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锐气损伤预防处置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5篇)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27661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8.png)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5篇)第一篇:医疗锐器伤的防护医疗锐器伤的防护一、医疗锐器刺伤的预防措施(一)对临床护理人员加强教育,加深临床护理人员对医疗锐器刺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措施。
(二)了解与锐器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以在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发生锐器伤。
与锐器刺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主要有: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清洗;将用过的针帽套回针头;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
(三)掌握医疗锐器处理原则及方法,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二次污染。
医疗锐器处理原则是用后的锐器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坚硬的容器内;对重复使用的注射器械和其他医疗器具应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二、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一)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急诊进行伤口处理,根据损伤程序定期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二)被乙肝、丙肝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通知院感科,抽血查乙肝病毒抗体和丙肝病毒抗体,必要时同时同取病人血液进行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刺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被HIV阳性病人血流、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通知院感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取病人血液标本进行对比。
受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同时遵医嘱用药通知医务处、院感染科办公室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三、职业暴露的防护(一)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手及皮肤表面接触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应立即彻底清洗。
2、在任何情况下处理深层体液时必须戴手套。
3、工作完成后应尽快脱去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
4、接触每一位病人后应更换手套。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0c442ebed5b9f3f90f1c41.png)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一、锐器伤的预防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将利器端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锐器伤的预防: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到2/3便更换。
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塑料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
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
5、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6、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操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毁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二、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应对措施: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之后立即到专科诊室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1)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b(+),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到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2)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
手术锐器伤应急预案
![手术锐器伤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68e1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a.png)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及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
三、应急预案内容1. 预防措施(1)加强锐器使用前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过程安全。
(3)使用锐器时,注意姿势和力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4)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锐器暴露时间,减少操作次数。
(5)建立锐器盒,用于放置使用后的锐器,防止污染。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生锐器伤后,立即停止手术操作,保持镇静。
(2)戴手套者按规范脱去手套,未戴手套者立即戴手套。
(3)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内血液。
(4)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污染物。
(5)用碘伏消毒伤口,然后包扎。
(6)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并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
(7)遵医嘱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
(8)必要时遵医嘱注射免疫制剂或口服药物。
(9)定期进行检查治疗和随访。
3. 应急处理注意事项(1)受伤者要保持镇静,避免恐慌情绪。
(2)处理伤口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二次污染。
(3)加强心理支持,帮助受伤者缓解心理压力。
四、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锐器伤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锐器伤的预防、应急处理流程、注意事项等。
3. 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的修订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2. 在实施过程中,如遇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本预案。
3. 修订后的预案经批准后,立即执行。
本预案的制定,旨在提高我院手术过程中锐器伤的预防和应对能力,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请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预案。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2a2e639f705cc175427093c.png)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及查阅资料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经过加强自我意识和规范化操作后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率明显降低。
结论:加强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防护意识,减少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201-02针刺伤和锐器伤是全球医师和护士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
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护士有95%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而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护士直接接触锐利器具的机会多,发生锐器刺伤的危险最高。
1.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在手术室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损伤自己和他人。
其中1/3的器械在造成手术人员损伤后任然与患者接触,这意味着不仅存在疾病由患者传递给医务人员的危险,同样,也存在疾病由医务人员传递给患者的危险。
由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资料显示,手术室护士对司空见惯的器具产生麻痹大意,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对频繁接触的锐器也缺乏防护意识,锐器伤不可避免。
1.2 护理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规范,例如,一些护士在整理用完的锐器时被刺伤,多与习惯性双手回套针帽有关。
