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山居秋暝》课堂实录(202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
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
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
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
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
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
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而在诗歌的欣赏
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
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
等等。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
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
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
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
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
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
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
《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正因
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
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
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
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我们一起来朗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有感情,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朗读?
生:想。
师:播放《山居秋暝》mp3音频朗读。
师:我们再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对最后两句读得感情不够到位,范读“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孙”指谁?
生:作者。
师: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
人自己。“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典,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
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三、合作探究置疑探读
师:学习诗歌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今天我运用另一
种方法学习诗歌,那就是意境赏析法。诗歌主要抓“景”和“情”,看诗歌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意境赏析法即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从品味关键语句入手,对诗歌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意境赏析。赏析的格式是:句子+什么写法+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评价。我先给同学们一个范例:我喜欢的句
子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
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
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黑板赏析的格式对自己预习作业的赏析进行修
改,请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生: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其他学生修改自己赏析的语句。师:修改好后,在A2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时间三分钟。发言时,声音不能太高,一个一个地
逐一展示。生:小组内交流展示。师:到各组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并
进行指导。四、能力展示释疑导读
师:我看了大家的赏析,都比较到位。我想请同学上来展示,把
你己的理解讲给大家,谁来?生:向芙蓉举手。师:大家掌声鼓励,
展示时要注意抓关键词,其他学生要针对性的做笔记。生(向芙蓉):我们是第六小组,我们赏析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
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间明月朗晴,清泉轻流的美丽画面,傍晚皎洁的月光从松间洒落下来,清冽的山泉从石板上潺潺流淌,衬托出山间的静穆迷人,我们可以从“照”和“流”
两个词体会出它的静穆迷人,这是一幅多么幽静的画面啊,让读者沉醉其中,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我们组的赏析理解,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学们可以对向芙蓉的讲解进行质疑,比如说,这句话在写
法上除了对偶修辞外,还有其他手法吗?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朗读中强调“照”和“流。生(向芙蓉):还有化静为动的写法。师:有这个味道,你能不能说清楚些?生(向芙蓉):动静结合。
师:对,动静结合的写法。哪句话是写动,哪句话是写静?生(向芙蓉):“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师:对,我们在
朗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联想和想象,仿佛听到了潺潺流水,这句诗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很多组都展示的是这一句,第三组
展示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请第三组展示。生(张
雪琴):我们三组喜欢的句子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句工整,前句写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
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由此猜想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后句写水面上的莲叶摇动而不见其船,由此推测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山村生活
的向往。这是一幅山村劳动归来怡然自乐的和谐场景。师:这是自然
美还是人文美?生(张雪琴):人文美。师:你能说出哪些人文之美?同学们可以提问。生(向芙蓉):请问第三组组长,“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人文之美,那它到底描写了什么景物呢?师:我纠正,
应该是它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民风呢?生(张雪琴):和谐。师:还有呢?生(张雪琴):淳朴。师:恩,淳朴,我把这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请你解释淳朴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知道吗?生(张雪琴):可以请人解释吗?师:可以。生(向术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阵阵喧闹声,劳
动的快乐,体现了纯朴的民风。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
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