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项中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小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
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
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咂酒”,边饮边歌。
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传统习俗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浅论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灿 烂 的文 化 ,历史 上 对 中 国文 化 发展 作 出了 积 种 各 样 的 冲击 。正 面 临 着前 所 未 有 的危 机 ,许 多 极 贡献 。在 长期 的历 史演 进过 程 中, 羌族 人创造 名 胜 古迹 、建筑 遭 到 严 重毁 坏 。许 多非 物 资 文 化
字。 只有本 民族 的语 言 。其文 化是 通过 口耳相 传 生活 有 了诸多 改善 。 但 是在 现 代 社会 文 化潮 流 的 的形 式代 代 相 传 的 ,研 究 羌族 文 化 遗 产对 了解 冲击 下 。体现 民族 特 色 的 民族传 统 文 化 正 大 量流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 文化 和 保 护 民族 文 化 的多 样 性 失 。不 少 服饰 、语 言 、传 统 民 居 、歌 唱 艺 术 、民 都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如 羌 族 建筑 文 化 .起 源 于 族 舞 蹈 、礼 仪 习 俗 等 民族 文化 遗 产 日益 衰 落 。改
格特 色. 为后 来 的羌族 乃至 藏缅语 族诸 民族 的 民 少 年 纷纷 走 出 大 山 ,外 出 打工 。在 他 们 寻求 自身
收稿 日期 :20 — 卜0 09 1 3
作 者 简 介 :张娟 (9 3 ) 18 一 ,女 ,河 南 省信 阳市 人 ,河 南 大学 民族 研 究所 马 克 思 主义 民族 理 论 与 政 策 专 业 20 0 7级
一
、
羌 族 文 化 的 特 点 及 现 状
居建筑 打下 了深刻烙 印 。
羌 族作 为我 国最古 老 的 民族 之 一 ,主要 聚
随着 我 国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和现 代 化 建设 的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述论
《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 中 国是 该 公 约 的 缔 约 国 。 保 ,
在公约 中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指 :被 各群 体 、 “ 团体 、 时 有
为个人视 为其文化 遗产 的各种 实践 、 演 、 现 形式 、 表 表 知 识 和 技 能 及 其 有 关 的 工 具 、实 物 、 工 艺 品和 文 化 场 所 。各 个 群 体 和 团 体 随 着 其 所 处 环 境 、 自然 界 的相 互 与 关 系 和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化 不 断 使 这 种 代 代 相 传 的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得 到 创 新 . 同 时 使 他 们 自己 具 有 一 种 认 同感
2o 0 5年 3月 2 日 , 务 院 办 公 厅 发 布 《 务 院 办 公 厅 6 国 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也相继公 布 了三批次 。地 方各 级政府也相继公布 了地方各级文 化遗产名 录和传
承人 名单 。
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意 。《
见 》 出 : 着 全 球 化 趋 势 的 增 强 , 济 和 社 会 的 急 剧 指 随 经
【 摘 要 】近十年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与传承从 理论到 实践 , 政府 的有 力引导 下已渐深入 人・ 在 心。我 国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取得 了
重 大 成 就 。羌年 成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及 首 批 世 界 急 需保 护 非 物 遗 产 , 受到 国 内外 广 泛 关 注 。羌 年 的 传 承 人 情 况 如 何 ?他 们 传 承 的 经
历 与 I述或许 能给我们 一些参考 。我们 需要 继 续携 手努力 , 这项珍 贵的人类遗 产传给子孙后 代。 / : 把 【 关键词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羌年 ;传承 人 ;释比
最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精品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摘要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关键词新时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并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符号性与象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性特征与象征性特征相互渗透。
羌族的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都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不同的精神意义,包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如羌族美丽的服饰与装饰,象征着羌族妇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二综合性与集体性。
1.综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产物,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就其构成因素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羌族的花灯戏通过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离开了羌族歌舞、羌族说唱等其中任何一种表演形式,就会削弱其完整性和艺术魅力。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2
教育传承:在学校开设羌族文化课程,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人
3
数字化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等,进行羌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然灾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遗产保护带来压力
02
文化传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羌族文化
03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演讲人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目录
壹
羌族的历史
贰
羌族的文化
叁
羌族的遗产
肆
羌族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羌族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羌族起源于古代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文化:羌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建筑、服饰等文化传统
