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陈玉国周海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遗忘是历史学习的天敌,作笔记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因此,学习历史应该重视作历史学习笔记。

历史学习笔记有多种,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最常见的就是历史听课笔记和历史读书笔记。下面就谈一谈这两种常见的历史学习笔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听课笔记

历史课堂教学目前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历史听课笔记,就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以老师讲授的知识为记录对象的学习笔记。作历史学习笔记,首要的是做历史听课笔记。

历史听课笔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记在课本上(含先记在纸片上再将纸片粘贴到课本上),一种是记在专门的历史听课笔记本上。前者显得分散、零乱,不便于整理,但是课本与笔记合一,携带方便。后者较集中、完整、系统,便于整理,但是课本与笔记分离。二者各有利弊,最好不要交替使用,一旦选择其中一种形式就应坚持到底,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笔记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作听课笔记与听讲常常是矛盾的,处理得好,就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还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消化课堂知识保存第一手资料;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

听讲和知识的当堂消化。为此,不少学生和老师也很苦恼,甚至有少数学生和老师不主张作听课笔记。我认为,这是因噎废食。这一作法最受懒汉的欢迎。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好这对矛盾呢?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作为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作听课笔记,注意向学生介绍作听课笔记的好处和方法,并加强督促检查,增强学生作听课笔记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学习笔记的习惯。其次,老师在讲课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备课,科学设计板书。板书要简洁,层次要分明,要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不能潦草,板书的内容不能太多,一般一节课的板书应完整地保留下来,便于学生作笔记。二是在讲课时,语言要精练,语速要适中,吐词要清楚,遇到重、难点时,应有意识地提醒或暗示学生作笔记,这对初学作笔记者尤为重要。三是讲课时间不能太长,要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消化知识和作笔记,这样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学生,一是要搞好课前预习。要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听讲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听,作笔记也可以有选择地记,比如名词解释、问题答案、知识结构以及老师补充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等。要有的放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不仅影响笔记的质量,而且影响听课的效率。二是要正确处理听讲与作听课笔记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听讲为主,以作笔记为辅的原则,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主次颠倒,舍本求末。如果确实无法记录下来的,可以暂停作笔记,不能以牺牲听讲

为代价。笔记可以等待老师讲完后再补作。三是要尽力提高书写速度。作笔记时,可以采用一些速记方法,如缩写、字母替代、符号替代等,甚至字也可以潦草一点,只要自己能认识,能读懂就行,不必苛求笔记的美观,但要减少笔误。四是要重视整理笔记。听课时,时间紧,笔记有残缺甚至有错误都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整理笔记。不要认为整理笔记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也是一个复习、消化知识的过程。当然,整理笔记绝不等于简单的重抄。整理笔记时可参考其他同学的笔记和教材及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绝不能偷懒,更不能放任残缺、错误的存在。整理笔记要及时,切忌拖拖拉拉,因为时间越久,遗忘越多,整理难度越大。

此外,要善于运用听课笔记。运用听课笔记的关键就是要让听课笔记与课本相关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听课笔记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抛开笔记只读课本,视笔记为无用;有的学生抛开课本只读笔记,让笔记取代了课本。这两种作法都割裂了笔记与课本之间的联系,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作法是,以课本为纲,以笔记为辅,在笔记的指导下去读课本,去整合、理解课本知识,比较课本知识与笔记内容之间的异同,以笔记来补充课本。

二、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是指在读书(含所有的文字资料)过程中所作的学习笔记。这里的“书”,可以是课本及相关的指导书,也可以是课外书。笔记的形式主要有本式笔记、卡式笔记和随记式笔记这三种。本式读书笔记即书写在笔记本上的读书笔记,其优点是容量大,便于

保管,但不便于归类整理;卡式笔记即记载在卡片上的读书笔记,其优点是便于分类整理,但一般容量较小,且保管难度较大;随记式笔记是指读书时直接在书本上作的记号、批语等笔记,其优点是随读随记,书写和保管方便,且对进一步学习有直接的帮助,故一般用于自己的课本和学习指导书,其弱点是容量小,比较分散。

