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地层性质及测井响应

合集下载

非均质各向异性地层中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响应三维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概要

非均质各向异性地层中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响应三维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概要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5, No. 7 (2016 079101 为(θT = 0◦ , θR = 0◦ , (θT = 0◦ , θR = 45◦ 和(θT = 45 , θR = 0 的三种线圈系组合形成的随钻电磁测井仪器的响应曲线变化均较为平缓, 在层界面附近均没有出现跳跃; 高阻层上的幅度比与相位差相对较小, 而低阻层上则相对较大, 且在所有的地层上均有较明显的响应; (θT =0 , θR = 45 和(θT = 45 , θR = 0 这两种线圈系组合的随钻电磁测井仪器的响应曲线完全重合在一起, 这是由于在 -4 -2 0 2 4 Depth/m 6 8 10 12 14 (a 16 1.8 2.0 2.2 2.4 2.6 Amplitude ratio 2.8 3.0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 θT=0O θR=45O θT=45OθR=45O 直井中这两种线圈系的组合是等价的. 而倾角为(θT = 45◦ , θR = 45◦ 的随钻方位电磁测井仪器的响应曲线与前三种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幅度比与相位差的值明显变大; 在层界面附近出现犄角, 曲线形态更复杂, 这主要是层界面上积累面电荷的影响造成的. 此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相位差曲线在 0.5 m 的薄层上的响应比幅度比曲线更加明显, 说明前者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 -4 -2 0 2 4 Depth/m 6 8 10 12 14 (b 16 -5 0 5 10 15 20 25 30 Phase difference/(O 35 θT=0O θR=45O θT=45O θR=45O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 ◦ ◦ ◦ ◦ ◦ ◦ 图6 (网刊彩色直井中四种不同倾角的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响应的对比 (a 幅度比; (b 相位差 Fig. 6. (color online The logging response of logging while drilling (LWD with different angles coil tilted angles in vertical borehole: (a Amplitude ratio; (b phase difference. -4 -2 0 2 4 Depth/m 6 8 10 12 14 (a 16 1.8 2.0 2.2 2.4 2.6 2.8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 θT=0O θR=45O θT=45O θR=45O -4 -2 0 2 4 6 8 10 12 14 (b 16 -5 0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 Depth/mθT=0O θR=45O θT=45O θR=45O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Phase difference/(O Amplitude ratio 图7 (网刊彩色30◦ 斜井 11 层模型中四种不同倾角的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响应的对比 (a 幅度比; (b 相位差 Fig. 7. (color online The logging response of LWD with different angles coil tilted angles in 30◦ inclined borehole: (a Amplitude ratio;(b phase difference. 079101-10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4 -2 0 2 4 Depth/m 6 8 10 12 14 (a 16 1.8 2.0 2.2 2.4 2.6 Amplitude ratio 2.8 3.0 θT=0O θR=45O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 Vol. 65, No.7 (2016 079101 -4 -2 0 2 4 Depth/m 6 8 10 12 14 16 θT=0O θR=0O θT=45O θR=0OθT=0O θR=45O θT=45O θR=45O θT=45O θR=45O (b 50 0 10 20 30 40 Phasedifference/(O 图8 (网刊彩色60◦ 斜井 11 层模型中四种不同倾角的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响应的对比 (a 幅度比; (b 相位差 Fig. 8. (color online The logging response of LWD with different angles coil tilted angles in 60◦ inclined borehole: (a Amplitude ratio; (b phase difference. 图 7 和图 8 分别是30◦ 和60◦ 斜井情况下 (如图 1 (b, 方位随钻电磁测井四种线圈系组合的幅度比与相位差曲线响应. 可以看出, 在井眼倾斜情况下, (θT = 0 , θR = 0 的线圈系组合的响应曲线变化较小, 但(θT = 0 , θR = 45 , (θT = 45 , θR = 0 以及(θT = 45 , θR = 45 线圈系组合的测井响应曲线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这时由于在倾斜井眼中地层电导率在仪器坐标系中已变成完全各向异性, 电导率的交叉分量不等于零造成的, 也说明完全各向异性地层上测井曲线的处理和解释会更加困难. ◦ ◦ ◦ ◦ ◦ ◦ ◦ ◦ 数值结果表明: 钻铤、电导率各向异性、层边界均对方位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电阻率较大的地层, 幅度比和相位差响应越小; 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同时倾斜时, 幅度比和相位差响应受地层的影响更灵敏. 参考文献 [1] Li Q M, Omeragic D, Chou L, Yang L, Duong K, Smits J, Yang J 2005 SPWLA 46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New Orleans, USA, June 26–29, 2005 SPWLA-2005-UU [2] Seydoux J, Legendre E, Mirto E, Dupuis C, Denichou J M, Bennett N, Kutiev G, Kuchenbecker M, Morriss C, Schlumberger L Y 2014 SPWLA 55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Abu Dhabi, UAE, May 18–22, 2014 SPWLA-2014-LLLL [3] Neville T J, Weller G, Faivre O, Sun H 2007 SPE Reserv. Eval. Eng. 10 132 [4] Coope D, Shen L C, Huang F S 1984 The Log Analyst 25 35 [5] Zhou Q, Hilliker D J 1991 Geophysics 56 1738 [6] Gianzero S, Merchant G A, Haugland M 1994 June 19–25, 1994 SPWLA-1994-MM [7] Kennedy W D, Corley B D 2009 SPWLA 50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Houston, USA, June 21–24, 2009 SPWLA-2009-ZZ [8] Everett M E 2012 Surv. Geophys. 33 29 [9] Wang H N, Tao H G, Yao J J, Chen G 2008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46 1525 [10] Wang H N 2011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49 4483 SPWLA 35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Tulsa, USA, 4 结论本文根据方位随钻电磁测井仪器的典型线圈系结构以及电磁场的叠加原理, 利用柱坐标系下完全各向异性非均质地层中电流源电场并矢 Green 函数的混合势方程的三维 FVFD 算法, 研究并建立了一套方位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算法. 在电流源电场并矢Green 函数的混合势方程的离散化过程中, 引入了 Lebedev 网格、非均质单元上等效电导率的标准化算法等技术, 有效提高了方程的离散精度以及数值结果的稳定性. 并通过数值结果研究考察了各向异性地层对感应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以及线圈和井眼倾斜角变化等对仪器响应的影响. 079101-11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11] Wang H N, Hu P, Tao H G, Yang S W 2012 Chin. J. Geophys. 55 717 (in Chinese [汪宏年, 胡平, 陶宏根, 杨守文 2012 地球物理学报 55 717] [12] Zhou J M, Wang H N, Yao J J, Yang S W, Ma Y Z 2012 Acta Phys. Sin. 61 089101 (in Chinese [周建美, 汪宏年, 姚敬金, 杨守文, 马寅芝 2012 物理学报 61 089101] [13] Yang S W, Wang J X, Zhou J M, Zhu T Z, Wang H N 2014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52 6911 [14] Zhou J M, Wang J X, Shang Q L, Wang H N, Yin C C 2014 J. Geophys. Eng. 11 02500301 [15] Wang J X, Wang H N, Zhou J M, Yang S W, Liu X J, Yin C C 2013 Acta Phys. Sin. 62 224101 (in Chinese [汪建勋, 汪宏年, 周建美, 杨守文, 刘晓军, 殷长春 2013 物理学报 62 224101] [16] Wang H N, So P M, Yang S, Hoefer W J R, Du H L 2008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46 1134 [17] Wang H N, Tao H G, Yao J J, Zhang Y 2012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50 3383 [18] Li F Y, Wen H, Fang Z Y 2013 Chin. Phys. B 22 120402 [19] Shen J S 2003 Chin. J. Geophys. 46 281 (in Chinese [沈金松 2003 地球物理学报 46 281] [20] Li J H 2014 Sci. China: Ser. D 44 928 (in Chinese [李剑浩 2014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4 928] [21] Liu N Z, Wang Z, LiuC 2015 Chin. J. Geophys. 58 1767 (in Chinese [刘乃震, 王忠, 刘策 2015 地球物理学报58 1767] [22] Horstmann M, Sun K, Berger P, Olsen P A, Omeragic D, Crary S 2015 SPWLA 56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Long Beach, USA, July 18–22, 2015 SPWLA-2015-LLLL Vol. 65, No. 7 (2016 079101 [23] Wang H N, Yang S D, Wang Y 1999 Oil Geophys. Prospect. 34 649 (in Chinese [汪宏年, 杨善德, 王艳 1999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34 649] [24] Yao D H, Wang H N, Yang S W, Yang H L 2010 Chin. J. Geophys. 53 3026 (in Chinese [姚东华, 汪宏年, 杨守文, 杨海亮 2010 地球物理学报53 3026] [25] Xu Z F, Wu X P 2010 Chin. J. Geophys. 53 1931 (in Chinese [徐志锋, 吴小平 2010 地球物理学报 53 1931] [26] Hue Y K, Teixeira F L 2006 IEEE Trans. Antenn. Propag. 54 1058 [27] Zhang L, Chen H, Wang X M 2012 Chin. J. Geophys. 553493 (in Chinese [张雷, 陈浩, 王秀明 2012 地球物理学报 55 3493] [28] Li H, Liu D J, Ma Z H, Gao X S 2012 Procedia Eng. 29 2122 [29] Liu G S, Teixeira F L, Zhang G J 2012 IEEE Trans. Antenn. Propag. 60 318 [30] Haber E, Asch U M 2001 Siam. J. Sci. Comput. 22 1943 [31] Novo M S, Silva L C, Teixeira F L 2010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48 1151 [32] Zhou J M, Zhang Y, Wang H N, Yang S W, Yin C C 2014 Acta Phys. Sin. 63 159101 (in Chinese [周建美, 张烨, 汪宏年, 杨守文, 殷长春 2014 物理学报 63 159101] [33] Zhang Y, Wang H N, Tao H G, Yang S W 2012 Chin. J. Geophys. 55 2141 (in Chinese [张烨, 汪宏年, 陶宏根, 杨守文 2012 地球物理学报 55 2141] [34] Davydycheva S, Druskin V, Habashy T 2003 Geophysics 68 1525 [35] Moskow S, Druskin V, Habashy T, Lee P, Davydycheva S 1999 Siam. J. Numer. Anal. 36 442 079101-12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5, No. 7 (2016 079101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volume simul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azimuth electromagnetic wave resistivity while drilling in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formation∗ Wang Hao-Sen1 Yang Shou-Wen1 Bai Yan12 Chen Tao2 Wang Hong-Nian1† 1 (College of Phys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 (China Petrol eum Logging Co., Ltd, Xi’an 710077, China ( Received 13 November 2015;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17 January 2016 Abstract The azimuth electromagnetic wave resistivity while drilling is a new type of well logging technique. It can realtime detect the formation boundary, realize geosteering and borehole imaging in order to keep the tool always drilling in the some meaning reservoir. Foreffectively optimizing tool parameters, proper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data obtained by azimuth electromagnetic wave resistivity while drilling, the effic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lgorithm is required.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finite volume algorithm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 to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method so that we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the tool in various complex environm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ange in formation and tool parameters on the tool respons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coil architecture of the instrument of azimuth electromagnetic wave re sistivity while drilling, we firstintroduce the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dyadic Green’s functions in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formation by the electrical current source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 Through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we derive the integral formula to compute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excited by tilted transmitter coils and the induction electrical potential on tilted receiving coils both mounded on the drill collar. Then, we use the coupled electrical potentials of the dyadic Green’s funct ions to overcome the low induction number problem during modeling the electrical fields in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formation. Furthermore, we use Lebedev grid in both ρ and z direction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grid nodes, and the standard method to compute the equivalent condu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units for enhancing the discrete precision. On the basis, by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volume method, we discrete the equations about the coupled electrical potentials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and obtain the large sparse algebraic equation sets about the coupled electrical potentials field on the Lebedev grid. A combination of incomplete LU decomposition with the bi-conjugate gradient stabilization is used to solve the numerical solution. Finally, we validate the algorithm by compar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drill collar, anisotropy, the tilted angles of both coil, and borehole on the instrument response in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forma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ol response obtained by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volume algorithm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in anisotropic formation accord with that those obtained by other algorithms. The drill collar,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n the formation will lead to both the smaller amplitude ratio and the smaller phase difference. In addition, when the coils of both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ils are tilted, the amplitude ratio and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tool are more sensitive to t he change in formation parameter. Keywords: finite volume method,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media, Lebedev grid, azimuth electromagnetic wave resistivity while drilling PACS: 91.25.Qi, 02.30.Zz, 41.20.–q DOI:10.7498/aps.65.079101 *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1574110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2011ZX0520-00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anghn@ 079101-13。

