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文字史料商榷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辛亥》这一课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辛亥。
辛亥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辛亥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如辛亥的发生时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等。
但是,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过程的细节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辛亥的历史意义,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辛亥这一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辛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辛亥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辛亥的知识。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积极探索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艺术史的兴趣,培养教师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培养一定的手感和良好的基础功底、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1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人教版历史简体版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区域化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北二十五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了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学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东方文化的学习改革,而民族融合体制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自此的隋唐统一隋唐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东吴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计划性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发展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关系思考历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多彩,对一些复杂历史乱象和名词概念复杂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市场趋势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中东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简学习资料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简学习资料一、标志类(开始/开端/结束)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2.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鸦片战争3.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战争爆发。
4.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5.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
6.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1894年威海卫战役7.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8.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9.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10.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11.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12.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1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14.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的事件是——光绪帝颁布改新诏书1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戊戌政变16.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17.清朝统治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18.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组阁成功,孙中山宣布解职1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0.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2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22.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4.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事件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25.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事件——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26.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的事件是——1927年,南昌起义27.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事件——南昌起义28.长征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戊戌变法的历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戊戌变法作为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其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在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对其影响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史料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5.课堂小结: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839---1901年)第1课鸦片战争1、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2、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烽烟再起1、1856年英国、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今南京)。
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牺牲,北洋水师损失惨重,李鸿章下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组成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英勇抗击。
★2、1901年,李鸿章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是:①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为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017年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
天朝田亩制度、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浮雕》《广西桂平金田村》《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曾国藩》、《李秀成》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
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小生产
第四课
李鸿章
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李鸿章评洋务运动
《》《》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定远号》
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公车、光绪
第七课
义和团的主张、八国联军洗劫京城
《》《》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录》《八国联军在》《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美军抢劫银行》《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献媚
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第八课
孙中山
《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伦敦蒙难》
出超、鸦片、道光帝、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第二课
火烧圆明园、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圆明园海晏堂》、《圆明园遗址》《总理衙门》、《慈禧太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火烧圆明园、总理衙门、
慈禧太后
咸丰帝、万春园、夏宫、同治帝
第三课
曾国藩
《长征组歌》
第十八课
九一八事变、杨靖宇、东北抗日兑入抗击日军一二九运动的学生、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关东军、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歌曲《松花江上》
第十九课
赵登禹
国共合作宣言、泰晤士报评中国军民抗日
朱德、上海守军抗日、上海市郊抗日标语、南京大屠杀、
日军“杀人比赛”新闻报道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_中图版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共5课时)第1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要点: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②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能力要求: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重点:①虎门销烟;②《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①对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教学方法①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②分析法。
对于《南京条约》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应作客观、公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③讨论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相关文本资料鸦片战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对中国古代史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回顾,把19世纪的中国同欧洲国家比较。
指出由于中国的落后,最终遭到英国的侵略,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鸦片之祸与虎门壮举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的时限范围是从1840 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共110 年。
按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长期以来,史学界和高校习惯于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界定为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9 年的五四运动前,而把1919 年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定为现代史。
这种划分是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为标准的,前一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一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对这种划分,史学界历来存有争议。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异议,随着学术思想的活跃,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学术界又重新讨论这一问题。
