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史铁生读后感精选
![史铁生读后感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c5f45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0.png)
史铁生读后感精选史铁生,一位享誉文坛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备受赞誉,更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文字里,我们能够品味到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我对史铁生作品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我被他那深邃的情感所吸引。
他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更能够在文字中表达出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他的作品常常让我陷入思考,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丑,以及生命的可贵。
史铁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揭示与思考。
他深刻地生活着,并从中汲取灵感,将这些思考融入到他的文字当中。
他透过作品展示了人们的自私、贪婪、善良和无私,使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他的作品教会了我懂得宽容与理解,同时也坚持自己的信念。
史铁生的作品还给了我很多对生活的启示。
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塑造,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一丝丝微妙的变化。
他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生活中的细节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多变且婉转,我们应该细心地观察、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
史铁生的作品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他能够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感受。
看似平淡的文字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考,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与一位朋友交流心灵的感悟。
读完史铁生的作品后,我更加坚信文学的力量。
通过文字,一个作家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共鸣,让读者更加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史铁生的作品通过深入人心的情感和对人性的独特见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我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
总而言之,史铁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思考,他的作品震撼人心,触动灵魂。
通过他的作品,我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阅读,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5a114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2.png)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1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
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
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
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
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2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8785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e.png)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通过对地坛的亲身经历和回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作者与地坛的深厚情感,还深入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
史铁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在21岁时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随后,他的母亲也离世,这使他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然而,正是这些困境,使得他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地坛公园度过了十五年的时间里,史铁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写作”。
他认为,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
读《我与地坛》,我深受感动。
史铁生的文字虽然平实,但每一句都充满了厚重感。
这是因为他所描述的视角,往往能够突破人的局限,跨越时间的限制。
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灵魂寄托。
通过与地坛的交流,史铁生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铁生散文
![史铁生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855752a8114431b90dd8d7.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史铁生散文篇一:分析史铁生散文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学院理工学院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班级10级姓名居和昌学号10120XX1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深处流动的是什么?在茫茫人海里,我们的灵魂总在漂泊着,无涯无岸??然而,当生命碰撞到挫折与不幸的礁石的时候,千千万万人之中就有一人静下心来默默的思考,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生平:生于1951年,卒于20XX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XX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双腿瘫痪的他那时才二十岁,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充满着澎湃,正是最为活跃最为兴奋地年华。
在这年华中体验着知识带来的智慧,感受着青春带来的活力,体会着友情带来的真挚和爱情带来的懵懂。
可是他,在这个青春的季节中却似乎过于平静,像是一个已经心死了的年轻人,没有笑容,只有绝望,虽然他那残缺的肉体依然幸运地被这个不公的世界所保留下来。
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活的就像是个行尸走肉。
二十岁的他一个人推着轮椅来到了这个似乎等待着他四百年之久的古老的地坛,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让他思考的地方,也许这里的地坛过于安静。
可是对与他—史铁生,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港湾让他安静地思考生与死。
地坛,是作者家宅附近的一个园子,是作者双腿残废后在那里默坐、思考的地方。
在作者笔下,那儿更是“可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古老的地坛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或许正是这些凋敝的景象把双腿截瘫后的作者与地坛紧紧拉在了一起同样凄凉的境遇,同样忧伤哀默的心灵这就成了作者十五年来日日在园中徘徊的原因。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9a6fa3267ec102de3bd8907.png)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浅析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中的人文精神
![浅析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a1cd37ee2bd960591c67741.png)
浅析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中的人文精神作者:郑娟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散文作品《我与地坛》中人文精神的分析,得出作者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一个由萌芽到成熟、再到升华的过程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分别从历经痛苦磨难的生命体验;感恩母爱的默默无闻、无私伟大;对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终极思考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作者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地坛的一切联系起来,体现了对自然万物、亲情、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深沉思考。
关键词:人文精神;苦难体验;生命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037-01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记得当年我是满含热泪地读完《我与地坛》的。
当年的感动也许更多的是少女特有的细腻和多愁善感,然而现在重温他的作品,便多了一份成熟地体验和感悟。
他的作品就是书写自己心路历程的传记,每次阅读他的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为他的遭遇唏嘘感叹:为什么上帝是如此的不公平,要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失去行走的权利,为什么要让一个灵魂的智者做出生与死的艰难抉择。
在21岁的花样年华里,他被抬进了医院的大门,从此再也没有了站起来走路的机会,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轮椅人生。
摇着轮椅,他开启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之旅,轮椅成了他的双脚,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成了他的朋友和亲人。
