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是指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地壳是地球上表面的一层岩石,它是由地幔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学说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有许多动力推动地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幔的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下层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浆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当地幔流动时,会推动地壳进行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构造运动和流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等。
流动运动是指地壳上的物质在表面运动的过程,例如海流的运动、地震的传播等。
地壳运动有规律性。
地壳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在地壳拉伸的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是在地壳挤压的过程中发生的。
地壳运动是慢的。
地壳的运动速度很慢,一般在每年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
然而,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例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的侵蚀和地震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壳运动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在地壳运动学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地壳的运动不仅与地幔的运动有关,还与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并且地震会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此外,地壳运动学说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地壳运动会影响海洋的形成和变化,海洋的变化又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物种的迁移和演化。
总之,地壳运动学说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岩石运动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
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次数,而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则是指地壳运动在时间上的重复性。
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的运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构造运动,也就是地壳的构造变化,另一种是地震活动,即地壳的震动。
这两种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地壳构造运动的周期性规律主要体现在板块运动上。
地球上的地壳表面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速度不同,有的板块速度较快,有的板块速度较慢。
这种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构造变化,形成山脉、断裂带、火山等地质构造。
这种构造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主要表现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例如大陆漂移的过程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形成明显的变化。
而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短期内地震带来的震动。
地球上的地震活动是地震带和地震带的相互作用结果。
地震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地区地震频繁发生的带状区域。
地震带的形成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滑动,这些运动的累积会导致应力的不断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时,地震就会发生,释放出应力。
地震带之间则是相对稳定的地区,这些地区很少发生地震。
地震带的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地震频繁,有的地方地震稀少。
地震活动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地震周期性规律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会出现孕育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
在孕育期,地震带中的地震活动逐渐增强,地震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增大;在成熟期,地震带中的地震活动达到最高峰,地震规模较大,频率较高;在消退期,地震活动逐渐减弱,地震规模和频率逐渐降低。
这些阶段的周期长度不一,有的地震带可以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
总之,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是相互关联的。
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虽然它们的时间尺度不同,但都受到了板块运动的控制。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是地球外层的固体表面,它由地壳岩石构成,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有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由地壳内部岩石层发生断裂或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造成的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会引发地震波的传播,这些地震波以地震波前波、S波和表面波等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引起地面的晃动。
地震不仅仅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还是人类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某些特定地区。
火山是地壳内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形成的山体,在火山口喷发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熔岩、火山灰、火山气体等物质。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和增加地壳的构造,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之外,地壳运动还体现在地质构造的变化上。
地质构造是地球地壳内岩石的组织和分布状态,包括地球的板块构造、山脉的形成、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球的地壳由多个地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相互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形成地震和地震带。
同时,地球上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山脉,这些山脉的形成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质构造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到地表的地貌,还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壳运动不仅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因素之一。
了解地壳运动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演化过程,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地震与板块运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地壳运动现象,是地球板块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层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分为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两种。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构造变形则是指地壳板块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是地壳板块活动的结果,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和频率与板块活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板块边界处,如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强度也较高。
而在板块内部,如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中部,地震相对较少。
二、地壳抬升与沉降地壳抬升与沉降是地壳运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理景观演变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主要与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有关。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岩石层的挤压、伸展、剪切等力学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层会向上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相反地,当岩石板块发生拉伸或剪切作用时,板块内部的岩石层会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此外,地质作用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河流冲刷等也会引起地壳抬升和沉降。
例如,火山的喷发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体,岩浆侵入地壳下部会使地壳发生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质结构,导致地壳抬升和沉降。
三、地壳运动与地理灾害地壳运动是地理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地震灾害通常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断裂带上,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和中国汶川地震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质活动造成的,火山口周围由于岩浆侵入和火山气体的释放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经常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烟尘和熔岩的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他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20世纪初,赵国勇在进行大量实验和测量研究后,发现了地壳运动的规律,赢得了世界名声。
