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6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32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口腔助理医师岗位的任职要求。

通过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树立健康、口腔健康以影响人群口腔健康的危险因素的新概念,树立社会群体预防观念、综合保健观念以及临床实践中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的思想,掌握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评估的基本方法,以及社会人群口腔保健的基本方法,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培养全科型口腔医学人才,口腔预防医学涉及到口腔医学的各个方面,通过预防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达到促进良好的口腔健康与功能。

它关系到保存健康牙列,维持口腔结构尽可能长期处于一种适当的健康状态学生对口腔预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学握,将为口腔临床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口腔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其掌握口腔疾病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有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干预措施的能力。

因而本门课程在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口腔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述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宏观水平认识口腔疾病流行状况和趋势,并能够树立为社会大众进行口腔健康促进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口腔医学岗位对口腔预防医学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考口腔医师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并按照口腔医学实际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学大纲(5篇)

医学影像学大纲(5篇)

医学影像学大纲(5篇)第一篇:医学影像学大纲《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8(理论课36学时,见习课1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外,还包括后来发展的B超、CT、ECT、DSA、MRI、热像图及PET等成像技术。

这些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且都是以相同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为解释影像的基础。

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将临床治疗引入影像诊断中,即形成了介入放射学,更拓宽了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范围,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本课程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X线、CT诊断,以及MRI、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

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利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本课程特点,总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大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大量的设备图、影像图及模拟图形象而直观的显示各种影像检查的原理、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

各论部分以各系统为基础,分别介绍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采用多媒体大课讲授形式,图文并茂,充分表现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达到通俗易懂、显而易见的效果。

同时以相同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影像病例的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影像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通过授课见习及实习,使学生掌握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常见病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常见病的CT及MRI的表现。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总论骨与关节检查方法、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结核影像诊断肺肿瘤、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心脏及大血管影像学胃肠道检查方法及比较、急腹症、溃疡病、胃肠道肿瘤肝胆胰脾检查方法及比较、肝胆疾病影像诊断胰腺、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3 3理论授课内容 3 3 3 3 3 3理论学时胸部检查方法及比较、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 第十二章合计头颈部影像学 35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特性、X线分析与诊断。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导言: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介绍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的大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大体内容1. 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a.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b. 医学影像学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c. 医学影像的分类与应用领域2. 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a. 医学图像的获取与重建技术b. 医学图像的数字化与压缩技术c. 医学图像的增强与复原技术d. 医学图像的分割与特征提取技术3.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应用a. 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与原理b. 医学影像设备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c. 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d. 医学影像技术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4. 医学影像技术的伦理与安全a. 医学影像技术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b. 医学影像技术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c. 医学影像技术在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5.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沿a.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b. 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创新方向c. 医学影像技术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影响三、教学大纲1.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技术学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3. 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授课:40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临床实习:16学时课外实践:16学时4. 授课教师:影像专业相关资深教师5. 考核方式:平时表现占比:20%实验报告与实践项目:40%期末考试:40%6.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教程》参考书目:- 《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与前沿》结语: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的大体要求涵盖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影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一、课程目标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科的认知和理解,了解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2. 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医学图像的获取原理、设备的选择与操作、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学的基本解剖学知识等;3. 培养学生具备医学影像学的技能,能够运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进行临床诊断;4.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读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临床诊断的价值;5. 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不断追求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

二、课程内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分类、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的起源和发展进程;2.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医学图像的获取原理,包括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和磁共振等不同的影像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3. 影像设备的选择与操作: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种类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设备的能力;4. 影像质量评价:介绍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培养学生判断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能力;5. 影像学的基本解剖学知识: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和影像表现,帮助学生了解影像学解剖学的基本知识;6. 影像学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不同影像学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包括正常解剖学变异、异常影像表现和疾病诊断等;7. 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能力,了解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和理解;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医学影像设备,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 实验演示:通过展示不同影像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和影像结果,让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4.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临床影像学的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5.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解读不同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aging)课程编号:11104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5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物理学和生物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随着多层CT、高场MR和各种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工具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价和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和进展。

同时结合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介绍其影像学常见表现。

在总论部分,课程主要介绍X线,数字化X线成像、CT、磁共振(MR)、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的基本原理和与诊断相关的成像技术概要;同时介绍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

