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合集下载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三)全面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背景: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主要矛盾。 2.提出:(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2)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方针,全党工作重点由国内矛盾向民族革命战争战略性转变。 3.实现:(1)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 步形成。 (2)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社通讯社发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 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内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工人、农民,是一个包含进步力量 (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党派、部分地方实力派和爱国知识分子),顽固力量(蒋介石为代表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标志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南京大屠杀 (二)“以华制华” (三)“以战养战” (四)“三光政策” (五)重庆识导图
日本
标志中国局部 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为社会主要矛盾
全面抗战开始
工农红军
八路军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 续 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每年的12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2、27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设立
思考题 1.日本为什么挑起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影响如何?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 在中国又相继挑起哪些事端?说明了什么?中国人民有哪些反击活动? 2.西安事变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怎么解决的?为什么?结果对中国有何 影响? 3.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经过、影响分别是什么? 4.列举日本侵华罪行。中国将来如何防范外敌入侵?

课件6: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6: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自己亡国灭种吗?”
——红军总政治部对东北军的宣传单,
转引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第437页。
材料二:张学良:“当是时也,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实 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第441页。
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 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西方列强实行绥靖政策,加之忙于处理本国经济 危机,无暇东顾
图3 国民政府的“围剿”与中央红军的反围剿
侵华背景
“征服满蒙”的既定方针 转嫁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欧美列强的纵容态度
日本 侵华
局部侵华开始: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 军以柳条湖一段铁路被炸为由, 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沈阳北 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 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 开始。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 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 占领整个东北。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 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目录
01. 局部抗战 02. 全面抗战的开始 03. 日军的侵华暴行
01
局部抗战
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国民政 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如火如荼的 抗日救亡运动
蓄谋已久:日本东方会议会场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 方针。
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 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 以战养战 制”,强行“争购”和“配给”,还强迫青壮年 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

第八单元第23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

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C.全国性的抗战爆发D.国共合作,携手抗日【答案】B 【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初”“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东北沦陷有关,故B项符合题意。

2.某电文载:“把皇帝带到沈阳。

……我们可以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

”此电文若作为第一手史料引用,适用于研究( ) A.辛亥革命B.袁世凯称帝C.张勋复辟D.伪满洲国【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把皇帝带到沈阳”“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成立伪满洲国的史实,故选D项。

3.在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A.杨靖宇B.张学良C.杨虎城D.蒋介石【答案】A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日本侵略者,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最早进行抗日爱国行动。

故选A项。

4.国民党要员郝柏村回忆说:“以武力营救蒋委员长的军事行动,幸赖蒋夫人大智、大仁、大勇的人格,使蒋委员长平安脱险,并停止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十年内战。

”他描述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B.北伐战争C.七七事变D.九一八事变【答案】A 【解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A项。

5.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与该命令相关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C.七七事变D.九一八事变【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十九军”“卢沟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七七事变,故C项正确。

课件2: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2: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知识梳理
一、局部抗战 1.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 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②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_经__济__危__机__爆发,严重影 响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日本急于发动 侵略中国的战争。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 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3)影响 ①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__日__民__族__统__一__战__线__正式形成。 ②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
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对占领区 (1)南京大屠杀:_1_9_3_7_年__1_2_月__1_3_日__,日军攻陷南京, 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 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_3_0_万__人以上。 (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 (3)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4)强征苦力: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3)态度: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 随时参加抗日战争。说明: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根本 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日和国共两党合 作,作出了巨大让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摘选《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的宣言》
材料二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表通电,说 “不先消灭赤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则不能攘外”, 揭开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指示听候国联仲裁如左:“外交形势, 尚有公理;……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 则亦不惜与日寇一战,虽败犹荣也。”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件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件

【微点拓展】 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 了可能。 (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 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 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 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大军围攻陕北。 (2)在中共___抗__日__民__族__统__一__战__线______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 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1936 年 12 月 12 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 城在劝说蒋介石抗日的努力失效后,发动“__兵__谏_____”,扣押蒋 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知识点二 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卢沟桥事变 1.含义: 1937 年 7 月 7 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 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 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七__七___ 事变”。 2.影响:中国____全__面__抗__战____由此开始。
[研读] (1)史料一的出处是日军军机电报,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是 为其侵略寻找借口。 (2)史料二反映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及侵华步骤。 [思考] (1)史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提示 九一八事变。不正确。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 已久的侵略行为,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 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三)华北事变 1.含义: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 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 “_____华__北__自__治__运__动______”。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 总称“华北事变”。

课件5: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5: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4.其他罪行 a.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 和无差别轰炸。 b.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成为731细菌部队。 d.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 剖 等 灭 绝 人 性 的 手 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e.“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 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
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日本侵华的有利时机 (1)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 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晚, 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 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 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 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 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影响: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推 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全民族抗战胜 利的历史意义。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件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件

