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家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五代山水画
京 北
色 本 设
绢 潇 湘 图
巨然
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清 秀,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 作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与映发, 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 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代表作:《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 图》
萧翼赚兰亭图
绢 59.6 本 墨 笔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44.1 厘 米
物 院 藏 纵 待 渡 156.6 图 局 部 米 》 横 99.6 99.6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厘 溪 山
《
其 它 作
厘 米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属江西)人。在南 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 但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生活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 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 江湖纵横‘千岩万壑、林木清幽,与北 方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抒情的 义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 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 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灿然,幽情远 思,如睹异境。” 代表作:《潇湘图》《下山图》《夏 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 麓林木间露出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 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 前 , , 间 萧翼赚兰亭图 ,上有' ' ' ' , , 画 山水林木, 山水墨兼 法, 屋宇 ,笔法 , , "
厘 米 横
厘 米 墨 本 笔 台 北 故
绢
秋山问道图
此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 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 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 中 , 清 , 山水, ," 峦 , 间, , , 溪 路, 曲 , 茅舍, , 山间 。"
五代山水画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山水画大师—荆浩-沫雯阁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 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 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 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 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 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 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 由而答之。叟嗟异久之,曰:“愿子勤之,可忘笔 墨而得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 石鼓岩子也。
其实,荆浩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就位于山西沁水 中条山主峰历山东北麓之寺沟河谷,《沁水县志》、 《泽州府志》、《山西通志》等,都有明确记载; 沁水历山地区,又可以找到荆浩《笔法记》中所记 几个地名;沁水历山地区民间,又保存有荆浩学画 的传说。文献记载,地名落实,民间传说,三个方 面的证据,足可论定荆浩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就 位于山西沁水境内历山之下。 《沁水县志》、《泽州府志》、《山西通志》皆明 确具体地记载,荆浩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位于山 西沁水境内。荆浩《笔法记》又记:
艺术特色
一、“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 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 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 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 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 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 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
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
荆浩出生于河南 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 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 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 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 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 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 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 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 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 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 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 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 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 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山水四大家NO.1荆浩荆浩:后梁画家,开创了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吸收唐代经验,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壮阔雄伟。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微妙、飘逸尽得其当。