然后按照胸部、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神经、头颈部的顺序介绍以上各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教学。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X线成像、CT、DSA的基本原理;2.掌握CT、MR和DSA检查的主要适应征和禁忌征;3.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变适用的影像学技术;4.掌握胸片读片和常见胸部病变的X线表现;5.掌握主动脉夹层和风心二狭的影像学表现;6.掌握常见急腹症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7.掌握泌尿系常见肿瘤的CT表现;8.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的CT表现;9.熟悉图像传输和存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10.注重影像和临床联系,培养规范的读片习惯;11.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和融会贯通理解的能力。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两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

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20%。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X线的特性,CT窗技术的概念,CT值的概念,CT和MR检查的优势和局限性,DSA的概念,PACS的概念;熟悉CR和DR的概念,CT成像原理,MR的成像原理;了解多层CT 的优势和主要应用,MR序列构成和常用MR序列,功能MR的概念和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前言一、学时分配总学时、学分:896学时,75.5学分。

其中理论授课312学时,实践课56周,56学时。

集中实践(56周):见习2周,实习54周。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同济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三、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包括放射学、超声学与核医学三大学科的诊断及治疗,统称医学影像学。

其中放射学又分为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学分为超声诊断学与介入超声学;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由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故教学大纲得分为三大部分编排。

编写的内容分别由三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与主讲教师撰写。

放射诊断学:按人体解剖部位分成六大系统,即:骨与关节、胸部、心脏大血管、消化、泌尿生殖、中枢五官等器官疾病的诊断。

放射技术学:按仪器结构分为三大部分:X线、CT、MR。

介入放射学:按解剖部位分为二大部分: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

超声学:按人体解剖位分五个部分:腹部、胸部心血管、介入超声、妇产科、小器官等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

核医学:按实验诊断方法分为二个部分: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对人体器官的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

(二)基本技能:学习各种影像学的诊断方法、检查方法。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断面解剖学、人体图像学、电子学。

临床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六、教材、参考书、文献及网站1、教材放射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吴恩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供医学影像学专用,2002年7月第一版。

超声学: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新房、张青萍。

北京2000年。

核医学: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永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2005年8月第1版。

2、参考书放射学:曹来宾著《实用骨关节影像学》、王云钊著《骨关节影像学》、李景学著《骨关节X线诊断学》、《心血管病CT诊断学》戴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胸部X线、CT、MRI诊断学》周燕发主编,科学出版社、《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刘玉清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放射诊断临床指南漆剑频王承缘主编科学出版社、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郭俊渊主编科学出版社超声学:张青萍、王新房:B型超声诊断学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核医学:(1)张永学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核医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张永学主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实验核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李少林主编. 核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王世真主编. 分子核医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三)专业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华超声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四)学习网站:(1)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 http://202.114.128.246/shenbao/newyingxiang/index.asp (2)中华放射学杂志:/default.html(3)临床放射学杂志:lcfs@(4)放射学实践:(5)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6)中国医学影像技术:(7)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8)医学影像技术网:/(9); /(10)/ / /(一)血管介入(13学时)一、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内容1.介入放射学概念、原理、基本技术2.经导管栓塞术3.经导管药物灌注术4.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5.非血管管腔扩张术6.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综合介入治疗(二)熟悉内容1.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史,分类、设备与器材、临床应用领域2.腔静脉滤器的应用3.非血管介入治疗二、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介入放射学概念及Seldinger技术2.肿瘤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3.血管病变的介入检查与治疗4.非血管管腔扩张术(二)难点1.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2.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3.血管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4.PTCD三、讲授内容及要点(一)大课内容1.介入放射学概念、历史、器材、分类2.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Seldinger技术、栓塞术、扩张术、管腔成形术3.经导管栓塞技术:机制、适应症及禁忌症、临床应用4.经导管药物灌注术:机理、药物、临床应用4.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机理、器材、临床应用5.非血管管腔扩张术:机理、临床应用6.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7.介入技术新进展(二)见习课内容实习、多媒体课件四、自学内容和要点非血管经皮穿刺术、其他介入技术、综合介入治疗技术五、参考书籍、文献、网站1.教材:主编:郭启勇介入放射学2.文献: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3.网站:/ / / 六、外文词汇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介入放射学 catheter 导管 balloon 球囊,stent 支架,embolization 栓塞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CE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七、复习思考题(一)问答题1.完成一次最简单的DSA检查需要哪些介入器械2.介入放射学如何分类3.seldinger穿刺法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4.血管造影时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5.试述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方式6.非血管管腔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试举三例)7.试述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8.腔静脉滤器的适应症及植入步骤(二)名词解释介入放射学, TAE, 肿瘤染色, 爆米花征, PTCD, 腔静脉滤器, PTA。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是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使用。