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到一个失魂落魄的残疾人,这种变化和过渡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他对轮椅的感情是矛盾又纠结的,多少次,他多想扔掉它重获新生,想本能的拒绝它的怜悯与帮助,又有多少次,他无情的拍打着轮椅,试图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自己为什么会永远和它相依相伴的答案。
但是最终他只能默默的接受无情的现实。
于是,他摇着它走进了废弃的古园,开始了一段属于他们的独处的日子,他们会像一对老友一样促膝长谈,也会像一对恋人一样互诉衷肠。
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细雨迷蒙的午后,他们都会如约而至。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05e1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7.png)
《我与地坛》:生命中的寻找与珍视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哲思,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通过描绘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情感,探讨了生命中的寻找、珍视与坚持。
首先,作品中展现的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令人深思。
史铁生以自己的身体残疾为背景,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认识到,生命虽然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生命中的美好。
这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每一天,更加珍视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史铁生对地坛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动。
地坛不仅是史铁生思考人生的场所,更是他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依恋。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此外,作品中还展现了史铁生面对困境的坚强和勇气。
尽管身体残疾,但史铁生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和对写作的热爱。
他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态度,坚持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作品。
这种勇气和坚韧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情感的优秀作品。
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和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刻。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更传递了一种坚韧和勇气的精神力量。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勇敢面对困境,并在寻找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史铁生文字赏析
![史铁生文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c0f07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2.png)
史铁生文字赏析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史铁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史铁生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散文。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史家散文”。
他的散文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我与地坛》,这是一部以地坛为背景,以史铁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自己的思考,史铁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对读者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还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那就是《人生》,这是一部以人生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其平实、真挚、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观察,史铁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对读者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史铁生的散文
![史铁生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5b104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1.png)
史铁生的散文关键信息项:1、史铁生散文的主题2、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3、史铁生散文的语言风格4、史铁生散文对读者的影响5、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与分析方法11 史铁生散文的主题111 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史铁生在散文中常常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生命所面临的困境。
他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如身患重病后的挣扎与坚持,对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112 苦难与救赎他的作品中不乏对苦难的描绘,但同时也展现了在苦难中寻求救赎的希望与力量。
通过对苦难的正视和超越,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13 爱与亲情史铁生对亲情的描绘细腻而真挚,尤其是对母亲的爱与愧疚,成为其散文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同时,他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
12 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121 独特的叙事视角他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122 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同身受。
123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史铁生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寓意,引发读者的思考。
13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风格131 简洁而富有力量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132 抒情与哲理相结合在抒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富有思想性。
133 幽默与诙谐尽管主题常常较为沉重,但史铁生偶尔也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作品增添一些轻松的氛围。
14 史铁生散文对读者的影响141 激发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尊重和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142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从史铁生的散文中汲取力量,保持乐观和坚韧。
143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范本,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15 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与分析方法151 文本细读仔细研读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关注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细节。
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流露
![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流露](https://img.taocdn.com/s3/m/566078d0cc17552706220871.png)
浅谈史铁生创作中个人情感的流露史铁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他总是用独特的眼光来描写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
作品语言朴素真切,思想隽永深刻,充满了哲思,也有个人情感的涓涓细流。
绝大部分作品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与震颤。
本文拟从作家及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情感和博爱意识层面入手,深入解读史铁生创作中的复杂情绪,进而透析作者灵魂由世俗向超脱,再由超脱向审美转变的历程,从中体会作者心灵的超然与精神上的豁达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用其一贯的简洁方式指出: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教训。
历史上也有好多事例证明,一个人一旦遭到厄运的重创,并在其他领域无所作为后往往转而发愤著述。
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①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例。
这个不幸的作家双腿瘫痪时年仅21岁,一个贮满生机的生命从此被缚在轮椅上,开始了漫长的心焦灼过程。
残疾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他痛心疾首、沉默不语,同时也正是切身的痛苦体验,孕育了他写作的成功。
作品中,他注重表现对生命、人生和现实社会的独特见解,抒写了浓郁的个人情感。
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思。
读他的作品犹如品一杯沁人心脾的大碗茶,让人难舍其独特的韵味,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残疾意识、宿命意识、情感和博爱意识,显示出残疾的高贵的生命价值。