历史的断代,多是以社会性质为依据的。
不少论者强调应以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划分历史时期。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840 年鸦片战争至1949 年建国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为1949 年。
在这一阶段,社会形态也相对完整,将其当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加以研究也较为合适。
目前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
一些权威的史学着作,都把近代史的下限延伸至1949 年,现行的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也是这样规定的。
但是,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受专业设置的限制,把近代史的下限仍定在1919 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吸取了史学界的数人承认的新观点,把近代史的下限定在1949 年,我们所编写的本册教材,也是严格按照这一观点界定的,并按照新课标的观点,力图准确地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
探究中图版初中历史教材使用问题
探究中图版初中历史教材使用问题中图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具有传统历史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该类教科书能够充分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知识性较强,另外还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该类教科书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保证教学质量。
1 中图版初中历史教材知识准确性问题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因此,历史教材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所引用的相关材料也必须要求真实,然而在当今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图版教科书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里我们可以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初一上册教材为例,其中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讲述的是秦朝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自认为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因此,用“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并自诩为“始皇帝”。
然而据史实所记载,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曾经对秦始皇说过:“昔日五帝拥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还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设立了侯服夷服等地区,众诸侯有的纳贡,有的不纳贡,使天子难以控制,而当今您发动仁义正义之士评定贼寇,统一了全国,这是前所未有的功劳,即使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也无法与您相提并论,我们臣子已经商定,由于上古时代的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最为尊贵的为泰皇,今日微臣冒死恳请大王自封为泰皇,发布的教令应定为制书,命令则为诏书,并自称为朕,望大王三思”,嬴政听罢说道:“爱卿之言,寡人已经明白,我意,可将泰皇中二字分开,去掉‘泰’,留下‘皇’字,另外,采用上古时代的‘帝’的位号,将二字合为一体,称之为‘皇帝’,至于自称和发布教令和命令等称谓就按你们所说的去办吧。
”因此,秦始皇的皇帝之称并不是由于自高自大,妄自称谓的,而是经过群臣觐见商议而定的。
除此之外,天下统一之前,各诸侯最高统治者都可成为王,当时群雄并起,各自称王,因此,“王”已经不再显得至高无上,也不再显得尊贵。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书知识点本文将为读者梳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玉器等物品,也开始出现了文字记载。
二、夏、商、周三代封建朝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朝代,维持了800多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是道家、儒家、墨家等重要学派的发展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
四、秦汉隋唐封建王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国界、中央集权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建立了科举制度、推行统一文字、施行地方制度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黄金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
五、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变革封建社会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产生了农民起义和民间思潮。
此外,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发展,也是封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六、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启蒙的时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上便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书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
八年级上册历史文字
八年级上册历史文字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个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交流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朝,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的时代。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开始尝试学习中文,从而开启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开始学习中文,从而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
利玛窦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之一。
他不仅学习了中文,还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
他意识到要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必须尊重中国文化,因地制宜地传播教义。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寓教于艺,通过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交流,逐渐打开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大门。
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传入西方,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了解,也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
例如,明朝时期的中西科技交流,不仅让中国了解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然而,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双方在交流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和摩擦。
但正是这种差异,让双方更加了解彼此,也更加珍惜彼此的共同点。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对双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地域之间的隔阂,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八年级上册历史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
它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合作,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书局八上历史知识点
中华书局八上历史知识点中华书局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以下是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概述:1. 先秦时期:- 史前文化:如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 夏、商、周三代: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发展。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相互争霸。
- 两晋的变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南渡。
- 南北朝的对立与融合: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南方的文化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
- 唐朝的盛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的治理,以及唐朝的开放政策和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北宋的商业发展和南宋的文化成就。
- 元朝的统治:蒙古族的统治和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 明朝的海禁政策和郑和下西洋。
- 清朝的康乾盛世和晚清的衰落。
7.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康熙帝等皇帝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 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贡献。
8. 重要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文化事件。
- 王莽篡汉、黄巾起义、安史之乱等政治动荡。
-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9. 文化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 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
10. 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这些知识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构建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范文文档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范文文档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1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揭开了中国现代史崭新的篇章。
短短的三年内,新中国经受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整顿经济秩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宣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不但完全有能力捍卫国家独立,恢复国民经济,而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为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好了准备。
在国际上,随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相继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相互抗衡,使世界笼罩在“冷战”阴云中。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程目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x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x藏和平解放。
通过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指导学生讨论x藏解放的策略,培养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分小组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x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进军、一面争取和平解放,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简介课本封面,引入新课。