术中为了简单和方便而习惯用手直接装卸刀片而造成损伤,还有不正确掰安瓿。
术中洗手护士直接用手将锐器传来传去,手术医生将缝针、手术刀等传回时,护士用手直接椄取,而没有用合适的容器接取等。
1.3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有69.9%的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和注射操作时不戴手套[1],将用过的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未对用过的锐器分类处置,盛放利器的利器盒过满,未及时更换。
1.4 职业安全防知识缺乏由于工作性质,手术室工作节奏快,护士的工作时间长短不确定,加之工作量,有时超负荷,身心处于疲惫状态,接台医生脾气大,急躁,对护士的催促下,使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频率增加。
医院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医院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ada0c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8.png)
医院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针刺伤与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据美国CDC报道,美国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针刺伤,其中100%与感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有关。
美国有调查显示:440万医务人员中每年针刺伤与锐器伤人数达80万人,巴基斯坦报道医务人员在预防注射中发生针刺伤率为0.21%,我国每年各种注射30亿次,针刺伤与锐器伤100万人次左右。
护士是针刺伤与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多发生于回套针头或销毁注射器时,针刺伤与锐器伤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务人员最主要的职业伤害。
一、与锐器刺伤、针刺伤有关的操作1.分离、浸泡及清洗使用过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时。
2.往针头上套回针帽时。
3.将体液或血液在量容器间转移时。
4.使用过的针头放回到非防刺破专用的容器内。
5.注射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处理针头。
二、预防锐器伤和针刺伤的原则1.无论使用过与否均按照损伤性废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徒手传递针等锐器物。
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套帽。
5.使用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利器收集盒内。
三、锐器伤与针刺伤的处理措施1.若不慎被血液或体液接触到皮肤时,立即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若接触到眼睛、口腔时,应使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2.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时,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h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必须在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视伤者的情况采取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
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立即口服抗病毒药,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33d56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8.png)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医务人员是在医疗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工作环境往往密集,涉及的工具和设备也很多,其中就包括锐器。
锐器是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设备之一,如不注意操作,很容易造成锐器伤,甚至导致感染。
因此,预防和应急处理锐器伤,成为了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锐器伤的危害锐器伤是指在医务人员在使用锐器时不慎导致皮肤、肌肉、神经甚至骨骼组织的损伤,若过程中锐器已有感染风险,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感染。
精细外科手术中,一般是摄取、由助手协助摆放,传递产品需要更多人同步操作,操作人员共性不易掌控,所以要特别注意。
医务人员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受到锐器伤,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导致缺勤,影响工作效率,甚至需要长时间休养,给医院的医疗服务及患者的治疗带来影响。
二、锐器伤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根据各类手术规程规范化完成工作流程,从而避免人为原因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2)注意动作技巧。
医务人员在使用锐器时应该注意摆放方式,尽量避免伸手去摆放锐器,而且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完成操作后锐器的重新摆放也要稳妥规范。
(3)使用保护装具。
为避免切割溅射沾染体表物,可以在锐器使用过程中穿上防护胶衣、手套、面罩等防护装具。
(4)加强锐器的清洁和消毒。
锐器使用完之后一定要进行清洁,消毒。
清洁时要使用相应的清洁剂,彻底冲洗干净,而消毒则要根据不同需要选用相应的消毒剂,消毒的时间和浓度也是需要注意的。
三、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措施(1)及时处理伤口。
对于急救本身的操作来讲,当发生锐器伤时很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掌握当时的情况,及时用纱布、绷带等措施对伤口进行处理,以避免细菌感染进一步扩散,也可以利用小创清火贴或者抗感染贴等敷贴,如血流过多,应该及时前往后勤部门处理停血。
(2)第一时间进行消毒处理。
所谓消毒处理,就是利用消毒药物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最好采用医院的专业药品,以确保药品本身的药效及疗效的有效程度。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e803325ef7ba0d4b733b5c.png)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名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
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职业暴露上报及紧急处理流程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立即进行局部处理通知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4小时内报告)、以上科室评估、处理、登记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如有伤口,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伤口用消毒液消毒,必要时消毒后包扎查病人hbv、hcv等其他传染病化验报告情况化验(—)不做处理化验(+)根据各疾病要求如无化验,根据高度怀疑病种需抽血化验后再做处理预防用药化验结果(+)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注:1.患者如系hiv(+)、hcv(+)或疑似hiv(+)者,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处理并跟踪。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c73f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3.png)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穿刺、注射等医疗操作频繁,医务人员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锐器伤风险,而医务人员锐器伤不仅会给医务人员自身带来危害,还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潜在健康风险。
因此,如何预防并及时处理锐器伤成为了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一、预防锐器伤的措施预防锐器伤的最佳措施是绝对禁止扔掉锐器,同时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1.禁止扔掉锐器不要将带有污染的锐器随意扔掉,应该将其放进专用的锐器容器中。
锐器容器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锐器外露,还可以防止污染物外泄,减少感染的传播风险。
锐器容器应被放在距离操作台最近的位置上,并要确保容器在操作过程中不被倾倒。
2.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要熟悉疾病、术式和操作标准,尽可能采用安全的外科手术技术和操作方法,合理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以减少操作时的错误和不必要的刺激。
同时,医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在医疗操作时避免将锐器插入不需要的位置,避免出现操作失误,避免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
3.个人防护措施为了减少锐器伤的风险,医务人员应该穿上防护手套、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护。
所有医疗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并妥善加以保存,并保证临床环境卫生洁净,杜绝感染传播的风险。
二、应急处理锐器伤的措施如果医务人员不慎发生了锐器伤,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以防感染和其他健康风险的发生。