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此画确实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
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山水四大家NO.2关仝关仝:后梁到北宋的画家,早年师法荆浩,画风笔简,气壮意长,主要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描绘对象,在北宋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那么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
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
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
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假设无人,此帧精严,步骤打量。
《山溪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
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
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
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某某,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五代、两宋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七章五代、两宋的美术第一章五代、两宋的美术一、五代、十国人物画及其代表画家;五代十国时江南四川战争较少所以中国第一个画院最早建立在西蜀;南唐也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周方矩、顾闳中都是南唐画院画家;曹促玄、董源、徐熙父子、西蜀画家黄筌父子等都服务于皇家画院;二、《韩熙载夜宴图》;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品;以多场景而又联贯一体的长卷构图自然合理的情节描绘;细致入微的人物神情成功地刻画了失意官僚韩熙载的心理矛盾及放荡不羁的生活面貌;此图有五个段落;1、听乐2、观舞3、休息4、清吹5、送别;此画把许多人物性格神态表现得十分充分生动;画面背景很少以突出人物形象;画家用屏风将画面的活动内容与情节自然而然地间隔开了是整幅画又是连环画;三、五代时期人物画;总的看来仍然继承着唐代遗风写实风格有所发展多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水墨写意人物画;四、周文矩;江苏句容人;南唐画院翰林院待诏;擅长仕女人物画;他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张萱周昉的仕女画风格;画风更加纤丽“于繁富尤工”用笔瘦硬战掣而多曲;作品有《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画、宫中图》等;五、王齐翰《勘书图卷》;描绘一文人在校书之余闭目挑耳的动作;画法精工细致为南唐画院体风格;六、胡环《卓歇图》;描写当时契丹部落的酋长和部属们饮宴休息的场面;七、五代、十国的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五代的花鸟画适应于贵族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摆脱了唐代花鸟画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向写实方向发展;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创立“没骨法和勾勒法”两种学派;花鸟画道德在西蜀得到发展;唐末花鸟画家滕昌祐、刁光胤二人先后入蜀直到了促进作用;八、滕昌祐;画鹤闻名;又擅长折枝花果;九、刁光胤;善画竹石、花鸟、猫兔等题材;十、黄筌;903—965年字要叔成都人;西蜀画院宫廷画家;擅长花鸟亦能画人物山水;黄筌绘画特点;具有富丽而并不柔媚工整但并不刻板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风格;作品有《珍禽图、竹鹤图》等;一、徐熙;南唐金陵人;被称“江南布衣”;郭若虚说“黄家富贵、徐家野逸”说明二家艺术风格的不同;徐熙表现技法上以墨为主,即先以墨画出物体形态后添轻淡的色彩即“没骨法”;作品《雪竹图》;竹干竹叶以不同的墨色渲染作风工整精微画法灵活多样可以看出他的画风;二、五代的山水画及其代表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三、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自号“洪谷子”;其画长于表现黄河中游两岸的大山大水崇山峻岭;用全景式构图给人一种大自然的阔大深奥雄伟壮丽的强烈感受;作品《匡庐图》传世;著有《笔法记》一文;是古代较完整而深湛的画论;阐述他对艺术创作一系列的正确见解阐述了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深广感受;其中论证概括了艺术创作的六个要点;“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它发掘了古代绘画理论对山水画的迅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四、董源;字叔达江南仲陵人;早年学李思训之青山绿水后以水墨为主专画江南景色;用笔多细长圆润形如披麻;用墨破色渲染;作品有《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卷、溪岸图》等;五、溪岸图》;绢本;墨笔画;山石用长笔“披麻皴”;笔法圆润简朴气势雄厚;六、关仝;长安人;画山水学荆浩画树石学毕宏;笔法简劲而气势极壮;作品《关山行旅图轴》(画寒山枯木山店行旅;笔法粗壮雄健;所画之树有干无枝是其作品特点);七、卫贤;南唐画院画家;长于楼观、殿台、盘车、水磨等画初师好尹继昭后学吴道子;作品《高士图》淡设色;此图构图严谨树石皴染精致石上干笔点苔在画法上有所创造;八、宋代画院及艺术风格;宋代统一中国后不久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处在各地的著名画家逐渐集中起来;这样北宋画院的阵容就迅速地壮大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宋代画院画家入院时一是通过地方官吏的推荐;二是考试录取较多的是后一种办法;宁画院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止亦犹科举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九、北宋花鸟画及其代表画家;十、黄居密;字伯鸾成都人黄筌之子;作品有《山鹧棘雀图》;一、赵昌;字昌之四川广汉剑南人;善画花果尤长于折枝花卉的描绘;其艺术成就来自其辛勤的写生;自号“写生赵昌”;作品《四喜图、蛱蝶图》两幅;从画中可看出其笔法灵活秀美简洁明快略施彩色而使景物清晰自然;二、易元吉;字庆一;他画猿獐花鸟是没有能比得上的;三、崔白;字子西;濠梁人;他能画道释人物;鬼神特别长于花鸟以鹅败荷芦雁等题材最为拿手;其绘画特点是;清新淡雅灵活在突破黄家绘画风格上起了很大作用;四、崔悫;崔白的弟弟字子中;亦善画;作品《竹鸥图、双喜梅》等;五、吴元瑜;字公器;开封人师崔白;神宗时为吴王府的殿直将军;六、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19岁做了宋朝皇帝在位25年;不但擅长于花竹翎毛也能画山水人物风格;精工细致缜密富丽;作品《芙蓉锦鸡图》赵佶的书法被称“廋金体”;七、南宋的花鸟花及其画家;专画花鸟或者以人物山水擅长而又兼画花鸟者就在半数以上;南宋花鸟画家有名的如李安忠、李迪、阎中、吴炳、林椿、毛松、法常等;他们的画法有双钩有没骨有点彩有重彩有淡彩有写意有工笔等;各呈所能;影响较大的有李迪、法常、林椿;八、李迪;河阳人;李迪式画花鸟竹石颇有生意;作品《雪树寒禽图、枫鹰芦雉图、狸奴蜻蜓图、雏鸡图、木芙蓉图》等;作品生动而富有神韵;用笔严谨无束;在画风上采用工笔