各向异性地层性质及测井响应

各向异性地层性质及测井响应

各向异性地层性质及测井响应1. 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响应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偶极⼦和磁偶极⼦视电阻率表达式,即普通电阻率测井和感应测井的测量结果为:a R R =gm R =2V H H VR R σλσ==为各向异性系数;θ为相对地层倾⾓;对于层状地层,垂向电阻率总是⼤于⽔平电阻率:V H R R ≥,因此,各向异性系数α通常总是⼤于1的。

下⾯给出两种特殊情况的结果:1)对于θ=0的特殊情况,即直井情况,H a R R =;2)对于θπ=/2(90度)的特殊情况,即⽔平井情况,a R =。

因此,在有倾⾓的各向异性地层中,普通电阻率测井或感应测井仪器反映的是地层垂向电阻率和⽔平电阻率的加权平均:由0度时的H R 变化到90度时的从物理机制看,感应测井在直井中的涡流是⽔平⽅向的,因此仅得到⽔平电阻率,⽽在斜井中由于涡流存在于两个⽅向,所以其读数为垂向和⽔平向电阻率的平均值。

在直井中,感应测井只是反映地层⽔平电阻率,普通电阻率测井或侧向测井也主要反映地层⽔平电阻率,这是常规电测井在反映各向异性⽅⾯的局限性。

2. 各向异性指数系数[2,4,12]在各向异性地层中,电阻率测井的响应还与井下仪器的结构有关,不同测井仪器测量出的视电阻率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在泥岩层中,感应测井仪测量的视电阻率明显低于0.4m 电位测井仪;在砂泥岩互层,梯度测井仪测量值异常地低。

因⽽利⽤各种电测井仪的响应差异可识别电阻率各向异性地层。

在垂直井眼中,假定地层是⽔平的,砂泥岩薄互层、不同粒度⼤⼩的砂岩层、岩层中薄层的电阻性或电导性条带等都使地层表现为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指数主要与砂泥岩电阻率反差程度和砂泥岩相对厚度有关。

图1是砂泥岩互层⽔平电阻率、垂直电阻率与各向异性指数关系图。

图1中R sh =1.0Ω·m ,Rsd=10.0Ω·m 。

h sh =h sd ⽬处是各向异性指数2λ最⼤的地⽅,约为3,此时R h 约为1.8Ω·m ,⽽R v 约为5.5Ω·m 。

泥浆侵入电阻率各向异性对多分量感应测井影响分析

泥浆侵入电阻率各向异性对多分量感应测井影响分析
石油天然气 学报
J u n l fOi a d Ga e h o o y J n 2 1 Vo. 4 No 6 o r a l n s T c n lg u . 0 2 o 13 .
பைடு நூலகம்
21年 6 02 月 第3卷 第6 4 期
・ 5 8 ・
泥 浆 侵 入 电 阻 率 各 向 异 性 对 多 分 量 感 应 测 井

二 T ( 一 Z ) 】 x ( i s e p - ih 2 . )2 T r ep - k ) E x ( kR)
( 4)
引 入 Het 势 , rz 与电场 的关 系为 : rz Het 势
( 5)
X、 Z方 向上 的单位 磁偶极 子在 均匀 各 向异 性介 质 中产生 的 Het 势可 分别 表示 为嘲 : Y、 rz
(, r = = = A
——■ 一
( r ) 一 — p( v ) r, e i S x - k
的磁 偶极 子 。 收 线圈 中测得 的磁 场张 量 再 为 : 接
F  ̄ H x H X ] H x y Z
H = x Hy H I = Hy :l y
L z H H x
[ 收稿 日期 ] 2 1 0 2—0 —2 3 o
() 3
H z Z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0 70 3 。 4 7 4 7 ) [ 作者简介]刘迪仁 ( 9 5一 ,男 ,18 16 ) 96年江汉石油学院毕业 ,博士 ,副教授 ,现主要从 事电法测井正反 演、复杂储层 测井评价 及 光 纤 传 感 技 术 等 方 面 的 理论 和应 用研 究 工 作 。

8 6・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数值模拟胡松;周灿灿;王昌学;孔强夫;袁超【摘要】地层电阻率是影响油气评价的重要参数,水平井中常利用感应测井确定地层电阻率,由于水平井与直井测量环境有较大差异,响应方式势必与直井不同.基于三维数值模式匹配法模拟了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的测井响应,分析了地层各向异性系数、围岩层厚、地层界面距离、泥浆侵入、不同地层对比度以及围岩和各向异性对各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目的层高阻时,水平井中双感应受围岩影响较大,低阻时受围岩影响较小;当目的层较薄时,围岩影响要大于各向异性影响;水平井中双感应幅度差主要受围岩影响,各向异性较小时,其幅度差可忽略.【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4(014)011【总页数】5页(P10-13,26)【关键词】双感应;水平井;数值模拟;各向异性;围岩层厚;幅度差【作者】胡松;周灿灿;王昌学;孔强夫;袁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42随着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技术[1],特别是在泥页岩储层中。

这类储层,砂泥薄,地层电阻率表现出宏观各向异性[2],由于水平井中,仪器不再是水平轴向对称[3],导致电阻率各向异性对测井响应产生影响。

测得的视电阻率往往偏离地层的真值。

各向异性地层同时也受到井眼、围岩层厚以及泥浆侵入等影响,造成仪器响应规律十分复杂。

因此,针对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运用三维数值模式法[4—9]对水平井中各向异性地层的双感应测井(深、浅侧向电阻率)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分析了地层各向异性系数、围岩层厚、地层界面距离、泥浆侵入对各向异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可指导水平井双感应资料解释。

随钻测井四极子探测地层横波各向异性

随钻测井四极子探测地层横波各向异性
用旋度公式 C‘ = RCR
其 中R是转置矩阵 :
r a c

^。 l
新的硬度张量就变为 :


o ‘ i口 l
l 0






匡 苣
日 ^一十谴n 2 矗■ 十
直 )t  ̄ 1 。 l i o '
t o
… … … ^ p ~ …
这与T介质 中电缆 偶极子仪器 的测量结果相似 I 。
“)● - ’-越 -
本 文利用有限 差分方法 模拟 四极子 波的传播 ,用 横向各 向同 性 ( I 模型来描述地层的各向异性 。1介质的弹性刚度张量为 : T) 广 I
CI CI CB 】 2 Cl C” I c=
偶极子频散曲线也不能逼近真实 的地层横波速度 。这些特性使得四极 子比偶极子在随钻测井 中更具有优势 。现场实例 已经证明了用四极子 测量 硬地层 和软地层横波速度 的有效性“ 一。在此基 础上 ,本文 着重
研究通过随钻测井环境下四极子波形模拟以及速度分析来探测识别地 层横波各向异性 。
质 Tm 数 : ; % ;= 毫 。h 参 为 : o。 , 坠 =
对 于沉积岩 和结晶岩 ,参数 有很大的 变化 。当波阵 面是 椭 圆 时, 选择 = 的特殊情况 。用 不均匀的有限差分格 子,选择井眼大 小 为8 英寸 ,泥浆 比重为 1 l gl . 5 1b a。假设泥浆硬度和水 的硬度相同 , / 已知泥浆慢度 为27 sf,钻铤的 内部直径 为 2 2 #/ l 英寸 ,外 部直径为 7 寸 。纵波 、横 波 慢 度分 别 为5 / 和 9 / / ,钻 环 密度 为 英 2 7a s

