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作者:王建振(河北大学)【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但通过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研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在思想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查苏利奇方法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在苏东剧变后成为我们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不少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很好的解释和发挥,但有些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不少误解,把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简单理解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关键,在于要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按照他们研究问题所遵循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更不要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去诠释他们的思想。
一、马克思提出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理论界有一个提法,就是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来回答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并且把这一提法归到马克思的名下。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以俄国为典型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一个设想。
它指的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马克思在给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三次说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
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借用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典故所做的一个比喻。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词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羞辱。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作者:杨奇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11期摘要: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8-02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问题上。
他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直接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这个论断。
他指出,社会形态如同地质层一般,会经过“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以后的形态”。
而在五大社会形态
理论前,马克思已有三次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他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
他们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然而,他们也强调,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需要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限制。
浅析马_恩关于跨越_卡夫丁峡谷_的预想
浅析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预想何雪梅(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河南洛阳 471023)【摘 要】 在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本文就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进行分析,一方面解释该“设想”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借此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它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关键词】 卡夫丁峡谷;内涵;发展 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预想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时,一向极为重视生产力因素。
因此,他们一度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生产力较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同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其他较落后国家和地区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
比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就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1]不过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认为必须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究复杂的社会革命问题。
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逐渐移向东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于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这些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和条件上。
其中就包括俄国。
1861年改革进行后,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未来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并为此提出了种种看法。
有的人光凭俄国当时农村公社的农民们是共同占有土地这一点,“把俄国农民描绘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体现者、天生的共产主义者”[2],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已经可以成为解决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模本;俄国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则希望,首先应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期望“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程论文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13级一班 姓 名: 杜萌论文题目: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指导教师: 李世书 职称: 教授 成 绩:2015年06月17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 (1)(一)马克思本人的努力及对自己学说和世界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 (1)(二)俄国农村公社的发现及相关学说的影响 (1)(三)马克思的研究预言与现实的反差 (2)(四)资本论受到挑战 (2)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典故的由来及内涵的简要解读 (2)(一)“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典故由来 (2)(二)理论界的认识 (2)(三)从原著中解读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3)三、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3)(一)理论意义 (3)(二)实践意义 (3)参考文献 (4)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学生姓名:杜萌学号:20135011144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世书职称:教授摘要:马克思晚年把研究目光投向于东方国家,通过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状况的研究,指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而“卡夫丁峡谷”也成为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及典故的由来进行简要论述,对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概念进行解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背景;内涵;意义Abstract:Marx in his late years look to the east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Oriental society, he points out the Oriental backward countries can not through capitalism "caudine forks". And "caudine fork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man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 cle mainly on the theory’s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allus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caudine forks", an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China.Key words: Marx; Caudine fork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meaning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既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重大突破。
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思考
作者: 高升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研究
页码: 72-77页
主题词: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 马克思 十月革命