与粗话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格调是南宋花鸟画风改变的代表人物;九、林椿;钱塘人;工花鸟;作品《绿橘图》笔法细致色彩艳丽是写生妙作;还有《果熟来禽图》等作品;十、法常;号牧溪;南宋理宗度宗时为杭州长庆寺僧;画松竹梅兰不具形似;另外画荷鹭芦雁亦有较高水平;作品《写生蔬果图卷、法学写生卷、观音图、猿图、鹤图、罗汉图、松树八哥图》等;一、两宋山水画及其代表画家;山水画到了宋代更加发达积体渐备两宋杰出的画家不以古人成法为满足都能专心研究师法造化;在表现方法上北宋南宋又有区别;北宋重视大山大水全景构图采取远取其势、近取其持的创作方法;南宋山水构图奇巧多表现山川秀丽的一角之景;二、北宋山水画及其代表作家;三、李成;字咸熙;也称“李营邱”;以山水著称以世;他的山水画被称“古今第一”;擅长描绘寒林暮霭、烟云变幻的平远景致;他的画挺劲秀润;在表现上黑色层次较多适于表现咫尺千里远景象;李成画特点;画册上有亭馆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他笔法秀润;其作品《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等;四、范宽;原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他的山水画初师荆浩李成;他学习古人也摆脱古人;重视写实以求创新;范宽山水画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善为山传神;能得山之骨;用墨深重多用雨点皴;“山顶好作密林、水陆作突兀大石”是绘画特点;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最为突出;五、《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章法奇特;浑厚壮阔的关中景色如逼在目前使观者心神为之一振;六、《雪景寒林图》;描写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幅纵193.5厘米横宽160.3厘米为水墨雪景;画鹤绘群山积雪山顶枯树寒柯山石高峻雄气敦厚有冒雪出云之势凛凛寒气之感;七、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擅长界画;其作品有《明皇避暑图、雪霁江行图》等;八、燕文贵;画有《七夕夜市图》他山水比较有创造性善写四时景色被称“燕家景致”;九、米芾;字元章又称海岳外史;太原人;善画烟雨景色;他的山水画不求形似独创风格以水墨点成山树如烟似雨自成一派即“米氏云山”;十、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立于不败之地表现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的特点;强调山水林木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强调创造优美的意境;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兼收众览”;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秋山行旅图》;其风格是在秀润旷中又有故能雄伟浑厚等特色;对山石树木的描绘“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著作《林泉高致集》;一、《林泉高致集》;作者郭熙;总结自己的经验体会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不同季节应呈现不同意境;又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总之《林泉高致集》对古代山水画创作的各方面都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并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它是北宋以来山水画兴盛发展和众多画家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古代珍贵的画论之一;一、王诜;字晋卿太原人;擅长画枯树寒林也能作金碧山水;作品《渔村小雪图卷》;钩皴深重完全是李成画派;二、王希孟;作品《千里江山图》;画法精密细致;色彩厚重耀眼夺目;三、南宋山水画及代表画家;南宋山水画更致力于优美意境的创造笔墨简练有力构图大胆奇巧取其一角之景描写秀丽江南风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画家李嵩《西湖图》夏圭《西湖柳艇图、钱塘观潮图》陈清波《西湖春晓图》;四、李唐;字晞古河阳人;擅长于人物、山水、又长于画牛;作品《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李唐山水初师李思训但更多的是取法于荆浩同时也受范宽影响;其作品古朴苍劲山石作斧劈皴;积墨深厚是其平日本色;有时画树全用焦墨;故有“点漆”之喻;在构图上写峰峦径路林桥野物;都能阴郁苍茫写深山万壑;气势磅礴;既是冈峦郁盘峭壁悬崖又是苍松叠翠;他的山水画对祖国的河山作了无限的赞美;五、刘松年;钱塘人;其笔意皴法都取法李唐;风格在强劲中显出清丽细润工整不苟的独特风格;作品《四景山水》;六、马远;字遥你号钦山;先世河中人;山水人物花鸟都很精致;当时被认为是“院中独步”;马远山水多作劈皴、水墨苍劲虽不作层层渲染但强调浓淡层次的变化所以能远近分明与同的夏圭号称“马夏”;马远在笔墨运用上喜用焦墨作树石以大斧劈皴带水墨浑染画山石;质感很强;山石峭拔方硬树木瘦插如屈铁;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风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作品《踏歌图、寒江独钓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马远的画较坚浑朴造型险奇画树多加叶;七、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多用秃笔点笔画山石水墨渲染浑融一体;浓淡干湿变化丰富;被称谓带水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用以表现风雪烟雨的江湖景色十分得体富有苍茫淋漓浑厚秀润的效果;善作长卷山水;作品《长江万里图、江山清远图、溪山无尽图》;八、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宋代的人物画不权注意到形象结构的正确合理而且力求深化人物的内容刻画;白描人物画法在宋代也开始兴起;李公麟道德扫除粉黛其画具有高雅清淡的特点;九、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工人物佛像是北宋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对传统绘画信得过大量临摹尤工人物;重视写生敢于独创;在画法上以白描著称把原来用于“勾粉本”的画法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作品《临韦偃牧放图、五马图、维摩诘像、九歌图、免胄图》等;十、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坡人;擅长壁画;画法师吴道子;总领“玉清昭应宫”道教画创作;其作品《朝元仙仗图》人物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而又有丰富的变化;一、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善画讪桥径郭舟船车轿;作品《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是从城市郊野开始;表现了不同职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的特征;是一幅内容非常丰富并有高度历史真实性的艺术巨作;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组织高潮和虚实结合的方法使画面富有变化又能引人入胜表现和突出了主题;二、辽、金、西夏绘画及画家;胡?;耶律倍;陈升等;三、胡?;契丹人;所画用笔清劲;凡画驼马尾人衣毛毳以狼豪缚笔去疏宣使能纤健;作品《卓歇图>四、耶律倍;字图欲契丹人;善画辽国人物;其作品骨法劲快不良不驽;作品《射骑图、猎雪骑、千鹿图》等;五、张瑀;金人;作品《文姬归汉图》;作者用笔简练;人物真实生动充分表现出长途旅行的气氛。
