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环境(新)
1 第二十三章 1949-1966年文学思潮
C
胡风批判之胡风简介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湖北圻春人。曾用 笔名谷非、高荒等。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 后就读北大预科、清华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1929年 东渡日本。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1933年被逮捕并驱 逐回上海。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与鲁迅联 系。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引发“两个口号”之争。1938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 授。1945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 文引起论争。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第一次代表会,并 当选为委员。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入狱20 余年。1979年无罪释放,1980年 “平反”。
B
《红楼梦研究》批判
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 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本 主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 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1963.12.12
第二个批示
–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 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路线,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 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 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 团体。
局部调动了一些艺术家的积极性
G 左倾思想升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红色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冷战思维与十七年文学1、1949年10月——1976年10月(17年文学—冷战思维)2、1866年—1976年(“文革”文学),1976年以后(新时期文学)一、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战略(苏联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实践“一边倒”的文化战略。
2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相应也在总体上采取“苏联模式”。
政治文学,艺术走俄国道路。
二、冷战制约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实践。
《人民日报》文学实践、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资源小结: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构与实践无疑会呈现出相应历史选择和特点(一体化的政治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巨大历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文学语境“体制化”(文学环境)文学高度组织化:“作协”“文联”作家纳入国家体制: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们文学,文艺报基本特征:文学杂志和出版由国家控制、管理和实施监督。
各种期刊间,构成一种“等级“的体制。
二、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一)、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文学范式确立)。
成立了“专管文艺“的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
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文艺范式确定)(二)、成果:确立了文学所要遵循的“路线”,规定了文学的性质以及题材、主题、具体的艺术方法。
以解放区文艺为蓝本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协会(1953作协)。
确立中国文艺的总方针、总方向。
(三)、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历史观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1)电影《武训传》批判——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1949-1966“十七年”文学思潮
①文艺思潮价值评判的偏颇。 ②对解放区文艺的简单化肯定。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P5)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 艺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 。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县人, 出身贫寒。“行乞兴学” 。 《武训传》是一部以武训的生平事 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编剧、导演:孙瑜 武训扮演者:赵丹
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 今
《柳絮词》
时
{
生, 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 忍淹留。” 宝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 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任借力,送我上 青云。”
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 中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 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2、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 3、意义与影响。 ①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显示出空前的活跃。 ②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扩大,体裁和风格的多样 ③新创办的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 ④阻力与干扰。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1)。 1、伤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丧送了其政 治生命和艺术青春。 2、忽视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民主,助长了 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3、削弱了现实主义原则,助长了以政治 取代艺术性的倾向和违背生活的反现实主义 倾向。
四、关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P8-9) 1955年从文艺界开始,围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很快上升 为一场“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 (一)、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1 、关于“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关于架在作者与读者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 (二)、运动的演进。 (三)、运动的根本错误及思考。
02.1949――1976文学思潮
具体就是指: 具体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 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 风格,另一种学派, 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 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 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49―1976 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概况 第一次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年7月2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日到19日在北京举行 年 月 日到 日在北京举行, 并在会上成立了“ 并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 术界联合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 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 建国以后的几次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运动
胡风的现实主义则更多的承 世纪法、 接19世纪法、俄、文学的批 世纪法 判生活的性质, 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先 生所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 思想启蒙”的责任。 “思想启蒙”的责任。对后 者来说, 者来说,他们更注意古老中 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 担。
