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文言文的朗读技巧文言文中虽有死去的语言,但也很有值得借鉴、吸取的一面,不少文言文,用优美、精湛的文笔表达出某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读来,仍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仍有极为精妙的音韵美。
正因为如此,只是阅读,就显得不足了,而朗读它,往往能得其所未言,味其所已言,与白话文的朗读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文言文朗读,比白话文朗读困难得多,因为有众多的障碍。
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难以补足;它一词多义,句法简奥,难以准确;它时过境迁,语焉不详,难以晓畅;它词异声同,一字多音,难以显露;它快读失字,慢读失章,难以把握;它文无定势,稍纵即逝,难以体味。
对这些障碍,朗读者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克服。
1.熟读原文,加强感受朗读者对于文言文中的字字句句,一定要理解得透熟、精到。
最好在脑子里把每一个字词、语句都形成对应的白话文。
对有关的古人、古事,对有关作者及其他作品、时代、典故、训诂、释义、音韵、句读等都应有所了解。
了解了这些之后,还应该做一次“翻译”工作,从头到尾地、有条不紊地“译”成白话文。
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理解,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鲜明具体的意念,汇入有声语言之中,便会言之有物了。
透熟、精到的理解,还必须融入具体的感受。
对古文语词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朗读者功力不足,就几乎引不起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妨碍着具体感受的获得。
这种认识是:平心静气、不动声色才是朗读文言文的正宗。
当然,文言文是表古人的思想,达古人的意向,抒古人的情感,发古人的感慨,今天的朗读者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代古人疾呼”。
不过,任何作品,包括文言文在内,缺乏感受的朗读不仅违反了语词感受律,而且,必然削弱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功能,必然缩小文言文的认识意义和降低其美学价值。
2.整体平缓,词语宕开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有声语言的进程,是朗读文言文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较为详细地说明。
我们认为,朗读古文,不宜峰谷悬殊、缓疾突变。
文言文朗读方法

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 "。
"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
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
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
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
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
文言文朗读短句及翻译

一、短句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也很高兴吗?”二、短句二: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三、短句三: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短句四: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短句五: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怎么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六、短句六: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七、短句七: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八、短句八:原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翻译: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做了官之后还要继续学习。
九、短句九: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明并且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十、短句十: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以上短句均选自《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朗读这些短句,不仅可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能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对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大有裨益。
文言文朗读技巧

情、气、字、声,合称朗诵四大要素。
(一)准备阶段1、理解诵材(1)基本内容,字词发音(2)中心思想(3)掌握字、词、语句和修辞技巧(4)篇章结构(5)唤起感情、产生共鸣2、领会具体感受: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动态感觉。
3、把握基调:赞叹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志将正统文化继承光大,表一片赤诚。
4、停顿和相连(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
(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关系,有助于分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听众有咀嚼、消化、思考、回味的机会。
(3)表示强烈的感情。
5、重音和轻音(1)加强音量(2)拖长音节(3)一字一顿(4)重音轻读6、速度和节奏7、语气和语调(1)升调(昂上调):句调先低后高,一般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讶、命令、呼唤等语气,亦出现于情绪亢奋、感情激动的时候,也表示语气未完结等。
(2)降调(降抑调):句调先高后低,句尾比平常短促,一般用于表示肯定、决心、自信、请求、允许、感叹等语气,亦出现于情绪平稳的时候,也表示语气完结等。
(3)直调(平直调):句调平稳,起伏不大,句尾保持平直,多用于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如庄重、严肃、真实、诚恳、思索、迟钝、冷淡、追忆等语气。
(4)曲调(弯曲调):句调由高转低,再升高;或由低转高,再降低。
令音节加重、加高、拖长、曲折变化,作用在强调或突出音节。
一般用于表示夸张、讽刺、特别惊异等语气,亦出现于表示语意双关及言外之意。
8、眼神、表情、动作和台风(1) 眼神的运用: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
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沟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
(2) 面部的表情朗诵是声情的艺术,朗诵者必须将深厚真挚的感情灌注于字里行间,将诵材情感突出的地方,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
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
(3) 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
文言文朗读指导