赵国勇先生最初发表过以“柔性地壳运动论”为主题的研究论文。
他认为,地壳是可以伸缩的,当地壳受到拉力时,会伸长;当地壳受到挤压时,会曲缩。
根据他的理论,地壳的运动是以变形来表现的,可以用平面几何学的方式来描述。
他还提出,地壳应该有一个支撑层,以防止地壳的拉伸和压缩。
20世纪30年代,赵国勇提出了第二个重要规律地壳变形运动有加速度。
也就是说,地壳的变形运动并非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加速变形过程,而地壳周期性的变形又分为大体加速变形期、加速变形期和减速变形期。
后来,赵国勇提出了第三个重要规律地壳运动周期性。
他认为,地壳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周期性变换的,这个周期性变换与地球的转动轨道有关。
他用地球的参数表示弹性地壳的大小及厚度,提出了一种对地壳的变形进行描述的新方法。
他还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以描述地壳的运动规律,他用“圆锥”来替代圆筒,以表示地壳的运动方式。
赵国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地质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结果。
其后研究者又对赵先生的论文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更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在解释地壳运动的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赵国勇的研究成果对现今的地质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他的理论,以扩展其可靠性,用以更精确地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
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中最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变形规律的重要基础。
赵先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阐述了地壳变形运动的基本特征,为我们了解地球变形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对地壳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贡献。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改变。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状构造板块组成,它们以极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变形,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地球地貌和地理构造。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因板块漂移、地山脉的抬升和地壳的沉降等因素而发生的变动和变形。
这些运动通常发生在边界地区,如板块交界处,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表现,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
当地壳内的断层面突然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不仅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地貌、地理构造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地质构造。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面貌。
研究地球的地壳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研究板块漂移和地山脉的形成,科学家们能够预测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地球表面岩石层变动和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现象。
这种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它们在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涉及到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抬升和沉降。
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区,其中最著名的现象是板块漂移。
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以极慢的速度相对移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理构造和地貌特征。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活动的结果,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地壳的运动机制、构造演化的过程、构造形态及其变化、造山运动的特征以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然后讨论其形成的运动规律,最后研究这种运动规律形成的机理。
一、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是太阳磁场、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和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太阳磁场作用于地表表层,使它呈现出对称的流动态势,从而在地表发生局部性运动。
热力学力则是由地球内部不断释放的热能支撑的,它推动地壳发生运动,是板块构造发育的重要推动力。
海洋侧界作用也是影响地壳运动的重要因素,它的特殊性使海洋上表面经常发生改变,从而使海床发生局部性运动。
另外,地球自身力学特性也会导致地球内部发生变形,从而使地壳发生运动。
二、形成的运动规律(1)地壳垂直运动规律:由于地壳的上下两层存在不同的热力学作用,从而形成了地壳的垂直运动规律。
一般来说,地壳的上层(即地幔)向外推动地壳并受热力学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向上及向外的垂直运动;而地壳的下层(即地壳)则沿着地幔的抬升区域向内沉降,从而形成了向下及向内的垂直运动。
(2)地壳水平运动规律:由于地壳受地球内部活动及外界环境作用的影响,也会受到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及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以自转和公转为核心形成了一定的水平运动规律。
太阳磁场的作用可使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而热力学力的作用则会引起板块的移动;海洋侧界作用可以使海床及其附近的地壳发生折叠,从而形成新的地形特征;最后,地球自身的异常信号也会影响地壳的运动方向。
三、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太阳磁场、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和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形成的。
太阳磁场作用于地表表层,使它呈现出对称的流动态势,从而影响到地表的垂直及水平运动。
热力学力的作用是使地球内部释放的热能形成的,它可以促使板块运动并形成新的构造模式,而海洋侧界作用则可使海床及其附近的地壳发生折叠,造成新的地形;最后,地球自身力学特性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壳发生变形,从而影响到地壳运动的方向。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20世纪50年代,赵国勇凭借他卓越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彻底的实践检验,最终发现了地壳运动规律,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影响着地质学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进步。
赵国勇,被誉为“构造地质学之父”,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地壳运动规律》,根据此论文提出了关于地壳运动的结论,这些结论乃是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其结论有三:一、地壳存在单调运动;二、单调运动的三种类型(外移、内移和旋转);三、地壳运动类型的分类。
赵国勇根据上述三大结论对地壳运动规律进行了更多的深入研究,他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仪器检测,地质物理、地球物理实验室模拟实验,地质地貌观察,山地运动预测,地址测量等多种形式。
他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各种地质运动,如构造运动、构造地质学变形法和地壳块体活动,以及地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从而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60年代后,赵国勇基于地壳运动规律,在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方法、构造地质学的成因机制研究等领域,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如空间构造学、热构造学、地震构造学、构造演化学等,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内容,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勇的构造地质学以其精确的构造力学分析和科学的构造地层演化原理,深刻地改变了早期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的平原地质学的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使构造地质学得以发展壮大。
赵国勇的发现不仅为地质学提供了重要理论,而且还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成为地质学家发现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新方式。
此外,他的发现还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地质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赵国勇发现的地壳运动规律在20世纪后期的地质学研究领域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现不仅改变了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对地质学的研究发展所需的直接参考。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在长时间内发生的运动,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指导致地壳运动的力学和物理机制,而运动规律形成机理是指导致地壳运动规律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互相作用,即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平衡力是指维持地壳处于平衡状态的力量,主要包括地球引力和大地水准面的作用。
地球引力是地壳运动的基础,它使得地壳板块受到向下的力量,保持了地壳板块的稳定性。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水平面的延续,它可以视作地壳板块的参考面,使得地壳板块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平衡。
不平衡力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力量,主要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和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
