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6ba24df33d4b14e85246845.png)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高考地位近几年高考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容不得我们忽视!★专题简案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按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②第二手史料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五、历史研究的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历史解释★高考链接例1.(11年广东)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https://img.taocdn.com/s3/m/53680eab51e79b8968022655.png)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
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
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ad211b0b4c2e3f572763e5.png)
三、史学研究方法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理论指导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例8 (2014·北京高考)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理论指导(1)“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交流材料:研究真题 精准备考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交流材料:研究真题 精准备考](https://img.taocdn.com/s3/m/ac904125b0717fd5360cdcf6.png)
研究真题精准备考一、指导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2020年历史科考试大纲》《2020年历史科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全国卷,及时关注高考改革的新动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研究方法,精心备考,提高复习效率。
二、考情分析1.近4年全国Ⅰ卷通史板块的分值比例(必修部分):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2014年28分28分29分2015年30分27分28分2016年28分29分28分2017年22分21分42分2.2017年全国Ⅰ卷专题史各模块内容的分值比例(必修部分):范围分值(总分85分)比重选择题非选择题合计必修一16 12 28 33.0必修二28 4 32 37.6必修三 4 21 25 29.4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一、三的比重大体均衡;必修二的比重仍高于其他两个模块,这符合当下我国和国际注重社会经济的实际;必修三的比重较往年有了增加,这与今年强调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关,也反映了新考纲的要求,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的倾向。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卷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板块的比例问题。
多年来,三大通史板块基本是上分值相当,中国史、世界史比例大致保持为7:3,但今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外史的比例约为5:5,这是今年历史试题在形式上的最大变化,因此对世界史的复习不能轻视。
3.近五年高考历史(全国课标卷)考点分布2013 2014 2015 2016 201724分封制、等级制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分封制25程朱理学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小农经济中央集权26雅典政体程朱理学宋代经济宋代监察制度史料实证27光荣革命海禁科举中央集权古代手工业28近代西方科技近代经济近代经济近代经济洋务运动29近代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北伐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近代经济30工农武装割据近代生活变迁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31罗斯福新政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十年探索资本主义经济政策32 欧共体雅典民主政体罗马法罗马法西方人文精神33斯大林模式1987宪法英国内阁英国两党制工业革命34欧洲格局苏联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经济区域化苏联经济政策35改革开放欧元世界银行马歇尔计划与欧洲联合多极化趋势40 中国古代海洋利用中西方科技成就儒学的发展近代人口增长与压力中外民族主义41 评析汉唐地方制度评析抗日战争评析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评析“制度构想与实践”同时期的明清与西方选清末新魏晋法唐代币制唐太宗时谱牒改新中国工资修政律改革改革革制度改革由考点分布可以看出近5年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1.立足考纲,突出主干知识。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1 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1 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424350011ca300a6c390ac.png)
训练11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
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十二铜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
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
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
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
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
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答案(1)青铜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
(2)表现形式: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的;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的;英国宪法历经几个世纪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理解:从13世纪的《大宪章》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及其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具有尊重传统、渐进创新的特点。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非选择题题型专练(5套)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非选择题题型专练(5套)](https://img.taocdn.com/s3/m/4bf1b60b71fe910ef02df826.png)
非选择题题型专练(一)常规大题——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史官建置》中曾谈道,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确立史官制度,当时的史官主要有仓颉、沮诵等。
从对史官的描述可以看出,史官的起源和巫有着一定关系,史官的设置是从神职而来的,史官职能上的独立与强化其实正是王权不断强化和神权不断削弱的过程。
因此,从这一层意思来看。
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地对皇帝言行的记录。
正如刘知几所言,历代封建王朝设局修史,总是希望“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
——摘编自何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材料二史官史学在史学发展中的支配地位,近代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未遇的社会大变动,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史家纷纷研治本国当代史、外国历史,清末更出现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批评旧有史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只为朝廷的君臣而撰,不知为广大国民而撰,要求为国民写史,写国民的历史;批评旧有史籍只注重政治史、学术史,要求更多地研究民风、社会、宗教、财富、种族、工艺。
官方史学也开始组织较多的力量从事外国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历史著作的译速与研究。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
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专项篇第3讲史学研究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专项篇第3讲史学研究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e017ab6f01dc281e43af0c5.png)
第3讲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就是对历史科学的研究。
它有三大要素,即“史实”“史论"“史识”。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结论。
因为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近年高考试题中增加了对史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史料甄别等方面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科素养选拔的导向。
1 史学研究原则(1)普遍原则:历史研究的借鉴价值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原则。
(2)“史论结合”原则:所谓“史论结合”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
“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研究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论”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历史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典例1 (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C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A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项.2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以史学理论为核心整合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2 江苏卷第24题类型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2 江苏卷第24题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9bf4884844769eae009edf0.png)
训练12 江苏卷第24题类型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
……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材料二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导俸实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
……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
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们思想的“两重性”。
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中军事改革的举措为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日本明治维新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答案(1)两重性: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利用传统达到政治目的。
说明:效仿欧美,建立现代化军队;强调武士道精神,灌输忠君思想。
(2)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积极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3)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18·宿迁高三检测)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央专制集权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
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
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
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
历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复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第3讲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第3讲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c340e5be23482fb4da4cdf.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部分第3讲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知识结构□专题主线主线一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 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 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T 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 )T 完善独尊(董仲舒: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T 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T 批判、新生(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 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 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 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舂秋 孔子 创立儒学思想战国 西汉孟子,荀子董仲祈 ”一程”、朱熹王阳明-------------------- ------- 一_=程朱理学卬刷术卜创立新儒営。
发恥到理学阶段批判继承帝協*凿宗戡 王光之.顾握起 丽頑殛恿T 时代特色一k 诗经》*楚辞逍纸术儒学创立o 诞力晁于。
确丸正统地位 汉赋科技火药宋同—元曲—明滴小说 楷枚草书、行朽*屮骨文考点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主干知识排查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 •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1) 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 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 •宋明理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1) 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2c0dc212a5e9856a56126062.png)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形成
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 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
“大一统”的实 经济初步发展;秦朝 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中华文明的 现,秦朝建立封 统一度量衡、货币,两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发展——秦 建的专制主义中 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法学家 地位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历史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 影响 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