对文言文理解不足
总结词
词汇理解不准确,句意把握不透彻
详细描述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对 某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不够准确。这会导致朗读时出现歧义 或误读,影响整体理解和表达。
谢谢观看
抑扬顿挫
在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抑扬顿挫。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 情感,调整语调的抑扬顿挫,使朗读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语调与情感表达
语调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在朗读文言文时,应根据文章 的情感变化,调整语调的高低起伏和平仄变化,使情感表 达更加准确、生动。
重音
重音要突出
在朗读文言文时,重音的突出非常重要。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情 感,将重音放在关键的词语上,使句子更加清晰、有条理。
兀的停顿或加速。
停顿要适当
在朗读文言文时,适当的停顿非常 重要。应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进 行停顿,不要读破句,也不要读得 太急。
节奏感要强
朗读文言文时,应具备较强的节奏 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调 整朗读的节奏,使朗读更加生动、 有感染力。
语速
语速要适当
在朗读文言文时,语速要适当, 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应根据文 章的内容和情感,调整语速,使
重音与强调
重音与强调密切相关。在朗读文言文时,应将重音放在强调的词语 上,使强调更加突出、有力。
重音与逻辑关系
重音与逻辑关系密切相关。在朗读文言文时,应根据句子的逻辑关 系,调整重音的位置和强度,使句子更加清晰、有条理。
04
文言文朗读的实践与提 高
精选朗读材料
挑选适合自己水平的 文言文作品,如《论 语》、《孟子》等经 典篇章。
详细描述
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往往语调平淡,缺乏必要的停顿和重音,导致节奏不协调。这不仅影响听感,还会降低朗 读的艺术表现力。
初中文言文经典朗读篇目

初中文言文经典朗读篇目初中文言文经典朗读篇目一、《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众多关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读篇目。
其中,《论语·学而篇》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名句。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名篇,如《关雎》、《蒹葭》、《采薇》等。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适合初中生朗读和背诵。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优美、华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初中生通过朗读《楚辞》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四、《左传》《左传》是《春秋》的一个传记,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其中有许多简练而精炼的叙述和描写,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意识。
五、《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其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传记和事件记载,适合初中生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六、《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价值。
初中生通过朗读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文化背景。
七、《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论述,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八、《汉书》《汉书》是一部详细记载了汉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其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传记和事件叙述,适合初中生了解汉朝历史和文化背景。
九、《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其中有许多谋略故事和人物传说,适合初中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狼的文言文朗读

狼的文言文朗读《狼》朗读节奏如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白话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
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狼文言文翻译并朗读

狼亦人之类也,其智虽不及人,而性则同。
狼之行,行则独行,止则群聚。
其食,食肉而兼食草木之实。
狼之声,号则有声,吠则无声。
狼之性,刚烈而勇猛,不畏虎豹,不避风雨。
译文(现代文):狼也是人类的一种,它的智慧虽然比不上人类,但本性却是相同的。
狼的行动,行走时喜欢独来独往,休息时则喜欢群居。
它的食物,以肉为主,也兼吃一些草木的果实。
狼的声音,嚎叫时声音洪亮,吠叫时却无声无息。
狼的本性,刚烈而勇猛,不怕虎豹,不惧风雨。
朗读版:狼亦人之类也,其智虽不及人,而性则同。
狼之行,行则独行,止则群聚。
其食,食肉而兼食草木之实。
狼之声,号则有声,吠则无声。
狼之性,刚烈而勇猛,不畏虎豹,不避风雨。
嗷嗷之声,彻夜不息,行于山谷之间,声如雷动。
独行于荒野,猎食于山林,狼之生活,独立而不惧。
其止也,则群狼相聚,围猎为乐,同仇敌忾,共赴战事。
狼之食,肉食为主,草木之实亦不拒。
山林之中,草木茂盛,狼食其果实,以补其身。
其声,号则有声,声如狼嚎,声如虎啸。
吠则无声,静默如斯,以避敌害。
狼之性,刚烈而勇猛,不畏强敌,不惧风雨。
虎豹之威,不能使之屈服;风雨之虐,不能使之退缩。
狼之勇猛,令人敬佩,狼之精神,令人感叹。
然狼亦有人性,知友爱,知恩报。
群狼之中,有老有少,有强有弱,彼此相扶,共同进退。
狼之团结,狼之友爱,令人感慨。
狼,亦兽也,然其性、其行、其食、其声,无不透露出一种顽强、一种坚韧。
狼之精神,狼之意志,令人深思。
朗读至此,不禁感叹:狼,虽为兽类,然其性、其行、其食、其声,无不令人敬佩。
狼之精神,狼之意志,正是我们人类所应学习的。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源于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要想真正领略它的魅力,就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
一、用气抑扬顿挫。
文言文一般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调,即上升
的部分比下降的部分更长、更重,这是为了使文言文听起来有节
奏感,充满音乐之美。
二、讲究停顿。
停顿是将整个文言文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意群,
使听者更容易理解文意,对于长句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停顿时
间可以短暂一些,但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
三、注重字音字调。
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繁复的字音和字调,如“平仄”、“双声”、“上声”、“去声”等等,在朗读时应注意把握,以
避免语音上的错误。
四、讲求节奏感。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因此在朗读时也
要适度加强语音的重心,增强语音的节奏感,以达到吸引听众的
效果。
朗读文言文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实
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中不断发现、总结、掌握,才能真正达到
熟练的地步。
亲恩文言文的朗读