04
历史事件:羌族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抗击匈奴、抗击蒙古等
发展:羌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重要历史事件
羌族起源:羌族起源于古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羌族迁徙:羌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羌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羌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多次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活动
羌族文化传承:羌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了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建筑、服饰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特色文化遗产
羌族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防御功能
羌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民族特色
羌族歌舞: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具有民族风情
羌族手工艺品:精美绝伦,技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
羌族民俗: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具有文化内涵
羌族饮食:独具特色,美味可口,具有地方风味
羌族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论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
在经济文化产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以及振兴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羌族刺绣传承现状首先,羌族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传统的羌族地区,家庭和社区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母女相传、同伴相传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个别传承和群体互传是羌族刺绣传承的基本形式。
在羌族传统社会,刺绣是衡量羌族女性聪明才智的主要标准,羌族姑娘从6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从事纺线、织麻布、织毡子和挑花、刺绣,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
(149)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刺绣不再是衡量一个羌族女子才能的重要标准,而货币成为人们衡量个人能力或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
只要能挣钱,就能从市场上买回任何必须的生活品;只要勤劳,有能力,善持家事,经济收入提高了,妇女能力也就得到了表现。
在羌族地区80%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又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普遍进入学校学习,而以往这正是他们学习刺绣的时间,目前掌握羌绣技术的人年龄普遍偏大。
由此可见,羌族刺绣工艺明显地呈现出衰落现象,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长期下去,羌绣工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境遇。
其次,羌族刺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随着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羌族刺绣传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现在羌族地区传统的自织自纺布、线和自己加工的燃料被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化学燃料、化工色布以及丝线所取代。
据笔者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老者多保留穿戴羌族服装的习惯,而50岁以下,尤其30岁以下的中青年基本改穿现代装,甚至很多羌族人一生都没有穿过羌服。
羌族简介资料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羌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羌族的历史起源与沿革
羌族的历史起源
• 源于中国古代的羌族部落 • 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 • 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羌族的沿革
• 夏朝时期,羌族与华夏族有密切联系 • 商朝时期,羌族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范围 • 周朝时期,羌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加强 • 秦汉时期,羌族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与汉族、藏族等民族的融合加快 • 明清时期,羌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羌族的村落布局与建筑特色
羌族的村落布局
• 羌族村落多沿河流和山势分布 • 村落布局紧凑,房屋相邻 • 村落周围有耕地、牧场和林地
羌族的建筑特色
• 以石砌和木构为主的建筑结构 • 屋顶为四面斜坡,呈“人”字形 • 房屋内有火塘、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
03
羌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羌族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
•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挖掘羌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的内容 • 通过旅游产业传承羌族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 双赢 • 优化羌族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羌族的婚姻制度
• 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 婚姻自由,但受家族和地域限制 • 婚礼仪式丰富多彩,讲究礼仪
羌族的社会变迁与现代转型
羌族的社会变迁
