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

小说阅读专题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

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

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

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七岔犄角的公鹿》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七岔犄角的公鹿》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七岔犄角的公鹿》含答案(2017·山东卷·T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2017届高考小说复习第一课时之情节(修改版)

2017届高考小说复习第一课时之情节(修改版)

3、人物描写(包括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第一课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就是故事。
小说主要就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 格、表现主题的。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 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 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 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失误类型:不合题干要求,不会概括 专 失分探因:本答案中考生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了 家 故事,而不是“概括”故事情节。同时,没有概括出事 评 卷 件的本质,如“在厨房里发现了丈夫”“妻子因为消化不 好”等,所以只给1分。
①妻子凌晨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②二人在厨房
学生
答题
对话;③丈夫轻声咀嚼面包;④第二天晚上,妻子
例: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
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 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追求,相 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遗璞)
2.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答: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 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 术效果; 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 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 蕴的表达; 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 1.探究小说某一情节的作用
例: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
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 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
答:(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

以2017年高考谈小说结尾题答题技巧作者:张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5期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从考点上说属于分析文章结构。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分析作品结构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考点上容易失分。

为服务考生,我们有必要对高考题中小说结尾题进行整理。

小说的结尾共有五种:以景作结的写景式、戛然而止的留白式、出人意料的陡转式、令人同情的悲剧式、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2017年高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就出现了前三种,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以景作结的写景式【作用】①渲染氛围,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圆融;③深化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例题】2017年江苏卷第四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解析】小说文本源于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这样写道: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小说中的“她”是一个年老、贫穷、孤独,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的老人。

每年都会省下钱在圣诞节前做蛋糕送给我们喜欢的朋友,即使生活贫困,也会用尽各种办法给“朋友”小狗奎尼买牛骨头,自己和“我”却用咖啡碗享用着所剩不多的威士忌。

即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她总是唱着歌。

最后一段中的第二个小分句“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与文章第一段“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相呼应;最后一段中的的第三个小分句“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属于典型的环境描写,通过视听结合,营造了一种清冷、衰败的氛围;最后一段中的“她再也爬不起来”暗示了年迈的她已去世,结合题目“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可以看出“我”对她强烈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答题方法的回顾和对分值的把握,我们可以整合出以下答案:【参考答案】①情节上,小说结尾呼应开头,首尾呼应,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环境上,小说结尾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主题上,以景作结,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感伤、怀念之情;④效果上,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高三小说复习之高考试题研究(精)

高三小说复习之高考试题研究(精)

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 点。
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
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原题)
2、《孕妇和牛》(2009海南宁夏卷)
2、《战争》(2016年新Ⅱ) (增)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项是(原题)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原题)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原 题)
物” 的 心(或主角) “它 面
意图 的关系:暗示;物它 2、思想内涵
对比或衬托; 人” (主题)
提供背景
3、艺术效果
4、全文的地位
三、2013年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 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C.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 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 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小结三:“5选2”题多内容和 手法的理解
1、情节的理解。 2、主题的分析。
★了解近几年新课标卷主 观题
一、2012年《马裤先生 》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 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
(1)下列对小说鉴相关内容和艺 术特色的分析赏,最恰当的两项 是(原题)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 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原题) (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 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
小结一:小说类题型示例分析
1、题型:一“5选2”题(5分) 一客观题(4分) 一探究题(5分)

小说情节类题探究

小说情节类题探究

6、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 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李德赛《马兰花》 2015全国)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 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 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 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 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7、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8、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 《鞋》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 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小结: 1、高考题是如何设题的? 2、高考参考答案有何特点?有哪些常用术语?
一、情节结构: 1、手法方面: 2、效果方面: 二、人物形象: 三、环境描写 四、思想主题: 五、情感角度: 六、读者方面: 七、语言角度:
常用术语
一、情节结构: 1、手法方面:
①突转②呼应(标题、开篇、中间)③出人意料④戛然而止⑤反衬⑥陡然生出波澜⑦特写 2、效果方面: ①很真实;②形成完整的结构;③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欧·亨利式) ④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小说的情节张力是由情节矛盾冲突而形成的期待式悬念) ⑤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二、人物形象: ①形象更加丰满;②看结尾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三、环境描写 ①渲染氛围②交代故事时代背景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四、思想主题: ①深化了主题②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 五、情感角度: ①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怀念、愧疚、赞扬、缅怀、崇敬、②悲剧性结局:令人感动,回味, 思考③大团圆结局: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六、读者方面: ①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②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与探究③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七、语言角度: ①叙述性语言②描写性语言③抒情性语言④议论性语言⑤口语与书面语⑥对话式语言⑦方 言(地方特色)⑧幽默诙谐

