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佛学的基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传统的说法是:东汉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但现在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中原的汉族已经接触到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在东汉(公元1、2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教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2)公元2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3)公元3、4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

(4)5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释义法和“格义”

(1)格义

公元3、4世纪间,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

(2)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

“格义”只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它实际是对印

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4.“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含义的不同

(1)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2)“中国佛学”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

1.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端

(1)“宇宙为心”;

(2)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

2.“业”的理论

(1)“业”的含义

“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

(2)“业”的报应

①“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②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

3.“众生皆苦”

(1)主要根源

①一切有情物“众生皆苦”的主要来源就是因果的锁链构成的“生死轮回”。

②所有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

(2)解脱之法:“觉悟”

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所积的“业”,不再是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著;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便称为“涅槃”。

4.“涅槃”境界

“涅槃”境界即是个人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宇宙的心又即“佛性”)。

(1)大乘佛教中的性宗阐发了这个理论(性宗认为,心和性是一回事)。性宗在阐发这个理论时,也就把“宇宙心”(即宇宙本体)的观念带进了中国哲学思想。

(2)大乘佛教中的空宗(“中道宗”)对“涅槃”有不同的解释,这一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所称的“负的方法”。

三、二谛义

1.中道宗倡导的两重真谛

(1)中道宗(佛学中称三论宗)倡导真谛有两重,把佛教的道理分作供普通人受用的“俗谛”(又称“世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即“真谛”。

(2)更进一步认为在二谛中还各分层次,因此,在俗谛中被认为是真谛的,从真谛看又被认为是俗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