•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变迁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 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历年实践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构”(项目编号:09XMZ025)阶段性成果之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羌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灾后异地重建中羌族民俗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QXY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萍(1980-),女,汉族,四川彭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四川成都610041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①、文化生态②遭到严重破坏,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羌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
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羌族传统乐舞、语言、服饰、住宅、饮食、医药、手工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其中,羌族传统乐舞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羌族传统乐舞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祖先的敬仰和崇拜,是羌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羌族语言是一种独立于汉语的语言系统,是属于古羌语的后期演变形式,具有文化自信心。
羌族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
传统的羌族服装,主要是羊毛、棉绸、白纱等制成,多以红黄为主色调,花纹纷繁,取材广泛,彰显了羌族文化的多彩性与丰富性。
羌族住宅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住房分“板房”和“软房”两类,板房主要分布在川、甘、陇等地;软房则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常见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区。
软房广泛采用的壮丽高耸、黑黝黝的柱子,抵御风霜雪雨,洪水涝灾,一种古老而典雅的民居形式。
软房的独特设计,体现了羌族生活文化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的风貌。
羌族饮食和医药文化是羌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羌族人口密度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显得格外重要。
羌族医药文化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生动的实践经验,深受群众喜爱和信赖,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羌族饮食文化则表现了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极为重视。
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羌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边缘。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宣传和传播宣传和传播是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要点一
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挖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开发具有市场竞 争力的文化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
要点二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 展
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 涵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类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 统和表现、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 艺技能、传统节庆活动等方面。
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的宝贵财富,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资料。
文化价值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 智慧、创造力和民族精神,是羌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重 要体现。
现状与挑战
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 、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
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 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 广,提高公众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意义
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 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 结,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 和经济发展。
02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羌族人民在 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 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羌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羌族民俗文化概述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羌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建筑、节庆、歌舞、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例如,羌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著称,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羌族的节庆活动如“祭山会”、“火把节”等,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羌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保护现状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另一方面,羌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人才,使得文化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羌族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节庆活动被商业化利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三、保护措施与实施路径针对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的保护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实施路径。