板块边界是不同地壳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构造应力,即应力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这些构造应力会以断裂、剪切等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发生。
此外,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也是驱动地壳运动的重要力量。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的传导和释放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的运动规律形成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理论。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它是地壳运动规律的基础。
根据板块构造学的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对运动。
这些相对运动包括扩张型板块边界、挤压型板块边界和滑动型板块边界等。
根据板块边界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出现断裂、地震、火山等现象,从而形成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球动力学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能量和地壳运动的学科,它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根据地球动力学理论,地球的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力量驱动,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的发生是由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释放引起的,地壳的隆升和沉降是由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物质运移导致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地壳运动概述 3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5 地壳运动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6 高三第一轮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地壳运动概述
地壳运动的概念
添加标题
地球观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地球观测技术不 断进步,如卫星 遥感、地震监测 等。这些技术将 有助于我们更准 确地监测地壳运 动,预测未来趋
势。
添加标题
程, 预测未来可能发 生的地震、火山
等地质灾害。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人 类活动如开采、 工程建设等可能 对地壳运动产生 影响。未来,我 们需要更加关注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采 取措施减少潜在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震及其成因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波和震级 地震的分布和危害
火山喷发及其成因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类型 火山喷发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滑坡、泥石流及其成因
滑坡定义、分类及特点 泥石流定义、分类及特点 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滑坡与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影响
YOUR LOGO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球自转与离心力作用
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是地壳 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离心力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壳各部分受到的离心力大小不同,导致地 壳发生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 板块构造等,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和地质构造。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核⼼点⼀内⼒作⽤与地质构造主⼲精讲1.内⼒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
地壳运动有⽔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的褶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常形成⼭岭常形成⾕地或盆地⼤断层常形成裂⾕或陡崖,如东⽯油、天然⽓地下⽔、煤、铁预测演练命题点⼀内⼒作⽤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等⾼线分布图”(单位:⽶),⿊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A.背斜⼭B.向斜⼭C.断块⼭D.向斜⾕2.图⽰地区海拔最⾼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A.270⽶B.285⽶C.300⽶D.325⽶命题点⼆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定数量的岩芯从⽽分析地质构造,是进⾏⽯油勘探的基本⽅法。
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油的是()A.甲B.⼄C.丙D.丁4.形成储存⽯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A.内⼒作⽤B.外⼒作⽤C.重⼒作⽤D.内、外⼒共同作⽤读图技巧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地质构造图分为剖⾯图和平⾯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图还是剖⾯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判断分析。
(1)确定岩层及新⽼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关系,⼀般岩层平⾏分布,⽼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若为向斜,则两翼⽼、中间新;若有侵⼊岩体,侵⼊岩体要⽐被侵⼊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判读地形剖面图的要领: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 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 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形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 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 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在缺 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 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时一开始有沉 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 流水、冰川、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
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规律
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规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现象和勾人心魄的景象。
其中,地震活动是最让人们感到恐惧和好奇的自然现象之一。
无论是历史上的大地震,还是现代频繁发生的地震,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启示。
在探究地震活动背后的地壳运动规律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地球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如何运动,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首先,地球的地壳分为板块,这是地壳构造的基本单位,也是地震活动的关键因素。
地球表面被分成了七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它们按照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烈度来划分。
板块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挤压、相互碰撞的现象。
这种构造运动对地震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板块之间受到巨大的压力积累,超过了地壳的承受能力,地震就会被引发。
因此,地震活动与地壳板块的运动紧密相连。
其次,地震的发生遵循着地壳运动的一定规律。
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地震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沿着太平洋海岸线分布着大量的地震带和火山。
这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相互碰撞,造成了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
另外,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地震烈度也有规律可循。
通常来说,地震频率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这说明地震活动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然而,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规律并非完全可预测。
尽管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提出了许多地震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但是预测地震依然困难重重。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然而猝不及防的,我们只能在地震前做好应急准备措施,努力减少损失。
这是因为地球的地壳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洞察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震有时候就像地球的呼吸一样,不经意间带来了巨大的能量释放。
总结来说,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的地震带和火山带分布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地震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带和地震频率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地壳运动规律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外力 类型