基于偶极横波测井的地层各向异性研究

基于偶极横波测井的地层各向异性研究

lg d t. Th r cia o p l a in r v h tt ea o em eh d a d p icp ea em u h b t o aa e p a t llg a p i to sp o et a h b v t o n rn il r c e— c c
第 3 2卷第Biblioteka 5期 测井技

Vo . 2 No 5 13 .
Oc 2 0 t 0 8
20 0 8年 1 O月
W EII ); NG I( (G1 TECHN( I( (Y ) ,)
文 章 编 号 :0 41 3 (0 8 0 —4 20 1 0 —3 8 2 0 ) 50 1—5
Ab ta t S r t m ns to y o a b n t e e v i i r o iin i a ay e t Ilg d t O sr c : ta u a io r p fc r o aer s r or n o d vca s n l zd wi DS o a aS h a o d tr iefa t r re tt n a dm an h rz n a e t ncsr s rm u t r e e t st ee m n r c u eo in a i n i o io t l co i te si Ta i I p u ed p n e o t n r
基 于 偶 极 横 波 测 井 的地 层 各 向异 性 研 究
祁 斌 ,夏宏泉 ,房 国庆 , 白新 国
( 西南石油 大学石油T程测 井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 0 0 ) 1 50 摘要 :为确定塔 中 I 断裂坡折构造 带裂缝走向和水平主应力方位 , 号 利用偶极横 波成像测 井资料进行 奥陶系碳 酸 盐岩储层各 向异性研 究 。在分析偶极 横波测井仪发射与接收信号特征 的基础上 , 研究 了横 波分裂现 象在裂缝性地 层 和构造应 力不均衡地层中的响应特征 。综合利用 Al r f d旋转分析法与反演分析 法提取 了地层快 、 o 慢横波 的慢度 与方位 , 以此评价地层各 向异性 。参考 F 成像资料对塔 中 I号断 裂坡折构造带部分 井奥 陶系碳 酸盐岩储层 的各 MI 向异性进 行了分析 , 研究认 为快 、 慢横波在评价 由裂缝和构造应力不 均衡 引起 的地层各 向异性 中具 有 良好 的应用

岩石各向异性在水平井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岩石各向异性在水平井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1998年
岩石各向异性的实验装置及测量结果
由于目前用的赫斯勒型夹持器只适用于圆柱形 岩样, 为此设计制造了适合于方形岩样的常温高压 多参数夹持器, 最大围压为60 M Pa, 最大轴压为70 M Pa, 最大流压为30 M Pa。研制的高温高压多参数 探头可以在温度100℃、压力100 M Pa 下同时测量 岩样的纵、横波速度、电阻率、渗透率和温度。图1是 夹持器示意图。把经加工制备好的岩样放入夹持器, 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测量某个方向的多个参数, 通 过改变岩样方向, 得到不同方向的测量值。还可用这 套装置进行驱替实验, 图2是用该夹持器进行油驱水 得到的电阻率增大系数 I 与含水饱和度 S w 的关系 图。
的电阻率。 用下式计算岩样纵波和横波各向异性系数
m = V H V V = (V X + V Y ) (2V Z ) (2) 式中 m ——声波各向异性系数;
V H、V V ——平行和垂直层界面方向的声速; V X、V Y、V Z ——沿岩样 X 、Y、Z 方向的声速。 图3是一口垂直井的测井曲线, 在该井的3 097 ~ 3 150 m 是打水平井的目的层段, 油层厚度约53 m , 上部岩性较好, 下部岩性较差, 层内有明显的高 阻夹层, 上部油层的平均电阻率为12 8 m , 声波时 差平均值为287 Λs m , 密度值为213~ 2135 g m 3, 中 子孔隙度为18 p. u. , 泥浆电阻率为0155 8 m。水平 井穿过该层的中上部, 距油层顶界面约5 m 左右, 水 平段最大波动幅度为113 m , 水平段长度为37316 m。图4是水平井中物性较好段的测井曲线, 从图中 可以看出储层的横向非均质性较大, 出现许多高阻
ΚR H 1 + (Κ2 - 1) co s2Η

随钻电阻率各向异性影响机理分析

随钻电阻率各向异性影响机理分析
( 随着 0增 大 , 向异性 对 实 测 的 L 2) 各 WD电
阻 率影 响增 大 , 其值 增 大 ; 不 同 源距 的电阻 率 , 使 对
2 井斜角( 地层倾 角) 和地层各 向异性 对 随 钻 电 阻率 的影 响分 析
图2 ~图 3是相 对夹 角与 电阻率 的关 系。 然 , 显
地层水平 电阻率 R ,所 以 R 曲线越接近地层的水 平 电阻率, 越有利于准确的地层评价。 由于各 向异 但 性 的存在, 电测 曲线偏离水平 电阻率, 会使 偏离程度 严重时会导致地层评价结果可靠性变差。电阻率 的
在各向异性介质计算 中利用的 1 和 仃 有效 3 " 值来 自于层状地层的电导率和厚度 ( 体积百分 比) 。 如果层状地层包括具有电导率 1 和 仃 的两种介 3 " : 质, 体积百分 比分别为 a 1a各 向异性电导率由 和 -,
式中: R、 盯 分别为地层水平方向、 R 和 仃 和 垂直 方向的电阻率或 电导率。
通常 , 在直井 中测量的电阻率是水平电阻率 。 当 地层倾角相对较小时 , 通常可忽略各 向异性的影响 , 但 当地层倾角较大时 , 各向异性的影响很大。 图 1 从
不 难看 出各 向异性 与地 层 产状 间的关 系 。
看作为等同于类似水平 电阻产生的平均电导率。垂 直 电导率控 制着 电流垂 直 流到地层 面 。该 电流看 作
是 电阻率 等 同于一 系列 电 阻产生 的平均 电阻率 。
() 1 各向异性可能造成直井 电缆电阻率测井和 L WD电 阻率测 井 曲线 出现偏 离 ,当相对 夹角 0较
高 时更 为突 出 ;
随着 0增大, 各向异性对深探测的电阻率值影响最 大( 越明显) ; 各向异性随 0变化对 电阻率影响表现 为, 对相位电阻率的影响大于对衰减 电阻率的影响 ; 频率低 , 非均质性对实测 电阻率影响越小 ; ( )当小于 4 。时, 3 0 地层各 向异性对 A C R (D MP E ) DL测 量 结 果 的 影 响 甚 微 , C R、 R、 WR 和 I 两 者测量值基本保持一致且非常接近 地层真 电阻率

各向异性地层电磁脉冲测井响应的FDTD模拟

各向异性地层电磁脉冲测井响应的FDTD模拟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2期 1
20 0 8年 4月
勘 探 地 球 物 理 进 展
Pr g e s i p o a in Ge p y is o r s n Ex l r t o h sc o
Vo. 1 No 2 13 , . Ap . 2 0 r,0 8
向 电阻率 的影 响 。
异性地 层 中 的电磁 脉 冲测 井 响应 特征 , 考查 复 杂各 向异性 地 层对 电磁 脉 冲测 井 响应 的影 响 。
1 电磁脉冲测井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
1 1 电磁脉 冲测 井理 论 .
本研 究 中, 电磁 脉 冲测 井 仪器采 用 单发 双收 线 圈系 。发射 线 圈通 高斯脉 冲激 励 电流 , 冲底座 宽 脉
度 为 纳 秒 数 量 级 。 对 于 各 向 异 性 地 层 , 用 采
Wa _提 出 的 方 法 计 算 视 电 阻 率 , 两 接 收 线 圈 i6 t 即
RlR2 , 的脉 冲响 应 为 V1 f 和 V2 f , Vl f 一 0 () () 设 () 的 时刻为 t, () Vzf 一0的时 刻 为 t, 别 称 为接 收 z分
线圈 R 和 Rz脉 冲 响 应 通 过 零 点 的 时 间 , 地 层 则
视 电阻率 表示 为

和径向探测深度之间 的矛盾 , 且具有频带宽、 信息
量大 , 能在 时 间域 内 提取 目标 信 息 等 优 点 , 因此 受
到更 大 的关 注 。1 5 9 1年 , i6就 对 瞬 态 电 磁 波 Wa _ t] 的距 离 。
已发 现 的 油 气 藏 中 , 向 异 性 油 气 藏 约 占 各 2 ~3 , 地 层 电阻率参 数测 量 的准 确程 度直 O/ O/ 对 9 6 9 6