是在以往开设的《X线摄影学》的基础上,压缩、删除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医学影像新技术方面的知识(CT、MRI、DSA、ECT、CR、DR等),以便适用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需要。

由于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讲授、实验、操作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尽量采用电子教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成影像学的技术工作。

本课程计划安排72学时,讲习比例约为2:1,具体安排见下表:授课内容理论讲授学时实习、操作学时各章学时小计第一章总论 3 2 518 8 26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15 6 21第三章CT检查技术9 6 15第四章MRI检查技术3 2 5第五章DSA检查技术总计48 24 72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发展与组成2.了解X线的物理学基础2.了解诊断用X线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应用,掌握X线机的基本操作4.掌握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散射线及其消除、照片的密度、照片的对比度、照片的锐利度[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发展与组成2.一般介绍X线的本质、产生、性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线强度、X线的吸收与减弱3.一般介绍医用X线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应用,重点讲解X线机的基本操作4.重点讲解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散射线及消除、照片的密度、照片的对比度、照片的锐利度等概念第二章暗室技术与自动洗片机[目的要求]1.掌握X线胶片及增感屏的结构、种类、性能2.了解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潜影的形成3.掌握显影、定影的过程,了解显影液、定影液的组成成分4.掌握自动洗片机的工作过程,了解自动洗片机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X线胶片的种类、结构、性能,一般介绍增感屏的结构、作用2.一般介绍潜影的形成3.一般介绍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及其测定4.一般介绍显影液、定影液的成分,重点讲解显影、定影的过程5.重点讲解自动洗片机的工作过程、一般介绍其结构及自动冲洗套药第三章X线摄影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X线摄影术语2.掌握摄影条件的选择3.掌握照片质量评价的方法4.掌握人体各部位中常用、实用摄影体位5.了解造影剂的种类、用法6.了解泌尿系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消化道造影的方法7.掌握钼靶乳腺摄影、高千伏摄影的方法,了解数字乳腺X线机的新发展[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X线摄影学、解剖学的基准线,摄影体位及方向2.重点讲解人体各部位的体表定位标记3.重点讲解摄影条件的选择4.重点讲解头部常用摄影体位:头颅正侧位、汤式位、卡华式位5.重点讲解四肢关节摄影体位:腕、肘、肩、踝、膝、髋关节,一般介绍手、尺桡骨、肱骨、胫腓骨、股骨的体位6.重点讲解胸部摄影体位:胸部正侧位、前弓位7.重点讲解腹部摄影体位:腹部正位、立位腹部平片、骨盆正位8.重点讲解脊柱摄影体位: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正侧位9.一般介绍造影剂的种类及常规造影检查中造影剂的用法10.一般介绍泌尿系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消化道造影的方法11.重点讲解乳腺摄影、高千伏摄影的方法,了解数字乳腺X线机的新发展12.一般介绍X线照片的标准片第四章CT扫描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CT机的基本结构,了解CT机的新技术,如多层螺旋CT3.掌握人体各部位中的常规扫描技术4.掌握CT成像的质量控制[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CT的发明、临床应用、优点、局限性2.一般介绍CT机的基本结构、CT机的发展3.一般介绍CT成像的基本原理4.一般介绍CT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5.重点讲解CT的操作过程、常规扫描步骤6.一般介绍增强扫描及临床意义7.重点讲解颅脑、五官、胸部、腹部、脊柱扫描技术,一般介绍四肢关节、盆腔扫描技术8.重点讲解CT成像的质量控制(1)CT图像的质量参数:分辨率、噪声、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现象(2)扫描技术参数:剂量、层厚、螺距、FOV、滤波函数(3)窗技术:窗宽、窗位、灰阶(4)图像放大技术:几何放大、变域图像放大、宏观图像放大、内插图像放大第五章MRI成像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MRI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MRI机的基本结构3.掌握人体各部位中的常规成像技术4.掌握MR成像的质量控制[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MR成像的基本理论,磁体、梯度磁场、射频系统,傅立叶变换与图像重建等2.一般介绍正常组织、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3.重点讲解MR成像的参数选择4.一般介绍MR成像的特殊技术(心电门控、呼吸门控、脂肪抑制等)及应用5.一般介绍MR成像的对比剂6.重点讲解颅脑、五官、胸部、腹部、脊柱成像技术,一般介绍四肢关节、盆腔成像技术7.重点讲解MR的质量控制:参数控制(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对比噪声比)、伪影、检测、质量控制的评价第六章DSA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DSA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DSA机的基本结构3.掌握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DSA的发展2.一般介绍DSA的成像原理、信号与幅度、图像的形成3.一般介绍DSA的减影方式4.重点讲解DSA的成像方式5.重点讲解DSA的影像处理6.重点讲解DSA在介入放射学、临床中的应用,头颈、脊髓、胸腹部、四肢、心脏第七章CR、DR、PACS及影像辅助设备[目的要求]1.掌握CR、DR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CR、DR系统的基本结构3.掌握CR应用技术4.了解PACS及工作站的基本知识5.掌握激光打印机、高压注射器的基本操作,了解其基本原理、结构[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CR、DR成像的基本原理2.一般介绍CR、DR系统的结构3.重点讲解CR、DR在X线摄影中的应用4.一般介绍PACS的发展、结构、原理、前景5.一般介绍工作站的基本知识6.一般介绍激光打印机的原理、结构,重点讲解其操作7.一般介绍高压注射器的结构,重点讲解其操作第八章ECT操作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ECT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2.掌握ECT的基本操作[教学内容]1. 一般介绍ECT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ECT的基本操作第九章放疗设备操作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放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2.掌握放疗设备的基本操作[教学内容]1. 一般介绍放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放疗设备的基本操作。

