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5.1.11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验证
r2 = 0.979 r2 = 0.978 r2 = 0.986 r2 = 0.987 r2 = 0.986
1、日本案例
50
城 40
市 30
人 口
20
万 人
5
1955-65-75-85-95回归线
1955年
/
0
5 10
50 70
城市规模的位序
图2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
2、中国的验证
1953年 Pi = 781.18 Ri-0.906 r = 0.990 1963年 Pi = 910.87 Ri-0.888 r = 0.992 1973年 Pi = 554.84 Ri-0.811 r = 0.991 1978年 Pi = 773.56 Ri-0.762 r = 0.987 1990年 Pi = 1058.25 Ri-0.737 r = 0.995
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 2000年 Pi = 1872.54 Ri-0.729 r = 0.994 (7)
式(7)中,截距不固定。
2、中国的验证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 类型。
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 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我国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想规模小得多。
1 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2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分布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2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7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 K
值)来表示。
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模型认为K值是常数。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 级越高,K值越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这些结论都可能成立,但如果 城市规模级划分的间距不同,这种关系就会变化。表7-1中的B栏,是同一 个假设条件下的城市体系,因等级划分不同,K值可以完全不同。城市金 字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 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 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
三、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一)中国城市发展政策演变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 50年代末、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 ★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建设小城镇;
(二)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讨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小城市重点论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
中的有益影响。例如,有人认为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 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
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
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 引投资。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 达方法。由于人口规模资料容易获取,因此 常被用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是马克· 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 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威廉逊的“倒U字形”观 点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长极核理论 1、提出者 2、主要观点 3、应用
P1 Pi q ri
Pi P 1 ri
q
式中:P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 大的城市人口; r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如果对上式作对数变换:
lg Pi lg P 1 q lg ri
以上两个式子在概括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时具有相
当的普遍性。当q=1时就是Zipf模式描述的位序-规模分布 法则,实际上是帕累托分布的一种特例。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重点: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二、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断裂点理论 2、模型及其应用 (二)核心边缘理论 1、理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 2、主要思想
(三)空间扩散方式 六种扩散方式 (四)效应差异理论 1、回流效应 2、扩散效应
频 率 百 分 比
城市人口规模 区域城市网络的对数正态分布表现
1949年哲夫用指数关系综合奥埃贝奇和杰佛逊的法则,提出了一个修正后 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其公式为:PiRiq=K。(2分) 这样在q=1时,为等级规模分布 q≥1为首位型分布,且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q≤1仍为等级规模分布,但中等城市较发育,且q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 q=0时或趋向无穷大时,表示所有城市一般大或只有一个城市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三个理论
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几个概念: ——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两个经验 法则而展开的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 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首位度
首位度首位度是1、一个形容市场竞争力的指标,特别是可以发现某品牌与市场第一名(首位品牌)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下面举例说明首位度的算法:假设:中国国内冰箱市场的销售额份额和排名,海尔30%->西门子20%,那么如果西门子的首位度=20%÷30%2、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也有种说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省的首都或省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千人指标百科名片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
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
千人指标按建筑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例如:中小学生以每千居民有多少座位计算,而医院则以每千居民多少床位计算。
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下有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规定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的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多年来在各地的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一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包括两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计算。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合理地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便程度,而且涉及到房地产投资及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
影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因素较多,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建造地段原有设施本身的合理规模等。
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以“千人指标”为主,同时对照公共服务设施应占住宅建筑面积的比重,对于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标准,可采用“千户指标”。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2011教学讲义
❖ 1 Lima ❖ 2 Arequipa ❖ 3 Trujillo ❖ 4 Chiclayo ❖ 5 Iquitos ❖ 6 Piura ❖ 7 Huancayo ❖ 8 Chimbote
7 000 000 700 100 600 000 470 000 335 000 310 000 305 000 300 000
:
1936年在辛格(H.W. 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 换公式:
1949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 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 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现 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 模式的一般化:这里,Pi是第i位城市 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局的动力也越强 ;民族主义精神强的国家可产生首位分布等等。
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