小说作用题答题思路探究

小说作用题答题思路探究

2017年高考浙江卷《一种美味》: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 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 参考答案: •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 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 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 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 种美味”构成呼应。
周测六《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9.“巴莱克老爷家 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揭开台秤 秘密——偷台秤——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 连贯。
• (2)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出两 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们的妥协与反抗。
2019年全国1卷《天嚣》: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 参考答案: •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分) •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3分)
注意:变式题
网课作业《最后一个目标》:9.“哈斯勒”这个名字比“霍克” 更具有影响力,但墓碑上却刻着“霍克医生之墓”,请结合文本 谈谈小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七、考查手法技巧的作用
2018·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 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意蕴更深刻; •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 象更加立体; •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 写更真实。

教学设计《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研讨课》2017.3.1

教学设计《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研讨课》2017.3.1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增分突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的中的探究型考题答题要求;(2)掌握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考试答题问题分析;(2)回顾一轮复习中掌握的方法与技巧;(3)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人物形象考题作出准确而全面的探究。

教学重点:掌握和落实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多角度概括答题要点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答题情况分析(一)三次考试小说阅读探究题平均分对比表 类别 十二月联考(6分)市一模 (5分) 二月联考 (6分)1419班3.63 3.714.58 年级 3.66 3.78 4.77注意:1419班一模小说探究题得分情况: 3分以下共31人。

(二)试题回顾9.文中的黑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对这一形象有怎样的评价?(5分) 评分细则:一.形象(3分):①知恩图报;②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不懈怠;③“讲面子”,做错了事知痛悔;④懂事(善解人意);⑤忠诚(忠心);⑥负责任(为自己所惹的祸)。

二.评价(2分):“我觉得(认为)这是……的狗”。

(三)答卷展示(该题得分2分)(三)主要问题1. 答题要点概括不齐全;2. 答题不够规范。

二、答题思路梳理牢记“五个意识”:(一)文本意识(二)主旨意识(三)关键词意识(四)多角度意识1.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

2.多角度呈现: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标题等不同角度考虑,还可以考虑手法和语言运用等。

探究人物形象的题型: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3.从分析情节入手(上下文联系)4.从分析环境入手(自然、社会)5.从人物间关系、作者(或作品中其他人)的介绍和评价入手(五)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表述。

小说探究(标题、主题、语言)

小说探究(标题、主题、语言)
小说阅读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 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或是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种题型往往不 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 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小说探究题,主要考查的 有以下几种类型:标题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 蕴类探究(主题类)、艺术技巧类探究等。
标题类探究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 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等等。常见的探究题有 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 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 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 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相关知识】
点明手法 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典例示范
【赢在微点】P227《套不住的手》
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 人们揭示了陈秉正一颗高贵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 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 ②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 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 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 ③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 的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手为什么套不住手套,引发读者阅读兴 趣。
分析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分析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方面。包括: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主旨义。
【相关知识】
思考角度
具体作用

2017高考小说阅读人物探究题(上课用)剖析

2017高考小说阅读人物探究题(上课用)剖析
高三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之 “人物探究”
【Hale Waihona Puke 点解读】《考试说明》:(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 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 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 考,发表看法。)
共勉
有时,人与人之间只差那么 一点,而这一点就会引出无穷 的不同。 ——哈代
①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对人物的个性行为起了怎样的作用。 ②人物的某一个性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答题思考角度: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小结
★人物探究命题角度: 1.探究小说主人公。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人物探究答题角度: 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我的收获 】
结合你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在答“人物探究题”时应注意什么?
答题要有“四个意识”:
1.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 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人物、情节、主题等) 一分析。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 2.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 凸显关键词句,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3.贴近文本,内引外联(文本意识)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 析论述。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 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 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 4.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 审清题意,“问什么答什么”,规范作答,答案全面, 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天津卷高考题)

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天津卷高考题)

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天津卷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中/华-资*源%库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2.(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3.(3分)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5.(3分)下列诗句中,与图中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二、文言文阅读(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说精读】2017年浙江卷高考题 :一种美味