亲恩文言文的朗读亲恩,世间至深至重之爱,无法言表。
这声情并茂的文字,是对亲情的无尽赞美。
此刻,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段美好而又深刻的情感之中。
(背景音乐起,低沉而温馨,如同母亲的轻声细语,缓缓叙述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
)文章开始,我们以"亲恩如海"为题,以此形容亲恩之深广。
在这片 ** 大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漂泊的船只,而父母便是那无尽的灯塔,无论风雨如何,始终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让我们用文言文的优美词汇,描绘这一幕。
"父母之恩,如海之深。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唤儿归,声声泪。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阐述亲恩的各个方面。
首先,亲恩体现在我们的成长之中。
父母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
"亲恩如春晖,滋养万物生。
"其次,亲恩也体现在我们的困境之中。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父母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母之爱,如山如海,无畏无惧。
"然后,让我们探讨亲恩如何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
"父母之教,犹如诗经之教诲,铭记于心。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亲恩的重要性。
没有父母的爱,我们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恩情,用我们的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爱。
— 1 —"父母之恩,重如泰山。
吾辈当以孝为先,以爱为行。
"让我们用文言文的优美语句结束这篇文章。
愿每一个读到此文的人都能感受到亲恩的伟大和深沉。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亲恩深重,如天地之大德。
愿吾辈皆能知恩图报,不负父母之望。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爱与温暖,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这是我们对亲恩的最高赞誉,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背景音乐渐弱,文字淡出。
)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为这份深厚的亲恩而祈祷,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健康长寿,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幸福安康。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一、简介
古代文言文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
韵味。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注意停顿的技巧,以保证语句的表达准确、流畅。
二、停顿方法指导
在朗读古代文言文时,以下方法可帮助您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
1. 标点停顿
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遇到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时,应该适时停顿,以示语句的完整和语气的转折。
2. 提前停顿
有些古代文言文句子较长,为了突出关键信息,可以在重要内
容之前作适当停顿。
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
重点。
3. 合理停顿
学会根据语句的意义进行合理的停顿。
一般而言,停顿应该出
现在语义完整的地方,使语言流畅自然,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4. 词语停顿
在遇到关键词、修辞手法或重要名词时,可以适当停顿,以便
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5. 韵律停顿
古代文言文往往带有一定的韵律感,通过合理掌握韵律停顿,
可以增强朗读效果。
在遇到韵律变化、韵脚转折等地方,停顿会更
加准确有力。
三、总结
朗读古代文言文需要掌握合适的停顿技巧,以保证语句的准确
表达和流畅性。
根据标点停顿、提前停顿、合理停顿、词语停顿和
韵律停顿等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朗读古代文言文经典。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经典朗读停顿方法的简要指导,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朗诵稿件范文

