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 -第二章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 -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时间剖面是有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时间剖面的横坐标为地震道的道号,因各道是等间隔排列的,因此它反映了时间剖面的空间位置。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及其对比:波形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波形加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彩色显示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1)同相轴: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2)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3)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例如基底的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并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对波形相似的把握: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实际资料中,波形相同是极少的。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1)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2)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2.2.4 不整合面的包络面对比(1)不整合面反射的特殊性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地震地层学方法

地震地层学方法

前言
自从20年前开始讨论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以来,它 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识别区域含油气区带,成熟的 勘探目标到可钻的勘探目标以及开采油田油气资源方面, 地震地层学都被证实是相当成功的(Greenlee, 1992; Duval et 等, 1992)。 本文首先将介绍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 数据准备的方法,这将为以后的层序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2D or 3D),数据体解释(3D),正演和地质建模奠定基础。 然而,这些建议打算形成一个工作的步骤相对一系列的主 观方向。方法论必须从已知区域找到合适的数据,而且阅 读是为了提取信息中有用的东西。
描述位置代码解释评价整一沿着整合界面发生发射top上超没有明显侵蚀间断dwn两个底超形成丘状di由不整合界面联系基底整一top上超dwn平行ob倾斜si褶曲斜坡沉积mb浅水三角洲深水subp近似水平较少倾斜强调振幅特征的地震相地震相信息振幅高或低连续性反射频率等可以反映岩层的重要信息
地震地层学方法
目录
解释步骤: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主要的构造变形和数据假象(包括 侧向反射和绕射)区域。解释者应该对(该地区的)构造 样式、是否存在滑脱构造、或者关键的变形现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如果地震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区块,不能盲目 的套用常规经验。


2,在构造发育比较复杂的地区,以下方法或许会很有用: 对一些反射界面做初始的对比,然后剪切、平滑,并将剖 面叠加来查看它们之间关键的构造关系。对地震半比例显 示图做一些等于或接近1:1的纵向放大也可能对解释构造 不明确区域产生帮助。解释断层(使用普通颜色)在同相 轴明显发生错断的地方。在识别断层时要确认解释的剖面 有没有经过偏移处理。同样要注意由于偏移过量或者偏移 不足在地震数据上产生的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归位 一系列的地震剖面需要对该区域的原始沉积类型和地层排 列方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墨西哥海湾盐丘地区)。 3,检查关键测线(尤其是倾斜测线)来识别主要的(二 级)大陆架边缘,如果这个区域存在(大陆架边缘)。使 用三角形或循环符号来对其进行注明。对地震层序(二级, 三级等),以及前造山,同造山和后造山运动层序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用粗体的顶部截断箭头(红色)来识别主要 的角度削截。

1绪论(地震地层学)