第十讲 宋代山水画赏析
窠石平远图》 图17 [宋]郭 熙《窠石平远图》 宋郭
《寒林图》郭熙 北宋 寒林图》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 字晋卿,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祖 年),字晋卿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善书 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 画,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其山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 梦游瀛山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 图》、《梦游瀛山图》等。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范宽《雪山萧寺图》 范宽《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 范 宽 《雪景寒林图》
2.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 .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 神宗、哲宗三朝( 初为御书院艺学, 宗、神宗、哲宗三朝(1064-1110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与关李范三家相媲 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 美。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他强调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不下堂筵而坐穷 泉壑。 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泉壑。”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用 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 笔,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他的山水取法李成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谷图》 窠石平远图》 谷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经其子郭思整理的理论 著述《林泉高致》 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著述《林泉高致》,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浅谈荆浩笔法记的理论成就
浅谈荆浩笔法记的理论成就徐洁[摘要] 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他的著作《笔法记》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
其中“图真论”的提出,第一次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统一为“度物象而取其真”;发展了中国画的“气韵论”赋予传统“气韵”新内涵;“思景论”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笔墨论”确立了中国独特的造型语言。
[关键词] 荆浩《笔法记》图真气韵思景笔墨荆浩为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自己绘画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很少抽象性、空洞性。
他的《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山水画创作经验并提出了具有相当高度的理论认识,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及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一图真论《笔法记》虽然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的中心议题就是“图真”,“图真”的本质就是“传神”。
写山水之形的目的在于传山水之神,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形似”上。
他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韵俱盛。
”这一见解显然是受到历来人物画形神论的启发。
从顾恺之的“形神论”、谢赫的“六法论”到张彦远的“论画六法”,虽然把形神问题论述得已经很充分,但都是从人物画出发的。
荆浩却是把形神论运用于山水画的第一人。
这不仅反映了他善于借鉴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体悟到这种形神关系的重要性。
他要求“度物象而取其真”,即表现出山水之神的形才是“真”。
他独创性地提出山水之景乃“真景”,必须表现“山水之象”。
他还要求画家应做到“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华和实的结合才是“真”所要求的,既不可排斥华,又不能孤立求华,华是由实而得以成立。
总之,荆浩的“图真论”要求画家真实地由表及里地反映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的表达,又决不能离开个别物象的具体特点把握。
论荆浩的山水画艺术观
论荆浩的山水画艺术观李燕【摘要】一.荆浩的笔墨观五代时后梁山水画家荆浩(约850-?)在他的《笔法记》中以大量的文字对“笔和墨”的应用与效果作了重要而广泛的推断和论述。
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创造眭。
他提出了绘画的“六要”,并加以阐释:“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荆浩认为。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山水画家;荆浩;艺术观;《笔法记》;艺术创造;笔墨观;思想性;运转【作者】李燕【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五代时后梁山水画家荆浩(约850—?)在他的《笔法记》中以大量的文字对“笔和墨”的应用与效果作了重要而广泛的推断和论述。
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创造性。
他提出了绘画的“六要”,并加以阐释:“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荆浩认为,山水画“用笔”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种法则不单纯从用笔自身的规律来确定,而更多的注重“形”和“质”的变通转换。
他对气的解释为“心随笔动,取象不惑”,深刻阐明了“心”和“笔”和“象”的艺术关系。
这种心、手、物的有机结合,是使绘画达到“气韵生动”的有效保证。
用笔虽然要依靠“法则”,但还得必须突破法则看到“物象”形质的区别和限制,做到“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这种取象生动的画面效果。
是对用笔重要性的阐释。
荆浩对“墨”的解释也非常明确,“墨的高低晕淡”是对“物象”的深浅表达,在水墨画的表现中,唯一对物象的表达方式也只有用墨色的深、浅来表现其面貌,用笔和墨的法则来勾画显示物象的阴阳向背,来做到“有笔有墨,水墨晕章”这一高超的艺术特点。
北派山水鼻祖荆浩的《笔法记》