认为中国的传统和民众的生存状况 和精神状态, 和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 原始的生命力, 力、原始的生命力,另方面则是奴 性的卑贱与苟安。 性的卑贱与苟安。胡风提出这个精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 神奴役的创伤,就是要求作家“对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 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一切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 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去抨 击”。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提纲
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文学思潮(1949——1966)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1955年:掀起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1951年)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结果: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制造了新中国罕见的冤假错案。
(二)、1956年上半年——1957年下半年:落实“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时间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九、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 晶。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 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 “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 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要人物为不食人间 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唱段优美 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显得苍白贫血。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2.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是有一定范围 的。
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 者的同情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 黑暗的揭发程度,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 对待外国文学经常使用的标准。20世纪西方 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反动的或腐 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他们的作品 几乎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
(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
1、背景: 从国际看,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 “反修”斗争; 从国内看,“反右倾机会主义”之风突然从天而降。 2、大会主要报告—— 周扬副主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 ①认为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②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③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锄毒草”的 问题; ④肯定了解放以来几次所谓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
1949-1976文学思潮
电影《武训传》批判(续)
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 《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 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 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 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 判》作为总结。
9、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左倾思潮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 大化和绝对化,向全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争”的口号,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分别对文 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批示中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 ,错误的估计了文艺界的形式,认为“许多共产党人 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 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批示使左倾领导者获 得了批判文艺的尚方宝剑。
6.反右斗争与丁、陈反革命集团
1957年6月,中国作协召开扩大会议,对丁玲、 陈企霞、冯雪峰“反党集团”进行了批判,以此 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 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 1957-1958年被打成右派的有两个数据,一是 1960年的统计表中439305人,一是1978年右派 改正工作时的人数为552877人。作协机关的大 部分人都被划成右派分子和有右派倾向的人。
5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 学派可以自由竞争。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 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 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 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 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出现的好作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宾雁 的《在桥梁工地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1949——1976文学思潮
60年代的文艺批判——1958年文艺大跃进, 1961年的调整政策:新侨会议(全国文艺工作 座谈会),故事片创作会议——文艺八条,1962年3月广州会议上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 题的报告》,8月大连会议,邵荃麟提出重视中 间人物的看法。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形势又发生变化,
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学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17年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17年文学理论体 系建立的理论基点和实际目的。 17年文学运动的政治化,阶级斗争化的不 断强调与强化,与国际政治及社会主义世 界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的级斗争观: 1949年解放前夕的阶级斗争观:与不拿枪的敌 人的斗争依然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1957 年中共中央会议报告中的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在意识形态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 能解决。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 存在。 “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 要忘记阶级斗争”
1949——1976文学思 潮
文学的政治文化环境与生存环境 解放区文学的延续性 文学的组织化与体制化 与政治运动密切关联的文学
17年文学,文革文学的内在关联。 文学逻辑的一致性。 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性与社会主义性,文 学服务于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 学根本目的。重视文学审美的革命功能, 强调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的作用。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李希 凡和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批评,毛 泽东的干预,对《文艺报》的批评,撤销了冯雪 峰职务。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1955, 舒芜,林默涵,何其芳的批评文章。胡风《意见 书》——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边倒‛的国家战略——“一边倒‛的文化战略——“苏联模 式‛——“走俄国人的路‛
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 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机构建设、机关刊物、作家身份)
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
新中国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同“五四”以来多 元化的文学格局形成显著的比照。
‚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
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 在北京的党的政治局和政府的国务院的观点着手考察中国‛。
( [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页。)