1绪论(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工作方法
划分层序地震—3级以上、测井—4级以下(准层序、 准层序组 层序对比:不整合面、连续同相轴的等时对比(空 间上的连续性) 建立地震地层系统—关键是否利用地震资料的空间 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没有利用地震资料,为 假的地震地层学研究) 体系域划分 地震相分析 沉积体系分析 砂体预测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v=1800 m/s
p=1.6 g/m3
v=2500 m/s p=1.8g/m3 v=2300 m/s p=1.7 g/m3
v=3000 m/s
p=1.9 g/m3
地质- 物理模型
最小相位子波地震剖面
波阻抗
反射系数
地震反射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Rice大学的 P.R.Vail.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 R.M.Mitchum和J.B.Sangree等,提出了一 系列奠定地震地层学基础的论文。1975年, AAPG年会举行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讨论会,并 制定了地震地层学研究规划。1977年,AAPG 年会正式通过地震地层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 出版了第一本《地震地层学》论文专辑 (C.E.Payton,1977), 1978年出现了地震地层学 的第一本教材(Sheriff,R.E.,1980,Seismic Stratigraphy).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地震地层学应用范围
1、查明地层界面,它们的接触关系,并进而划 分地层 2、研究区域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发育史、海平 面升降史、热演化史 3、恢复古水流体系,古沉积体系,推断古沉积 环境 4、研究古地貌,确定古河道、三角洲、扇、礁, 各种刺穿体,并研究它们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5、确定有利构造特别是地层圈闭的位置、类型、 规模,指导勘探部署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 , 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 碎屑岩块沿着峡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 , 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 沉积相迅速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三、不整合、沉积间断与层序边界 不整合、
1.不整合的重要性 .
不整合(unconformity)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在沉积上缺 是 不整合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Bates,1980)。与此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 。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nonconformity)、假整合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 、假整合(disconformity)、小 、 间断(diastem)、中断 间断 、中断(hiatuse)。文中所运用的不整合是指在地层记录中包括 。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temporal break)。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 。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1)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只是漫长地史时期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 。 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 最大时间范围内沉积作用 的中断。 的中断。 2)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通常这种类型的不整合是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3 层 序 级 别 划 分
旋回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王鸿祯等
Vail et al Mitchum et Brett
Cooper
( 2000)
(1991)
al
(1990)
(1990)
(1990)
大 层 序 ( Mg) Magasequen Magasequen Magasequ Megacyc
•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A、地质标志(沉积、成岩)
1.古风化暴露面 2.深切谷 3.岩性、岩相标志 4.淡水透镜体(碳酸盐岩)
B、地震识别标志
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 老层分开的界面,沿 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 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 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 陆上暴露现象。地层 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 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 现象,故利用地震剖 面可以识别不整合面。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 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 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 判别,典型的地震不 整合反射有削蚀、上 超、下超及顶超等三 种终止类型。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层序的地层 构成单元。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 根据客观标准(包括边界面类型、准层序组的 分布以及其在层序内的位置)可将层序进一步 分成体系域。
• 体系域(system tract):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而沉积体系是成因上相关联的沉积相的三维组 合。
• 体系域类型:即低水位、陆棚边缘、海侵及高 水位体系域。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2、低位体系域 3、海侵体系域 4、高位体系域 5、陆棚边缘体系域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体系域(System tract):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体系域类型:
1 低水位体系域 2 陆棚边缘体系域 3 海侵体系域 4 高水位体系域。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1)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第二节 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一、地层层序及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 地层层序即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 相对地质年代即反映岩石、地质事件先 后顺序及地层层序的时间单位。

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科、属级的生物 演化特征划分的。 以游泳型、浮游型生物建的阶一般可 全球对比。而以底栖型生物建的阶一般是 区域性的,只能用于一定区域。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五、层型和标准剖面 (1)层型
层型是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地层 界限)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 地层剖面(或界限)。
延限带:包括分类延限带和共存延限带。
• •
组段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富集带是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因生物富集不仅与生物演化有关,还与生 态环境有关,所以富集带通常仅限于局部地区。 地层层序中未见化石的部分称为哑带。
不同类型生物带的地层意义不同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四、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的划分
• 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及地层层序的 关键,是判断各岩层的顶、底面。
第二节 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确定岩层顶、底面,恢复地层层序的主要 标志有古生物、岩性、地质构造等。
(1)地层层序律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 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 成的,即“下老上新”。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组合带:是三个以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
个独特的自然组合,以此区别于相邻地层的 生物组合,多分布于局部地区,对于指示沉 积环境有重要意义。 分类延限带是生物分类单位中某个单位在 整个分布范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共存延限带:是两个或多个特定分类单位 延限带的共存部分所代表的地层体。

《地震地层学》概念

《地震地层学》概念

《地震地层学》概念(1)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这个定义将不整合面这个术语局限于重大的陆上侵蚀面,并且修改了Mitchum(1977)的不整合面定义。

Mitchum把不整合面定义为“一个把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并且代表一个重要沉积间断”。

这个早年较宽的不整合面定义包括了陆上和海底侵蚀面,不能充分区分层序和准层序边界。

局部的、与地质作用伴生的准周期侵蚀和沉积,如分流河道侵蚀,不包括在层序地层学的不整合面定义中。

不整合面在地震反射剖面中常响应于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等反射终止关系。

(2)海泛面①海泛面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

它们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这种水深的突然增加常伴随着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否则海泛面上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陆上侵蚀作用、无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移动。

②初次海泛面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图2-8),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初次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也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可剥去近10米厚的沉积物的海侵侵蚀作用。

③最大海泛面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

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最大海泛面常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图2-8)。

《地震地层学 》讲义-第二章-海平面变化.