首先,加强对羌族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建立健全文化保护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加大对羌族聚居地区的资金投入,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
此外,推动羌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羌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羌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下面我将从织锦、木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等方面,为您介绍羌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织锦是羌族的传统工艺之一,其技艺流传已久。
羌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享誉海内外。
羌织锦以丝线织造,图案繁复精细,常常以鸟兽、花草、山水等富有羌族风格的主题进行纹样创作。
羌织锦的色彩鲜艳,图案细腻,丝绸质地柔软光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观赏价值。
在现代,羌织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现代设计风格的时尚艺术品,在家居和时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了织锦,羌族还以木雕工艺著称。
羌族木雕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羌族木雕多以动物和人物为题材,形象生动逼真,充满了浓厚的羌族文化气息。
羌族木雕制品包括木雕饰品、木制家具、木雕工艺品等,其中以木雕饰品最为著名。
羌族木雕饰品风格独特,以其精美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备受喜爱。
如今,羌族木雕工艺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音乐舞蹈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音乐独具特色,常常伴随着特殊的乐器演奏,如羌笛、羌胡等。
羌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有舞狮、舞龙、舞剑等,其中以羌族舞狮最为著名。
羌族舞狮动作矫健有力,气势磅礴,常常在节庆活动和婚庆中表演,给人以欢乐和祝福。
羌族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常常伴随着丰盛的美食和精彩的表演。
羌族传统节庆活动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羌族的传统美食有羌鸡、凉粉、板面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羌族的传统婚礼也是一大特色,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羌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织锦、木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羌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这些传统工艺和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羌族刺绣发展现状
羌族刺绣发展现状羌族刺绣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瑰宝,目前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羌族刺绣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汉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羌族刺绣的特点是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刺绣所使用的细丝线非常细腻,绣制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形象逼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羌族刺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刺绣艺人得到了培训和扶持,技术不断提高。
同时,羌族刺绣的产品也开始走向市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羌族刺绣的产品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刺绣作品,还有刺绣衣服、鞋子、饰品等。
刺绣作品的图案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花鸟图案到现代的动漫人物,都有涉及。
同时,刺绣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家居、服装,还可以用于礼品、工艺品等领域。
羌族刺绣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很多羌族刺绣的艺人开始创业,开设了刺绣工作室,并且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购买。
此外,羌族刺绣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文化活动和游览项目都会将羌族刺绣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尽管羌族刺绣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刺绣艺人的传承与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虽然有一些刺绣培训班和学校,但是真正具备高水平的刺绣艺人仍然较为少见。
其次,刺绣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很多消费者对刺绣作品的认可度和购买意愿有所欠缺。
因此,刺绣艺人需要更多地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体来说,羌族刺绣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相信羌族刺绣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需要重视和保护羌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的社会中发光发热。
大数据视角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Data Base Technique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77【关键词】大数据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1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数字化保护现状1.1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分布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员。
