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西 赵 村 小学
成语解释
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蚌
鹬
渔翁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启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家应 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 阔天空嘛。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谢谢
返回
西赵村小学
西 赵 村 小学
目录
鹬 蚌 渔翁 成语由来 成语解释 启示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鹬
一种水鸟,羽 毛茶褐色,嘴 脚都很长,常 在水边啄食小 鱼和贝类。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蚌
水蚌就是河蚌。分布于亚 洲、欧洲、北美和北非。 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 珍珠.肉可食。生活在江、 河、湖、沼里的贝类,种 类很多,一般常见的类喜 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 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 静的池塘里。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渔翁
渔夫,泛指捕鱼 的人,包括渔民, 属第一级产业的 职业。渔夫每次 捕鱼时要使用一 些工具,再拿到 市场贩卖。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成语由来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 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 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 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 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 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 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 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 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 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歌。
课文如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鱼我所有,予鱼必行。
爱而不亲,处而不深,
收而不完,弃而不厌。
是以渔者不可以不慎,
鱼我不可以不捕,
予鱼不可以不吃,
见利不可以不求。
故鱼我之利,予鱼之利。
鹬蚌之相争,渔翁之得利。
诗的意思是说,鹬蚌相争,渔民得益,因为他们可以捕捉到鱼。
但是,渔民必须谨慎行事,因为如果过于贪婪,就会导致鱼类灭绝,自己也将一无所获。
因此,渔民应该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护鱼类的数量。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
鹬蚌相争
• 带着下面的问题,看课文。
(1)它们为什么争?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要求:
1.用波浪线画出鹬蚌相争的语言。 2.小声地、带感情地读一读。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 在河滩上晒太阳,鹬( 啄),蚌(夹),双方( 互不相让),结果(渔翁 得利)。
说一说
◆ 鹬被蚌紧紧地夹住了,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 么想?
◆ 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么说?
◆ 鹬这样威胁,蚌会害怕吗?它的表现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练一练
同桌之间练习模仿鹬和蚌 的对话,要读出它们彼此毫不 示弱的语气。
讨论:用上画线的词语有 什么好处?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 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 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
教版
2020/8/28
同学们,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啊? 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成语的游戏, 好不好?
动动脑
狐假虎威:借助别人的威风或权势吓唬人 的行为,到处招摇撞骗的人。
动 动 脑
坐井观天 :看问题,
认识事物,站得要高, 看得要全面,不能像 青蛙那样犯了错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 什么呢?
鹬和蚌互不相让,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夫毫不费 力气地捉走了,体会到如果互不相让,就会让他人得利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课后作业
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
提示:渔夫会说些 什么?鹬和蚌之间又 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呢?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把故事续编完整 。
你知道鹬是什么,蚌又是什么吗 ?它们长什么样子呢?在学习《鹬蚌 相争》的课文前,让我们先看看下面 的图片,认识一下鹬和蚌吧!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一、谈话导入。
1、寓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谁想说?评:长长的嘴巴可是它的看家之宝。
评:坚硬的外壳,鲜美的肉,是蚌最大的特点。
3、鹬和蚌我们都了解了,再读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师总结:鹬和蚌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1、检查词语(1)这些词语都认识吗?第一行谁来读?指导:夹住读得好,我们知道“夹”是个多音字,只有在表示双层衣物的时候读jia,比如:夹袄、夹被,其他时候都读jia。
再跟老师读一读这个词。
第二行指导:喜笑颜开,瞧,他读喜笑颜开的时候笑起来了,把词的意思都读出来了,读词就要这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看这个词,毫在词典中有以下解释,在这里,它选第几种?一点也不向别人说自己弱。
一点儿也不服输。
你能读出来吗?(3)”弱”是文中的生字,它的反义词是?谁有好办法记这个字?《说文解字》中,弱指两把弯曲的弓。
在左右两部分相同的情况下,写的时候要有变化,要注意——左窄右宽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三、精读课文。
(一)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的问题你知道了哪些呀?生自读课文。
[鹬和蚌为什么争斗?](鹬想啄蚌的肉,蚌不让它啄,用壳紧紧夹住鹬的嘴巴)[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渔翁得利][鹬和蚌是怎么争斗的](二)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和相争的结果我们一读就知道了。
看来这则寓言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鹬蚌是如何争斗的,自己读读课文的1-3。
同学们,再读读1——3小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精妙,拿出笔来圈一圈,划一划。
第1节:我们来看第一小节,谁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
哪个地方你觉得写的特别好?(1)猛地采访:小鹬鸟啊,你为什么要猛地去啄蚌的肉啊?点评,瞧,一个“猛地”就写出了鹬迫不及待要去吃蚌的急切心情,你能把鹬鸟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2)急忙牢牢(点评:是呀,蚌的反应速度也很快呀!)牢牢夹住——(引导:蚌会怎么想呀?联系第一句想想。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一、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