【小说精读】2017年浙江卷高考题 :一种美味

【小说精读】2017年浙江卷高考题:一种美味编者寄语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巩高峰笔下的“美味”,现在更多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一条没有吃到的鱼怎么会被夸张成美味?那条死去的鱼眼里怎么还会闪着一丝诡异的光?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被浙江省29万高考考生吐槽。

可一位网友的妈妈读完这篇文章后却很有感触。

她说,只有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精神匮乏的年代的人,才能读懂这篇文章。

一位外婆读完这篇文章后眼泪婆娑,她明白那锅“鱼汤”的味道。

那么到底是需要经历怎样的人生才能读懂这篇文章呢?读过《一种美味》,你才会明白杨绛的话所富含的深厚哲理。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一种美味作者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故事开端:通过对比衬托,介绍了“他”把草鱼捧到母亲面前后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感受。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文章情节富于变化,突出了“鱼”的小,更突出了家人对“鱼”的珍爱。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小说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小说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小说专题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巩高峰《一种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浙江卷高考题)

巩高峰《一种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浙江卷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 小说阅读的试题解答维度往往是: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环境场景、阅读心理。本题看似考查的是小说的写法,其实我们可以把它 转换过来,也就是这样短小的段落对“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环境场景、阅读心理”各有什么作用。
• 6.(2014辽宁)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 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 到了什么启示?(8分)(8分) • ⑴①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 于助人。②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 缺少理解和沟通。 • ⑵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 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 4、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 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 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 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 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 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 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 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 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 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 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 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注 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 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 学识进行论证便可以了。
• 5.(2014湖北)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 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 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5.[答案]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 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 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 节发展的需要。 • 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 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 •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 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 5、适当比较,揭示本质。 • 6、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 现代文答案,都要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 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 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 所以,答题时三言两语必须点到要害。 •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 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 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序号标明答案脉络。
• 7.(2012辽宁)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 何在?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 一点。 •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 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 “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 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 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 •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4)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 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 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 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 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 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 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知识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 【试题解析】试题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需要结合原文内容,梳理出 数学天才得到爱情和失去爱情的情况,然后总结归纳;第二问考生可结合 现实思考并得出启示。注意,启示不能脱离数学天才这个人物。 •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注意:①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如本题要探究 的是“传家之宝”的象征含义;②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如本题我 们可从情感角度谈“琴”的象征含义;③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 相关背景分析归纳,探究虽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不意味着想怎么答都 行,回答此类题还是要紧扣文本。
•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 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 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 “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 “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 2.2016年(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 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8分)(4) • 【参考答案】
•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 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 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 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 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 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 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 王有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 探究题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举例
1.2016年(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 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2.2016 年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 3.2014年(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4.2013年(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考查角度
思考方向
考 题 2.探讨作者的 破 创作背景和 解 创作意图
1.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角度和层面: 和层面发掘作 作品意蕴: 品的意蕴、民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
在审美对象中寄托特定的思想情感来感染读者
3.对作品进行 个性化的阅 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
前提:立足于文本
探究题答题角度
• 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8分) • 【试题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 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 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 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 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 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 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 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 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真:客观事实存在(人物形象的优缺点) • 2.善:引导人向善(传统道德观念) • 3.美:
内容上——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精神美 形式上——曲折美、语言美 风格上——优美、壮美、凄美
答题要求 (三有) 1.有观点: 立足文本 表意明确 2.有理由: 紧扣要素 自圆其说 3.有条理:层次分明 语言流畅
• 探究题的应对策略 •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 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 • 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 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 特别是关键内容。 • 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 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 规律。 • 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 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 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 延伸拓展的探究。
• 答题误区警示 • 1、“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 题,往往断章取义;或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 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 2、“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 写几句答案。 • 3、“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 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缺 乏说服性,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 4、“角度单一”,解题答案角度单一,不能对文 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多元无界”,一味多 元,没有界限,虽有创意解读但胡思乱想。都是不 足取的.
• 2、立足文本,带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 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个人 解读。 • 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 •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 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 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 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 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心理的“瓜”。
• • • •
不同角度和层面:思想内容(人物、情节、环 境) +艺术表现(语言、表现手法) 1、关注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2、关注情节安排(曲折波澜) 3、关注环境描写(典型) 4、关注主题表现(丰富、集中、深刻、现实)
1.2016年(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 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 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6江苏卷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6分) 参考答案: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 会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 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 想提升的快乐; ③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 得更加立体。
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传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心理的:中庸稳重、知足常乐、崇尚自然、仁爱之心 人文的:人性、道德、修养、价值观、社会观、传统风 俗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 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 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 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