回忆旧知。
从国旗或国歌导入。
讨论:百年中国——1901年的中国与20XX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开国大典教师简要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关于知识。
绘制图表:填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的准备工作。
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华书局)知识点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中英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中国社会的巨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4.火烧圆明园5.太平军痛击洋枪队6.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7.外国势力侵入新疆8.左宗棠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9.爱国官兵英勇抗日10.中日《马关条约》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11.帝国主义不宣而战12.《辛丑条约》的签订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6课洋务运动13.“自强”与“求富”14.洋务运动的评价第7课戊戌变法15.公车上书16.百日维新第8课辛亥革命17.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8.武昌起义1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9课新文化运动2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2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23.五四运动的爆发2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第12课国民革命28.黄埔军校29.北伐战争30.南京政府成立第13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31.南昌起义3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3.红军长征第三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4.九一八事变35.西安事变3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15课八年抗战37.七七事变38.台儿庄战役39.百团大战第16课侵华日军的暴行40.南京大屠杀第17课抗战胜利与中共七大的召开41.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43.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18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44.重庆谈判45.全面内战爆发46.转战陕北47.千里挺进大别山第19课战略决战48.辽沈、淮海、平津战役49.渡江战役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50.张謇和大生纱厂51.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52.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53.《申报》和商务印书馆54.照相与电影事业55.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第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的进步第22课科技与教育56.詹天佑与京张铁路57.侯德榜与“侯氏制减法”58.科举制度的废除第23课思想与文学艺术59.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60.思想家、翻译家严复61.美术家徐悲鸿62.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中图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上册5篇
中图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上册5篇中图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上册5篇历史老师要制定好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中图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上册,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中图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上册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八年级上中国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中国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八年级上中国历史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周时期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商朝是中原地区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周朝是周原地区周原氏族群的领袖所创建的王朝。
商周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的出现及其发展,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大事,如公元前841年的郑伯克段之战、公元前481年的晋景公被困于曲沃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君主,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君主。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治时期长达四百年之久。
汉代的政治制度及文物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来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历史时期,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和历史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水平也是很高的。
五、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历史时期之一。
唐代的盛唐文化,宋代的宋代文化和元代的元代文化,这些文化成就都是后人所追求的。
唐代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都是唐代文化的瑰宝。
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礼制之邦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都十分严谨。
明代的文字狱、清代的八旗制度,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中国历史的知识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伟大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文字史料商榷
如所周知,新课改理念下提倡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课堂教学,以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寻历史的愿望[1]。
为达到这一目的,史料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湛江地区所用中图版初中历史教材即采用相当一部分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
其中对于文字史料,教材编者将其以直排隶书形式展现出来,并用传统卷轴装饰,古香古色,可谓煞费苦心。
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八年级上册所用文字史料容待商榷之处甚多,现讨论于下。
一、引文讹误
第一单元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为说明义和团运动反帝性质,引用最恨和约,祸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之语。
经查,此语引自署名日本佐原笃介与浙西沤隐同辑的《拳乱纪闻》[2]。
其中祸国殃民一语,此书作误国殃民。
又据其介绍,此为义和团民托名刘青田(即刘基,字伯温)而伪造的碑文。
该碑文在义和团民中流传时演变出多个版本,就教材所引前两句而言,义和团传单《刘伯温伏碑记》作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 [3],储仁逊《见闻录》作最恨合约,一误至今,党鬼殃民 [4],《庚子荓蜂录》作最恨和约,一误至今。
割地赔款,害国殃民 [5],《国闻报》相关报道作最恨和约,一误殃民[6]。
几种版本之间当有传承关系,且无论何种版本,均带一误字。
由此,当以误国殃民为是,教材盖因形近而讹。
又,第二单元第3课《辛亥革命》介绍三民主义时,节引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教材引文作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与1956年版《孙中山选集》完全相同[7]。
但此书于1981年再版时有所改动:为中国改为为众生,三处专制均改为专利[8]。
又核《民报》第10号所刊署名民意(胡汉民)《纪十二月二日本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事及演说辞》,亦作为众生、专利[9]。
众,《说文解字·?部》:多也。
众生,即指大多数人,与后文少数满洲人、君主一人、少数富人对举。
就此而言亦应用众生。
专制,《辞源》:独断独行。
专利,《辞源》:专权擅利。
[10]孙中山此处所论,当为指斥少数人对各种利益的垄断,而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独裁,当用专利为宜。
此处亦因形近而讹。
又,第二单元第4课《新文化运动》中,为说明当时改革旧思想之必要,教材引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相关论述。
其中一句作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
贤人政府,《新青年》第1卷第6号原文作贤人政治。
贤人政治为一专有名词,是柏拉图提出的一种理想政治模式,而在民国初年为东方文化派大力鼓吹。
1917年张东荪在《东方杂志》发有一文,篇名即为《贤人政治》。
至于贤人政府,笔者未曾听闻,教材盖因其与善良政府并列而讹。
又,第四单元第2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介绍卢沟桥事变时,引用了中共为该事变所发通电之末的三句口号。
其中第一句,教材作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建筑一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所收作筑成[11]。
又核此通电最早公开发表的《解放》周刊第1卷第10期,亦作筑成。
当以筑成为是。
成,《说文解字·戊部》:就也。
《玉篇·戊部》:毕也。
即强调事物的完成状态。
全国人民只有将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建筑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有可能抵抗住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二、标点不当
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中,为说明鸦片的危害性,教材引用时人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之论断。
由于引文部分无主语,教材据文意在句首补出鸦片二字,并将引语用引号标示。
这一情况下,引语仅为全句一部分,故句末句号当置于引号之外。
但编者却将其置于引号之内,实乃不妥。
又,第二单元第1课《近代工业的兴起》介绍张之洞洋务活动时,节引其《拟设织布局摺》。
引文中有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一句,教材使用顿号将纺花与织布隔开。
对于顿号,古
籍整理者通常限用于并列名词而易引起误解者[12]。
该处引文中纺花与织布尽管属于并列关系,但并非名词。
因此二者之间不宜使用顿号。
就语气来看,此处亦无停顿必要,且纺花织布连用并无引起误解之可能。
故该处顿号可删除。
苑书义与赵德馨所主编两部《张之洞全集》均未在纺花织布之间加任何标点[13]。
又,上文所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教材所引引文较长,但仅有三个分句,而教材将最后一个分句标点为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语势较急,不利于初二学生把握文意。
《新青年》原文尽管采用旧式标点,但在其卑屈陋劣表示有所停顿。
因此可于该处加一逗号,即将分句主语与后文隔开。
近年采用新式标点重新排印的《新青年》即如此处理[14]。
三、割裂原文
第一单元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介绍反割台斗争时,引用1895年5月15日《申报》中描述台湾人民斗争决心之报道: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经查,该日《申报》题为《台民公愤》的报道中确有相关文字,但在教材所引文字之前有一律预备四字[15]。
一律,《辞源》:一样,一例。
[16]这里表示全体台湾人均有这一决心,与报道标题中的公愤二字相呼应。
预备即预先准备,表明反割台斗争尚处于准备阶段。
的确,日本强行登陆台湾的时间为5月29日,直至此时台湾人民才正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
而该篇报道刊登于5月15日,在日人登陆之前,用预备一词体现其行文之严谨。
因此,引用这段文字时,最好加上一律预备四字,才能完整表达这篇报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