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1)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随笔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何剑云摘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

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材;幼童教育;现代价值一、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先贤都十分注重蒙学教育及其教材的编撰,因此有众多教育家、文学家,如李斯、司马相如、杨雄、朱熹等都加入到蒙学教材的编写队伍中,这就使得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质量得到保证。

而从第一本蒙学教材———西周时期的《史籀篇》问世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二千多年的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的蒙学教材数量已经超过一千多种[1]。

纵览众多的蒙学教材,其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多样古人在编写蒙学教材的时候,并未将蒙学教材的内容局限在识字或道德教育方面,而是在一本教材中融汇了多方面的内容。

而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编写方式通俗易懂古人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不仅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使用上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字经》、《弟子规》皆以三字为一句,句短音谐,和仄押韵,便于儿童的记忆;《千字文》则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共125组,每组双句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蒙养诗教》、《小学诗礼》则是以诗歌的形式使得幼童在欢声笑语中受到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树立志向的目的。

(三)功能实用性古人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还具备功能实用、多样的特点。

蒙学的教学目的有三个:识字、了解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懂得传统的封建道德,这三种目的在传统的蒙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地结合。

例如常见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其内容包括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古代的礼教规范,古代的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和历史朝代的更迭及众多榜样、先贤的示范作用,具备了识字和掌握知识的双重功能。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之比较
古代蒙学和当代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对这两种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古代蒙学强调礼仪、信仰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经典教育和思想启蒙来实现。

当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社会的支柱。

与之相比,当代小学教育更侧重于知识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交际能力、创新思维等。

虽然现代教育也注重道德教育,但是它更多地关注这些素质的培养。

其次,古代蒙学由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往往是以记诵和背诵为主,尽可能将原来的文字和思想传递下去,对个人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

然而,当代小学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践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古代蒙学强调竞争和排名,注重分数和等级,鼓励学生通过竞争来推动学业。

而当代小学教育更注重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并且欣赏和认可其他人的不同之处,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最后,古代蒙学是一种封建教育体系,与当代小学教育的多元化和协作相比,显得比较单一和封闭。

当代小学教育更注重多元化和协作,各种学科、课程和社会资源相互交叉,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蒙学和当代小学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童蒙之学对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童蒙之学对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童蒙之学对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小学”的最初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春秋战国之间秦国人教学童的《史籀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多部给儿童识字用的读物。

根据《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序》可证,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在十七岁以上,要经过考试,能“讽籀书”九千个字才可以担任官职。

又试以“八体”,优良者可以做上书史。

吏民上书给皇帝,写错了字,就被揭发判罪。

可以想到当时的国家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南北朝的《千字文》以四言成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的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识字课本。

而宋朝出现的《百家姓》与《三字经》,则同《千字文》合称“三、百、千”蒙学识字课本,流传甚广,基本上都是以韵语和部首为识字基础。

至元朝出现《新编对相四言》,它以图文对照为基础,已经开始注意直观教学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的童蒙之学不仅仅是交会学童识记汉字,同时也在向他们传授着为人处世的生活哲理。

往往短短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却道出著书者的感悟,循循善诱的教导,传达着“仁、义、礼、智、信”的思想。

古代在启蒙教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识字数量。

在入学之初集中力量学习,应当说是前人确立的既有目的又有方法的一条识字原则。

古代童蒙读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生活息息相关。

将目光投向这些古典的童蒙读本,至少我们会获得这样一个启示:把各科知识融合起来,让知识与生活沟通起来。

对比现代,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应试得高分,真正能教会学生的是什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一旦考试完毕就全部还给了老师。

《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童蒙读物已经不再广泛受到现代中小学教育的重视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重新拾起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宝,认真学习吸收。

像《三字经》、《弟子规》这类教材,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朗朗上口,易记易诵,适合儿童的学习,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典故和历史故事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并由此延及到天文地理、人间伦理和动物草木之类的知识,篇幅虽短,内容却扎实有据。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传统蒙学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不管是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大不相同。

但是,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依然有不少教育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因此,传统蒙学的语文教育启示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借鉴集中识字的经验,提高当前识字的效率;培养写字能力,了解汉字文化意蕴;渗透属对训练,了解汉字运用规律;启发学生思路,多角度探析题意。

【关键词】传统蒙学 小学语文 特点 启示一、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育蒙学指我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前身。