《地震地层学 》讲义-第二章-海平面变化.
《地震地层学 》-第二章
全球海平面变化
2020年7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1
一、地震层序的成因讨论
地震反射结终止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2020年7月
地震层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2
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
观点1: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是控制地震层序形成的关键因素(Vaill)等
2020年7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6
前积(进积)、加积和退积的概念:
2020年7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7
体系域的概念:一串同时期的沉积体系(据Brown,Fisher,1977)。每
个体系域都与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的特定段相伴生
TST
密集段
HST
LST
侵蚀和削 截作用
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低位扇或海底扇
观点2:(沉积)基准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
(沉积)基准面——分隔开沉积带和剥蚀带的物理 面。BASE LEVEL, which separates deposition zone from erosion zone (Wheeler, 1964)
(沉积)基准面(Base level)
基准面也叫作平衡面(equilibrium profile),它是由无 数个平衡点组成的面,在这个面上,沉积作用等于剥 蚀作用,也就是说,在该面上既无沉积作用,也无剥 蚀作用。基准面分隔开下伏的沉积带和上覆的剥蚀带。 早期,人们将基准面与海平面等同起来,把它看作是 一个水平面。
底超地震反射结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波
20
地震地层学中不整合概念特点
利用地震地层学中不整合概念划分地震层序有 四个方面的长处: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由地震波传播而得到的地质信息,以及根据这些地质信息来理解和描述地表以下的地层结构,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对地震波传播影响的机理。

地震地层学属于物理地质学的范畴,其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性质来探测、识别和分析地下的地层结构,和地表以下的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从而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和地震空间成像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震地层学中最重要的技术,它是通过地面上的激发源和接收器将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然后根据地面上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时间和频率特征来获取地下地层结构的信息。

在地震空间成像技术中,则使用多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每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地震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获取地层结构的三维图像。

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广泛,比如可用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热能等能源,也可以用于评价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以及设计大地工程、水文工程和其他工程等。

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共同发展,在地质勘探和地质结构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首先,根据地震勘探所得的地震波数据,通过计算机将地震波的时间及频率特征转化为地层深度和性质的三维图像;其次,对这些三维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不同层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出地层深度和性质,从而获得对地表以下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于发展的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

现代地震地层学的进展和发展,可以说是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收集大量的地面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从而为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

而计算机技术则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能够更加精细、系统化,从而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更加有效和准确。

随着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可以为大规模勘探和地质结构研究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三、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整一(或整合)关系(conformity):上下地层相互平行。 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现 象,水平、垂直构运动 均可形成。 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构 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 下超:沉积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下方超覆或向自身下倾方向超覆称 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 下超,可指示古流向,海泛面等。 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切 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一般与下 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 但可分期呈阶梯式出 现。 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 速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 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缘
2.地震层序: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叫沉积层序,常简称 层序。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 别其顶底不整合。它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 本的单元。
3.波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组成的具有较强振幅较连续的反射往往称 之为波组。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元的组、段、亚段等。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积表面, 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 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岩石 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地层单 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带或上超带并不一 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的岩石地 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震层序★1、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地震地层学的作用①进行等时地层对比;②预测沉积环境;③古地貌恢复;④预测和评价储集岩;⑤预测和评价烃源岩;⑥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⑦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⑧预测地层压力。

3、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

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4、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5、地震层序的概念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6、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1)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平行。

(2)不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不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不平行。

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①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②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地层学第二章

