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4、字母:

声母代表字为“字母”。“字母”不同于反切尚自,它是比较固定的用字。古代音韵学家将他们分析汉语声母所得出的所有声母的代表字,即“字母”,按照五音分类列成一个表,即字母表。

5、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6、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上将声母分析为五音,即:喉、牙、舌、齿、唇。此外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正齿;后来又加上半舌、半齿,于是就有七音、九音的概念。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就已经按照五音进行分析字母的发音部位了。

7、清浊:

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所谓用力的轻重,也许是指的声带的作用。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二是送气不送气。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清)是指不送气,“送气声”(浊)是指送气。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关于清浊,古代还有更细的分类,“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也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全浊”: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在音韵学上,“全清”-- 可以单说“清”;“全浊”—可以单说“浊”

因而,“清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广义:“清”包“全清”、“次清”;“浊”包“全浊”、“次浊”

○2狭义:“清浊”→“全清”、“全浊”/“次浊”→“清浊”(《韵镜》)

8、声类:

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清代陈澧最先进行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都类:都丁多当德冬

这些反切上字同代表[t] 这个声母。称作“都”类。陈澧分为40类,黄侃分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分为51类、赵元任、李方桂分为37类。

第四节关于韵母的概念

9、韵、韵母、韵类、韵部、韵目、韵摄

(1)韵:

是包含了韵腹、韵尾、声调的单位;韵与韵母是不同的,韵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韵母还要区别韵头,因此韵的概念比韵母的概念要大。但是韵和韵母的区别除了不计韵头介音之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韵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则不需要区别声调。

(2)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音质成分。韵母可以进一步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3)韵类:

在音韵学上,韵类本来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则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韵书中,每个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表示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如《广韵》的东韵,反切下字就分成两类。这就是说,韵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还要区别声调,可见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一个概念了。

(4)韵部:

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是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是比韵母和韵更大的概念。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二十九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中都包括那些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广韵》分二〇六韵。而在上古,仅有二十九或三十个韵部。

(5)韵目:

韵书里的韵的标目,就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平水韵》里的平声先韵,它包括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的许多字,如“先、烟、玄”等。这些同韵字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拿来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而传统韵书上习惯用了“先”字,并将这些同韵字称做“先韵”,“先”就是一个“韵目”。《广韵》二〇六韵,就用了二〇六个代表字作韵目,这二〇六韵的代表字就叫“韵目”。所以“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6)韵摄:P38

一个比韵部更大的单位。它指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一组“韵”。比如,“效摄”包括“豪、肴、宵、萧”四个韵部(包含其平行的上去声韵,一共是十二个韵)。所以韵摄在关于“韵”的概念中,是个最大的概念。

10、开合:P38(在音标输入中泪洒桌面)

音韵学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大类。

合(即合口)是指韵头是[u]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但是在古代,[i]和[u]可以同时做韵头,(以i 和u同时做介音的也算合口);反之都归为“开”。也就是说,韵母中只要有[u]的就是合口呼,没有的就是开口呼。古代开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等韵图在处理开合问题的办法就是分成两个图

11、阴声韵:无韵尾和以元音为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以鼻辅音[-m][-n][-ƞ]为韵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

这里所谓“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如阴平、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