(完整)临床本科-《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完整)临床本科-《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临床医学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72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见习学时:30学时学分:5适用对象:临床、麻醉、视光、法医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教学基本要求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学自身飞速发展,修订本门教材以适应新世纪教学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医学影像学》自1983年至今,已出五版,第1及第2版的书名为《放射诊断学》,第3版更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后改为现在的《医学影像学》.书名的变更,反映出本学科的迅猛发展,已包括了X线、CT、MRI、超声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书在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学生能够优选与综合应用检查方法,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新教材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反映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

CT、 MRI发展较快并于普及,应适当加大教学的比重。

各论重点介绍骨骼与关节系统、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胃肠与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和介入放射学等几个系统。

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以X线为基础,适当讲授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大体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围就超级普遍。

按照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进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教学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大体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必然的实验方式。

本大纲按照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动身的原则,便于同窗学习。

由于今世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大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进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窗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一、课程的教学目标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取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运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培育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术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大体要求主要教学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与现代数字X成像技术的大体原理、检查方式等内容,使本专业学生为此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临床医学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I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6学时讲课学时:24学时见习学时:12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口腔、预防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教学基本要求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学自身飞速发展,修订本门教材以适应新世纪教学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影像学》自1983年至今,已出五版,第1及第2版的书名为《放射诊断学》,第3版更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后改为现在的《医学影像学》。

书名的变更,反映出本学科的迅猛发展,已包括了X线、CT、MRI、超声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书在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学生能够优选与综合应用检查方法,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新教材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反映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

CT、 MRI发展较快并于普及,应适当加大教学的比重。

各论重点介绍骨骼与关节系统、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胃肠与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和介入放射学等几个系统。

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以X 线为基础,适当讲授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重点介绍CT、MRI等影像学表现,符合新教材要求,体现临床实用价值。

由于课时有限介入放射学作为自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总论实习,让学生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与限度。

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课堂讲授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模型等教学工具;见习课应使学生看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并在实习带教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对基本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应用影像学述语描述,书写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报告(记入平时成绩)。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课及见习课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法包括闭卷考试和平时见习测试(书写报告),各占70%和30%。

教学时数分配总时数36学时(理论课/实习课为:24/12学时)。

各章节学时数分配如下:第一篇总论目的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通过制作的多媒体理论授课,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掌握适应症。

结合实习课现场观看不同的影像设备,体会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通过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阅片分析,掌握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为后续的临床生产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1、X线的特性。

2、X线、CT、MRI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特点及诊断原则和步骤。

二、熟悉:1、X线、DR、 CT、MRI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DSA的临床应用。

2、X线、CT、MRI成像观察与分析及各自的优选和综合应用。

三、了解:1、X线的产生和检查技术2、DSA成像原理3、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CT灌注成像4、MRI成像原理及设备和MRI 检查技术5、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及临床应用6、信息放射学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DR、DSA、CT、MRI二、主要教学内容:1、介绍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2、X线的产生和检查技术3、X线、DR、DSA、 MRI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4、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CT灌注成像、CT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5、MRI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6、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综合应用7、图像存贮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复习思考题:1、何谓DSA,其临床应用如何?2、DR有何优势?3、简述信息放射学的临床意义。