答案:示例: 观点:历史课程目标切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评析: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对世界 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课程目标要求说明“历史上之光 荣”“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 自豪感。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程目标
要求明确“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说明现代政治制
②中国共产党。
③爱国学生: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爆发__一__二__·九__运__动___,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3.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侵华加剧,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②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
实行联共抗日。
③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
解析:选 D。1894 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31 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画报 重刊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并呼吁“国难日亟”“国人当如何 造成光荣之历史”,说明《良友》此举意在激励民众共同抵抗日 本的侵略,故 D 项正确。
史料二 1933 年 4—5 月,日军越过长城,进逼平津,并侵占 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多伦、沽源等地。蒋介石 坚持不抵抗政策,准备与日军签订停战协定。冯玉祥接受中国共 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于 5 月 26 日在张家口通电成立民众抗日同盟 军,先后响应加入者有七八万人。同盟军于 7 月 12 日再克多伦。 对同盟军的抗日斗争,蒋介石始则阻挠破坏,继则武力镇压。10 月中旬,同盟军弹尽粮绝,终于失败。
【对点提升】 1.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 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 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讲述了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客观评价国共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功绩,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2.难点:多角度认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会场;右图是1931年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如何开展抗争?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局部抗战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有怎样的历史背景?自主学习1、政治背景: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3.日军的侵华暴行 (1)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杀害中国军民达 30万人以上。 (2)在占领区,政治上实行“ 以华制华 ”方针,扶植傀儡政 权;经济上日本实行“以战养战”,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 (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4)从1938年开始,日军对 重庆 进行了5年的大轰炸。 (5)日军践踏国际法,实施 细菌战 ,组建731部队专门研制 细菌武器。 (6)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 慰安妇 ”制度。
知识梳理(一) 局部抗战 1.日本局部侵华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 的既定国策。 ②直接原因:日本为摆脱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造成的 困境,企图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急于发动侵华战争。 ③有利时机:1931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给日 本侵华造成可乘之机。
(2)表现
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__一__八__事__变__,标志着中国局部抗 1931年
战的开始,随后,日军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1932年 日军又在_上__海___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 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___满__洲___国__ 1935年 日本为吞并华北,制造“华___北__事___变__”
(3)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全面抗战 路 线的形成。
(4)不久,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 八路军和新四 军。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于第二天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共 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 起高潮。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共28张ppt)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1)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
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一)军事上: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撤离南京,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抢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 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共产党积极倡导和推动
知识回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的标志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 表由由中国共产党提出 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局部侵华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八一三事变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南京大屠杀
(战时陪都) (1937.12.13)
三、日军侵华暴行
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2.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3.地点: 西安
4.经过: ①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②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二十三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1931年

原创1: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创1: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4、西安事变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 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 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过程 (1)蒋介石逼迫张、杨全力“剿共”, 二人“兵谏”,逼蒋抗日。 (2)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抗战 初步形成。
测 当堂测试
测试2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 实,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解析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 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 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 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 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 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 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
2、第二次国共合作
过程
(1)1937.7.15,周恩来递交《中共中央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3)国共第二次合作
①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
②1937.9.23,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 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第二次国共合作
影响
罪行
1.“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 2.“治安强化运动”: 1941-1942年,在华北农村疯狂扫荡。
3、对国统区
罪行
重庆大轰炸: 1938.2-1943.8,死者1万人以上。
史料探究
材料:南方网讯据日本《朝日新闻》13日报道,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江藤龟井派会 长12日在自民党福井市支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再次否认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以及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的侵略历史。报道说,江藤在谈到日中和日韩 历史问题时称,“说南京大屠杀有30万人被杀,这完全是捏造出来的谎言。”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 1.中共通电全国: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 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变之严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
2.蒋介石庐山谈话:
3.洛川会议:1937.8.22-25, 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课程标准】 1.了解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 过程,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 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
目 录
01 局部抗战 02 全面抗战的开始 03 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日本侵华的背景
1针材 服9。2料支7一那(年:”蓄日“。谋惟本欲已在征久东服)支方那会,议必—先—上征1制9服27定满年蒙7了月;侵2欲5日略征服“中世田国界中的,奏必折总先”方征 材 不19料足2二,9原:年料“世之帝界不国足内性及部经蓄现济积正资痛危本切机之体爆不验足:发生。产影凡力响此之均日不需足本开,,始生新为产的设缓战备和争之, 俾国有内所矛补充盾;,而摆国内脱不危稳机势力,之日高本涨,急罢于工发之狂动澜侵,华亦需战发争动。内 外(举转国嫁之战矛争盾,)以期平靖。”
(三)抗日救亡运动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后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
爱国学生
1935年,北平学生进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华北 自治。即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抗日救亡掀起新高潮。
中国共产党
1.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4)意义:
①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 实现; 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 形成。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精练(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精练(含解析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在一次会议上说:“唯满蒙之地,与帝国之国防及帝国之生存具有很深的特殊关系,不可以单纯之经济观点视之”,“对满蒙问题作根本性的解决,实乃完成帝国崇高使命之第一步”。