北派山水鼻祖荆浩的《笔法记》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被奉为宋画的典范,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古代山水画宗师、唐末之冠,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五代后梁荆浩《雪景山水图》荆浩《笔法记》译文(一)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
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
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
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
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
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
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
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
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
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
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
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二)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
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
老者说:“你懂得画法吗?”我说:“老人家的容貌象一个山野之人,怎么问起我画法的问题呀?”老者说:“你怎么知道我胸中有多少学问和想法呀?”我听了又是惭愧又是敬畏。
老者又说:“不要紧!年轻人只要好学,结果会成功的。
说起画,画有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
我说:“画就是漂亮,只要画得像,就能得到真实之美。
哪有这么多麻烦事!”老者说:“不然,画是你的创作,要熟悉、研究生活中的物象而画出它的真实面貌和气质。
山水画家董源简介
山水画家董源简介董源 934-约 962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
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善山水,兼工禽兽。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
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
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
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
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
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
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
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
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
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
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荆浩及其山水画理论
荆浩及其山水画理论郭可悫摘要: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河南沁水人。
沁水今属河洛地区的济源市,该市城东北15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他的作品被后人推许为最高等次的作品。
他还留下两篇文章谈论山水画技巧,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长期为后世所遵循。
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来说,他在我国美术史上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荆浩;山水画;理论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
北宋刘道醇把画家由高到低分为神品、妙品、能品几个等次,把荆浩列为山水门的神品,记载他的事迹说:“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
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河南沁水”一本作“河内沁水”,今属河南济源市,该市城东北15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太行山洪谷属于林虑县,即今河南林州市,当时归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管辖。
相州青莲寺僧大愚请求荆浩为自己作画,寄诗说:“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这位僧人要的是一幅巨大的松石图,以矗立于石崖上的两棵松树为主题,淡淡的远景为峰峦起伏,朦胧的近景是水墨涂抹的烟岚。
荆浩完成这幅命题画,作诗一并交差,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诗中交代自己这幅画的命意,实际上是在讲作画的技法;交代这幅画的寓意,不但寄托着禅机玄理,而且还是自己处世态度的流露。
唐末僧圆绍扩建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由唐僖宗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后来荆浩来到开封,应邀为该寺绘制“宝陀落伽(普陀洛伽)山观自在(观世音)菩萨一壁”。
[1]荆浩作画,擅长山水,兼工人物。
古代文献提到他的作品有50多幅,主要是山水画,人物画很少。
山水画作品,《图画见闻志》记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蘋洲五亭图一;《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芨》、《庚子消夏记》等记有渔乐图、秋山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
董源 :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家,绝世的宋画
董源: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家,绝世的宋画本文导读:一、董源简介董源五代南唐画家。
源又作元,字叔达。
生卒年不详。
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因曾任北苑副使,故画史称其为董北苑。
董源擅山水,亦能画牛、虎、龙、人物等。
其山水画分水墨、青绿设色两种面貌,尤以水墨山水成就最高。
其作品多描绘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江南景色,并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草木丰茂、秀润葱郁的江南山峦。
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这种新画风为稍晚于他的巨然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二、董源-艺术风格董源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
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