残疾意识的流露:渴望生命价值的平等史铁生表现残疾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系列小说,有一种极为突出固执的残疾倾向,那就是他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尽管史铁生是一个情感性的作家,而他却能从自己的经历与遭遇中看清事件的全貌,从自己的感受中走出来,找到理性的归宿。
21岁突然而至的沉重打击使他痛不欲生,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重创。
痛苦是艺术生命的激素,使史铁生笔下的人物,因残疾激发出了更顽强的生存意志,用其自己的追求显示出残疾生命的价值。
其中,有终日在苍茫的群山间为衣食奔走的瞎眼说书人(《命若琴弦》);有先天不足的侏儒(《来到人间》);也有因意外事故而“被种在了病床上”的不幸者(《宿命》)。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d7415cad02de80d4d840ac.png)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 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 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 ;Intentional analysis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史铁生论--论史铁生在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史铁生论--论史铁生在散文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ae01d6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7.png)
作者: 李庆国
作者机构: 大兴安岭新林一中,大兴安岭新林165000
出版物刊名: 克山师专学报
页码: 48-50页
主题词: 史铁生 人文精神 散文创作 理想主义 个人意识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经历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
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
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
有淡泊、宁静、清醒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越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者形象。
《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三篇
![《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08011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e.png)
《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三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考的结果。
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
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无望的人寻求盼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行多得的优秀之作。
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今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傲慢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落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简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用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受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打算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
母亲已在这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盼望的种子,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喜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美丽却智障的小姑娘……很多次给鼓舞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制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暖和社会关系。
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顽强的理由。
人生是如此简单而又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索。
在十五年的思索中,渐渐成熟,熟悉更清楚,从失落,烦躁渐渐变得稳重,深情。
于是顽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对于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当好好把握。
诚然,人生难免有很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躲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哀痛苦痛,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受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我们应当懂得喜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会友爱,学会负责,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以及对大自然的敬重。
史铁生散文的魅力《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共鸣
![史铁生散文的魅力《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共鸣](https://img.taocdn.com/s3/m/c833a44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e.png)
史铁生散文的魅力《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共鸣史铁生,一位在生命的困境中探寻真谛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犹如一道道温暖而深沉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其中,《秋天的怀念》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篇散文开篇便奠定了一种沉郁的基调。
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世界里。
而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一切,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脆弱的心灵。
她总是想办法带儿子去看菊花,希望他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当时的作者却无法理解母亲的苦心,一次次地拒绝了她。
文中对母亲的描写细腻而动人。
她在儿子面前总是表现得无比坚强和乐观,哪怕自己身患重病,也将所有的痛苦深埋心底。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仅仅这一句简单的描述,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儿子,没有丝毫的抱怨。
这种无私的母爱,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母亲对儿子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的照顾上,更体现在对他精神的鼓舞上。
她知道儿子内心的苦闷和绝望,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地开导他,鼓励他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期望和无尽的爱。
当作者终于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却突然离世。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悔恨和自责之中。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 这句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作者无尽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也正是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爱有多么深沉,多么伟大。
《秋天的怀念》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所描绘的母爱是如此的普遍而又珍贵。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母亲无私的关爱和呵护。
母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不计回报。
她们可能不会说什么华丽的言辞,但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对子女的爱。
同时,这篇散文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640f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0.png)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史铁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拥有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读完史铁生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字之美,也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以平淡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却能触动人心。
在他的笔下,一片绿叶、一滴露水、一朵花儿都能成为文字的载体,展现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不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常常以自然为背景,以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为载体,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字之美,也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