周扬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 新中国文艺的方向,解放 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 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 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 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 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 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 误的方向。”
茅盾:《在反动派
压迫下斗争和发展
侧重对“创作方面的各种
倾向”的清理和对“文艺
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舒芜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首次点明“以胡风为首的 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的存在。
1952年底,中宣部连续召开了四次会议,专门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
林默涵和何其芳分别做了长篇发言《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并先后由1953年第2期和
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环境(新)
五、小结
体制控制
开展运动
逆流反驳 最终格局
六、作业
请课下阅读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 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 2期)一文。
• 电影《关连长》
3、1954-1955年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及胡适的 批判
•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山东大 学《文史哲》,1954.9 • 毛泽东对胡适在政治学、哲 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 批判
4、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 胡风(1902-1985),原名 张光人,湖北人。曾任左 联宣传部长、书记。与鲁 迅有较多往来。
四、‚转折期‛作家的整体性分 化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1、写作权利受到限制的作家
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 李健吾、师陀、陈梦家、吴兴华 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等‚九叶派‛ 诗人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东欧国家出现政治、 思想‚解冻‛ ‚写真实‛,‚干预生活‛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 学》,1956年9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 1957年5期) 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1期)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23期)
(《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的问题》, 见《诗与遗产》,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196页)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宁娜)
契诃夫(变色龙)
高尔基武训传‛等的批判运 动
1、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第二章文学规范的建立19491966年间的文学思潮
高二语文 高二英语 高二数学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学 高二政治 高二历史 高二地理 高二生物
一,《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二,《红楼梦》主要观点是“色”“空”。 三,《红楼梦》的反讽手法和象征结构。 四。《红楼梦》的传统性。
对俞平伯的批评
一,用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批判“自叙 说” 二,用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批判“钗黛 合一”说。 三,用倾向性的标准批判“怨而不怒”的 风格说。 四,用“现实主义的胜利”批判“色空” 说。 五,用人民性批判俞平伯的传统性。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5),批评的结束:《武训调查记》、《反 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 术——电影<武训传>批判》 6),《武训传》批判的意义与消极影响 7),1980年代对武训的评价及对《武训 传》批判的反思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的实质是:
对文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强调,反对改良 主义的历史观。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在发表扬耳同志《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 积极作用 》一文时,我们说希望因此引起对于电 影《武训传》的进一步的讨论。为什么应当重视 这个讨论呢?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 的性质。象武训那样故 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 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 建统治者 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 及其上 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 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 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 地位,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 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应当歌颂的吗?向着 人民群众称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 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 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 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 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 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 当的宣传。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采取胡适的形式主义考据研究方法,将《红 楼梦》归结为“色”“空”观念,认为是曹雪芹的 自叙传,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遭 到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认为俞平伯的观点违 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原则。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把俞平伯的观念 作为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进行批判。以此为契 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 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但武训的阶级成分和思想较复杂。武训最早 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代表,沿街行乞,为子孙 筹建学校,把行乞的钱交到地主那里放高利 贷。后皇帝感动于武训的兴学精神,对他予 以封赏使其成为一个富豪,成了地主阶级的 代表。兴学初衷为穷人能够读书受教育,但 他后来办学收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为地主 阶级服务。武训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多义性, 故对电影《武训传》的理解很容易背离编导 的初衷,影片易受责难。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 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 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 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 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 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 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 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 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 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 “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 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
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
(1)理论批评思想的活跃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2)文学创作禁区的突破 A.揭露社会矛盾,干预现实生活。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B.表现人性人情,开掘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