摘要: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设想是与马克思思考当时俄国的实际历史相联系的,是为了使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相配合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并不是一种成熟的革命理论。
历史证明这一设想也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实现,而只是在俄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
但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企图人为地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结果带来的却是历史的倒退和人民的灾难。
论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 希 腊 的殖 民地 以 及 儿 世 纪 和 l 2世 纪 的 冰 岛 可 以作 指 出 :问题不 在 于资本 主 义生 产 方式 本 身是 好 是坏 , 为例 子 。口 在 世 界历史 发 展方 面 , ”] 马克思 提 出 了世界 而在 于它所 取 代 的 是 何 种形 式 的 合作 制 。如果 它 所 那 历 史 理论 , 而且 还 用 它分 析 现 实 , 从世 界 范 围 内来 考 取代 的社会 形 态 比它低 下 , 么社 会 就 向前 推进 了 ; 察 各个 民族 之 问 的关 系 , 克思 早期 对 这些 理 沦的探 如果 资本 主义 建 立 在 一个 更 为 公 道 的 原 则 的 基 础上 马 的社会 里 , 么社 会就 例退 了 。l( 那 ”4 _ j 讨为 他提 出“ 夫丁 峡谷 ” 卡 问题 奠定 了基础 。
俄 传 “ 卡夫 丁峡 谷 ” 问题 是 马 克 思 在 晚年 考 察 俄 国社 的胚 胎 , 国的农 民则 本 能 上 、 统 上 都 是社 会主 义 会 发展道 路 时 提 出 的 。这 源 于 马 克思 的 一 段 话 : 俄 者 , 而它不必 经过 资本 主 义 阶段 。特 卡 乔夫 声称 俄 “ 因 国是在全 国范 围 内把 农 村公 社 保 存 到 今 天 的 唯 一 国 国农 民大多数 “ 充 满 着公 社 占有 制 原 则 的 精 神 , 都 他 家, 和控 制着 世 界 的西 方 生产 同 时存 在 , 俄 国可 以 们—— 如果 可 以这样说 的话—— 是 本 能 的 、 使 传统 的共
众所周 知 , 马克思 在 其早 年 就对 社 会 发展 规 律和
不是那 种随 心 所 欲 地 把人 类 放 到 ‘ 同规 律 ’ 张普 共 这 罗克鲁 斯提斯 床上 的人 ” 一 普 列 汉 诺 夫 反对 自 由经 济派 照搬西 欧模式 的观 点 , 为用 资本 主义取 代 村社 认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作者:朱燕李包庚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想。
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正是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一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实现的条件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思想;现实社会主义自马克思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回信草稿中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之后,时至今日,其“跨越”思想一直在马克思主義研究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我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通过对近几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和出版书籍阅读和分析,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实现条件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观点,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跨越的对象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跨越”思想到底跨越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关键。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一)从制度层面来看:1、制度间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即跨越的对象是指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时期,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制度内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向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跨越。
也就是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卡丁夫峡谷”
关于“卡丁夫峡谷”的几点想法2004级硕(五)班杨怡爽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写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由于其问题的特殊性,从因特网上搜集的资料来看,有许多著作认为,这就代表了马克思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的认可。
对这样一个表述,我有这几点看法。
但是,我认为,首先:这里的卡丁夫峡谷,个人认为,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阶段,而应该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将整个社会带入社会化大生产、将生产力极度提升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本身的矛盾而造成的盲目性生产或者是非生产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破坏。
这种破坏,只要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可避免,而且这种破坏不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本身的破坏,更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历史生产力的破坏,严重的时候,就会如同1929年经济危机一般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社会要到达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生产力达到更发达的时期,是必须通过资本主义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卡夫丁峡谷”,在到达更高级、更发达的阶段之前,必须要以巨大的牺牲和浪费,甚至整个社会的倒退作为代价。
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是其晚年对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落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是否能够以其本身所独有的条件来超越一般历史的规制、避免历史上升中所造成的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牺牲和浪费达到新阶段这一问题的思考其次,马克思也并没有指出可以“跨越”,只是提出可以“可以不通过”,而是还是“有可能不通过”。
换句话说,只是能够避免牺牲和曲折,但是不一定能跳过这一阶段,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有条件的。
再次,对于马克思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有着严格限制的。
由于他是针对当时俄国农村公社作出的分析,因此他主要是从该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再思考
定 的 发 展 时 期 , 克 思 、 格 斯 将 注 意 力 转 移 到 以俄 国 为 代 马 恩 表 的 东 方 社 会 。 在 收 到 了 俄 国 民粹 主义 革 命 家 维 ・ 伊 ・查 苏利奇 的来信 后 , 克 思 对 当 时俄 国 给予 了更 多 的关 注 , 马 “ 了 能够 对 俄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做 出 准 确 的 判 断 , 学 习 了 俄 为 我 文 , 来 又 在 许 多 年 内 研 究 了 和 这 个 问 题 有 关 的 官 方 发 表 后 的 和 其 他 方 面 的 资 料 ” 基 于 此 , 克 思 对 俄 国农 村 公 社 的 。 马
NO.1, 011 2
现 代 商 贸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n r
21 0 1年 第 1 期
马 克 思恩 格 斯跨 越 资 本 主 义 “ 夫 丁 峡 谷 ” 想 的 再 思 考 卡 设
崔 晓 宁
( 海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宁 锦 州 1 10 ) 渤 辽 2 0 0
思 晚 年 的 资本 主 义“ 越 ” 论 与 马 克 思 唯 物 史观 中关 于 社 会 发 展 的社 会 形 态理 论 并 不 矛 盾 , 后 两 者是 一 脉 相 承 的 结 论 。 跨 理 前
关 键 词 : 克 思 恩 格 斯 ; 夫 丁 峡 谷 ; 越 马 卡 跨
中图分类号 : 8 A
4 应 对 策 略 及 建 议
避 () 1 大力 发 展农 村经 济 , 实现 茶 叶 生 产 规模 化和 产 业 使 村 民充 分 了 解 改 造 利 弊 , 免 因 一 时 冲 动 而 导 致 没 有 必 要 的 旧房 改 建 。 化 , 进 农 民增 收 。 促 ( ) 立 村 级 财 务 监 督 体 制 , 到 旧 房 改 造 资 金 透 明 4建 做 从 以上 分 析 可 得 知 , 民 在 住 房 改 造 中 面 对 的 最 大 的 农 问 题 就 是 住 房 改造 成 本 太 大 , 民 负 担 加 重 , 此 如 何 促 进 化 。 农 因 “ 当业 主 , 民 自愿 ” 然 是 一 个 创 新 性 政 策 , 是 创 村 农 必 但 农 民增收将成 为农村 住 房改 造 能否顺 利 进 行 的关键 因素 , 新 性 政 策 的 实 施 必 然 会 导 致 一 些 问 题 出 现 , 如 在 旧 房 改 比 也 是 最 根 本 的 因 素 。 调 研 地 主 要 经 济 作 物 为 茶 叶 , 数 村 多 各 资 民依 靠 种 植 、 产 、 工 茶 叶 为 主 要 经 济 来 源 ; 此 , 其 茶 造 政 策 中 , 级 政 府 并 没 有 统 一 透 明 的 财 务 监 督 体 制 , 金 生 加 因 使 问题 是 人们 比 较 敏 感 的 问 题 , 县 的 旧 房 改 造 拨 款 并 没 有 市 叶 种 植 生 产 加 工 规 模 化 , 而 产 业 化 , 于 当代表大会 , 但是大部分村 民并 没有参与进 去 。
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作者:张凌云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马克思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科学阐释与论证,所以,“猜想”说是不能成立的。
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这一命题中,“跨越”与“吸取”互为前提,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而非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关系,所以,“跨越的悖论”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探讨马克思晚年的这一理论不能仅对“信稿”之初稿作孤立的研究,而应把“信稿”的四稿联系起来,把“信稿”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这三方面的文献联系起来,作总体的综合研究,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及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猜想悖论方法论作者张凌云,《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