1.创面处理一旦发生锐器伤,患者应立即就医寻求治疗。
处理创伤前,先用流动水清洗创伤部位,然后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如果有药物毒性,应及时用药物清除,防止毒素深入人体,保证创面干净。
处理完毕后敷上消毒药膏或绷带以防细菌感染。
2.疫情监控医务人员必须及时报告、记录医院发生的锐器伤事件。
同时对相关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控,防止可能的感染和传播风险。
3.卫生消毒在医院的环境和设备方面,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卫生消毒措施,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及上报制度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及上报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a3da0e8fc4ffe473268ab48.png)
医疗锐器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及上报制度
一、防护措施
(一)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锐器刺伤的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措施。
(二)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三)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内。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入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二、应急处理
发生暴露后需要立即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即刻进行局部应急处置:
(一)保持冷静,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
(二)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暴露的粘膜、眼、鼻、口腔用生理盐水冲洗。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乙醇或者0.5%
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四)体表接触污染的血及体液,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更换清洁衣物。
三、上报
(一)进行锐器伤网络上报,登录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填写《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登记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二)打印《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登记表》,由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本人持《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登记表》、缴费单到医院感染管理处审核签字,并由分管院长签字后,到规划财务部报销。
锐器伤防护制度及处理流程
![锐器伤防护制度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9aeceaf5fbfc77da269b1ad.png)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锐器伤防护制度及处理流程1.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2.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1) 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 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 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附:锐器伤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被针头或锐器刺伤皮肤或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包扎向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核实病人情况,暴露者检查相应的抗原及抗体病人HIV(+)病人HBV (+)病人HCV(+)病人TP (+) (活动期)医务人员抽血检查HIV 可先服用双汰芝医务人员HbsAg (+) 或HBs (+)医务人员HbsAg (-) HBs(-)未注射疫苗医务人员HbsAg (-) 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医务人员HbsAg (-) 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医务人员HCV(+) 医务人员HCV (-)医务人员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不需要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 疫苗注射24小时内注射HBIG ,并补一剂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继续追踪肝功能暴露后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定期追踪肝功、HCV暴露后三个月追踪TP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皂液、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HIV 、HBV 、HCV 、TP暴露后一个月、 三个月、六个月、一年2013年7月第1次修订2015年12月第2次修订2016年4月执行。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及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及应急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622c6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7e.png)
WORD 整理版分享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办理一、看法:(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
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坏安甁、破坏试管、义齿的钢丝等(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害。
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裸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裸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裸露在危险峻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裸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裸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生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裸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裸露,又分感染性职业裸露,放射性职业裸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裸露,及其他职业裸露。
(五)职业裸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不测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也许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1、工作人员自己原因:工作粗心、紧、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时办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向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损害最常有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也许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 、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以致护理人员锐器损害最为常有的医疗锐器,占锐器损害的总数35%。
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的治疗工具。
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
(二)医护人员自己防范意识冷淡:诚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 I V、HBV、HCV和梅毒等污染锐器损害的结果,但仍存在侥有检查显示大多数锐器损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范意识冷淡、标准预防知识欠缺、工作中未做到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技术不熟练、对锐器伤的认识简易等。
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
![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bbdf9f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b.png)
手术室锐器损伤的预防-发布时间:2021-11-27T00:56:51.1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4期作者:梁娟[导读]梁娟(达川新侨医院;四川达州635000)医用锐器对医护工作者造成伤害会引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这类血源性疾病会经过血液传播,对广大医护人员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在服务质量与情绪状态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经过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外医护人员因医用锐器刺伤、割伤引发各类疾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预防损伤所导致的职业暴露更为关键。