以下根据蒙学的发展阶段讨论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发展状况。

(一)先秦两汉时期——识字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主。

随着汉字的演变,识字教学日趋完整。

西周、秦、汉都出现了广为流传的蒙学读本,其中著名的有《史籀篇》《仓颉篇》等。

这一时期蒙学读本形式较为单一,皆为识字读本,四字为句,隔句押韵,①目的是方便学生认读和背诵。

基本方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多次朗读识字课本,通过熟读和记忆培养认读的能力。

这一时期主要将汉字的认读作为重点,汉字的书写教学似乎处于次要地位。

(二)魏晋到隋唐时期——初读经书这一时期,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书写,并且开始了初读一般经书的教育阶段。

识字教学中识字量为2000字左右,而对于汉字的学习,不只满足于能够认识汉字,还开始要求能够读字音、辨字形、懂字义等。

同时,这一阶段是汉字楷书字体演变的重要阶段,书法名家辈出,这为初学书者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写字教学一开始便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写出一手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书一般教学《孝经》或《论语》,而对读经的要求是能够简单的读懂意思,不求有精深的理解。

该时期建立了一个从识字教学到初读一般经书再到专经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宋元时期——属对作诗蒙学发展到这一时期,蒙学教材全面,出现了系统的读书计划,并开始要求写作。

蒙学教材不仅数量多,类型多,而且覆盖面广。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蒙学,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教育传统之一,它不仅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建议。

首先,蒙学强调诗歌传授。

古代国家实行典教,认为文学和音乐经典是接受教育的重点。

古代的教育方法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授,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三百篇”、“千古百家”以及“文选”等诗歌语文。

以古人的《诗经》为例,它侧重野兽的教育原则,不仅表达了古代的思想情感,还具有浓郁的人类性,所以古人把它用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合理。

其次,蒙学重视实践。

古代实践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中,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

古代学前教育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考试和教学结果,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验来引导和指导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蒙学注重言传身教,古代蒙学认为,古老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语言更有效。

现代学前教育也表示赞同,用多种方式,以有趣的方式,传授孩子知识,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展示和表演,获得学习的全方位体验,而不是单纯依靠灌输。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具有以上主要特点,它不仅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为学前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

现代学前教育应把这些传统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用到重要的地方,以古为鉴,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第一篇: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引言:最近,几次走进小学,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而学生诵读的不是课本上的文章,而是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等。

感叹之余,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

现将几个思考不成熟的问题显摆这里,与同行、家长及坛友们相互学习、探讨,以求能为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说明:本文参阅了很多书籍和文章,这里就不一一注明了。

一、为什么今天的学校里重现了封建社会私塾教育的学习内容?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关键是应该弄懂“国学”这一概念。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古代蒙学属于国学的范畴。

让今天的孩子学习封建社会私塾的教育内容,这不但是顺应国学教育从孩子开始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古代蒙学的价值以及对古代蒙学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

诵读古代蒙学教材和文化经典,似乎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热情,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蒙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蒙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此文发表于《大江周刊》2010年8期中国传统蒙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国传统蒙学从肇始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本文立足当下,坚持扬弃的观点,以期处理好三对关系,秉承教育“人本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蒙学,启示,人本取向《易经·蒙卦》中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中解读为:“启发蒙昧,通过教育和培养,使蒙学获得正确的认识,被看做是圣人的功德。

接受启蒙教育,被看做是一个人终身事业的根本,被看做是一个人一生成败之所系,因而被认为是大事,也是难事。

”因此启蒙教育一直以来倍受重视和关注,古代的学校中一般以年龄为依据划分小学和大学,其中的小学就是所说的蒙学,此阶段是要使蒙童学会并遵循传统的“行为规范,日与性成,习与渐长,日就月将,涵养纯熟,铸就圣贤的胚璞”。

一、传统蒙学教育目的、内容及方法的演变蒙学是启蒙之学的简称,是指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中既有知识教育,又有道德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虞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庠”这样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由老人担负教育儿童的责任并逐渐演变发展为传授社会规范和知识技能的场所,即所谓“学”。

至夏、商、周继承了这一教育传统,教育思想较前有很大发展,教育制度较前更加完善,周代将蒙学教育归于官学,“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父师,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少师”(《周礼·春官》),西周的学校中国学有大学和小学,其中的小学即蒙学。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官学不修,私学兴起。

孔子作为私学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决定了教育方向。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民“有耻且格”。