地层方位各向异性

地层方位各向异性

地层方位各向异性第l1卷第6期圉虾曲乞勘摞747④谣方位各向异性Bertchenin等着Ch,enlnJB主题词方位各向异性交叉偶极横波分裂裂缝你对钻井过程中的井眼稳定性存在疑问吗?产层具有裂缝渗透率吗?裂缝方向是怎样的?局部应力状态是怎样影响增产计划的?厚殖,衽叶,l寸,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测量地层的方位各向异性自1927年在法国首次采用电缆测井以来,井眼中记录的大多数信息都表明地层特性是随井中的深度或井旁的深度而变化的.这个数据是一维的,因为只有深度是可变的.当今复杂的油藏评估需要更广泛地反映地下情况.不仅要弄清物理性质是怎样随深度变化的,而且还要掌握井眼附近这些特性的方位分布本文介绍了测量地层方位各向异性的创新技术,这就是交叉偶极声波测量法.探测仪探测仪除了具有一个单极发射源和一组单极接收阵列以外,还包括能排成一线或排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偶极声渡发射器和一组8个偶极的接收器.偶极发射源及接收器发送或接收与其表面垂直的质点运动.每个偶极接收器记录着称作轴和Y轴的两个水平,正交轴上的数据.实际上,每个X,Y轴方向都有一个发射器和8个接收器.仪器简图如图1所示对于8个当中的每一个接收器,测井仪记录4个分量,这4个分量为:删——方向作为发射源,方向接收器记录的波形皿L_一方向作为发射源,Y方向接收器记录的波形.n._一Y方向作为发射源,Y方向接收器记录的渡形.——Y方向作为发射源,方向接收器记录的波形.图2示出了由8个接收器当中的一个得到的4个单一分量的数据集.取决于岩石的压实作用,探测深度是1R一4n,这个穿透深度是很重要的特征.与之相反,以往研究的大多数技术都是依据探测深度很浅的电阻率数据或井下声波成像仪获得的数据来估算各向异性的.横波和各向异性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偶极源产生的挠曲渡(横渡)沿井眼传播,且质点运动与传播方向垂直.让我们假设一个各向异性模型是由南北向的一叠垂向平板建成的(图3).这个简单模型代表裂缝性地层.平行于平板方向的横渡速度()较快,而垂直于平板方向的速度()较慢.当偶极源和接收器顺着平板的方向(南北向)排列时,质点运动方向与平板是平行的,并且*收稿日期:1999年6月1日.原文有图8幅.编时删去其中1幅,图号重新排序.ZL,CPT泽荣宝牛748国外油气勘探10f3图1撂测杖.图中显示了发射器,隔离器厦接收器部分,该仪器直径3.88i~.,可在直径45in一21in的井中使用.谊杖器适台于在400.F的温度,:~0000psi的压力下剐量999缸图28个接收器之一记录的波形.该图显示了4个分量:,,W厦YX图3描述各向异性介质中横渡性能的简单模型图4措波的分裂.产生的横波分裂成两个子波,较?的子波与裂缝平行,较?l蔓的子波与裂缝垂直第11卷第6期地层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是看不见的.而测井攸仅测出.然而,当偶极源和接收器与平板方向垂直时,质点运动就会受到每个板之间界面的影响,这时仪器测出慢横波速度(K).当偶极源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裂缝"方向时,原先的挠曲横波分裂成两个子波.一个子渡以快横波速度()传播,并且质点运动与裂缝方向平行;而另一个子波则以慢横波速度()传播.这种现象称作横渡分裂或横渡双折射(图4).交叉偶极数据处理处理交叉偶极数据的常规方法是利用Afford(1986)描述的分析法将4分量偶极阵列(,皿,,YY,YX)旋转成两个主波阵列,然后单独处理每一个单一的波列,从而获得快,慢横渡速度称作Afford旋转法的该项技术还应用于垂直地震剖面(VSP)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当速度分析误差值达到快,慢横波速度的差值时,用:Mford旋转法确定方位有90~的双值性这要求我们开发出新的处理方法Tang和Chunduru(1997)研究了一种能降低方位双值性,又能准确测量各向异性参数的新的反演技术.新方法是根据各接收器之间的波形拟合进行的.根据这种仪器的构型,能在每个深度点对32对接收器进行估值.在对数据集中所有接收器对接收的时间和振幅延迟进行多次对比之后,再应用迭代全局最小值的处理方法,Tang-Chundum方法同时得到快速方向和,值因此,该项新技术不受与Afford旋转法有关的方位双值性的影响.美国中大陆区应用实例我们阐述该探1测器在美国中大陆的应用实例.常规测井分析表明该区有70ft厚的含少许白云岩的钙质砂岩.孔隙度范围4%~8%,层段上部孔隙度较高该层顶部一个小泥饼的形成表明层段上部的渗透率有限.由于该砂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因此不像是一个好的远景区为了证明该测量结果具有重复性,用探测器在相同层段记录了3次.图5表明了两个轴向分量XX和的基本处理过程.左边记录道的曲线是伽马射线测井曲线2号道(左边第二个道)示出了分量方位该实例中,探测仪在砂层段旋转360~.3号道是XX和IT分量的视横波速度曲线.视速度随探测仪在井下的旋转而变化,这清楚地表明了地层的方位各向异性.然而,在该处理阶段,由于测量值是有限的,故没有指出各向异性值和方位.图6显示了利用Tang和Chundum(1997)的反演技术进行全交叉偶极处理的结果. 所有3次都经过处理,表明了处理的稳定性.第1道显示了伽马射线测井曲线和仪器方位.在所有这3次中,仪器每50fi旋转一圈第2道的曲线表明了地层的慢与快横波速度以及井孔XY方向的直径.第3道的曲线,称作ISO.s1,是一个反演过程的有效性标志.反演过程中,同时考虑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模型.当快横渡分量的模拟和测量的速度拟合较好时,ISO—s1的值为正,否则为负.当IS0一S1为负值时,推测地层是各向同性的.第4道显示了各向异性程度和由多次计算得出的标准偏差值右边的最后一道是各向异性方向(或裂缝走向)以及根据3次测井计算出的标准偏差.该特殊实例中,各向异性位于砂岩段,并且总是东西向.特别强调的是,各向异性方向与仪器的实际位置无关.尽管测井当中探测仪总是快速旋转,但各向异性的方向仍保持不变.这种恒定性证实了该过程的有效性.以更多的"用户友好的"方式显示信息是可能的图7的显示中,图反映的是井眼附近横5'50国外油气勘探999矩■畦船譬科艇薯三uq霹辞匠霉譬田惟智田惦辉譬赳.崃定雌崃譬掣霹蝌鲁丰面譬掣纂寒蓉k哪奄嫜÷窄恬田星星广,<)'∽P-,,一,宕—量一置霉毒昌惜0:}昌鲁:厘趔噬:柽蘑霉厘牝暑虽莩C§ll\,/.,—一窖^-一,r,斟亲羞.●第11卷第6期地层方位各向异性75l图7旋转360~所显示的信息图一图中色彩的变化表示井眼周围横波速度的变化波速度的变化情况.这种情况下,快横渡速度指向东西向各向异性与平行于快横波速度的的裂缝系统有关.裂缝的显示表明该砂层是一很有前景的层段,即使岩石渗透率较低,从该地层借助裂缝也可产出有经济价值的流体.译自TheLeod/ng&,,T(.1.18,No.2,1999译者简介牛宝荣女.助理工程师.1962年生,自学英语大专毕业,一直在吐哈研究院从事情报工作曾发表译文数篇.(本文编辑宋焙)。

典型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典型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典型地层测井响应特征煤层:(三高三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孔隙度高、密度值低、GR低、光电有效截面积Pe低。

SP变化不明显碳酸盐岩和火成岩裂缝性地层:(三低一高)GR低、电阻率低、孔隙度低、声波时差高.纯泥岩(特殊泥岩除外):电阻率系列值低、声波时差值高、GR高、密度值低、中子孔隙度高.高致密层:电阻率系列高阻对齐、对应其他曲线应是:密度高、中子孔隙度值低、声波低、GR低。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1)油层: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油层:当Rmf>Rw时: 电阻率为低侵特征(ILD >ILM〉LL8)(2)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气层:声波时差变大(在未压实的疏松地层出现周波跳跃)、中子孔隙度低、密度值低、电阻率高、(3)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砂岩地层(水层):当Rmf>Rw时:SP负异常、微电极为正差异(微电位〉微梯度)、电阻率为高侵特征(LL8>ILM〉ILD)、井径缩径、当Rmf=Rw或咸水泥浆时:SP无差异、当Rmf<Rw时:SP正异常、微电极为负差异(微电位<微梯度)水淹层:视电阻率曲线值降低、曲线形状变得圆滑、微电极曲线数值降低且出现较大正差异、SP曲线基线偏移、补偿声波值变大。

各种测井曲线对不同岩性地层的反应特征

各种测井曲线对不同岩性地层的反应特征

(在一般淡水泥浆、常规钻井条件下的反应特征)
中子 补偿 补偿
岩性密度
自然
伽玛 中子 密度 体积密 光电截面 伽玛
API % g/cm3 度g/cm3 巴/电子 API
很高 最小 最低
很低 (30~40) <2.3 <2.1~ 1.83~ 最高
2.5
3.45
最小
较低
<2.4 低

中等 中等 中高 (14~23) (2.3~


中负
负 幅大
负幅 最大
负 幅大
负 (偶正)
负 (偶正)
泥膏岩 硬石膏
高尖状
(无 高尖状
差异)
高值
(无

差异)
较高 高
高尖状 偏正 高尖状 偏正
白垩土 泥灰岩
较高 (近无 差异)
高 (有
较高 次高
较高 较高
一般负 较高 (偶正)
正或稍 Ⅰ









白云岩
燧石岩
安山、玄武岩
2.65)
中等 (2.3~ 2.65)
1.81~ 低~ 2.86 很低
高 偏低 低
纯气0.1 低
较低 较低
中等 20 左右 较低 (16~18)
不 规则

低 15 左右
较高
较高
特小 2.03
纯油0.2 低
类似 补偿 密度 相关 数值

盐水 1.64淡 低 水0.36
较低
4.65

较高
较小 高 较低 2.35
较低 中低

负 (不 规则) 负 (不 规则) 负幅大 不规则

测井影响因素分析

测井影响因素分析

测井影响因素分析一、电阻率1、岩石成分(1)岩石固体部分的性质。

作为一般规律,固体颗粒和胶结物根本不导电。

但是某些粘土还是或多或少导电的,而且还有一些导电的矿物(石墨、赤铁矿、金属、硫化物等)。

(2)孔隙中的流体性质。

烃类物质是根本不导电的,水的电阻率取决于存在的溶解盐分。

(3)孔隙度和饱和度。

2、岩石结构岩石颗粒的形状、尺寸、分选、排列方向和分布决定孔隙度及其分布、孔隙和通道尺寸,而它们又通过如下因素影响电阻率:(1)曲折度,它与地层因素关系式的F、∮中的“m”和“a”有关。

(2)渗透率,它的变化会改变原状地层和侵入带的侵入剖面和饱和度。

(3)微观各向异性,这一因素使得采用水平电流流动的仪器或在垂向的读数产生畸变。

而粘土和其它导电矿物的分布方式也是重要的(层状的和分散的)。

(4)裂纹和裂缝中如果充有导电钻井液或水,它们就代表某些仪器优先的电流路径,而且每种仪器所受的影响也不同,“a”和“m”因素也有所变化。

3、地层倾斜当地层不垂直于井轴的平面时,视电阻率可能有误差。

这也是各向异性的一种形式。

4、沉积构造、沉积环境和地层层序地层厚度及其内部的组成方式和邻层性质(也就是宏观尺度的各向异性)都与沉积历史有关。

5、温度导电介质的电阻率同温度有关。

6、孔隙压力和压实作用孔隙压力是几种因素的函数,包括构造力、上覆岩层压力和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对岩石颗粒排列和、填充物和孔隙度有重要的影响。