地层学第二章

如果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没有 发生明显的大陆侵蚀作用,之后又接受沉积,造成新、老地 层之间的间断(hiatus)。沉积作用中断或沉积环境变迁都可 造成沉积间断。间断面上、下地层的岩性有时变化不明显, 所以在传统地层学中,沉积间断接触被归入整合接触。(在 层序地层学中将沉积间断接触归入不整合)
岩现岩 中象体 的、切 地 围与割 层 岩侵, 形 捕入穿 成 虏体插 后 体共围 , 。生岩 再 的。被 岩围岩 脉岩浆 贯的侵 入接入 ,触, 岩变造 浆质成
侵 入 接 触
沉积接触
是指先成的岩浆岩体露出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地 壳下降,在岩浆岩体之上又形成沉积岩,造成上覆沉积岩 与下伏岩体之间的沉积接触。上覆沉积岩层不可能有烘烤 和接触变质现象,常有下覆岩体的砾岩存在;下覆岩体被 截切,岩浆岩中不可能有捕虏体。
整合接触(conformity)
沉积盆地中,如果 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形 成的地层就是连续 (continuity)的。连 续沉积的地层之间为整 合接触,整合接触的上、 下地层时代连续、产状 一致、岩性常常逐渐过 渡。
地层间的连续: 沉积作用没有发生中断, 地层特征相同。 地层的间断: 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常为岩性的截然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In any sequence of undisturbed strata (rock layers), the oldest layer is on the bottom and the youngest is on the top. 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Sediments settle from flui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therefore the deposits are nearly horizontal or at very shallow inclines.

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4)
④削蚀是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剥蚀性间断。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
据底部上超和下超可将此划分为四个地震 层序,17—13层为层序 A;12—8层为层序B;7—4层为层序C;3—1层为层序D。这些层序 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层序。如层序B中,12—10层为亚层序B1,9—8 层为亚层序 B2。
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连 续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 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 沉积 条件。一般反射连续性好 表明岩层连续性好,反映沉积 条件稳定的较低能环境;反之 ,连续 性差代表较高能的不稳 定沉积环境。
.连续性的标准
衡量连续性的标准包括长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长度标准: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长度大于600米);同 相轴连续性中等(同相轴长度接近300米);连续性差(同相 轴长度小于200米)。 ②丰度标准:连续性好(上述连续性好的同相轴在一个地 震相中占70%以上);连续性差(连续 性差的同相轴占一个 地震相的70%以上);连续性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 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 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具有年代地层 意义,同样地震层序也具年代含义。如图4.2a 有25个地层单元。A 、B两个界面由不整合面过渡为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A、B之间的 全部地层构成一个沉积层序。
4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可结合地层等厚图及各地震相的组合关系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在地震分辨率高的前提下可利用地震相分析来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本节讨论常见的储集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地震层序分析是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而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或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的对比和追踪。

第一节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地层的概念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

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2)或含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的沉积;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由于沉积环境相同,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

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

一个层横向有可能变薄或者尖灭,在尖灭地区会出现这段时间内无地层记录。

或者,同一地层内的层状沉积物横向上由一种类型逐渐递变为另一种类型,表明区域沉积环境也已经出现(发生了)渐变的形式。

(2)沉积环境的特定组合导致相似沉积地层明显的不连续。

例如,由于反复的水道化作用和多次的河水泛滥,河道砂岩和页岩通常是不连续的,而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可形成较连续的地层,例如深海盆地中心的远洋页岩(纵横比例)。

(3)我们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横向延伸大于垂向延伸的沉积物。

连续层是这样,交错层也是这样。

三、地层面的概念定义:地层面是分隔沉积岩层的物理沉积面。

地层面包括:①纹层②岩层及③大型地层单元的界线,并代表了无沉积时期或沉积环境的突然变迁。

地层面通常表示一个相当小的时间间隔。

假如时间间隙大,则这种层面称为不整合面。

四、地层面概念的引申1) 地层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短因地而异,不等时是绝对的,等时是相对的。

