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

一、板书:寓言

1. 你学过什么寓言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你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了吗?生交流,板书: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3. 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读题

A:认识“鹬”吗?出示图片,它长的怎么样?

它遇到小鱼小虾喜欢“啄”?

B:认识“蚌”,见过吗?怎么样?

遇到危险时,它会“夹”学习生字“夹”

C:“争”就是?再读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为什么争?

怎么争?

结果?

二、初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聪明的同学,你解决了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

A:生回答:解决了为什么争,因为鹬被夹,蚌被啄,

师板书:啄

鹬——蚌

B 生回答:结果是渔夫收了它们两个。

3.“那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

a生说,b生说(教师提高要求,用上“首先,然后,结果)

4.A生齐读课文,自由读

B 读词语:注:不禁(多音字)毫不示弱(教学生字:弱)

C 再读,理解词义。

三、走进文本

1.读第一小节:

A河蚌晒太阳,心里会想什么?

生:暖洋洋,真舒服啊!

B.可是,有只鹬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那个词语告诉你速度很快?“猛的”

生再读,读出力量的猛,速度的快。

C那蚌见此情景,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抓住“急忙”“牢牢夹住”词语体会

2.接下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角色读2.3小节

A生读,评价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B想象他们还会怎么争?想象动作、神情,加适当的提示语。

a刚开始,他们会

出示:鹬()说:————————————(十分愤怒、气势汹汹、生气)

蚌()说:———————(骄傲、毫不示弱、十分得意、恼羞成怒)

生交流

所以,这样争来斗去,就叫做“相持”

b 过了好久,他们又会怎么说

鹬()说:————————————(气喘吁吁)

蚌()说:————————---—(有气无力)

师:是啊,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可还是“互不相认”。这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生:两败俱伤。(师板书:两败俱伤)

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开心的人是谁啊?(渔夫)

师:渔夫,你想对鹬蚌说些什么啊?

四:讲明道理,拓展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用上“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词语来说说?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获利。”

这个寓言,还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故事还能化解一场战争呢。

出示: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师介绍背景,出示:赵王说:“多谢先生启发,我明白了——————————”(寓意)

是啊,所以寓言故事,其实是让我们从“小故事”中懂得“大道理”。(板书修改)

作业超市:讲给父母听

续写一段话

推荐《伊索寓言》

反思:

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仍不能松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并随文识字。在学生读通故事,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之后,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就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但在课中,学生也有质疑,既然双方咬住了嘴巴,怎么能说话呢?这是文本的可疑之处,我只是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双方心里想的,但如何去更好的突破这点,需要更多的思考。

评课:

教学中,读懂词义、读顺课文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通过朗读、讲述完成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获得寓言的意趣,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入寓意的本质。

这份教学设计注重语言实践,组织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语

言内化。尤其是历史故事背景的揭示,都紧扣寓言教学的特点,引领学生获得语言的乐趣和寓意的建构。

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从大阅读背景下来观照本课的教学,我们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把握寓言的特点呢?比如:我们可以把两则寓言放在一起统整、比较。究竟怎样操作,才能找到寓言教学简约、高效的路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