7、小结简言之,岩石电阻率主要取决于岩石水饱和度和孔隙度。

综合应用电阻率测井资料和其它测井资料,能进一步推断地质情况,做出某些合理的地质假设。

二、自然电位1、岩石成分(1)岩石骨架的矿物除了煤,金属硫化物和导电矿物外,岩石骨架成分对SP没有影响(煤层常常产生与渗透层相类似的SP)。

2、泥质泥质对SP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还与它的重新分配方式有关。

(2—1)层状泥质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有:泥质和渗透层之间的相对厚度,以及电阻率Rt、Rs、Rm。

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快速计算及资料处理

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快速计算及资料处理

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快速计算及资料处理肖加奇;张国艳;洪德成;杨善德【摘要】Using generalize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we deduced a complete form of solution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layered anisotropic formations. Those generalize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can be evaluated with recursion formula for each electromagnetic wave mode. A fast forward modeling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Fast Hankel Transformation (FHT) method. The responses of a 3D induction logging tool are determined by the horizontal conductivity, the vertical conductivity, the relative dip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azimuth angle of the tool, and a single component of the logging curve can't meet the need of data interpretation. Gaining insight into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asurement components of a 3D induction tool, we developed a quick-look interpretation method by combining the measurement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ways. The processing results of numerically simulated data have shown the fac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ross-components accurately outlines the boundary location and qualitatively recognize anisotropic layers, 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imary components enhances resolution and reduces nonlinearity relating to electrical parameters.%本文采用广义反射系数法推导了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电磁场的积分解析解,并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实现了三维感应仪器测井响应的快速计算.三维感应测井响应与地层水平电导率、垂直电导率和井斜角及仪器方位角同时有关,单一分量的测井曲线不能满足资料解释的需要.通过对仪器测量分量响应特征的考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量测井曲线的资料直观解释方法.数值模拟显示,交叉分量相关组合量可准确划分地层纵向边界,并可直观识别各向异性层;与单独分量相比,主分量相关组合量提高了纵向分辨率、减弱了与地层电导率参数的非线性关系.【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3(056)002【总页数】11页(P696-706)【关键词】三维感应测井;各向异性地层;水平层状介质;直观解释【作者】肖加奇;张国艳;洪德成;杨善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长春130012;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 引言据估计,世界上大约有30%的油气储存于砂-泥岩薄交互层中[1],这种薄交互储层可等效为宏观的单轴各向异性地层[2](或称横向各向同性地层,简记为TI地层),探测和识别这类地层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和现实需要.现有的轴向型感应测井仪器由于纵向分辨率还不够高,往往将这种薄交互油储层误认为是高含水饱和度层而漏掉[3].三维感应测井仪器是由三个彼此垂直的发射线圈和与之平行的三个接收线圈组成,能探测到地层的水平电导率和垂直电导率信息,可以从三维角度识别地层特性,对薄储层、复杂储层的探测具有先天的优势.快速正演模拟是研究测井响应特征和资料处理的必要计算工具.含井眼和纵向邻层的非均质地层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的求解是三维问题,没有正演解析解,只能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等数值计算方法求解[4-7],其计算工作量大,计算时间长.忽略井眼环境的水平层状地层模型可用来研究纵向邻层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及经过井眼效应校正的测井资料的直观解释与非线性迭代反演.国内外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三轴感应测井响应的快速算法研究,如数值模式匹配方法、传输线理论和传播矩阵法等[8-14],这些算法本质上都是计算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磁场,并且计算效率相当.本文针对水平和垂直线圈源(等价为磁偶极子源)激发的TE波和TM波,利用广义反射系数递推方法推导了纵向行波的递推公式,给出了水平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电磁场积分解析解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并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15]实现其快速计算.三维感应测井响应与地层水平电导率、垂直电导率和井斜角同时有关,且非线性严重,加上邻层对不同分量测井曲线的影响又大不一样,其资料的直观解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16].此外,除共轴分量外其余分量都与仪器方位角有关也增加了资料解释的困难.目前,三维感应测井资料处理除多频聚焦方法(MFF)外,主要是多参数非线性迭代反演方法[9,17],而测井资料的直观解释却鲜有报道.迭代反演方法可以获得更接近真值的地层参数,但其计算速度慢,并不能满足现场对测井资料解释的需要,属于测井资料后处理.资料直观解释计算速度快,有利于测井资料的现场处理,并可为进一步的非线性迭代反演提供好的初始值.本文数值模拟了三维感应测井仪器9个分量随测量深度和仪器方位角变化的响应曲线,并对模拟数据给出了基于组合量测井曲线的直观处理,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2 三维感应测井响应快速计算2.1 TI介质中TE波和TM波的分解在TI介质的主轴坐标系O-XYZ中电导率可表示为对角张量diag(σh,σh,σv),垂直电导率σv方向与Z轴平行,水平电导率σh与XY平面平行.均匀TI介质中电磁场法向分量的Sommerfeld积分表达式为[12]:其中Jn()为n阶Bessel函数,kρ 为积分变量,kv,z=和分别为纵向波数和径向波数;=iωμσh=iωμσv,ω为发射线圈圆频率为各向异性系数,M为磁偶极子强度,下角标代表不同的发射方向;和分别为波数域电磁场法向分量.式(1)中包含三种模式波:由水平磁偶极子源(HMD)激发的TM波、TE波和由垂直磁偶极子源(VMD)激发的TE波.将(1)式代入麦克斯韦方程[18],有得到波数域中电磁场水平分量:2.2 层状介质中电磁波利用TE波和TM波分解技术,我们只需推导波数域中电磁场法向分量在地层中的分布,然后由式(3)和(4)即可求解电磁场的水平分量.图1为N个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模型,层界面位置用dn(n=1,2,…,N-1)表示;地层n的磁导率μn为各向同性;电导率用张量σ^n=diag(σn,h,σn,h,σn,v)表示.图1 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模型Fig.1 Model of horizontal layered anisotropy formation令源所在的位置为坐标原点,所在层为第m层,则任意层n的电磁场法向分量可表示为纵向行波与柱面波的叠加:F为纵向行波的传播项,上角标TM,h表示由水平磁偶极子源激发的TM波,其余类推;对不同模式波,传播项F的表达式略有不同,但可统一写为:(详细推导见附录A)其中,上角标“±”分别代表上行波和下行波;A为振幅,为边界处的广义反射系数.对于传播项将式(6)中的指数因子做替换kz→kh,z,振幅具体展开为:对于传播项,将式(6)中的指数因子做替换kz→kh,z,振幅具体展开为:对于传播项,将式(6)中的指数因子做替换kz →λkv,z,振幅具体展开为:由式(5)和(6)可以看出,如果知道每一层的广义反射系数R和纵向行波振幅A,即可求得电磁场法向分量.三种模式波振幅An有统一的递推关系,指数因子按式(7)—(9)方式替换可得到相应模式波的具体表达式.为了表述简明,我们略去递推公式中的上标和下标.不失一般性,任意层n中的传播项F可写为:上行波在m+1层中的振幅可表示为边界z=dm处的反射波和透射波振幅的迭加:其中Rm+1,m和Tm,m+1为m层对m+1层的狭义反射和透射系数,整理后同理,下行波在m-1层中的振幅为:重复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得到其余相邻层振幅的递推关系:各向异性地层的广义反射系数可由相邻两层的狭义反射、透射系数表示[19],利用电磁场水平分量在边界处的连续条件,由式(3)和(4)得:由此,上述三种模式波在边界处狭义反射、透射系数的具体表达式可写为:类似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地层模型中广义反射系数的推导方式[19],可推导出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广义反射系数的递推公式并整理成统一的表达形式:为满足自然边界条件有 =RN-1,N 和R2,1.由此,将式(10)式代入(3)—(4),可得到任意层波数域电磁场的水平分量表达式:由式(5)和式(22)可以看出,水平磁偶极子源激发的磁场水平分量同时与地层水平电导率和垂直电导率有关,法向分量只与水平电导率有关;垂直磁偶极子源激发的磁场法向分量和水平分量都只与水平电导率有关,与垂直电导率无关.这些基本关系将有助于三维感应测井响应特征考察与资料处理.空间域中的电磁场积分表达式为:式(23)的右端为Sommerfeld积分表达式,其积分核是慢衰减的高震荡函数.由于水平层状地层模型的波数域电磁场分量是解析递推,计算速度快,所以空间域中电磁场分量的计算速度主要取决于Sommerfeld积分计算效率.陈桂波等[20]详细比较了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高阶窗函数结合连分式展开技术以及直接积分等方法求解Sommerfeld积分的计算效率,发现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的计算效率最高,是高阶窗函数结合连分式展开技术的3倍,直接积分的27倍.本文也采用这种求解方法.2.3 三维感应测井视电导率响应分量三维感应测井仪器的线圈系结构(图2所示)由三个中心共点的、彼此垂直的发射线圈Tx,Ty,Tz和与其平行的三个接收线圈Rx,Ry,Rz(源距为L1)三个屏蔽线圈Bx,By,Bz(源距为L2)组成.屏蔽线圈可抵消发射线圈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的直耦信号,其绕线方向与接收线圈的相反.图2 三线圈系结构示意图Fig.2 The diagram of three-coil system当发射线圈系向周围发射正弦交流电时,三维感应测井仪器同时测量接收线圈系上的九个磁场分量,它们构成完整的二阶张量:为了考察倾斜井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需引入三个坐标系:地层坐标系O-XYZ (介质主轴坐标系)、仪器坐标系 O-X′Y′Z′ 和线圈坐标系OX″Y″Z″[21].三个坐标系下的磁场张量满足如下旋转变换规则:其中α是仪器轴与地层法向分量之间的夹角,即井眼斜角;φ是仪器绕自身旋转的方位角,即仪器方位角.经补偿后,接收线圈测量的磁场强度可表示为:为便于测井响应与地层电参数之间的比较,通常将感应测井响应规格化为电导率量纲的测量,记为其中Im)为磁场的虚部,Kij为线圈系仪器系数.3 数值算例及资料处理3.1 算法检验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计算效率高,但其计算精度容易受仪器参数及地层参数变化的影响[20].下面我们考察一般条件下感应测井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的计算精度.感应测井仪器接收点距离发射源点一般为0.3~2.0m,发射源频率为10~100kHz,地层电导率变化范围0.001~10.0S/m.图3给出了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计算的磁场分量虚部与其代数解析解[23]的相对误差.图3(a、c、e)仪器发射频率f=25kHz,地层水平电导率σh=1.0s/m、σh/σv=2;(b、d、f)仪器发射点为坐标原点,接收点为(1,0,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相对误差都在0.1%以下,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水平层状各向异性地层模型没有代数解析解,图4给出了三层模型中本文推导的解析解(曲线)与有限元法[7](点线)模拟的三维感应测井响应结果的比较.目标层厚为3m,地层电导率依次为:σ1,h=σ1,v=0.5S/m,σ2,h=1S/m,σ2,v=0.1S/m,σ3,h=0.5S/m和σ3,v=0.125S/m;井眼倾角α=60°,发射频率为f=25kHz,主接收线圈源距L1=39in,补偿线圈源距L2=27in,方位角φ=0°.在Pentium 2.9GHz计算机上,200个测量点计算所需总计算时间为0.55s.从图4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证明了本文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高效的.图3 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的计算精度Fig.3 The calculation precision of fast Hankel transform technology3.2 三维感应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由式(26)知,一般情况下倾斜井中三维感应测井响应的9个分量都不为零,且除轴向分量外,其余分量都是仪器方位角的函数.图5给出了在同时含有各向同性层和各向异性层的地层模型中随仪器旋进的测井响应数值模拟曲线.井眼斜角α=60°,地层模型层厚22.5m,仪器实际测量的行进距离(测量深度MD)是45m;假定沿测量深度的测量间隔是0.1m;每个测量间隔仪器方位角逆时针旋进5°;仪器参数同上.由图5a可以看出,共面分量视电导率响应σx″x″和σy″y″ 受邻层影响比共轴分量σz″z″ 的要大,在边界附近有“犄角”特性,甚至出现负响应,这主要是由层边界的电荷积累引起的.σx″x″ 和σy″y″ 的响应行为很接近,但受各向异性电阻率或纵向邻层的影响,其测井曲线并不重合;随着仪器方位角的旋进,σx″x″和σy″y″在厚层内测井曲线会出现波动.共轴分量视电导率响应σz″z″曲线比较光滑,其响应值与地层水平电导率的走势有一致的对应关系.由式(26)可知,σz″z″响应值与仪器方位角无关.图5b是交叉分量视电导率响应σx″y″ 和σy″x″,它们相互重叠并在零点附近波动.图5c和5d是交叉分量视电导率响应σx″z″、σy″z″ 和σz″x″、σz″y″,它们的响应幅度波动很大,特别是在地层边界附近.