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蚌”。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
(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
(板书:争)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
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
而是怎么表现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
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课前准备:学生(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一、板书:寓言1. 你学过什么寓言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 你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了吗?生交流,板书:读好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3. 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读题A:认识“鹬”吗?出示图片,它长的怎么样?它遇到小鱼小虾喜欢“啄”?B:认识“蚌”,见过吗?怎么样?遇到危险时,它会“夹”学习生字“夹”C:“争”就是?再读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板书: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二、初读课文师范读课文聪明的同学,你解决了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A:生回答:解决了为什么争,因为鹬被夹,蚌被啄,师板书:啄鹬——蚌夹B 生回答:结果是渔夫收了它们两个。
3.“那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a生说,b生说(教师提高要求,用上“首先,然后,结果)4.A生齐读课文,自由读B 读词语:注:不禁(多音字)毫不示弱(教学生字:弱)C 再读,理解词义。
三、走进文本1.读第一小节:A河蚌晒太阳,心里会想什么?生:暖洋洋,真舒服啊!B.可是,有只鹬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那个词语告诉你速度很快?“猛的”生再读,读出力量的猛,速度的快。
C那蚌见此情景,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抓住“急忙”“牢牢夹住”词语体会2.接下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角色读2.3小节A生读,评价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B想象他们还会怎么争?想象动作、神情,加适当的提示语。
a刚开始,他们会出示:鹬()说:————————————(十分愤怒、气势汹汹、生气)蚌()说:———————(骄傲、毫不示弱、十分得意、恼羞成怒)生交流所以,这样争来斗去,就叫做“相持”b 过了好久,他们又会怎么说鹬()说:————————————(气喘吁吁)蚌()说:————————---—(有气无力)师:是啊,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可还是“互不相认”。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译文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
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王说:“好吧。
”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寓言内容,明白寓言包含的寓意。
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4、初步了解故事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其它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猜成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来猜一些画谜,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每幅图中猜出一个成语来。
生: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鹬蚌相争二、揭题1 、出示鹬和蚌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认识鹬和蚌这两个字,读准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寓言故事,请对照拼音读课题。
生:读鹬/蚌/相争,对照手势再读。
师:认识鹬和蚌吗?你能根据字形猜一猜,这是谁吗?生:鹬。
师;鹬是一种水鸟,所以有鸟字旁,去掉鸟字旁左边还读矞,它是一个形声字。
(板书鹬)。
左边的矞是指矛穿过一样东西,所以左上边还有个矛。
师:那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嘴长,腿长,在岸边啄食鱼虾、河蚌。
)师:这幅图上的一定就是蚌了,它是一个后鼻音的字,读准。
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肥肥的身体,两扇坚硬的外壳,生活在浅水里。
)2、学生看图,识认争,质疑课题。
师:再来看这个字,谁认识?师:古文字的争字,像上下两只手在抢夺一件物体的形状。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争斗。
师:现在再来读课题!心中有疑问吗?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好,现在开始吧!2、读词语。
师:大家用心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大屏幕)啄肉猛地啄肉(读链接的句子)夹住(字典正音)牢牢地夹住(读链接的句子)相持不禁(根据字典中解释判断读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的寓意《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近义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庄子·山木》。
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
两败俱伤:意为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自: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
但这个说法最先应出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4《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有组词近反义词、《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答案)
寓(寓言)愚(愚蠢) 宋(宋国)宏(宏伟) 则(两则)侧(侧面)测(测量) 焦(焦急 )瞧(瞧一瞧) 疲(筋疲力尽)破(破坏)波(波浪)坡(山坡) 彼(彼此)被(被子)玻(玻璃)披(披衣服) 勃(兴致勃勃)渤(渤海 )脖(脖子 ) 闷(纳闷)闲(空闲)闭(闭嘴)闪(闪光) 枯(枯死 )估(估计)故(故事)姑(姑娘) 弱(弱小)羽(羽毛)
yù
bà nɡ
鹬 蚌相争
告诉我们:互相争斗,反而让别人得利。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鹬yù蚌bànɡ相争 河蚌bànɡ 啄zhuó肉 毫不示弱ruò 筋疲pí力尽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得意洋洋 河滩 威胁 拔不出来 相持 渔夫 不禁 捉住
寓yù言两则zé 揠yà苗助长 宋sòng国 焦jiāo急 筋疲pí力尽 兴致勃bó勃 纳闷mèn 枯kū死 鹬yù蚌bànɡ相争 河蚌bànɡ 啄zhuó肉 毫不示弱ruò 筋疲pí力尽 巴望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一大截 农夫 禾苗 白费 得意洋洋 河滩 威胁 拔不出来 相持 渔夫 不禁 捉住
③回到家里,他兴致勃bó勃地
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 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
了一大截!”