埃尔·莎科斯(E.Shaks)于1972年提出了该模式,将城市 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认为位序-规模分布 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 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 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 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是多种力量在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 旦形成了该分布,那么这些力量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产生 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 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的大国出现。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 布比较集中,越大越 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 模分布比较分散。越 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 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 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人
口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用城市指数法计算城市首位度
请以两城市指数法、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分别计算长三角地区16城市首位度。
(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利用2010年数据) 。
数据查询方法:上学校图书馆网-中文数据库列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点中经网数据库入口-左侧分库检索(选城市年度数据)-选长三角16城市-在右侧全选(所有城市)-左侧下方选择城市年度数据-选人口与就业-年末非农业人口数_市辖区(选用2010年数据)单位年末非农业人口数_市辖区上海市1337.53 (万人)南京市547.17 (万人)杭州市432.13 (万人)苏州市241.34 (万人)无锡市238.36 (万人)常州市227.21 (万人) Pc 2.44445054宁波市222.59 (万人) Pc4 1.09576124南通市211.53 (万人) Pc11 1.08973513扬州市122.23 (万人)湖州市108.73 (万人)镇江市103.49 (万人)嘉兴市83.43 (万人)泰州市82.4 (万人)舟山市69.69 (万人)绍兴市64.97 (万人)台州市154.33 (万人)两城市指数:Pc =P1/P2四城市指数:Pc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Pc11=2P1/(P2+P3+…+P11)根据两城市指数法、四城市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计算出的上海的城市首位度分别是2.44,1.09,1.09。
因为两城市指数法算出的城市首位度越接近2,城市的分布越接近,Pc大于2时,值越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越集中,高位城市发育比较突出,低位城市发育不够;Pc小于2时,值越小,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越分散。
而使用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计算时,临界值则为1。
总体上来看,首位度在使用三种计算方法时,得出的结果分别为2.44,1.09,1.09,比较接近于临界值,所以说,长三角地区16城市还是比较接近“位序——规模”分布的。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世界上的大都市带,往往是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起到中枢的支配作用。
●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集聚经济: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首位律和位序——规模法则
京津冀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研究作者:何伟邓永新文章来源:何伟邓永新发表时间:2009-8-31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不同的都市经济圈和区域城市正在经历一体化的过程,作为中国最早的三大都市经济圈的京津冀,其城市体系的发展也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期,本文用最新的城市首位度指标描述了京津冀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通过现状的分析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并通过运用位序—规模,对其城市规模发展进行检验,尽管Zipf 模型最初是一个经验模型,但是可以借助最大熵原理将它推导出来,因此这个模型在今天也可以算做理论模型,本文试图通过最新的验证所得结论为新一轮的城市体系规划、布局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京津冀区域属于双核型城市体系,首位城市垄断地位不明显,且城市群联动性不强;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数量偏少,辐射作用不够;中小型城市数量过多、发展不足,是完善整个城市体系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规模 zipf首位度区域经济.前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域范围内有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市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市网络的有机体。
城市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只有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数量,城市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了城市体系形成的客观基础;而城市体系一旦形成,它对整个城市群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平衡作用。
因此对一国或地区城市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描述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并分析其演化,所得结论可作为城市体系规划、布局的科学依据,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合理化,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分析模型是首位律和位序——规模。
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
1949年,齐夫(G.K.Zipf)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其规模在所有城市区域中的排序的乘积为一常数,即城市人口规模对数对城市位序对数的回归系数等于1。
城市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图7—5 贝里的城 市人口规 模分布的 几种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 —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 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 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 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 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 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收集你所研究省、市(县)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资料,计算该省区的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 年)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2 城市指数S2=P1/P2=1.364 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11 城市指数S11=2P1/(P2 +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 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
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
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
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
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
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
城市名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南京6598 629无锡4664 470徐州11571 946.86 常州4375 358苏州8848 630南通8001 778连云港7444 468淮安10030 530盐城14983 810扬州6638 470镇江3843 275泰州6029 505宿迁8660 525 2城市指数:S=P1/P2徐州11571 946.86 盐城14983 810 由计算得S=946.86/810=1.174城市指数:S=P1/(P2+P3+P4)徐州11571 946.86 盐城14983 810南通8001 778苏州8848 630由计算得S=946.86/(810+778+630)=0.427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南京6598 629无锡4664 470徐州11571 946.86苏州8848 630南通8001 778连云港7444 468淮安10030 530盐城14983 810扬州6638 470泰州6029 505宿迁8660 525S=946.86X2/(629+470+630+778+468+530+810+470+505+525)=0.3255。
城市规模分布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
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
如中国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是上海,而处于首位级的则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沈阳等数个。