在古大数据视角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徐用高老的传说资料中有不少关于“羌”和“姜”的记录。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语言、服饰、建筑技艺、歌曲、舞蹈、释比文化等,其形成与羌族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地域性、特殊性和活态性等特征。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羌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羌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族文化精髓之所在。
然而,受全球化及现代化冲击、自然灾害影响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减少、资源缺乏、观念偏失等问题。
1.2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借由数字化技术手段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一直在进行,特别5.12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研究机构、企业、羌族内部民众均积极参与其中,在数字化保护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地方政府关在抢救和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羌文化数据库。
同时,企业也纷纷参与其中,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历时6个多月建成三大影像数据库。
另一方面,羌族内部民众特别是羌文化倡导、弘扬者们开始积极投身其中,他们除了身体力行利用平时和重要节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外,也在积极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建立羌族文化门户网站、百度羌吧、QQ 群等,并拍摄了大量原生态图片与影像。
九寨沟的人文风情:藏羌文化与古迹寻踪
九寨沟的人文风情:藏羌文化与古迹寻踪一、文化的传承与展示1.藏羌服饰:在九寨沟景区内,游客可以欣赏到独具特色的藏羌服饰。
藏族服饰以红、黄、蓝、绿为主,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羌族服饰则以黑、白、蓝为主,图案精美,独具特色。
2.藏羌歌舞:九寨沟的藏族和羌族都有悠久的歌舞传统。
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激情四溢的藏族锅庄舞、羌族多声部民歌等表演,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寨沟景区内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藏族的唐卡画、木雕技艺,羌族的刺绣、编织技艺等。
游客可以参观传承人现场演示,体验手工艺术的魅力。
4.藏羌美食:九寨沟的美食丰富多样,特色鲜明。
游客可以品尝到藏族的青稞酒、酥油茶,羌族的玉米饼、酸菜鱼等美食,享受味蕾的盛宴。
二、历史文化古迹探寻1.千年古盐田:位于九寨沟漳扎镇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盐田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盐田遗址,了解古代盐文化的演变。
2.千佛洞:位于九寨沟天堂景区的千佛洞,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
游客可以参观洞内精美的壁画和佛像,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
3.色嬷女神像:位于九寨沟景区的色嬷女神像,是藏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形象。
游客可以瞻仰女神像,感受藏族信仰的力量。
4.茶马古道:九寨沟景区内有一段茶马古道遗址,游客可以漫步古道,感受古代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三、民俗活动与节庆1.转山转水:九寨沟景区内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转山转水。
游客可以参与这一传统活动,感受藏族和羌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祭祀活动:九寨沟的藏族和羌族都有悠久的祭祀传统。
游客可以参观祭祀仪式,了解当地民族信仰和文化。
3.节庆活动:九寨沟景区内有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如藏族的雪顿节、羌族的瓦尔俄足节等。
游客可以参加节庆活动,感受浓厚的民俗氛围。
四、结语通过游览九寨沟,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深入了解藏羌文化、探寻历史文化古迹,体验独特的民俗活动。
让每一位游客在九寨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羌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羌族的魅力所在。
一、羌族的历史渊源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羌族的祖先最早定居在黄河上游的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向四川东部、青海西部等地扩展。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民族形成了交融、融合发展的局面。
二、羌族的文化特色1.语言文字方面:羌族使用汉字和东羌语,东羌语属于藏缅语系。
羌族仍保留着一部分传统的羌族文字,这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衣着服饰方面: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翻领上衣和短裙,而女子则着装更加华丽,以彩色的花朵图案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羌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羌族的习俗传承1.婚礼习俗方面:羌族的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日。
新娘穿上传统的羌族婚装,新郎则骑马接新娘。
婚礼期间,亲友们围绕着新人开展各种传统的欢庆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2.节日习俗方面:羌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盂兰节和鲜花节。
盂兰节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羌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跳舞等。
而鲜花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后举行,人们会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亲友团聚共度佳节。
3.礼仪习俗方面:羌族崇尚礼仪和传统美德,重视尊老爱幼、尊重祖先、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念。
在羌族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礼让长辈,重视家族观念,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总之,羌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凝结在羌族人民的血脉中。
通过对羌族历史、文化及习俗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2021羌族舞蹈的源头、特点及传承途径范文2