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视电导率响应分量是地层各向异性电导率和几何角度的函数,单一的测井响应很难反映地层真实电导率的纵向分布和划分地层纵向边界.在资料处理上,现在普遍采取首先将测得的9条响应曲线变换成仪器坐标系(仪器方位角为零)中5条不为零的测井曲线再做资料解释.由于仪器方位角的变化范围是0~180°,现有的求解方法[21,24]都不能由单一测量点确定方位角所属的象限和逐点转化仪器坐标系中的测井响应分量.本文利用线圈坐标系中直接测量的响应曲线构造出三条与仪器方位角无关的响应曲线σ-、σ+和σapp.组合曲线的构造方法如下:图6给出了由图5中测井响应曲线构造的组合曲线σ-、σ+和σapp.由图6a可见,组合曲线σ-和σ+的形态显著地规则化了,所受邻层的影响显著减少了,与地层参数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和直观了:组合曲线σ-的峰值附近响应曲线明显的有规律的弯折是由屏蔽线圈造成的,峰值与地层边界位置相对应.σ-的测井响应与地层垂直电导率无关,峰值的大小与相邻两层水平电导率的反差成正比[25].组合曲线σ+在各向异性层中的响应值明显偏离零,在各向同性层中响应值趋近零,利用这一响应特征可直观识别各向异性地层.图6b中组合曲线σapp比共轴分量σz″z″的纵向分辨率明显提高;各向同性地层中的响应值与其真值很接近,各向异性层中的响应值处于水平电导率和垂直电导率之间,但比σz″z″更接近地层水平电导率,这是因为组合量σapp与电导率的非线性关系比σz″z″的更弱.综合利用这三条构造组合曲线,我们给出三维感应测井初步的直观解释流程:首先利用组合曲线σ-分层和确定边界位置;其次利用组合曲线σ+区分各向异性层和各向同性层;最后利用组合曲线σapp的标志点给出各向同性地层的视电导率及各向异性层中水平电导率视值.由于各向异性垂直电导率往往比较小,探测灵敏度低,它的视值解释方法与水平电导率的也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图6 构造组合曲线的数值模拟Fig.6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curves图7 各向异性Oklahoma地层模型中的组合曲线Fig.7 The combination curves in TI Oklahoma modelOklahoma地层模型是检验电法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的经典各向同性模型,为进一步检验本文的三维感应测井资料处理方法,我们将其中电导率较高的地层推广为各向异性层.图7给出了包含各向异性地层的Oklahoma模型三条组合曲线的处理结果.组合曲线σapp的纵向分辨率比σz″z″有明显改善,响应值与地层水平电导率更接近;结合组合曲线σ-可以确定出地层纵向边界位置,包括小反差的高阻层和层厚小于1.0m的薄层.靠近围岩的各向异性厚层中组合曲线σ+明显偏离零,而中间的高阻各向同性层中σ+响应值则接近零,为各向异性厚层的识别提供了判断依据.4 结论本文利用广义反射系数法推导了水平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电磁场的积分解析解,并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技术实现了其快速计算.三种模式波的递推公式可以写成统一的表达形式,推导过程简明.通过与已发表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本文公式推导的正确性.倾斜井中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线圈坐标系下的实测曲线响应行为复杂,很难由原始的测井曲线直观提取地层参数信息.本文利用实测曲线构造了响应行为更加规则的三条组合曲线,简化了测井响应与地层参数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维感应测井响应资料的初步直观解释.附录A 发射源所在层纵向行波的表达式令发射源所在层为第m层,由(1)式,任意层n的电磁场法向分量可表示为:其中和U分别代表下行波和上行波,且由自然边界条件有DN=0,U1=0.以垂直磁偶极子激发的横电波波为例,将式(A4)改写为振幅与广义反射系数的表达式.发射源所在层的上行波可看作是下行波在下边界的广义反射波,因此,在边界z=dm-1处有:同理,在边界z=dm处有:联立式(A4)和(A5)求解有:其中将式(A6)—(A8)代入式(A4),经整理得:其中的具体表达式见(7a)—(7c).重复上面的推导过程,式(A2)可改写为:其中的具体表达式见(9a)—(9c).式(A3)可改写为:其中的具体表达式见(8a)—(8c).式(A10)—(A12)除指数因子外,表达形式相同,略去相应的上角标,可将统一写成表达式(6).参考文献(References)[1]党瑞荣,秦瑶,谢雁等.三分量感应测井系统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84-488.Dang R R,Qin Y,Xie Y,et al.Study of 3-C inductionlog system.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in Chinese),2006,41(4):484-488.[2]Klein J D,Martin P R,Allen D F.The petrophysics of electrically anisotropic reservoirs.The Log Analyst,1997,38(3):25-36.[3]Zhang Z Y,Yu L,Kriegsmauser B,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angles and anisotropic resistivity using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logging data.SPWLA 42nd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Houston,2001. [4]王昌学,周灿灿,储昭坦等.电性各向异性地层频率域电磁响应模拟.地球物理学报,2006,49(6):1873-1883.Wang C X,Zhou C C,Chu Z T,etal.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s in frequency domain to electrical anisotropic formations.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06,49(6):1873-1883.[5]Davydycheva S,Druskin V,Habashy T.An efficient finitedifference scheme for electromagnetic logging in 3D anisotropic in homogeneous media.Geophysics,2003,68(5):1525-2536.[6]孙向阳,聂在平,赵延文等.用矢量有限元方法模拟随钻测井仪在倾斜各向异性地层中的电磁响应.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1600-1607.Sun X Y,Nie ZP,Zhao Y W,et al.The electromagnetic modeling of logging-while-drilling tool in tilted anisotropic formations using vector finite element method.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08,51(5):1600-1607.[7]Lv W G,Chu Z T,Zhao X Q,et al.Sim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logging response in deviated wells based on vector finite element method.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9,26(1):96-99.[8]汪宏年,陶宏根,姚敬金等.用模式匹配算法研究层状各向异性倾斜地层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1591-1599.Wang H N,Tao H G,Yao J J,et al.Study on the response of a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logging tool in deviated and layered anisotropic formations by using numerical mode matching method.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08,51(5):1591-1599.[9]Wang H N,Tao H G,Yao J J,et al.Fast multiparameter reconstruction of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well-logging datum in a deviated well in a horizontally stratified anisotropic for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8,46(5):1525-1534.[10]Wei B J,Zhang G J,Liu Q H.Recursive algorithm and accurate computation of dyadic Green′s functions for stratified uniaxial anisotropic media.Sci.China Inf.Sci.,2008,51(1):63-80.[11]Zhong L L,Li J,Bhardwaj A,et putation of triaxial induction logging tools in layered anisotropic dipping formations.IEEETrans.Geosic.Remote.Sens.,2008,46(4),1148-1163.[12]范宜仁,杨震,邓少贵等.层状介质中大斜度井感应测井响应计算新方法.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66-169.Fan Y R,Yang Z,Deng S G,et al.New computation method of induction logging responseof highly-deviated wells in stratified media.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in Chinese),2009,31(1):166-169.[13]魏宝君,王甜甜,王颖.用磁流源并矢Green函数的递推矩阵方法计算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1):2920-2928.Wei B J,Wang T T,Wang puting the response of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logging in layered anisotropic formation by the recursive matrix method for magneticcurrent-sourc e dyadic Green′s function.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09,52(11):2920-2928. [14]姚东华,汪宏年,杨守文等.用传播矩阵法研究层状正交各向异性地层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3026-3037.Yao D H,Wang H N,Yang S W,et al.Study on the responses of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logging tool in layered orthorhombic anisotropy formations by using propagator matrix method.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10,53(12):3026-3037.[15]Andersion W puter program: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related Hankel transforms of orders 0and 1by adaptive digital filtering.Geophysics,1979,44(7):1287-1305.[16]Wang H,Barber T, Morriss C,et al.Determining anisotropicformationresistivityatanyrelativedipusinga multiarray triaxial induction tool.∥SPE 103113presented at the 2006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San Antonio,Texas,U.S.A.,2006.[17]Barber T,Andersion B,Abubakar A,et al.Determining formationresistivity anisotropy in the presence of invasion.∥SPE 90256presented at the 2004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Houston,Texas,U.S.A.,2004.[18]Moran J H,Gianzero S.Effects of formation anisotropy on resistivity-logging measurements.Geophysics,1979,44(7):1266-1286.[19]Chen W C.Waves and Fields in Inhomogeneous Media.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0:48-65.[20]陈桂波,汪宏年,姚敬金等.水平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电磁场并矢Green函数的一种高效算法.物理学报,2009,58(3):1608-1618.Chen G B,Wang H N,Yao J J,et al.An efficient algorithm of the electromagnetic dyadic Green′s function in a horizontallayered anisotropic medium.Acta Physica Sinica(in Chinese),2009,58(3):1608-1618.[21]Zhang Z Y,Yu L M,Kriegsmauser B,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angles and anisotropic resistivity using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logging data.∥SPWLA 42nd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Houston,2001,Paper Q.[22]Mallan R K, Torres-Verdin C.Effects of geometrical,environmental,and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on multicomponent induction measurements acquired in high-angle wells.Petrophysics,2007,48(4):271-288.[23]Kennedy D,Peksen E,Zhdanov M.Foundations of tensor induction well-logging.Petrophysics,2001,44(6):588-610.[24]Wang H M,Barber T,Rosthal R,et al.Fast and rigorous inversion of triaxial induction logging data to determine formation resistivityanisotropy,bed boundary position,relative dip and azimuth angles.∥SEG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and Seventy-Third Annual Meeting,2003,22. [25]Minerbo G N,Omeragic D,Rosthal R A.Directional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s insensitive to dip and anisotropy.Patent US6969994B2,2005.。