通过首位城市规模与总城镇人口之比例(首位城市比)和首位城市同第二、三位城市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可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特征、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也有种说法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省的首都或省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
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
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计算简化和易于理解的需要,杰斐逊提出了“两城市指数”,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S=P1/P2。
两城市指数尽管容易理解和计算方便,但不免以偏概全。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它描述了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其所属区域内按人口规模排
序的位序之间的关系。
这个法则认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一定的规律,即如果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则规模为x的城市与位序大于x的
城市概率是成比例的。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其中α是一个常数,A是
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x和y可以从数据中找出来。
如果|a|=1,说明
该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处于最优分布,各级城市规模发展较为均衡,
呈现的是位序-规模分布格局;如果|a|>1,说明大城市比较集中,导
致大城市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达,即首位度较高,垄断性较强,地区城市规模结构趋向于首位分布格局;如果|a|<1,说明灯光分
散地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不突出,而中小城市则比较发达。
这个法则由美国学者G.K.齐普夫在德国学者F.奥尔巴克和德国-英国
经济学家H.W.辛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后提出,因此该规律
又被称为齐普夫法则。
这个法则较好地刻画了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
布的规律,常被用来研究和判断一个地区城市体系发展的完善程度,
对城市体系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政策参考。
但是位序-规模法则只是
一个描述城市规模分布的经验定律,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也缺少一个经济理论基础的支持。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的比值,通常用于反映一国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区域基础设施: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名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像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所占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
城镇体系:指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①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②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③城市化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指在特定的地点或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产业关联: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中心城区首位度 计算公式
中心城区首位度计算公式
中心城区首位度计算公式是用于衡量一个城市中心地区的集聚程度与分
布均衡性的一种指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效果,从而提
供决策支持。
中心城区首位度计算公式如下:
首位度 = (最大集聚度-平均集聚度)/ 最大集聚度
其中,最大集聚度是指中心城区内最高密度的地块或聚集区域的密度值。
平均集聚度则是指整个中心城区的平均密度。
首位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情况。
如果首
位度接近0,说明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具有较高的发
展平衡性。
相反,如果首位度接近1,说明城市中心地区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
通过计算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
的集聚情况和发展不平衡性,有助于调整城市规划,推动均衡发展。
然而,
首位度只是评估城市中心地区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城市的全面
情况,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总的来说,中心城区首位度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城市中心地区的
集聚程度和发展不均衡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的
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首位度计算题
城市首位度计算题一、背景介绍城市首位度是一个衡量城市发展状况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最大城市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城市首位度的计算有助于了解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预测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为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计算方法1.城市首位度指数:2.城市首位度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的GDP占全国或地区总GDP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3.城市首位度指数 = (最大城市的GDP / 全国或地区总GDP)× 100%4.人口首位度指数:5.人口首位度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6.人口首位度指数 = (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 / 全国或地区总人口)× 100%7.金融首位度指数:8.金融首位度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或地区总金融机构数量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9.金融首位度指数 = (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金融机构数量 / 全国或地区总金融机构数量)× 100%三、题目计算根据以下数据,分别计算我国的城市首位度指数、人口首位度指数和金融首位度指数:最大城市的GDP为7500亿元,全国总GDP为50000亿元;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为2000万人,全国总人口为14亿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的金融机构数量为300家,全国总金融机构数量为2000家。
四、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城市首位度指数较高,最大城市的GDP在全国总GDP中的比重达到了15%,表明我国最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2.我国人口首位度指数较低,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仅为3.4%,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较为均衡;3.我国金融首位度指数较高,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国总金融机构数量中的比重达到了15%,表明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城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年)
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
2xx指数S2=P1/P2=1.36
4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
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xxxx首位度
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
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淮安
盐城
扬州
泰州
宿迁6598
4664
11571
8848
8001
7444
10030
14983
6638
6029
470
946.86
630
778
468
530
810
470
505
525
S=946.86X2/(629+470+630+778+468+530+810+470+505+525)=0.3255
xx14983
南通8001
xx88470
946.86
358
630
77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68
530
810
470
275
505
525
946.86
810
946.86
810
778
630
由计算得S=946.86/(810+778+630)=0.427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
南京
无锡
徐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xx名
xx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xx4664
xx11571
xx4375
xx8848
南通8001
xx7444
xx10030
xx14983
xx6638
xx3843
xx6029
xx8660
2xx指数:
S=P1/P2
xx11571
xx14983
由计算得
4xx指数:
S=P1/(P2+P3+P4)
xx11571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