由于“仁”和“礼”于个体、社会的重要性,幼儿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正其时,不物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君子慎始边。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摘要】古代蒙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美德,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注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代蒙学教材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益良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意义不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借鉴古代蒙学教材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现代教育、传承、智慧、美德、道德品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未来发展、教育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传承古代智慧的必要性传承古代智慧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蒙学教材作为传承古代智慧的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积淀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启迪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古代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对于当今社会中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传承古代智慧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传承古代智慧不仅是对过去文明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有益补充和珍贵财富。

通过学习古代蒙学教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古代智慧的珍贵意义,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蒙学教材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了先贤智慧,包括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思想,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代“蒙学”谈当代儿童教育

从古代“蒙学”谈当代儿童教育

教 学 模 式 是 直 接影 响学 生英 语学 习 效 果 的 一个 因 素 。 传 统
科 学 先 进 的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来 讲 授 英 语 知识 , 并 通 过 自我 研 究 和 反 思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发 现 问 题 , 寻 找解 决 方 案 。 教 师 要 树 立 终 身学 习的观念 , 不断地 丰富充实 自己, 从 而 促 进 自身 专 业 化 的
分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 。 让学 生参与到教学 过程 中, 以 学 生 为
反馈 , 通过收集学 生对其教学 的反馈意见 . 根 据 学 生 的不 同 需
要 来 改 善 自己 的教 学方 式 , 不 断 地 改 善 教 师 的作 业 评 价 模 式 和 考试方式 , 采 用 先 进 的教 学 理 念 来 指 导 英 语 教 学 。 其次 , 教 师 可
用 越 来 越 小 。 本 文 通 过 对 中 国古 代 蒙 学 教 育 的 重 心 以及 两 个 突 出特 点 的 论 述 , 提 出 当代 儿 童教 育 若 要 长 远 发 展 须 从 中 国 古 代 传 统 蒙 学教育里汲取精华的观点。 关键词 : 蒙学; 儿童教育; 传 统 教 育 、

从古代“ 蒙学’ ’ 谈 当代儿童教 育
孔 德 通
( 江 西师 范大 学教 育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中 华 文 明 绵 延 两 千 多年 , 其 儿 童教 育 起 到 了基 础 性 的作 用 。 当代 儿 童 教 育 出现 了各 种 各 样 的 问 题 , 其 培 养 人 生 良好 习 惯 的 作
定 了早 期 教 育 的最 佳 效 果 。朱 熹 认 为 : “ 蒙养弗端 , 长益浮迷 ” ,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

论中国蒙学教育对当今“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所谓蒙学一般是指对儿童处于智慧开启的时候,教师对其进行文化以及道德方面教育。

过去的蒙学教育就是古代对儿童开展的启蒙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识字、练字以及道德教育等,那时候要求教师也要具有相应的水平与文化。

中国蒙学方面教育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经典蒙学方面教材以及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多。

近些年来,国内又掀起了蒙学热潮,这使得传统蒙学方面教育对现代幼师方面教育具有较强影响,同时传统的蒙学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现代幼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蒙学教育具有的特点秦汉时期,传统蒙学方面内容以识字为主,到了隋唐时期比较注重道德方面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蒙学教学已经初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特征。

第一,比较重视识字以及常识方面启蒙教育。

从古代《四书五经》、《六艺》、《百家姓》、《百家姓》、《三字经》以及《千字文》都可以看出,传统蒙学之中含有大量的生字,可见识字是传统蒙学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特别重视文化道德方面教育,传统蒙学方面教育当中不只一次提到过“三纲五常”,这1/ 5是典型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理念以及礼教规范,特别重视个体的修养。

其中《弟子规》以及《小儿语》等都是从前典型的代表。

例如,《弟子规》当中提到,儿童与其父母在相处期间,父母的命令必须马上服从,父母的指使必须马上去做,可以看出封建时期蒙学思想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第三,比较重视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特点。

基于传统蒙学这三个特点,当前师范院校在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这三方面教学,只有幼师专业学生有效的掌握一些蒙学内容,才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对儿童展开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育。

二、蒙学教育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影响传统蒙学方面教育主张用文章来说明道理以及传播思想,在对文章进行学习期间,探索蒙学方面教育之中含有的精华以及精粹,这对师范院校当中幼师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育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起着重大的意义。