【朗诵者】(轻声开场)余既登高,临下眺远,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今日有幸,得以于此,朗读王勃《滕王阁序》,以飨同好。
【文言文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昔日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年的白云飘荡空悠悠。
晴朗的江面,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日暮时分,不知故乡的关口在何处?江面上的烟波让人心生愁绪。
【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停顿,语气略带感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停顿,语气转为沉思)【文言文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复。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翻译】登上高楼,俯瞰天地间,壮观的景象无法用言语形容。
浩渺的大江奔流不息,去而不返。
远处的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如同九道白练,流淌在雪山之间。
【朗诵】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复。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停顿,语气激昂)【文言文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翻译】心情舒畅,逸兴勃发。
悦耳的乐声响起,清风吹拂而生,细柔的歌声凝聚,白云似乎被阻挡。
【朗诵】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停顿,语气轻快)【文言文原文】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翻译】睢园中的绿竹,气势压过了彭泽的酒杯;邺水的红花,光彩照人,胜过临川的文笔。
【朗诵】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停顿,语气自豪)【文言文原文】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翻译】四美齐备,二难相合。
在中天俯瞰,尽情享受这闲暇的时光。
【朗诵】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停顿,语气悠然)【结尾】王勃之笔,纵横千古,滕王阁序,传颂至今。
文言文朗读技巧

文言文朗读技巧
1. 注重韵律感
文言文的韵律感很强,讲到诗文或文章中的三字经、四字格等,要注
意在接近每一组三个或四个字的时候,让语音节奏加强,在一段话中
留出言语的节奏,让句子更加流畅自然。
2. 注意停顿
文言文里的停顿比较多,要注意一些标点符号的等候,让听者能在长
篇的演讲中有呼吸停留的时间。
3. 采取适当的语音语调
在一些讲述晋、唐等古代文学时,采用柔和优美的语音会有更加表达
的功效。
4. 注意音调的变化
在表述文言文的时候,注意音调的转换。
不同音调代表不同的意思和
语气。
要了解每一个音调的含义,才能更精准地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
5. 避免过度夸张
有些时候,要将文言文中的感情与语气表达出来。
不过,在表达时要
避免太过夸张,否则会让听者感觉不自然。
要保持中庸的态度,让听
者感觉自然而准确。
文言文_朗读_带翻译

【原文】
游子吟,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游子吟啊,游子吟,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母亲密密地缝补,担心儿子归家的时间会推迟。
谁说小小的草心,能够报答春天的温暖阳光?
【朗读】
(以下为朗读时的语气和节奏)
游子吟,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停顿,换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停顿,换气)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停顿,换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朗读结束)
【翻译说明】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诗中通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绘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报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用行动来回报。
【朗读说明】
朗读时,应注意语气要深情,节奏要舒缓,尤其是表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要突出母亲的无私关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要表现出母亲的担忧与期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要表达出对母爱的无限感激和敬畏。
文言文朗读技巧

文言文朗读技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然而,文言文的学习却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文言文朗读更生动、准确、自如呢?
首先,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汉语,
其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在朗读文言
文时,要强化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如要注重声调的把握,清晰地发音每个字音,不能随意省略或错读字句。
其次,加强朗读表情的表现。
文言文朗读时,要注重掌握朗读时
的表情,为文言赋予生动、自然、真情实感。
可以参照古代文化的背景,情境,赋予不同的表情来表达文言的含义,用每个字句传递出其
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气息。
最后,多练多读提高技巧。
朗读与练习相结合,重在反复练习。
在朗读时,可以辅以录音机、视频,帮助更好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节奏。
同时,老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
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
教学方法,比如口语教学、赏析和研究性的交流等方法,让学生通过
不同层面的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总之,文言文的朗读需要长期坚持,定期反复练习,多角度、多
方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
只有这样,在未
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为文化传承和发展而不懈地努力。
文言文朗读评价语