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三、董源-个人荣誉董源今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等传世。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坛上占有主导地位。
董源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首创者,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四、董源-传说轶事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填空题)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填空题)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填空题填空题1.《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
画论中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六要”,即:气、韵、思、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荆浩笔墨2.“以美育代宗教说”是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提出的。
正确答案:蔡元培3.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他从__________开始,又学习__________,最后在绘画上取得巨大的绘画成就。
正确答案:制印书法辞章4.在国画作品中常使用“强其骨”作为闲章来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是画家__________。
正确答案:潘天寿5.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最擅长指画的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潘天寿6.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造了__________的新画风。
正确答案:雅俗共赏7.我国近代最早建立图画手工科的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两江师范学堂8.现代美术教育“三重臣”是__________、林风眠、__________。
正确答案:徐悲鸿刘海粟9.__________首倡人体模特教学。
正确答案:刘海粟10.明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11.我国很多地区都发现了岩画,重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广西花山岩画新疆天山岩画12.安武宫出土的商文丁时代的重达875公斤的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
正确答案:后母戊大方鼎13.长城始建于__________时期,秦始皇修长城是把各国长城连起来,在__________朝又对长城作了大规模修缮,使长城更长并留存至今。
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明14.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画同源”的体现。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米芾(1051-1107),字元浩,号后山,晚唐五代北宋山水画家。
他是北宋初年的重要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理论家和文人。
米芾的山水画主要作品有《狂草图》、《溪山行旅图》等。
他在绘画美学上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米芾的山水画作风独特,常以狂草写意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观。
他主张“亦穷古人之法,另取今之妙,使人 horses0玩马,玩月,玩戏。
”他要求画家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灵活运用笔墨和构图等技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情感。
米芾的绘画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触动人心。
米芾的山水画还注重捕捉自然的灵动和变幻。
他强调“山水之体应寓有机化,则以水清而无损。
势存于物,姿显于此论音。
”他认为山水画应具有活泼的形态和流动的感觉,不断变幻的山水景观能够让观者感受到自然之美。
米芾在作画时注重瞬间的把握和意境的构筑,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灵气。
米芾在绘画美学上也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
他强调“欲画山水之佳者,当兼继二家之家而不低于二家,有于前人小经验下,加之美玩,加之其他,以无远境所盲。
”他认为画家应该学习并继承前人的经验,同时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吸取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
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有个人的创新和表现力,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规矩。
米芾还提出了“谨于图事者,必谨于文,故达于神”的观点。
他认为绘画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巧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艺术家需要通过文字和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观者能够理解和共鸣。
米芾关注画作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他认为山水画应该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叙事性,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他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注重捕捉自然的灵动和变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山水画创作和欣赏的理论观点。
米芾的绘画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文字和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关仝——五代著名山水画家
关仝——五代著名山水画家关仝介绍中文名称:关仝别名:关同、关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日期:907年(丁卯年)逝世日期:960年(庚申年)职业:五代著名山水画家主要成就:山水画被后世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董源、巨然合成"荆关董巨"代表作品:《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等关仝tóng(约907-960年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五代后梁画家。
一作关同、关穜。
生卒年不详。
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
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
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