风化 影响因素 温度、水、生物等 外力、物质(地表岩石及其风 化物)等 外力、物质(风化或侵蚀作用 的产物)、地形等 外力、物质、地形等 分析 干燥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潮 湿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植被 茂密的地区以生物风化为主 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 (强度、持续时间);被侵蚀物 质(质地、有无植被保护等)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例2:(2012· 北京市丰台区二模)下图为夏威夷群岛主岛 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 夏威夷群岛主岛与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 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 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答 (1)~(2)题。
聚焦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花岗岩)、沉积岩(石灰岩、
砂岩、页岩)、变质岩(片麻岩、板岩、大理岩),其中沉积 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 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聚焦点二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聚焦点四
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 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例4:(2012· 北京市昌平区二模)据考证:在3.8亿年前, 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流带来的泥沙在 此形成石英砂岩。结合“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 答(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侵蚀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岩层封闭,为储 油构造 挖隧道 稳定、无地下水, 相对好挖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 背斜处煤、铁往往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
实
践
原因
已被侵蚀掉
建大坝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育成河谷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 铁路易遭破坏
探究点 [方法技巧]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
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分析思路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 凹陷形成向斜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 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 形成火山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 ①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说明地壳下沉,没有受到挤压 力或拉张力作用。
②岩层弯曲,说明岩层受挤压力作用。
③岩层平直但有断层出现,说明受强大张力作用。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
①是否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②是否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沿海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山谷中的碎石 坡面的沟壑纵横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沙丘
海边的嶙峋沿岸
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 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 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根据成因和特征判定。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②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多发育在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地带。 ③岩浆岩分为两类:喷出岩多有气孔,侵入岩结构致密坚硬,是较好的建筑 材料。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 C.3
√
B.乙丙甲
C.丙乙甲
核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 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 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方法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
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判 断 方 法 从形 态上 褶皱 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 沿断裂面有明显 的相对位移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
[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以侵蚀为主,外力作用减弱,以堆积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以侵蚀为主,地势低的地区,以堆积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 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想陆地推进 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 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 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
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 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判 的新老 断裂面有明显的相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断 关系上 对位移
方 法
从岩层
பைடு நூலகம்
图示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地貌 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 背斜顶部受张 向斜槽部受挤压, 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 侵蚀后 构 力,常被侵蚀 不易被侵蚀,常 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地貌 造 成谷地 形成山岭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 地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 貌 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 图示 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 湖泊
背斜山、向斜谷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火山
断块山、裂谷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
外力作
用形成
流 水 作 用
冲积扇
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
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
的地貌
三角洲
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
2 归纳拓展(知识巧记) 1.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定方法 (1)根据岩石的名称判断。 ①常见的沉积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等。 ②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 岩变质而成)。 ③常见的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2 归纳拓展(知识巧记) 1.地形、地貌成因的基本分析思路 地形、地貌成因常常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 (有时还有人类活动因素)加以 分析,切不可遗漏。例如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地堑,另一 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对于外力作用,也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外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沿海 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 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 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
(2017· 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下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核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地壳运动规律
实验中学 张露
“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本专题复习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1)熟练判读地质剖面图,掌握褶皱、断层构造及其形成的地 貌特点,了解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2)结合示意图或景观图,掌握流水地貌、风成地貌的特点和 形成过程。
1 网络构建
核心点一
1.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应
用
工程
建设 原因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
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
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 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隧道工程应 向斜是良 选址于背斜, 好的储水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 而不应选址 构造,利 于向斜,可 用向斜可 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 防止地下水 找水 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渗漏 背斜是良好 的储油、储 气构造,利 用背斜可找 油、找气 断层处易于找 泉,但大坝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