文言文朗读评价语1. “哇,你读得太好听啦!就像古代的大学问家在讲学呢!”例子:课堂上,老师让小明朗读文言文。
小明站起来,字正腔圆地读起来。
我在一旁忍不住惊叹:“哇,你读得太好听啦!就像古代的大学问家在讲学呢!”就好像我在家里听爷爷讲故事时,爷爷那生动的模样。
2. “嘿,你这朗读,真有那韵味儿,仿佛把我们都带到古代啦!”例子:同桌在朗读一篇文言文,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我脱口而出:“嘿,你这朗读,真有那韵味儿,仿佛把我们都带到古代啦!”这感觉就像我们一起去参观古迹时,那种身临其境的奇妙。
3. “哎呀,你读得真棒呀,我都听入迷了呢!”例子:在朗诵比赛上,小红的文言文朗读特别出色,我激动地对她说:“哎呀,你读得真棒呀,我都听入迷了呢!”就如同我吃着最喜欢的巧克力,完全沉浸在那甜蜜中。
4. “哇塞,你这朗读水平,简直可以去演古人啦!”例子:朋友在表演节目中朗读文言文,他那神态和语气,让我不禁喊出:“哇塞,你这朗读水平,简直可以去演古人啦!”这和我看到精彩的戏剧表演时的那种兴奋一样。
5. “哟,你读得这么好,是不是偷偷下了不少功夫呀!”例子:看着同学精彩的朗读,我好奇地问:“哟,你读得这么好,是不是偷偷下了不少功夫呀!”就好像我看到别人画出漂亮的画,会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一样。
6. “嘿呀,你这一读,感觉这文言文都活起来啦!”例子:小组里同学的朗读,让我眼睛一亮,我赶忙说:“嘿呀,你这一读,感觉这文言文都活起来啦!”就像我看到原本静止的玩具突然动起来时的那种惊喜。
7. “哇,你朗读得这么生动,好像故事就在眼前呢!”例子:听着伙伴朗读文言文,我由衷地赞叹:“哇,你朗读得这么生动,好像故事就在眼前呢!”这和我看有趣的动画片时的感受差不多。
8. “哎呀呀,你这朗读,真让人佩服呀!”例子:看到台上同学出色的表现,我忍不住喊:“哎呀呀,你这朗读,真让人佩服呀!”就如同我对那些厉害的运动员的钦佩之情。
9. “哇哦,你读得太厉害啦,我也想像你这样呢!”例子:好朋友的朗读让我羡慕不已,我脱口而出:“哇哦,你读得太厉害啦,我也想像你这样呢!”就好像我渴望拥有别人的某个优点时的心情。
小学文言文翻译朗读

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我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说话声。
阳光返照进入深深的树林,再次照亮了青苔覆盖的地面。
朗读:(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停顿)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我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说话声。
(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停顿)阳光返照进入深深的树林,再次照亮了青苔覆盖的地面。
《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太阳随着山的尽头而落下,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若想看尽千里的风光,就要再往楼上走一层。
朗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停顿)太阳随着山的尽头而落下,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停顿)若想看尽千里的风光,就要再往楼上走一层。
《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天里,人们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昨晚的风雨声还在耳边,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
朗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停顿)春天里,人们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第二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停顿)昨晚的风雨声还在耳边,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
《静夜思》——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的月光照得很亮,我以为是地上覆盖了霜。
我抬头看着那轮明月,低下头又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朗读:(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停顿)床前的月光照得很亮,我以为是地上覆盖了霜。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停顿)我抬头看着那轮明月,低下头又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通过朗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不仅能够感受古人的文学魅力,还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文化的理解。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适合五个人朗读的文言文