一、手术室锐器损伤的现状结合当下情况分析,医护人员作为一种高危职业。
在整个欧盟国家中,有百万起医用锐器损伤事件发生。
在我国,更是有80%的损伤发生率。
基于此,在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医疗开支中,包括确认为血源性疾病的医护人员治疗已经花费了大约100余万美元,这一高额医疗花销,应当得到重视。
二、手术室锐器损伤问题(一)安全意识薄弱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薄弱使得手术室锐器损伤事件频发,缺少相关的职业暴露与处理知识,某些医护人员对医用锐器损伤或损伤后的血源性疾病认知度缺乏,在事件发生后选择忽略。
在医院其他部门实施防控、尝试选择安全性医疗器械时,某些医疗机构为追求手术效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损伤事件频发。
(二)信息上报体系需完善当有外科医生反应该情况时,因为上报系统过于繁杂,可行性并不理想,导致多数医护人员在受伤后选择了不及时上报,使得无法获取全面的手术室损伤情况,无法及时制定相关措施,信息严重缺乏。
(三)缺少合适的替代产品结合当下情况分析,医疗器械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并且外科医师熟练使用医疗器械是基础。
但是市面上的安全性器械在设计方面与传统的医疗器械存在显著差异,在使用后会存在不习惯,不顺手的情况。
并且这类安全性器械处于实验、完善的阶段,无法立即投入临床使用。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外科医生担心此类安全器械会影响手术效果,耽误手术效率,使得手术室的安全性器械使用率极低,较之医院的其他部门更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锐器伤害后的应急处理
3.8.血清学测试:如为HIV、HBV、HCV阳性职 业暴露,暴露后24H内抽血进行HIV、HBV、 HCV血清学检测。风险评估后实施预防性用 药: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 即 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做好随 访和追踪:受伤后的1、3、6、12个月各做一 次血清学测试,医疗卫生机构应对服用药物的 毒性和依从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
1.1 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紧张、繁忙、 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其中, 注射、抽血、缝合、套回针帽、针头毁形、操 作不当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因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锐器伤害后的应急处理
3.1.保持镇静 3.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下手套。 3.3.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从近心端向远心
端轻轻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血液,再用 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 部挤压。 3.4. 用3%碘酒、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皮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锐器伤害后的应急处理
3.5.如受伤部位是粘膜,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 复冲洗,以0.5%碘伏消毒;如受伤部位是眼 睛,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6.用消毒棉纱干燥受伤部位,并以敷料覆盖 伤口。
3.7.报告和填表:立即报告科室院感管理小组 负责人—医院院感管理科负责人—填写“职业 锐器伤登记表。
术、放射、穿刺、抽血、清洗和处理医疗器材 时常发生锐器损伤,伤口接触到污物时完全有 可能被感染。因此,应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 意,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水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3 预防锐器伤害的各种规范操作训练 通
过预防锐器伤害训练纠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 作习惯和行为。接触各种与血液、体液有关的操作时 戴手套。使用注射器时不让指尖触及针头,操作完毕不 要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在治 疗室配置药液时戴上手套,防止掰安瓿划破手指。穿上 能盖住足背的隔离鞋,防止碎玻璃、针头掉下来刺破足 背皮肤。传递各种锐器时使用容器传递。针头、刀片、 缝合针用后立即放入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5 建立锐器损伤管理组织和报告制度 按照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 锐器伤的预防要求,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现 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由医院感染科和各临床科 室院感监控小组负责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进行管理,建 立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以便医护人员一旦受到锐器 伤害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 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分析锐器伤害的 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 的危险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锐器伤害后的应急处理
3.9.登记和报告:登记监测情况,并报告区 (或市)CDC。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谢谢大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基本概念
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
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 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而导致有被病 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它是医护人员 在职业活动中所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之一,同 时也是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1 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 调
查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不细心、注意力 不集中或末按操作规程执行,技术操作不熟练,对锐器 伤的认识不足等是锐器伤不断的原因。更有职工对锐 器伤害存有侥幸心理,受到伤害后不及时处理,更不知 应予以上报。所以,应加强安全及防护知识教育,使医 护人员了解正确处理锐器伤的重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 人操作习惯,建立安全管理理念。
1.2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 虽然大
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 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 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
1.3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程度 对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 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置3/4满时立即盖好盖子,贴上标签,焚烧处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4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
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损伤的次数,如在进行 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提供便于 丢弃锐利废物的容器,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 圾应在卫生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场所焚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1 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
宣教的内容包括: 标准预防的概念、医院感染现状、 引起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 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
2.2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进行外科手
1.1 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医护人 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 的总数35%。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 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 医疗玻璃制品占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