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细菌生长曲线:细菌生长曲线是专指单细胞微生物的。它是将少量的单细胞微生物接种纯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做纵坐标,以培养时间做横坐标,绘制一条如图所示的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病毒,亦称温和噬菌体,其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又检查不出噬菌体的存在,这样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接合:细菌通过

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
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H-O变异:是细菌从有鞭毛到无鞭毛的突变,例如变形杆菌。(形态和结构变异)
S-R变异:是细菌从光滑型到粗糙型的突变,多发生在肠道杆菌。(菌落变异)
毒血症: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
毒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展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

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
、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
丝状菌:分布在水生环境、潮湿土壤和活性污泥中。 有铁细菌如:浮游球衣菌、泉发菌属即原铁细菌属及纤发菌属。丝状硫细菌如: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透明颤菌属、亮发菌属等多种丝状菌。
二相性真菌: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营养、温度、氧气等)的不同而交替形成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摄氏度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向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
类酵母型菌:外观似酵母菌落,但可见伸入培养基中的假菌丝,它是由伸长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2,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
BCG:即接种卡介苗,婴儿和新生儿为主要接种对象,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若阴性则应再进行接种。
病毒: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刺突: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
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
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干扰素:是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1b型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反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反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使其成为固体状态即为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使其成为固体状态即为固体培养基。



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原。免疫原性是指刺激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反应的能力。
白细胞抗原:人T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糖蛋白。在T细胞抗原识别方面起关键作用,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

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
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TD-Ag 活化成熟的 B 细胞,诱导产生 lgG 类抗体,能引起回忆应答。同时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在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 T 细胞辅助,所以称为 TI-Ag .此类抗原只含有 B 细胞抗原决定基,只活化未成熟 B 细胞,诱导产生抗体仅为 IgM 类。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它本身是先天免疫(固有免疫)的一部分。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活性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即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机体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病理性免疫反应。
人工自动免疫 :是指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至人体,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其特点是产生作用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由于该免疫力非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易被清除,故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
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经人工大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后制成的疫苗称死疫苗。
活疫苗:活疫苗是指将细菌或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促使其变异,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和剩余毒力,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

型的自然感染过程,但不会导致人发病。
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
、破伤风三种疾病。
差异毒力:所谓差异毒力是指药物对病原菌和宿主组织的毒力差异。简单来说,就是对病原菌毒性大,对人体毒性小,这就是差异毒力大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主要由c1p与激活物结合后,按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替代激活途径:指由B因子和备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形成c3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

MIC: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MBC:最小的杀菌浓度。是指取MIC终点以上未长菌的各管培养液,分别取出并移种于无菌平板上,培养几天后平板上无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