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600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600](https://img.taocdn.com/s3/m/427899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a.png)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600《史铁生散文集》是一部充满着深情和智慧的作品,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后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史铁生散文集》中,作者以纯净的文字,描绘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对家乡、对亲情、对友情的眷恋和珍惜。
在《散文集》中,他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真诚。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共鸣。
在阅读《史铁生散文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他的文字中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史铁生散文集》中,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人深受启发。
他用文字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深受感动。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文字中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史铁生散文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他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真诚。
通过阅读《史铁生散文集》,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用文字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深受启发。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文字中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史铁生散文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他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真诚。
总的来说,《史铁生散文集》是一部充满着深情和智慧的作品,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9df09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2.png)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多为游记、随笔、纪实等,以真实性、感性与哲理性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史铁生散文集》是他的经典著作,收录了他多年来的精华散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阅读《史铁生散文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铁生的文字魅力和思想深度。
他的文章真实、感性、朴实,充满着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无论是在他的游记中,还是随笔中,甚至在字里行间处都充满深沉的哲理和人文精神。
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能够得到一些启迪和感悟,他极富有亲和力的文字,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在我看来,《史铁生散文集》的重要性在于它在国内散文领域的地位无可替代。
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涵盖了史铁生众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用极为丰富的笔锋和无穷的想象力描述中国的大好河山。
对于文学爱好者,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书籍。
同时,这些文章也为我们敞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
读完这本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散文创作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差别。
散文不需要苛求章法结构,而应侧重于对生活和人文思考的深入探讨。
散文的优美长于表述情感和尊重经验,并不求一定追求独特性或想象力。
因此,散文是一种真实性和感性的写作风格,它强调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写作风格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种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价值观教育和文化渗透的文学形式。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的每一篇散文都独具特色,让我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无限创新之处。
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更能激励人们去深入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在一次次的阅读和思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宝贵与美好,这是散文作品所赋予的极大的经验价值。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b836b06701f69e3143329442.png)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姓名:罗军学号: 12228139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
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人文情怀。
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人文情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自然;洗礼;人文情怀;母爱;地坛;思考;和谐社会1.引言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而史铁生笔下的人文情怀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史铁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不幸瘫痪返回北京医疗,在人生风华正茂且富有激情的时代下,然而自己却遭受这样的打击,也正因此他曾一度生活在哀痛于自暴自弃之中惶惶不可度日。
他的脾气也是反复多变的,着实不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更令最爱他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在每日每夜的反复思考于纠结中,他最终走出了命运的深渊中,开始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以及用一种人文情怀的去认识事物。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dde8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d.png)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在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的文字,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坚韧,痛苦与希望,悲观与乐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史铁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的坚韧和勇气。
他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也看到了他的悲观和绝望。
他在面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批判精神。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史铁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元。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又有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真诚。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又有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真诚。
总的来说,史铁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浅谈《我与地坛》一文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我与地坛》一文中的人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ff88a8bb9d528ea81c779c7.png)
浅谈《我与地坛》一文中的人文教育[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
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怀揣着一颗受伤的心灵,于无意间走进地坛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在作者最痛苦的时期,是地坛的冷静和母亲坚忍的意志及其毫不张扬的爱帮助作者找到了生存的信念。
《我与地坛》一文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十五年来积久在心中的幽思,自里行间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历程,也体现了他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情怀,文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文教育史铁生,如同贝多芬、海伦等残疾人一样有着复杂的情感历程,有着同常人相比更为艰难的创业奋斗。
因此,他奋斗的一生,便也是其心理成熟、坦荡、超越自我、挑战生活的一生。