本式和卡式读书笔记,多为摘抄笔记,主要是摘抄那些我们感兴趣,有价值的史料、观点、论述等,以备日后查阅。摘抄笔记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摘录大意,一类是摘录原文。摘录大意的,必须忠实于原文,绝不可歪曲原意,一般用于摘录的内容太长的文章。摘录原文的,一般用于内容简约,观点清晰,一字之差则易误解其意,非原文摘抄不可的,既可以摘录原文的全部,也可以摘录原文的部分。摘录资料完毕后还可以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语和体会,但评语和体会必须与摘录的资料严格分开,不能混淆。

本式和卡式摘录笔记应符合格式要求,一般应在摘录正文前标明摘抄的时间、地点、文章出处、报刊社、出版日期、摘抄类型(原文全部、原文部分、大意)、文章题目、作者及联系办法,每页标注页码,以便以后查询。格式如下图:

本式或卡式读书笔记,因作者的经验、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不同,其质量和水平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初学者的摘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是每读一篇文章,只要感兴趣,不管其价值多大就摘抄,有时连起码的基本常识也摘抄下来。但是,请不要灰心,正是有了这些积累,你的经验和能力才能提升,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你的摘抄笔记的质量和水平必定有大幅度地提高。

本式和卡式读书笔记都需要整理,本式读书笔记一般在一本笔记本用完后整理一次,卡式笔记一般一、两个月整理归类一次。本式读书笔记的整理,一般是编写页码和目录。只要我们勤记、勤整理,日积月累,我们的知识必因之更加丰富,主动学习知识的好习惯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本式和卡式读书笔记,常用于读课外书,而随记式读书笔记常用于课本和学习指导书的阅读,与我们的学习联系最紧。随记式读书笔记多表现为眉批、旁批和一些符号标记。常用的符号标记有“?”、“。”、“Δ”、“—”、“‖”以及序号等。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我们在读课本和指导书时,对于不理解、有疑问的问题都应标注“?”,以提醒自己注意,同时也方便我们请教老师和同学。如果问题搞懂了,可在“?”上划一斜线,但切不可把“?”擦掉,以便我们下次复习它时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个问题未搞懂,“?”就应一直存在,直到搞懂为止。不管是哪一种笔记符号,一旦标注一般就不要轻易擦掉,要尽力留下学习过的痕迹,每学一次就留下一次,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作笔记,把两次的痕迹区分开来。要善于使用序号,它能帮

你把复杂的内容条文化、层次化、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该文曾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06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版)

2006年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吴越争霸 D.葵丘会盟 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6.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歼的《资豉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B.⑦③C.⑦③④D.③④ 8.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9.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同腰序捧列正确的是 ①护国运动⑦“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制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③ 10.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 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 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 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毒品?对于今天的毒品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 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 离毒品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 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 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 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 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 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 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 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 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 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 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 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 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 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 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 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 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 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 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复习技巧:历史学习技巧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架的头脑观念。这一点相信在校的老师们都会讲到的,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考试就考“血与肉”的内容。对“骨头”并没有什么考的。可出了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你会发现真的很重要。我与一些学 __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只能模糊的记忆住人物、地点。时间也是记得零零碎碎。这样学习历史,不能把历史学活。只能对历史产生很大恐惧与排斥心理。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常有那些条条框框,很多人对这并不太重视,可是这就是记忆的窍门,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做题目累了或者看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拿出来翻翻看看,也可以回忆、自己动手做做这些条条框框,并且不断的提问自己,诸如两次鸭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列强行使路线、签订哪些卖国条约、具体内容等等。等你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相信你自己会突然发现变得好强,而且是一下子能说出一大串,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带动了许多,而能做这点的话,相信历史中最让人头疼的时间年代关也会很快的通过的。这一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把这关过了,相信会在今后文科学习中,可以说是