④他的儿子很纳闷mè n ,第二 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
枯kū死了。
yà
揠苗助长
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
求成,反而坏事。
寓yù言两则zé 揠yà苗助长 宋sòng国 焦jiāo急 筋疲pí力尽 兴致勃bó勃 纳闷mèn 枯kū死 巴望 一大截 农夫 禾苗 白费
请同学们思考寓意:
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yù
bà nɡ
鹬 蚌相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课件 (3)
从“笑着问道”看出 ——他妄自尊大
从他的想法看出 ——他自命不凡
寓言特点之二
辛辣味道, 讽刺意味
结尾出乎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寓言讽刺了____________ 寓言告诫我们不要______ 寓言启示我们应该_______
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
3、虽然蚊子是偶然撞在蜘蛛网上的,但它的失败也是骄傲的 必然结果——偶然之中有必然(骄兵必败)
4、蚊子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智者未必常胜(聪明 反被聪明误)
5、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它说:“我不怕你!”——激励我 们要敢于挑战强者
6、“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我比你强得多”——告诉 我们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照样能以弱胜强
7、“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进攻狮子——启发我们竞技时营 造气氛,为我们助威,这很重要
8、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 网粘住了——警示我们危险常在麻痹大意时发生
9、蚊子临死前的叹息——说明它已悔悟,但生还希望渺茫— —警示我们有错误即使很小,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丢 了性命
生活体验,学会运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寓言是智者的语言
寓言
▪ 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章, 往往用虚构的故事或者拟人的 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短小精悍 寓言特点之一 虚构拟人
寄寓哲理
介绍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 弗里吉亚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 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为希腊 人熟知。《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 的汇编,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现存的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流传下来的故事,经人汇集,统归在 伊索的名下。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 伊索寓言传到中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作文三年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作文三年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带我去了郊外的一条小河边玩耍。
那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河边的草丛里,五颜六色的野花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
就在我沉醉于这美丽的景色时,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河滩上有两个奇怪的身影在僵持着。
我好奇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鹬和一只蚌。
那只鹬长着细长的腿,尖尖的嘴巴,正紧紧地啄住蚌的肉。
而蚌呢,它紧紧地闭着壳,死死地夹住鹬的嘴,谁也不肯退让。
鹬生气地喊道:“你快松开壳,不然我把你啄得遍体鳞伤!”蚌也不甘示弱,大声回应:“你别想得逞,只要我不松口,你也别想好过!”它们就这样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我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心里想着:这可真是一场激烈的争斗啊!鹬拼命地扇动着翅膀,想要把蚌拖起来,可是蚌太重了,鹬根本就拖不动。
蚌也使足了劲儿,紧紧夹住鹬的嘴,一点儿也不放松。
鹬累得气喘吁吁,嘴里还不停地叫骂着:“你这顽固的家伙,我今天非把你弄开不可!”蚌也愤怒地吼着:“有本事你就来,我才不怕你!”它们的争吵声越来越大,吸引了附近的一只渔翁。
渔翁慢慢地走过来,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心里想:“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它们。
”渔翁悄悄地靠近,鹬和蚌却还在全神贯注地争斗,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临近。
渔翁看准时机,迅速地伸出手,一下子就把鹬和蚌都抓住了。
鹬和蚌这才反应过来,可是已经太晚了。
它们后悔极了,鹬说:“都怪我,非要和你争个高低,结果让渔翁占了便宜。
”蚌也懊恼地说:“我也有错,要是我早点松开,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下场。
”渔翁高兴地拿着鹬和蚌,哼着小曲回家了。
我看着渔翁远去的背影,心里不禁感叹:这鹬蚌相争,还真是让渔翁得了利呀!回到家后,我想起这件事,还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那只鹬和蚌,只想着争斗,却没有想到会有第三者趁机得利。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别人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结果却让别人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文三年级那篇课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文三年级那篇课文示例文章篇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嘿,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好好讲讲!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蚌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它张开壳,尽情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心里那叫一个美呀!可就在这时,一只饥肠辘辘的鹬飞了过来。
这鹬眼睛可尖啦,一下子就看到了那只肥肥的蚌。
鹬心想:“哇,今天运气真好,这蚌看起来可美味啦,我一定要把它吃到嘴里!”于是,它悄悄地靠近蚌。
蚌呢,正闭着眼睛陶醉着呢,完全没察觉到危险正在靠近。
鹬猛地伸出长长的嘴,想要啄蚌的肉。
蚌一下子被惊醒了,迅速合上了壳,紧紧地夹住了鹬的嘴。