适合五个人朗读的文言文少年中国说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日老大帝国,再则日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日: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日;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法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家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准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湖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猪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日: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日: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以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儒人,顶弄儒子,忆侯门以海珠履杂遝之盛事。
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刺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脾,终而揽镜。
鸣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
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在其读音、词法、句法均与现代文相距甚远,因此按现代人朗读白话文的方法去诵读文言文,无疑缘木求鱼。
朗读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通假字读音
通假字是由于因音同或音近而可通用假借字。
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人在著述时用音同字或音近字代替本字造成的。
在诵读中,应读所通假的字的读音。
例如:
〔1〕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3〕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4)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例(1)的“知”通“智”,读“zhì”,例(2)的“暴”通“曝”读“pù”;例(3)的“生”通"性”读“xìng”;例⑷的“内”通“纳”读“nà”。
(二)读准一字多音的字
文言文中,一字多音的字比比皆是,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这就需要我们在诵读课文之前,仔细研讨词性、词义,从而读准字音。
例如“数"有四个读音。
1.后乃呼使者人,亲数之。
《后汉书曹-皇后纪》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3.范增数目项羽击沛公。
《汉书〃髙帝纪上》
4.岑数罟不人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
“数”当作“责备,列举罪状”义项时,读作"shǔ",如例1;"数"当解释为“几,几个”时,应读办“shù”,例2;“数”当它是“多次,屡次”解释时,读作“shuò”,如例3;当“数”为“密、细密”的意思时,读“cu”,如例4。
(三)文言文朗读,要注意轻音、重音语言的音乐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语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
声调的抑扬顿挫,髙低起伏快慢,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变化感;音韵的回环重叠,会产生优美的旋律感;跳动的节奏能引起人感情的共鸣,或欢乐,或稳重,或沉痛,或激愤。
而汉语的轻音、重音是表现汉语音乐美的重要因萦。
由于古汉语离今时代久远,在轻、重音方面跟现代文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对于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谓语等,文言文和白话文都箱要重读。
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
(1)文言文有大量的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重音是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其重音常常落在表达意义的语素上。
例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2)古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活用的词常常需要重读,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韩愈《师说》)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卫风.氓》)
(四)注意朗读的节拍
今人讲求节拍,其实即古人所说的注意句读。
句读是朗诵文言文的人门,也是理解文言文的钥匙。
现已选人教材的文言文已经加了标点,但标点只能够标出大的间歇和停顿,至于句子中间和词语之间的停顿,仍需我们仔细揣摩。
否则,停顿一错,句意全非。
句读错误,即人们
常说的读破句,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几种情况:
第一,误解词义、词性而造成的读破句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
⑵于是楚军夜击抗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
/函谷关有兵把守,不得人。
《史记·项羽本纪》
“去”在古汉语常作"离开”之意,在现代汉语“去”常表“往”。
例(1)是按现代汉语的词义来理解“去”,因此将“去学剑”连在一起,其实正确的朗读应是“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例⑵“行”字单独断句,是把“行”当作动词处理,意思是“行军”广行略定秦地”就是“行军,攻占并且平定了秦国的土地”,这与下文“函谷关有秦兵把守,不得进入”自相矛盾。
其实“行”在这里不作动词用,而是副词,意为“将要”,它与下文的“略定秦地”连缀成文,正确的朗读是“于是楚军夜击抗秦卒二十余万义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
/函谷关有兵把守,不得人。
”
第二,分不清单音词还是双音词而造成的读破句
古汉语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词不止一个音节,是复音词。
复音词大部分经过临时的组合,最初只是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使用,久而久之,某些经常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就逐渐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复合双音词。
但是这两个连用的音节时而是一个双音词,时而是两个单音词。
在朗读的时候,特别要加以区分。
例如: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是相如前进/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上例⑴中“地”指“领土方”是"方圆”,合起来,即“领土方圆”;例⑵中“前”指“前进”,4‘进”即“进献”广前进”整个意思是“向前进献";例⑶中“因'是“于是,‘于"即“写,作“之意",因为“是”于是写“的意思;例⑷中”可"即“可以”,以”是“凭借”.以口舌合起来组成一个介宾短语。
对古汉语里这样两个单音词连用而字面上恰恰构成一个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词的现象,如果不仔细分辨,就容易跟现代汉语同形的双咅词相混淆,从而造成停顿上的错误。
因此上述句子正确的朗读应为:
(1)今齐地方千里。
⑵于是相如前/进缶。
⑶因/为长句,歌以蹭之。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总之,学习文言文要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同样道理,诵读古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内行。
但是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决不能以今人诵读白话文的方法去诵读古文。
在诵读古文之前,必须正确弄清字、词的读音,以及轻重、句读,从宏观上去整体把握,才能由读而懂,由燁而用,最终达到朗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