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
《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
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关仝的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均有很大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早年就师事关仝,不仅气势宏伟,其笔法也不落俗套。
此外,关仝的弟子还有王士元、刘永、王端等。
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古人说他无一笔无来处,画精微,只是缺乏深山大谷烟霞之气。
刘永是开封人,曾习诸家山水,一日见到关仝的画,大为感叹:"此乃得名至艺者乎?向所谓登泰山而小鲁。
“气象潇潇,疏林清旷”李成
“气象潇潇,疏林清旷”李成李成(919-967),字咸熙,五代宋初山水画家,原籍长安(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山东)营丘。
五代时期即有盛名。
李成博学多才,然不得施展,遂遨游山川,以名士独善其身为自傲。
当时的豪门贵族纷纷以书招致,都被他拒绝不应,放意诗酒书画。
山水画源于战国,兴于东晋,盛于隋唐,在两宋时期逐渐到达顶峰。
山水画至宋代,其兴盛程度前所未有。
画中山水不再人物背景或者装饰,而是一种对于自然山川的探索,而当自然奥秘和行旅,游乐,山居,访道等等一系列渔樵耕读的人文活动联系起来时,就更加丰富了山水画的深刻性:画家不仅师法自然,熟悉山川特性;而且进一步把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相结合。
宋代山水,南北两宋各有千秋。
北宋山水多作大山大水的全景图,南宋山水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作。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提到:“董(源),李(成),范(宽)为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
北宋山水又分南北两派,董源与巨然风格一体,属南派;李成与范宽技法相似,属北派;这也就形成了由五代至宋初的两大山水画流派。
李成是北宋初期“北派”山水的宗师。
李成的山水画,常作雪景寒林,多为北方景色。
其画勾勒不多,行极层叠,骨干自坚。
《圣朝名画评》列其为“神品“,《宣和画谱》称之为“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其技法师承荆浩,关仝,其画中山水泽薮,能够得平远险易之境,使其所画给人有纵深变化之感。
《茂林远岫图》《茂林远岫图》充分体现了“三远”的构图特点。
卷首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待发,河岸蜿蜒的清旷平远之景;随后山势渐趋高峻,峰峦此起彼伏,,逶迤曲折,直上云霄,雄浑磅礴,林木深秀,高远之象尽现;山脚溪水潺潺,行人涉水而过,山峦树木依势而就,上方山谷飞瀑,一泻而下,烟岚雾霭,缥缈其间,可谓“深远”之景。
画面构图“三远”法的并用,构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无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画风貌的典型气息。
这幅《茂林远岫图》,不仅是李成风格的代表作品,更可视为北宋初期山水风格的典范之作。
五代四大家之一:关仝的生平简介
五代四大家之一:关仝的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关仝(生卒年不详),中国五代画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
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
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
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
《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突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
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轴、《关山行旅图》轴等,相传为其所作,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至明末,睢州的袁枢(袁可立子)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
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张庚《国朝画征录》:"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
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黄公望)间。
"枢之父袁可立乃抗清名臣,明亡,枢在金陵绝食忧郁而死,作品流失无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 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 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 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 墨画树画云的方法. 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 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 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 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 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 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 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代背景:
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 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 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 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 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 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 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 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 动漫原创 沈佳慧
荆浩的简介
荆浩(889—923),五代后梁杰出画家.字浩然.河南沁水 (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 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 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 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 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 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下面几幅也传为荆浩所画,但多数专家认为是伪作,在这里一 并列出,仅供参考.