为此日本发起()A. 威海卫之战B. “九·一八”事变C. 卢沟桥事变D. “八·一三”事变2. 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

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

学生的爱国运动()A. 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 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 在西安事变中,促使张学良先扣押蒋介石,后来又释放蒋介石的最主要原因是()A. 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 中共的正确建议和主张C. 张学良与蒋介石恩仇的了结D. 国民政府方面的巨大压力4. 1937年中共中央郑重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该宣言旨在()A. 促成国共合并共同抗战B. 反抗国民党的统治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5. 在一尊国家公祭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侵华日寇,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这段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日军进行()A. 南京大屠杀B. “治安强化运动”C. 重庆大轰炸D. 野蛮的经济掠夺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6. 1946年5月,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

日本河本大作在法庭供认:“于(某)夜,派虎石台(奉天以北八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结果,只破坏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使事变发展扩大。

”该“供认”中所说的“事变”,意味着()A.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B. 日本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C.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D.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7.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概括日本在军事、政治、经济、屠杀等方面的侵华罪行,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复活。

归纳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点一局部抗战(一)日本侵华的原因1.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2.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特别说明】日本侵华的有利时机(1)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二)九一八事变1.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

2.扩大(1)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2)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3.国内态度(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抗日救亡运动①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三)华北事变1.含义: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国内态度(1)学生:“华北自治运动”激起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

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2)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微点拓展】华北事变的影响(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K(四)西安事变1.背景(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大军围攻陕北。

(2)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抗日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谈判。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史料实证】日本侵华策略的本质目的史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史料二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研读](1)史料一的出处是日军军机电报,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是为其侵略寻找借口。

(2)史料二反映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及侵华步骤。

[思考](1)史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九一八事变。

不正确。

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根据史料二,史料一所述历史事件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第三步。

1945年。

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认识日本侵华的本质及启示(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

(2)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狂妄自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最终的目标是要称霸世界。

(3)日本素有军国主义传统,因此我们应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保持足够的警惕。

知识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一)卢沟桥事变1.含义: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过程(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

同时,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准备抗战。

(2)为早日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3)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影响(1)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概念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史料实证】国共两党抗战的态度及影响史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史料二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即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引自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研读](1)史料一中的“中国决不放弃领土”“惟有”等表明了国民政府抵抗的决心。

(2)史料二中的条件性词语“只有”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卢沟桥事变后实行全民族抗战的紧迫性。

[思考](1)比较史料一和史料二,指出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分析二者的差异。

提示相同之处:国共两党都表示要抗战。

差异:抗日依靠方面,国民党主张依靠政府军队实行自卫;中国共产党主张全民族共同抗战。

(2)据史料二,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援助。

但美英对日实行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知识点三日军的侵华暴行侵华方式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制造屠杀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以上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遇害政治侵略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经济掠夺实行“以战养战”方针(1)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三光”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1)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2)1941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大轰炸重庆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细菌战和毒气战(1)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组建了细菌部队。

1938年成为731细菌部队。

(3)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史料实证】日军侵华的重要形式之一——细菌战史料1942年1月,在去平房视察细菌实验情况之前,石井四郎曾说了这样一番话:“细菌攻击战的第一个特征是其效力之伟大。

钢铁制成的炮弹、炸弹只能杀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人,受伤者很快就能治愈,可以再度参加战斗。

而细菌战,不仅其效用能够人传人、村传村地不断扩大,而且其毒害可以深入人体内部,其死亡率比炮弹、炸弹要高得多。

还有,一旦受伤以后,想治愈是很困难的,很难期望这些人再度投入战斗。

”……他接着又说:“细菌攻击战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于缺乏钢铁之日本,这是最合适的,所需经费最低的战争方式。

当然,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但是,实验材料不足,是绝对不行的!”——吉房虎雄《杀人魔王石井四郎》[研读]史料主要说明了日本采取细菌战的目的及原因,基本上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组建细菌部队的战争意图,也实证了发展细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细菌战是日军军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考](1)依据史料,分析指出日本发动细菌战的方针和目的。

提示方针:日军细菌战人传人、村传村,以牺牲中国的平民百姓为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