宋代蒙学教材对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意义

宋代蒙学教材对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意义

宋代蒙学教材对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意义一、引言作为我国古代学者的知识结晶,蒙学教材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尤其是宋元时期,工商业飞速发展、教育普及化程度高以及活字印刷对教材推广的促进作用,使蒙学教材的发展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无论是重视识音辨字的基础教材,还是重视知识培养的教材,抑或是重视思想教育的启蒙教材,都在我国蒙学教育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认真研究宋代蒙学教材,对当代教材的设计与编纂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应该以什么为核心等问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识字教学方面,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单元结构以及德育与学习规范的教育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一,现在的课程教学注重人文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选的课文内容也更多地突出人文性。

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选文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随意化倾向,不仅考虑到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学传世经典,还担心新时代出现的特色作品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典范性。

对此,笔者认为此类观点偏向极端,过于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

对比宋代蒙学教材可以发现,当今教材对于应该给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带来什么等方面,缺乏整体考虑。

第二,教材单元设置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形同虚设。

现代教材,如人教版,设置了“主题单元”,使每个单元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但是,作为教师授课的工具,这些所谓的主题在实际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中作用并不突出,甚至很多教师仍然选择按照传统的传授方法进行教学,人文色彩的渗透性太弱,单元分类流于形式。

如何使单元结构的设置更科学,从而达到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更契合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将单元设置的人文性目标与语言基础教育的工具性目标自然地结合,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第三,宋代蒙学教材中,知识的教授很好地融入道德教育和学习规范,二者相得益彰。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

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材;幼童教育;现代价值作者:朱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陕西西安710100)一、蒙学教材概念的界定所谓蒙学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摘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

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蒙学教材;幼童教育;现代价值一、蒙学教材概念的界定所谓蒙学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取自于《易经·蒙卦》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火所或也”[1],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关于蒙学的论述,也为后人对蒙学概念的论述提供了清晰的根据。

时至今日对蒙学定义的描述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如下叙述:蒙学也称“蒙馆”[2],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始于夏商,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作文及封建道德教育。

而在《辞海》中的解释类似于《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没有固定的年限,采用个别的教学,注重背诵、练习”[3]。

徐梓先生认为“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内容”[4]。

陈汉才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将幼儿从识字开始到15岁入大学之前这一阶段称为蒙学阶段,所谓蒙学教育即指这一阶段幼童和少年的教育,包括了幼儿学前教育和部分小学教育。

它是连接小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启蒙教育”[5]。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魏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4期魏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教育是启迪心智的重要方法,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不乏优秀的教育思想,其中的蒙学教育就有很多宝贵的经验。

如:德育教育、诵读背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该文从总结蒙学教育中的宝贵经验着手,结合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提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启示蒙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28-02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教育的发展。

历代优秀的教育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锤炼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史不断向前,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不妨回头看看,从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寻找一些启示。

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蕴藏巨大潜能,可塑性强。

成长阶段对他们施以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

《周易·蒙卦》中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古人将启蒙教育视为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可见古代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

在古代教育者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学教育方法,其中散见着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1 蒙学教育思想中的精髓1.1 重视道德的养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

”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前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处于探索发现的状态,启蒙教育是奠基阶段,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教予儿童知识之前,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渗透着众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善的本心。

小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宋代蒙学教育对当代蒙学教育的启示

小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宋代蒙学教育对当代蒙学教育的启示

小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宋代蒙学教育对当代蒙学教育的启示当下,“蒙学教育”成为教育热点,宋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等方式是否反映了当时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否给当代蒙学教育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一些启示呢?笔者以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连接宋代蒙学教育和当代蒙学教育的一条主线,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视野探寻宋代蒙学教育与当代蒙学教育跨时代关联的地方,寻求宋代蒙学教育对当代蒙学教育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启示。

一、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學生为了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而应具备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内涵包括语文根底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养成、语文方法的应用、语文情义的熏陶。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宋代蒙学教育〔一〕识字、阅读与语文根底的培养采用集中识字的识字方法,根据教学经验显示,一下子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生字,虽然在刚学习的时候孩子能记住,但由于信息量较大,且这些字在孩子的生活中并未得到运用,所以孩子很快便会忘记。

如果仅仅让孩子看着枯燥的生字去学习,就会导致孩子虽能一下子学很多,但会忘得很快,只有在选编教材时让字‘活’起来,才能让孩子在集中识字的同时能记住大量生字。

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语文根底培养得到极大的保证,在习字的根底上,极尽可能地阅读,让自身的语文根底得到提升。