2021羌族舞蹈的源头、特点及传承途径范文舞蹈学论文第八篇:羌族舞蹈的源头、特点及传承途径 摘要:如今生活在岷江、涪江流域的羌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羌族舞蹈作为其传统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载体,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从羌族舞蹈的本体出发,从其文化渊源、衍变脉络、留存现状及其与文化产业的对接等方面,层层深入探讨羌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模式,以及可预期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羌族舞蹈;民族文化;舞蹈传承;舞蹈发展; 一、羌族舞蹈的源头与衍变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羌族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的时期。
受到战乱、迁徙等众多历史原因的影响,羌族与其他民族共存共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演变。
到了现代,羌族主要的聚居地点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少部分在阿坝州的松潘、黑水、九寨沟,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平武县等地区进行散居。
羌族拥有人口306072人,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属于人数较少的一类。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从古至今保留民族称呼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完好的民族之一,其与藏族、彝族、纳西族、基诺族、白族和汉族等中华传统民族都属兄弟民族,大家共同发源于古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分化。
羌族的传统和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传承,保留了其最为原始的风貌,其舞蹈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羌族的舞蹈所涉及的题材广泛,表现了羌族人民对于自然事物十分虔诚的原始崇拜,以及坚信“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也表达了对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反抗并做出改造的民族历史,表达了从古至今羌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
在羌族的舞蹈中,还体现出了在母系社会中,对于中心社会的模糊的“性意识”以及“性崇拜”,表现出了远古社会文化影响的遗留,是古羌族人民在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情感表达所留下来的印记。
(二)日常的生产劳作 羌族人民在古代与大多数少数民族相同,依靠游牧生存,这一点在范晔的《后汉书》中有所记载。
阿坝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的一个藏区地区,这里居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阿坝州作为我国的重要藏区,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指经过专家认定,具有一定历史传承和群众参与度,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这些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生活,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在阿坝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藏族的唐卡绘画、藏族传统木雕技艺、藏戏、藏医药、藏族饮食文化、藏族传统歌舞、藏族传统节日等。
这些项目展现了阿坝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于阿坝州的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个人认为其价值在于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阿坝州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阿坝州的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这些项目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传播,为阿坝州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北部,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这里山峦起伏,河水澎湃,居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阿坝州作为我国的重要藏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阿坝州的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藏族的唐卡绘画、藏族传统木雕技艺、藏戏、藏医药、藏族饮食文化、藏族传统歌舞、藏族传统节日等。
这些项目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生活,是阿坝州宝贵的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摘要]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政府参与;羌年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也有7~8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它不仅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为羌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核心传承人“释比”提供了展示、传播自身技艺的舞台。
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震后,迫于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有关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举措接连实施。
2008年6月,由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申报的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开始;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震后的羌年实践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震后的羌年实践中选取了多个田野地点,这几个田野点各具特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因此,本文的论述是基于上述三个田野调查点的实际情况而展开。
[1](一)异地重建后的直台村“羌年”“汶川大地震”后,原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整体异地安置在邛崃市油榨乡南宝山农场,成为成都市唯一的羌族村。
为了纪念故乡,这个移民聚居的村子也叫直台村。
地震之后两年,即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新生”的直台村在政府的参与下恢复了六十年前的传统节日习俗,过上了集体性的羌历新年。
1.节前准备2010羌年前,邛崃市政府下发文件《庆祝羌民族羌年活动工作方案》,确定以“喜庆羌年、共创未来”为羌历新年活动的主题。
并且对羌年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进行了详细安排,明确了十五个部门的责任人及其具体分工。