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的计算

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的计算

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的计算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的计算3.1方法原理3.1.1多份量感应测井的原理多分量感应测井仪可直接测量地层水平电阻率和垂直电阻率,还可得到地层倾斜角和仪器方位角(其线圈结构见图[1]3.1),仪器的3个彼此垂直的发射线圈发射一定频率的交流电,3个彼此垂直的接收线圈接收各个方向的地层信息可得到9个磁场分量,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可得到9个电导率分量(为消除直耦分量的影响,实际上还需配置3个彼此垂直的辅助接收线圈)。

相对于所考虑的地层模型是垂直井眼和水平方向各向同性,在垂直于地层的发射线圈中施加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这时交流电必然在井周围地层中感应出涡流,感应涡流平行于地层流动,这时接收线圈中接收的主要是反映是地层水平电阻率信息;当发射线圈平行于地层时,感应涡流大多数都垂直于地层流动,这时接收线圈中接收的主要是反映是地层垂直信息。

通过对接收线圈中接收到的3个方向的信息进行处理,即可得到地层水平电导率和垂直电导率。

3.1.2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这里所用到的方法是Yee提出的交错网格用有限差分法用于计算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7,8]。

因为各向异性计算问题,涉及到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仅是在理解科研组以推导的公式基础之上,做了一些基础性质的理论公式推导,为未来学习和研究工作做些准备。

首先用Yee提出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离散得到三个电场分量方程式(2.2.2.7a)-(2.2.2.7c)。

可见每个方程中只有13个未知的场量。

若将电场未知分量按,和的顺序排列[8],得到如下矩阵方程,其中和分别是三个方向上的未知电场离散化分量的个数。

, (3.1.2.1)式中是三个电场分量在离散网格边上的值组成的列向量,上角标表示转置;B是由等效电导率和背景场在离散网格边上的值的乘积构成的等效源,也是一个与形式相似的列向量;是对称稀疏矩阵,其结构为, (3.1.2.2)式中,和,,和,,和分别是由方程(2.2.2.7a),(2.2.2.7b)和(2.2.2.7c)离散化得到的系数矩阵,其中,和分别是和阶方阵。

倾斜各向异性地层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模拟

倾斜各向异性地层随钻电磁波测井响应模拟
第3 7卷
第 2期




Vo 1 . 3 7 No . 2
Ap r 2 0 1 3
2 0 1 3年 4月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1 3 3 8 ( 2 0 1 3 ) 0 2 — 0 1 3 7 — 0 6
W ELL I GGI NG TECHN0 ) GY
Nu me r i c a l Si mu l at i o n o f El e ct r o ma g n e t i c Lo g g i n g Re s p o ns e W hi l e Dr i l l i n g
i n Ani s o t r o p i c Di p pi ng Fo r ma t i o n
斜角增大而增大 ; 视电阻率逐渐 由水平 电阻率 向垂直 电阻率过 渡 。当地层 各 向异性 系数 与井斜角较 大时 , 测量信 号将远大于水平 电阻率甚 至超过垂直 电阻率 ; 井斜角越大 , 发射频率越高 , 随钻 电磁波 视电阻率受地层 各向异性影
响越大 , 且相位差电阻率较幅度 比电阻率更加敏感 。 关键词 :随钻 电磁波测井 ;测井响应 ; 倾斜地层 ;各 向异性 ; 赫兹矢量位 函数 中图分 类号 :P 6 3 1 . 8 1 1 文献标识码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r e a l i z e r e a l — t i me g e o s t e e r i n g a n d a c c u r a t e f o r m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wh i l e d r i l l i n g
a n i s o t r o p i c d i p p i n g f o r ma t i o n, a f r e e o r i e n t e d ma g n e t i c d i p o l e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d

211151701_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

211151701_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

第35卷第3期2023年5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3May 2023收稿日期:2022-08-15;修回日期:2022-09-05;网络发表日期:2022-11-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地下及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装备”(编号:2018YFC060330502)资助。

第一作者:李丰丰(1998—),男,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法测井正反演。

地址:(430000)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111号。

Email :***************。

通信作者:刘迪仁(1965—),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电法测井正反演、煤层气和复杂储层测井评价及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3-0161-08DOI :10.12108/yxyqc.20230314引用:李丰丰,倪小威,徐思慧,等.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2023,35(3):161-168.Cite :LI Fengfeng ,NI Xiaowei ,XU Sihui ,et al.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ction of LWD laterolog in anisotropic formationsand deviated boreholes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3):161-168.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李丰丰1,倪小威2,徐思慧2,魏新路3,刘迪仁1(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产能建设事业部,新疆库尔勒841000;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辽河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00)摘要: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与参数敏感性函数,模拟了螺绕环式随钻侧向测井仪在斜井各向异性地层中的响应特性;通过分析仪器对层厚/围岩、各向异性、井斜角的响应敏感程度,并基于正演结果分段拟合,针对不同的井斜角,提出一种井斜/各向异性快速校正的计算方法。

水平井各向异性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水平井各向异性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勘探开发向复杂储集层如薄层、致密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等发展,水平井工艺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同一地层中,水平井与垂直井的测井响应,尤其是电阻率仪器测井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水平井电阻率分布不再像垂直井一样满足沿井眼的轴对称,从而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进行含油气性评价时,必须考虑地层各向异性影响。

本文从研究区实际资料出发,以“岩心刻度测井”为基础,综合各向异性理论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计算,结合电阻率各向异性模拟计算,开展了水平井各向异性储层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通常,水平井测井环境中各向异性地层属于VTI介质,具体表现为宏观各向异性和微观各向异性。

基于水平井井眼与直井的差异,利用测井解释理论基础,分析了各向异性地层直井与水平井测井响应特征,同一地层在孔隙度和饱和度相近时,整体上水平井电阻率大于直井电阻率,水平井电阻率21.8~49.2Ω·m,直井电阻率18.3~21.2Ω·m;数值模拟计算表明电阻率受各向异性影响随井斜角和地层各向异性的增大而增大;从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入手,分别对比分析了水平和垂直岩样的岩电参数、渗透率、纵横波时差、毛管压力资料和粒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在微观上也表现出各向异性。

利用岩电参数模拟计算并总结了各向异性变化规律,在工区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内(6~10%),各向异性系数范围1.1~1.3。

结合常规电阻率测井资料和电成像资料计算电阻率各向异性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参数相对于常规电阻率资料解释的各向异性参数具有较高的纵向精度,各向异性系数在界面处出现“极值”现象,其结果可有效用于划分地层界面;以各向异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岩电参数分析,利用“双岩电参数法”计算各向异性参数用于计算水平井储层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验模拟计算总结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推广应用于塔里木油田水淹层解释和吉林油田致密油解释,解释结果与试油和生产数据一致;利用“蝴蝶图版法”定性划分水淹级别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划分结果与生产数据符合,定性判别裂缝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识别结果与成像资料解释结论一致,结合区域性地质资料和水平井测井资料,参考水平井相邻直井资料,有效指导水平井压裂。

第4章2:地层各向异性及其评估方法

第4章2:地层各向异性及其评估方法

The ultrasonic testing system
•With the testing data, acoustic velocity may be calculat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
V l t t0 1000
•Where V is the acoustic velocity, m/s; and l length of the rock sample, mm; and t propagation time of the acoustic wave, s; and t0 delayed time of the testing system, s.
v
I v Vv Vh
• Where Vv and Vh are respectively the acoustic velocities in directions V h perpendicular to and parallel to bedding plane of the formation, m/s.
The roller bit has three rollers
The PDC bit has some PDC teeth set in the body
3.2 Acoustic Anisotropy
•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formation is transversely isotropic. Thus, the acoustic anisotropy can be expressed by an acoustic anisotropy index( Iv ) defined as the following: V
e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响应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视电阻率表达式,即普通电阻率测井和感应测井的测量结果为:a R R =gm R =2V H H VR R σλσ==为各向异性系数; θ为相对地层倾角;对于层状地层,垂向电阻率总是大于水平电阻率:V H R R ≥,因此,各向异性系数α通常总是大于1的。