〔二〕写字、阅读与语文习惯的养成宋代蒙学教育中的写字启蒙,让孩子先大后小,先有格后无格,对于孩子们的写字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对于孩子写字的坐姿和怎么写都有一定的标准。

当前,父母、教师在孩子初写字时,先让孩子标准握笔的方法和写字时的坐姿,两者都注重孩子习惯的养成。

宋代,让孩子每天写一两个字,逐渐递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日复一日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反映在当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习惯的培养上也是一样的,让孩子们每天写字,每天读书,这些都是习惯的培养。

〔三〕道德教育与语文情义的培养“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在宋代蒙学教育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引言:最近,几次走进小学,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而学生诵读的不是课本上的文章,而是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等。

感叹之余,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

现将几个思考不成熟的问题显摆这里,与同行、家长及坛友们相互学习、探讨,以求能为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说明:本文参阅了很多书籍和文章,这里就不一一注明了。

一、为什么今天的学校里重现了封建社会私塾教育的学习内容?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关键是应该弄懂“国学”这一概念。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古代蒙学属于国学的范畴。

让今天的孩子学习封建社会私塾的教育内容,这不但是顺应国学教育从孩子开始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古代蒙学的价值以及对古代蒙学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

诵读古代蒙学教材和文化经典,似乎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热情,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古代蒙学进入我们的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对中国古代蒙学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古代蒙学。

第一、教材。

最早出现的蒙学教材是南朝梁代的《千字文》,由周兴嗣所撰。

以后有南宋初钱氏所著《百家姓》;南宋王玉麟所撰《三字经》;明朝萧有良撰《龙文鞭影》;明未清初程登吉撰《幼学琼林》。

其它还有《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金裘》……等。

“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这些教材最惊人之处就是使用时间长。

,使用范围广。

《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了五六百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

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

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历代也是统一的,正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全国的学子处于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科举考试中,穷乡僻壤的学子也有金榜题名的可能,这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根本原因。

第二、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没有师范教育,但文化教育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而且在世界最早几个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惟一保存古代文明的国家,就是由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起到巨大作用,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中国的科举制首先是选拔政府官员,其次是培养各种层次的教育人才。

不能中举的秀才就在乡村里进行“蒙学”教育,也就是类似现代的小学,正所谓“秀才没落,下乡教学”。

明清时代中国的小学完全是“私立”,也称为“私塾”,不需要国家一文教育经费,就建立起遍及全国的初级教育体系。

以机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办学,秀才的家里就可以作为学校,家族的祠堂也可以作为教学场所,惟一的开支是作为教师的秀才的“束修”,或各家分摊,或由家族中几家富有的家庭承担。

而家族中较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免费入学。

而且是要求家族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若有失学儿童,对其父兄还要追究责任。

第三、教育模式。

首先每个教学班一般在10人以下,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

因而私塾先生可以对每个学生负责到底。

旧时的私塾无什么优秀教师之称号,也无什么升学压力,学生读书更无什么选择重点学校的困惑,“教不严,师之惰”。

对教师的要求只有一个严字。

其次没有年级的概念,因材施教,不求进度统一。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规定的课程,就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而学不好的学生就继续背诵旧课文,直到能背诵到滚瓜烂熟程度再进入新课文。

教学是复式教学,针对每个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进度,这才是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教育,而不拘泥于年级的升留级的形式。

有关资料显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是半年读一本,也就是说一年半的时间读三本书。

学业负担同现在的学生相比是较轻的。

古代的学生无需配备教科书,因为所读的书都已背熟牢记在脑海里,到运用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第四,教学方法。

私塾的教材是几百年不变的,秀才们读私塾时读的就是这些“蒙学”教材,现在教学生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而且全国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开始都是“三、百、千”,所以不必要印什么教材,更不必学生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因为这些教材秀才们都能滚瓜烂熟背诵,不必备课,只要学生坐定,便可开口上课,而教学方法又如此之简单,每天领着学生带读四五句课文即可,学生读会后,就让学生进行背诵所学的课文,要求连同先前所学课文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接着进行习字训练,背诵和习字成为学习的基本模式。