所向无敌的。你会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知识不是独立的,仿佛成了一张网。自己只是在编网,或者说填空而已。年代会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座标。指导你如何放东东。个人认为学文科基础就是文学与历史了,一个注重幻想、一个注重现实。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会很轻松的。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也有不少人提出记年代用什么巧记的方法,诸如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成商鞅在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的灭亡是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成1234金灭亡??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作为记年代的最好办法,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顺口溜,不可能都能联想一些事物来吧。如果为了一个年代,而生搬硬套许多口诀出来,那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记不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到一点。”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学历史,不能只局限与历史课,历史书上。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学到的。比如语文课上的人物,地理课上的地图、思想政治课、英语阅读理解,都能有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只要大家用心去记,用心留意,相信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许多许多。你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学会许多别人也看到,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也许就是武侠片中常说的“悟”字吧。说了这些,只不过是方法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能做到这点,高考能考115分以上吧,我就是这么做,就做到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唐朝农业的发展: ①唐朝共修建了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 栽培,产量大大增加,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 传入的。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 ②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①唐朝丝织品的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和最为有名。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珍品。 3、唐朝商业的发展: 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和的人,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三、唐朝的衰亡: 1、唐朝的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还 ,造成,导致。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唐朝从此衰落。 2、唐朝的灭亡: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年,唐朝灭亡。★唐朝形成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形成盛世的原因各是什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时期,国家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他令各州,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按照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浅谈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发表时间:2013-06-17T16:13:49.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4月总第115供稿作者:黄章贤 [导读] 学习历史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纠正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的学习方式及态度。 黄章贤广西钦州市钦北区贵台中学535000 摘要: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细碎,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掌握记忆。本文主要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看法。 关健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在学校一次历史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对历史科的教学提出了许多看法,颇有同感的有两个方面:一、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细碎,涉及到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众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知识。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掌握记忆,往往是学这忘那,捡了芝麻丢西瓜,或者张冠李戴。二、一部分学生对历史科不够重视,认为初中历史要求的知识深度较浅,易于理解,所以,这一部分学生经常搞突击学习,即在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前的一两周突击看、背,凭着突击看背出来的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记忆,考出不错的成绩,就认为学习历史科如此简单。 针对以上老师和学生对初中历史科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对历史科教学的几点意见。 第一,初中历史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细碎、难以记忆掌握的特点。 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把握主线,再学习各个阶段的历史知识点。即先对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整体有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比较记忆等方法学习各个历史阶段的知识。 下面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为例加以分析。 按社会形态划分,中国历史从古到今,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来说,中国的原始社会这一历史阶段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典型的远古人类;接着是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这一过渡时期;再下去是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再接下去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最后是社会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 按时代划分,中国古代史包括: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典型的远古人类)——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年、咸阳)、西汉(公元前202年、长安)、东汉(25年、洛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581年、长安)、唐朝(618年、长安)、宋朝(北宋960年、东京,南宋1127年、临安)、元朝(1271年、大都)、明朝(1368年、应天即南京,后迁都北京)、清朝(1636年,盛京,后迁都北京)。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把这些线索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简化了庞大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区分各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不致于顾此失役,以及陷入众多知识点的混乱和张冠李戴的局面。在把握线索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第二,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的确存在着许多学生对历史科学习不够重视的现象。 表现在: 1.“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平时疏于复习,考前一、两周搞突击,应付考试。 2.避难就易。避开重点、难点,只记忆识记性知识。这些学习方式只限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知,这样,对历史知识的认识难免肤浅,更不要说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学习历史知识中,很难达到初中历史学习的任务要求。 那么,如何纠正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不良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老师对学生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目标及重要性。1.目的:学史使人明智,学史以明做人,学史可以明事理,学史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目标:掌握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作贡献的人生理想。3.重要性:学习历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史为鉴,能指导我们的未来。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构建适合于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新课堂。2.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根据实际,联系历史知识,穿插历史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 再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渐从不会学到会学,从难学到易学。学生是因为不会学而感到难学,从而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相反,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到易学,对学习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学习历史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纠正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的学习方式及态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认真对待教育事业,明确教学目标,严格按照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来开展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敢于实践、创新,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如能这样,许多问题就能解决了。