(上海 200020)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多很自然地要回溯到它的理论之源——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以从中寻求哲理的智慧和方法论的启迪。
这充分表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它对当代社会主义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许明先生的《走出卡夫丁峡谷》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之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是如此,它的立论也以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依据(按:许明先生并不承认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理论,他在文章中特加一注对之予以强调。
因之,他称其为“猜想”。
这一问题,下文将作讨论)。
但许文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理解值得商榷。
“猜想”说之商榷许文把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界定为“猜想”,强调“马克思自己并没有正式对其论证”。
这一判断显然罔顾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之实情。
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
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和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支持,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
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浅析“卡夫丁峡谷”的可跨越性
浅析“卡夫丁峡谷”的可跨越性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具备内部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的优势条件。
后来,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扬弃,并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卡夫丁峡谷”理论中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标签:卡夫丁峡谷;跨越;历史实践;现实启示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既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索、列宁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扬弃、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实践以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现实启示四个维度出发,刍议自己的观点。
一、何以成为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索在马克思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使用“卡夫丁峡谷”这个词是与俄国社会关联在一起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进行大规模改革,他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恰逢这个时期,马克思《资本论》俄文版第一卷于1872年在俄国发行。
因此,俄国的学者和革命人士对本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俄国怎样从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以及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发展问题。
1881年2月16日,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俄国民粹派的一位思想家)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说明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景问题和世界各国都要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正式提及了“卡夫丁峡谷”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分析,明确限于欧洲各国,俄国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由封建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不适用于俄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王爱佳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摘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中期与晚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
由于复杂的态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有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思想给落后的、封建的国家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1.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将人类历史按阶段划分。
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这一更替顺序是不能变更或超越的。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早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会在西欧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东方落后的、封建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重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再转为社会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就各国家和民族来说,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方式。
马克思以俄国为研究对象,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指出:“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俄国是一个庞大而落后的帝国,“仍保留着农村公社,同时存在土地公有制和封建专制的特点。
”马克思深刻分析存在这样特征的国家,既有公有制,不必变成资本主义,再转为公有制,而是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充分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一切的积极成果运用到公社”。
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发展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不用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要拯救俄国公社需要进行俄国革命,那么革命是什么样?188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补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关于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考
关于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考作者:吴宏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马克思的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拥有极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东方不发达国家需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吸收养分来滋养和发展社会主义,从而真正完成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全面跨越,走向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
关键词:世界历史思想;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中图分类号:A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24-02对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近年来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但可以跨越,而且可以、并且必须在一切领域跨越,这是由社会历史规律决定的。
一1846年,唯物史观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正式诞生。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875年,马克思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预测。
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发展为前提背景,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可以达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私有制将逐步消失,所有生产资料均属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货币和商品的交易关系,而是按劳分配,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们在一个自由的空间内发展。
他还预言,不远的将来社会主义革命将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他觉得,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1]。
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任何企图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前提下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考虑未来的社会主义前景。
本文所讲的这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成就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其晚年时对俄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
关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提示
关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提示【摘要】:马克思晚年转向研究俄国农村公社及俄国革命,提出了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对此思想学术界展开激烈讨论,但其中许多论述都有悖于马克思的原意。
