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解读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部出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人教版的高中必修三册教材中每个单元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一课导入框又设置“探究的主要问题”作为同学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课后学习延伸中又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可以自由选择,……处处洋溢的探究气氛足见其突出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坚决贯彻。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

正因为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显然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师如何承受这“改变”之重,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更是对教师学科教研能力的鞭策。

二、探索新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历史学的情感,

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孙亚青

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那么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1.自觉参与是探究性学习的保证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历史探究性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尝试每步探究 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当代教育的核心——人的发展,即人作为主体的全方位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非一个认知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保证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开展。

2.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有了前一阶段的铺垫与积累,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参与已趋向自觉。由此,我们更高的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在主动学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

历史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教材设置的探究问题而言,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探究的结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

◆教学研究◆

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钻研的熟情,洞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作为主体的创造,在研究性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3.教师要做探究学习的引导者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一切教学工作都应围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进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取材料,生动和趣味的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历史上很多事件或人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与争论,只要设计出好问题,是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如“李鸿章是19世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是中国近代化舞台上的代表人物,可同时又是多

项卖国条约的谈判者与签字者,梁启超把李鸿章当成悲剧人物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叹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你该如何评价他呢?”、“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且,又一次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样说,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呢?”等等。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兴趣是成就学业的沃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挖掘教材中趣味点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历史探究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历史课堂会重新焕发了生机。

(作者:孙亚青 海安县实验中学)

[2] [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第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8月,第66页。

[3] [唐]吴兢,《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8月,第307页。

[4] [后晋]沈等,《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卷三。

[5]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第五》,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8月,第73页。

[6] [唐]吴兢,《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8月,第294页。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马周传》,卷一百一十一。

【跟踪演练】

l、【徐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封建帝王。回答下列问题:

(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贡献。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为后人所称道的优秀的个人品质。

(3)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高中历史2008年临考复习・四川教育出版社】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对“盛世”的渴望和向往,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特征。

(2)以“贞观之治”为例,说明唐太宗在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是如何体现“和谐”理念的。

(3)“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不可忽视,试举例说明。你认为唐太宗作为专制时代的君主,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作者:李子超 )

(上接第3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