山水图
荆浩创作方法: 荆浩创作方法:
荆浩擅山水,注重师法造化,他常携带纸笔, 在洪谷深处对景写生,画松"凡数万本,方 如其真".画山水师承张璪,吴道子,项容, 师长舍短,加以发展,形成笔墨两得,皴染 兼备的独特风貌.其画多作云中山顶,四面 峻厚,主峰耸立,乔柯杂植,溪泉坡岸的全 景式山水画.
荆浩《笔法记》绘画理论: 《笔法记》绘画理论:
《笔法记》一篇,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的创 作方法和艺术准则.指出艺术形象有"真" 与"似"之分,认为"似"是"得其形而遗 其气",而"真"则"气质俱盛".进而提 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 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 时因,搜妙创真".凡此等等,皆反映了山 水画于唐末五代在理论研究上所达到的水平.
松壑会琴图轴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伪,明人画
西山归棹图轴
荆浩的艺术特色
一,"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 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 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 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 艺术的一大特色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 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 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 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以获得成就的 长安关同还师法于他.北宋的李成,范宽, 都于荆浩的山水画有师承关系.
关同,长安人,师荆浩,有"出蓝"之誉,自 成一体,人称"关山山水". 关山行旅图
�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山水图》
绢本 设色 纵13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 纳尔逊美术馆藏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 的山川风貌 ,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 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 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 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 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 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 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 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荆浩作品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记有荆浩作品约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 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如《宣和画谱》所记的山阴宴兰亭图三 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观自在菩萨,钟离访道图, 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主的.山水画据《图画见闻志》记述有四时山 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 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苹 洲五亭图一;南宋《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此 外,在《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 《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 考》,《石渠宝笈》,《庚子消夏记》等著录中,还记有渔乐图,秋山 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 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 匡庐图等.比较特殊的是《珊瑚网》中记载荆浩有交泰图册页,可能是 一幅画有三只羊的风俗画,寓意"三阳(羊)交泰". 以上作品除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至于目前传为荆浩所作的 五幅画——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 藏的江山瑞霭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等,其真伪都存有争议.
荆浩的山水画
《匡庐图》 匡庐图》 绢本 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 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画境宏阔博大,气势 雄伟峭拔,反映出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基 本艺术特征.为了便于吸纳万象,写成"全景山 水",作者采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由 下往上看,作品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画面 下端细绘出山麓景致,树木,屋舍,河流,石径, 撑船的舟子,赶驴的行人,一一摄入笔端,准确 表现出来.再往上是山间峰峦,瀑布,亭屋,桥 梁,林木,山光岚气,隐约浮动,山峰越上越高. 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峦众岭的映衬环拥下,最高 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苍.此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 笔法特点,勾,皴,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 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 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作者将"高 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 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 在图中,毫无抵牾不合之处;而古松巨石与层叠 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 楚准确地烘染出来.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 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 传为宋高宗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