【关键词】:俄国农村公社; 卡夫丁峡谷; 跨越理论众所周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晚年把关注的重点从西方移到东方,离开曾耗费他40年心血的《资本论》的写作而转向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及俄国革命的研究。
”当时的俄国正经历着对人民来说是痛苦的,从落后的农奴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他在对当时俄国状况的研究中得出”----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的预测。
针对伟人的这一预测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辩驳,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各界学者们各述己见,把马克思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论了再论,其中不泛有些观点与经典作家的原意有出处之地。
下面就此问题进行一下再讨论。
一、提出”不通过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一生都非常重视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他在晚年的读书笔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原始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的资料,同时他在与俄国民粹派交往的书信中也显示出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关注。
其实,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著作《对反村社土地所有权的哲学偏见的批判》中就曾提到过”俄国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当时马克思认为他关于利用村社进行俄国的这会主义改造的见解具有空想的性质,但马克思从他的见解中也发现了许多合理的东西。
从中受到启发,马克思相信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情况下,在它的帮助下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或者大大缩短这个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
俄国的民粹派也曾给马克思提出过”关于俄国可不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他在给俄国著名女作家维.伊.查苏里奇的回信中阐述过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途的看法及他的预测和设想,他指出”如果俄国按照当时资本主义道路继续发展下去,农村公社将会迅速瓦解”,但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在欧洲,只有俄国的农村公社是广泛地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了,因此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
想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
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
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没有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说“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
”[3]
第三稿中,马克思又再次提到具备了公有制的基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
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
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3]
但在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只是说:“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4]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针对俄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提供的大规模生产条件来实现有别于马克思总结的西方发展道路的东方道路。
“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提出“不通过”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已经具备公有制的基础;二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
而不是不论生产力状况,盲目地改变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东方社会,因其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国内的复杂条件,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能、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
在史无前例的探索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国特点,走一条由本国国情“量身打造”的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曲折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病
1918年大规模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重新置于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走直接过渡道路,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
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争和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本身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不利于工农联盟,甚至破坏了工农联盟,不仅没能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上,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国家高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思想文化上,形成思想单一,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思想文化体制。
这种模式在战争条件下,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随着战争结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弊病也尤为凸显:主要是它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
公有化程度的提高。
抛开了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等有利因素,搞单一的,纯粹的社会主义体制,逾越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3.我国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尽管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4.启示
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地分析国情及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盲目地尝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僵化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纯粹的公有制,没有尊重市场规律。
在东方社会,虽然具有公有制的基础,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但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基础匮乏,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条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绝对地抹杀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的迅速改变,应该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成功经验
1.列宁新经济政策
随着战时共产主义的矛盾激化,列宁重新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本质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把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允许一部分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
新经济政策丰富了所有制形式,利用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作用充分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达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政策是采取“计划”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宏观上调控,微观上放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
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激发了市场活力,繁荣了经济。
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吸取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判断。
3.启示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可惜的是被斯大林抛弃了,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走成功。
而我国在邓小平拨乱反正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相默契。
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现状为第一要务,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过渡性显露无遗,经济危机的总病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即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
“华盛顿共识”把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传统思想推到极致,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和解决,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甚至不要政府管制,这就在客观上为次贷危机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我国因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避免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避免了这场“卡夫丁峡谷”的痛苦与羞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了我们“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