下面给出两种特殊情况的结果:1) 对于θ=0的特殊情况,即直井情况,H a R R =;2) 对于θπ=/2(90度)的特殊情况,即水平井情况,a R =。

因此,在有倾角的各向异性地层中,普通电阻率测井或感应测井仪器反映的是地层垂向电阻率和水平电阻率的加权平均:由0度时的H R 变化到90度时的从物理机制看,感应测井在直井中的涡流是水平方向的,因此仅得到水平电阻率,而在斜井中由于涡流存在于两个方向,所以其读数为垂向和水平向电阻率的平均值。

在直井中,感应测井只是反映地层水平电阻率,普通电阻率测井或侧向测井也主要反映地层水平电阻率,这是常规电测井在反映各向异性方面的局限性。

2. 各向异性指数系数[2,4,12]在各向异性地层中,电阻率测井的响应还与井下仪器的结构有关,不同测井仪器测量出的视电阻率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在泥岩层中,感应测井仪测量的视电阻率明显低于0.4m 电位测井仪;在砂泥岩互层,梯度测井仪测量值异常地低。

因而利用各种电测井仪的响应差异可识别电阻率各向异性地层。

在垂直井眼中,假定地层是水平的,砂泥岩薄互层、不同粒度大小的砂岩层、岩层中薄层的电阻性或电导性条带等都使地层表现为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指数主要与砂泥岩电阻率反差程度和砂泥岩相对厚度有关。

图1是砂泥岩互层水平电阻率、垂直电阻率与各向异性指数关系图。

图1中R sh =1.0Ω·m ,Rsd=10.0Ω·m 。

h sh =h sd 目处是各向异性指数2λ最大的地方,约为3,此时R h 约为1.8Ω·m ,而R v 约为5.5Ω·m 。

R h o r R v (Ω.m )Vsh (%)实验室里已经观测到页岩的电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其系数λ介于1~3之间(Schlumberger 等,1934年;Keller 和Frischknecht ,1966年)。

各向异性系数只在横向各向同性的情况下才有意义[4]。

图4-3所示为典型的电阻率各向异性的直方图。

从图4-3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油藏,电阻率比值小于1.5,而较高的电阻率各向异性一般小于2.2[12]。

3. 各向异性系数与孔隙结构的关系[8]各向异性系数λ===式中,f f b x φσσ=反映裂缝附加导电性的大小。

x 值愈大,附加导电性愈强,反之附加导电性愈弱,本文称之为裂缝附加导电性系数。

各向同性的介质中x=0;λ=1。

f φ为裂缝孔隙度;σb 、σf 分别为基岩和裂缝内流体的电导率;Ω为裂缝的倾角。

图1为接近双201井参数计算的裂缝角度与各向异性系数的关系。

由于深侧向测井聚焦优于浅侧向测井,近似的有深侧向测井视电导率σLLD=σh,浅侧向测井视电导率σLLS=σσ。

当砂岩具有裂缝时,对于高角度裂缝(一般大于70°),由于裂缝引起地层纵向电阻率比水平方向电阻率低,此时,各向异性系数λ<1,故出现正差异,即深侧向大于浅侧向;反之,对于低角度裂缝砂岩(一般小于40°),λ>1,纵向电阻率大于水平方向电阻率,此时,出现负异常,即深侧向小于浅侧向。

裂缝产状40°~70°时,深、浅侧向测井相近(见图2)。

4. 各向异性地层的各电测井响应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2]双侧向测井主要受水平电阻率的影响,而垂直电阻率对深浅侧向响应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浅侧向由于回流电极靠近电流发射电极,主电流在回流至回流电极时,一部分电流沿着地层的垂直方向流动,因而其测井响应包含部分垂直电阻率信息;而深侧向由于回流电极较远,主电流在流向地层深处时就发散了,因此,相对浅侧向来说,深侧向受垂直电阻率的影响程度就要小得多。

在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深浅侧向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侧向测井的“双轨”现象。

因此,在实际测井中,如若出现所谓的泥岩层“双轨”现象,这时就要考虑是否由岩层的各向异性所引起。

由于深浅侧向受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程度不一样,这样可通过测量值来考查它们与各向异性指数的关系。

图3是在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的浅深侧向测井值的比值R LLs /R LLd 与各向异性指数λ的关系图,泥浆电阻率为 1.0Ω·m ,井眼直径为0.20m ,图中忽略了R LLs 小于R LLd 的部分。

由图3可以看出,浅深侧向测井值的比值与地层各向异性指数的对数呈正比关系,且近似线性。

地层各向异性系数(2V H H VR R σλσ==)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11] 图1的计算条件:井眼直径20cm,泥浆电阻率1Ω·m,目的层厚10m,各向异性目的层水平方向电阻率Rh=20Ω·m,围岩电阻率Rs=2Ω·m。

从图1可以看出,在直井(井斜0°)和水平井(井斜90°)环境中双侧向测井响应随地层各向异性系数的变化关系的差异非常大。

直井中双侧向仪器所发出的电流面方向平行于地层水平方向,仪器所测得的视电阻率基本反映各向异性地层水平方向的电阻率,随各向异性系数基本不变化。

而在水平井中仪器发出电流面垂直于水平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受到垂向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双感应测井响应特征[2]在垂直井中,双感应测井不受地层垂直电阻率的影响,可直接得到更为准确的各向异性地层的水平电阻率。

在垂直井眼中,对于层状各向异性地层,感应发射线圈发射电磁波,在地层中感应出的涡流沿水平方向流动,这时在接收线圈上测得的信号反映的是地层水平电阻率信息。

如要利用感应测井测量地层垂直电阻率,必须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轴与垂直电阻率方向垂直或保持一定角度。

在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双侧向和双感应的测井响应特征是大有差异的,双感应的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完全重合,而双侧向的深、浅侧向测井曲线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由这些特性即可判断出低阻地层的各向异性存在与否。

另外:各向异性层状沉积岩层的双侧向响应特征[5]在直井中,沉积岩层理面与井轴垂直。

图2为不同井眼条件下无限厚电性各向异性地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

由图2可知,深、浅视电阻率不仅与井径dh、泥浆电阻率Rm大小有关,还与地层各向异性系数λ有关。

深、浅侧向视电阻率随着地层各向异性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浅侧向视电阻率RLLS受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更为明显,与深侧向视电阻率RLLD出现了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深、浅侧向的聚焦能力不同。

图2中Rh为地层层理方向电阻率。

图3为Rm=0.1Ω·m,Rh=10Ω·m条件下计算的地层层理方向电阻率与深、浅侧向视电阻率的比值随地层倾角的变化关系。

由图3可知,在水平地层情况下,深、浅侧向视电阻率值主要反映地层层理方向电阻率。

对于倾斜地层,随着地层倾角的变大,垂向电阻率Rv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变大,特别是水平井视电阻率将主要反映地层垂向电阻率。

对于有限厚地层,其电测井的响应还要受到围岩的影响。

考虑最简单的三层介质情况,假设目的层厚度为3m,层理方向电阻率为 1.9Ω·m,垂向电阻率为10.5Ω·m,其电性各向异性系数为2.351,上、下围岩电阻率为1Ω·m,泥浆电阻率为0.1Ω·m,井眼直径为20cm。

不同倾角情况下,地层的视电阻率响应曲线如图4。

随着地层倾角θ的增大,地层视厚度(由曲线的半幅点确定)增大,视电阻率也增大。

由于受到地层厚度的限制,对于垂直地层(对应水平井)情况,深、浅侧向的测井值均未接近垂向电阻率,这主要是受围岩的影响造成的。

对于水平地层,从电性各向同性到明显的各向异性,深、浅双侧向也从正差异转向负差异,而且和高倾角地层的深、浅电阻率存在明显差异,如图5。

图5的计算条件:地层厚度为5m,围岩电阻率为1Ω·m,冲洗带地层层理方向电阻率为4Ω·m,原状地层层理方向电阻率为20Ω·m,井径为20cm,泥浆电阻率为0.1Ω·m,泥浆侵入半径为0.8m。

对于倾斜地层,由于各向异性的影响,深、浅双侧向的幅度差异特征则更为复杂。

随地层倾角的增大,深、浅双侧向从负差异向正差异过渡(图6)。

图6的计算条件:地层各向异性系数为3,其他条件同图5。

因此,对于倾斜各向异性地层来说,单纯利用深、浅电阻率的正负差异来识别油、气、水层则更为困难。

结论:(1)深、浅侧向视电阻率与地层各向异性有关,且浅侧向视电阻率受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2)地层倾角较小时,深、浅侧向视电阻率主要反映地层层理方向的电阻率;随着地层倾角的变大,地层垂向电阻率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变大。

(3)含油气地层深、浅侧向视电阻率幅度差异受地层倾角和地层各向异性影响,不能简单地利用双侧向幅度差异来识别油气层。

参考文献[1] J.D.Klein,饱和度对电性各向异性的影响[2] 覃世银管志宁,层状各向异性地层的识别与评价[3] 高伟,陈科贵,周祺,地层电性各向异性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4] W.David Kennedy David C.Herrick,电性各向异性介质中含水饱和度的计算[5] 邓少贵,仝兆岐,范宜仁,各向异性倾斜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6] 李金柱,孙波,利用常规测井和电成像资料评价薄层砂岩[7] 党瑞荣,王洪淼,谢雁,三分量感应测井仪及其对各向异性地层的识别[8] 欧阳健,李善军,双侧向测井识别与评价渤海湾深层裂缝性砂岩油层的解释方法[9] 沈金松,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各向异性介质中多分量感应测井的响应[10]洪德成,杨善德,张量感应测井视值解释方法的改进[11]夏培,刘迪仁,万文春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12]王甜甜,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特性及解释方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