四、文艺界反右派运动
1、1957年6月6日,对丁玲、陈企霞、 冯 雪峰展开批判。 2、根据“双百”方针时期的言论与创作划 右派。 3、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4、《文艺报》开辟“再批判”专栏 5、产生的消极影响
五、60年代的文艺运动
1、文艺政策调整 (1)召开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2)制定文件:《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3)发表文章:《题材问题》(专论)、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论) 2、极“左”思潮下的文艺运动 (1)两个错误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2)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三、“双百”方针与文艺界新气 象
1、“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具体内涵 (1)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作报告进行阐述。 (2)具体内涵: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 自由争论。
2、“双百”方针带来的新气象
考证派胡适俞平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3批判的经过俞平伯红楼梦简论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1现代文学史上的胡风2胡风文艺思想简介三十万言书阐释了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此时 期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构。文学思潮的主要 特点是: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时代政 治紧密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家的自我反省现象
茅盾——《蚀》 冯至——27首14行诗歌 曹禺——《雷雨》 老舍——解放前作品
3、‚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批评家: 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 陈荒煤、李希凡、姚文元等活跃于‚十七年‛时 期的批评家
作家:
A、作家出身地域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平原转移 B、对‚多数中心‛作家而言,写作与革命是同一事 情的不同方面。 C、‚一本书作家‛现象
五、小结
体制控制
开五十至七十年代 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 2期)一文。
• 1:小说:A: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 李国文《改选》表现了政治生活的不合理。B: 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探索了人的复 杂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关系。 • 2: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 开会》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公刘发表了描写社 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诗集《禽兽篇》。邵燕祥 的叙事诗《贾桂香》反映了封建意识对新时代青 年的迫害。 • 3: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 吹》,岳野《同甘共苦》 • 4: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 内部消息》
2、关于文艺刊物与文学团体的控制
3、关于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的开展
◆冯至:‚在20年代的小说、诗歌、戏剧里, 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契诃夫或莫泊桑、雪莱或海 涅、易卜生或萧伯纳等人的痕迹。人们为了揭 露社会黑暗,在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找到 榜样;为了抒发革命激情,在积极的浪漫主义 的诗篇里得到了启发;为了打破旧文学的桎梏, 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文学形式。‛
四、‚转折期‛作家的整体性分 化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1、写作权利受到限制的作家
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 李健吾、师陀、陈梦家、吴兴华 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等‚九叶派‛ 诗人
5、1957年文艺界反右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 ‚反党集团‛的批判
6、1963年起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 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批判运动
主要有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翦伯赞的‚让步 政策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邵荃麟的 ‚写‘中间人物’论‛等
三、五十年代的‚双百方针‛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 《武训传》,孙瑜编剧、 导演,赵丹主演。 • 1951.5.20毛泽东《应当重 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1951年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判
• 萧也牧(1913-1970),浙江吴 兴人。50年代他的小说《我们夫 妇之间》、《海河边上》等小说 受到丁玲、冯雪峰等的批判。
• 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1954.3-1954.7 胡风撰写《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 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1954年底 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席团召开讨论《红楼梦》 研究及《文艺报》检查工作会议,胡风两次发言, 激烈抨击当时的文艺界主持者
1955.5.13 《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 的一些材料》
1955.5.18 胡风被捕,‚胡风分子‛先后92人被捕, 62人被隔离审查,2100余人受到牵连,最后被确定 为‚胡风分子‛的有78人
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环境
教学目的
• 一、了解‚十七年‛文学‚一体化‛规范与体制 的建立过程。 • 二、把握五六十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等的批评 运动。 • 三、了解五十年代的‚双百方针‛。 • 四、了解‚转折期‛作家的整体性分化现象。
一、‚一体化‛文学规范与体制的建 立
1、关于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
• 电影《关连长》
3、1954-1955年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及胡适的 批判
•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山东大 学《文史哲》,1954.9 • 毛泽东对胡适在政治学、哲 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 批判
4、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 胡风(1902-1985),原名 张光人,湖北人。曾任左 联宣传部长、书记。与鲁 迅有较多往来。
此次努力以失败告终,众多作家、理论家、翻译家 被打成‚右派分子‛,如:
冯雪峰、丁玲、艾青、陈企霞、罗烽、秦兆阳、萧乾、 吴祖光、徐懋庸、姚雪垠、李长之、黄药眠、穆木天、傅雷、 陈梦家、孙大雨、施蛰存、徐中玉、杨宪益、冯亦代、陈涌、 钟惦棐、苏金伞、汪曾祺、刘宾雁、王蒙、邓友梅、刘绍棠、 丛维熙、蓝翎、公刘、邵燕祥、流沙河、高晓声、陆文夫、 张贤亮、昌耀等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东欧国家出现政治、 思想‚解冻‛ ‚写真实‛,‚干预生活‛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 学》,1956年9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 1957年5期) 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1期)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23期)
(《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的问题》, 见《诗与遗产》,作家出版社,1963年,第196页)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宁娜)
契诃夫(变色龙)
高尔基(母亲)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
二、对电影‚武训传‛等的批判运 动
1、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梅志(1914-2004),主要 作品《往事如烟——胡风 沉冤录》、《伴囚记》、 《在高墙内》、《胡风传》 (58万字)等。
1948 邵荃麟、胡绳、乔冠华等对左翼内胡风的文艺 理论和路翎的小说集中集中清算 1949-1951 胡风创作长诗《时间开始了》
1952.6.8 《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编者按中指出胡 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 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1953 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何其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在 《文艺报》发表,对胡风的思想进行系统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