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 官方效力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 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针对练5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 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 二铜表法》 A.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转型——明 设内阁,清朝增 芽,经济总量仍然处
成就,文学、绘画、戏剧
清时期(鸦 设军机处,严重 于世界前列;另一方
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片战争前) 阻碍了新经济、 面,重农抑商政策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
(1368—
新思想的出现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
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
1840年)
发展,封建制度 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练1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 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 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 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https://img.taocdn.com/s3/m/30be2e3dcf84b9d529ea7a18.png)
专题限时集训(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7·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B[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法家学派的开创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说明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儒法并用是汉代形成的,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仍是以儒家为主,二者并未融合为一体,故D项错误。
]2.《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导学号:40034018】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 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欲、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3.(2017·无锡一模)“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仁”,故A项错误;《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复习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0高考历史复习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含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e0423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c.png)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6,2分)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
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
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I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a007227c1cfad6185fa718.png)
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绝密★启用前江苏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在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此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 )卷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上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答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题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5.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
在无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 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效 6.自 19 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67a63b581b6bd97f19eac5.png)
度越高……当然,这些判断依据都不是绝对的。比如官 修史书由于受到皇帝和政府控制,政治意味强,可信度 反而受到影响。可见,影响史料价值的因素有很多,例 如史料来源、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 阅历等以及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等,这就需要学 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进行合理分析、推理。
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 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史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 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
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 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 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 历史与现实问题。
第1讲 考纲热点——聚焦五大核心素养, 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 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 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 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 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1.同一史实的不同史料记载 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事发当天,朝 鲜与韩国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朝鲜平壤广播电台 广播的说法:“无赖叛逆李承晚命令李伪军侵略了北 方,人民军为了自卫将其击退,并开始正当进入南方。 李承晚匪帮将被逮捕,被判刑。”韩国《京乡新闻》的 号外消息则是:“北朝鲜军队,今日拂晓,从三八线全 线开始南侵。我军立即与敌交战,正将其击退中。”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 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 于长春殿”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现实热点练训练3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20191126119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现实热点练训练3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20191126119](https://img.taocdn.com/s3/m/46b64f91f5335a8103d22095.png)
训练3 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1.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B.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答案 B解析材料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
2.《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 B解析材料的农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项错误;耦犁是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曲辕犁,故C 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项错误。
3.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
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
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答案 B解析中国封建农耕经济形态下,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答案为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
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
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5.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 A解析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认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项。
6.(2018·盐城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知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知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 项正确;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故D 项错误。
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公元前七世纪初”至“公元前四世纪末”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扁鹊为他人治病的信息可知,扁鹊行医已被神化,成为大众理想化的人物,故B项正确。
8.由大陆、台湾、香港的57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已在大陆出版。
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
该丛书的编纂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史学交流赖于经济交流C.历史共识需要相互包容D.两岸史家价值观念趋同答案 C解析“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表明两岸史学家的相互包容,故C项正确。
9.鸦片战争之后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
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研究中英军事……”表明更加全面地基于史料客观考证,故C项正确。
10.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
这说明( )中国《点石斋画报·日本《风俗画报·成牙山大胜》欢大激战之图》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实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相答案 C解析画报能反映客观事实,但需要甄别,故A项错误;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相同,立场不同,故B项错误;画报能反映客观事实,但需要甄别,故C项正确;史学研究可以复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
11.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具体作为在其时代中的作用,对史料的解读也更为客观。
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A.袁世凯确实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好事情B.袁世凯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C.其称帝闹剧是源于家人和部属的怂恿D.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D解析从材料学术界态度转变方向,可知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故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2.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这表明( )A.梁启超缺乏必要的史学素养B.《戊戌政变记》的史料价值低C.史学著作深受主观意识影响D.亲历者叙事能再现真实历史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可知,史学著作不可避免的受到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故C项正确。
13.鲁迅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
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
”根据材料可知( )A.史书和小说戏曲不足征信B.评价人物要运用辩证法C.权威研究材料是二十四史D.运用史料需要辨伪考证答案 D解析史书和小说戏曲作为文字史料同样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绝对化地认为不足征信,故A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引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进行甄别,并非强调对人物评价要用辩证法,故B项错误,D项正确;二十四史作为正史,可以作为较权威的研究材料,但材料观点说明二十四史的引用同样要仔细甄别,故C项错误。
14.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
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适宜采用这一方法的是( )A.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效果B.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C.启蒙运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D.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答案 D解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分析,适合用计量史学法,故D项正确。
15.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C解析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可知材料说的是国家立场对历史结论的直接影响,并非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错误;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6.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
”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 ) A.记载的全面性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C.编写的政治性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答案 C解析《中国通史略例》单单多了一个洪秀全,并不代表其记载的全面性,故A项错误;将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并不代表《中国通史略例》对历史的辩证评价,故B项错误;将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并不等于对历史真实性的再现,故D项错误。
1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 C解析对李贽思想的评价,都是各大家根据正确材料作出的,故A项错误;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不同解释,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揭示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评价,不能揭示历史本质,故D项错误。
18.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
……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答案 B解析从材料“唯物史观派……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能够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更为彻底,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