2) 但地层面表示在它的全部延伸范围内至少有某些小的时间单元是共同的。

3) 地层面概念完全与地质时代和岩石年龄有关。

4) 只有分隔不同地层时才容易辨认出来。

5) 产生地震反射信号需要速度—密度差,即波阻抗差。

111V ρZ = , 222V ρZ =,210∆Z =Z -Z ≠。

五、地层面的类型地层面分三种类型:①层面;②不连续面;③穿时面。

1)层面连续的物理沉积面;纹层,岩层等沉积间断或沉积环境变化相当小,如气候变化引起地层颜色的改变;水动力变化造成岩层粒度变化等。

2)不连续面由剥蚀作用或沉积间断作用产生。

包括不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和沉积间断。

不连续面类型示意图(三类)剥蚀不整合假整合沉积间断3)穿时面通常穿越地层界面并不受地层界面的限制,一般它不是地层界面,但它经常与地层面相混淆。

①流体接触面,地层倾斜之后。

永久冻土层,随寒冷地温带分布,受地形产状控制。

气水层面,也是一种流体界面。

②低角度断层面,或顺陡角度断层走向分布的地层剖面。

③低角度火成岩墙。

深部沙漠分化面。

④喀斯特溶蚀基准面。

参考文献〈1〉C.E.佩顿,1980 ,地震地层学,P45-55 P85-96。

〈2〉陆基孟,1982,地震勘探原理,P1-13。

第二节层序的概念层序的概念是根据Sloss(1963,Sequences in the cratonic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Geol.soc.America bull.,V14,P93-114)的概念修改来的。

Sloss在该书中指出:“地层层序是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地层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际的不整合面为界。

”他认为这样的一些层序具有年代地层学的意义。

一、定义一个沉积层序是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和底以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要点:三层含义。

①首先它是一个地层单元,或者说是一套地层,很具体的地层单元。

如冀中坳陷的沙三段层序;辽东湾断陷的东营组层序。

②内部由一套相对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

③边界:顶和底界面为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

不整合面具有相对性:1)不整合面之间时间间断的长短不同,可造成不同的不整合面;2)不整合面延伸范围的不同,形成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和局部性的不整合面。

P48 图1沉积层序的基本概念首先复习普通地质学原理中的地层概念:(讨论)(1)不整合的类型:①角度不整合;②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

(2)不整合的成因类型:①剥蚀(侵蚀)间断②无沉积作用沉积间断。

图1a:一个沉积层序的概括性(深度)地层剖面,内部整一,边界为不整合或整合。

图1b:一个沉积层序的概括性年代地层剖面,注意:从地层单元11开始到地层单元19结束为一个层序。

实例一:P368,附图3,测井标准层对比的层序。

注意①SR-1底界上超,②SR-2-SR-4之间的下超不整合面,内部成因相似,由三角洲前积造成。

二、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沉积层序通常有几十至几百米厚。

尽管其变化范围可以从几十米降到几毫米。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层序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对比。

此外,还存在着对比手段(如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对比或者露头等)的分辨能力所强加的实际限制问题。

但是,不论沉积层序多薄,它的顶底必须由不整合或者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面所构成。

(这是沉积层序的定义要求)。

(一)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不整一现象是用来确定沉积层序边界的主要标准。

不整一关系的类型是说明一个不整合面是由侵蚀面作用造成的还是由无沉积作用造成的最好标志。

不整一类型的划分依据是以其中地层对照一个沉积层序的不整合边界消失的方式为基础。

1)整一(Concordance):地层与层序界面的平行性,没有出现后续地层对照层序界面终止的现象。

整合面(Conformity),分隔新老地层的一个面,沿此面没有侵蚀或无沉积间断现象。

2)不整一(Discordance):地层与层序界面的不平行性,结果是地层对界面终止。

不整合(Unconformity):区分新老地层的侵蚀面或无沉积面。

(二)地质学的整合与不整合划分(地层接触关系)1)整合:产状平行且时代连续;2)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产状平行,但有地层缺失(时代不连续);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产状不平行且有地层缺失。