2017 2018年九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九年级历史试卷2018.1) (分。50全卷考试时间为分钟,满分100说明:1. 本次考试分试卷和答题卡两个部分,考生只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2.) 分。3分,共7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他生活在巨人辈出的时代,他的祖国曾宣称:我们宁愿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缺少一个他。他1. 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称为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的代表作品是A.《蒙娜丽莎》 B.《俄底浦斯王》 C.《哈姆雷特》 D.《天方夜谭》 2.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亚历山大东征B.郑和下西洋C.丝绸之路开通D.新航路的开辟 3.“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下列对这一“变化”产生关键影响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来从事其制造死亡、荒凉和暴政的勾当……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这句话节选自美国的《独立宣言》,这里的“一个文明国家”指的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西班牙 5.《大国崛起?美国》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们分别领导了美国的 A.独立战争、南北战争B.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A.处死了国王 B.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C.打败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作出的贡献有 ①颁布《民法典》②领导法国赢得独立 ③打击欧洲封建势力④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8.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新的时代”是指 A.蒸汽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殖民时代D.火车时代 9. 1963年美国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说到:“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就像一束巨大灯塔所放射出来的希望之光,就像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的黎明。”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这位伟大的美国人是 A.华盛顿B.拿破仑C.林肯D.亚历山大二世10.“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前发展特点的概括。下列能体现“由空想到科学”尝试的史实是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建立D.十月革命的胜利九年级历史第1 页(共5 页)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2018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2018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寒假里,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却让我受益匪浅。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了解了现在祖国富强繁荣背后的艰辛,知道了我们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平日里,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好吃的零食,还有电视电脑,好玩的玩具等,我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哪里知道,多少年前的人们,对于这一切,都是奢望。他们没吃没穿,生活困苦,还有战争的威胁,每天心惊胆战的挣扎着生活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带领人们最后走出了那种困窘的生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共产党人,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经过了多少次战斗,牺牲了多少人,以坚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带领苦难的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普通的劳苦大众终于有了依靠。但是,经济困难的考验仍然存在。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科学详细的制定了各种政策法案,领导人们一步一步向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了。1979年,邓小平爷爷南巡讲话,更加鼓足了人们的干劲儿,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XX年,党的十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她带领中国人精神抖擞的走入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也深深的受到了震动。革命时期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祖国的劳动模范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让我既感动又佩服。虽然现在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但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沿着党指示的方向,继续努力奋斗。作为我们学生,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党,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学好知识技术,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

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浅谈历史学习笔记 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陈玉国周海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遗忘是历史学习的天敌,作笔记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因此,学习历史应该重视作历史学习笔记。 历史学习笔记有多种,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最常见的就是历史听课笔记和历史读书笔记。下面就谈一谈这两种常见的历史学习笔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听课笔记 历史课堂教学目前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历史听课笔记,就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以老师讲授的知识为记录对象的学习笔记。作历史学习笔记,首要的是做历史听课笔记。 历史听课笔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记在课本上(含先记在纸片上再将纸片粘贴到课本上),一种是记在专门的历史听课笔记本上。前者显得分散、零乱,不便于整理,但是课本与笔记合一,携带方便。后者较集中、完整、系统,便于整理,但是课本与笔记分离。二者各有利弊,最好不要交替使用,一旦选择其中一种形式就应坚持到底,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笔记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作听课笔记与听讲常常是矛盾的,处理得好,就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还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消化课堂知识保存第一手资料;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

听讲和知识的当堂消化。为此,不少学生和老师也很苦恼,甚至有少数学生和老师不主张作听课笔记。我认为,这是因噎废食。这一作法最受懒汉的欢迎。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好这对矛盾呢?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作为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作听课笔记,注意向学生介绍作听课笔记的好处和方法,并加强督促检查,增强学生作听课笔记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学习笔记的习惯。其次,老师在讲课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备课,科学设计板书。板书要简洁,层次要分明,要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不能潦草,板书的内容不能太多,一般一节课的板书应完整地保留下来,便于学生作笔记。二是在讲课时,语言要精练,语速要适中,吐词要清楚,遇到重、难点时,应有意识地提醒或暗示学生作笔记,这对初学作笔记者尤为重要。三是讲课时间不能太长,要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消化知识和作笔记,这样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学生,一是要搞好课前预习。要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听讲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听,作笔记也可以有选择地记,比如名词解释、问题答案、知识结构以及老师补充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等。要有的放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不仅影响笔记的质量,而且影响听课的效率。二是要正确处理听讲与作听课笔记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听讲为主,以作笔记为辅的原则,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主次颠倒,舍本求末。如果确实无法记录下来的,可以暂停作笔记,不能以牺牲听讲