鹬疼得直叫:“哎呀呀,快放开我!”蚌生气地说:“哼,谁让你偷袭我,我才不放!”它们就这样僵持着,互不相让。
鹬拼命地甩动着头,想把嘴从蚌壳里挣脱出来,可蚌夹得死死的,一点儿也不松口。
鹬气呼呼地说:“你这可恶的蚌,再不放开我,我就把你叼到天上去!”蚌也不甘示弱:“有本事你就叼,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它们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先让步。
就在这时,一个渔夫路过这里。
他看到鹬和蚌在那里僵持着,心里乐开了花,自言自语道:“哈哈,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我今天的运气也太好了吧!”渔夫悄悄地走过去,轻而易举地就把鹬和蚌一起抓住了。
鹬和蚌这才傻眼了,它们后悔极了。
鹬说:“哎呀,要是我不贪心,不啄你,就不会被渔夫抓住啦!”蚌也懊悔地说:“我要是早点放开你,也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
”小伙伴们,你们说它们傻不傻呀?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里,有时候同学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结果却让别人看了笑话,自己也没得到好处,这不就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吗?所以呀,我们遇到事情可不能像鹬和蚌那样,只想着自己,不顾及后果。
要学会互相谦让,这样才能避免让别人钻了空子,自己也能过得开开心心的,你们说对不对?示例文章篇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前呀,有一只鹬鸟,它长着长长的嘴巴,可厉害了!还有一只蚌,它有着坚硬的壳,谁也别想轻易伤害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
一、板书:寓言
1. 你学过什么寓言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你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了吗?生交流,板书: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3. 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读题
A:认识“鹬”吗?出示图片,它长的怎么样?
它遇到小鱼小虾喜欢“啄”?
B:认识“蚌”,见过吗?怎么样?
遇到危险时,它会“夹”学习生字“夹”
C:“争”就是?再读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为什么争?
怎么争?
结果?
二、初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聪明的同学,你解决了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
A:生回答:解决了为什么争,因为鹬被夹,蚌被啄,
师板书:啄
鹬——蚌
夹
B 生回答:结果是渔夫收了它们两个。
3.“那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
a生说,b生说(教师提高要求,用上“首先,然后,结果)
4.A生齐读课文,自由读
B 读词语:注:不禁(多音字)毫不示弱(教学生字:弱)
C 再读,理解词义。
三、走进文本
1.读第一小节:
A河蚌晒太阳,心里会想什么?
生:暖洋洋,真舒服啊!
B.可是,有只鹬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那个词语告诉你速度很快?“猛的”
生再读,读出力量的猛,速度的快。
C那蚌见此情景,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抓住“急忙”“牢牢夹住”词语体会
2.接下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角色读2.3小节
A生读,评价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B想象他们还会怎么争?想象动作、神情,加适当的提示语。
a刚开始,他们会
出示:鹬()说:————————————(十分愤怒、气势汹汹、生气)
蚌()说:———————(骄傲、毫不示弱、十分得意、恼羞成怒)
生交流
所以,这样争来斗去,就叫做“相持”
b 过了好久,他们又会怎么说
鹬()说:————————————(气喘吁吁)
蚌()说:————————---—(有气无力)
师:是啊,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可还是“互不相认”。
这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生:两败俱伤。
(师板书:两败俱伤)
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开心的人是谁啊?(渔夫)
师:渔夫,你想对鹬蚌说些什么啊?
四:讲明道理,拓展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用上“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词语来说说?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获利。
”
这个寓言,还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故事还能化解一场战争呢。
出示: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师介绍背景,出示:赵王说:“多谢先生启发,我明白了——————————”(寓意)
是啊,所以寓言故事,其实是让我们从“小故事”中懂得“大道理”。
(板书修改)
作业超市:讲给父母听
续写一段话
推荐《伊索寓言》
反思:
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仍不能松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并随文识字。
在学生读通故事,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之后,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
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就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但在课中,学生也有质疑,既然双方咬住了嘴巴,怎么能说话呢?这是文本的可疑之处,我只是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双方心里想的,但如何去更好的突破这点,需要更多的思考。
评课:
教学中,读懂词义、读顺课文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通过朗读、讲述完成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获得寓言的意趣,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入寓意的本质。
这份教学设计注重语言实践,组织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语
言内化。
尤其是历史故事背景的揭示,都紧扣寓言教学的特点,引领学生获得语言的乐趣和寓意的建构。
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从大阅读背景下来观照本课的教学,我们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把握寓言的特点呢?比如:我们可以把两则寓言放在一起统整、比较。
究竟怎样操作,才能找到寓言教学简约、高效的路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