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作业第五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五趾型四肢: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而形成的附肢,分为前肢和后肢,前肢由上臂、前臂、腕、掌、指组成,后肢由股、胫、跗、蹠、趾组成。

2、坚胸型: 蛙类,上乌喙骨平行排列的胸骨结构。

3、弧胸型:蟾蜍类,上乌喙骨交互排列的胸骨结构。

4、休眠: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时,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并使之进入麻痹状态,等到环境条件转变时再复苏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5、门静脉:静脉用于收集回流血液而产生的2次毛细血管

6、口咽腔呼吸:两栖动物采用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并通过口咽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二、问答题

1.两栖类是如何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

答:1.形成五趾型附肢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用肺、皮肤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重吸收水分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在陆地繁殖;

5.适应温度的变化;

6.演化出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2、五趾型四肢产生的意义?

答: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提高了动物的运动能力,使陆生生活成为了可能。

3.两栖类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答:特点为分布狭窄,且不远离水源。数量少,种类也少。海洋及海岛上没有分布,沙漠上也极少分布。

原因: 1.两栖类生殖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2.两栖类皮肤裸露,水分易受蒸发;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水分保持能力微

弱。

3.皮肤湿润,担负起呼吸的主要作用,需要潮湿的环境。

由于繁殖,发育,呼吸,水分的保持等问题都还需要依靠水源来解决,所以两栖动物的分布受到水源的限制和束缚,分布狭窄,离不开水源。

[爬行动物]

一、名称解释

1、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2、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关节,韧带链接而成,具有保护内脏,加强呼吸作用的功能。

3、端生齿: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的牙齿类型。

4、侧生齿:齿着生在颌骨边缘内测的牙齿类型。

5、槽生齿:齿着生在颌骨齿槽内的牙齿类型。

1、羊膜卵的特点和意义?

答:特点:1、具卵壳,可防止卵内水份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细菌侵袭。卵壳上有大量小孔可透过空气,保证胚胎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具卵黄囊,可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还形成了尿囊,尿囊腔收集胚胎代谢所产生的尿酸等,尿囊膜上的毛细血管还承担着胚胎的呼吸。

3、但在胚胎发育期间,卵内出现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等结构,为胚胎制造了局部的水环境,使得胚胎浸在羊水中,保证胚胎发育的在陆地上仍能顺利进行。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和发育,无需象两栖类那样必须回到水中升值,摆脱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对水的依赖,使陆生动物进行陆上繁殖成为可能,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2、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爬行类动物不仅解决了两栖类动物在路上生存时解决的;

1.演化出五趾型附肢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用肺、皮肤呼吸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利用重吸收水分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适应温度的变化;

5.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五大问题外,爬行类动物还进化出了羊膜卵的繁殖方式和皮肤角质化防止水分的蒸发,使其陆上繁殖与活动都摆脱了水这个环境条件的限制,可脱离水源而生活,因此,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爬行动物分布于温度:18~30℃的热带环境中(曾在中生代广泛分布,数量多,种类多)。爬行动物出现了羊膜卵的结构,胚胎在羊膜包裹的羊水中发育,因而生殖和幼体可以在陆地上进行。皮肤角质化,形成骨板或鳞片,干燥而缺乏腺体,水分不易蒸发;同时,体内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有效的减少水分散失。这2个进化的出特点使爬行动物成为了第一个真正的陆生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