历史考试大题以及答案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坏处: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 1、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 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3、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 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4、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好处: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新思想到来。(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西方政法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等) 2、民族觉醒与民族爱国主义(国家重新回到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共同为民族解放努力) 3、新的科学技术 2、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1、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2、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这次会议在极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跟第10题一样) 4、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作用: 积极:1、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消极:1、有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2、经营管理腐败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十分关键,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主 要在课堂进行,同时历史教学也是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政治和文学都是从浩瀚的历 史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说历史是百科之母。在我们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中,老师读课本,学生划重点,考试背重点,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机械,不会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割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在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以来,长期 执着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历史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本文谈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 历史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展示了一 个民族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一个民族产生、发展、壮大、演变的脉络,任何文化都有一个传 承历史走向,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创新,同时也不知道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 的传承能够更好地发挥一个国家公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发展国家, 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的经验给我丰富的智慧,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 我们睿智地思考问题,少犯错误,一个国家的未来由少年主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知道一个国家的过去,立足今天,展望未来,一个民族忘记祖国的历史意味背叛,我们要把学 生培养成爱国主义建设者,历史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可以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建设,这 是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也是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 辞的责任。只有正确认识了历史的教学地位,才能端正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态度。 二、抓纲务本,明确教学目标 抓纲务本,这个“纲”原来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现在是指《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它对教材中的知 识哪些要求识记、哪些要求理解、哪些要求熟练运用、培养什么情感,都十分明确、细化, 形成一个严密的教学体系,教材是立足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它是 围绕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新课标的细化、具体化,它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是历史教育专 家严格审查后使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深钻教材,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不能停留在表 面的语言文字上,课标和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两件重要武器,离开它们我们就无法教学,如船置浅滩、车陷泥潭,我们教学本末皆无了。 三、认真落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 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浪费学生的智力资源,更不能浪费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立足于学 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必须要整合、完善、整合所有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我在教 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内心偏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长时间专注在自己的所学的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开 发学生的智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思维中,通过思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把历史知识细化、序化、网络化。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可以使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过声音、图像,生动、形象、 直观再现出来,中学生喜欢直观地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声音、图像、 文字多方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容易记忆、理解。心理 学表明,信息多途径进入学生大脑之中比单一渠道进入学生大脑中记忆深刻得多。

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

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 引言:记笔记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 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 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 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 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作为一名学生,记课堂笔记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 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有些同学听课与记笔记常顾此 失彼从而影响学习,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建议: 一、历史笔记应记在哪里 一般说来,应根据实际情况,可记在课本上、学案上,也可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但 多数情况下是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一在课本上记历史笔记可以选择如下方法 1.符号笔记。就是在书上做记号,标明重点,提出疑问,引起注意。同学们可以选择 一些自己熟悉的符号,如用“____”或“!!!”表示重点词句,用“?”表示疑问等。当然 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记不同的内容,如用红色标记重点,用黑色表示疑问。做符号 笔记,符号种类不易太多,最好在做笔记前读懂整个内容,对难点、重点有一定把握,这 样才能做得准确。 2.批语笔记。就是将某部分的要点、疑问或补充记在书的空白处。如对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对某些题目解法的概括等。做批语笔记要参照老师的板书或讲解来做, 应有选择并要简明扼要、书写清楚。 二在笔记本上记历史笔记的方法 首先各科笔记本要分开。有的同学做笔记非常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 今天记书上,明天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语文、数学、历史等各种科目应有尽有,最 后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到复习时东翻西找,影响到了学习效率。因此,笔记本要选一个较 厚点的、硬皮的,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理想的笔记要有好的格式。右面用于 记笔记,左面用来提示值得注意的地方、强调重点等。

九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年春学期九年级学情调研抽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5分) 1.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种人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结成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从根本上确立封建制度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严刑峻法 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推行县制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4.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5.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7.都江堰、秦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A.杰出的水利工程B.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8.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是 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9.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元旦到来时,放烟花、鞭炮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小说《水浒传》 D.人们传诵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 10.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光彩熠熠,下列人物与称号对应正确的是A.张仲景——诗圣B.王羲之——医圣 C.吴道子——画圣D.杜甫——书圣 11.“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她”是指 A.古代中国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D.古代印度12.悠悠驼铃,漫漫古道,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中充当了和平使者的是A.亚历山大B.玄奘C.鉴真D.马可·波罗13.公元纪年是现在通行的纪年方式,它的产生与一种宗教有关,这种宗教是A.基督教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 14.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 A.赫赫战功B.《拿破仑法典》 C.加冕称帝D.建立法兰西共和国 九年级历史第1 页共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