古代的蒙学,课文只进行最简单的讲解,根本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古代经典是“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的,教师何苦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更何况许多高深的政治、哲学、人生的重大问题,纵虽讲得清楚明白,七八岁的小孩子又怎么懂呢?因而公开宣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滚瓜烂熟地背诵,牢记于心中,让学生慢慢地去理解,在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上去领悟和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中国古代把学习中文称之为“识字”,这是非常恰当的认识,任何一个“汉字”都要掌握“音”、“形”、“义”。

作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音”和“形”,在牢固掌握前两者的基础上学习“义”。

因而古人就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音”和“形”上,通过背诵来使每个字的读音牢记于口耳之间,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通过大量的书法训练,使“形”牢记于手眼之间,达到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正确无误。

对“义”却是不够重视,粗略讲解其含义,甚至不讲解,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和感知,这才是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三、百、千”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韵文化,三四个字成为一句,隔句押韵,都不一韵到底,中间要换韵,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其实,严格的说,私塾不设班级,都是个别教授,好处是因材施教。

当时教法有:1.点书、塾师的教桌上,常备着一个朱砚和一枝朱笔,每天上午学童陆续上学,先生逐个把他们叫到桌旁。

先生边读边点,学童句句跟读。

2.还书、每天点书之前,学童要把昨天点的书给先生还读,也叫“还书”。

还书有“正读”与“背书”两种。

“正读”,就是面对老师看着书本朗读;“背书”即背向老师,高声背诵。

3.温书、先生点完一本书,学童还要“温书”。

尤其是“四书”,非要读得滚瓜烂熟不可。

4.写字、学童每天下午一到馆,就得靠在书桌上写字。

5.练习对偶句、先生教学童做“对子”,先教两个字的,如“竹叶”对“梅花”。

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朗读、背诵、书法训练是私塾教学的主要内容。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过去,人们对于私塾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概否定,将其全部教学方法都归结为“死记硬背”“鞭笞体罚”等,否定其教学方法具有现代价值,这无疑有些以偏概全。

私塾的历史悠久,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及传承发挥过较大的作用,对于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三、当代小学教育我们也从教材、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教材。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明令废止私塾,各地纷纷成立新式中小学堂,蒙学教材被废弃,采用白话文为主体的语文教材。

从叶圣陶等编写的新式语文教材起到建国前,教材不知改过多少次。

建国后教材的更新越来越频繁,使用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频繁。

这和蒙学教材使用了几百年相比,成为强烈的对比。

更为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在国家规定的教材之外,还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业务部门编写的乡土教材,还必须进入课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求学校还得编写“校本教材”,还得进入课堂。

我们姑且不说这些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行性,就国家规定的每周每个班级的课时数来说,远远不够用的。

怎么办,就得增加课时,别无它法。

不过,如果学校能把蒙学教材作为校本教材,那还是值得欣慰的,起码这个学校的校长具有深厚的教育功力。

现代的小学课文第一课,要学的是汉语拼音,是一些既难读又难写的字母,这对那些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既无形象可言,也更无兴趣。

在短暂的儿童特有的新鲜感之后,便是对拼音的厌恶。

让学生在入学的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那么学习汉语拼音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当教师的是最明白的,有很多学生,到了中学后竟然不会使用汉语拼音,把汉语拼音忘的一干二净。

拼音之后便是一些单字的学习,这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相比,更有着层次上的区别,蒙学要真正有启蒙的作用,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当代教材贴近了生活,却没有思考的内容。

到了成年后,问小学中读过哪些课文,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至于课文的具体内容就更记不得了。

小学六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语文教学上,中学里语文课一直作为主科备受重视,大学里有专门的中文系,语文教师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语文教学效果总是少、慢、差、费,其效果总是令人失望,书写水平普遍差,写作水平也普遍较差,近年来不少人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质疑。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回首过去,从古代蒙学中寻求答案,为什么看似平白无奇的古代蒙学教育能培养出王国维、郭沫若、毛泽东那样的大家,而在取得巨大人类进步的今天却很难出现一位国学大师,这不由得我们不去深思,因此我们要回首过去,从古代蒙学中汲取营养,来丰富我今天的蒙学教育。

其次是教育方式。

建国后,国家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各级各类学校按着政府的规划遍布城市乡村,为儿童的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另外,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保证了师资力量的需求。

另外,学校设有校长、副校长,还有教导处、少先队、共青团、规模大的学校还设有政教处,各班级还有班主任,班长等。

可谓机构健全,责任分明。

很明显,在这点上,古代私塾是无法比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