作为自传散文体的《我与地坛》,充分展现了他这种复杂的心理历程,也体现了他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情怀,文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正值青春韶华的史铁生,在21岁时,忽地失去了双腿,他一下子“被命运击昏了头”成了一个“失魂落魄”之人。
他怀揣着受伤的心灵,于“无意间走进地坛,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钟情于那座古园,或许是觉得地坛有一股亲近的魔力,或许是觉得地坛给予他的启示才最实在。
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这里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值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伤自悼的时候了,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或淡然。
地坛就像是作者神交已久的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来到作者的身边的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它静静地爱抚着他。
作者从古园中,那不因时人冷落和自身衰弱而暗淡,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那能荡起人们对于过往和未来遐思涟漪的雪地上的脚印;那淡出喜忧、镇静站了好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那夏天暴雨、秋日落叶捎来的种种况味等等,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东西,找到了共鸣,他内心有着一股想活下去的念头,他希望自己:虽为落日,却也能照得灿烂;虽为古柏,却有着执着的追求;虽为落叶,却飘摇歌舞,为秋天增添一点灵动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姓名:罗军学号: 12228139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
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人文情怀。
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人文情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自然;洗礼;人文情怀;母爱;地坛;思考;和谐社会
1.引言
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而史铁生笔下的人文情怀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
史铁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不幸瘫痪返回北京医疗,在人生风华正茂且富有激情的时代下,然而自己却遭受这样的打击,也正因此他曾一度生活在哀痛于自暴自弃之中惶惶不可度日。
他的脾气也是反复多变的,着实不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更令最爱他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在每日每夜的反复思考于纠结中,他最终走出了命运的深渊中,开始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以及用一种人文情怀的去认识事物。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3.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构成
生命适时的给巨人指明了道路,我们猜想如果不是生命的眷顾,在史铁生雄心壮志的年纪,给他致命的打击,或许他只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成为不了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当然他之所以成文精神上的强者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自然的洗礼 2 母爱的抚慰
1.自然的洗礼。
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
对生命的感悟可以说是自小而知的。
怕火烧,怕水烫,远离危险,不能爬高等可以说是幼年时的感悟与经验。
再如面对困难与挫折,师长们教导说要有克服的勇气与毅力,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而有所收获。
自小而大,我们涉足面的不断扩大,未经验的事越来越多,每一种新鲜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命的颇具诱惑力的一面,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对于未创世界的风险意识。
《散步》讲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相互扶助的事情。
其尊老爱幼,充满强烈温馨气氛的伦理美德便是一首战胜严寒、喜迎生命的赞歌。
《生命的意义》则直接教给人一个严肃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的小桃树》,说的是一个在旮旯里不受人关心的丑小鸭不断长大的故事。
虽说无情的风雨残酷地袭倾着,然而小桃树却能顽强地对抗着。
生命的积极意义也就在这里。
因此,在史铁生的笔下常常呈现为生命的极致状态,“生命的沉重、艰难造成的缺憾与精神上对这缺憾顽强的超越使‘灵’与‘肉’达到了一种尖锐对立、严重分离又高度统一的状态。
既感到了生命的渺小、脆弱、悲剧性的一面,又感到了生命坚硬、灵动性、不屈不灭的一面,这个思索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当时间的沙砾把伤痛、怨恨过滤掉后,对生命的沉思与回望沉淀为当代散文史上一篇不朽的名作:《我与地坛》。
与地坛十五年的朝夕相处,利用自然的力量,使这位文学巨匠明白了、相通了,正如他在我与地坛》开篇提到的缘分。
原来世界在我们面前本然的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在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在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们猜想着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就镇静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有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愿中,激起一阵阵灼热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正如那首古诗: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
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他带着强烈的悲慈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让他像历史上的那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们一样,受尽身心的重重磨难而“曾益其所不能”;
并让他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带它,珍惜它,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
正如课本上所说:“作者用他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的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
2、母爱的抚慰。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能量是无穷的。
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一个沉默的、默行的母亲。
他写他的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去找寻她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状态与复杂的内心。
这与寻常所记感性的母亲的写法不同,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在具体行文上作者也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写出了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就如在《我与地坛》中,“有一次与一个朋友作家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与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当时摇头,心想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是过于天真了。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我想,他比我坦率。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
”
“事情”为什么“就不会这么简单”?如果那位朋友也有我类似的经历,那么他的那些天真的或“低俗”的想法就要大打折扣了。
“为了母亲”,孩子似的天真想法,当然会在现实面前变得虚无飘渺起来。
而在一个伦理僵箍的社会里,那位朋友可以为他的母亲担忧、痛苦,甚至作出牺牲吗?如果他的母亲处在“我”母亲的位置,她能默默地为他担忧、苦痛、焦灼,甚至是牺牲吗?在作者的眼里,“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的那位朋友的话是不是虚荣与名利意识多了些呢?
的确,这些都经不起细细地推想。
所以那种出自“本能之爱”的关怀,那种不需要喋喋不休的体贴才最真诚而深挚,才最有说服与感化的力量。
4.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与当下创造和谐社会的关系
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
因此,和谐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而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也彰显着浓烈的和谐气氛。
他强调要关爱生命,不管你和他人是否残疾,都要满怀感恩的心,坦然面对;而在对待自然的角度上,又着重要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其
朝夕友好相处,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就去破坏她,践踏她的尊严,甚至还表示如果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最终后悔的肯定会是我们自身。
“爱大自然就要行动起来,不要破坏她。
”让我们追随史铁生的散文去感触和谐的意蕴,在其中学会人文情怀。
5.结论
笔者认为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不仅表达了对人与事物的深刻关怀,更彰显了和谐风气的时代特色,盈造了人与人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感恩的一种氛围,凸显了人文情怀在新时代的内涵。
6.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05月01日出版
(2)陆机的《文赋》
(3)《论和谐社会》。
中国青年杂志2012年发表
(4)大学语文——《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