4、简述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特点及诊断原则和步骤。

执笔人:宋光义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第二篇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七、八章:骨、关节、软组织目的要求:通过对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其本病变及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对骨骼与肌肉系统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有大概的了解,同时掌握其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如创伤、感染、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掌握:1、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骨、关节、软组织的创伤。

3、骨、关节、软组织的感染。

4、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骨、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了解:检查技术:X线摄影、CT、MRI。

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实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强直、关节脱位、关节退变、瘤骨二、主要教学内容: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2、骨骼与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3、骨骼与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4、疾病诊断:骨骼与关节软组织创伤、感染、骨与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复习思考题:1、何谓骨骼基本病变的三低、三高?2、纤维性强直与骨性强直的区别?3、试述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优选原则。

4、试述小儿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特殊部位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5、简述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特点。

6、脊柱结核的三大征象。

7、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的鉴别诊断。

8、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主要参考书:1、于频主编,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2、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李景学、孙鼎元主编,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执笔人:杨亚英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第三篇胸部第九章肺与纵膈目的要求:一﹑掌握:1、X线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2、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3、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影像学表现。

二﹑熟悉:1、X线、CT和MRI检查技术;能够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2、支气管扩张、继发性肺肿瘤、纵隔原发肿瘤、胸膜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三﹑了解:1、间质性肺炎影像学表现;2、CT、MRI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3、支气管肺炎影像学特征。

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见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胸部摄影、高千伏摄影、HRCT、肺野、肺门、肺纹理、渗出与实变、空洞与空腔、结节与肿块、空气支气管征、轨道征、戒指征、结核球、原发综合征、卫星病灶、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二、主要教学内容:1、检查方法:胸部摄影,CT检查(平扫、增强、HRCT)MRI检查。

2、正常表现:胸廓,胸膜,肺野,肺野的划分,肺门,肺门角,肺纹理,肺叶、肺段、肺小叶、气管、支气管,纵隔,横膈。

3、基本病变:肺部基本病变;支气管阻塞;胸膜基本病变:纵隔基本病变。

4、比较影像学胸部影像检查及优选。

5、疾病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原发肿瘤、定性诊断原则;诊断要点。

执笔人:孙勇濮进敏教研室主任:孙勇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目的要求:一、掌握:1、比较影像学:X线平片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MSCT、MRI、心血管造影检查的比较。

2、X线(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及各房室增大在不同投照体位上表现。

肺门及肺血管异常X线表现。

3、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心包疾病的X线表现。

二、熟悉:1、X线检查:胸部透视:临床用途、优缺点。

常规投照体位。

2、心血管MRI主要优点。

冠状动脉异常检查方法评价、表现。

3、常用影像诊断技术(超声、CT、MRI)中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及基本病变。

4、心脏大血管的形态:横位心、斜位心、垂位心概念、影像表现。

心脏大血管大小:心胸比率测量及临床应用。

心脏移位、心脏异位概念、影像学表现。

心房反位、心室转位概念、影像学表现。

5、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心包疾病的临床病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及心血管造影表现。

三、了解:1、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在心脏与大血管临床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优缺点,能够合理选择适宜的影像诊断技术解决临床工作中需要明确的诊断问题。

2、正常心脏大血管形态与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大型心脏概念、表现。

3、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大型心脏、横位心、斜位心、垂位心、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风湿性心脏病、第三弓、肺充血、肺淤血、肺水肿、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二、主要教学内容:1、心脏与心包的检查技术2、X线检查中不同体位的正常影像表现3、超声、CT、MRI的正常影像表现4、心脏大血管的基本病变5、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6、大血管检查技术及其正常影像学表现7、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复习思考题:1、各房室增大在X线检查不同投照体位上的表现。

2、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

3、房间隔缺损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

4、法乐四联症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5、肺门及肺血管异常包括那些病变、常见于那些疾病,它们的主要X线表现有哪些?主要参考书:1、刘玉清.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安徽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62、戴汝平.心血管病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执笔人:黄建强教研室主任:赵卫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第四篇腹部与盆部第十三章食管与胃肠道目的要求:一﹑掌握:1、食管、胃与12指肠钡剂造影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表现。

2、食管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3、胃与12指肠溃疡,胃癌影像学表现;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