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以侵蚀为主,外力作用减弱,以堆积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以侵蚀为主,地势低的地区,以堆积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 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想陆地推进 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沿海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 C.3

B.乙丙甲
C.丙乙甲
核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 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
洪积—冲积 平原
发育于山前
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 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 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 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 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 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 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形成于河流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
2 归纳拓展(知识巧记) 1.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定方法 (1)根据岩石的名称判断。 ①常见的沉积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等。 ②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 岩变质而成)。 ③常见的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2 归纳拓展(知识巧记) 1.地形、地貌成因的基本分析思路 地形、地貌成因常常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 (有时还有人类活动因素)加以 分析,切不可遗漏。例如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地堑,另一 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对于外力作用,也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外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沿海 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 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 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马拉雅山脉、安
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 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工程
建设 原因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
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
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 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隧道工程应 向斜是良 选址于背斜, 好的储水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 而不应选址 构造,利 于向斜,可 用向斜可 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 防止地下水 找水 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渗漏 背斜是良好 的储油、储 气构造,利 用背斜可找 油、找气 断层处易于找 泉,但大坝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
(2)根据成因和特征判定。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②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多发育在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地带。 ③岩浆岩分为两类:喷出岩多有气孔,侵入岩结构致密坚硬,是较好的建筑 材料。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地壳运动规律
实验中学 张露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本专题复习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1)熟练判读地质剖面图,掌握褶皱、断层构造及其形成的地 貌特点,了解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2)结合示意图或景观图,掌握流水地貌、风成地貌的特点和 形成过程。
1 网络构建
核心点一
1.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
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 D.丙甲乙 ) D.4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山谷中的碎石 坡面的沟壑纵横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沙丘
海边的嶙峋沿岸
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 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 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
(2017· 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下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核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 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判 断 方 法 从形 态上 褶皱 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 沿断裂面有明显 的相对位移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
③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4)分析岩层缺失原因 若某岩层缺失,一种情况是形成该岩层时,地壳上升,没有形成该岩层; 另一种情况是该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将该岩层全部侵蚀掉。 (5)判断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
未侵蚀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岩层封闭,为储 油构造 挖隧道 稳定、无地下水, 相对好挖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 背斜处煤、铁往往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


原因
已被侵蚀掉
建大坝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育成河谷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 铁路易遭破坏
探究点 [方法技巧]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
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分析思路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 凹陷形成向斜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 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 形成火山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 ①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说明地壳下沉,没有受到挤压 力或拉张力作用。
②岩层弯曲,说明岩层受挤压力作用。
③岩层平直但有断层出现,说明受强大张力作用。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
①是否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②是否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 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方法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 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 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背斜山、向斜谷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火山
断块山、裂谷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
外力作
用形成
流 水 作 用
冲积扇
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
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
的地貌
三角洲
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
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转 化而成,特点是具有层理构 造,有的则含有化石;石灰 岩、砂岩、页岩为常见岩石
由原有岩石在内力作用产生的高 图中①②③④分 温高压条件下变质(重新结晶, 别表示冷却凝固、 形成片理构造)而成;片麻岩、 外力作用、变质 板岩、大理岩为常见岩石 作用、重熔再生 作用。
在内力作用下,岩浆岩若喷出地表冷凝,则形成喷出岩,以玄武岩 最为常见,多有孔洞;岩浆岩若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则形成侵入岩, 以花岗岩最为常见,其质地紧密、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判 的新老 断裂面有明显的相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断 关系上 对位移
方 法
从岩层
图示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地貌 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 背斜顶部受张 向斜槽部受挤压, 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 侵蚀后 构 力,常被侵蚀 不易被侵蚀,常 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地貌 造 成谷地 形成山岭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 地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 貌 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 图示 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 湖泊
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 入海口和海
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
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
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