2010年10月30日上午,直台村召开村民大会,对即将到来的羌年做出具体安排。
根据《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庆祝羌年活动细化方案(初稿)》,按照油榨乡政府的要求,将工作人员分为现场指挥组、活动准备组、安全保卫组、现场“礼房”组、后勤保障组、接待迎宾组、应急处置组、水电保障组、媒体接待摄影组共九个工作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
而十月初一当天的活动议程更是细分为八个环节:寨门迎宾、阅感恩廊、敬献羌红、迎宾致辞、匝酒迎宾、新年慰问、把酒言欢、欢送来宾。
在村民大会上,直台村全体议事会成员负责营造节日气氛,安排每家每户贴春联、挂红灯笼、在村内主要道路挂红灯笼及标语,而修建临时性神庙以祭祀还愿的重任就交给了村中一干六七十岁的老人,并由指定村委负责。
由此,从10月30日开始,直台村提前7天就开始按照计划进行羌年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祭祀的顺利进行,人们平整出祭祀场地、修建临时性神庙、砍来杉杆、学习制作白旗、制作羊皮帽、反复排练歌舞、从汶川运回白石、购买祭祀用品三只白羊、三只公鸡以及咂酒等等。
2.节日过程节日当天,直台村村民在外打工的家人、外地的亲戚和朋友、邻村村民、媒体记者、邛崃的游客都聚集在直台村。
全体村民都身穿羌族传统服饰,喜气洋洋。
整个公共空间里大量采用并集中展示了象征本民族文化的民俗符号。
在祭祀仪式中,羊皮鼓点、杉木杆、白羊、乐声、神庙、白石、释比念经,不仅令社区以外的人感到新鲜,也让本村村民格外激动,大家无论男女老幼,都热烈地簇拥在释比周围,奔跑着,凝视着,拍摄着,共同参与并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
在午间“坝坝宴”的席桌上,每个直台村村民都收到了邛崃市政府分发的100元红包,大家欢笑着观看了一台汇聚了本村歌舞、邛崃二中、团市委、老年协会等单位精彩节目的文艺汇演。
晚间,烤羊肉篝火晚会和夜空中灿烂的烟花使整个直台村羌年的庆祝活动进入又一个高潮。
在节日中由于媒体全程摄录,当晚,许多直台村村民都守在电视机前仔细观看新闻直播画面。
当看到各地庆祝羌年的情景,特别是异地安置区时,大家都异常兴奋,欢声笑语中大家又热烈地讨论并憧憬着下一个节日的来临。
(二)原地重建的理县桃坪寨“羌年”桃坪羌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理县政府选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开展以羌族民族文化风情为主题的旅游观光接待。
“512”地震之后,为抢救保护古羌建筑文化和促进灾后旅游业蓬勃发展,理县政府一方面对老寨进行保护性维修,另一方面在桃坪老寨旁新征120亩土地建设了桃坪新村。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对桃坪羌寨的旅游开发的深入,政府把羌年作为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纳入到了桃坪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之中。
2010年11月6日,在桃坪新寨子的莎朗广场上举办了由理县政府组织的第五届“羌历新年暨‘花儿纳吉’赛歌节”,其主题为“铭恩奋进,羌风羌韵”,将“羌年”与“赛歌节”整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
1.节前准备在“羌年”之前,理县桃坪、通化、木卡、薛城、蒲溪五个乡镇的众多当地群众表演者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演出节目。
11月5日上午9点,五个乡镇的表演者在桃坪新村的莎朗广场按照节目演出的顺序进行了彩排。
2.节日过程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
早上七点半,在桃坪新村的莎朗广场上,五个乡镇的参赛队伍开始了节目正式开始之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大家都身着传统的节日盛装,用其本真的形象,全景展现了古羌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和古羌文化厚重的积淀。
省内的各大媒体和众多的游客也蜂拥而至,竞相拍照。
上午十点半,庆典节目正式开始。
整个演出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祭山还愿,祝福太平”,其核心是羌族传统的羌年祭祀活动,由来自蒲溪乡休溪村的王福山老释比主持。
他通过羊皮鼓舞、唱经、献祭,完成了庆祝还愿的祭祀仪式。
紧接着人们吹起了唢呐迎宾曲,表演了羌族“多声部”、“拐耙子”和“迎亲歌”。
第二部分是整个赛歌节的重要环节,主题是“花儿深情,吉祥欢歌”。
五个乡镇的参赛队进行赛歌,同时展示了羌族民众的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通过“羌笛、口弦表演”、“桃坪羌舞”、“羌族原生态情歌对唱”、“羊皮鼓舞”、“原生态歌曲《尼玛啦啦耶》”体现了其主题“和谐盛世,铭恩奋进”。
最后一部分是谢幕曲——欢迎您到桃坪来。
晚上七点,桃坪的男女老少、湖南援建的工人以及外地的游客一起聚集在桃坪老寨子的祭祀广场上参加篝火晚会。
热闹、喜庆的羌历新年在篝火的掩映下,在羌族民众欢快的莎朗舞中圆满结束。
(三)震后传统村寨阿尔村白家夺寨的“羌年”阿尔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地处岷江上游,是龙溪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共有四个自然村寨:巴夺寨、阿尔寨、白家夺寨、立别寨。
村中99%的村民为羌族,保存着较典型的羌族北部方言和羌族传统文化。
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交通不发达,与外界接触少,民族源流比较单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2]2010年的阿尔村白家夺寨羌历新年,基本上属于当地村民自行组织的传统节日,不仅汶川县政府未参与其中,即使是类似村委会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参与进来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
1.节前准备按照传统,阿尔村四个自然寨是分开过自己的年。
但是直到11月4日,农历九月二十八,当地村民都不清楚具体安排,彼此间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阿尔村羌年具体承办人(组织者)也无法确定,就连当地的国家级释比传承人朱金龙也要被请到附近的水磨镇做羌年仪式。
另一位释比余世云也不知道是否要举办羌年、由谁主办。
农历九月三十日下午,白家夺寨终于开始“羌年”的准备工作。
不过人们仅是准备了七根杉木杆、一只公鸡和两只山羊,一棕一白。
而祭祀仪式上需用的物品,如杉杆、白旗、月亮馍馍、太阳馍馍等等都要在十月初一早上才做准备。
此外,负责购买白纸的村书记当时还在水磨镇。
2.节日过程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早上8点左右,两位释比及几位村民聚集在村组长家进行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共分四部分:装饰杉杆、制作月亮馍馍和太阳馍馍、制作白旗、准备祭品。
中午12点左右,人们出发前往老寨子。
参加仪式的人约摸二三十人左右,除了主持仪式的两位老释比外,还包括领羊人两人,举杉杆七人,拿白旗一人,拿盆子一人,背背篼一人,带火枪一人,拎祭祀用公鸡一人。
其余白家夺寨的村民约摸十几人跟在队伍的后面。
在半山腰时人们商量选定了一块较平缓的辣椒地(平坝子)开始布置祭坛。
祭坛布置好后,释比开始祭祀还愿。
唱经、打羊皮鼓,清洁祭品,祭祀山神、牛王和玉皇,最后用玉米面制作象征性的面塑,用刀砍碎,避免庄稼来年被动物糟蹋,祈祷风调雨顺。
大约下午1点40,祭祀活动基本结束,持续时间约一个半小时。
晚上六点,白天参加羌年祭祀活动的村民们和村领导(全部是男性)到村组长家聚餐,一起喝羊肉汤。
至此,整个“羌年”庆祝活动在模糊中开始,在简单中结束。
三、“羌年”非遗传承保护与政府参与从以上事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事实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