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表3.4 与生命期望eX有关的各栏(藤壶生命表)
eX表示生命期望,计算比较复杂。
①首先计算每个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LX。 LX=½(nx+ nx +1)
例如:L0=½(142+62)=102 L1=½(62+34)=48
②是再个求体出•时TX间,。即X年龄的全部个体的剩余寿命之和,单位
例如:T0= L0 +L1 +L2+ L3+L4+ L5+ L6+ L7+L8 +L9=224 (个体• 年)
⑵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中的种群数量,通常以个 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 粗密度(crudedensity):每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就称为种群的粗密度。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按照生物实际所 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⑶ 种群的数量统计
①绝对密度与相对密度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际个体数; 相对密度——表示个体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绝对密度调查方法:1.总数调查;2.抽样调查(样方 法,标志重捕法p45) 相对密度调查方法:用少,多,较多,最多表示;或 用+,++,+++,表示。
图3.1 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仿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B. 稳定型种群;C. 下降型种群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Z
种群增长率
“S”型曲线 现实状态: (1)食物、空间有限 (2)各种生态因素综 合作用
环境阻力
曲 线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 特 倍数连续增长Nt= 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 点 N0λt 保持相对稳定
2.曲线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 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 害而封锁粮食、 清除生活垃圾、硬化地面、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 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 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 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 (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012重庆)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B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稳定性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B
解析:Ⅰ和Ⅲ试管中培养液多,营养物质多,其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和Ⅳ的。 4个试管内种群的起始阶段因空间和食物等比较充裕,属于“J”型增长。接种量不 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 入衰亡期。
种群的基本特征
谢谢观赏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⑴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老年 成年
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 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 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老年 成年 幼年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 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样方法实施过程: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小结: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化方
影响数量变动
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
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一群生物体具有的共同的性质和特性。
1、生态系统:种群位于生态系统中;
2、种间关系:种群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合作以及其他种间关系;
3、生理属性:每个种群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生理属性,如相同的体长、体重等;
4、生存机会:生存机会的分配不均等,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生存机会;
5、竞争: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竞争,每个个体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6、繁殖:种群中的个体能够进行繁殖,比如繁殖后代。
7、进化:种群中的个体可以演化出更适应环境的特征;
8、生态位:生物的分布特征会影响种群的稳定性;
9、环境:种群与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平衡;
10、时间:种群的增减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④11
①11
③9 ⑤9
2.标志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 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 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 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 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 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 计。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1.随机分布
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 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 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 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 例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与面粉中黄粉虫的 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也经 常体现为随机分布。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 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4、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C——H——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
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
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34(只)
N= 15(只)
X
39(只)
N = 88(只/公顷)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
可得,N=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
6.试根据下列我国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
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 边大致对称,表明男
女人数基本平衡,出
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
理原因是_男_性__产_生__两_种__精_子__数_目__相_等__,_与__卵_细__胞_结__合_机__会_相__等。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 特点是__出_生__率__迅__速_增__高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是__出_生__率__不_断__下__降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__推__行__计__划_生__育__取__得_实__效_____。
3.集群分布
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 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 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 其形成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 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 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 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 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
特点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 差异。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样方法
——常用于植物种群或者是运动范围较小 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 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 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 原理却是相同的。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迁入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 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 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⑴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 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性别比例
A 概念 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 特点 * 雌雄相当 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 雌多于雄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 雄多于雌 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白蚁等 * 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2、特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繁殖能力的差别是重要原因。繁殖能 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环境条件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有一定 的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 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 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老年 成年 幼年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 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偏少。
老年 成年 幼年
小结: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化方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向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大小 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巩固练习
1.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B)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 C. 一片森林中的鸟 D. 一条河流中的全部草履虫
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 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