(三)沉积层序顶界类型1)削蚀(削截,或截切)因侵蚀作用引起地层的侧向消失。

包括陆上和水下的侵蚀作用产生的削蚀。

成因:构造抬升后遭受剥蚀或河道下切,冲蚀面。

2)顶超(顶部超覆)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

其逆倾向(与倾向相反)侧向消失可以是逐渐变薄并渐近地逼进上部边界。

成因:顶超是无沉积作用沉积间断的证据。

它是由于沉积基准面(如海平面)太低了,致使地层不能逆倾向伸展的更远。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的过路情况(Sed:mentory bynassing)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和浅海沉积如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

但也可见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3)整一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四)沉积层序底界类型底超包括上超和下超。

1)上超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的倾斜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

2)下超是一套原始倾斜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水平或者倾斜面顺下倾方向的底部超覆。

注:由于构造运动,可以造成沉积面形态的各种变化,故有时上超和下超不易区分。

如:图这时,只能确定这些地层是底超。

3)整一在一个层序的底部,整一现象可以表现为地层平行地披盖于一个底部不规则面上。

第三节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一、P.R.Vail等的经典描述(1)原始地震反射是追随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进行对比的。

产生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主要为具有速度—密度差异的层面和不整合面。

层面就是较大的层理面,因而代表了古老的沉积面。

不整合面代表有意义的年代地层间断的侵蚀面或无沉积面。

层面和不整合面二者都具有时代意义。

从地质时间的观点看,层面反射近似于同时间的地层变化,而不整合面的反射往往在时间上是变化的。

然而,不整合面反射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为所有的不整合面的下伏地层都比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年代老。

(2)但是,地震勘探原理中明确地指出,地下地层的反射完全是由波阻抗差产生的,两种地层之间如果没有波阻抗差,就不会形成反射同相轴。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个公理。

而存在波阻抗差的条件很多,可以是连续的层面,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不整合面,更重要的,它可以是一些与地层总体产状不平行的岩性或物性界面。

(这些岩性和物性界面不一定等时!) 显然,地震地层学经典描述与地震学的基本原理不完全一致。

这是地震地层学与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

二、地震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关系地震层序代表了年代地层单位,与古生物学(化石及其组合)反映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大体一致的。

也与地质绝对年龄保持一致的。

但是,地震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地层单位类型(地层划分类型)1、岩石地层单位岩性,粒度,颜色,层理等构造。

2、生物地层单位化石种属,化石组合。

3、地震层序反射不整一边界。

(二)地震层序边界与岩石地层单位边界相交,即,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

图例三、地震反射的年代意义具有相对性因为一个地震反射必是由一个或一组具有波阻抗差界面产生的,所以地震反射的波阻抗差成因说是绝对的,而其年代地层意义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具有相对含义。

1)当在连续界面情况下,层面产生的反射与层面平行,且与层面可以对比,这时的地震反射毫无疑问几乎是等时界面(基本上等时)。

2)在盆地边缘部位,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的反射同相轴。

所以,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的意义。

3)进一步讲,年代地层意义本质上也是相对的。

有时把沉积了很薄地层的某个期作为一个年代,而有时在更长的地质年代中又把某一个纪作为同一个年代。

一般情况下,地震垂相分辨率在20米左右,凡是薄于20米的地层单位在地震剖面中,只表现为一个干涉后的复合波同相轴。

如果以每年沉积速度为2毫米,沉积20米厚需要一万年时间。

一万年在地质历史长河中也许是一瞬间的事件,故不论这20米厚的地层水平方向上沉积有先后不同,但也可视为一瞬间的产物,因此,该地震反射面可以认为是等时界面。

4)地震反射的年代意义并不完全否定非年代界面产生的地震反射。

因为在Vail的定义中,也只是明确地指出:“产生地震反射的物性界面主要为具有速度-密度差异的层面和不整合面。

”另外也声明了“尚存在其它类型的连续物性界面,这种界面局部出现在沉积岩中,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气水,气油和油水流体接触面以及气体水化物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